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5)
2004.02.14. 第 7 講(之6)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三)名詞解釋(續)
8.聲塵布施:(續)
上次講到菩薩於聲塵中行布施,舉《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說有十一種聲,都能行布施之實,下面繼續講聲塵布施之世所共成聲。
(7)世所共成聲:世間法裡面所形成的一種共有的聲音有很多,你要看這有情眾生的因執受大種性、無情眾生的聲音無執受大種性,所共成的種種聲音、或者混合在一起的聲音,這些都要能夠從裡面去學習到東西,或者是用這些來利益其他的眾生,這是講到聲塵布施的另一種。若是有為法的根基,會用有為法的那種聲音,去利益其他比較淺基的眾生;若是學無上心法、無為法的,所要給眾生無為聲音的,就是靜塵之聲,我剛剛已經提過了。你自己本身要評估一下,自己是偏向於執著有為?還是無為?在這裡我們大概都是學無為法的,很多剛來的、或者外面來的,他們都學有為法較多,不是修密咒、 就是修一些世間法裡面的音樂、唱誦,反正外面這些所接觸到的,都會是有為法的範圍。真正佛法要先學無為,學六種無為,看你能夠學到什麼無為?世間所共成的一切聲音,要把它有為的布施給眾生,你就這麼去做;認為我現在不想這些,我要給眾生無聲之聲,也是可以的,這除了自利外,還可以利益一些眾生,要學習無為的聲音就跟你學習了。
(8)成所引聲:此者指聖者之說,能夠有所成就,所發出來的聲音,讓諸眾生能夠領納、覺知,然後證得你所表達的意義,這都是聖者之說。若你自己也都還沒有成聖人,只有教一教,沒有辦法讓他人成為聖人,所講出來的法,當然也不能使眾生成為聖者。所謂聖者就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眾,這四聖眾都已經悟到解脫了;若是沒有悟到解脫,講出來的法也不能夠讓人受用,一位師父若在有為法之間,所講出來的都是有為,一般除了智慧比較高的徒弟,修行會超過他以外,一般大概都因為聽他的、學他的,會比他低一點。而你有智慧超越他,聽他的、學他的,學到百分之百的時候,你覺得這樣子不對,這個船已經走到這裡,你就想要換另外一個船(法),這時候就要轉換跑道,有的人是換了大船走更大的路,有的人是智慧不夠,坐大船坐了半天,結果覺得這大船沒有意義,去換成小船了。
有大乘種性的修有為法,修到一個境界,認為這師父所教的已經不能滿足他,那時候就會上網、或者是去參訪其它道場,去找一個比較契合的,當然契合是分階段的,修到這境界應該參訪可以指導你突破的善知識,來跟你開導,你現在已經走到這裡,再來要怎麼走?所以你會轉換跑道,轉是轉更大的跑道,有的是擠、擠、擠進去,譬如佛法的菩提領域、解脫道的領域,但是學不來,後來卻認為佛法不好,我還是去信基督教、天主教去好了!然後就退到欲界天道去了。曾有某位大學的院長,在佛教界當初還很有名氣的,大藏經是看了不少,看來看去,好像大藏經、大乘佛法都是在講鬼神,後來對於佛法僅止於意解,佛又說世間五趣雜居,他怕鬼神,後來搞不下去了,就轉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了。他沒有看到這些聖人,聲聞、緣覺的那種修行境界,不能體會寂滅的快樂。六道眾生本來就有鬼神,有天神、有阿修羅、有人、有畜牲道、鬼神道、有地獄道,因為他光喜歡看經典又不真正去修心、光說不練,光說不練就不能受用。
懂得比較多的人,是已經差不多菩薩的境界,要去弘揚佛法就要看經典,看經典他會融會貫通,可以把它講得沒有衝突的去教導某一類眾生、各個階層的他都可以教,幼稚園的、研究所的他都可以教,這是菩薩們要深入經藏,而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雖然深入經藏是對的,但是你看不懂,看了以後有時候還會錯會意思,這樣並不是很好。我們禪宗的祖師大德,學徒還沒有證悟以前他不准你看書,因先入為主會變成一種所知障,所以不讓你看經書。
有一位禪師他自己在看《圓覺經》,然後徒弟就說:「師父你不是叫我們不能看書,那你在看什麼?」師父答說:「我不是在看書,我是拿書在遮我的眼目!」師父當然要看書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懂得佛理,因為他修證到那個境界,心沒有打開而跟你講地上菩薩的境界怎麼樣?怎麼、怎麼講了半天,看到的字是白紙寫的黑字都好像看懂了,但是不懂那個境界,到那境界的人他看了會觸類旁通,為什麼看到這一句,就能夠把很多的連接在一起?因為他智慧夠了,看經典就能夠很受益,受益是為了能夠度眾生,才要講經說法。如果來一個我幫他解決病痛、來兩個我幫他解決病痛,光為人解決病痛,他們病好也不去修行,也不去建立他下一生的資糧,這樣對眾生是沒有大用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大乘佛法的修行者,不要去算命、不要去學習醫藥、不要去卜卦,那些都不能做,因為自救都救不了了,還去搞那些想要幫別人?
我們要看經典有看經典的時機,智慧眼沒有打開、你不了解,智慧眼打開了,這些經文道理都沒有人跟你講,但是您就可以用智慧把它開演,把它講得很契合釋迦牟尼佛本來所具足的那種意思。聖人有很大的智慧,起碼有解脫的知見,然後把這些解脫的知見,依參者個人的毛病、症狀,把它講得能讓他受用。有的人瞋心很重的,機緣成熟了,就製造一個讓他發脾氣,發脾氣了禪師才好修理人,以前我都不講的,現在你們也跟了十幾、廿年了,講一些如何度眾生的事情給你們聽一聽,為什麼祖師大德常常拿棍子在打這些徒弟、打架?打架的時候,真的打架禪師還是笑兮兮的,禪師是心平氣和的在跟徒弟吵架、打架,但是徒弟他很認真的在生氣、吵架、打架,一吵架的時候,七魂六魄或識神都會冒出來,出來的時候禪師就會捉住它、會改造它,這是最根本的禪師之心用。
這怎麼可能呢?生氣的時候,肝經就會堵塞、整個血氣就往上衝,五臟的每一臟,都有一個魂魄會衝出來,衝出來禪師可以把它抓住,然後用一些他的心法把你稍微修理一下,修理是把它整理好、清淨一下,再把它放回去,這個人過幾天,他的脾氣就會好一點。這個意思在講什麼?要斷你的根本的貪、瞋、癡、慢、疑的時候,不是跟你講,跟你講沒有用,要製造那個境界,給你真的好像發狂一樣,火氣真的冒出來,再抓來修理、修理,這種比你自己轉還要快。
當然你被激怒得真的是要發狂了,然後自己回心一想,也覺得不對!我為什麼要發這麼大的脾氣?我這脾氣的種子為什麼這麼深?我要怎麼來轉?一下子是轉不了,智慧夠就轉得了,智慧還不夠,就趕快想以前我學過什麼佛法?趕快拿出來用,然後把它壓下去、轉過去,轉過去你這個種子就慢慢的淡薄了。
沒有打破黑漆桶,要斷掉你的貪、瞋、癡、慢、疑很難,當你傷感或者瞋心重,被打擊到最高點時,你要轉起來就快了。大禪師們懂得這個訣竅,製造一些真正的這種境界,然後才來好好度你,這是講他的心用,以無形的心力量來度眾生。第八點講的就是引種種成佛、成聖者,所有的佛法、教理來讓你成為聖人,起碼他要懂,他要能做得到,才能來指導別人,也向聖人這一條路上走,聲聞、緣覺、菩薩,我們不能成為果地佛,但是若破色身也可以成為初地的菩薩,這樣慢慢往上修,成所引聲是指聖者之說,可以讓眾生得到聖者聲塵的布施。
(9)遍計所執聲:指佛教以外之外道之說,我們知道唯識的《成實論》裡面在說我們的心與佛性,有三個名詞很重要的,我們的自性有三種,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第一個是遍計所執性,一般熏習習氣很重的凡夫、或者熏習天上境界的這些凡夫天,對境界都會有所執著;我們人都執著貪愛、情慾、錢財之類的、世間的這些依報,天上的天神執著所修證到的光、身體的這種輕安、或者是心清淨、或者住於一境性之間、或者破掉色身能夠使心進入空無邊、或者是心能夠回到過去、未來、可以無所不知的知道很多的宿命通,或者是心不讓它執著住無所有處、或者住在非想非非想處,都偏執天上某一天的境界的一種現象,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處定再加上一個無想定,這些在佛法來講都是外道。
外道有所偏執,偏執什麼?因為沒有佛的那種圓通智慧,他的知見不能了知無始劫以來的有情、無情眾生,也不 能夠看到宇宙之間的三千大千世界,他們所看到的都是天眼通的能力,只看到一千大千世界;以宿命通來講,只看到八萬劫過去、未來眾生的因緣果報,受侷限在這裡。但他認為這就是他所看到的全部,就會執著在這裡,執著如果是自我修證還無所謂,但是他還會傳徒弟,傳的都是以天道的道理,當化成聲時這是遍計所執聲,這就是外道所傳的這種聲塵,這樣好不好呢?也不能說他不好,因為他的境界、根基、智慧就是要修到天道,釋迦牟尼佛以前也做過五百世的仙人,所謂仙人就是天道,或者壽命很長的這些仙人,就像現在中國崑崙山住很多的仙人一樣,這個肉體較久不滅,可以有幾千或億年,但是最後還是要死掉的。
要沒有生死就是要悟到空,住在涅槃境界之間,法身遍滿虛空,在無餘依涅槃才不會有生死。其他的只要有天報現象的都有壽命,有壽命就有盡,有盡就有死亡,死亡以後就再輪迴,他的根基剛好是修天道的根基,而他的徒弟為什麼要跟這個人?因為你的朋友,剛好就是修天道的根基,聽到修道有成就的人,就很羨慕、覺得很好、很喜歡、然後就會跟他投緣,投緣就跟他學,誰要跟誰學?是依他的因緣果報來的。以前有的同學說法爾講的法很好,很熱心的去抓他的朋友來聽,但是他的朋友不是修無為的根基、不是修佛教聖人的根基,教他無為、教他不執一法、教他不用一法,他覺得聽不進去,一定要抓一個聲音來聽、一定要抓一個東西來唸咒、一定要抓一個東西來用功,不然我怎麼學?
像蒲同學昨天又打電話來,說最近又有一點進境了,覺得以前都笨笨的,而且境界都很可笑,現在覺得怎麼樣、怎麼樣、、、,似又有進步了,進步了是很好的,我要她把這些現象用短的文字寫下來,她說她沒辦法寫報告,我要她儘量記,以後有心情、腦筋可以動的時候,再把它化成比較長的文字,我看一看、改一改,這位只有國小畢業的,她寫在網路上的文章,到目前為止,她的可讀性是比較高的。有一些有境界的不去修無為,那很可惜!問蒲同學:「為什麼不來上課?」「不上課的時候能來法爾,要上課的時間偏偏就不能來、就不能來聽!」你會很無奈!每一個人也不能抓著他、駡著他為什麼不來上課,本來可以聽受很多的,因為他接觸周圍間的眾生,很多都在搞有為法的,要把他教成修無為,旁 邊的那些眾生就沒飯吃了、就不能再影響、控制他了。
我們修行的本身是什麼根基?你周圍之間有一票人,看不到的、也許是怨親債主、也許是你的護法神,不讓你去接觸到無為法,學無為法後他沒飯吃了,影響不了你。這無為法是什麼?無為法是不用一法、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沒有,我用心跟你講、你也說沒有,我用念影響你、你也說沒有,那他就沒有輒了,到最後左右不了你,他就覺得沒有意思了!但是我們修行就是要這樣,要修解脫道,就要擺脫你周圍之間的那些眾生,若被周圍眾生所左右了,你修不了無為法的,尤其修密法的,修密法你剛始就是為了要修這個密咒,跟哪位菩薩結了這不解之緣,然後一唸那個咒、菩薩就附身,就有無上的威力,去幫眾生做了很多事情,譬如治病、看風水、可以發財,搞這些有為法,那您就一 直走到那路上去了。
你說不行!我現在要學無為法,也要以前結那個因緣的護法菩薩甘願,如果是觀世音菩薩那還無所謂,反正弟子長大了,祂可以放開你、去學無為法,你偏偏去找一位小菩薩,搞不好還找一個鬼神之類的,真真假假的還搞不清楚的,不簡單的!「請神容易、送神難」就是這樣子,你這一生就註定要一直這樣搞下去,搞到你死亡為止,也不知道死了以後要去哪裡?修密法就要修無上密法,就像心中心法、大隨求即身成佛密法等。心中心法沒有行相、沒有佛境,才是真正與佛心相應,這要有智慧、有福德;而能夠學心中心法,你要認真的去學、要用空無的心去學,咒、唸歸唸,手印、結歸結,要把色身打破,要轉你的習氣,斷掉粗、細、微細習氣後,就會有好的境界。說要斷根本習氣是不可能,六種根本煩惱斷掉,那你不就是佛、大菩薩的境界?我們只要能使六根本煩惱能淡薄一點,不要讓我再迷失掉,我知道有習氣,但種子不重,不會影響我的行為,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已經有成為菩薩的資格,然後再去學一些經典上的理論,把他連接成你所了解的一個佛法,有一天也可以講經說法去度一些眾生。
外道都是遍計所執,不管是人間的外道、還是天上的外道,他們都是遍計所執性很強;第二個是依他起自性,依他就是依外在的因緣起自性,這是唯識裡面講的,依他起性只是我們的真如體有一個自性,真性主行時,這自性是依外面的因緣起自性,譬如見到光、用眼根看,光起來的時候,我用見性看到光,這是依他起見性所見光明。又聽到一個聲音了,依這個聲塵來起聞性,我們一切性本來是空寂的,沒有因緣來它是沒有的,所以稱為是無性性,緣起才發的自性。
般若波羅蜜的自性是什麼?也還是無性性。一切性不管是正面的法、或者是負面的法,都是無性,但是無性如何產生性用?就是依他起自性,依外在的因緣,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來,你起什麼自性跟他相應?是謂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我們真如性自然現起來的。譬如修禪定,修到氣充滿色身,那是三禪的境界,氣充滿色身的時候,那種清淨心就會起來,有少淨天、遍淨天、無量淨天這三天,這三不等的層次,那種心清淨的境界會起來,是從哪裡起來?是依這個境界而起這個自性。
我們的真如性,在《大般若經》的名相裡面所說,所有的名相都是我們的真如性,依他起自性的一種現象,是依真如自性所現,也就是說真性主行之時。我們為什麼現不起來?是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修世間禪到那個境界,就會現那個自性,產生那個境界;修到無色界的境界,就會現四空處定那個真如性出來,修到無想定了,這無想定的真如性就會現起來。當你突破色身了,要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三三昧的真如性也會現起來,一切因緣、一切境界,甚至於要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些方法、手段,也是因為你有這因緣,去接觸到這些的真如性,去學這些方法,包括方法、層次、境界,都是依你的因緣所產生的自性,這都屬於依他起性的範圍。
這依他起性包括很廣,不要把思想局限在我們人的層次,我所講的都是要擴大到宇宙,這小宇宙裡面的人、天、聖者與佛的境界。佛為什麼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甚至最後所產生的娑婆羅智?這些也是依他起自性而產生的,佛證到一切智也是這樣證來的,我們雖然證不到,但是我們了解佛的境界是這樣,可以依 祂的自性產生這些智慧。
若是以後我們修到大菩薩境界了,十方虛空可以來來去去。過去已有1004佛示現,未來還有1,996位佛要出現,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才會破滅掉。有位同學就打妄想了:「剩下1,996位佛,只有1,996個人才可以成佛,那我們修有什麼用?我永遠都成不了佛了,怎麼輪也輪不到我?很洩氣了!」不是的!修到菩薩境界的時候,除非你是小菩薩,再來這個娑婆世界、出生、再度眾生。大菩薩不是這樣的,大菩薩是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來來去去隨便你,現在要去阿彌陀佛的世界、他就去了,現在要去瑠璃光如來世界、他也就去了,哪一個世界的佛剎土的佛在講《法華經》,他要聽他就去了,大菩薩是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隨便你去,不是呆在這個娑婆世界等待成佛,很多一生補處的菩薩,是在未來的時空中的某佛剎土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給每位以前衪教化的這些弟子授記的時候,衪沒有講以後在娑婆世界會成佛,授記是指多久以後的事情?授記他們都是無量劫以後,在哪一個虛空裡面,有哪一個世界?那世界也許是新產生的、也許是產生不久的,也許是成、住、壞、空這四劫的一半;你在那裡會成佛,你的佛號是什麼?你住世多久?你傳法弘化多久?都是這樣授記。
我跟你講佛法,是超過我們這個小世界的宇宙觀,你不要常局限在這裡,一般人講佛法就是在我們人的知見上講,這樣講不出真正佛法來,現在講《般若經》已經是大學的程度,要把你的眼光,把世界天神的境界納進來、把四聖者的境界也都納進來,這樣才能講得通,不然講來講去都是我們人的境界,要能夠跟你講聖人的境界是怎麼樣?聲聞、緣覺的境界是怎麼樣?菩薩的境界是怎麼樣?佛的境界有十地如來佛,祂的境界又怎麼樣?這樣是依他、依各個不同的人間、天上、世間、出世間、或者出出世間,這些所有的一切眾生,依他的因緣所現的境界,稱謂是依他起自性,這個自性有多少?《大般若經》的名相都包括在這裡面,要這樣去觀、要擴大你的智慧、擴大你對佛法的認知,這是很重要的。
再下來唯識所講的,第三個是圓成實性,圓滿你自己本來所具足空性的這個實性,實性就是空性,實相就是空相,在空之間才能化成依因緣產生一切自性,一切自性就會產生心識、產生影像、產生一切的境界,而沒有圓滿你的自性,就不能依圓滿的自性,化個化身到哪裡去?誰在意念佛?佛就化個化身到誰那裡去,就沒有辦法做到千百億化身;若能夠證到圓滿、成就實際空性的時候,那已經不是泛泛之輩了,都是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有千百億化身,我們在唱清淨法身佛,就可以了解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清淨法身是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是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是釋迦牟尼佛、當來下生是彌勒佛、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這都是要證到實性、空性以後,才能夠化空為有、才能夠產生無量的神變來利益眾生。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圓成實性,為什麼有的人今生可以聞到佛法?可以朝這一方面去學,有的沒有,那是外道種性沒有辦法,他要過好幾千萬億億年以後,也許他才可以聽聞到佛法,現在要抓他來聽這個無上佛法,他聽不進去,教他來打坐就要能發光,或現在跟你開穴道,你就可以有氣,他們對那種很有興趣,要他來修無為法、解脫道,他聽不進去,因為他沒有這種子、沒有種善因,沒有與諸佛菩薩結善緣,要教他來聽、他不能來,這就是我們要了解因果報應,它就是這麼現實,急也急不來,不要皇帝不急、急死太監,我這個親戚很有善根,我要他來聽法爾的課,但是他就是如如不動、拉不住他,你也不能把他抓來,這是因緣不成熟,當因緣成熟了,一聽到真正佛法!他眼睛就睜得好大,真的?在哪裡?就跟著來了,一聽就能夠留下來。
今天中午我們還在討論,看到網站上、打電話進來問的很多,但是來了一、兩次能夠待下來的人不多,都是你們這些老同學,為什麼?因為你們熏習得太久了、聽得太多、智慧已經種進去了,有的人來聽幾次、聽不進去,這法不相契合,只兩、三次就沒來了。若是智慧夠,第一次聽、聽不懂,他還是很有興趣的一直待下去,這種是有智慧,我們讓他熏習了半年、一年以後,他搞通了!原來佛法是在講聖道、講解脫道,今生有幸能夠聽到正法是講解脫的,那你就少走了很多的冤枉路。
總結我們的自性有這三個,一個是遍計所執,是凡夫執著妄想、執著天界的現象、或者執著聖人的小乘行者的境界、或者執著菩薩境界,菩薩也有執著,執著什麼?好像不度眾生會難過一樣,唯一的執著就是這樣,菩薩可以什麼都無所謂,但是叫他不去度眾生、他受不了!天天所想的就是眾生苦難,我要怎麼來幫他化解?是唯一的執著,這是他的遍計所執性,他還是有所執,只是他執著這好的,要怎麼來幫助眾生,像剛剛上面所講的成所引聲,指聖者所說,你是菩薩就要說這些解脫道,給這些眾生來聽。
這裡遍計所執的聲音是光講聲音,我剛剛講的很多的境界,不是只有包括聲音,不管是發什麼聲音對眾生有利益的,外道執著這些,譬如密法也有,發「阿」音,這胸口就會振動,發「泗」音,泗音會振動哪一個臟器?這很多密法的有為法裡面都在講這個,發出幾種聲音可以振動你的臟器,振動完了又怎麼樣?氣充滿了又怎麼樣?死了還不是當天神!你打坐的時候,認真守住呼吸、以安那般那沙第數息法門,你本身心靜氣就來了,很多同學說心亂氣就沒有了,心亂糟糟當然氣就沒有,因為胡思亂想、心亂、息就不調,息不調、氣就沒有了,心要靜、心靜自然息就調,息調身的氣就旺,那 炷香坐起來就覺得又是善境界、順境界,這些都要去了解。
(10)聖言所攝聲:
聖人所攝聲有口密音與不密音聲,依《法界次第》云:音者詮理之聲 謂之音。佛所出聲,凡有詮辯,言辭清雅,聞者無厭,聽之無足,能為一切,作與樂拔苦因緣,莫若聞聲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1)極好音。(2)柔軟音。(3)和適音。(4)尊慧音。(5)不女音。(6)不誤音。(7)深遠音。(8)不竭音。
菩薩音聲有恒河沙等之數,佛音聲所到無有限數,有人可聞虛空咒聲,或念佛聲,都是諸佛、菩薩等密音。又如《密跡經》中所說,目連尊者試佛音聲,極至西方,猶聞佛音若如對面。佛音聲有二種,一為口密音聲,二為不密音聲。密音聲先如目連尊者試佛音聲,不密音聲至佛邊乃聞。佛所演密音,能為出世聖人所聞,出世聖人如目犍連等,能聞微密音聲。不密音聲為世間凡夫所聞,此者如佛常在國土聚落,說法教化而閻浮提內人不至佛邊則不得聞。
聖言所攝聲還言及對見、聞、覺、知四者,以見說見,以不見說不見,指如實之音聲,聖教量告訴我們攝受一切的聲,你真的看到了、聽到了,所覺知的都要如實的說,你是看到、聽到;我以前都不說,以前不說也有一點妄語,妄語有兩種,知而不講也是妄語,知而不如實說也是妄語,這還無所謂,人難免都有兩種,一種是懂了一說成十的吹牛者,一種是懂了十,他偶而透露一點點給你,這不是他小氣,因為學佛法還不能完全認知的時候,不要用半調子講,半調子會害死人,等到完全懂得的時候而你不講,那就有果報了,所得果報是會愚癡,你懂得佛法也了解了,偏偏留而不說,就像江湖的術士留一步,就怕他的徒弟將來把他幹掉了,要成為武林第一。
談到留一手,轉個聽來的故事給您們聽,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人很喜歡射箭,而且已經射得很準了,就像那位賣油的人可以拿起油杓,很準確的把油滴入如銅板大小的油罐,是那麼的準確,他在射箭的時候無所不中。但是有一天,有一個人告訴他:「雖然你的箭射得很好,但是還有一個人你要跟他去學習,因為你的箭還不夠精明!」他認為已經射得很好了,還有比我好的嗎?他說有這麼一位、是什麼名字,住在哪裡?你去找他,他聽了就去找他,但是這位很會射箭的人,偏偏是一位不修邊幅的糟老頭,穿得破破爛爛的住在山上。
他依這個人的建議去找,他到山上就碰到一位糟老頭,就問他:「聽說某某人住在這裡,不知道在不在?」他回答:「在啊!你找他要做什麼?」「聽說他的箭射得很神,我要來跟他學射箭。」他說:「你有什麼功夫要跟他學射箭?你先射給我看,看夠不夠格跟他學?」就拿起他的箭向空中射去,結果向空中一射,一箭雙鵰、兩隻鵰射下來了!他說:「這樣是不錯,好!我現在射給你看!」他不是站在平地上,是站在一塊風吹了會搖來搖去的石頭上,怎麼射?他也沒有箭,就這麼用手比了一下,啪的一下!結果兩隻鵰就從空中掉下來,這下子那年輕人嚇呆了!怪怪!不用箭,而且還站在會動的石頭上,他可以射到這樣!就問他:「你是誰?」糟老頭穿得破破爛爛的:「我就是你要找的那個人!」結果信服他了,跟他學射箭。
此無弓射師開始就教他,教到他的功夫跟師父一樣好的時候,這個徒弟就起了不舒服的心:「我要成為武林第一!偏偏我的師父射箭射得這麼好,真是受不了!一定要把他幹掉!」人性就是這樣,一定要做第一,有一天看到他的師父從那邊走過來,他從這邊走過去,師父能教他,也有一點心通,也發覺這徒弟要叛變了,當下徒弟把箭拿起來馬上就射,師父也同時拿起來就射,兩隻箭碰一下!太準了、箭碰箭就掉下來了,這兩個師徒就老遠的跑過來,互相抱頭痛哭,師父告訴他的徒弟說:「徒弟啊!我了解你的心情,你要做武林第一的心情我了解,但是做了第一又怎麼樣?我箭也不射了,我要告老還鄉,讓你做武林第一!」結果師父告老還鄉、也準備等待死亡。周圍的親戚朋友看到他回到家來都很高興,都來噓寒問暖的,他回家後舉頭一看壁上有一把箭,就問:「那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給他問得傻住了:「那是你常常在用的弓箭啊!」因為他已經好久不用弓箭了,他都用心當箭來射,心箭就可以射空中的一切東西!後來他要死了,他搞不清楚那是弓箭,周圍的親戚朋友就告訴他:「那是你以前常常在用的箭!」「喔!那是箭啊!」老人眼睛一閉就死了!
他怎麼教他的徒弟射箭?以後你要學射箭,就要這麼練,譬如在背面的房子有一根樹枝,那樹枝葉子本來是很小,你要把它觀成好像一頭牛那麼大,然後這箭射出去,那頭牛還射不到嗎?一定射得到的!一個樹枝葉本來是很小、或者像土豆那麼小的一切東西,在幾十米外,要把它觀想到像一頭牛那麼大,箭射出去就一定會射得中,結果這樣把徒弟調教出來了。你要學射箭就要觀那個目標是很大、很大,箭射出去一定中標的。
再講這位老而無弓的神射手,有雙綿羊的眼睛,看起來很柔和,其實他的內心很銳利!」我們修行也是一樣,有什麼功夫要內斂,要發光也要內斂,不去擅自發光,像諸佛菩薩要發光才發無量的光,不要在二禪天就發那種的光,天神的光是既刺眼、又非常的強烈,諸佛菩薩的光是很柔和的、氣也是很柔和。鬼神給你灌的氣,就覺得頭脹脹的,晚上都睡不著覺,那保證都是鬼神給你灌的氣,要是諸佛菩薩給你的氣都很柔和的、剛好適合,發到哪裡?就走到哪裡!你收回來剛好就可以收回來,也不會造成過於亢奮,這些都是實際的境界,你要愈修愈收斂,要學真正的佛法,放光給眾生要很柔和的光,這種柔和是要怎麼柔和?是可以感覺的。
我以前在台北大乘精舍上課的時候,那時候他們租了一部遊覽車要去參訪各個道場,結果到埔里地區整個遊覽車就翻倒下去,不知道有沒有人死亡,已不記得!當時樂老師的太太也在裡面,後來我聽到說是沒有事情。聽到了以後,再過一個禮拜的下一堂課,我進到大乘精舍的佛堂,那個佛堂是不大,整個佛堂感覺有一種非常柔和的一種光芒,籠罩在道場中,我才覺得原來是樂老師大概唸了什麼咒,把大乘精舍這個道場,用佛的慈光把它套住,一進去就可以感覺出祥和的瑞氣光。這是我們身體、色身可以感覺到周圍之間的諸佛菩薩的温柔、非常柔和的,給你非常祥和的感覺,後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大事再繼續發生,就是那一次他們去朝聖,所發生車禍後的事。道場唸咒或者唸什麼經,諸佛、菩薩加持的時候,就非常祥和、温暖的,那才是真正諸佛菩薩的。
回來再講,聖言所攝聲即對見、聞、覺、知四者,以見說見,以不見說不見,指如實之音聲。對所知、所見確實知道了,你就要講,這在基督教、天主教叫做見證,我們佛教不大喜歡講見證,但是修行你沒有這些境界嗎?一定有的,但是不能執著這個,因為《般若經》告訴我們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但是證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所見、所聞、所覺、所知這四個,就要如實見就說見、對於沒有見、你就不能說見,這樣才能叫做不打妄語,若是知了不講,除了藏私、不教人以外,當然時機還不成熟,也不能隨便亂蓋,因為我們剛開悟的人,對於菩提自性不認知、對於你的禪定力還不夠,若是這樣太囂張,尤其諸魔鬼神或者是不淨之人,尤其是我們人最可怖、最可怕,他們心不淨都會有害心,就會施咒語來害你。
元音老上師講的,我有沒有開悟還要他人來驗證嗎?我有沒有功夫還要你來見證嗎?來考一考嗎?常常在講開悟、不開悟的這些人,都是不甘寂寞的,管人家修得好不好?管人家有沒有開悟?有沒有開悟,看他所知、所講、所寫的書就知道了,不必要去騷擾別人,靈魂能從身體進出,這些都是修神我進出的,都是搞這一套的,這都不是真正佛法:「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可以把你的心、你的境、你的家,都放在我心中,不必要有一個神我出去。
在唯識裡面講了,還有一個神我進出的都是外道,修小乘的這些聖人,他還是沒有成熟,也有這種能力,但都不被釋迦牟尼佛所認可,在五十陰魔裡面,也是當做一種魔相;但是很多人會喜歡,以為這樣就是在修法,也有很多人修佛法修到這境界,認為這樣就是很好的境界,其實我們學正法的人就要認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當下就是佛性。
這第十點講到要用聲音去見證什麼東西,當覺知的時候,你要以見說見、以不見說不見,要如實的這樣去講,讓眾生了解也相信你,進而得到好處。
(11)非聖言所攝聲:不是解脫道的,那就是一般的佛法,非聖人可依眾生所需喜愛、應度等出聲來行布施,正、逆、世間聲、出世間聲等而布施,為什麼一位可以有一點菩提開悟的人,說他還非聖言呢?因為他還沒有究竟到解脫的知見,也就是還沒有證到八地菩薩,開悟只是初地菩薩,他有法身活起來,可以開始修他內心的汚垢離掉,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七地以前他還在學習,沒有真正解脫的知見,但是智慧無量,當然比起八地以上的菩薩與諸佛是不能相比,比起世間修外道的、或者修聲聞、緣覺的這些行者的智慧要多,但是定力不夠,證到阿羅漢的定力已經夠了,煩惱種子有,但是不會受它的左右,不會再來受生,那是實質的定力,但是沒有智慧,他只能度自己、不能度眾生。
菩薩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要他自己做起來,可能就做不到,為什麼?因為還沒有到八地,八地菩薩是定慧等持,就是定與慧相當,這時候才稱謂聖言,是聖人之言,聲聞、緣覺也可以說是聖人,但是他偏向於自我的解脫,要他講、講不出來;非聖言是初地到七地以前的菩薩,當然地地的菩薩智慧愈來愈高,因為經歴的事情,所認知的佛法都是愈來愈高,到八地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他定力也有了、智慧也夠了,這時候他可以對一切法如如不動,講出來的法,可以依眾生世間法、出世間法、圓滿佛法,可以講得讓他們受益。
還沒有到八地以前的這些菩薩,本來發願就是要度眾生的,因為智慧還不圓滿,他就非聖言所攝之聲,講出來的不是完全都對,但是起碼有一點點佛法依據,為什麼這時候都要依佛經來講?這樣才不會出差錯,要依三法印常、樂、我淨來講,不要自己去創一些名詞,沒有的你說有,看不懂的你就亂編,有一些外道、或者根本不是宗教的宗教的那種教派,依據的還是佛經,《金剛經》常常被拿去用,《心經》也是,跟你解釋得亂七八糟,因為他本來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就假藉一些鬼神,傳了一個教派,隨便拿一個經典來講,他也在講《金剛經》,講的都是愈講愈迷糊,跟他的人也愈迷糊,以盲導盲,都是在造業,不是在積功德。
七地以前的菩薩除了自修以外,還要出來講,出來講是謂舌根圓滿,我們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二、四、六是圓通法門,一、三、五是不圓通,眼睛看的差不多是145度身前及左右,後面是看不到,這樣怎麼圓通?上、下也看不到;耳朵十方來的聲音你都聽得到,所以耳根最圓通;鼻子有吸氣、有吐氣,這裡面你可以去感覺,但是在不吸、不吐那個剎那就有空檔、就有死角,這也就不圓通,用鼻息呼吸、空氣進來,很多人喜歡觀這個氣,空氣本來是無色,有的人可以慢慢觀它有白氣、或者什麼氣色,有智慧修這個還無所謂,有智慧修不圓通法門照樣可以開悟,你們不要有分別心,以為修不圓通法門好像不好,不是!是要有智慧的人來修,不具足智慧的張三、李四,來修這個不圓通的法門,那就會很累。
圓通法門是上、中、下根基的人來修,都一定可以得到好處的,耳、舌、意根,舌根不是嘴巴來吃東西、來學習它是什麼味道,得到圓通、得到證悟的,不是的!是用嘴巴去講經說法的,嘴巴去講經說法,把這佛法融會貫通了,你自利也利他,舌根圓通是要講經說法;如果你心開了,要學習去講經說法,你不要害怕講經說法,這一定有護法神、或者諸佛菩薩在那裡跟你控制,不該講他不會讓你講,你也講不出來,該講你才會講,只要你學正法,只要依賴諸佛菩薩,有受戒不會去學一些外道法,你不會出差錯,你不要怕因果,怕講錯一句話,五百世狐狸身,那還了得!其實,你是真正開悟的地上菩薩,都是佛親自在教化你,哪一句該講、哪一句不該講,哪一句話講出來會違犯因果,你都會講不出來。從初地、二地、三地、一邊講一邊學,這樣舌根圓通。
第六個是意根,意根是意念,意根不受時空限制,不受時空過去、未來的限制,用意根來修行也是圓通法門,最有名的就是唸佛法門,唸佛是用意根來唸的,嘴巴唸是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來唸佛,我們心中心法,初期也是用意根,金剛持是耳朵來聽、第六意識叫你嘴巴來唸金剛持,這也是從意根下手的,心中心法唸咒與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其實是很相像,只是不用觀想,所以稱為無相密。
菩薩還沒有究竟,但是對眾生所喜愛的、應該給的,讓他得到好處,解脫他的煩惱。但你都要依他的根基來布施,有的從正面給、有的從反面給,什麼是從反面的?反面的就是修理他也是,被師父修理了,你不要覺得好像很沒有面子,不是這樣!師父要修理你的時候,你會有大收益的,如果是師父、或者是我看到你敬而遠之,不要以為師父、老師看到我很尊敬我,尊敬你不是敬而遠之。若是很不客氣的修理你的時候,那是很親近你,看你是一塊料子,就會製造一些機會來修理你,這是逆境修、是逆增上緣。
菩薩是從正、逆來利益眾生的,才有禪宗祖師大德常常棒喝、打架,打架完了就說好了、喝茶去了,這就是菩薩依眾生因緣、可以來利益眾生,他可以講世間法,也可以講出世間法,也就是如何解脫?要講世間那個光!氣!怎麼樣修?他也可以講給你聽,他也可以教你,你要學這些,他會看各個根基來跟你講。而還在世間境界的,對你講這些出世間法,你會聽不進去、會走不到;講修行有氣、你要去學安那般那沙第修行法門,把氣誘發起來,然後怎麼樣、怎麼樣,心就有什麼境界?心就有能力會走到什麼層次?
這些《楞嚴經》裡面五十個陰魔,都是在世間裡面現出來的,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能進入到出世間修解脫道,這些是真正非聖量所攝的聲音,就把佛法依眾生的根基,這麼來布施給他們,講完了都要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要無所住而布施、無住相布施、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這個樣子,講了很多,但講完了就忘記了,也就是要這樣子。很多同學講,老師你幾年前跟我講了什麼事情、或者昨天跟我講的什麼事情,我很受用怎麼樣、怎麼樣,我說昨天講什麼事情我都不記得了,要到那個境界!不要跟誰講了一句什麼話,就記得死死的,都沒有放下,你自己都沒有辦法解脫,別人聽了是因為他要用這句話,他記起來是應該的,而你既然是在講經說法的,講完了就過去了,過去的事情就過去了!(待續)
(2004.02.14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