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續3)
          200
4.
01.03.   7(之4)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三)名詞解釋(續)

5.布施:(續)

在六念處中有「念施」一法,六念處(六念法)即:(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2)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4)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之慳貪。(6)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

在四攝法中也有布施攝,四攝法即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四攝法為(1)布施攝,即以無所施之心,施授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2)愛語攝,即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3)利行攝,即以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4)同事攝,謂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者。

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第一法為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菩薩當向人宣說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稱為法施。使人離開種種恐怖,稱為無畏施。財施與法施稱為二種施;若加無畏施,則稱三種施。以上三施係菩薩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較財施為大。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為目的,則稱為清淨施;反之則稱不清淨施。至於法施,勸人生於人天之說教,稱為世間法施;而勸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脫門),稱為出世法施。

 

我們現在講第六份的講義,第二點是在講依無住相布施,這一段之間的名詞解釋,上一次講到第三頁第五項的布施,布施下來還有一個,在六念處中有「念施」一法,六念處(六念法)即:

(1)念佛,隨時心中都有念佛的心,修行要修到腦筋裡面,隨時都有佛號在腦中念佛,若是念佛念得精進,腦筋氣通的時候,隨時都有佛號在腦中念,而念佛號念得淨心,你心靜下來,法界流音都在念「阿彌陀佛」,我修的法不多,加上現在共有四個咒,不是咒,一個咒、兩個佛號要我修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的法音,心處在比較良好狀況的時候,自己就會念佛,阿彌陀佛這個聲調,就會自己出來,你把它轉成本師釋迦牟尼佛,它就會轉成本師釋迦牟尼佛,你要叫它念心中心咒,就轉成念心中心咒。

你學什麼法種進去八識心田中,我以前也講過,你很喜歡卡拉ok、唱久了,人在比較虛秏的時候,那個歌就會從腦中跳出來,其道理是同樣的,但是這是我們熏習八識心田裡面的東西。教你唸佛,您能常常這麼唸的話,要唸到腦筋裡面即使不唱它自己會唱,不要只用嘴巴唸、或者是用默唸,這個都還沒達到打開本來八識心田的,到八識心田能夠打開後,你就會有它的法音會現,會一直轉一直轉,這樣就不會怕在死亡的時候,當身體很虛、要往生的時候會迷失掉,因為這個佛音永遠在伴隨著你,或者是你不想去西方,要想在娑婆世界再來受生,那你就要念釋迦牟尼佛的佛號。

我們修禪的人不要只有在嘴巴念、只有在第七意識默念,要念到八識心田讓它自己念,做到不念而念,要有這個境界,這是自性跟虛空一體,把所有的妄想習氣滅掉。諸佛菩薩能夠通達虛空法界,一切法從虛空來,釋迦牟尼佛證悟的時候,誰教衪經咒?沒有!楞嚴咒那裡來?從衪心中裡面流出來,流出來是怎麼流?就是接收虛空之間,諸佛以前所說過的楞嚴咒;就像佛心咒、佛心印咒、佛心中心咒怎麼來?釋迦牟尼佛有人教衪嗎?也沒有!也是從虛空之間,古往今來諸佛,衪們都是這麼依著去做利益眾生的,只要接通到虛空法界之音,就能夠接受到那個咒語,或得到某個手印。

我講六念處的念佛,不是只有念佛的大慈大悲的無量功德,還要用我們的心能夠念哪一尊佛,進入彌陀性海、娑婆性海、華嚴性海,娑婆就是華嚴法界性海,若能夠耳朵有那個音,把它轉作華嚴法海,就唸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且會唱的很好聽,而且不是一句一句在唱的,是有音律的在唱,希望你們多用功,能夠進入那個境界,不要天天在這個習氣毛病轉,沒有辦法斷心病,那就沒有辦法進到那個境界去,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要斷,根本凡是斷不可能,但是起碼要淡薄一點,才能夠接觸到虛空法界一切如來的心地裡去。

(2)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法有三不等,我剛剛已經講了,末法時期佛法在台灣、在世界好像很興盛,為什麼不能有真正的佛法出現?南傳的自我解脫的修證,密法的搞一些度鬼神的、度先往的,台灣現在走到人間佛教,盡量做生意、賺錢、布施,講他種一些功德,以後不會墮落,這些對我們正法來講,我講的都是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的程度,希望你們把佛法的層次提高,提高到解脫的境界,起碼要修十八空,沒有開悟以前修十八空觀,也可以空一切法不要執著,不要認一切相為真,就是現一切相、一切念也不要當真,不要被那個業力所牽引,這也是聊勝於無。

能夠開悟了、能夠進入八識心田裡面去,把無始劫以來的法塵誘發起來,讓它清淨不去執著,那才能夠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而你不想行菩薩道,要自利自己,對於三藏經律論的律,嚴守戒律,即能不墮三惡道,這是修律法的、守戒律的。修菩薩道是修智慧的,用智慧來解脫的,要看你是什麼料子?當然十二部經有各種的體裁叫十二部,有的人講釋迦牟尼佛那時只有九部,為什麼後來增加三部?那是後來的人加進去的。

當然,當初釋迦牟尼佛在世,也是以《阿含經》為主,後來大乘經典一直出現,也不能說它不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後來有的人把它加進去,當然都是菩薩才有那種能力,所以三藏經、律、論,要懂、要能利益眾生就要懂這些,人家問你才能答,才能夠說的讓他心服口服,才能夠為他解決問題,身的問題、心的問題,這樣他才會信仰三寶,有佛寶就要有法,不要光一尊佛放在那邊叫你來拜,沒有道理可以講,要怎麼辦?他心裡面的心結沒有解、心裡面的毛病看不清楚,你沒有把他點醒,他永遠都處在那種矇矇懂懂,永遠都是在六道裏面打轉的因緣,所以法要懂,不是只會打坐、只會定中沒有念頭,那種不好,到一個層次你要能夠學一些法,聽我講也已經聽很多了,起碼多少都要能夠講。

(3)念僧,僧寶是佛的代表,因為佛已經入滅了,入滅了並不是說不見了,在《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所講的,一座塔、一尊佛永遠都是存在宇宙之間,衪的法身是空無的,這是《佛心經》裡面講的,衪是永遠都是在度眾生的。念僧,因為僧寶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他們應該都是要戒、定、慧具足,要嚴格的守戒律、要有無限的禪定、要有無量的智慧可以廣度眾生,這樣可以讓世間眾生種福田,供養僧也等於是供養諸佛菩薩一樣,種一些福田。

(4)念戒:為什麼戒那麼重要?我們一切的行為,都是依你的思想、喜好去做,而念了戒不去犯這個戒,那就不會心慌意亂,不會走錯路;我當初講過,阿難在世尊要入滅的時候,他最傷感,因為阿難從頭到尾都一直跟在世尊的身旁,就像現在的傳令兵一樣,隨時跟在衪身邊,所以會很傷心流淚,大阿羅漢就說:「阿難啊!你不要一直哭,你要去問佛,幾件重要的事情,第一個要問,佛入滅了以後,我們結集經典,第一句要安什麼字眼?」在無限的虛空、時空之間,要講什麼?世尊回答:「安:如是我聞,一時、、。」如是我聞就是說,阿難我親自如是聽聞;一時是一不確定時間,因為時空本來就是無量無邊的,也沒有定點的,未來的佛衪說的話也是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的、未來佛講都是一樣,就說一時佛在哪裡?就像《金剛經》就在祇樹給孤獨園那邊講的。

第二個問題:「世尊入滅了,我們要以誰為師?」世尊回答:「以戒為師!」所有講的一切佛法,其實都是戒律,二十個隨煩惱、六大根本煩惱,都是犯了戒才形成的,你戒律嚴格、守住了,就不會被誘惑,當然這是初學的,一定要這麼去守戒律,所以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眾生煩惱多,所以要用戒律來框框自己的行為,這是對初基、中基的人,但是對開悟的菩薩就不一樣了,開悟的菩薩是心自在,不能被戒律所限住。

《大般若經》裏面講的,對清淨、不清淨,都不能有分別,要求平等性智,還有煩惱就要去用戒律來規範你自己,到菩薩的境界沒有所謂善惡、戒不戒,只是隨緣度眾生,做這個事情、做那個事情,有時候像濟公和尚一樣,他隨緣而有一些行為,有的人就看不慣,就像我們早期講的鳩摩羅什大師一樣,國王給他十個女孩子,出家人怎麼可以有小姐?這是國王逼迫他的,他還是接受,人家就會議論他,守戒不淸淨,但是他翻譯經典翻譯的很好,他就拿一把針把它吞下去,就說如果你們能夠把針吞下去都沒有問題的話,你也可以像我一樣有女人。

菩薩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剛開始修行就一定要守戒律,在律壇裡面講的很詳細,尤其是南傳的更嚴格,我們中國是比較傾向大乘思想,男女好像比較混雜,沒有劃分的很清楚,在南傳佛教是分得很清楚,不只男女分清楚,連白衣、出家人都分得很清楚。上一次我們去美國住在萬緣寺,本來住的好好的,新加坡的智法師之師兄來了,我們就被趕出來,去住別的地方,因為你是白衣,他是出家人,不能住在同一個房子裡面。

這個戒律嚴格,就是要斷掉你那個是是而非的喜怒哀樂的煩惱,並非這個也可以做、那個也可以做,做完了好像喜歡就好,這不是的!修行是要超出三界,你都做不到,怎麼超出三界?破戒了,最後還是六道裡面再輪迴,或者修行有點福報,出生做鬼神給人家拜拜,壽命盡了照樣萬劫不復。這六念處裡面不是我們修行走香的那個四念處,是在念佛、法、僧、戒。當然一個開悟的行者,《圓覺經》講的:「守戒亦不愛,破戒亦不憎」,那就是他要求心地圓融,因為心地要圓融,就不能有東西卡住它,卡住它就現不起神通,要能夠玩神通,要心清淨以外有一個菩薩心,然後什麼心都不能被綁住,這是跟初學、中學、高中、大學不一樣的,跟你們講清楚。

(5)念施:當然就是我們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因為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之慳貪,我們所有的慾望,除了性慾淫欲以外,這個貪心最重了,要貪錢、貪富有、貪享受、貪舒適、貪什麼,、、,一大堆的,而你都捨不得布施給別人,常常為自已累積財物、累積什麼好的東西,這種人永遠沒有辦法脫離六大根本煩惱的貪,還加一個慳貪,這是很重的貪念。

反過來講,你布施也好,不布施也好,都有它的因果,能夠把布施變成無相布施,只要慳貪的壞習氣把它斷掉,那就做到念施的功德,不是你無限的去布施、去布施,不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讓你已經沒有慳貪什麼東西時,我有施、沒施還不是一樣,我已經不愛什麼東西了,我有飯就吃,沒飯也無所謂,有衣就穿、沒穿也無所謂,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不會想要不要施?要不要布施去做這個事?當你做了布施,就要以《金剛經》講的,要能無相布施,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布施的物、沒有布施的我、沒有布施的對象,這是比較初級的布施,而一個人真的貪念都沒有了,做不做布施都一樣的,施與不施在這裡講的,都是對初級的人所要去做的。

對菩薩來說他不見得要去布施,他要布施的是法布施,是講經說法來續眾生慧命,讓你得度的那種布施,不是在錢財、物質、勞力方面的布施,要提升你的那種境界。還不到那種境界你就去布施,對於布施你又沒有辦法做到無相,就會有果報。就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還要結婚一次?因為衪前一世修行的時候,有一個人女孩子看衪這個修行人不錯,就供養衪一朵花,為了這簡單的一朵花,衪就要跟她結婚一次,所以在衪出生為太子的時候,就要娶她,娶了她就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跟衪結了婚以後,當然,因為一朵花講起來是很淡薄的一種布施,衪要出家修行,因為這個緣很淡薄,馬上就可以出家修行而沒有罣礙。若是這個緣很深,那就會扯來扯去,要出家可能要搞得天翻地覆才能出家,釋迦牟尼佛因為跟衪太太結的緣很淺,也差不多盡了,三更半夜一位仙人從窗戶叫衪說出家修行去了,衪就真的跟著跑了,就是這麼簡單就離家出走去修行了。

施是好但是不要著相,不要去說施給人多少?這個人怎麼樣?不是!施過去就好了,而真的都不布施那也很好,《大般若經》裡面講的有施、無施都非菩薩摩訶薩,你執著布施不是菩薩摩訶薩、你執著不布施也不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是隨緣而化,念想給就給,念不想給也不要有罪惡感。

(6)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為什麼要念天?不是要解脫道嗎?為什麼要到天道裡面去享受榮華富貴?解脫道,不是每一個人可以當生成就的,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這條路上,難免都要從人、從六欲天到四禪天、到四空處定,然後轉成修解脫道,在你還沒有因緣聞到佛法的時候,或者真正證得解脫道的時候,你要修天道,不能說修天道不好,天道其實就在斷掉你的五蓋,二禪天就斷掉五蓋,貪、瞋、癡、慢、疑這五蓋,二禪天的行者就應該斷掉貪、瞋、癡、慢、疑,五蓋都還有二禪天都不夠格,你還要想修什麼解脫道?我們聽佛法,當然是我要做最好的,我要求解脫,我要超離三界,但是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所以念天、念諸天神,他們無數劫以來這麼修、這麼積福德、這麼斷煩惱,守淨戒,才能夠一步一步的這麼往前走,今生的菩薩是過去的天神,現在的天神是以前的人,都是這麼一路修上來的,你今生能夠修到開悟,修到登地菩薩、或者沒有開悟轉成修四念處,也能成就聲聞乘果位。

剛才我講的阿難第三問還沒有講,以前講過,阿難就問世尊:「入滅以後,我們要修什麼法?」世尊回答:「你們以後要以四念處為修法課程!」四念處是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其實這個四念處要配合經行。我在菩提迦耶時,一個晚上所學到的一個經行法,也可以用這個四念處來做,現在我在教一個同修在做,色身有氣者一走馬上全身氣具足,法只要契機都是好的、只要專心都是好的。

念天是所有的六欲天、四禪天的十二天外加無想天,或者四空處定,四空處定是沒有天,有相的這些六欲天跟四禪的十三天,加一個無想天,這些天主都是菩薩,他們都有一菩薩在教化這些天神,你要感念他們,不要輕視他們,很多人喜歡升天,天不是說不好,他的戒律、內心的清淨,也是有階層次的清淨,我剛才講的二禪天五蓋,貪、瞋、癡、慢、疑,這五蓋都已經是有一點控制清淨,才有二禪天的境界。

昨天回了一個mail,一個人說他打坐到頭、手都沒有知覺了,身體還有感覺,但是沒有見光,這樣是不是二禪天的境界,我回答:二禪天根本只有心,這些感覺全身都會沒有,以外還要加貪、瞋、癡、慢、疑這五蓋,滅了沒有?不是只有你身體有氣,不是只有你能看到佛像、看到菩薩、不是只有你的氣很旺,就到第幾禪天?不是這樣子的!身跟心兩個評估境界是不能分離的,你們這些道理要搞懂,不要去像搞密法的,會看到什麼非人、鬼神,然後因氣很旺,就說修到那裡境界了,或者又是菩薩、又是什麼佛了,其實貪、瞋、癡、慢、疑什麼都沒有斷,那算什麼得道?要上天怎麼可能?

天神是他們也都持清淨戒而生天的,不是打坐修行有氣就能生天的,打坐修行有氣,不修心、常犯戒,就市出生做鬼神,那些鬼神氣也很多,魑魅魍魎的氣也很多,那些動物死了以後,去修行也有很多氣;修行氣是次要的,是幫你來修心的,你要去持清淨戒,斷掉內心的五蓋,甚至於六大根本煩惱要能夠斷掉。

第六個六念處,念天、念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皆因他們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到這些快樂的果報,但是這些快樂的果報對佛法來講,並不是真的快樂,因為壽命還有,壽盡照樣再輪迴。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就告訴你,涅槃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要學習正法,修習那種真正的佛禪,佛禪不是在這裡入定去,一進入腦筋都不動,可以一千年、一萬年、一億年,不是這樣,而是學習智慧,煩惱起來時用智慧把它轉,用所學的聞慧把它化空,為什麼有的人做的很好?有的人做不來?一件事罣礙好幾天,這就是沒有用智慧來轉你的煩惱。

佛法與世間禪定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是用氣在身體產生的定,讓你的思想不亂晃,但是這種定總是會退轉的,若是用智慧,菩薩每一世以一大阿僧祗劫修菩薩道,這樣累劫修下來,所熏習而成的智慧,到最後得薩波羅智、一切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已經所有事情都知道了;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以前,起碼可以用我的這種知見,來轉我內心的煩惱,而沒有煩惱就成覺者了,有煩惱但是可以用智慧來把它轉掉,不讓它變成煩惱,有脾氣、有個性、有種種的這些不清淨的,用我的智慧把它改掉,這是佛法在修的,是所謂佛禪。

當然,佛禪有好幾個層次,你心還沒有打開,修的都是你自己的習氣、毛病,斷我自己的行為、習氣、個性、毛病;你心打開了,還有很深沉的這些執著,執著這個、執著那個,要把它轉掉,歷經一世又一世的,不是一世一位菩薩馬上就可以成就,大菩薩要一大阿僧祗劫來培養智慧。我們現在在人間,要念天、要學習他們能夠修持淨戒、學習他們以前也布施、聞慧得到的這些善根,然後才有天報,我們要學佛道,也要知道他們的境界,如果你真的發心要到西方極樂淨土、或者是彌勒淨土、或者是東方藥師如來淨土、或者是哪一個淨土都好,那又是另一種修法,要專門去誦衪們的經、持衪們的咒、觀想衪意念相合,到死後往生就去了。在我們娑婆世界,這邊講到布施,把六念處裡面的念施分成六種,在這裡說明了一下。

在四攝法中也有布施攝,四攝法即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四攝法為(1)布施攝,即以無所施之心,施授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2)愛語攝,即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3)利行攝,即以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4)同事攝,謂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者。

現在繼續講四攝法,四攝法裡面也有一個布施攝,當然布施是修行佛法的第一個波羅蜜,下面也會講到六波羅蜜,裡面也是含布施波羅蜜,這四攝法裡面的第一個也是布施攝;四攝法有四種意思,也就是菩薩道的受戒的這些菩薩、居士們或者出家眾,要攝受眾生的,攝受眾生除了心攝受以外,我們還可以在行為上來做一些攝受,令他們生起親愛心,譬如,讓他每個禮拜都很歡喜的來到道場、或者親近師父、或者親近你自己,最後把他引入佛道,這就是攝受眾生。

我們行菩薩道的人,所證悟的方法、境界,當然也希望眾生能跟你一樣,能夠有所遵循、也能夠開悟,開悟只是一個重新修行的基礎而已,開悟並不是最後,是進入菩薩道的初級班一樣的,可以從內心去觀照心的清淨與否?清淨了當然讓它愈來愈清淨,不清淨的就是要轉,種種的欲望、煩惱,都是在這個時候去轉。這裡所講的四攝法(1)布施攝。(2)愛語攝。(3)利行攝。(4)同事攝。

第一個就是布施攝:即以無所施之心,施授真理(法施)與施捨財物(財施)。以無所施之心,以沒有布施的心,施授真理這就是法施,而有目的、有所貪圖的,這種講經說法給眾生,為了貪求名聞利養,這樣的心就不是無所施之心;另外第二個是財物的施捨,法施、財施這兩個是最重要的布施,下面還有一個無畏施,這要菩薩才有能力做到,一般的、初學的,剛開始開悟的菩薩,還是沒有辦法做到無畏施,無畏施是有眾生打電話過來,你可以傳達不必驚怕心念,對方心能夠穩定下來的這種力量,這種是從空中產生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有的人跟你講講話,他心就安了,你也沒有講什麼大道理,講完電話他就覺得心安、覺得沒有什麼恐懼、覺得再也沒有什麼煩惱,那是很不可思議的法,是在無為法之中,很自然的傳送出去,這是登地菩薩有成就的時候學到了空,就有這無畏施。

第二個愛語攝:即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每個眾生的根性不一樣,就要善言去慰問、去比喻,令他起親愛之心,然後依附在菩薩道上,每個人的個性,譬如慢心、貢高的,就要用另一種,也許是比較能夠讓他感受到,貢高我慢心不好的語言來刺激他、來開導他。有的是自卑感很重的、心很柔軟、很多愁善感的,就不能夠再用像禪宗祖師大德,常常用的棒喝方法,或者是用較銳利的語言來刺激他,這樣愈刺激他,他的心就愈慌亂,是要依眾生的個性、根基,來令他起修行的這種心,就是愛語攝。

第三個是利行攝:以身、口、意三業的善行,來利益眾生,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你用身體去觀照、口用軟語去跟他講或者用心意,這就動到心,動心的都要心清淨才能動心,不然這個邪心、邪惡的心還存在,這個心起反而是壞事,所以這個意業不能隨便亂動,意業是最根本的,我們身、口都是受意業所趨使,意業不清淨,身、口業就不清淨,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都是這樣。一個菩薩意清淨了,身、口自然就清淨,上面的愛語或者布施的這種行為,像愛語這種口的善行,都是同時可以去發揮它的功能,只要是眾生能喜歡趨向菩薩道。

當你讀了《法華經》就知道,菩薩是連哄帶騙,無所不用其極,這樣去利益眾生,把他化導,讓他走到正道,依各個根基不同而去做的,他很少有原則,都是依眾生根基去做的,唯一的原則就是本身的原則,沒有私心、沒有名聞利養的心,只是要眾生能夠受道,只要眾生能夠學習菩薩的解脫道,祂什麼事都可以去進行。

第四個同事攝:謂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者。這是親近眾生好像同事一樣,好像同甘共苦的這些伙伴一樣,你痛苦、我好像感同身受,快樂了、我也覺得分享你的快樂,這是同事攝;並且這種菩薩大概都可以用法眼見眾生根性,而隨其樂分形示現,這是要有化身的、或者意生身,在五十陰魔裡面,受陰清淨的時候,你就有一分的意生身發起,意生身就是意想到哪裡?你的心就跑到那裡,這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示現的。

若是像諸佛菩薩能夠化身,到四、五地菩薩有兩、三個化身,四、五地菩薩已經不得了了,因為離垢地是二地菩薩,是離一切的汚垢,只是剩下一些習氣而已,那汚垢都沒有了,化身才會現起;化身有時候稱為應化身,這應化身就是眾生意想你,你才會化一個身出去,像觀世音菩薩就有千萬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的,也有千萬億化身。當有苦難的時候,你意念佛、意念菩薩,衪隨時就一個化身到來,有時候我們看不到,但是衪就在你身邊,這個緣滅了,衪的化身也同時就化滅了。這種能夠分形示現的都是大菩薩,小菩薩只是能夠兩、三個化身,有的人會化身,我看不是真實的,化身去舞廳跳舞被人看到了,不是化身出去做好事,怎麼會是去跳舞?開玩笑!能夠分形示現這已經是有化身,起碼四、五地菩薩以上。令其同霑利益,因而入道者,你所示現能夠跟眾生同苦樂,主要是要讓他能夠感受到這種親切感,很願意學習無上解脫道、無上心法,這就是四種攝。

 

6.不住色(相)布施:

指行一切布施法不應住於色相,亦即不應住於六塵相。六塵者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等六境,又作外塵、六賊。眾生以六識緣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稱為塵。此六塵在心之外,故稱外塵。此六塵猶如盜賊,能劫奪一切之善法,故稱六賊。

不住色布施,我們這一品裡面,講到不住色布施,只是一個代表,因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哪一個不住色法,你應該了解指的不是只有色,不住色布施,就指一切布施法不應住於色相,不應執著在六塵相上布施。我們常常在講布施一定會提到三輪體空,三輪一個是沒有布施的我,第二個是沒有所施的對象,第三個是沒有所施的物、或者上面所布施的軟語、或者是身、口、意對眾生的好處,這些都不去執著,就是無住色布施、無住相布施,為什麼要這麼去做?菩薩不做善行,就不會成就菩薩道,做了善行後去執著,反而落了世間法裡面去,難就難在這裡,要做好事又要不去執著所做的好事,那是《金剛經》裡面的精神就在這裡要無住相布施,不去做好事、不去度眾生,是成不了佛,但做了後要無相觀之。

做菩薩要去布施,不管是財布施、法布施或者無畏施,施了以後要忘記,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這包括後面講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這六境在一般人來講,都會造成我們的煩惱,有時候六境又叫做六塵、六賊,為什麼叫做賊?因為它會來偷你的功德,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你不能夠擺脫它的干擾,受了它的影響,就會破壞所做的功德,所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守不住,往往就會被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來迷糊你,破壞你的德型、偷盜你的功德,所以我們把六塵當做六賊。

眾生都是以六識緣六境的時候,普遍汚染了我們的六根,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矇蔽了、昏昧了我們的真如性,真心就是真如性,那是汚染了我們六根,其實六根是不受染的,六根只是一個門頭,我的眼根像一個窗戶一樣,可以看到外境,窗戶不會造業、不會汚染,最後都是心識汚染我們的心識,外面境歸境、六根歸六根,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受汚染?其實是自己的習氣毛病造成的,六塵才會發揮它的威力來干擾到你,你的心也轉成不清淨了。

能夠觀外境是外境,能夠觀我們的真如性是如如不動,所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就發揮不了它的功用,修自己的時候,能夠這麼樣什麼都不管了,早期我什麼都不管,我知道同學這個怎樣、那個怎樣,但是我從來都不講話,修自己都來不及了,動了心就是心不清淨,被外塵所染。一個開悟的行者,開剛始要執仗牧牛,就是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有時候站在台上講,講到好像不該講的地方,你也講不出來,什麼叫做不該講?就是好像有違犯因果、或者講了會造成某種業力的糾纏,我們自性有時候會壓抑你、不讓你講出來,但有時候過了三、五秒後,覺得不講好像不痛快,還是要講出來,這個業力實在太大了,理性一下子可以阻止住你,但是只能阻止一時,不能阻止永遠,有時候知道這個不能講,但是過了幾秒鐘,最後蹦的一下子又講出來,吐之為快!

很多同學們會問:「老師這樣怎麼辦?」我就告訴他們:「沒有關係!既然已經講出來了,就準備去受這個業報,因為諸法都有業,講出來一定就有受報的時候,受報時就坦然去承受就好了!」解脫的人就是這個樣子,在度眾生之間難免都要造業,譬如你駡這個人,因為他的心裡還沒有清淨,他不會感激你,反而會恨你、你、到處去宣揚你怎麼不對、怎麼不好,當你在做這事情的時候,早就要料到這些,等到再聽到這些風風雨雨,就要坦然面對、一笑置之,這樣你早就知道是因果報應,也就自在了。造業不用怕,除非殺人這種四大罪不要去犯,那種講東講西,你講人家、人家就會講你,你人家、人家就會駡你,並非當菩薩就不一樣了,一樣的!你打人家的右臉,人家就打你的左臉,都是一樣的,釋迦牟尼佛證到佛的境界,果報還是照樣發生,我們凡夫或者行菩薩道的人,在無奈的情形下所造的業,都要坦然去承受就好了,也不要害怕,但是在能夠控制修行、自我之間,起心動念這六賊都要控制好。

這禪宗講的最簡潔:「執仗牧牛」,好像拿著棍子在看這一頭野牛,這頭野牛不是普通的野牛,是靈知靈覺的牛,可以感知眾生的心,甚至有超能力、甚至有其它的這些五陰魔相裡面所講的種種境界,如何控制它不去走偏、不去造業、或者去應緣,這些都是你自己去面對諸塵境的時候,能夠以一個真覺的心、真如性面對它,而能如如不動,這是我們在修行之間,都是要這麼去修的。

當修到已經覺得一切都了然了,佛法原來就是在講這麼樣,你該去行菩薩道的時候,就能夠依照所知所覺,依眾生根基、依各人的這些毛病跟他修理,很多的禪師都是依眾生的根基,有時候該打,兩個人也可以打架,師父跟徒弟也可以打架,打架也是要糾正他的習氣,甚至於製造一個更嚴重的境界,讓他把潛意識裡面的習氣爆發出來,爆發出來才能修理,而習氣隱藏在你的內心裡面,不管是什麼習氣,離不開六大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惡見),這六大根本煩惱能夠斷盡,那就是成佛了。

六大根本煩惱的前面,還有二十個隨煩惱,這些小煩惱會影響到大煩惱,小煩惱要先去掉,大煩惱、六大根本煩惱才會慢慢沒有,怎麼沒有?不是你這麼打坐修行就沒有了,都是要把它誘發出來,譬如瞋心很重,製造一個機緣讓你瞋心大發,讓你面對那個瞋心,然後知道怎麼去克服?這就要看個人的智慧,你或許突然間猛然一醒,我為什麼要落在這個瞋心裡面,有時候被這個瞋心所壓過去了,突然間來一個佛法,我來背哪一段經典、或者想到那一句話,可以來化解當下心的不平,若能這樣就可以從根本把這個瞋心拿掉,對於深根蒂固的這些毛病,沒有一個大大的境界來誘發,是很難去斷掉,除非你真的是開悟了,能夠觀到自己的瞋心,能夠慢慢轉自己看事情是順眼、不順眼的。

一般的人還沒有開悟以前,要斷掉這六大根本煩惱是很難,境界來、瞋心起,你也都不迷糊、能夠轉、一直轉,用什麼方法轉?當下能夠如如不動的看著它,不跟它相應,那是最上策,若不行就要找一些所學的佛法,哪一句話?哪一個方法?來鼓勵自己、安慰自己,把它轉掉。能夠知道修行怎麼修?不是只有在打坐幾小時之間,這中間只有在唸咒、練氣,都是在下坐以後修心的,跟大家在互動之間,所產生的這些恩恩怨怨、所產生的這些貪、瞋、癡、慢、疑、邪見起來的時候,如何能來轉它?這樣不讓這些六賊得逞,所修的根本煩惱就會做得好、會淡薄。

我們講無住相布施、無住色布施都是控制在這六塵且不要著相,一著相就有果報,若是做善行著相的就有善報,菩薩不希望這樣,菩薩不希望因為做善事而被捉住,而去得到很大的福報,這樣你會迷失掉!為什麼一直講般若波羅蜜?菩薩做了很多善事,認為我沒有做善事、做了很多功德,就從來沒有一個功德相,今天早上誦的《金剛經》,福德是無福德性,既然無福德性就不要去執著福德,不執著福德就沒有福德嗎?也不是就沒有,因為因果就是這樣,一定有的,你不執著下一世再來行菩薩道,無形中就有飯吃,但是不會成大富有,因為大富有的人很容易迷失掉,給你有幾十億、幾百億財產,看你會不會迷失?天天就是想賺錢再賺錢,迷失在那個錢財堆裡面;而有飯吃也不至於肚子餓時,是最好修行的時候,一般大概都是這樣子,說沒有錢倒還有一點錢,不怕沒有飯吃,比較清閒好修行。(待續)

 (2004.01.03.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