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續)
2003.9.06. 第 6 講(之10)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三)名詞解釋(續)
7.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梵語nirupadhisesa -nirvana,新譯為「無餘依涅槃」,nirupadhisesa譯作無餘或無餘依,nirvana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寂、無生,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為梵語 pari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者,大即殊勝之意,又作為大圓寂。
涅槃就是寂靜:我們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是不會去執著一切情、一切想、要離、要合,都沒有這些概念,一個如如不動的心,可以感知外境、世界現象,但是不因為這些現象,而生起心意念去相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這種涅槃是具有永恆的空性,面對情、想、離、合能無住,能夠住在清淨的自性之間,面對一切境界不黏是為涅槃。
涅槃就以寂滅而言,比較能夠貼切的來說明它的意思,寂滅就是寂寂然的體性,湛然不動的自性就是寂,但是在寂之間也有感知,也會應緣而起心意念,也會了知世間的一切事情,在感知一切境、一切因緣,卻可以滅卻,這個滅是相對的滅,亦即眼睛所看的,不被所看的境界所迷惑,可以保持寂寂然的體性不動,心可以感召十方世界有緣眾生的意念,卻可以寂寂然地面對,這種境界是為滅。滅並非一個念頭都沒有、一個境界都不知,不是的!是有一個相起來的時候,能夠以寂寂然的體性面對這種境界,這就是寂滅的境界,亦即所謂的涅槃。
涅槃就是無生:是以寂寂然的體性面對境界因緣牽扯的時候,可以不受它的感應,感應了也不去理這些現象,也就不會去受生,是為證到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者翻譯做無生。修行要修到涅槃的境界,就要面對種種境況去修行,這與世間禪是不一樣的,世間禪是可以體會種種的現象、種種的境界,但是他們會執著,執著這些真如性反應的功能,甚至於偏愛這些功能。譬如,自性真如可以見到光,可以見到宇宙的光,可以看到遠方的世界,見後卻很執著這些自性真如所現能見的功能,並且執著不放,這是與涅槃的境界背道而馳的。所以涅槃是說我可以有這種能力,但是卻不去執著這些,放下這些功用,這樣子才不會被業力所牽引。而修世間禪定的人,雖然真如有這些能力,最後死亡了,也是因為這些能力的感召,出生到那個天界去了,因此要無生就要以寂寂然的體性,面對一切境界都能不動。
在有生之年,在修行之間,其實都以人、事、物的磨練來修涅槃,打坐只是一個方法,只是讓你的氣能夠通到頭部,讓我們的腦筋能夠清楚一點。我們最大的毛病,認為能想、起想、能感召的那個心就是我,常常會執著諸法中有我,是為我執深重。
昨天、今天妙慈沙彌尼有打電話來,她內心進入了實際戰鬥境界,她以前都執著一個念,這個念就是我,這個念會偏向於對事情的好、惡,或者是反省自己的對錯,認為諸法就是我,這就是迷失掉了。今天我對他說了:「起心動念,會懺悔、會回想過去的行為,認為現在行為是對、是錯,那些都是妄想,你要去抓住那個如如不動的覺知,起心動念對內、對外境界的感受,可以用覺知的心去感知這些,能起覺受的是假的,我們要去抓住那如如不動的心,不會煩惱的覺知,那才是真的我,我們要把主客關係搞清楚!」講了半天,反過來就是不要怕寂寞,她認為沒有念頭就是頭被壓住了,沒有念頭這樣子不好,我說:「沒有念頭,你還是有一個覺知在,能感覺一個我在,可以知道吃飯時間到了、睡覺時間到了,還是有一個覺知的,這個覺知能夠不泯滅、能夠抓住它,這就對了,是寂寂然的體性部分,要滅的就是你的妄想習氣了,或者是十方眾生因緣,人與人、人與非人,以前也都有因緣,這些因緣也都是虛空來、虛空去的,隨時都可以感召的,你對它有沒有能力可以說:『不』,能夠不受它的左右,能夠不受它的影響、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寂滅了,就是無生、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擇滅:是選擇性的來滅,因為對某些因緣現象沒有辦法滅,所以選擇某個東西來滅它。修無為法過程間,有六種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此六種除最後的真如無為外,其他都是過程間階段性的修證,雖得此等無為但並非究竟,只有最後的真如無為才是究竟的。前五種無為法是行者做不到真正的真如無為,只有分階段性的,一段一段的來做到無為。
涅槃就是離繫:有能力離開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繫就是你的業被綁到欲界,你的心裏面有欲界的種子,就會出生到欲界去;心裏面有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種子,就會為其所綁住,死了以後就會出生到那裏去;心裏面若證到破了色身,進入無色界的境界,只有一個心念,但不知道去修佛法,證不了涅槃,就被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把你綁住了。有繫就有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離不開這三界的繫屬,修學佛法就要超脫這三界。有了超脫三界的功夫,就是証得涅槃的境界,能夠離欲界繫屬、色界繫屬、無色界繫屬,是為離繫。
涅槃就是解脫:是我們常常在講的,解開業力互相的牽扯,脫離業力互相的牽引關係,雖然跟你有緣,但是可以把這個緣解開來,不再來與你牽扯,對於欲界有緣,可以把這些欲界的因緣解開來,進入色界的因緣,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跟他們有緣,可以見光、可以住在一境性之間,進而能把這些解開,不再跟他們結緣,這就是解脫。證到無色界,心可以遍一切虛空,心可以想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是有宿命通了,光用心意念就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心可以面對所想的都不住在上面,無所有或者是非想非非想,對於這四空處定,進一步的也能夠解脫出來,不被它們所黏著,這也就是解脫了,解脫就是離開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
擇滅、離繫、解脫,這些都是相同的名詞,一個名詞有千萬的名相都相同、都一樣,你可以去查經典,一個人翻譯這樣、一個人翻譯那樣,都是對的,一入文字相所寫的雖然都是同一相,但是就有無限的名相會出現。我已經刪選了很多,檢擇一些我們常常看到、了解的,把它寫出來,種種的法相、名相,在說明我們的體性清淨,不被一切境所黏的時候,都可以稱為涅槃。
有餘涅槃:有剩下一個什麼東西才叫有餘,有餘依是剩下一個身體來依靠,有依色身能夠證到涅槃,這種是聲聞、緣覺的境界,辟支佛等因為沒有破掉色身,但可以破掉我的執著,惟沒有破掉色身,還有一個色相,此色相具天神的身,不是像我們這個肉體,當然我們這個肉體,當生可以成就有餘依涅槃的境界,等到他捨報不再執著這個色身的時候,就會出生到天界,不再來三界裏面去輪迴,這就是有餘依涅槃。
當然,有餘依是沒有辦法把所有的習氣毛病斷盡,還是有剩餘下來微細、極微細的習氣,此等是沒有辦法斷盡。大部分的說明有餘依涅槃,只是指有身來講,既然是有餘依的報身,我的看法是要進一步的講到,還有一個潛在的微細、極微細的習氣存在,沒有辦法去破滅,有餘依涅槃是聲聞、緣覺的行者所得到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要將十二類眾生,滅度他們入無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是真正像佛一樣的涅槃,沒有一個色身可依、沒有習氣還存留,進入那種絕對的、寂寂然的涅槃境界,是完全的空體;證入究竟空的時候,對於一切的業緣就不會去感召,這一切的業緣能夠知道,而不受它的感召去相應,沒有多餘的習氣;人會對於諸緣有相應,都是因為有習氣去對境,才會被感召。能夠證得無餘依涅槃行者悟無生,因無微習、極微細的習氣,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與佛的境界一樣,是完全的入滅了。我們要了解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下面還有四種不同涅槃境界的說明。
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等四。有餘依涅槃者係殘存異熟依身,斷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無餘依涅槃者係滅異熟依身,已斷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自性清淨涅槃為一切諸法本具足實性真如之理體,惟時有被客塵煩惱所覆蔽,但其自性卻本來清淨,此種涅槃可依無分別智而證得。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如,若證此涅槃就具有大慈、大悲之德行;大智故不住生死,離迷界;大悲故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眾生,如此,行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體性恆寂,故叫做無住處涅槃。
四種涅槃是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其中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是聲聞、緣覺的境界)已經講完了,其他還有兩個,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其實這只是修行境界的層次與境界的說明而已。
有餘依涅槃者:係殘存異熟依身,異熟是異熟識,我們還有種子沒有滅掉,八地菩薩異熟識還沒有滅,但是已經有阿羅漢的定境,阿羅漢也是一樣,雖然證到無生,証到有餘依涅槃,但是種子也沒有滅掉,雖然有種子會現起,但是可以觀它、不受它的影響,這種有餘依,就是殘存著色身、殘存著這些因緣種子在。
若是斷掉煩惱,就會顯現有餘依涅槃的真如,每一個相都有真如性的發起,眼睛可以看,是眼睛的真如性發揮功用,自性可以看到自性光、宇宙光,是見性真如發揮它的功用,這是在二禪天的境界。我的身體可以誘發出無量的氣,有的人修法,左手的氣跑到右手,右手的氣跑到左手,這樣子交流,你才覺得我們的色身,好像一個宇宙一樣,可以產生氣,這也是我們三禪天的真如性,所發揮出來的功能。四禪天是對著境界,可以心不動,住在一境性之間,這種是一境性真如所現的現象,也是四禪的真如所現。
凡夫也有真如,知道吃飯、知道睡覺,這也是真如本來所具足的功能。聖人或者是天界眾生,每一階段、每一個境界,也都有它的真如性會現起來,修証到有餘依涅槃的時候,雖然殘存有異熟識的真如,殘存有還沒有斷滅掉的因緣果報的種子在,但是已經把煩惱障斷掉了,看著煩惱的心起來,卻不受它的左右,有真如性現起可以觀著它(煩惱),斷煩惱障是多?是少?或者是完全斷,這就牽涉到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的境界。
有一種是拿石頭來壓住草木,讓它不生起,這是不對的。我們現在所謂的斷煩惱障,是我有煩惱起來,但是不受它的左右,這就是我們自性真如所現的,一種斷煩惱障的涅槃境界,是真如體所現的,是斷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真如是真正如其功用現起來的時候,哪一件事情,會現什麼真如?都是由我們自性真如所變現,來應付那個境界的,因此才有三不等的真如一直發生。
所以凡夫有凡夫的真如、世間禪有世間禪的真如、色界、無色界都有不同的真如,還有小乘的(聲聞、緣覺)也有斷煩惱障的真如,菩薩有增加無量智慧的真如,一直在增加智慧到最後,能夠成就如來真如體性;這是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不同真如性顯示其作用。真如不是絕對的一,真正的証到如諸佛、菩薩的真如,那是唯一的真如無為的境界。
在過程之間那種真如性,只是顯現出它的功用,對煩惱障、所知障所產生的真如性,就可以如諸佛菩薩一樣,可以用空真如體,產生無量的神通變化,如其本來就有這些功夫變來變去、高來高去、這個世界來、那個世界去,都是以自性的真如所變現,真如體是非常的神奇奧妙,只是你到底懂得它多少?到底開發出多少?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永遠沒完沒盡的。
有餘依涅槃就是還有煩惱、還有果報的種子、還有異熟識,第八意識我們通常稱為藏識,又叫做阿賴耶識;修到八地菩薩,不受外在根、塵、識的影響,而所殘存的這些種子沒有滅,但是你已經可以自在,就已經斷了煩惱,斷了煩惱障所顯現出來的真如。
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有兩個障礙要斷,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煩惱障是我們第一個必須要斷除的,斷了煩惱障才有一些神通異能,卻也不能執著它,好像這樣就是這樣,其實不止只有這樣,還有很多、很多的功用。而所知障就是你所知道的境界、你所知道的知識、你所知道的這些道理,都會障礙你的自性,讓它沒有辦法真正的如其本來的發揮功用,譬如我們人,最大的毛病是告訴你,由於地心引力,所有的物體一定是往下面墮落,有這種的學習就很糟糕,你要飛就飛不起來了,地心引力是牛頓發明的,你一學習了這個道理,以後就飛不起來了,若是能夠破掉這些執著,有一天你修到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到四禪天你就可以觀想,氣充滿的時候,我的身體可以飛就會飛了,破掉地心引力的所有重力,將往下墮落的這種觀念突破了。
又如修行過程之間的見光、見氣、見十方虛空的一切相,都可以破解它,不要變成一種所知障,認為就是只有這樣子,對於所知、所見都要把它推翻,不然會變成是根深蒂固的一種你所認為的境界,就會受到諸天的感召,而生到各個天界去,那是沒有辦法斷掉所知障。
無餘依涅槃者:係滅異熟依身,異熟是輪迴所種進來的種子,依身是還有所依的色身,這個色身不像我們這個肉體,像天神一樣還有一個色身、還有一個形相、還有一個皇宮,由他們在天上聚集來居住。滅了異熟識,滅掉這個所依的身,也沒有這個種子了,什麼都沒有了,沒有業報的種子、也沒有所依的身體的時候,已斷掉煩惱障所顯現出來的真如,這就是無餘依涅槃的境界。
自性清淨涅槃:為一切諸法本具足實性真如之理體,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管修行與否,都是自性清淨涅槃的;諸佛菩薩也與我們一樣,有自性清淨涅槃,為什麼佛菩薩可以做到、開發出來?而我們見不著?惟時有被客塵煩惱所覆蔽,自性卻本來清淨,因為我們被客塵煩惱所覆蔽,無始劫以來學習了很多的煩惱,也就蓋住了我們的本性,讓自性本自具足清淨的涅槃體,不見了、不能顯現出來,就只是一個名稱存在那邊了,大家都有,只是我們沒有辦法發掘出來。
修佛法與外道、世間禪最大不一樣的現象,就是在修行過程之間,所有的現象都要把它推翻了,尤其所修學到的一切佛法都要把它放下,所學到的功夫、方法,也都要放下,這樣子到最後無一法可得的時候,自性清淨涅槃才會自然現起來;這跟學武林功夫不一樣,有十八招式、就要去練十八招式,太極拳七十二招式,都要一招一招的去練。修學佛法剛好相反,七十二招式,招招都要把它修滅掉,把以前所修學的佛法,譬如常常在念:「阿彌陀佛」,念到心打開的時候,「阿彌陀佛」也不能念了,也要把它放下。或者常常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觀心裏面的不清淨、來觀一切冤親債主的找喳,這些方法到時候也都要把它放下,有一法可用就不是佛法、有一法可學就不是真佛法,這在過程之間,修學佛法與外道法剛好是相反的,一個一個的修證境界都要把它丟了,不是一個又一個的吸收進來。以衣服代表我們的業力、代表我們所學的功夫,要一層一層地把它拿掉,一個一個的拿掉到最後是什麼?就是赤裸裸地空體─無為,無為回到真如體的時候,是為真如無為。
既然已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有境界就能不執著它,不把境界當境界,體會一下就放下,這樣子一關又一關的往上去,本來自性清淨就現起來了。釋迦牟尼佛證悟時,自語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執著耳。」眾生本自具足自性清淨,只因妄想執著,對一切的法、一切的情很執著,把自性清淨的涅槃體掩蓋了,這是我們要去體會的。
涅槃可依無分別智而證得,無分別智慧就是平等性智,在修行過程之間,對於世間的感受,通常都是兩種情況對立的,常、無常,痛苦、快樂,寂靜、不寂靜,涅槃、不涅槃,善、惡,清淨、不清淨,、、,其實這些對立的名詞都是分別心所現,我們一直在這兩者之間選邊。,譬如現在修行要做善事,做什麼善事?要選擇善的,這就是還有分別心,不去做惡毒的事,對惡毒的人、事很討厭,就是還放不開,要離開這個惡,也是一個分別心意。
到了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時,都要超越這些分別心,不要用分別心在世間相間做分別,這樣就可以破解,善、惡,合理、不合理,男、女,或者是順、逆,常、無常,涅槃、生死,、、,等等現象,對你而言,一切法都依因緣而示現,卻不加以檢擇分別,你有這種平等性智,就可以證得自性本來清淨,亦即隨緣而現,不會特別喜歡好的、善的,、、,世間相本來就是萬象具足,善、惡具足,一樣米養了百千萬樣的人,個性不同、人種不同,只要用自性清淨的心去面對它,不要強分別它,本來的自性清淨就會現起來。
無分別智是修第七意識的,第七意識是對善、惡,染、淨的執著,對我、法的執著很重,尤其是俱生我法二執,要從第七意識去滅掉這些。第七意識是執著第八意識裏面的一切相為真,能夠擺平第七意識的分別心,就可以回到自性清淨涅槃的本來面目,此種涅槃可依無分別智而證得。
無住處涅槃:什麼是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如,就是你在色界、無色界,小乘的聲聞、緣覺,大乘的菩薩、佛這些境界間,都沒有所知障來障礙,在真如現起的時候,你要住在哪裡?虛空就是你的家,為什麼諸佛菩薩的法身遍滿虛空,因為是無住處,也是無所不住,不住在欲界、不住在色界、不住在無色界,有這種能力就能斷掉所知障。在我們人對於所學的物理、理論、學識、…,都障礙我們思慮,使我們沒有辦法超越這些概念,天神能夠飛,為什麼我們就不能飛?有的仙人為什麼能飛行?因為他們練氣功練到一個境界,不食人間煙火、不跟地球結緣,就可以飛行了。
星期四來了幾位大德,在討論關於水質好壞的技術,什麼是好的水?水就是水,還有好的水?壞的水?這講起來又是分別相;說到現在的科學,好的水可以幫助身體、可以使細胞活的好。儘管是有多好,其實修到越高的境界,水有什麼分別好、不好的?都是我們自性在分別,水在餓鬼道眾生看起來是火,口渴要喝水就變成火;在天界的眾生看起來是琉璃、是水晶;在我們人看起來是會流動的、可以喝的水,每個人心的真如性不一樣,同樣一個東西,所現的那個境就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凡夫的所知障。
世間禪定的所知障呢?執著身體有一個氣,氣飽滿了刀槍不入,就認為這個氣是無所不能,沒有氣不行、一定要有氣,這就會障礙了你。當你修到了見光,自性光現了、世界光現了、宇宙光現了,十方虛空哪一位佛在放光,你可以看到,也就很執著這個光,光好像是無所不能,這就變成所知障,追逐這個光,若是把光看成沒有什麼,一切都是空了,就不會去執著黑色光不好、白色光不好,哪一個光不好,、、,其實光是代表修行階段,白色光是天神所發的光,黑暗的光都是那些不好的眾生所具有的光,黃色的光、柔和的光,是代表諸佛菩薩的光,阿修羅道眾生、天龍八部有一類是發綠色的光,以每一種眾生他所練出來的光為所知,有了那種光就會去執著它,這一執著就沒有辦法脫離。
每一個境界、每一個層次,都有它所知道的那種境界、現象,各具有哪種超能力,若把它執著太甚,就沒有辦法修証到無住處涅槃。真正的聖人所知道的一切,無所不能的功夫,都要把它滅掉了。煩惱障是我們凡夫才有的,是我們要斷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等等的情見、妄想時,就沒有煩惱障了,就可以證得涅槃。現在在修證過程之間,現出很多的境界,有的境界你體驗了,有的境界你還沒有體驗,沒有體驗的就是還沒有消息,有體驗的卻放不開,就沒有辦法證到空無的真如體,也就沒有證到無住處涅槃的境界。
能夠證到無住處涅槃的境界只有佛,真正的斷了所知障、煩惱障,真正的證到無餘依涅槃,進入虛空無所不住,若證此涅槃就具有大慈、大悲之德行,這種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這種大智慧是知道一切相、一切道相智(修行過程間的境界)、薩波羅智,此等智慧是釋迦牟尼佛所修證到的。薩波羅智是無所不知的智慧,不必用觀的,隨口說出即是,這種智慧是證到無住處涅槃,斷掉所知障以後所得到的大智慧,對有情、無情類眾生都具足大悲心,要度十二類眾生都進入無餘依涅槃。只要你有一種向上的心,佛就會想盡辦法來幫助你上進,只要你有求於祂,祂就會來幫助你。
像我們功夫有限,有時候眾生來,我們德行不夠,雖然分擔他的這些痛苦,自己也痛苦,諸佛菩薩不必像我們一樣,還要分攤眾生的苦難,諸佛菩薩一出手幫助你,不會像我們還要生病、還要來為眾生擔當離苦得樂的這種現象,不必了!那一天「如是禪」的毛老師來,他說:「你的肺經好像不通?有病?」我說:「對啊!眾生有病,我也有病!」他就沒有話講。
修行的人沒有病,就是沒有去為眾生做事,有病是自然的,我們還沒有成佛,菩薩就是這樣,每天都是在病痛中過生活,他再說:「你怎麼處理?」「我也沒有甚麼處理,忍耐不住了,要處理就處理,有時候就用物理方法處理。」當然不處理,腦筋也還是很清楚,也覺得無所謂,這就是沒有煩惱了,色身的病痛不把它當作煩惱,就沒有煩惱了,你很在意就會有煩惱了。講起來般若的智慧用在這裏,你到底在意與否?不在意就無所謂,當然不在意、無所謂,還要心要能清淨,不要不在意、無所謂,但氣不通、心慌意亂、脾氣暴躁,到處發脾氣,這樣就是心不淨,身不通、氣不通,還是要有一個安祥的心、隨遇而安。
諸佛菩薩不是這樣,因為已經證到一切因緣都有大智、大德來轉化,不必像我們這樣在學習菩薩道,為眾生受苦受難之間,去學習智慧、去學習大悲的德行,菩薩是以佛如來為目標在學習的,是有點覺了但是沒有圓融,才要這樣千萬億劫、歷經阿僧祇劫,這樣無量無數時間的學習,一生一生的這樣一直在學習。若能證到無住處涅槃,所知障都滅了,就有大慈、大悲的德行了。行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體性恆寂,故叫做無住處涅槃。
諸佛菩薩有大智故不住生死,能離諸迷界,有大智慧就不住在生死流,脫離迷惑的三界。諸佛菩薩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利樂有情眾生,因為有大悲心,不進入涅槃境,為眾生的苦難,發起慈悲心救度他們。阿羅漢證得有餘依涅槃,是證得我空的道理,沒有功夫去救別人,自己先入滅休息一下。不返果聲聞到五後淨居天去享受初步涅槃之樂。
菩薩是生起了大悲心,生生世世要再來人間度眾生,而不入涅槃;涅槃是一種動態的解脫,不是無為坐在那裏心很安祥,在人與人互動之間,心都沒有罣礙,那才是真正的涅槃,這是對法已經有充分的了解,悟得諸法本空,諸法無自性,用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破一切境,般若波羅蜜多智也無自性,用刀來斬斷一切煩惱,這個刀也是無自性,有什麼刀可用?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的,當你了解了這樣,心地已經是徹底的了悟了,什麼淨、不淨?都是在你的一念之間,也就不一定要進入真正的涅槃,你就有大悲心,大悲故不住涅槃,生生世世樂利一切有情眾生。
菩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都是在眾生之間,這麼一直在流浪,有時候還是會進入畜牲道,不是祇有出生做人,不一定的!因為我們在行菩薩道之間,難免造了某種業,某種業的感召,有時候就會出生到畜牲道,但是以前所修的永遠不會滅掉,再過了多久,最後還是再來人間,這樣來來往往的。你要了解的,每一個人不是永遠都出生在人間,當有一世稍微的差錯了,就會淪落到畜牲道,然後又回來,又再繼續的修行、行菩薩道。
這種無住處涅槃的大菩薩,他們才能夠這樣子,在生死、涅槃之間自在,可以選擇要出生在哪裏、不出生在哪裡,我們大概都沒有辦法,因為祂們的體性恆寂,祂們的出生都是化身出去的,不必祂的本尊去出生。譬如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祂曾化了一位布袋和尚來利生;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也曾都化了寒山、拾得,在人間當香積組的組員。不要小看香積組裏面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化的,這些大菩薩才有辦法,我們永遠都是有這個心,發菩提心生生世世為菩薩,但是沉沉浮浮、浮浮沉沉,這樣子去學智慧、去學慈悲心。
以上所述四種涅槃中,凡夫與二乘之有學,可得自性清淨涅槃,不定性二乘(聲聞、緣覺)無學位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及有餘依涅槃。定性二乘無學位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三種。頓悟菩薩或漸悟菩薩無學回心向大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
自性清淨涅槃就是我們的佛性,凡夫也有佛性,聲聞、緣覺這二乘有學位(還要學習的)的眾生,也有自性清淨涅槃,只是沒有完全顯露出來,二乘的行者還有一點樣子;世間的凡夫,這凡夫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的凡夫。佛教的凡夫並不是僅指我們販夫走卒之類,沒有智慧的,不是的!只要在生死輪迴之流的就是凡夫,也不要以為天界眾生,就不得了了,天壽有多長?也還是凡夫,因為還是要再輪迴,壽盡照樣再來輪迴。二乘的行者是不再來輪迴,但是還要再學習,學習什麼?學習法的真實性、學習無住處涅槃,要能斷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還是要加以學習的。簡單而言,佛性大家都具足,只是我們沒有辦法讓它顯現出來。
不定性二乘(聲聞、緣覺)無學位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及有餘依涅槃。什麼是不定性二乘?聲聞、緣覺這二乘有學位者是小乘的行者,種性還沒有完全的穩定下來,有時候還會退轉,有時候可能變成菩薩,再來時向上轉進就是菩薩,往後退會變成小乘的行者,所以說不定性。不定性二乘(聲聞、緣覺)無學位者,他們對煩惱已經解脫了,不必再去學習如何來斷煩惱,可惜的是對那種神通變化的所知障,沒有辦法去除掉,雖然是無學位了,還是要學習一些諸佛菩薩的那種自性真如如何現起,還是要修學這一部分。
無學位是不必再學習如何來斷內心中的煩惱,但是還要學習什麼?還是要修學大慈、大悲的德行,薩波羅智還是要學習,五眼、六神通還是要修習,這些不是到了聲聞、緣覺這二乘,已經是無學位就ok了!並不是這樣,還是要再向上進學習,而斷煩惱障的這一部分已經不必學習了,二乘的行者已經斷煩惱了,聲聞、緣覺這二乘不定性無學位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及有餘依涅槃。自性清淨涅槃的佛性大家都有,不管是凡夫或者是小乘的行者,大家都具足,但是二乘行者多了有餘依涅槃,得了有餘依涅槃。
定性二乘無學位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三種。聲聞、緣覺這二乘行者的學養已經是定型了,不會再退轉了,可開發出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三種,這就有諸佛、菩薩的一點樣子了。把我們自性找回來了。無餘依涅槃是沒有身了,表示聲聞、緣覺這二乘行者發大心,已經轉向菩薩道前進,破了色身以後就得了無餘依涅槃。本來已經有了有餘依涅槃境界,再破了色身來修習諸法無常,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就可以證得無餘依涅槃,這是定性二乘無學位的行者。
頓悟菩薩或漸悟菩薩無學回心向大者,可得自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頓悟菩薩雖然是當生頓悟,是無始劫以來一直修上來的,不是這張三、李四,剛開始發菩提心要修行,馬上就頓悟成為菩薩,沒有那種人,是無始劫以來這麼一直修、一直修,修到這一世因緣成熟,剛好一句話或者是身體突然間蹦一下,打開本來頓悟了。這種頓悟菩薩或者是慢慢學習、慢慢一步一步修上來的漸悟菩薩無學位者回心向大,已經修習到無學位了,八地菩薩是無學位,或者是聲聞、緣覺這二乘行者發心向上、向大者,就會轉進菩薩位了,這些行者可以把自性清淨涅槃開發出來,甚至于修到最後可以得無住處涅槃,是法身無相、遍滿虛空,要得到無住處涅槃一定要修菩薩道。
若是修小乘的聲聞、緣覺,就沒有辦法讓你的自性清淨遍滿虛空,就沒有辦法如佛一般,我們把這些道理搞懂了,得到了什麼涅槃?自性清淨涅槃每一個人都有,但是凡夫看不到,佛性每一個人都有,也都由於我們的習氣毛病掛帥而蒙蔽,是很可惜的!所以就要修去個性、習氣、毛病,把所知、所見一直都推翻、一推翻,認為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所執著的都把它推翻、丟掉,丟得不能再丟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佛性,原來就是這樣,不然永遠找不到它。當然要找到它,已經是不簡單了,否則只是有其名而無其實。定性無學位的行者雖然有自性清淨涅槃,但是還不是很清楚,要到頓悟菩薩或漸悟菩薩無學回心向大者,才可以真正悟到我們自性清淨涅槃體,此涅槃就是佛性,法身清淨、遍滿虛空,自性清淨涅槃及無住處涅槃,這兩種最後才可以得到。這一段說明讓我們充分了解涅槃是什麼?
再來說明涅槃的法相,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恆、安、樂、不老、不死、清淨、無垢,稱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則常、恆為常,安、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
什麼是常?就是永遠都是這樣子的,永遠是這樣的只有哪一種?只有空才有這樣子,一切不空相就會變化。常、恆其實是一回事情,永遠不變的是常,永恆的保持這個樣子,只有空才有這個樣子,當修證到空相的時候,就有涅槃的境界,修到空了,就不會被你的業力來牽扯,業力抓不到你,就依你修得到空、不空,來判斷你有沒有解脫?既然得到涅槃了,空就一定要證得到,所有的業力要來牽扯、要來引誘你、要來與你交通,你都可以說:「no!」保住你這永恆的空性如如不動,所以空才是常、恆。
在這空之間,帶來一種安祥、快樂,寂滅為樂就是這麼來的,世間的快樂有多快樂?吃搖頭丸很快樂,搖啊搖!搖完了腦筋都報銷了,有的到最後變成植物人,跳舞很快樂,動來動去的,覺得很快樂,回家去了就覺得很空虛,沒有伴了!我們守住涅槃,在空寂之間的那種快樂,對世間事無所不知,但是對世間事都沒有罣礙,那才是真正的安祥、快樂,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寂滅為樂的涅槃,這個涅槃是不老、不死的,不生就不會老、就不會死,一入涅槃就永脫生死輪迴,除非你是要學習成如來,就要來當菩薩,當菩薩就來受生,受生就有死,死就有生,但是已經自在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都是那麼自在,真正的涅槃是不老、不死的。
真正的涅槃是清淨、無垢的,為什麼是清淨、無垢的?行者回復到空的時候就沒有習氣、毛病,連什麼微細、極微細、極極微細的毛病都沒有了,當然是清淨、無垢了,清淨、無垢才能夠真正的空,空也才能夠常、永恆,才能夠安、樂,這八個名詞是解釋涅槃的行相、樣子,是有這八種法味的。
若以此配涅槃四德-常、樂、我、淨,諸法無常,你要求常,諸法無我這個我要把它去掉、變成無我,寂滅為樂是要清淨了才能有法樂,涅槃有四種德行就是常、樂、我、淨。則常、恆為常,因為常、恆為常,永遠都是一個樣子;而安、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這個我是真我、不是假我,假我會去受生,真我住在空之間,就不會被業緣所感召而去受生;清淨、無垢是為淨。涅槃的八種法味,把它分成四種德行是常、樂、我、淨。
我們把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這四種涅槃境界都搞清楚了,世尊要度十二類眾生入無餘依涅槃,要度入無餘依涅槃,也要先從有餘依涅槃的證得,再得到無餘依涅槃、再顯現出自性清淨涅槃,最後能成佛了,究竟進入無住處涅槃,進入虛空之間了,有這個願力要這麼去做,這是對於涅槃的了解。
8.滅度:
滅度nirvana,即謂命終證果,滅障度苦,亦即是涅槃、圓寂、遷化之意。此謂永讓因果不現,開覺證果,永遠滅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等二種生死,已度脫四煩惱暴流者。四煩惱暴流者(1)欲暴流者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應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而起之識想,即所謂之五欲。(2)有暴流者bhava-ogha,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慢、疑等。(3)見暴流者drsty-ogha,指錯誤偏邪之思想見解,例如視世界為有邊界或無邊界、謂世間為有常或無常、臆度如來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見。(4)無明暴流者,avidya-ogha,指與癡相應之煩惱。
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什麼是滅度?行者在有生之年,精進用功證得到果位,一定是要聲聞、緣覺的果位、菩薩的果位,命終要證果,才能滅障度苦,若沒有證到最起碼的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就是還沒有滅度,滅度之就要讓他們進入涅槃的境界、圓寂的境界,有時候翻譯作遷化之意,遷移生死輪迴,化成進入涅槃的境界。或指僧侶之示寂,有遷移化滅之義,菩薩於此土教化眾生之緣已盡,而遷移於他方世界度化眾生。
在這裏的滅度,是要永滅因果現起,種子還在就是異熟識還在,《八識規矩訟》言:「金剛道後異熟空」,此處空係指因緣不俱,不能現起果報之道理。第八意識一般稱為阿賴耶識,證到八地菩薩時第八意識稱為異熟識,證到十地菩薩或者是金剛如來地以上,異熟識就空滅了。以前有很多業力的種子,因為修證到空無的境界,這些種子就不成為種子,發揮不了牽引外在因緣的這些力量,來讓你去受生,也就永滅因果、開覺證果,開發出你覺悟的自性,來證得不去受生的果位,這樣才是所謂的滅度之。
有一些剛開始修善行的,離這永讓因果不現起、開覺證果,還有十萬八千里,若沒有佛的教化,還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若靠自己修持,從初發心修善行的,要一大阿僧祇劫才能開悟,開悟時是地上菩薩,這中間的世間禪定,你不曉得在裡面修學了幾千萬世!釋迦牟尼佛還做過五百世的忍辱仙人,仙人就是世間禪定裏面的,但是世尊多修學了一個忍辱法,《金剛經》裏面所開演的兩種波羅蜜,雖然是在講六度波羅蜜,重要的只有兩個,是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是什麼?不是布施,第一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第二波羅蜜是什麼?是忍辱波羅蜜。
《金剛經》的經文裏面,為什麼沒有提到持戒?沒有提到精進?沒有提到禪定?因為這些都是你已經修習過了,在世間禪、在打坐之間,你都已經有這些功夫了,現在所少的是什麼?所少的就是一個般若的智慧,所少的就是一個忍辱的功夫。當然,《金剛經》裏面提到很多的布施波羅蜜,但是經裏所講的第一個波羅蜜,不是在講布施波羅蜜,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羅蜜,是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用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之間,這樣一直交錯的做同時修、個別修,《大般若經》裏面講,同時修兩個波羅蜜、三個波羅蜜,或同時修四個波羅蜜,甚至于六個波羅蜜同時一起修都有。
若是修前面五個波羅蜜,不以第六個般若波羅蜜來當眼目,就會落入世間禪定的果報中,出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你要脫離三界,一定要用般若波羅蜜去觀一切相均是無所有、不可得,要修無為法進入真如無為,就要修忍辱法,這兩個是最重要的,當然前面所講的布施,是你第一個要去做的,布施也是第一個波羅蜜,因為你是從布施學著與大家結緣,次第的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波羅蜜多。若一個人光會打坐,在深山裏面他沒有去布施,他懂得的都是世間禪的境界?佛法為什麼要修這六度波羅蜜多?是要學著跟大家結緣,不是只修自己能夠生天,而是要跟大家結緣,在廣結善緣之間,學習以後有緣的時候,有眾生可度、有眾生聽你的說法、有眾生互相的成就,進而永讓因果不現,開覺證果。
永遠滅盡分段、變易等二種生死:什麼是分段生死?是我們出生在六道裏面,不管是天人、鬼神、或者是人、畜牲,或者是地獄道的眾生,每個受生就有死、死了以後又去受生,生了以後又死,這就是分段生死。天神的分段生死,一次都可以千萬億年,譬如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五百六十八億年的壽命,天壽盡了才再去輪迴;出生到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去了,就有五億七千六百多萬年的壽命,天壽盡了照樣再去輪迴。若是出生到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內院,五億七千多萬年以後,但大多是等待彌勒菩薩下生凡間,大眾都一起下生人家,彌勒菩薩成佛後受其教化,悟得解脫知見,得無生法忍之果。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後,祂一出家修行,三、四天就成佛了。
何謂變易生死,是指已經證到有餘依涅槃或者是無餘依涅槃的行者,他的念頭起來就是生了,念頭滅了就是死一次了;一起念就有身進入世間界,念頭一滅了,又回到涅槃境界,是為變易生死,這是心現意生身的生死,不是我們這個色身的生死。分段生死是色身的生死,不管是天神有天身、人有人身、鬼神有鬼神身、畜牲有畜牲的身體、地獄道的眾生有無質量的身體,這些都屬於分段生死者。最糟糕的是無間地獄的眾生,生了以後經過好長的時間死了,死了以後又再到地獄去出生,出生以後又在無間地獄裏面死,這是苦不間斷、生死也無間斷的,好久好久以後,才能再跳離無間地獄出來。犯了五逆、十重罪的人,都要入無間地獄,這是最痛苦的果報,這也還是有分段生死。
已度脫四煩惱暴流:這兩種生死了解了,當證到永讓因果不現起,已經證到滅度的境界,就沒有分段生死,也沒有變易生死,這若不是大菩薩,一定是已經證到八地、十地以上的菩薩,已度脫四煩惱暴流,把煩惱看成如暴流一樣的多而急。這四種煩惱暴流(暴流ogha)是:
(1)欲暴流者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應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而起之識想,即所謂之五欲:凡夫耽於五欲的煩惱,係指眼、耳、鼻、舌、身相應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而起心意識想,就去作、去享受、去造業,是為欲暴流,這是五欲的煩惱,是我們欲界眾生、人類、畜牲、地獄道的眾生。
(2)有暴流者bhava-ogha,指色界、無色界之貪、慢、疑等:有是什麼?就是你造了業,就會感召而受生,這就是所謂的「有」或「後有」。我們說四生(卵、胎、溼、化)、九有(1.欲界:五趣雜居地2.色界: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苦妙樂地、捨念清淨地3.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都是有身,執有身就有業報。這是欲界有一地、色界有四地、無色界有四地,一共是有九地,九地就是九有。
不管是出生在天界,還是有身(色界以下)或有心(無色界天神),因為它們還是有輪迴,是為「有」,當然所有六道裏面都是受「有」的暴流。此處有暴流者係指出生在色界、無色界裏面的這種煩惱,就是有暴流,色界、無色界天者還有貪、慢、疑等毛病。色界、無色界是修得比較好一點,是天神的境界了,但是貪、慢、疑等的毛病還沒有斷除,是為有暴流。為什麼色界、無色界還有貪?貪圖那種殊勝境界,見氣很旺就很貪圖其樂,是很執著氣旺,每一次就要保持氣很旺;見光就會喜歡各種光,很執著有光的境界,這是執著「有」的一種毛病,就會出生到那裏去,不管是氣、不管是光、不管是心安祥、不管是心可以遍照無量虛空、心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等很多事情,、、等等的這些天界所顯現出來的超能力,若都非常的執著,貪圖這些就會受後有之身。
色界、無色界的天神為什麼會有慢?因為不修管住「心所」,讓慢心隨意發作。菩薩當觀見心有任何的蛛絲馬跡就認為是有毛病,就會去發覺這是毛病,貢高我慢的心怎會起來。天神或阿羅漢等就可能會有貢高我慢的心升起,因為他們有五神通,一般菩薩未究竟前是沒有神通,所以他們走起路來像有風了,心的毛病依風而有高低,就看不起人,傲慢心就起來了。雖然已經修到色界、無色界的天神境界,但還是無法克制慢心。疑心病也沒有滅掉,沒有完全的斷掉,所以說還有貪、慢、疑等的毛病沒有斷除。
(3)見暴流者drsty-ogha,指錯誤偏邪之思想見解,例如視世界為有邊界或無邊界、謂世間為有常或無常、臆度如來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見:我們眼睛的見,是慾望的見,再高層次一點,譬如進入四禪定,可以看到眾生八萬劫以前,與未來的因緣果報關係,見了以後就執著了,以自己所見的,就認為事情就是這個樣子,好像瞎子摸象一樣,只是接觸到部份,沒有看到整個象的樣子,只看到自己能力所看到的,看到眾生從現在開始,八萬劫以前與八萬劫未來之間的因緣果報,大家互相牽扯的關係,能夠看得清楚,認為就是這個樣子;而八萬劫以前無因而有,如何蹦出某甲這個人出來?他沒有看到,也就是無中生有,是謂偏見。八萬劫以後這個人到底要出生到哪裡去?他看不到,誤認為以後就沒有果報了,是謂斷滅,所知有限就產生錯誤的見解,這是以見取見認為這樣就是對的,造成邪見。
《楞嚴經》裏面的五十種魔相,說明為什麼會有這些偏見?為什麼以他所見來執著?因為他有能力看到八萬劫以前,與未來之間的眾生因緣果報,認為是無中生有,八萬劫以後就認為是滅了,不再受生了,認為未來就沒有了,因為這樣就造成他們錯誤的觀念,并不能如釋迦牟尼佛能夠看到整個全相,了解了整個全相,才能知道前後原委,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那樣。
這個見暴流者─見煩惱障,主要都是因為以見取見,都是以他們修到那個境界,以所看到的境界為境界,看到這樣就是這樣,才產生的偏見,指錯誤偏邪之思想見解,其實不能講思想,一定有真正看到,才會這樣子想,若是沒有修到這個境界,聽到別人的教導,那是學習來的,就像我們沒有到那個境界,但是有釋迦牟尼佛的佛經在導引我們、教導我們,讓我們不要有種種的偏見、邪見、斷滅見,因為世尊已經把所有神通變化的能力,都說明得清清楚楚,原來見暴流者他們只看到這一段,就說這一段是這個樣子。世界若是只有台灣,看完台灣以後就說世界原來是台灣這樣子,不是的!要真正看完整個世界,從高空或外太空看地球,原來地球世界是這個樣子,這才是清楚的了知。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力,已經可以看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宇宙之間的星球,都看得清清楚楚,有情、無情類眾生的因緣果報,從無始劫以來到未來的時間,沒有開始、沒有終了都清楚了知,如來智慧無邊才可以把所有的現象,開演得清清楚楚,當然就沒有煩惱、沒有偏見。
我們修學佛法,為什麼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縱使我們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但有世尊的開導,就不會有偏見、邪見、斷滅見等等,例如視世界為有邊界或無邊界,謂世間為有常或無常,臆度如來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見。若不讀《佛心經》,以為如來入滅以後就不存在了,但如來法身是永遠存在的。世界道德越來越衰敗的時候,所有佛的塔廟都消滅了,但毀寺中永遠都還藏有諸佛的法身、報身在裏面,這是在《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開頭所闡述的,我們不要無知又沒有深入經藏,臆度是這樣、是那樣。很多外道或者是外面的人,並非真正的佛教徒,卻號稱是佛教徒,又不深入經藏,即使深入經藏,又是斷章取義,因為並非是真正的佛教徒,當然不能得到佛所賦予的真正智慧。
現在大藏經典很方便,以前要聽到一句佛號,要擁有一部經典都很不簡單,現在是很簡單的能獲得,一上網路各站去,你要什麼經典都可以搜尋到,而同樣的經典,佛教徒看了以後都清清楚楚,不會有錯誤的見解。為什麼外道同樣看到一部經典,卻解釋得偏邪,文意亂七八糟,並非釋迦牟尼佛的本意,這都是以外道的修證、知見、邪見,勉強的來解釋如來知見,當然是落入偏邪、亂七八糟的。
(4)無明暴流者avidya-ogha,指與癡相應之煩惱:無明暴流者這是最根本的,不管是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這三者都是從根本的無明而來,五蓋的貪、瞋、癡、慢、疑中的貪、瞋、癡是三毒,其癡是愚癡不是愚笨,是指你不明瞭因果、不知道因果道理,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這三者都不明瞭因果道理的時候,就會去受生,出生到欲界、色界、無色界。若是有一點點的無明,就出生到聲聞、緣覺的小乘境界。假使全部都明了,就與佛、菩薩的境界一樣了,也就明瞭因因果果的關係。我們修行或者是作惡,都與癡有關係,要明瞭因果就不癡;還是愚癡、不明瞭因果的,就是無明,無明是愚癡的代名詞,亦即果報是隨著業力在流轉,是一直在六道裏面輪迴的根本。
我們不希望出生到欲界,但是也不希望出生到色界天界,我們不希望修小乘的這種自我解脫的境界,我們希望打開無明,能夠真正修習到佛菩薩的境界,才能把貪、瞋、癡的癡滅掉了。終結一句話,滅度就是要讓你的愚癡破滅,讓無明變成有明,就不會再去輪迴了。釋迦牟尼佛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下面就要講到:「實無眾生可度者」這又是在講空理了,事情做了以後卻不能去執著。
今天講涅槃是怎麼樣?滅度的境界又是怎麼樣?是滅煩惱,將眾生要度到哪裏去?講的這些佛法的概念,慢慢的把它連貫起來,以後講到《金剛經》你就可以馬上回想我們所講的名詞,可以增加你對經文的了解。
(2003.09.06.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