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 三品 大乘正宗分
2003.8.9. 第 6 講(之7)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金剛經》開宗明義第一品是在講世尊的生活概況,然後世尊安頓下來了,進入第二品須菩提尊者開始請法:「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在第二分講的。
現在第三分開始點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大乘佛法就是要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但實無眾生可度的這種觀念。這一部份首先就提出,不是要菩薩怎麼去做,是首先說出如來是這麼去做的,開頭先把世尊的做法講述以後,再講你們要怎麼做、怎麼做。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前言
本品中世尊首先提出大菩薩的精神與能力,以及要如何做到此能力的方法,故本分稱為大乘正宗分,以無著自他及壽命為離相之要法,這正是大乘佛法及大菩薩要去學習的地方。故世尊開宗明義,先提出自己怎麼做,再提示要做大菩薩也當要這麼做。
菩薩摩訶薩要如何降服自心?世尊先不說菩薩摩訶薩要如何做才能降服自心,而是先舉世尊自己對於三界眾生的度化無分別,十二類眾生普皆能度他們,且非得令他們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不可。當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後,心中無有眾生想,也沒有眾生實際得滅度者。此種做一切善法卻無有一法之執,正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也就因藉此般若波羅蜜多而心能無礙,不會去感召眾生因緣,不然跟無量無數無邊三界眾生結無量緣,將何以超越諸緣牽扯。也因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行度化之實,就能自他無礙,因眾生也依世尊的度化而得涅槃道,故能兩相無掛礙。
菩薩摩訶薩如何做到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能覺得無眾生可度?最主要的是能離我、人、眾生、壽者相,如此就不會有「眾生顛倒因」、「世界顛倒因」的妄立,這也就是大菩薩的能力與風範,要做大菩薩就要像世尊開示的要對一切眾生都能度化他們,不要能力不足只能度某類眾生,這就不是大菩薩。而菩薩度化他們後,又能自他無礙,這就要以離四相---我、人、眾生、壽者來達到此功夫。
菩薩不愛涅槃,也不懼生死,生生死死都很自在,不去執著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命,都不要去執著這些。這裡主要就是在闡述不要執著自、他、及壽命這些有相的法要,這正是大乘佛法及大菩薩要去學習的地方。世尊開宗明義在《金剛經》裡面首先就提出,不宣述菩薩要怎麼做?先講述自己怎麼做?再提示出要做大菩薩的,也當要這麼做!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舍利佛問:「菩薩要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既然度盡了,還有什麼眾生可講?」這是很深的一種哲理的思考,菩薩是很用心的在度眾生,但度完眾生卻没有度眾生想,因為可度的眾生是無相,能度的我也是無相,以一切法都是空相,不要落於執著有相之間。像我們做善事,做完就完了,不要再去執著到底做了多少善事?做完以後會怎麼樣?這些相都要空掉,這就是三輪體空,没有一個能度的我,也没有一個可度的對象,更無有法度眾生,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了。
「大乘正宗分」裡面告訴我們什麼法?度眾生都要離四相,這四相就是人、我、眾生、壽者相,能夠做得到,就是做了無量無邊的事情、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没有一件事情你做了、也没有一個眾生你度了,這更是我們所要的逍遙自在、心無罣礙;開頭先告訴你們這一段經文的大意。
(二)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三)名詞解釋
1.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 bodhi-sattva,意譯作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菩提者是覺、智、道之意;薩埵者即眾生、有情之意。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為三乘眾或三聖眾,後兩者僅止於自利,而菩薩即指自利、利他,求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菩薩以般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心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多行,於未來將成就佛果之修行者。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中國人喜歡簡稱,把他稱做菩薩,因為還有佛道未成,所以要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者是謂菩薩。雖然菩薩是覺悟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但是對於有情眾生,抱著一份情還沒有斷,一直有一悲心想度盡他們,菩薩就是還有這個執著;不像如來佛,佛是已經自性清淨無礙了,只要你憶念衪、衪才會幫你;菩薩就不是這樣,菩薩希望大家都能夠跟祂一樣没有煩惱,有緣、無緣都要去幫他、救他,還有一份情在;菩薩雖然是覺悟了,但還是離不開有情眾生。
菩薩是具大心者,大家都有求道的心,但你的心到底有多大?外道也是在修行、也是在求道,世間襌、色界、無色界、無想天的天神、還有仙道,在人間修成仙的仙人也是在修行,但是他們修的都是小心,不是大心,所謂大心就是要求菩提道、覺悟、不再輪迴的那個心才是大。菩薩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眾、或三聖眾,在《楞嚴經》裡面有述及下劣位,就是指聲聞、緣覺,為什麼?。聲聞、緣覺我們知道是學小乘的,是求自我解脫者,所說是小心的人,不是大心的人。釋迦牟尼佛鼓勵這些人要轉修菩薩乘,這才叫做求道大心人,轉求無上菩提位的人。
菩薩十地之名稱如下:(1)歡喜地(梵 pramudia-bhumi),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2)離垢地(梵 vimala-bhumi),又作無垢地、淨地。(3)發光地(梵 prabhakari-bhumi),又作明地、有光地、發光地。(4)焰慧地(梵 arcismati bhumi ),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五)難勝地(梵 Sudurjaya bhumi),又作極難勝地。(六)現前地(梵 Adhimukhi bhumi),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七)遠行地(梵 Duramgama bhumi),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八)不動地(梵 Acala bhumi)。(九)善慧地(梵 Sadhumati bhumi),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雲地(梵Dharmamegha bhumi),又作法雨地。
行菩薩道是幫助別人,我們有一些同學也想幫別人,幫別人不是只出勞力就可以了,幫別人就要分擔別人的業障,或是別人的病痛,當怨親債主不甘願,被捉弄一下了就受不了,受不了你就没有辦法處理,做菩薩那麼難、算了、不要了!有時候只是幫人一下下而已,就出狀況了?馬上就會想:「我有能力做菩薩嗎?」光一點小事情,馬上被修理了一下,就會想要退轉,因此求道大心的人,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既然是大菩薩,就是悟到不退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就會勇往直前,永遠不會退轉。有的話也僅是停下來休息一下,然後事情過了,還是要再往前衝的。很多師父都在閉關,為什麼要閉關?因為現在體力透支了、要休息一下,休息是要走更遠的路,等他閉關出來了,還是繼續以前的幹勁又來了,這邊跑、那邊跑,這邊與眾生結緣度他們、那邊度他們,是這樣子的,永遠不會累!有時候知道障礙來了,所以要閉關調養一下。
有些師父人會很累、很虛弱,但一上台講,說法又不累了,很多行者都是這樣子的。很多師父看起來是弱不禁風的,可能世間法不用,没有好好的去調理。但不管怎樣一站上講法台,就蠻像樣的,講得頭頭是道。一下來後就癱掉了,就趕快要打點滴、、。師父們雖常如此,卻是一個心不會退轉,心永遠還是一樣的要度眾生,菩薩就是這個樣子。
你們要當菩薩,最好世間法也要學,不要光學出世間法,講怎麼解脫?怎麼用般若波羅蜜智慧看破一切?肉體生病了,說沒關係,看破它、不要緊!當然這樣也無所謂!但是老來不用坐輪椅,可以到處跑來跑去,兩隻腳可以走得很暢快,不要人家來扶你、不要人家用輪椅來推你,那不是很好嗎?行菩薩道,世間法也要學,醫藥或方便法都要學。
菩薩以悲心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多,地前菩薩修六度,地上菩薩要修十度。地前菩薩就是因地菩薩,還没有開悟以前都是因地,即使你已經受菩薩戒了,還是在因地,因為你還没有開悟,還没有成為地上菩薩。地上菩薩要修十度波羅蜜多,除六度外,後面的第七波羅蜜多就是方便,然後能夠發願,用願度到彼岸,再來就產生力量了,以力度到彼岸,最後成就無量無邊的一切智慧,這智慧就是大般若智,梵語sarpoll是為薩婆羅智,就是佛具足的一切智,稱為大般若智。
2.菩薩分類:
菩薩有多種分類,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階位外,可分成十種,一者未得淨心,稱為種性住,梵語 gotra-stha;二者發心修學,稱為入,梵語 avatirna;三者已入而未達淨心地,稱為未淨心,梵語 a-cuddhacaya;四者已達淨心地,稱為淨心,梵語 cuddhacaya;五者雖淨未入畢竟地,稱為未熟,梵語 a-paripakva;六者入畢竟地,則稱為已熟,梵語 paripakva;七者未定,已熟但未入定地,稱為落未定,梵語 a-niyati-patita;八者已熟且入定地,則稱為落定,梵語 niyati-patita;九者為一生或一生得,乃次第得無上菩提,則稱一生得,梵語eka-jati-pratibaddha;十者最後身、最後有,乃此生得無上菩提,則稱最後身,梵語carama-bhavika。
此處菩薩分十種類,不是我們常講的十地菩薩那種分類。現在講關於心性方面的問題,可區分為十種:
第一個:是未得淨心者,菩薩有一種是清淨的心還没有得到,稱為未得淨心,因為已受菩薩戒了具有菩薩種性,稱為「種性住」,有了這個種性以後,就會發芽、就會成為真正的果,這是第一階的稱為未得淨心,稱為種性住。
第二個:是稱為發心修學,你受了菩薩戒的,有的人不修學、光說不練的一大堆,第二個是已經發心在修學了,稱為「入」,已經開始認真的在用功了,有的受了菩薩戒以後就去忙自己的工作,受了戒後修了一個月、兩個月,一個因緣讓他無法去修行,就去忙賺錢、幹什麼的、、,這就是没有發心去修行。但是你已經發心在修學而且很用心,不是今天來、明天又不來,這種都不是真的在發心修行。
發心就是好像不來上課,就會死掉一樣,你要有那種心態。我們看有同學天天都來上課,不管是先期或後期的同學,都是能夠很專心的上課,好像沒有參加這個課都不行似的,那種就是已經發心了,這個心要發起來真是不簡單的。你看很多同學都零零落落的,這個星期來上個課,下個星期又看不到他了,四、五個星期後又冒出來了,然後又一下子不見了,過一陣子、幾個月以後又出現了,這種都不能算是發心修學,這種是没有「入」,為什麼没有「入」?因為道心不強!道心強的其他的事情都 可不管,即使天塌下來了,也影響不了我,我要來上課就是要來上課,我要來修學就是要來修學,這樣子就有點上路了;就好像打坐一樣,一天不打坐就覺得全身不舒服,那就有一點樣子了。
第三個:是已入而未達淨心地者,雖然已發心勤奮的在修學,但是心還是不清淨,這是第三種菩薩,為已入而未達淨心地者,稱為「未淨心」。我們大部份都是在這裡,如果淨了就不得了了。
第四個:是已達淨心地者,稱為「淨心」,行者心清淨、惡習沒有了,但那個微習不可能沒有。早上我們在誦《金剛經》的時候,有的同學在打拍子,誦經誦得很有韻律感了,跟著打起拍子來了,這就是習氣,這個同 學大概以前很愛唱歌。阿羅漢也有這樣的毛病,已經証到解脫了,聽到音樂腳也會跟著打拍子,這不是業,卻是屬於習氣,没有妨礙到別人,是自己養成的習慣,要是心清淨了,連這些應該也都没有,這才是不受外境所影響。這個「淨」還是習氣没有淨,是第四個層次的菩薩。
第五個:是雖淨未入畢竟地者,雖然有一點淨了,但是没有究竟、没有畢竟,稱為「未熟」,還没有成熟。什麼還沒成熟,就是淨後得空,執空而淨,不能達空有不二之圓融境界。
第六個:是已經進入畢竟地,則稱為「已熟」,心地已經成熟了,這心地成熟的菩薩,當然什麼大、小事情,都能控制的很好,都不會受外境所左右,達空有不二,得畢竟解脫了。
第七個:是已熟但未定性者,稱為「落未定」,尚有被摧毀的可能,雖已有解脫知見,但不是很堅強,故說未定。這與七地菩薩有點像,正學習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卻還沒有達到八地菩薩的不動地。
第八個:已熟且入定性者,已能不被摧毀,則稱為「落定」,這裡用內心的修行境界來講,八地菩薩心清淨,已熟畢竟成熟了,智慧與定都有了。慧與定有什麼關係?智慧是懂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做不到定力。有聲聞菩提、有獨覺菩提、有如來菩提,就是没有菩薩菩提,菩提是覺悟了而没有煩惱。菩薩為什麼没有菩提?菩薩是在學習要成為如來菩提,如來菩提是有智慧又有定,因為菩薩剛開始學習如來菩提,而智慧是慢慢的累積起來了,但就是没有定力。很多菩薩道理可以講得很多、講得冠冕堂皇,但是就是定不住,沒有定力;不像聲聞、緣覺 ,阿羅漢、辟支佛等的那種定力,真的業力來的時候,有沒有辦法能夠不受它的影響?有障礙來了、或者要你的命、要讓你的心煩,你都能夠控制得很好,這個就是有定。但是一般的菩薩到七地以前,都還没有辦法有定,到八地才有一點樣子。
第九個:為一生得,乃次第得無上菩提,則稱一生得,即菩薩於下一生當得無上菩提之意,也就是下一生當證得無上菩提之菩薩。
第十個:是最後身、最後有,乃菩薩於此生將得無上菩提,則稱最後身,又稱一生補處之意。
登地菩薩要一大阿僧祇劫中修持,從你開悟以後證到不動地,照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就是要花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是一個不可數量的壽命。現在開悟了以後能當生證得不動地,就是《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言,誦大悲咒行者,能從初地直超八地菩薩位,證得不動地。大悲咒是由千光王靜住如來所宣說,觀世音菩薩在登地時,一聞此咒即從初地直超八地,後來此咒由觀世音菩薩所流傳。
所以現在一開悟行者,能夠天天誦大悲咒,誦到因緣成熟時,就可以由初地直超八地,節省一大阿僧祇劫的修持,當生就成就、斷煩惱障。不然,若沒有這一部經典,你也碰不到大悲咒,要一直這麼繞來繞去,一生又一生,要歷經一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到八地的不動地菩薩位。
現在有佛法的好處,就是能縮短我們修行的時間,不用像釋迦牟尼佛從初發心開始行善,一直修到成佛,要經歷過三大阿僧祇劫。還有一個是從初發心一直修到開悟,也要花一大阿僧祇劫,現在又有一個好消息了,就是讀《楞嚴經》、誦楞嚴咒,也許你就不必要花上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開悟,也許當生就可以成就,法身活起。阿難尊者聽《楞嚴經》後讚曰:「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所以我們生在有佛法時期,應該好好把握,利用諸佛、菩薩的威德力,祂們所提供的心法來修行,可以當生成就,除非您心地不淨,善根不具足,那又另當別論。
有障礙的同學,要誦大悲咒、楞嚴咒,要天天受持,目前的這些障礙問題,短時間都可以把它克服。以前我是每天受持《金剛經》,經後附有大悲咒、心經,每天都會誦持大悲咒,持誦了幾年後,無形中心就會安定下來了。
至於你修證到菩薩不動地,再到真正要成佛時,又要花一大阿僧祇劫,這是省不了的,是要學習那種的神通,八地菩薩以上都是在講神通變化。如何用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就是放開你的心,對正、反、逆、順、罪惡、良善或者合理、不合理等概念都要打破,你的心才會非常的自在,自在才能去玩神通,不然法華境界玩不起來、華嚴境界你也玩不起來。
3.菩薩摩訶薩:
摩訶薩譯為大,菩薩摩訶薩即是大菩薩、大士,梵語 mahasattva。菩薩摩訶薩,於大有情眾中,定當為上首,故名摩訶薩,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以與聲聞、獨覺二乘來區別。maha,意譯作大;sattva,乃有情、眾生之義。謂此大眾生係願大、行大、度眾生大,於世間諸眾生中為最上,不退其大心。所謂大有情眾者,是種性住,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地,及初發心,乃至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是名大有情眾。
菩薩既然有三不等,將地前菩薩包括進來,則要修證到如來地,總共有六十四位階,如來地不包括進來時,則還有五十四位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以上為地前菩薩。從入道位初地歡喜地開始,即是菩薩位階。又有人說菩薩摩訶薩,應指八地以上之菩薩言,如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等菩薩。
經典上講的這些大菩薩,如聲聞、緣覺或者已經證到境界的大比丘等,都可以歸類為大菩薩之列,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若只要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或只求自我解脫者,這樣就不能稱為大菩薩;要求得無上菩提就是大菩薩,無上菩提是在未來的哪一世一定要成佛,這就稱為大乘修行者。
這個娑婆世界剩下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要出世,那我是不是在這幾十億人口中,修證成為未來要出世的佛之一?若不是!那我是不是没希望了?不是的!因為你一直在修菩提道,修到大菩薩的時候,也許會到哪一個世界去,因為修到大菩薩時,不一定要在娑婆世界,你可以在十方世界中隨便來來往往。
然後一直修,修到哪一天你要成佛的時候,也許有一個新的淨土、未來的世界產生了,也許你就是那個世界的佛,要等待多久?不知道!這就要佛為你印證、授記,你未來要成佛、你成佛的世界稱為什麼、成佛當時你的名稱是什麼、、、。像燃燈佛給釋迦牟尼佛印證、 授記一樣,祂稱未來世您當成佛,於娑婆世界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住世弘法多久,…。所以佛給菩薩授記,並非一定要在娑婆世界成佛,只是告訴你未來無量劫以後會成佛,那時候的佛將是什麼稱謂?會說明是在哪一個世界,但是那個世界不一定是現存的、或許是未來才會出現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總是生生滅滅的,有三千大千世界,即有3x109那麼多的世界,時間到了總是有的世界會滅掉,這個娑婆世界以後也會滅掉;接著再由於大家的共業,隨時會產生新的世界,這些生生滅滅的世界,隨時都在發生。
經典中一直在強調,不管世界如何生生滅滅,宇宙之間的所有眾生就是不增不減!如前所說【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一樣,就是你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入涅槃,所有的眾生也是不增不減,眾生的因緣果報、世界會變來變去,眾生所住的世界會變,但是所有虛空、宇宙之間,所有眾生都是一樣的數量,都是不增不減的。只是個體會變、地點會變。個體怎麼變?一下子變成人、或者一下子變成螞蟻、或者一下子變成畜牲、或者一下子到地獄去,變成地獄的眾生、或者一下子變成鬼神、或者一下子又升天去了、或者變成其他類眾生、、,但所有的量都是一樣的。這經典中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已經告訴我們了,文殊師利菩薩也有這種智慧,了解所有的眾生不管怎麼變,宇宙之間的眾生都是不增不減的。
4.眾生:
眾生二字耳熟能詳,度盡無數無量無邊眾生,這一句就在解釋這個眾生。眾生梵語 bahu-jana之意譯,bahu為多之意,jana者為群生,合譯作有情、含識、含情、含靈、群類等。
譬如有我們的識神就是含識;含有一些感情作用、七情六慾、憂喜苦樂的覺受,都有這些毛病的,稱為含情;或者是十二類眾生又稱群生、群類,這些都以一句「眾生」概括之。眾生無量無邊有十二類的眾生,又把它分為有情、無情二類。
一般法身無明,煩惱覆蓋流轉、往來生死,故稱眾生。「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係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假合而成的,於色、受、想、行、識染著纏綿,不能夠脫離,才稱為眾生。又經云無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於世,故稱眾生。
此等眾生五趣者是,如天、人、畜生、餓鬼、地獄等,此等眾生係受眾多之生死,一般以法身為無明煩惱所覆。聖人也有法身,我們凡夫也有法身,其他的眾生也有法身,為什麼聖人的法身清淨,可以千變萬化?我們也有法身,為什麼起不了神通變化?就是不清淨,被煩惱、無明所覆蓋,因此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就是在生活起居之間,不受人、事、物所影響,慢慢無明就會轉心明。突破色身、心明、自然法身現,他是個空無的、没有行相的,又如何化?就依你的心而化,或者像諸佛、大菩薩一樣,你憶念祂,祂就從法身化一個應化身來保護你,或者為你化解困擾。這就是法身要清淨、要能發揮他的功用,要無明去盡才有辦法達成的。
法身要有能力化身時,必需修到三地菩薩才有一個,五地菩薩才有兩、三個,大菩薩要八地以上,這就比較多了,到底多了多少?這個起碼有幾千萬個,觀世音菩薩化身千萬億、阿彌陀佛也可以化身千萬億,也可以用光化、或用什麼化、、,這都是要修到法身清淨,就可以玩這些,因此八地以上的菩薩,要不要學?還是要學,是學怎麼來玩這些神通變化,不是去學如何斷煩惱那一部分。
廣義言之,一切眾生者除五趣外又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眾,我們說十法界,是包括所有的眾生;一般講眾生都講比較不好的,要講十法界裡面所有的眾生,四聖眾也要包括在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眾,再加上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這十法界,是所有的宇宙之間,都離不開這十個眾生界,所有都含攝在這眾生之中。
又如《摩訶止觀》中云:「攬五陰通稱眾生。眾生不同:攬三途陰罪苦眾生,攬人天陰受樂眾生,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攬常住陰尊極眾生。」
攬五陰通稱眾生:具有五陰身者,也就能成就為眾生之一。
攬三途陰罪苦眾生:眾生不同有攬三途重罪的苦難眾生,這是餓鬼道、畜牲道、地獄道的眾生。
攬人天陰受樂眾生:這是我們所造的喜樂業,有人、天的果報之眾生。
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攬無漏陰真聖眾生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修到無漏法。
攬慈悲陰大士眾生:是菩薩才有慈悲心,以眾生為念、要度盡眾生,這是菩薩的執著。或八地菩薩是為攬慈悲陰大士眾生,大士就是菩薩摩訶薩。
攬常住陰尊極眾生:尊極這就是如來、佛,永遠不變的是常住法身,眾生裡面最極尊貴的就是佛了。
所有眾生都包括這些,以十法界來講也可以,他們是屬於什麼種性?有染五陰身為眾生的、有染善惡道的、有染人天道的、有聲聞緣覺無漏道的、有慈悲菩薩的、也有佛的,這些都是屬於眾生。世尊所闡述要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當然是菩薩以下的有情、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內。
5.四生:
四生梵語 catasro-yonayah,係指依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成就一聚類別。
(1)卵生,梵語Andajah-yoni,由卵殼出生者,稱為卵生。此類有情係想成類因,因虛妄顛倒之惑,起飛沉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如雞、鴉、鵝、孔雀、蛇、魚、蟻等。
(2)胎生,梵語Jarayujah-yoni,又作腹生,從母胎而出生者,稱為胎生。此類有情係情成類因,因愛欲雜染之惑,起橫豎亂想之業,惑業相滋故感此生之報。如人、象、馬、驢、豬、牛、羊、鯨魚等。
(3)濕生,梵語 Samsvedajah-yoni,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此類有情係合成類因,因顛倒執著之惑,起翻覆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即由糞池、渠道、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產生者,稱為濕生。如蛆、蚊蚰、飛蛾、蠓蚋、溼蟲等。
(4)化生,梵語Upapadukah-yoni,蛻化而忽有,稱為化生。此類有情係離成類因,因顛倒變易之惑,起捨故取新亂想之業,惑業和合故感此生之報。如諸天、地獄、中有之有情,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眾生為最多。
四生---卵、胎、濕、化是一個簡單的名詞,可以演變作九種不同層次的眾生界。卵是用蛋來出生做小雞、小鳥、鱷魚、、,這類都是卵生的;胎生的像人、馬、鹿等這些;濕生就是在陰暗、潮濕、有熱就孵生出來的;化生是蛻變生有、或者是人死了以後脫離化成,或者如蛾要蛻變出來,或者要墮落到地獄道,也是用化生的。化生而成的樣子就像你閉著眼睛去想而有一個影像出來,你能看到的也是看到那種影像,就是化生的樣子。或者打坐進入比較深的禪定,有一些人的影像會出來,你就可以看到,那種影像就是化生的,你要拿來稱,又没有重量,但是到底他又會飛,移動得很快,因為没有質量。
這四生的卵、胎、濕、化,最重要的都是依四種情見而造成的,是情、想、合、離,這四個為一聚。《楞嚴經》講到十二類眾生的成因都離不開想、情,這兩個---想、情到底你喜歡合?喜歡離?離中有合?合中有離?、、等等就變成十二類眾生。含有有情、有想二大類,若情合就是有情;若是喜歡想就是想合;若不喜歡情就離情;若不喜歡想就離想;或者是情中帶離、或者是想中帶合,這樣撮合來撮合去,就成十二類眾生。根本的成因是由情、想、合、離等四而成,你喜歡打妄想嗎?就是十二類眾生裡面標準的眾生;你喜歡情,情很重嗎?情很重就是一定在六道中一直在輪迴;你討厭情,就要脫離這個情,討厭想,要脫離這個想,要脫離也好、要合也好,這些都要變為有色、無色、非有色、非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八,加上四生共有十二類眾生。
譬如你對這個肉體很討厭,想辦法要離開,想離開就會進入脫離色身,進入無色界,無色界的天神没有身,稱為是情離色身,情離色身但是無色界的眾生有想,所以是想合,還是有想;若你連這個想也離掉了,會變成什麼?會變成石頭、變成草木、變成這些無情類,不具有想的。
娑婆世界的無情眾生是這麼來的,離開情、離開想,才會變成石頭。這是當初宇宙開始爆發的時候,它們的阿賴耶識也參與,地球由熱的岩漿慢慢的冷卻下來以後,無情類先形成礦石、泥土。後來慢慢的有情就出生為有情類---六道眾生,無情的就出生為無情類,有花草、、、等等的,也都離不開情、想、合、離這些因緣,總共合成這麼一個有情類及無情類的一個世界。懂得這些,你對於人類的來源,會比較有概念。我們修行就是要避免情、想、合、離,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要去執著它,就可以自在的,不落在這十二類眾生裏面。(待續)
(2003.08.0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