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2003.
7.2.   6(之2)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五、如何依本經文修行()

3.「著衣」──在一般的出家眾有三種的衣服,在正式的場合,要著僧伽梨大衣,有法會、要晉見國王等等的大場面,出家眾都要著僧伽梨大衣表示尊重。世尊要入城去乞食,也是要著僧伽梨大衣,表示尊重供養的對方,佛陀不因為已成佛而藐視對方,因為祂內心裏面,眾生都是平等的,這就是平等性之修證,越是有修證的人,平等觀念越強。

譬如世間禪可以體會世間諸多的禪定境界,但是他可能不見得會去尊重別人,因為他有一些境界、有神通,總是認為比別人高一層次。就是小乘果位的行者,也有這個毛病;尤其是阿羅漢,有一些阿羅漢,根本就是內心自在,卻不管別人對他的觀感怎麼樣?他可以穿著臘蹋,鬍鬚、頭髮讓它自在的去發展,不去加以修飾,有些阿羅漢的道行可以千變萬化,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只要自在就好;佛菩薩就不一樣了,永遠就是衣服整齊、端莊,因此佛菩薩、大乘修行者與小乘行者、或者是世間禪定行者,不見得行為會是一致的。

我們出門在外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留鬍子、留長頭髮、怪裏怪氣的,修學佛法雖然是在修內心的清淨,對外境不執著,但是自己本身不要跟大眾形成異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基本概念。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在適當場合尊重別人,應該整潔的時候就要整潔,穿著整齊清潔,並不一定要華麗、時髦,什麼場合就要穿上怎麼樣的衣服,不要隨隨便便穿著,還有頭髮要整理,鬍鬚也要剃除整潔。有些自認為心已自在者,認為什麼都無所謂了,那是不尊重對方的,是沒有平等性的體認。在這裏佛陀親自教化我們,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去乞食,還是穿上最尊嚴的僧伽梨大衣,表示尊重供養的對方,因此我們平時修行也就是要這麼去做。

4.「次第乞已」──這也是在顯示平等觀,單單為了如何乞食這個問題,就有很多的意見。有的人觀念不太一樣,也不能去認為每一個人的觀念是對、是錯,若是把觀念拿掉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挨家挨戶地去乞食,心也就沒有什麼執著,不會專選擇富有人家,而不去貧窮人家中乞食。有的比丘會選擇,執著去向富有人家乞食,因這富有家庭必常供養、喜歡供養、有能力供養、或是東西多也比較好,故也許走一、二家就能盛滿一缽,或想常供養者應給他們再多一點福報,讓他的善根能夠繼續地保留下去,這樣也是對的。

有的比丘專門去貧窮人家中乞食,貧窮人家不見得有飯吃,給的東西或許會比較少些、比較不好些,但是因這樣會給這貧窮人家有機會去種福田,將來會福報好一點,不要像現在這樣貧困了,這種比丘或許更具有憐憫心。

孰是孰非?乾脆不去想這些,就如同佛陀乞食時,係挨家挨戶的去乞食,佛陀乞食是給眾生種福田,因佛陀已有平等觀念,不簡擇貧富、貴賤,都一視同等地依次乞食,這樣也就沒有分別煩惱想了。

我們的煩惱都來自於想得太多,世間法裏面也沒有什麼對、不對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其實最好都不要講,不講就沒有爭議,否則爭議來、爭議去,到最後也沒有一個對、一個錯,怎麼做都涉及因緣果報而已。況且只要有所言說就有漏洞、破綻,就會為人所批評了,不要講話就沒有問題,別人也不知道你的觀念與執著在哪裡。

「次第乞已」這一句話也是讓我們學習到平等觀,也可以去除去思考,要去向富有人家乞食?或是去向貧窮人家乞食?各有各的觀念,這些都可以捨棄了,還是像世尊一樣挨家挨戶地去乞食,而無所執著。在乞食的時候,信眾給什麼就要吃什麼,不分葷食、素食,出家眾都要吃。當時並沒有我們中國大乘思想,不能吃葷的觀念,在中國出家眾一定要吃素。1970年到1972年我在泰國兩年,看到每村莊都有寺廟,廟裏如果有五、六個或者是七、八個和尚,每一天清晨這些和尚,就會排成一行,然後到城市裡每一家去托缽,去托缽的那一家不一定是吃素的,人家給什麼就要吃什麼,他們吃的就是乞食來的東西,不分葷食、素食也都是可以吃的。

當初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神通力可以把信眾所給吃的這些葷食,先把這些眾生都超度了,所以大眾吃這些東西也沒有什麼問題,等於是只吃剩下一個物質而已。末法時期還有這種功德嗎?還有這種能力嗎?也就很難講了。

佛教到了中國,大乘佛教思想升起,慢慢的取代小乘的觀念,以慈悲為出發點,這種吃素的觀念也就發展出來了。《楞伽經》裏面所開示的,要求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者,要成大菩薩者就不能食眾生肉,經中說明了應吃素食的十幾種理由,以及不能吃葷的道理,這些經典就慢慢的出現了。

佛陀的教化也是讓我們學習平等觀,不管是喜歡的、不喜歡的人,吃、喝、穿的…..等等所有都沒有分別,也就不會有煩惱了。這些仔細的去分析,也是我們自己心理的問題、佛性修行的問題,如何做到怨、親平等?親、疏平等?這也都是修行涵蓋的一部份。

從世尊的乞食,所衍生出來的,我們應該學習到對眾生做何事,也都能一視同仁,不要有偏袒心,如此則心中就有平等性智,心就沒有什麼毛病,要盡量去培養這種觀念。修行不是只有誦經、念佛、拜佛、打坐,我們的起心動念、對事情的思考方向、拿捏之間都在考驗我們的修行,做什麼事都有我們的什麼理由,也都是對!但是仔細去分析起來,也都有煩惱、都有不平等的地方,修行是要去建立平等性智,也才能自在無礙。

比丘乞食,非同世人乞討,比丘乞食,是為令眾生捨棄慳貪的行為,能夠成就布施的功德,令他們能廣種福田,比丘的修行功德,也能讓布施者受益。在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等等這些南傳國家的比丘眾,都是在清晨去乞食的。

5.「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陀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自己親自料理,不會假借徒眾來為祂做任何事。不像儒家思想所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美食先生饌。」釋迦牟尼佛雖然已經成佛了,也有一大堆的徒眾,動則千二百五十人俱,天天與祂生活在一起,就是每一天由一個人來服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人也要三年多才能輪到一次,但是世尊沒有這種觀念,什麼事情也都是自己動手。因此這段經文有兩層意義:

一者:佛陀對徒眾都能以平等心觀之,不會把他們當做徒弟,也許把他們看成是未來佛,人人平等。佛陀以平等觀觀一切眾生,哪怕是有成就的弟子不會去勞駕他們,未成就的弟子還是一樣的不會勞駕他們。世尊在世時,有一位比丘生病了,釋迦牟尼佛就去探病,病人便溺了,這是很不乾淨的事,世尊也就幫他處理了,世尊為什麼幫弟子處理這些骯髒、不乾淨的東西?除了對弟子的平等觀念以外,還有一個因果關係在裏面。這一位生病比丘以前也是這樣服侍過世尊的,這是因果報應的關係,不因為世尊成佛了,因果就沒有了,事件還是示現在因果裡。過去的哪一世曾經服侍過世尊,今生生病了,雖然世尊已經成佛,也還是要來服侍這一位比丘,不去假手其他徒弟,也就親自處理大、小便這些污穢的東西,雖然其他徒弟要代勞,世尊並不同意。越是有修證的人、越是平凡,這是我們要去體會的。

二者:是修行者自己身體要健康,若是年老體衰,年紀大了沒有健康的身體,自己不能照顧自己,那不依靠徒弟也不行。釋迦牟尼佛從19歲出家到入涅槃84歲,身體還是很健康,才能夠自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最近我們的學員都很認真的在抓手,本師父吩咐下來要抓這個手掌指頭彎曲,我做了以後覺得非常的好,每一天的工作,體力起碼都可以維持下來,我每天起來都要花上三、四十分鐘抓手。現在年紀輕的也許都不覺得怎樣,體力還不錯嘛,等到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九十歲的時候,是不是也能夠這樣?不需要別人、不依靠別人來服侍你,自己卻還可以走路、可以去做事情、、,這是很重要的。

元音老上師九十幾歲入滅,生前身體還是很健康,還是能動、能走、能吃,我們平時要天天打坐、天天練功,才能維持這體能。我們修行到一個顛峰的時候,那個身體經絡氣 脈打通了,是沒有話講,休息與否都一樣,每天祇要稍事養神,氣機又來了。但是這個氣不會是永遠的,因為你身體窠臼打開主要是要修這個心,心修了差不多的時候,打開的地方就要再關起來,開悟的門戶要關起來,才不會那麼敏感,十方虛空這些無聊的眾生,才不會進到你的身體裏面來,因為你打開了,大家都可以進進出出,不打開又不能修到你真正的心,因為開悟就是打開你的身體,打開你的黑漆桶,打開以後就心通十方虛空,十方虛空的眾生要來就來、要去就去,都在考驗你有沒有定力?怎麼應付這些心不清淨的眾生?

禪宗所謂修到一個境界以後,就要「柴門獨掩、千聖不知」,把它封起來以後,別人就不知道你這個人到底有沒有修行?修行到什麼程度。要光沒有光、要靈通沒有靈通、什麼都沒有,氣也慢慢的會沒有了,這就是你已經回凡了。因此修行到一個緊要的關頭,在重要的關頭時是不吃、不睡,那是大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根本就沾不了葷,要不要睡覺?也不見得要睡覺,要不要吃飯?肚子老是脹脹的、老是氣滿、也不想吃,要有一段時間不吃、不睡。

慢慢的過了幾年或一、二十年以後,等到你心修到稍為清淨了,你的身體就要封閉起來,這封閉也是要靠佛菩薩的。而你要開悟也是要靠佛菩薩的,不是你自己要開悟就能開悟,不是你頭去撞牆就可以開悟,要有諸佛菩薩製造一個因緣。很多人就是很認真地用功,沒有用的!你要認真的是用功在修正你的心垢,把這個心的大、小習氣毛病,都斷得差不多了,若是可以拿到 80分了,有時候在別人看起來很完美,其實內心還有很多的習氣毛病、垃圾、髒東西在我們的潛意識裏面。修心修到一個相當水平,佛菩薩就會製造一個機緣,讓你突破色身,可以進去修那個微細、極微細、極極微細的習氣毛病境界中。

這個狀況要修幾年?禪宗六祖修了15年,我們比較笨故要修2030年,修完了以後要找一個機緣關閉,身體又恢復正常人了,氣還是有,卻不像大修行的時候那麼樣,那時經絡走得很明顯。待老的時候體力就衰弱了,體力衰弱了,你還要不要動?要動!修行的實際狀況就是這樣子,體會了有氣通的時候,體會了又恢復到還沒有進去以前的樣子,這個時候就要靠你自己的用功、靠自己平時的功法,如果老來還要人家來服侍你,那就很糟糕了!

所以我們要修到要走的那一天,身體還很健康、體力還很好,要走就走,那是已經到阿羅漢以上的境界,生死可以自在了。像唐朝龐居士一樣說走就走,龐居士一示滅,他妹妹回來看到哥哥走了,妹妹也跟著說走就走了,要這麼快活、要這麼自在,這是有實修行者的一個境界。

「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世尊這些簡單的生活動作都是自己來,不會去依靠徒弟。所以我們修行有無成就,對於後學都要能平等心觀之,不要以老大自居,以老者或長者來要別人服務。因此,我們學習到一切日常生活都得自己料理,但身體也要保持健康,不要老來行不得也,那怎能不依靠別人。

你不依靠徒弟,老來就要身體健康,不要認為現在年輕,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沒有力氣,我們修行的人,這個真氣不能讓它完全的流失了,所以要常常打坐、常常要練功。不要認為已經修得差不多了,這個心已經差不多清淨了,什麼事也都無所謂了,不能就這樣子!最近天天趕文章、寫文章,每一天都在搞這些,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好好的打坐,這是偷懶!現在每天抓手抓40分鐘,嘿!發覺可以維持一天的體力,也蠻不錯的!所以大家要多抓手。

這是第一段給各位五個依經文來修行的項目,我們重點是:「如何以金剛經來修行」,故第一段開頭所講的,提出了這五點。接著講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一、前言

佛陀每一次要講一部經,均有一位代發問者。那時佛陀還是在講《大般若經》的時期,主要還是以悟空、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為法代問啟言者,本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在第577卷亦不例外,仍由須菩提為代發問者。第二品名為善現啟請分,善現者須菩提也,第二品在說明由須菩提來請法。「須菩提」意譯有多種,如善現、善見、善吉、善實、空生等,在唐三藏法師所譯的《金剛經》或《大般若經》都用善現為名,只是前面多加了兩個字為「具壽善現」,具壽就是壽命很大的意思,亦即長老、尊者之義。

通常,我們在做法會也要先啟請,誦經之前也要奉請諸佛、菩薩等。如舉行《金剛經》誦會,我們會唱「南無祇園會上佛、菩薩」等三稱。同樣做楞嚴會之際,楞嚴會會頭舉唱「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及所唱之前文,稱為啟唱。同時也要動心觀想,只要舉心動念就能成就一切法。再則你在唸回向偈的時候,也是要觀想:「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唸到這你就要觀想下三道的眾生,這樣把你今天修行的功德,用你的心力傳送給他們,這是你學佛有時候要學一些心法,藉機會把你的修行功德,能夠大大的加以發揚給有情眾生。

當然能觀想是好,當心地不清淨的時候,或者是不經意的,心起了瞋心、害心,也許這樣就會傷害到別人,因此六祖告誡我們,心不清淨不能去學心法。而修行後迴向,要盡量把我們的念頭,觀十方虛空、回向一切有情,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要認為很好用,自己就亂用,心不清淨最好不要去玩得太過火了;就因為舉心動念都能成就一切佛法,也都跟每一個人的觀念息息相關,因此看個人的修証到哪裏,都有不同的體驗。

很多的高僧大德一入世間禪定的時候,可以觀到楞嚴會還沒有完、或者是祇園會還沒有完、靈鷲山上世尊還一直在那邊講經說法,好像回到過去、或者是未來要發生的事一樣,時空本來就是一直重複再重複。楞嚴會還沒有完,是對的!祇園會還沒有完,也是對的!因為發生的事情永遠都在哪裡,回到過去他還是在那裏,未來的也許還是會在哪一位佛出世,還是會有楞嚴會、祇園會一樣的,在這無窮盡的時空之間,其實都是一直重複的再重複,你要是懂得歷史,長遠看來也會令人覺得很無奈。

 

二、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三、名詞解釋

1.長老:梵語 sthavira,音譯作悉他微羅,巴利語 thera,音譯作涕羅。長老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宿等,這在祖師大德的著作裡,或者是其他的文章上常常看到的,長老係指年齡長或法臘(出家的年齡)高,智德俱優之大比丘。當修行者打開了本來,智慧是無量的,不是用學習的,智慧自然就現出來,經典一看自然就懂,做什麼事情、講什麼話,你都與別人不一樣,這是智慧,不能學習的,這是一世一世這麼累劫修習上來的,能夠明心見性,這種智慧自然就來了。

另修世間禪定,也要守戒,守戒就有德行。本來是有善根,但不守戒律,有時候又犯了戒,反而墮落了,甚至於走入邪道、魔道。德行與戒律是非常一致的,有了智慧與德行,才真正稱得上是長老、大比丘。

長老有三種:

(1)年耆長老(巴 jati-thera):係指入佛道多年之僧,雖然出家學佛多年,可能沒有什麼成就,自己修自己,對於經典也沒有好好的研究,屬於年紀比較大、福德不錯的,但是要講經說法卻講不來,是為年耆長老。

(2)法長老(巴 dhamma-thera):係指精通教法之高僧大德,善於講經說法。

(3)作長老(巴 sammuti-thera):係指世俗假名之長老。

本經文處所舉「長老」當然是德行俱備的出家眾,但也不見得都是出家人才可稱長老,如《增一阿含經》中言:「我今謂長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業,分別於正行。設有年幼少,諸根無漏缺;正謂名長老,分別正法行。」

所以未必先出家才能當長老,只要修善修得很好、守戒守得很清淨,哪怕是你年紀很輕,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不染塵,能無所住而生其心、都能自在無礙、能修得無漏,這樣也能稱為是長老,因為他有能力顯現出修行的功夫,分別正法行是只要能夠分辨他是有修行的、有境界的,不要以年齡來看是為長老與否,這是《增一阿含經中》世尊所開示的。

2.須菩提:梵名 Subhuti,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原為古印度舍衛國一婆羅門(在印度四種社會階層中最高的---剎帝利、吠陀、首陀羅)之子,智慧過人,然性情惡劣,瞋恨心很強。據言前世多瞋恚者,今生有二種果報:

(1)常被他人求其長短,常常被人家找麻煩,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興瞋恨,故今生感召被人伺求長短,但卻也動輒得咎。

(2)常為眾人之所惱害,指因前世瞋惱眾人,令人不安穩,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惱害。

因果報應歷歷不爽,若有宿命通,就很容易解釋這些了,我們沒有宿命通,有時候也可以從經典裏面去學到一些,增加你的智慧。須菩提尊者可能前世即犯有瞋恚心,今生亦如是,因此常為親友所厭患,乃捨家入山林。當人家討厭你,每一個心都這樣責怪過來投向你,你會很受不了的,若是有一點靈通,馬上能感覺,不必一定要很多人,一個人就夠了。一個人的憎恨心對著你在恨的時候,你馬上就會受不了,心裡會覺得有點煩躁,那一定有事情,若是你心比較清淨,就可以感覺大概是什麼事情,誰在發起這個憎恨心?若是還不能知道是誰,起碼你也知道果報來了,有人把壞心眼射過來、責怪過來了。

須菩提尊者經山神現身引導往詣佛陀住所,佛陀即為其說瞋恚之過患,須菩提尊者開始自己悔責懺罪。釋迦牟尼佛的神通攝服力實在太大了,所教誡的話每一個人都能受用、也能聽從,不像我們講了一百遍,言者鍥鍥、聽者藐藐,改不過來,就是沒有那個靈通力,可以讓聽者馬上受用。佛的加持力就是那麼大,只要參加一個佛陀所主持的法會,都可以證得無生法忍,可惜我們沒有福報,不生在佛住世的時候。

而後須菩提尊者修學不久,即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的境界是怎麼樣?就是不入流,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不受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的影響,五根所感知外在的五塵境及內塵境(合稱六塵),都不會製造困擾給自己,修證到這個境界就是須陀洹果的境界,是不入流,不入外在的塵流。最後須菩提尊者證得阿羅漢果,是離欲第一的阿羅漢。須菩提出生的時候,家裏的傢俱、什麼東西一下子都不見了,過一陣子才又出現了。須菩提尊者是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故被譽為「解空第一」、「無諍(爭辯)第一」。

我們修學佛法最喜歡去探討道理、或者是境界。因為每一個人的認知不一樣,有的人智慧高、理解力強,聽了馬上能夠理解,有的人理解力差、有的人理解力一點點,討論起來當然就無法搭上線。禪宗最怕的是戲論,沒有修證到那個境界卻在討論某個境界,那怎能討論出一個共識出來。《大般若經》裏面所開示的,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還有什麼境界的?有時候境界不同,爭辯來爭辯去的,修佛法在於修自心的清淨,不是把自己所知道的拿出去與人家爭辯,不必要!懂了就是懂,不懂的才在那邊爭辯,這也都是戲論,要把心修得沒有什麼可辨論的,這是第一步,也就是說去掉我的執著。

第二步是聽到別人所講出來的話,知道在哪一個層次,懂了就好了,不要去加以爭辯;看到別人寫的文章,他的境界是在哪裏?知道就好了。譬如從小學到研究所,總是層次不同,對於一些初學的,要去爭辯也是沒完沒了的,更是犯不著。(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