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
4.26.   5(之12)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22.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

為什麼般若波羅蜜多能知一切境,又能離一切境,主要是般若波羅蜜多之自性亦是無性,故能破除一切修行中所用的方法,當修行中真如性所現的一切境亦能以般若波羅蜜多來去除後,即是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故《大般若經》云:「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何者是諸法自性?須菩提尊者答說:『無性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無性是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自性,乃至無性是在內、在外、在兩間法自性。』由此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離般若波羅蜜多自性,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離靜慮乃至布施波羅蜜多自性,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離在內、在外、在兩間法自性。」

這是登地菩薩修空觀智後行者,在進一步修無相觀三昧時,所必需認知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每個修到登地菩薩所要去除八大隨煩惱及六大根本煩惱時,所必須要具有的般若波羅蜜多功用行。所以登地菩薩對於《大般若經》一定要去研究、學習,才能得到直登如來菩提之路。

 

23.如何做到離諸法自性

修行層次越高,越要進入經藏來體悟世尊的教法,才不會走偏差。但有時理論歸理論,實修歸實修,登地菩薩要修一阿僧祇劫之久,用在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若能入經藏即能當下悟知,世尊所教諸法本無自性,般若波羅蜜多亦無自性,所以要學習離一切法的自性。能知及能行,因菩薩智慧眼已具,故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來離諸法自性,甚至離般若波羅蜜多自己的自性,因一切法自性都無故,以空無的法來離諸法自性。

經云:「舍利子!般若波羅蜜多離般若波羅蜜多相,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離靜慮乃至布施波羅蜜多相,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離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相。舍利子!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

這些要能離一切法自性,都是以般若波羅蜜多做依歸。菩薩要學般若波羅蜜多當能離自性,要能離諸法自性,當要先離諸法的法相;菩薩對諸法法相能離,才能離諸法的自性,也就是說才能做到離相、離自性。菩薩對相能離相,相能離自性,如此菩薩認知自性相亦能離相自性,能知相自性亦能離自性相。最後當然亦能離般若波羅蜜多之相與其自性,相、性能離,諸法皆已無礙矣!

 

24.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有何用?

若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則能成辦一切相智。為什麼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辦一切智?何者一切相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是真正的佛智,又稱中道觀智。修行佛道要得三種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諸法總相之智。總相即空相。此智乃聲聞、緣覺所證得之智。(2)道相智,又作道種慧。即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別相即種種差別之道法。此智乃菩薩所證得之智。(3)一切相智,又作一切種智。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這即佛所證得之智慧。

經云:須菩提尊者說:「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無生無成辦故!」舍利子言:「何因緣故,一切法無生、無成辦?」須菩提言:「色空故,色生成辦不可得。受、想、行、識,空故,受、想、行、識生成辦不可得,…。…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生成辦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便近一切相智,是菩薩摩訶薩如如近一切相智。如是如是,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得相清淨。是菩薩摩訶薩,如如得身清淨,得語清淨,得意清淨,得相清淨。如是如是,不生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癡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諂誑俱行心,不生慳貪俱行心,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是菩薩摩訶薩,由不生貪俱行心,乃至不生一切見趣俱行心故,畢竟不墮女人胎中,常受化生,亦永不生諸險惡趣,除為利樂有情因緣,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諸佛世尊,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不離佛。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如上功德勝利,當學般若波羅蜜多,不應捨離。」

以上所說菩薩、佛的一切智、一切道智、一切相智自性真如,我們很難去理解,但要知道諸菩薩、佛擁有的自性產生的真如性,比我們要多得多,我們不知的真如性不要強說已證得,不然大妄語成,果報亦成。

 

25.行般若波羅蜜是以方便智去行六度

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要去除惡習、學習心力、學習神變等陀羅尼等法門時,是不可能一蹴即成,所以世尊才告誡我們,要用方便智來修十度般若波羅蜜多,登地菩薩是要修十度般若波羅蜜多,其第七般若波羅蜜多即是方便般若波羅蜜多法門。地前菩薩(未開悟者)是依六度而修,以禪定為主,以般若波羅蜜多為眼目。但登地菩薩是以一切心智的養成為主,所以才有十度般若波羅蜜多之別。世尊告誡我們,主要係以無住而為方便來行等覺一切相,這就是地上菩薩要去修學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多等,當要能以無住而為方便,如何行方便法,詳見下列經文。

經云:「若菩薩摩訶薩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當學般若波羅蜜多。如何學般若波羅蜜多?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捨而為方便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護而為方便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犯無犯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取而為方便,圓滿安忍波羅蜜多,動不動相不可得故。應以無勤而為方便,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應以無思而為方便,圓滿靜慮波羅蜜多,有味無味不可得故。應以無著而為方便,圓滿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相不可得故。」

由上經文得知,修六度中當有各個方便法門來度過去,一下子要做得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才要行方便法來達到六度波羅蜜多。

 

26.方便智是以無所得來行般若波羅蜜

如何以方便智來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要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故經云:「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解脫門,三解脫門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靜慮無量及無色定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解脫勝處等至十遍處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有尋有伺三摩地,無尋唯伺三摩地,無尋無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經云:「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羅蜜多、陀羅尼門、三摩地門、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無忘失法、恒住捨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如是諸法不可得故。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圓滿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及餘無量無邊佛法。如是諸法不可得故。」

由經文中,我們學習到能不能做到要學習到的境界、層次,都不要去在意,以方便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知道目標而永遠不迷失,在修行中觀正負境界都無所有、不可得為方便,有一天修行者就會證得各個境界、層次的。

 

27.般若智係學習相應、不相應法

那方便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更具體的講,就是要學習一切法先相應,然後再不相應,當然最後即能有相無住,而能住中道觀。故說行者修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要能不與一切法相應時,始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此種不相應即是空一切相,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聲聞法、獨覺法、菩薩法、如來法等,均得將他所修證者,要以”空”觀照它、空掉它,如此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修行第一階段在有所成道時,即是在修空觀,對自己過程間所經歷的現象都要空掉,如此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修空觀是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的最高指導原則,一些外道或世間禪行者,因不瞭解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門,故對所修證者不能化為空,執取一切有相及神異的能力,故小者會住在那種修行境界不能前進,大者會久劫不能悟道。如初禪境界以覺觀照心,若不能捨覺觀,即不能入二禪,捨棄覺觀不會亂心,即能入二禪,也因為空、無執,而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而入二禪。

行者一入二禪得喜俱禪,並見種種光,若執光為究竟,當住二禪果報境界。若能捨棄喜心與見諸光執,以空觀智破其對光的執著,當能入三禪,如是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三禪行者是氣旺佈滿全身,產生世間第一身樂,故謂樂俱禪。若行者不以空觀智破其對身樂的執著,即會得三禪天的果報。若行者能以空觀智破其對身樂的執著,當會入四禪境,如此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者捨棄三禪境界即能入四禪,四禪即得一境性,在定中對一切法能不動,但一出定時並不能得如如不動,雖然住世久遠,天壽盡還得輪迴六道中。若四禪行者能以空破四禪境,加修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當得入菩薩位,如此即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以上從初禪到四禪境,若能以「空」來空一切的修證境界,這樣當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當行者已空掉一切法時,不能再因要空一切法,而變為有空執,也就是說反過來執取空。故世尊又告誡我們,對一切法不要有相應、不相應的法執,能「若相應、若不相應」,如此才是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什麼叫「若相應、若不相應」?先說「相應、不相應」法,「相應」當是佛性、佛心的神通力,具靈知靈覺的本能,能瞭知一切世間事,是為有為相。「不相應」是佛性的本來,是空體的行相,因空故能自在、無礙,不執、不取,不即、不離,故說不相應,是為無為相。行者為要能入「空有不二」的修證,故要認真學習「相應、不相應」法,如此才能入中道觀的修證中。

「若相應、若不相應」可說是中道觀的行相,「相應、不相應」加上一個「若」字,有「好像」的意思,好像相應,又好像不相應。在因地菩薩位中,也可說若相應是佛心相應,若不相應是無餘習去相應。佛心開發出來後,有靈知靈覺心,但當餘習未盡時,當認真學習不相應法。在「覺」地位階時,一切似有法又似無法,似有覺又似無覺,要知即能有覺,要不知即能無覺。故對一切事境不是不知,知而又能不執,即說若不相應。如此「若相應、若不相應」法即修成,當得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譬如說,行者自性佛心對某位大德已失其心覺的聯繫,可知此大德已迷失於煩惱法中,或入魔擾中。行者覺知此境是佛心的相應,似有相應,但不去採取任何措施以疏解,是為不相應。行者覺與似不覺間都能自在無礙,才能真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28.般若波羅蜜多行法次第

修行佛法、佛禪中,一切方法、境界、層次、所證、所體驗,都要以佛性空真如體去處理,處理的法則是觀一切諸法無所有、不可得,能知一切境能離一切境,以佛性之空如來藏住第一義諦空中,這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空觀智慧。如此即能度過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而登到彼岸,得無上正等正覺如來菩提。在欲界色身中觀身是幻、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在色界中,觀尋伺、覺觀亂心,觀喜俱禪無喜受,觀樂俱禪無樂受,觀一境性中捨念清淨中無淨穢;在無色界中,觀空無有邊處亦無所有、不可得,觀識無邊處無所有、不可得,觀無所有處無所有、不可得,觀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不可得。

如此菩薩知五蘊自性真如、六大自性真如、有尋有伺三摩地自性真如、無尋唯伺三摩地自性真如、無尋無伺三摩地自性真如、四聖諦自性真如、十二因緣法自性真如、十八空自性真如、四靜慮自性真如、四無量心自性真如、四無色定自性真如、五眼自性真如、六神通自性真如、卅七道品自性真如、三解脫門自性真如、八解脫自性真如、八勝處自性真如、九次第定自性真如、十遍一切處自性真如、佛十力自性真如、四無所畏自性真如、四無礙解自性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自性真如、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真如、一切智自性真如、道相智自性真如、一切相智自性真如;菩薩能如實知真如性,如法界自性真如、法性自性真如、法住自性真如、法定自性真如、實際平等性自性真如、離生性自性真如;菩薩能如實知預流法自性真如、一來自性真如、不還自性真如、阿羅漢自性真如、獨覺法自性真如、菩薩法自性真如、如來法自性真如等。

如此菩薩能如實知諸法真如自性後,還要能以般波羅蜜多真如自性來遠離上述一切法之真如自性,如是才真的在行般若波羅蜜多,因般若波羅蜜多亦是無自性故,也才能真正地度到彼岸,始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因是之故,菩薩於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等對待世間法中,要觀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能知能離,即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

 

29.結語

因位菩薩在修般若波羅蜜多時,當能以方便智來離一切境界,此種種境界都是自性真如所產生,若不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要用十八空觀去離一切境。若是地上菩薩能有緣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也就是能行般若波羅蜜多,來做到遠離一切境界,但是要以方便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證。總之,在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四聖境界等,甚於得一切的佛智慧、神通、智相等,要用般若波羅蜜多智去超越,來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也是先能不相應,再來才是能「相應

故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的目標、方法、使用、去執、解脫的過程,都在本節中已交代清楚,所以我們已了知《大般若經》的精神是在斷除修行過程中一切境界的執著。以後開始講《金剛經》時,大眾能知道此經是闡述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斷業障除魔障,度到彼岸的經典(般若波羅蜜多行相完結)(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