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4.26. 第 5 講(之1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佛十力是只有佛才有的這種自性真如,我們一般人沒有佛的這種力量,也不是聲聞、緣覺、菩薩可以有的,只有佛才有的。佛十力即十種智力:(1)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2)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4)根上下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5)種種勝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6)種種界智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7)遍趣行智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8)宿住隨念智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9)死生智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10)漏盡智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續)
(5)佛道體證諸真如法(續)
佛十力自性真如:
四無所畏自性真如:這也是佛的境界,給你四種無所畏的心,包括語言、法、詞、意都能夠讓你心安、自在、不害怕,這是佛菩薩才有的智慧,讓眾生有四無所畏的修証,也能夠讓四無所畏的自性真如能如實的現出來。
(1) 諸法現等覺無畏,又作一切智無所畏、正等覺無畏、等覺無畏。謂對於諸法皆覺知,住於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2) 一切漏盡智無畏,又作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漏盡無畏。謂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3)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又作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障法無畏。謂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3) 為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又作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出苦道無畏,即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四無礙解自性真如:在語言、文字上面,意思、詞句、道理、語音,都能夠破解你的執著、辯才無礙,這四無礙解若是智慧開發出來,成就大菩薩道的時候,就有這種力量。即:
(1) 法無礙解,又作法無礙智、法無礙辯、法解、法無礙、法辯。謂善能詮表,領悟法之名句、文章,並能決斷無礙。(2)義無礙解,又作義無礙智、義無礙辯、義解、義無礙、義辯。謂精通於法所詮表之義理,並能決斷無礙。(3)詞無礙解,又作詞無礙智、詞無礙辯、辭無礙智、辭無礙辯、詞解、詞無礙、辭無礙、詞辯、辭辯。謂精通各種地方方言而能無礙自在。(4)辯無礙解,又作辯無礙智、辯無礙辯、樂說無礙解、樂說無礙智、樂說無礙辯、應辯。謂隨順正理而宣揚無礙;或亦稱樂說,係為隨順對方之願求而樂於為之巧說,故稱樂說。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自性真如:菩薩是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濟度一切眾生之大慈悲心。這境界又有什麼不同?即廣大無邊之慈悲。慈悲二字,本即含有「攝受眾生,拔苦與樂」之義,佛菩薩住於利他之心,拔除眾生無邊之苦,而予以喜樂。尤以佛更以無緣之大悲心而度化眾生,故「大慈大悲」一般多用於佛之慈悲。「大慈」為「與一切眾生樂」,以「大悲」為「拔一切眾生苦」。
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真如:其他的聲聞乘、緣覺乘,與佛所不一樣的十八佛不共法。
(1)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2) 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3)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4)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5)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6) 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7)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8)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9)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10)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11)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12) 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皆能利益眾生。(16)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17)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18)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另一說法是指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合共十八種法,與聲聞、緣覺等不共有。三念處又名三意止: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於三種之念,而無憂喜歡慼之情。即:(1)第一念住,謂眾生信佛、受行,如來亦不生歡喜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2)第二念住,謂眾生不信佛、不受行,如來亦不生憂惱,且常安住正念正智。(3)第三念住,謂眾生中有信與不信者,佛知之亦不生歡慼之心,且常安住正念正智。此三念住皆以念、慧為體,唯佛所具功德,乃二乘不能得。
一切智自性真如:一切智音譯為薩婆若,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又指總相即空相。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瑜伽師地論》言,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即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者,稱為一切智。
道相智自性真如:即能了知一切諸法別相之智,一切道法之差別相能了知。又指有相差別之觀智。
一切相智自性真如:即通達總相與別相之智,即是真正的佛智,又稱中道觀智。
以上所說菩薩、佛的自性真如,我們很難去理解,但要知道諸菩薩、佛擁有的自性產生的真如性,比我們要多得多,我們不知的真如性不要強說已證得,不然大妄語成,果報亦成。
這些真如自性都有它的特性,從最初開始修行,入四禪天、四空處定,佛道小乘菩提法,大乘菩提法,就是已得到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都是要以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這樣子一層一層的修上來,最後就可以得到一切相智,一切相智不是去修什麼神通的,神通是次要的,佛的智慧是從心中流露出來的。能夠流露出來一切智慧,就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就是碰到什麼境界,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能知那個境、能離那個境,這樣儘量的來做。
花了三個月,講了那麼多名相及般若波羅蜜多行相,這是講《金剛經》的前提,算是一個結束了。希望從下一次開始講《金剛經》,起碼要聽《金剛經》也已經會有一個概念了,為什麼「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就知道是在講什麼?有般若波羅蜜的真如性,但是不要去執著般若波羅蜜的真如,這就是你要知道的客觀的、中道的、無礙的般若波羅蜜。這也是《金剛經》常常在講的三段式的法,你這樣聽起來就知道了,原來就是要我們不要去執著,是有那個境、用了這個法,但是不去執著它,這樣才能度到彼岸。
21.般若波羅蜜多行法法要
修行佛法、佛禪中,一切方法、境界、層次、所證、所體驗,都要以佛性空真如體去處理,處理的法則是觀一切諸法無所有、不可得,能知一切境能離一切境,以佛性之空如來藏住第一義諦空中,這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空觀智慧。如此即能度過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而登到彼岸,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在欲界色身中觀身是幻、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在色界中,觀尋伺、覺觀亂心,觀喜俱禪無喜受,觀樂俱禪無樂受,觀一境性中捨念清淨中無淨穢;在無色界中,觀空無有邊處亦無所有、不可得,觀識無邊處無所有、不可得,觀無所有處無所有、不可得,觀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不可得。
如此菩薩知五蘊自性真如、六大自性真如、有尋有伺三三摩地自性真如、無尋唯伺三摩地自性真如、無尋無伺三摩地自性真如、四聖諦自性真如、十二因緣法自性真如、十八空自性真如、四靜慮自性真如、四無量心自性真如、四無色定自性真如、五眼自性真如、六神通自性真如、卅七道品自性真如、三解脫門自性真如、八解脫自性真如、八勝處自性真如、九次第定自性真如、十遍處自性真如、佛十力自性真如、四無所畏自性真如、四無礙解自性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自性真如、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真如、一切智自性真如、道相智自性真如、一切相智自性真如;菩薩能如實知真如性,如法界自性真如、法性自性真如、法住自性真如、法定自性真如、實際平等性自性真如、離生性自性真如;菩薩能如實知預流法自性真如、一來自性真如、不還自性真如、阿羅漢自性真如、獨覺法自性真如、菩薩法自性真如、如來法自性真如等。
如此菩薩能如實知諸法真如自性後,還要能以般波羅蜜多真如自性來遠離上述一切法之真如自性,如是才真的在行般若波羅蜜多,也才能真正地度到彼岸,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因是菩薩於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要觀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能知能離,即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法門。
菩薩在修般若波羅蜜多時,當能以方便智來離一切境界,此種種境界都是自性真如所產生,若不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要用十八空觀去離一切境,若能有緣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也就是能行般若波羅蜜多,來做到遠離一切境界。總之,在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四聖境界等,甚致於得一切的佛智慧、神通、智相等,多要能用般若波羅蜜多去超越,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故般若波羅蜜多的目標、方法、使用、去執、解脫的過程,都在本節中已交代清楚,我們已了知《大般若經》的精神,是在斷除修行過程中一切境界的執著,以後開始講《金剛經》,也能知道此經除用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去斷業障及魔障,也能度到彼岸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