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
4.19.   5(之10)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我們大約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把般若波羅蜜的行法,大略的說明了,因為在講《金剛經》之前,不了解什麼是般若波羅蜜?也不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裏面在講什麼?從我們的講義裏面,除了五時判教以外,大概已經了解了般若波羅蜜的行相,怎麼去做?我們也已經講到了,一切法做不到的時候,要用方便法門去做到,所以才有六大波羅蜜的方便法。今天我們來做一個總結,在這裏面所有的名相,你能夠了解的,都是我們修佛法、修行過程之間所要去體會的。

20.總結般若波羅蜜多行法法要

(1)能知能離

修世間禪,或者是轉入佛禪中,這兩條路其實講起來是一條路,若是沒有利用佛法,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雖然在世間的色界、無色界的禪定之間,有很多不同層次真如性的顯現,但是也不能證得解脫,所以每一個人的境界、層次、所證到的、所體驗到的這個境界,若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的行法去對治它,就會受你的餘習、或者是執著哪一個境界,那種執著的心所感召,就會出生到色界、無色界的那些天去。因此修般若波羅蜜就是在捨棄你所用的一切方法、所證到的一切境界、或者是哪一個層次,不管是世間、色界、無色界、聲聞乘、辟支佛小乘的佛法、大乘的佛法,這些不同的層次都要能知、也是要能離,如何做到?就是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離,因此所證、所體驗都要能加以拋離,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精神。

若是你修行沒有境界,也不知道哪一個層次,當然就沒有體驗什麼境界?你就是還沒有入門,要是入門就有境界、就有不同層次的體證,而所有一切的方法、境界,到最後都要加以捨棄,如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裏面所開示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乘坐舟要 渡到彼岸,到岸了就要下船,不要一直執著在這個船上、法上,要換上一個更進一步的法,這樣才能夠一直走上去。你現在是用四聖諦法門、用十二因緣觀、用卅七道品這些小乘的行法,加上持戒所修的世間禪定,但是有所證、有所得,都要加以拋棄,這即是般若波羅蜜的精神、法要。

一切方法、境界、層次、所證、所體驗,都要以佛性空的真如體去處理,我們的佛性有兩面:空的如來藏真如、不空的如來藏真如。空的如來藏性是應緣起法,產生一切法的根本;不空的如來藏性是我們空的真如體的另一個性能,是能應緣產生一切法的。在處理一切法之間,還不能夠證到諸佛菩薩的境界,以佛性空真如坦蕩蕩去應緣,我們就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它。

以下處理的法則是觀一切諸法,亦即一切方法、境界、層次、所證、所體驗,都是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智慧來觀它,這樣子就能知道一切境界,但是不執著,所以能離一切境界。若是沒有佛法的薰習,很多外道、世間禪的,都會執著在他所修證的境界,這樣就沒有辦法一關一關的往上去修證,到最後落得因緣的感召,出生到天界去了。如果碰到不好的、負面的障礙,譬如毘那夜迦的干擾、魑魅、魍魎之類的干擾,你不能夠以般若波羅蜜的行法去破解它,你本來是要修佛道的,到最後也是 成為另一類去了。

我們前面也已經提過《大般若經》是在講修行境界的能知、能離,《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也是要斷我們的業力、斷冤親債主的干擾,該經是斷業障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全部《大般經》只有《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這一部分,是世間人或者是已經悟道、入道的人,剛開始修行時業力沒有辦法斷盡的時候,要來誦讀《金剛經》,其主要的分野也就是在這裏。要能夠依《金剛經》如實知道一切境界,也能順利的離一切境界,就是以佛性的空如來藏性住在第一義諦空裡。

什麼是第一義諦空?我們常常在講的,就是你的一切真如,面對一切境界的時候,產生了境以後不起心動念來相應,這種境界、行相的能知能離,就是第一義諦空的體悟;眼睛看到一個東西,僅僅是看到東西,這眼根真如面對物像的時候,只是面對它、沒有起心動念來分別這個東西是好、是壞、、…,不以我們的習氣與它相應,這樣就是住在第一義諦空的境界中。我們所有佛性的真如都有這種特性,不管是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無色界的四空處定的境界、甚至于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的修證,每一境界都有它的真如性,這真如性的主要目的、行相,是能對境不生心、有法無住,這就是第一義諦空的道理。

我們為甚麼不能做到第一義諦空?就是我們內心裏面還有很多的妄想、習氣、執著,當我們所有一切的真如性,面對外在一切境的時候,在第一義諦空以外,再加上妄想、執著、見解,也就沒有辦法解脫。因此我們要慢慢認識佛性的空真如藏 性是怎麼樣?它只能知一切境界,不管修證到哪一個境界了,自性能夠見光,就不要去執著那個光,自性能夠見到什麼外境,外境就是外境,不要去執著它,因為外境是一合相,《金剛經》所開示的:「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就是告訴我們知道一合相就好了,不要去加以分別為什麼會有一合相?這一合相裏面又包括什麼相?如此起心動念去相應,這就不是住在第一義諦空之間,因此以佛性之空如來藏,住在第一義諦空之間,這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的空觀智慧。

上面所講的用一切方法、境界、層次、所證、所體驗,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來觀它,這樣捨得不能再捨的時候,其實這也就是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即無一法可得,能夠這樣一關一關的往上成長、一地一地的往上修證,到最後終歸無所得,回復到我們的空如來藏性,能應緣而不住一切境。到這裏總結以前所講的,你應該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在下面也就是分段的說明:

「如此即能度過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而登到彼岸,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在三界之中你開始修善行,也就有善心的果報,其它的宗教也都是以行善為主的,就有欲界天的這些真如反應。有善根就會去行善,行善就會感召欲界天的果報,這都是善根真如的反應,你會出生到欲界天去;遇到這個時候,若不要出生到欲界天去,就要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觀所做的一切善事,沒有什麼善事、不善事的,沒有一個可布施的心、沒有一個可布施的物、也沒有一個布施的對象,如此三輪體空,就能度過欲界天的感召,也就不會出生到哪裡去了。

(2)色界修證要能知能離

「在欲界色身中觀身是幻、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這就是卅七道品的四念處,是南傳所謂的內觀禪,修佛法對名相懂多少,並不代表你已經解脫了,要真的空掉這個色身,不受它的左右,那才是真正的無我,在欲界就是因為我們還有這個色身,這色身裏面還有一個慾望,有慾望就沒有辦法解脫,在慾望裏面常常受心真如的感情領納作用所左右,在小乘的行法之間,第一個要破掉我的執著,只有從四念處去觀起。雖然經典告訴我們要觀身不淨,要厭棄這個色身,七孔沒有一處是清淨的,死了肉體會瘀青、腫帳、腐爛、長蛆、最後化為灰骨,什麼都沒有,這是在觀要捨棄對這個色身的貪愛,在觀四念處之間觀身是幻,為什麼?因為身體是四大假合,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能夠這樣去觀它,就不會執著它、就能超越它。

在打坐、種種的行持之間,觀身體的變化,一下子膨脹、一下子發熱、一下子發麻、酸痛、、…等等的這些現象,好像有又好像沒有、氣脹滿了你覺得身不在了、沒有氣了又回到酸痛、覺受等的部分,應該把觀受是苦放在前面,因為我們感情領納的作用,在修持之間難免都有酸、痛、麻、脹這些痛苦。當然「受」不是只有痛苦,氣充滿了身體,你又覺得很愉快、色身愉悅,心地覺得非常歡喜,身體氣不足了就酸痛,覺得很痛苦、懊惱,因此觀受是苦。能夠觀的是我的身心,所現的這個身體,以及所現的憂、喜、苦、樂這些不定法,裏面有沒有我?你仔細的去思考、去體會,當痛的時候,有一個覺知的心,好像痛跟我沒有關係,只是我的肉體在痛,痛、痛、、,但是有一個覺知能觀痛的,你可以感覺這個心在那裏好像不相干。

在觀身、觀受之間,難免會出現心意念和妄想,潛意識裏面的念頭、影相,這時候妄想念都會起來,或者是八識心田裏面的種子、影相,這裏面包括人、事、物都會現出來,因此有一個覺知的我,可以去了解心虛幻不實在的在起滅,這時候你就會了解,身、受、心其實跟我沒有關係,跟真的我沒有直接關係。從前面的三種現象,就可以觀諸法無我,一切的法從身、受、心所產生的,好像跟我沒有關係,此後才會悟到原來諸法無我。沒有我就好辦了,沒有我就破掉我的執著;再來要用功的是破掉對法的執著,法的執著就從色界、無色界種種的這些修行法門中,去觀法的虛無不實在。

「在色界中,觀尋伺、覺觀亂心,觀喜俱禪無喜受,觀樂俱禪無樂受,觀一境性中捨念清淨中無淨穢。」:你在色界初禪中有覺、有觀,尋伺就是覺觀,你不去執著它,當你的真如性產生能覺、能觀的一個覺知,來觀照到你內心裏面的妄想、習氣、毛病的時候,不要以這個為依歸,永遠認為這個就很好、這就是在修行,要超越它,進一步 地將此法用覺觀捨棄,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雖然階段性的能用覺觀來修心,但是觀久了就會亂心,也還是要拋棄它,這時候就會進入無覺、無觀的境界,進一步的就進入了喜俱禪,內心充滿了法喜,是到二禪的境界。

二禪境界的真如性能夠見一切光、宇宙光、自性光等等的,不管現什麼光?你都不去執著它,修行的人對憂、喜當然不能受它的左右,毫無來由的喜心生起也要把它放下。如同參加法會也是一樣的,有時候一個歡喜心從內心裏面一直要冒出來了,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在高興,但是要維持一個平常心,還是不受它的影響,不要以歡喜心為追逐的目標,這樣子就能捨棄而超越二禪天的境界,進入三禪天。

三禪天是樂俱禪,這整個色身的細胞充滿了氣,是世間最快樂的,所有內在的真氣充滿了色身,已經到了三禪的境界,你不去執著這種色身上的快樂,那種快樂是不真實的,有氣就快樂、沒有氣就痛苦,表示一切法是無常的,不要去追逐這種氣充滿的快樂,不要去執著它,體驗以後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為空,這樣你就能繼續的往前走上四禪的境界。

修證到四禪的捨念清淨地,是色界的最高天,本身就能住在一境性,一境性就有剛剛所講的第一義諦空的樣子,雖然四禪行者在定中能有這能力,但一出定就沒了。四禪一境性是意根面對外塵境能夠如如不動,在這中間不起心相應,是為捨念清淨。對於一切境,沒有什麼乾淨、或者是污穢的這些觀念,這樣子只是你這個心,對著境如如不動,就已經有四禪的最高境界。但是也不要以這種境界為滿足,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來破解它、以破掉色身的束縛。有一天你修行能破掉色身,禪宗所謂的開悟,也就能捨棄這個色身,進入無色界的境界。

(3)無色界修證要能知能離

「在無色界中,觀空之無有邊處亦無所有、不可得,觀識無邊處無所有、不可得,觀無所有處無所有、不可得,觀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不可得。」:在無色界中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中,一為空無邊定,你的心可以擴大到無量無邊的遠,能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來破解它,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著它。這樣不執著空無邊處定,你又會回來執著一個心識,進入識無邊處定,心識可以緣過去事、未來事、或者是現在的種種因緣果報,能夠緣來緣去,到最後心也會亂,此時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來破解它,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再去用這個識,觀來觀去懂得了過去哪一世怎麼樣?未來怎麼樣?這些心都要放下,這樣就能進入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是有定、有體知,但是不執著那個境,我們修中道觀,就有一點像這個樣子,可以體知一切有境,但是不去執著一切境,就是以空無的體,去面對因緣所現的一切境都能不執著,這就是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智慧來觀它;既然這個都不執著了,也許你就進入世間禪的最高天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有八萬大劫的壽命,有五百六十八億年,若是你執著了,有壽就有盡,這並不是我們佛法所要求得的,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來破解它,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就不會去執著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果報。這是世間禪的修證大概是這個樣子,你還是要過關斬將的,以般若的智慧觀它,能知一切境、又能離一切境,瀟灑自在的度過一切。

(4)佛道解脫法門的修證

再回過來講,你在色界的時候,加以修六度波羅蜜、或者加修四聖諦法門、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等等的,就能修證到聲聞、緣覺的境界,也就是有小乘解脫的知見。當證到小乘解脫的時候,也要拋棄它、不要執著它,也就能轉入菩薩道,發大心來行菩薩道,以自利利他的精神,進一步的來走向佛道。這種種的境界、果位,在這裏都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觀空智來度過去、來登度到彼岸。最終也就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無上是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正等正覺也就是不偏於有、不偏於空的這種覺悟。

如果偏於有,就是執著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所修證到的境界,你執著為有,也就卡死在那裏、也就會出生到那一道、那一天去。若是執著為沒有,是為斷滅空,最後佛性會死掉了,可能悟得我空理,得聲聞乘、緣覺乘。如此不偏於有、不偏於空的修證,修菩薩道就能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亦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從境界、果位而言,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這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能知一切境,也能離一切境。

(5)佛道體證諸真如法

談到真如,依《解深密經》聖教量言,真如約能詮而立的有七種之別:(1)流轉真如,若隨相而言,生死流轉非以自在等為因,由分別、依他之因緣而起,凡夫位謂此真實不虛。(2)實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如,指於一切法上之人法二無我所顯之實相,不著空有兩邊者。(3)唯識真如,又作了別真如,若隨相而言,指無漏唯識之觀智,客觀地面對諸有境,了境無想之境界。(4)安立真如,若隨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執處,指器世間、眾生世間相,依眾緣安立而住。(5)清淨真如,乃煩惱、所知二障永滅之畢竟清淨,得自在無礙智。(6)正行真如,證悟得涅槃道所顯現出的真如。(7)邪行真如,又作邪行如,若隨相而言,為苦因之愛執,一切煩惱法皆由此出,邪知邪見者所依之真如。

如此菩薩知五蘊自性真如:上面的世間禪不去執著,就要修學菩薩道,要加修六度波羅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從色身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開始觀起,色有色的真如會現一切色相,受有受的真如可以產生憂、喜、苦、樂,哪怕是已經成了聖人,仍然有憂、喜、苦、樂的覺受表現,但是可以不「受」 覺受的左右,也會笑、也會哭、也會流淚,但是就是沒有煩惱,這都是真如性所反映出來的。

五蘊自性真如是如實的反映出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的真如性,我們常常在講的真如,什麼是真如?不是只有一個佛性真如,所有一切都有它的真如,五蘊當然是有它自己的真如,既然有它的真如,是真正如其本來的功能會發生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的真如性,各個的功能會讓它各個的現出,問題是現出的時候,我們能不受它的左右,這是修佛法最主要的重點就在這裏。

六大自性真如: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每一大都有它的自性功能,火有火性可以燃燒,火旺可以產生熱,我們身體也有火大,宇宙之間也有火大,火大自性真如性所現的是火性。地大是堅實,有一個物質形象的,在人體是骨骼,在世界是所有器世間所有能夠存在的物質,都是屬於地大,是比較堅實的。風大是所有成就一切業的來源,我們身體也有風大,我們中國人講氣,在南傳的佛教是不講氣,而是講風,在我們身體裏面能夠產生氣的地方,都是氣、風大自性真如的反應,我們在行禪、在深呼吸,都是風大的作用,風大是有風大自性真如的反應。如果一個人光會呼吸,沒有產生內在的真氣,那風大就不成為風大,只是一個呼吸的空氣進去而已,修行要體會風大,就要感覺丹田的氣怎麼走?在經絡怎麼行走?這才是風大真如自性的顯現,你要去體會它,讓我們內在的風,得如實真正的依它的特性而產生它的功用,就是風大的真如性。

水大也是一樣的,是依一切的境界變化是不成定型的,在我們的體內,可以說是我們的循環系統、血液、精液、唾液等等的是水大,它的特性可以濕潤一切、帶動一切,在我們宇宙世界,一切海洋、江河,它的水性跟我們肉體的水性是沒有兩樣的,水大自性真如你要觀它水性、流動性、化性、特性,可以觀你的自身。在《楞嚴經》裏面也開示了,有一位菩薩觀水大而悟道,一入定就觀身體像水可以流動,他起先修的時候,是從口水觀起,從津液、體內的這些水液裏面去觀,慢慢的去觀你的身體的水就可以擴大,你可以感覺水大的真如性,跟海洋、江河流的水沒有兩樣。你懂得水大真如自性以後,可以擴展到虛空界之間,一切世界都是由水大連結在一起的,所以就有香水海,香水海的水是跟我們身體水的性質是沒有兩樣的。

以地、水、火、風這四大真如自性,是可以形成一個物質,小至細胞、我們的身體、動物的身體,大則如我們的地球,及其他的世界等,都是由這四大合成的。而產生這四大是要由哪兩大成就的呢?根本上是空大,六大的第五個是空大,空的真如自性是無形無相的,一切法都是由空而來,能夠修證到如佛的空真如體,就可以住在空之間,依空而無所不在,要看看不到、看不到卻無所不在,有相、無相之間都有它的空體存在,有物、無物之間都有它的空性存在,一切法的基本都是依空真如自性 而起。

從四大與空大之間有一個因緣,來連結成產生果報的體,小則我們的肉體,大則是器世界,也是我們的娑婆世界,就是我們這個心---識大,我們意識的識,是應一切因緣而產生的,小至我們的身體會出生做人,都是識受業力的感召,你心動就產生與某一個因緣結合,而去出生做某某人的兒女。如果你受動物的感召,就出生做動物,也都是由於這個心識。我們這個世界要成立,都是我們娑婆世界一切眾生的阿賴耶識有這個因,共業所造成。還有在哪一個時空、宇宙浩瀚無邊之間,產生了一個地球,爆炸以後所遺留下來的,就有不可想像的這些岩漿,慢慢的冷卻下來了,就變成結塊岩石、泥土,長年的風化,慢慢的就有生物,地球也是由我們的心所幻化而成的。在《楞嚴經》裏面也開示了「一切因緣都是由心所幻化的」,沒有心就沒有識大,就不會去受生, 故由此可知六大中之識大是一切法起的根本。

有覺有觀三三摩地自性真如:初禪與覺(尋)、觀(伺)二心所相應之意,有覺、有觀於十八界之法中,就覺、觀二法相應之有無,可分為四品,即:有覺有觀、無覺無觀、無覺唯觀、無觀唯覺等四,意界、意識界、法界等三界,通於有覺有觀、無覺唯觀、無覺無觀之三品。(1)在欲界與初靜慮中之觀法,唯與覺法相應,故為無覺唯觀。(2)其中眼等前五識,以行相粗對外境轉,故與覺、觀恆常相應,是為有覺有觀。亦即在欲界及初靜慮中,意界、意識界及法界等三界,除覺、觀二法外,其餘之相應法常與覺、觀相應,故為有覺有觀。(3)五根、五境等十色界不能與識相應,故常不與覺、觀相應,是為無覺無觀,在第二靜慮以上乃至有頂地,此等之法不與覺、觀相應,故為無覺無觀。此外,法界中之非相應法及靜慮中間之觀法,皆為無覺無觀。(4)在初靜慮及第二靜慮中間,此等之法唯與觀相應,故為無覺唯觀,又覺法唯與觀法相應,故一切時中,皆為無覺唯觀。由此可知,初靜慮及第二靜慮中間稱為無覺唯觀地,第二靜慮以上稱為無覺無觀地。

四聖諦自性真如:小乘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有它苦諦的自性真如、集諦有它集諦的自性真如,集諦就是一切你所造的業,累劫把它累總起來,就是收集你的業,有善、惡、無記業一大堆。為什麼它會去收集?因為它有一個集諦的自性真如,就會如實的去發揮收集一切業力的功能,可以不要讓它去收集嗎?可以,你就要去修行,要多行善事、不要做壞事,自性真如就多做好的、不做壞的,這是集諦。

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都是無明所造的,今生已經開始在修行了,要成為聖人,只有用滅真如的這個法門,來去掉一切業力對你的影響,業力對你的影響是受剛剛六大裏面識大的識心影響,你心能不動,業力對你就沒有辦法,你心會動、常動,所有的業力感召,就會去應緣受生,不管是出生六道裏面的那裡,在天界、在人界、在畜牲界、在餓鬼界、在地獄界,一樣的都是心識在作怪。

要體會現在所受的苦,不管是八大苦的生、老、病、死之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憂悲苦惱苦等等的,都是以前所造成的業所顯現出來的,是果報的結果。所以體會苦是由業而來,業是由過去無明所集造的,既然苦、集都是造業,就要滅掉一切的業緣,讓這個能滅的真如自性,大大的發揮功能。當然這個是要磨練的,觀苦不是苦、觀受不是受、觀身是幻化,是要用滅真如體去做這事情,它本來就有這種功能,你如何再來利用它,讓它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時候,就能做到滅了目前的苦,也可以對以前所造的業不相應。當然完全滅了是不可能的,佛法是不講斷滅相的,因為業重就重了,只是保持你的心清淨不受它的感召,識大不亂起心相應,一切業是業,它是它、我是我,雖然都是我以前所做的好事、壞事,但好像跟我沒有關係,這種滅真如自性,你要讓它去顯現出來。

這是苦、集、滅的道理,做到了你就得到果位了,有了果位就稱為道諦,是小乘的果位,就是證到了阿羅漢果是無生,不再受生了,已經得到了自我的解脫。我們已經受了菩薩戒,為什麼不能觀身是幻、觀受是苦、觀心無常?這三個都沒有辦法做到,就沒有辦法做到觀法無我,你就沒有菩提,沒有這種覺悟的心,來破解業力對你的牽扯,這樣連阿羅漢都不如,號稱是為菩薩,但是有時候就做不到解脫,反而是不如阿羅漢能證到自我解脫。

十二因緣法自性真如:這是小乘行者來觀十二個因緣,讓你受生輪迴的過程,有生就有死,要不死就不來受生,要觀怎麼不來受生呢?從十二因緣來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

我們說不來受生就不要去造有漏業,有漏業不管善業、惡業,有漏業就是不完美的,會感召出生到天界、做人、畜牲、鬼神或者是墮落到地獄道,不要去造有漏業,就不會有生,要觀怎麼不造有漏業呢?造了善業也不要去執著,去造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來自於哪裏?有漏業來自於你的感情作用,由於欲有所取得,也就造了有漏業的因,不要去有所取得,就不要產生覺受相應,我喜歡和我不喜歡等等的心念,都是你內心的習氣使然,能夠保持一個平常心,對於一切境的喜歡、不喜歡,都起不了感情覺受的作用,也就不會去造業,不造業也就不受生。

同樣的道理,對一切境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種種的覺受,縱使眼、耳、鼻、舌、身、意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種種的塵境都不會動心,能夠保持一個平常心,六根入六塵境,能夠那麼心安理得的不去有所執著,一關一關的往前推,六根都是受心的控制,心不產生覺受,後面種種的境界、狀況都無由發生,一直推進:生緣老病死、有緣生、取緣有、愛緣取、受緣愛、觸緣受、六入緣觸、名色緣六入、識緣名色、行緣識、無明緣行,反觀察照到無明不起,就能證得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也都有它的真如性,要讓它如其自性顯現而不去執著它,觀這十二因緣來證到解脫,這是一直往後類推到最原始的無始無明,心明就不再去受生,這是小乘行者的思惟修方式。

十八空自性真如:修世間禪定、修學小乘的禪觀,要能修得解脫道,可以先以十八空來觀一切法,把一切法用理念來空掉。十八空有十八空的自性真如,有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這十八空要讓它如實的去了知、去現出來,這樣也能證到小乘的解脫道。

四靜慮自性真如:是色界四禪天的四靜慮、禪定,是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是離生喜樂地、離苦妙樂地、定生喜樂地、捨念清淨地,這四靜慮都有它如實的自性真如。靜慮為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十種勝行之一,禪定是六波羅蜜之一,是十波羅蜜之一。我們修習禪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有三種:(1)現法樂住之安住靜慮,使人從心亂中,得安祥。(2)引發六通之引發靜慮,先成辦漏盡後,也可引發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五神通。(3)成辦事業利益有情之辦事靜慮,由靜慮波羅蜜多,起神通後,能引有情,令入正法。

四無量心自性真如:即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令離苦得樂,所應具有之四種精神。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等是,這是菩薩悟道以後,自然會產生這四無量心,慈心無量對一切眾生、悲心無量觀一切眾生的苦樂等同於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菩薩思惟無量眾生能離苦得樂,於內心深感喜悅,而入喜無量。另思惟無量眾生一切平等,無有怨親之別,而能入捨等至,稱為捨無量心。

 這慈、悲、喜、捨是菩薩證到這個境界,這慈、悲真如就自然現起來,有的人很煩惱說我為什麼沒有這慈、悲、喜、捨心?你沒有證到地上菩薩,四無量心怎麼起?要起也沒有那個功夫,你是修學小乘的、是修自我解脫的,常常就不能為別人著想,這慈、悲真如自然就現不起來,你要讓慈悲心現起,也要不斷的自我薰習,使眾生離苦得樂的工作,當作是自己的工作,這真如自性也就會現起來。能夠慈、悲的給予眾生快樂,無形中自己心也快樂、眾生心也快樂。捨是要捨一切方法,捨心清淨,或者是所有的東西都無私的布施給眾生,眾生平等觀之。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慢慢的建立,這四無量心也都有它自性真如的一面,你要讓它如實的發揮出來。

四無色定自性真如: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無色定也都有它的自性真如。四無色定乃對治色法之繫縛,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與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達到的清淨無染、虛空靜寂之精神境界。此四無色定各有兩類,生無色及定無色:(1)生於四無色界之「生無色」,於此之時,定心現前,所得定之名。(2)非由生得,而係修證所得;蓋假令其身雖猶在欲界等下地,然因行者修證而現起無色界之定心,則亦得無色之果,稱為「定無色」。

  此四無色定:(1)空無邊處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禪,滅除障礙禪定之一切想,行者思惟虛空無限大,得空無邊之相。行者緣欲界第四禪之色相以修行厭離色身,而尚有色想,故需修加行始能去除色束縛;(2)識無邊處定,此定超越空無邊處定,行者思惟識為無限大,能緣過去、現在、未來,即思惟識無邊之相。(3)無所有處定,此定超越識無邊處定,行者與無所有相應,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其心。(4)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定超越無所有處定,行者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其心。此非想非非想定無明勝之想,故不同於滅盡定;亦非無想,故不同於無想定。  

五眼自性真如: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是佛的境界。

(1)肉眼---肉眼:是大家都有,眼根可以看。

(2)天眼---為色界天人因修禪定所得之眼,此天眼不受遠近、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之,是證到色界四禪的時候,可以現出天眼通,有天眼真如可以觀十方虛空、一切世界都可以看到,可以看到一千大千世界眾生的因緣果報。此天眼唯一跟佛眼不同者是要用心意,其想要看的境才會現起。

(3)慧眼:為悟空之二乘人之眼,能識出真空無相,產生智慧。慧眼真如是以悟空為主,須菩提是證得慧眼,慧眼就是證到空,須菩提是悟空第一。空真如性顯現出來了,空修證到了就從心空之間,產生一切智慧。

(4)法眼:是觀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什麼法的來龍去脈、因緣果報,祂都清清楚楚,知一切法的生滅、知一切法的道理,也是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這是法眼自性真如的境界。

(5)佛眼:是前面四眼具足以外,還有更大的能耐,可以看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祂都能了知、清清楚楚,這是佛眼對於眾生、對於世界觀所不同的地方,是修證功夫的不同,所現的真如自性就不同,這佛眼是佛的境界始能有。佛眼無不見知,無事不知,無事不曉,且不必用心意念,諸世界與眾生,均在佛心中,故佛眼能了知一切境。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各個也都有它的自性真如,能夠體知就是你得到了,得到了也要放下,還沒有感知的、還沒有現起來的,就是沒有證到那個境界。對于後面的這些境界,我們都去瞭解它,下面這些真如性都已經是佛菩薩的境界了。

六神通自性真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漏盡通是沒有煩惱了,沒有業力能夠抓住你,這種自性真如現起的時候,當然就自在無礙了,為什麼有的沒有現起?就是無漏真如自性沒有讓它現起,妄想、習氣、毛病蒙住了所有的一切真心自性,自性真如也就現不起來了,我們修行就是在修這些,讓它能現起來、讓它能發揮它原有的功能。

其它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這五神通,在四禪天的時候,因為已經住一境性的捨念清淨地,是色界的最高天,你要學什麼也都能成就,那個時候這五神通自性真如,在四禪天可以讓它現起來。

修佛法與世間禪不一樣的,就是先修漏盡通,不一定要去修五神通,因為五神通縱然得到了,還是轉不了業力,雖然知道壽命怎麼樣?但是仍然轉不了命運,這種神通要也好、不要也罷,要了也沒有用,知道幾個月以後要死亡了,卻也擺脫不了要死亡,那有什麼用?那倒不如不知道,該死的時候就死了,還輕鬆愉快一點,不然預先擔心了好幾個月,天天為了死在擔心,因此執著了這五神通的境界,就感召天上的天神也就出生到那裏去了。

我們修佛法不去求這五神通,所要求的是要先證到漏盡通,漏盡通就要以般若的智慧來破一切境,這樣不會去對一切境執著,不會出生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種種的天上去了,這樣你就能住在寂滅為樂的涅槃境界之間,還是要先修學到無漏的智慧。

若是這樣修佛法的人不就沒有神通了嗎?不是的!當你修證到金剛如來六地的時候,漏盡通以外不用修法五神通自然現起,是因為心清淨自然現起的。而世間禪四禪天的五神通是怎麼修起的?是很用心的去磨練的。

修宿命通是靠記憶、用觀想、回想,這經典裏面都有講到,《阿含經》裏面告訴你,禪定如何修宿命通?要用追想的,腦筋越是用它、能力就越強,記憶力越是用它、記憶力就越強,你現在就開始想,我還沒有來法爾以前,我是坐什麼車來?我走上法爾的樓梯,左腳先上或者是右腳先上?每一個細節、一直把它回想過去,一直倒回去,一直倒到早上起來,你做什麼事情?然後再想昨天要睡覺以前,你又做什麼?白天又做了什麼?今天想到昨天、昨天想到前天、、、。

我們阿賴耶識的藏識,對你做過的事情,都會記得清清楚楚,若是你這麼用心的去回想,甚至于一分一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不差地去回想,這樣子一直的回想、推想,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斷了,是這麼磨練的,磨練到今生我出生的時候,哇哇墜地是怎麼樣?在幾歲之間,在哪一年做了什麼事?大小事情清清楚楚的,我還沒有出生以前是怎麼樣?又是怎麼來受生?上一世是怎麼死掉?上一世為什麼死掉?前世又做了什麼?腦筋都會記起來,然後上一世、上上一世、、、修宿命通是這麼修來的,這是世間禪定裏面,就是這麼去練出宿命通的。

眼通的修法也是一樣的,天天拿一個點亮的蠟燭在黑暗的房間,眼睛一直看著它,看久了這個光越來越大,這麼一直的磨練,光看久了、眼睛就可以透視牆壁看到外面、接著看到世界以外、看到天上,甚至于其他的星球都是這麼磨練的,用這些有為法去修這五神通也可以,要用你潛意識去觀眾生的心念也可以,心清淨下來好好體會,可以感知哪一個人的心在動、哪一個人的心不動、哪一個人的心怎麼樣?這是土法煉鋼這樣去練出來的,這是用有為法去修練的。

佛法不是這樣的,前面所講都是以般若的智慧,空一切法、空一切相,怎麼可以這麼用有為法去用功。佛法是先修得漏盡通,先修沒有煩惱的神通,修到以後自然微細的習氣滅了,當證到金剛如來六地的時候,這五神通自然現起,不必修而獲得,是開發出潛在的如來藏以後,自然就現起,知道很多眾生的因緣果報,不用修法自然獲得,這才是真正的神通;四禪境界的腦筋頭殼沒有破,如來藏是開發不出來,這兩者的神通是不一樣的。

佛的神通三明:是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三明是外道裏面沒有的,只有佛才有的。

天眼明:不受時空的限制,它可以無始劫以來,有時間祂就可以了知眾生的因緣果報,能見度是遍滿十方虛空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在佛的心中,不用去想,不管動心與否,是無所不觀。這在《維摩詰經》裏面就有說明,天眼明與天眼通的不同。這些前面所修的般若波羅蜜的境界,與眾生種種的善、惡因緣,你都能自在,才能容納所有一切眾生在心中,無所不包的容納在心中,這種才是真正的無所有、不可得,像虛空一樣的容納一切,這種修證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天眼明:天眼通是起心動念才看得到他方,而且看到的是一千大千世界裏面的,不起心動念就看不到,因為它是用想的。要看玉皇大帝(帝釋)現在在做什麼?心念起!玉皇大帝的宮殿才現起,要看閻羅王現在在做什麼?想到了!閻羅王在審判哪一位的境界才會現出來,這就是天眼通的境界。天眼明是不必用想,一切境、眾生都現在佛的心湖中。

宿命明:只有修證到佛境界的才有這宿命明,所有的世界,不是只有我們這個世界,十方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哪一個世界,何時生?何時滅?都清楚了知,可以觀這個世界裏面有情、無情的眾生,無始劫以來的因緣果報、恩恩怨怨,也都清楚了知,沒有開始沒有終了,諸佛可以給你授記,未來幾千萬億劫以後的哪一世,你會成佛,你的佛號是什麼?你的國土是什麼樣子?若是沒有這種宿命明,根本無法給你印 記,這就是宿命明。

宿命通:是阿羅漢或四禪天的天神,可以了知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報,錯綜複雜的關係,八萬劫以外就看不清楚了,在《楞嚴經》裏面的五十種魔相,為什麼會有斷滅相的誤認?就是這麼來的,因為只能看到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報,因此認為無因而有,而八萬劫以外就看不到,就說死後斷滅。

經典上面也提到,這烏鴉為什麼會是黑色的,因為看到牠出生做烏鴉時就是黑色的,認為是無因而有,怎麼會認為無因而有?因為八萬劫以外看不到,也沒有看到經典,又執著、認為是無因而有;八萬劫以後又看不到,這個人死了以後,他說不知道去哪裏,就說斷滅了、到這裏為止了。這種無因而有、或者是斷滅相,都是因為你的智慧、神通,只有看到八萬劫以內的眾生,就把它下定論了,才會有這些無因而有、或者是斷滅不生的這些因緣果報的誤認。要懂得神通,要與修行境界相提並論,你就很容易了解,每一個魔相他所執著的錯誤觀點是在哪裏?這就是宿命通。

漏盡明:內心沒有一絲一毫不好的念頭,那是清淨無有煩惱因的,是真正的清淨了,沒有什麼煩惱了,就叫漏盡明。諸佛菩薩,沒有煩惱的種子了,所以是謂漏盡明,都是清淨的白業。一般的菩薩、辟支佛、或是小乘的行者,有煩惱的種子,用有漏智去觀無漏智,用般若的空觀把它空了,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可以不受它的左右,這種無漏是有一點勉強,還帶有一點污染,比較淡薄卻能不受它的影響,是為漏盡通。

六神通每一個神通,都有它的真如自性,要如實的讓它現起其功用,你就做到了六神通真如,現不起來就是功夫還沒有到。

卅七道品自性真如:卅七道品都有它的自性真如,卅七道品是修學小乘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一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是要破掉你身、受、心、法的執著,來證到諸法無我,有了法、色身的執著,第一要空掉的是我的執著,首先觀破你的色身、再來修心,到最後還是要以七覺知(七菩提分)就是以般若智來破解一切相,在你的行為之間,以八正道來做,這樣就能證到自我的解脫,這是卅七道品的自性真如。你不要看這是小乘法,小乘法有時候是可以證得解脫的,大乘佛法是記憶瞭解、智慧很多、很磅礡,但是要靜定就是靜不住。

三解脫門自性真如:三解脫門是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是登地菩薩所要修學的,還沒有登地以前是要修十八空觀,這個你要搞清楚,十八空有一點是用意念去想的,就像十二因緣觀一樣是用推想的,去想一大堆的道理,說一切法都是空、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受它的影響、諸境都是不真實的、因為我們體性空,所起的法也是空,這樣去理解出來的。而空三昧是不同的,現說明如下。

空解脫門:是直截了當的去斷你一切因緣的牽扯,第一個空三昧現起的時候,一切境界來黏都黏不住,你不必用一法來斷它,它自己就黏不住,這個起碼要把你的心扉打開,心扉打開就是開悟,開悟以後的行者就會翻種子,在此之時就要修這個空三昧。空三昧也不是一下子要得就能得,是要練很久的,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這種微細的習氣還是有,小習氣還是會執著,執著一些恩愛的小毛病、執著一切愛吃的、放不下的東西、聽到音樂時手腳要動一動、、、自然地有習氣的反應,這些也都要在你空了一切法之間,要慢慢的把它斷掉了,或者是比較微細的貪、瞋、癡、慢、疑的習氣,這些微細的雖然不會現在你的人際關係之間,但是會現在你的心湖裏面,知道了要慢慢的把它滅了。

等到完全滅的時候,空的自性就現出來了,空的真如體就完全的顯露出了,這個時候十方虛空所有的因緣,怎麼抓都抓不到你,這才是真正的空三昧證到了。空三昧證到只是第一步,你還要回過頭來學習’有’中不黏,要空、有不二的修行境界,空證到以後就要來承受外面的一切因緣、境界,承認確實是有因緣果報的現象,你能夠面對這些因緣,也慢慢的能學習到面對它而無所謂。空是絕對的否定外在的一切相,反正是有、沒有、真、不真,對我而言都是空,不理你!是有這種閉關自守的作用。

無相解脫門:是把修空三昧這種閉關自守、絕對的否定觀念把它打開,打開門來接受外境,我可以看到很多花花綠綠的因緣,卻可以用空的自性真如去面對那個境,也能得到自在無礙,這樣無相解脫門就做到了,這是第二步要修證的。

阿羅漢是絕對的保守自己,不會去受傷害,在山上沒有人干擾,或者是獨自修行,自在無礙可以入定,但是在燈紅酒綠、吵雜之中可能就定不住。學菩薩法的是要真正的到那個境界裏面去磨練,上面所講的方便法對於犯戒與否,菩薩都觀它是一種方便法,慢慢的學習能夠適應,是正、反兩邊都要學習到無礙,因為這跟以後發神通有關係,正、反兩邊都要無礙,才能用到神通上,你的心被綁死一半了,是起不了神通變化的。為什麼要以方便法來觀一切法的正、逆兩邊呢?其作用都是在放大你的心量,對正、反兩邊都不執著,那就更進一步了,所以空是第一步要修證的,空沒有證到就沒有解脫,證到解脫了,再放開來接受有,空、有都不執著的時候,那就是中道觀。

無願解脫門:是沒有什麼願望在心中、不去乞求什麼,這樣子才能自在。有願就容易讓人家乘機而入來轉動你的心意,還沒有到八地菩薩,不能夠隨便發大願,在修這三解脫門的是六地菩薩而已,六地菩薩修空觀、無相觀、無願觀,然後從這三觀裏面去證到三三昧,證到以後就進入七地菩薩。在修三三昧的這個時候才六地菩薩,這個時候不能發願,有願大概都是為自己,要到八地菩薩不動地、十地菩薩的時候,才再來發願成佛的境界。

這三個解脫門是很重要的一個關卡,也是登地菩薩能不能證到不動地的一個關卡,六地菩薩是在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三解脫門,證到以後就進入七地菩薩,把空、有不二的道理搞通了以後,就進入八地不動地,真的是不動地菩薩了,大乘菩薩的解脫是在這裏學到的。(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