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
3.22.   5(之8)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11.真能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續)

為什麼菩薩摩訶薩能知、能離諸法,因菩薩摩訶薩能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如是觀時,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由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摩訶薩真正能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是怎麼樣?在說明這些名相上,我們在這裏面,不管說到哪一個境界,你都要能知道、學到、印證到,然後能夠離那個法相。《金剛經》裏面所開示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管是用哪一個方法度到彼岸、或者是度到 彼岸以後,都要把這個法拋開,再去找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法來度到彼岸,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在世間、出世間法裏面的一切,所經歷過的這些修證方法與境界,證了以後都要把它放下,才能往前走。我們繼續講般若名相上的對待相,空有二相都要能知能離,才是菩薩摩訶薩。

若屬生死、若屬涅槃:生死約有:(1)分段生死,謂三界內眾生壽命有長短,身有大小,皆不免於生死。(2)流入生死,因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3)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得變易生死。(4)因緣生死,初地以上之諸菩薩,為化度眾生之故而示現生死。(5)有後生死,第十地法雲地菩薩因有最後一品無明未斷,尚有一番變易生死。(6)無後生死,謂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煩惱,究竟永盡而入妙覺之位,不受後身。涅槃依身滅有無可分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若依性淨不淨又 分三種涅槃。(1)性淨涅槃,言諸法實相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即性淨涅槃。(2)圓淨涅槃,智極為圓,惑盡為淨,不生不滅即圓淨涅槃。(3)方便淨涅槃,智能契理,即照群機。照必垂應,機感即生,此生非生,機緣既盡,應身即滅。此滅非滅,不生不滅即方便淨涅槃。此三涅槃體、相、用來說依序為三身中之法身、報身、應身。

菩薩摩訶薩在修行過程中,有能將色身突破,中陰身現起,而有要放棄此色身之境界,阿賴耶識若此時不執取此色身,即能放棄此身體及生命,但因涅槃未證,佛子至此境界不能隨便放棄生命,故要能執取此色身,繼續生命以便修習斷除內心妄想執著,始能得 涅槃境界。

菩薩摩訶薩在修行過程中,當突破色身束縛後,引發諸多妄想,謂自心現妄想之相,經真心實相鑑照後,均非實有,行者漸進地證得內心清淨,不掛礙一切境界,得涅槃真如自性,這是屬於心地涅槃,無所執著一切 境緣。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過去者指有為法成、住、壞後之法,即法之作用已滅之位。未來者當來、將來、未來世之意,即未起作用時之法,如事物之作用、眾生之果報等之當來而尚未來者。現在者即謂現世、現生之稱。此三世實有,主張過去、未來、現在之法恆有法體,才會產生過去法、未來法、現在法。

當菩薩摩訶薩突破色身,已無身體對於心的束縛後,心即能知現在周圍之人事物等因緣諸事,了了分明而知,但現在事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掛礙,如此滅去現在因緣諸法的靈知靈覺心,能使心地覺而不住,漸漸地對於周遭之事能脫黏而不去掛礙,是謂現在心不可得。

菩薩摩訶薩在突破色身後,進入識無邊處,能知過去、未來諸事,此心所感知諸過去世、未來世所有眾生因緣諸法,均是阿賴耶識中行陰微細法流,進入宿命智通之境界。菩薩摩訶薩至此境界當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再落於一切業緣遷業流識中,即能斷三界生死之源頭。

若善、若不善、若無記:在剛起步修行修善法,善法者唯識立十一善,(1)信,(2)慚,(3)愧,(4)無貪,(5)無瞋,(6)無癡,(7)勤,(8)輕安,(9)不放逸,(10)行捨,(11)不害。真正修行有點基礎後約有七種善,即是生得、聞、思、修、學、無學、勝義等七種善。生得善者,謂於自然起任運之善心;聞、思、修三善亦稱三慧,乃發心修行入道及見道,由 聽聞成就聞慧,由思惟成就思慧,由修定成就修慧,以上四種皆屬有漏善。無漏善分有為、無為二種。其中,學、無學,學屬有為無漏,後者即無學位,乃阿羅漢果所起之善。勝義善者屬無為無漏善法。

不善者謂其性不安穩,能違損此世及他世的惡業之法,不善有四種:(1)自性不善,指無慚、無愧及貪、瞋、癡等三不善根。(2)相應不善,指與無慚、無愧、三不善根相應而同時俱生之一切心、心所法,由相應乃成不善之性。(3)等起不善,指身語業及不相應行法。等起法即依善起善,依惡起惡,能起與所起同等。(4)勝義不善,指生死法,生死諸法雖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為自性,極不安 穩,故稱勝義不善。

無記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記為善或惡,因不能招感異熟果(善惡之果報),是故稱為無記。無記分為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二種:(1)有覆無記,以其無記,故不引生異熟果,但能覆聖道、蔽心性,故為不淨者,例如上二界之煩惱,及欲界之煩惱如身見、邊見俱屬此。(2)無覆無記(淨無記),即純粹之無記,諸法絕不覆聖道,蔽心性,故不屬不淨。 

在未開始修行前,我們都是善惡觀念分明,由自己來分辨善與惡,自己喜歡的就說是好,自己不喜歡的就說是不好,故善惡分別心很強,這是生活在凡人的認知世界中。

剛開始修行後,自己認為對眾生有利者就去做,這樣說是在做善事,譬如說廣行布施。另外對於自己有利者亦要去做,譬如說持戒、精進用功,廣積德性。以上這些善行所為均能使心安穩、祥和,因我在做諸多善行,故能增加道業資糧。

菩薩摩訶薩修行有成時,才知道一切法都是因果關係,無有善惡、無記法之分別,祇是因果來顯示眾生間的恩恩怨怨,業緣之牽扯,經過這樣的體認後,才真正超越了世間事的善惡、無記等認知。懂了這些後,也要能觀一切善、惡、無記法都是無所有、不可得,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超越此等修證。

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繫者縛繫之意,繫在欲,故名欲界繫;繫在色,故名色界繫;繫在無色,故名無色界繫。繫縛於欲界之法,稱為欲界繫,具足十八界,九十八隨眠法中,有三十六隨眠為欲界繫;色、無色界繫各有三十一隨眠。

菩薩要能知、能離這些法,什麼叫做繫?就是你被綁住了,為什麼會被綁住?因為你的心裏面還有某一種的餘習、習氣,雖然是種了欲界的善因,所以就會被綁住在欲界,是為欲界繫;欲界的善因就是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修了這些善法以後,死了就可以往生欲界天上,雖然是沒有修禪定,只是修一些善法、修福報,就可以生到欲 界天上去,由於這些善因,就會被欲界天所綁住,是為欲界繫,還是屬於「五趣雜居地」,這就叫做欲界繫。

若色界繫:初禪天「離生喜樂地」,行者斷了淫欲、修梵行,開始修打坐,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這樣一直修上去,在每一禪定之間,從未到地初禪,進入色界第一禪天的「離生喜樂地」,離開一切欲界生死,產生了心裏面的一種快樂感,也因為這種修證,就被初禪天所感召,就會被綁住了。當你證到那個境界,要能夠知道,也要能把它放開,才不會出生到色界的初禪天去,這就叫做色界初禪天繫。

二禪天是「定生喜樂地」,二禪天的境界是有得到定了,甚至于會見各種光明了,二禪天的天神是以光來互通心意,每一個人都會發光,光中就有意思傳遞在裏面,不是用講話的,這是二禪天的境界。你修到那個境界一執著了不放,就被色界的二禪天所綁住,就會出生到那裏去,這就叫做色界二禪天繫。

三禪天是「離苦妙樂地」,因為色身充滿了氣,不會被色身的苦所影響,全身氣通。這在四念處的 「觀受是苦」的修證時,不管哪一個姿勢坐久了,還是會有痛苦的,這種神經系統疼痛的感受。在這裏面要從四念處去觀受是苦,最後行者能把色身的風大調理好,全身充滿了氣,身體不覺得痛苦,苦受就會超越,是為「離苦妙樂地」。若是執著三禪天的這種色身上的氣旺,不去放開它,就會 受感召出生到色界的三禪天,這就叫做色界三禪天繫。當你真正在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時,碰到這種境界,懂了、知道了、證到了以後,就要放開繼續往前走。

第四禪天「捨念清淨地」:再往前走就能證到捨念清淨地,進入色界四禪天的一境性,心對一切境都不動心,這是色界天最高的有頂天。當你證到這個境界而不加以捨離,就會受到感召生到四禪天去,這時菩薩要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永遠不會被它所感召、所綁住,這就叫做色界四禪天繫。

色界天是還有色身,天神的色身是蛻化而成的,不像我們人類或者是畜牲有四大假合的身,但色終歸色還是色,有物質形象的,有天上的皇宮、宮殿,是沒有脫離色身的行者還具有色相。當你在色身沒有破時,若再加上修六度波羅蜜、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甚至于修卅七道品,就可以證到聲聞果位阿羅漢果。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是聲聞四果,還有緣覺辟支佛等都是屬於聖人,此等都居住在色界天裏面的後五淨居天,所謂的「淨」,就是內心起碼已經清淨了、解脫了,與福報天前面的四禪以前的天是不一樣的。再加上無想天,這是外道不知道色身微細繫縛,厭惡想念起滅,因此不去動這個心念,最後果報會被綁繫住,生在無想天裏面去。

因此不管是聲聞、緣覺等聖人,或者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福報天天眾,或者是無想天天眾,都還有一個色身,還有所居住有色相的殊勝皇宮,這是色界繫,這其中包括天神與小乘的聖人在裏面。

若無色界繫:行者開悟後,突破色身繫縛,脫離色身以後,法身活起來了,法身只有一個心識,法身本來是空的,在空之間還有一個心意識,是第八阿賴耶識本心,已沒有色身,不要講證得無餘依涅槃的菩薩、佛等,一般非學佛道者也有破色界繫的,就像虛空神、風神等,還有四空處定之行者。此等沒有色身故,他們移動依心念。無色界繫者包括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天神。

「空無邊處定」:行者色身突破了以後,你的心可以擴展到無量無邊的虛空,因為既然是突破色身了,心就可以擴展到無量無邊的虛空界,是為空無邊處。若不知修佛法求解脫道,行者死後就往生空無邊處天,其實無有一天處,因已無色界,僅隨心識飄盪於虛空或個色界天、人間等處。

「識無邊處定」:當行者依空無邊處依久了,覺得空中實在是好像太寂寞了,一切都沒有、又不起心動念,常常會覺得我到底是在哪裡?這個時候反而會去抓一心念,起一個心意念,才踏實地認為有我在。當行者心意念起來時,就會去想現在、過去、未來的事,都能用心意識去懂得、去知道,這個時候就有宿命通了。行者識緣無邊處,緣過去、緣現在、緣未來,心緣多了就會散亂,就像我們喜歡講話,講多了心就會散亂,嘴巴都是依心來控制,心叫你講話你就講話。行者心太亂了,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有這些毛病,不加以超越,若不知修佛法求解脫道,行者死後就往生識無邊處天,其實無有一天處,因已無色界,僅隨心識起念住於定中。

「無所有處定」:既然行者住於空無邊處,心好像非常的空寂,不知道在哪裡?最後想抓一個心念,卻是胡思亂想太多了,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久了心就太亂了!因此要取個折衷方法,就是不去起心動念,有緣感召時才會起心相應,這樣就會進入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定中。無所有處就是心有念,有念但是不與它相應,不再去胡思亂想,只是感召一切因緣卻不去相應。因為我們的心隨時都在受因緣感召,在感召之間你能夠用空證,不去起心相應,就住在無所有處定中。

一般來講無所有處定,像似修佛法解脫道的有頂天;世間禪是以非想非非想處天為有頂天,就是世間禪定最高天。因為我們佛法在學習讓體性清淨,能夠應一切因緣,也讓它起心動念,但是我不去執著它,這與無所有處的無所有相有一點相似,無色界裏面的無所有相或無所有處定,與佛法的修解脫道很相像,故佛經告訴我們修佛法的解脫道,似以無所有處為基礎,為有頂天。

「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者是無想念,非非想者是有點想念,但是也好像沒有想,該想就想、不該想就不想,但有想時卻非常的微細,看不出有在想,不想有時候又會動心念,是有一點在想。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無色界裏面,或者是世間禪定裏面的最高天、有頂天。

這四空處定當你證了以後卻不去超越,你就會出生到這個天界或定中裏面去。所以菩薩摩訶薩證到這個境界,要能知、要能離這些法,所有的一切菩薩都要修證到無色界,才能夠進入無餘依涅槃。如果前面的色界繫,雖然你修了佛法,但是他們還有色身,頂多也是證得有餘依涅槃,因為沒有破掉色身故。

登地菩薩、大菩薩、佛都沒有色身,所謂法身?滿虛空,但是沒有一個色身,沒有色身祂居住在哪裏?十方虛空一切處都是祂的法身了,沒有眾生憶念祂,祂就在虛空中;有眾生憶念祂,祂就會起一個化身。菩薩、佛在虛空中能生一切相。這是無色界證到的天神加在修佛法(十波羅蜜多)後,就可以證得無餘依涅槃,這是我們佛子要證到的。

但是無論在無色界天神的境界,或者是菩薩的無餘依涅槃境界,證得以後都要加以超越,不要執著它,即使證到佛的種種境界,還是要能知、也要能離,這才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在這三界裏面證到的,要知道這個境界,還是要擺脫它、不要去執著它,這樣才能更往前修證到成佛的最後果位。

若學、若無學:什麼叫做學呢?就是心還不清 淨,所以要修學一些佛法,或者是心清淨,還要學一些神通變化。有學聖人約有十八種學人。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身證、家家、一間、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般等十八。無學位者依修證優劣差別,約有九種阿羅漢,前五種阿羅漢還會退轉,故實不能稱為無學位,應證得(1)不動法、(2)不退法、(3)慧解脫、(4)俱解脫等四者,始可稱為無學位。

 若以菩薩道來分學與無學位,是怎麼來劃分的?在七地菩薩以前是有學位,因心不淨,六根本煩惱未盡,廿隨煩惱未除,所以就是還要學習,斷此等見、思二惑,不管是學習神通變化、或者是學習斷掉你的煩惱、以及學習去掉你內心裏面的習氣毛病,這都是屬於有學位。菩薩位有五十四位階,從十信、十行、十住、十迴向、四加行心為地前菩薩,共有四十四位階,是為有學位的還要學習,再加上登地菩薩及七地菩薩位以前的菩薩都還是要學習。

一般而言,六地菩薩現前地是在學習空三昧,七地遠行地的時候,有很多的心法要去學習,地前菩薩是要學習斷煩惱,斷見、思二惑,有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境界所有分別、妄習都要去破滅,內心的妄想執著要去斷除,所以要學習。登地菩薩還是有餘習,雖然習氣比較微細,還是要加以斷除,這些都是屬於有學位。

證到菩薩八地不動地以後,才算是無學位,不必再學習斷見思二惑了,不管有學與無學位,有了這些境界以後,都要擺脫、離開,不要住在那個境界上,這就是能知、能離了,若學、若無學就是在講修證到此境界上的心地清淨與否。

若非學、若非無學:雖然證到無學位,似已得非學,但乃有更多神通變化事、智慧要學,故稱若非無學。修證到無學位的時候,你就可以不用學了嗎?雖然證到無學位,不能認為我不必再學習了,到無學位僅此於斷諸結使、見思惑。其實到果地佛的境界,還有很多事要再學習的,譬如說一切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都是在你不執著之間,慢慢的、一點一滴的增加,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等都要去學習,更要去認知真如自性、如來藏性等,才能徧觀三千大千世界及所有世界中的眾生因緣果報。還更重要的是學習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都是依你修證過程之間的不同,而一直累積你的智慧,最後才有如佛一般浩瀚無量的智慧及神通變化。

所以菩薩修到不動地(八地)、善慧地(九地)、法雲地(十地)後還有得學,因之後還有如來十地位階要去學習心通力。仍然還是有很多的事情不能了知,譬如說以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是第一,也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因此還是要再學習。證到非學、非無學境界的時候,也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多去觀它,能夠知道雖然有那個樣子了,還是不要去執著,還是要拋離那種知見,這樣才能繼續往前走了。

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見思二惑共有九十八結使、隨眠。結使、隨眠都是煩惱之異稱。煩惱常隨逐於人,故稱為隨;其狀性幽微難知,如人昏眠之狀,故稱為眠,總之都是稱為煩惱。

見所斷者:見惑有八十八隨眠,是屬於見所斷者。唯識將隨眠分為分別起、俱生起二種,見道所斷即屬於分別起。分別所起之染污之見、疑、見處、疑處,及於見等所發之身語意業與一切惡趣等之蘊、界、處等,為見所斷。

修所斷者:為一切思惑,所必須要斷者,概有十個隨眠。

佛法以貪、瞋、癡、慢、疑、身、邊、邪、取、戒等十隨眠為主,而隨眠還分為分別起與俱生起,分別起為今生所熏,俱生起當然為無始劫以來所熏習者。

修行就是要斷此等見思二惑的隨眠,要斷之方法離不開四聖諦。以四聖諦法門來依之而斷,故有見苦所斷、見集所斷、見滅所斷、見道所斷等。此時行者要斷時又依境界、層次不同,分為三界之見思惑,即欲界見苦所斷之十種、見集所斷七種、見滅所斷七種、見道所斷八種及欲界修惑所斷之四種,共為三十六種,又加上色、無色界於五種部別各有三十一種,合為九十八種。

若非所斷:泛指有為、無為之無漏法,其體無漏而無可斷。概因出世無漏之有為、無為之諸法其性清淨,非屬繫縛,故稱非所斷。

見惑之「見」只是一個代表,以五根---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外塵境(六塵),都算是見,見、聞、嗅、味、觸、覺,你能夠對外境不執是謂「斷」,我們面對外塵境,色、聲、香、味、觸這些法都能夠不執著,就是把它斷了。思惑之心思是內心的妄執性,有的是要用「思」來修才能斷絕它的妄執性。若有的人能當下說斷就能斷一切見思二惑,那已證得無漏智慧了,很多再來的菩薩就有這種心力,很多人還是要見思分別來修才能斷。對於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等境界,你能夠知道這個現象,知而後能離一切法,不要存有這種念頭。所以行者在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等階段性的修證中,當獲得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都要能知能離,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為無所有、不可得。

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我們的心、我們的自性,到底在哪裏?《金剛經》裏面所開示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來者本來就無來無去,不來不去是在內嗎?在內也不對,因為法身遍滿虛空,如果有一個我,而佛性就只在我的體內,這樣也不對。在外嗎?在外也不對,因為外面是虛空,與我有一種對立,在內、在外也都不對,不在內、不在外,那是在兩間嗎?法身是無所不在,不能用在內、在外、在兩間來說明,你去思考、去體會,體會完了以後就不要去執著它,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這樣一直去思考這些問題,也沒有這個必要。

若可得、若不可得:可得是一切法、境界、層次、果位等,修行者關關經歷而過,此境界執為有,即是可得。而不可得者即為空之異名,一切法、境界、層次、果位等,皆無其自性,怎可說有一法可得。真正佛法係指無論如何尋求,一切法、境界、層次、果位等,皆不能得。因世尊告訴我們一切諸法之存在並無固定不變之形態,若推察尋求之,皆不可得,稱為不可得空。故知不可得包含四義:(1)不可能。(2)不存在。(3)無自體存在之執著,如「諸法不可得」。(4)對於不確定而無本質之物,求亦不可得。

上面所有的一切世間法,你所修證到的過程,所修證到的生死、涅槃境界,不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等的這些法,你都是要如是觀,怎麼如是觀呢?就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去觀它,能夠知道這個境界,然後修證到以後,就要離開那個境界。

如是觀時,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真正智慧。講了那麼多的名相,你都要觀這些無所有、不可得,每一個境界都要去嘗試與了解,了解以後都要把它放下,這樣才是真正行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這裏也告訴我們怎麼去做?如能知、能離,是做到了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

12.離諸相的做法次第

然而要做到這些,是一下子就能做到嗎?不太可能!我們還是以十八空來思考、來觀照,為什麼呢?這是地前菩薩他還沒有完全能夠修證到空三昧的時候,行者就來修習這十八空觀,有的是用思考的、有的是對境去磨練的,所以這十八空裏面就有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這些名詞在我們《大般若經》裏面已經都有稍微加以解釋了,上面的這些名相也已經講得太多了,這是讓你了解每一個境界。其實以禪宗而言,觀一切法無自性是基本的,無自性是空,有因緣來自性才生起,生起法性,法性生起法相,但是根本還是一切法空、一切相空,講來講去一切法都是無所有、不可得,以這樣子去觀一切法,就是真正行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

證了一切境界、證了一切方法,但是證了以後要能離,要離的方法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就能順利的超越種種的方法、超越種種的境界,所用的每一個法,度到彼岸以後都要放下,這就是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這樣你才能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修佛道的路上才能走得很順利,不然就會卡在哪一個關頭上。

13.對佛法認知的重要性

不修佛法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修佛法不去看《大般若經》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是你讀了半天的《金剛經》,佛陀幫您斷你的魔障、你的業障,也許你也不能了解整個《大般若經》的精神,所以我們在還沒有講《金剛經》以前,為什麼一直在灌輸你們這些觀念?如何在修行的方法、境界中,修證到以後,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就會放下了,就不會常常愛講、愛現,或者大寫文章,大寫書籍去闡釋什麼道理,這些都是有所執著---法執,對於修行、修佛法似乎是不太恰當的。除非要教導後學者除外,但要教導後學最重要的是您自己搞懂了全部的佛法了沒,若教導初基學佛者,倒還無所謂,很多自己沒搞清楚真正佛法,就說了很高深的理論、境界,這樣有時好事反而會變成誤人子弟一樣。

真佛弟子應該要依經典去做闡釋,要闡釋哪一部經典,把你所學的那一部經典去演譯,讓還沒有到那個境界的人去懂就好了。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末法時期若是哪一個人不依經典講經說法,都是魔說,非佛說。說法者自己胡說八道、自己創了一些名詞,自己製造了一些境界,講了半天自圓其說,都是沒有真實智慧的。

真正修佛法的人,到最後總是要講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這就叫做佛法三法印。哪一個人講得天花亂墜,到最後若以這三法印來印證,都不能說得通,那就不是佛陀所說。如果是這樣子,就表示是胡說八道,是魔所說。

如果是外道接觸不了佛經,所講的道理沒有辦法完整,就會有背離這三法印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總是有這些外道,所講的法與這三法印相違背。我們學到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學到這裏與這三法印是不是有一點相應?能知種種的境界,裏面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境界,能捨離一切境界了,就有一點與這三法印相應了。一切的境界能知、能離,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可以得到超越三界及證得解脫。

14.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

現在歸根到底,講了那麼多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要能知一切法、能離一切法,那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要如何看待它,它又是什麼?若它真有其法不是違背了以上所說的,修證到般若波羅蜜多智,反而抱住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行者要知道般若波羅蜜多若得之,也是要看成無一法可得,這樣才是真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大般若經》云:「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何者是諸法自性?須菩提尊者答說:無性是般若波羅蜜多自性,無性是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自性,乃至無性是在內、在外、在兩間法自性。由此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離般若波羅蜜多自性,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離靜慮乃至布施波羅蜜多自性,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離在內、在外、在兩間法自性。」

前面講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要明心見性是見哪一個性?這個性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心性,六根都有這六個自性,每一個法都有每一個法的真如性,就像前面所講的,每一個境界也都有每一個境界的真如性現起其境界,如此以它的真如自性,才會現出它的那個境界。譬如說二禪天的自性能夠讓你見光、見影,證到二禪天的天神,他的真如自性就會見光、發光,這是他的自性,所以每一個法都有它的自性, 法的自性是因緣而起,緣起緣滅,緣滅它就沒有了。

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是什麼?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般若波羅蜜多也是一個法,把它歸納到諸法裏面,諸法是全部的所有,十法界的眾生所現的一切境界,所用的一切法,都包括在諸法裏面。所以諸法的自性是什麼?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又是什麼?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問須菩提尊者的,須菩提是悟空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答說:「無性是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本來是無性的,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當然也是無性、空性。

何者是諸法自性?就是無性。無性怎麼會生起法?是因緣讓它產生那個法性,法性產生以後,產生法相,最後法滅自性也滅了,因此你要找一個自性是找不到的。所以這裏須菩提尊者答說:「無性是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般若波羅蜜多是我們六度裏面的最後一個,它也是無自性的。

那麼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修證過程中諸法相是各有其自性、自相,但其用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知而能離後,其自性也是無性,當你在行靜慮波羅蜜多的時候,它是有自性的,等到悟了以後就不用它了,也等於是沒有用了,因為我們要能知、能離。回歸到最後,還是喻為無性是比較貼切,所以六度波羅蜜裏面,既然般若波羅蜜多是以無性為自性,其他的五個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當然也是以無性為自性。

剛剛上面所講的那些境界,都是無自性,乃至無性徧於在內、在外、在兩間等法之自性,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可得、若不可得等等的這些法都是一樣的,所有的這些法相的自性都是以無性為自性。

你了解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當因緣撮合的時候,它才產生自性,這個觀念要搞清楚!無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性是他的本來行相,你要行般若、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才產生它的自性出來,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一切法都是這樣,你能夠了解這樣,也才真的能夠證到一切法的空性,你才能去體悟這個一切有相之法相,這就是諸佛、菩薩,為什麼能夠千變萬化之德行根本。我要先懂得一切無自性、一切空以後,你才能去培養這些知見。若是你一直抓著這六度波羅蜜,講得好像是有那麼的樣子,卻永遠沒有辦法割捨它們,已經證到的還捨不得放開它,就沒有辦法證到什麼是無性?

由此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離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離靜慮乃至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的自性。我們修的六度波羅蜜,住在那個境界,然後離那個自性,變成無性的時候,其他的世間法更不用說了。一切世間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等等的這些都是一樣的,所有的自性都是以無性為自性,因為離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等等的這些自性以後就無性了。

這一段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觀念把它搞懂了就簡單了,觀念搞不懂就在那裏「空、有」老是捨不得,把它放下了!最基本的一切相,都產生法性,每一個法性都有它的自性,自性就有產生它的法相。上面所講的十八空,一切相都是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就像我們每一個個體,以自性來看都是空,這個道場是大家和合起來的共相,共相的自性還是無性、還是空。思考這些問題,神通變化也都是從這裏面來,從無之間要變有、從有之間要化成無,這樣才能夠穿越牆壁了。釋迦牟尼佛入滅不久,第一次在七葉窟要結集經典,在那麼多的大阿羅漢裏面選了499位,留了一位要給阿難尊者,它當時未證得阿羅漢果,但因為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每一次他都是扮 侍者、都在場,偏偏阿難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眼看著大家要開會討論、要結集經典了,大眾要求阿難尊者就在七天裏面證到阿羅漢果,才能參與經典的集結。他剛開始才得初果須陀洹的境界,他非常的用心,修四念處、、、在行禪的時候,他走得很慢,那是有技巧的。有時候境界是怎麼來判斷,氣通是一回事情,心與修行的解脫智慧是互相配合,才能夠了解證到與否。

後來阿難尊者,是怎麼證到了阿羅漢果?聽說當他走累了要躺下去,就在要躺不躺,腳也沒有著地,在躺下之間,突然’’啪一下’’悟道了,證到了阿羅漢果;大眾在窟內知道阿難尊者悟道了,但大門是關著,就叫阿難若真悟道就自己想辦法進窟裡來。當然證到了阿羅漢果,就有神通了,悟到了自性本空,眾生都有這個自性,但是這個自性又無性,這個肉體也是可有、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後阿難尊者是從鑰匙孔鑽身進去的,也就促成了五百位阿羅漢,開始結集釋迦牟尼佛講經300會的經典。

以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是無性的,乃至世間所有的一切相,雖然有它各個的真如性,能夠現起如其本來的自性,但是歸根究底都是無性。般若波羅蜜的自性也是無性的,同理可證世間的一切相,雖然有自性,但是以空的觀念來看,還是無性性。

15.如何做到離諸法自性

菩薩要學般若波羅蜜多當能離自性,要能離諸法自性,當要先離諸法的法相;菩薩對諸法法相能離,才能離諸法的自性,也就是說才能做到離相、離自性。菩薩對相能離相,相能離自性,如此菩薩認知自性相亦能離相自性,能知相自性亦能離自性相。經云:「舍利子!般若波羅蜜多離般若波羅蜜多相,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離靜慮乃至布施波羅蜜多相,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離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相。舍利子!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

上面所講的一切法,包括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乃至可得、不可得等等的這一切世間法,都有各自的自性,雖然自性都是無性,要怎麼來離呢?

(1).菩薩要學般若波羅蜜多,當能離自性:我們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破一切法相,但是現在要真的能夠做到離自性,當能夠離自性時,要能離諸法自性,不是只有離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用般若波羅蜜多來離一切諸法的自性,到最後也要把般若波羅蜜多的自性也要離掉。

(2).要能離諸法自性,當要先離諸法的法相:現在要能離諸法的自性要怎麼離呢?第一個當要先離諸法的法相,法的生起是成、住、壞、空,自性先起,譬如要現一個影 像,影像是見性所觀,見性起來、法性生起就有見性,見性看到就會產生法相,所以我們不能離自性,因為自性是先起,才有法相,所以我們要先離一切相,當然是從法相先離,不是從它的源頭自性先離,這是修行的次第。

當然大菩薩是說離自性就離了,而我們還在學習階段,所以我們要先離諸法的法相,簡單的講,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這六塵境就是法相,你能不能夠先離此等相?如果你連這六根離六塵境都離不了,也不用去講要離其他法相的自性了。我們常常在講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先離那個法相,看是看到了,我不受它的影響,我聽是聽到了,也不受它的影響,這樣才真離法相了,如果連這個法相都離不了,那自性更離不了。

(3).菩薩對諸法法相要能離:法相要怎麼離?上面我們學了那麼多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了,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用十八空來觀它,離不了時,我就去思考,眼睛看到外面的東西,要把它觀空,究竟是外面空?還是裏面空?去思考這些道理,如果是外面空,我裏面能看的是什麼?如果是外面不空,那我裏面不是也不空,裏面卻有看到影 像,這怎麼說是空,去思考這些問題。

其實心裏面不去執著它(外境),外面的那些影 像,就不成為法相,先要空掉你內心對外境的執著,就做到內空,內一空,外就空。我們學習十八空為什麼把內空放在第一個?就是你心要先觀外境那個成為空,先空內心,外境才能空。如果你內心還有一個我,認為我在看,看到的是有相,怎麼能去空外相。所以要先空掉你自己的心,眼睛看到哪一件事情,看的舒服、不舒服,那舒服、不舒服不把它空掉了,你就沒有辦法空掉外境。你把內心那種習氣毛病拿掉,是為內空,那內空對外境有相時,外境本來我心空就不受它的影響,當然外境也能觀成空了。以這樣子去思考,內心對一切法相,你就能夠輕易的離法相了。

每一個人的個性習氣都不一樣,有的離得很自在,有的離不了還要在那裏辯論半天,才有一點懂,是懂了卻又做不到,因為習氣太重了。雖然十八空是從內空、外空、內外、、…,講到勝義空、無為空、、,這些都在說明同一件事情:「一切法空」。只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現象,反正一切都是自性所幻化的相,一切自性都是無性。

(4).菩薩對諸法法相要能離,才能離諸法的自性:法相都離不了,那自性怎麼離?你能夠離自己心意念,這樣外面來的那個心意念,自然他的自性就滅了,對你起不了作用,所以你要解脫,就是要去做這些事情。不是去知道什麼?能夠感應什麼?能夠感應卻不能去破那個法相,就破不了他的自性,自性可以看成是輸送電力出去的台電公司總電廠一樣,出去的電就像一個電的變相,你對變相如果不能離,就不要想要台電公司那個送出去的那個電廠,能夠關閉、倒掉了,意思是一樣的。

你要解脫就要斷了與眾生之間的種種因緣,心意念知道了,要能離,要能離那個法相,才有辦法離他的意念因緣,最後也讓他發不起那個自性,不然你只能被動的,我不理你的念而已。但他會認為你不理我沒有關係,我可以天天來纏著你,那就是沒空掉外相之自性。所以我們修行都是有次第的,要先能離法相,然後再離那個法相的自性,也就是菩薩能夠做到離相,然後才能離那個相的自性,如果連相都離不了,那個法相的自性真的就沒有辦法來滅它,自性空 、空對不空的外境自性,你就是空不了。

當然,這裏講的名相是比較高深一點,簡單的講,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那麼簡單的六根真如,面對六塵真如性的時候,如果你能夠離六塵相,六塵真如自性自然就滅了,起不了作用,所以離相是第一個步驟,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你才有辦法不被那個法相的自性所纏住。

(5).菩薩離相,相能離自性:因為法相是由法性生起,法性的自性是生起法相的根本,所以法相能離自性,若是法相都離不了,生起法相的那個自性,你沒有辦法離滅它。因果輪迴所牽扯的恩恩怨怨這些法,都是心意念的這些法相,你認知它這個法相,當做是一心意念,他的意念是從他的心性起來的,他的心與性,如果住真心的時候,是與性本來合一的。我們的心不清淨,那個心是妄想心,是習氣毛病的心,由妄性而起的。不管是真心,還是妄想心,妄想心也有它的自性,但那並不是真實的真如自性,此點要認識清楚。

無始劫以來我們薰習了很多不清淨的法。雖然法根本而言沒有自性,但是,你給它薰習得要起就起,還是有它生起的妄習性,不然你怎麼有貪、瞋、癡、慢、疑的毛病。我們修一切法都是在轉這些,到菩薩的境界不是在轉這些,而是在認識宇宙萬象的自性,它是和合因緣而成的自性,它的相你如何來離它?要離要如何來先離那個法相?能夠離法相才能夠離其自性。

(6).如此菩薩認知自性相亦能離相自性:自性本來也是一個相,自性可以產生一個法相,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個法,也算是一個有為法,因為它也是用有為之法,不可得、空一切相的方法,來觀一切境界。所以自性相要先轉它,就像我們的見性,它的相是怎麼樣?聞性是怎麼樣?嗅性是怎麼樣?能夠認知這些自性相,就能讓相來離其自性。

這名詞看起來好像很迷糊難懂,好好想一想!認知自性相就能離相自性,自性也是一個相,只有無法才無自性相生起,住於空真如中。能夠認知自性本來樣子的時候,才知如何來離此自性相,能夠做到這樣,就能離自性所產生的相,叫做離相自性。我們對法相不能離,是因為我們的相自性不認識它,所以就離不了它的自性,現在把法相與自性兩個合起來一起講,就是你能夠認識自性相,自性本來是甚麼樣子?你能夠懂它,就有辦法來離這個相,離生法出來原始的相自性。你要修學菩薩道,要能真行般若波羅蜜多,去做到觀一切法空,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去做,先離法相、再離生法自性,要離要認知相自性始真能離。

(7).能知相自性,亦能離自性相:自性相是自性本來的樣子,你能知道自性產生相的那個道理,你就能離自性相了。舉個例子,拿一面鏡子,這個鏡子可以照世間一切因緣、現象,這鏡子所產生的相,是一個法相,這個法相是從鏡子裏面出來的,你能夠離鏡子所照出來的那個影 像,卻也能不去執著它,這面鏡子就不會讓它再來對你造成一個煩惱。你離不了那一面鏡子,就是離不了相自性。能離鏡子照影像功能,也就能離鏡子所照的相之境,你就不怕那面鏡子本身的相自性,哪怕它是照好的、照不好的,這樣就算做到離相的自性,亦能離自性相。這兩者都能離,才能學到、做到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16.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

(1)以相離相例子

《大般若經》云:舍利子!般若波羅蜜多離般若波羅蜜多相:你雖然用般若波羅蜜多來離一切相,最後般若波羅蜜多又要離般若波羅蜜多的相,用無所有、不可得來觀一切法是無所有、不可得,我觀「無所有、不可得」這個工具,也要離了這個工具,不要說以這個法寶掃盡天下一切變成空了,這個法寶你卻永遠抓住不捨。所以《金剛經》也開示了:「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若是你抓住般若波羅蜜卻離不了般若波羅蜜,那就不是般若波羅蜜,這樣可以了解了嗎?你雖然用般若波羅蜜去空、去斷世間的一切相,但是做了以後,要把所拿來用的般若波羅蜜多也放下,不要去執著它,這樣才是真正的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法,《金剛經》這一段的說法,你就可以用這個來了解了,這就是以相離相之法門。

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離靜慮乃至布施波羅蜜多相:既然般若波羅蜜多要離般若波羅蜜多的相,其它的五個波羅蜜多,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也是一樣的。你在修靜慮的時候,也要用般若波羅蜜,去破它的靜慮波羅蜜,然後也要離靜慮波羅蜜的相,不要抓著這個靜慮的境界不放。修精進波羅蜜,也要以般若波羅蜜多不執著精進波羅蜜,去破它的精進波羅蜜,不要抓住這個精進波羅蜜多;如果我現在在修精進波羅蜜,然後被精進波羅蜜所抓住,這就不是真行精進波羅蜜。我現在在同樣地修安忍波羅蜜乃至淨戒、布施波羅蜜,也不要被安忍波羅蜜乃至淨戒、布施波羅蜜所抓住。

這六度波羅蜜,每修任何一度就不要住在那上面,主要還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破除執取其境。所以《金剛經》也開示:「無住相布施」,就是這個意思,都要離其相,要離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的相,用完般若波羅蜜多後也要放下般若波羅蜜多,不要用一法卻被一法所執取,反而被綁住了,這樣才能夠真正學到般若波羅蜜多,這五個波羅蜜,亦能夠用般若波羅蜜多去觀破它。

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法離在內、在外、在兩間法相:除五波羅蜜多以外,其它世間的常、非常法,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可得、不可得諸法等等的法相,一樣的都要離其自性相,離在內、在外、在兩間、、、等等種種的一切法相之自性。這樣整個邏輯聽起來,你應該有充分的了解,名相把它看成是一個東西,不管是常、非常,乃至在內、在外、在兩間、、、等等種種的法,把它看成是一個東西,能夠離這些東西的相,要怎麼離?就用般若波羅蜜多來觀它,一切無所有、不可得,來破解它。然後在每種法相裏面觀它無自性,觀這個自性要離這個自性,你先觀它的相,因為要能先離它的法相,才能離它的自性,所以將此「種相」能夠不執著,才能離產生「種相」的自性,這一段都是在講如何做到離自性?光離相是不行的,要能夠離其相之自性。

(2)總結般若波羅蜜多修法次第

舍利子!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舍利子!自性亦離自性,要離自性以後自性也要離,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只是一直重複的這幾個名相,相關的互相離。這上面所說明的這些名相,要離法相要先離自性,自性亦離自性,相亦離相,自性亦離相,相亦離自性,自性本來的相也要離產生自性相的那個自性,自性相亦離相自性,相自性亦離自性相。

相自性與自性相這兩個名詞加以說明一下,相自性是由自性所產生的相,自性相是自性本來的相,這是互相要分離的。你能夠做到這樣,也可以學到神通變化了,就像大菩薩一樣能神通變化無量。《大般若經》是給你整個完整的概念,也說明到這些名相及離相、性之方法。(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