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1.25.  
5(之6)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10.真能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的真實境界是什麼?以要言之,一切法不落兩邊,前面所講的要觀無所有、不可得,是否空也不執著、有也不執著?是的,兩邊不執著,所以說一切法不落兩邊,例如菩薩摩訶薩應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不落兩邊是空、有這兩邊不落,這才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前面講的是怎麼做?現在要講真正的方法,拿出要做的方法。

為什麼菩薩摩訶薩能知、能離諸法,因菩薩摩訶薩能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如是觀時,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由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若有常、若無常:我們觀世間的有常、有無常相,世間如果是常的,那是不可得的!為什麼?因為世間沒有常的,只有空無的相才是有常的。世間相是無常,證到空無的時候就是常的。所以若常、若無常,你要不落於常與無常兩邊。若你喜歡跟人家抬槓,就是沒有以般若波羅蜜智空掉常與無常這兩個境界。

若樂、若苦:我們的身體會有痛苦與快樂,當氣充滿了身體就很快樂,氣不通、腳就痛,所以有時候是苦、有時候是快樂的,若你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就沒有所謂的苦、沒有所謂的樂。同樣的道理,後面所講的也都是相對待的一種空、有的比喻:菩薩摩訶薩能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如是觀時,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由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幾堂課下來,我們已經了解了《大般若經》裏面的精神在講什麼?般若波羅蜜要怎麼來修?般若波羅蜜的修行也有一個次第,下一次我可能把修行的次第稍微把它列出來,雖然道理容易懂,一下子卻是做不到,用般若波羅蜜去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還是做不到,要你對這件事情不要去執著它,你卻絲毫沒有辦法一下子放得下,這都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把它斷掉,尤其是地前的菩薩,還沒有開悟前的菩薩,雖然經典可以誦讀得很多,修行也很用功,但是要他斷掉習氣,卻也不是那麼簡單;地上菩薩比較快,因為是直接進到八識心田,可以看到心地裏面的毛病,平時也可以調伏它,面對境界心念起來的時候,也可以罵它、苛責它,或者是疏導它、安慰它,我們的心常常自己騙自己。

昨天有一位小姐打電話進來,談了很久,談得幾乎欲罷不能,她問一位師長:「我們有好幾個心嗎?」「哪有好幾個心,心只有一個,把它調伏好就好了!」我們要了解的,心最少有八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意識以外,還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這後三個才是重要的意識心,而第七、六意識兩個是假心,真心是我們的第八意識,是隨業流轉的,所種善、惡因緣的種子一大堆,所以才稱藏識。

第六意識對外境的執著,第七識對於內心八識法塵的執著,離不開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有我就有眾生、有我就有壽命。《金剛經》開示得很清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唸起來是很簡單,怎麼做到?就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去觀它、破解它。幾堂課講下來,都是一直在強調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及怎麼做?而前段的基礎打好了,再來講《金剛經》,你就可以更深一層的了解,怎麼來做?怎麼達到目的?怎麼對待內心的妄想、執著?

菩薩要怎麼樣做才能真的行般若波羅蜜多?這是很重要的課題,在《金剛經》裏面,我們可以看到須菩提尊者在問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世尊不與他相應,即答說:「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世尊馬上藉機教化他,把心中的眾生否決掉了,不要讓他去執著那個眾生相。

我們每一個人看到一件事,聽到一句話,就都在那件事、那句話裏面去打轉,也就是沒有用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去修行。以前同學經常的發問,其實我也很不喜歡同學發問,為什麼?你不懂然後就發問,沒有到那個境界對你說明了,你還是不懂。就像釋迦牟尼佛常常在堵須菩提尊者的嘴巴一樣,一提到眾生者怎麼樣,世尊不與他繼續討論眾生是怎麼樣。

《金剛經》裏面有:「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對一合相執著了,就會鑽牛角尖,境界、因緣所成的一個相,在那裏的時候,如實的知道這件事,但是不要去分別它,這樣就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亦即禪宗所謂的「不即不離」。看到這件事,不要起心動念去分別它,若你當下能夠懂,懂了就放下,就像你看到一個人,這個人的心地沒有那麼好,你是用心感覺的,感覺以後就放下。若你再進一步地去研究,他的心地為什麼不好?他是不是被鬼神迷惑了,他是否學了什麼法而迷失自己,或者是有的同學受了業力的感召感冒了、生病了,原來清淨的心體都不見了、、…。我們修行的人要修到了什麼事都能感知,卻又不能再進一步地去分辨它,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若有這種心態,就是沒有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去對治一切境,就是心又在動轉,心有動轉就會產生幻相、虛幻之相。

佛菩薩的境界是怎麼樣?是以如實空的真如體,可以知道很多現象界裏面的一切現象,不管是事情、心念、境界--一個有相,都可以體知,就像我們一般人的眼、耳、鼻、舌、身,可以認知外境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但就是不能動心,一動心去分析它就動了凡情,則世界所現的虛幻之相,就越來越真實,也就是沒有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去觀那個境,沒有脫離那個境界,也就是執著它了,就會被境所轉,那個境本來跟你是沒有關係的,後來卻變成有關係了,你被迷惑進去了。

因此看人、看事,若你沒有跟諸佛、菩薩具足很大的因緣,佛、菩薩都會如如不動的,我們沒有種善根、善因緣,沒有種那個因、怎麼會有果?當然佛、菩薩會如如不動地對著我們的苦難。觀世音菩薩最慈悲了,只要你一心虔誠的唸:「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這樣就種了善因了,種了因祂不得不來照顧你,不然祂可以如如不動的,怎麼如如不動?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觀眾生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在六道裏面輪轉。我們修行到這個境界的時候,也是要有這種心態,哪一個人該幫助?哪一個不該幫助,都要依他的福德因緣,這也都涉及因緣果報的現象。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要有所修證,這也就是我們第十點所要說明的,怎麼才能真正的行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

上一階段告訴我們怎麼做?現在告訴你怎麼真正的來做?上一次告訴我們所有的境界、方法以及所體悟到的種種境界,都要把它空掉,不要去執著。昨天有一位小姐來,是Dora的朋友,送了一本書來,裏面記載了很多的手印,這都是在修有為法的,是修學《大般若經》以前的境界,就像我們在修世間禪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境界一樣,執著那些就沒有般若波羅密多的智慧,你不能說他不對,因為他的境界就在那裏,很希望有佛菩薩來給他加持,使得身體的氣很旺、更健康。但是以解脫而言,他並沒有走到這一步。

我一再的對你們講,你們能夠聽聞《大般若經》《金剛經》就已經是大學的程度了。開始修善行的、做善事的,不管是出錢出力幫助別人,這是欲界天的境界,死了以後會生六欲天,守五戒、守八關齋戒,再加上善行,就可以生六欲天。你要學打坐、你要斷淫欲心,學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會有很多的境界可以體會,對這些境界就要以般若波羅蜜智慧去破解它,不要執著在那個境界上。

破了色身後是無色界天神了,若學六度者是登地菩薩了,心可以感知一切相,也能夠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破它、不執著,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來觀破它,這樣子才能關關通過考驗、超越,不要老是守在哪一個修證點上。在短暫的有生之年,有境界、有所體驗,都是要超越的,求更上進的菩提道果實。

要真能行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是在哪一個層次?怎麼做到無所有、不可得?就是空、有都不執著了。空是我們的體性真如性,若你心清淨的時候,可以映現一切境界。網路上面的文章,有的同學很用心的看、思考,因為還沒有到那個境界,講來講去,難免是會糾葛在一起了,其實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所現的一切魔相,都是這樣子次第地在遇到、滅除。

再則,對於密法沒有受到正式的灌頂,你修那個法就會被外力所侵入、被不好的魑魅、魍魎所控制,若你懂得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你把這種境界看成是沒有,沒有就是要學空。一切法都有正反兩面,就像我們的憂、喜是一對的,憂、喜是對心來說,苦、樂是對身來說,一切的境界、順境、逆境也是對待的,空、有是對待的,有陰經脈就有陽經脈,然後搭配了一陰一陽總共有十二個正經絡。

世間的一切法都有順、逆,正、反這些現象,你偏向於哪一邊都不對。以前我們常常講的空、有不二、中道觀,這些都是從《大般若經》裏面出來的,佛法無論在哪一部經典所闡釋的,當你懂了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本土的佛法,就是禪宗講的比較簡潔,但法也是一樣的。剛剛所提到的對一切境界「不即不離」,是為中道觀。能夠做到「不即不離」,一定要先修到空證,修行的第一階段,如果沒有修到空證,就沒有解脫。

修有為法在修行過程之間,是對你色身有幫助,在修到般若境界之前,也就是在初中、高中時可以去用那些,但是在大學講《大般若經》的時候,就要把它捨棄,不然你就不會進步。有的人智慧比較高,直接進入空性裡去體會,若是你真的懂得空的意義,前面所講的十八空觀,還不是真正的空證,要待開悟以後所修證到的空三昧才是真正得證空真如體。三昧是正定之義,悟空後才能入正定,才是真正的證 得解脫。

所以修證到悟空這裏的行者,永遠不會退轉,怎麼不退轉?身體生病自己可以克服,甚至於可以忍受這種疾病,逆境來的時候可以安住心,不讓他的心亂,逆境也就成不了氣候,家裡不協調的時候沈著應戰,是用什麼心態?就是抱持著空無的心,面對那個境,過了一天、兩天、三天就行了、過去了,因為逆緣都拗不過你,你不要用一法,這個空是不是很好用?

空就像我們把五個手指頭捲起來成握拳,用來表示空的樣子,當有一些因緣來了,或者是什麼東西飄過來了,碰到這種圓圓的石頭樣拳頭,它黏不住的,顯示你已經悟到了空而且可以做到,讓你的色身痛苦也不會覺得痛苦,要讓你的心煩惱,因為你住於空之間,也不起煩惱。有修證的人可以化繁為簡,什麼事情都簡單,一大堆的枝枝節節都不喜歡,有這種空的修證,一切業力都抓不到他,因為他沒有煩惱,這是第一個階段要修到的,修不到你就要轉,要用智慧去觀它。接下來的講義也都會講到,用什麼方便法的來斷掉,你還沒有做到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就要用方便法門。

譬如現在你還不能完全吃素,你吃素家人就反對、抗議,於是你用方便法門,暫時聽家人的,佛法是很圓融的,不會走極端,走極端會變成一種宗教的狂熱,就像現在頭痛的中東幾個國家,都是宗教狂熱者。而佛教徒會很圓融的去處理,還不能成熟過程之間的事情,就是要用方便法門去度過。

講了那麼多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做不到時就要用方便法門了,方便法門就是第七個波羅蜜多。地上菩薩是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開悟的人就要用十個波羅蜜,有一天你真的打開色身了,就要學習第七個方便波羅蜜多、第八個願波羅蜜多。

我們開始在修解脫道的時候不能有願力,在修證到四禪八定的、開始學六度波羅蜜的時候,第一個要修學的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三三昧證到以後,才是徹底的解脫,這三三昧是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關卡。我們是凡夫,天神也是凡夫,不是只有我們人才是凡夫,天神的天壽雖然是很長,最後還是要去輪迴,以佛法而言還是世間的凡夫,你不成為世間凡夫,就要證到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等這三三昧。為什麼不能有願力?這個時候不能有願求,這個時候有願求,會變成諸魔、毘那夜迦、魑魅、魍魎來當作把柄,用來破壞你的修行,也就是願求變成他們做文章的好題材。您要有道場,他們馬上可以滿足你,你要名聞利養,短時間他們可以讓你實現,這樣你就完蛋了,不用再想修菩提道了,你就變為他們的一份子了。

譬如你突然間想要有一個道場,出發點是很好,為了弘法需要一個道場,這些諸魔、毘那夜迦、魑魅、魍魎也都有神通,知道你心裏在想什麼,就讓你很自然的能有錢,然後就有一個道場,有時候你還以為我發的願力,菩薩成就我了,但是你到底有沒有成就解脫道?你還沒有那個解脫的知見,還沒有定力很強的智慧,可以去觀一切正法,你是被利用了還不知道。因此有智慧、學正法的人,一定要先修到空觀,空證到以後你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學真正的密法。

這是《金剛經》裏面所告訴我們的,須菩提尊者已經修證到慧眼第一,但是他沒有慧眼想,智慧是從空來的,沒有空就沒有智慧,觀不出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的?你要發光,諸魔、毘那夜迦、魑魅魍魎也都會發光給你看,你要氣、鬼神的氣也很強,可以灌給你,這些身外之物,我們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不管是真的、假的,都要把它破掉了,才能回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法不當真、也不當不真,這樣抱著不即不離的平常心去度過了。

真正能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是什麼?是空、有兩邊都要捨掉了,為什麼菩薩摩訶薩能知、能離諸法,能知就是你修證到那個境界了,原來初禪是有覺、有觀,有兩個心一個是真心可以覺觀你的行為、你的心念,我知道了!知道不能這樣只抓著那個一直不放,要離這個法。你修到二禪境界可以發光、見光明,不管是自性光、或者是外在的宇宙光明,跟我融合在一起,不管是什麼光都好,我體會了但是我放下,也就是能離諸法。三禪境界整個氣充滿了身體,你拿棍子打他、他都不覺得痛,你拿刀子戳他,殺不進去,因為他有金鐘罩,當你體會到了以後也都要放下,知道三禪的境界氣是很旺,一打坐身體就非常的舒服,也不要天天在想那個氣、要超越、要離諸法,能知諸法,也要能離諸法,這就是你真正在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修行過程之間沒有體會這些,你就沒有這個境界,有這些體會你就要把它度過去、超越過去,要能知、能離一切境界,是什麼境界?後面所講的就是過程之間的一切對待語。現在開始稍為解釋一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對待語名相。因菩薩摩訶薩能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

若常、若無常:空是常,空性永遠不變的,所以是常,世間哪一個東西是常?沒有的!只有空才是常的,這個空是永遠不變的,一些世間其他的宗教,都自稱是擁有真理,因為他們的知見,侷限在有天主可以幫他,天主就是真理。但是這個真理在我們佛教諸佛菩薩的眼裏是會變的,因不管生到哪一天去,當天壽盡了,還是要再去輪迴,這怎麼是常呢?基督教說信我者永生,這只是他們的天主所看的宇宙時間比較短,認為這樣就是永生了。天主教天主說天上一日夜,凡間16,000年,欲界第六天天壽有16,000年,此天天壽應有百億萬年,但並非就是永生了,還是無常!

永生就不要再來出生,不在六道中輪迴才叫做永生,因為住在涅槃寂靜之間,才能叫永生。涅槃寂靜就是空性遍滿虛空,才是永生,才是常。不然一切因緣法、果報所得到的天道,這些都是無常,那怕時空比較長一點,在我們眼睛看起來是不得了,《楞嚴經》裏面的魔相,一到行陰區宇的時候,可以看到眾生的因緣果報,八萬劫以內,前後看的清楚,譬如現在在這裏,未來八萬劫的因緣果報,他看的清楚,過去的八萬劫以內的眾生因緣果報,他也看的清楚。

每一個眾生、我們還沒有悟到了佛的境界的時候,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深入經藏也有問題,為什麼有的人深入經藏可以智慧如海?有的人看到經典,偏偏就打妄想,很多mail進來問的人,都是這一類的,問的都是一些:「什麼是真如?如果真如性沒有,那所現的一切相,不都是虛無的嗎?」不知道真如是甚麼意思?但是偏偏要討論真如,沒有到過高雄,要討論高雄是什麼樣子?沒有到過蘇聯,偏偏要討論蘇聯是怎麼樣,這就會發生很多的問題。

我們修行過程之間,你打坐修行一定有身心的變化,但是不管身心的變化怎麼樣,懂了以後就要離開,不要天天一直在喜歡那個光、喜歡那個氣、或者是進入一境性的時候,心如如不動那種假的快樂。第十點就是在講這個真正的去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就要有這種心態,這樣你就能觀一切法是常或者是無常,從世間相去觀,因為所有世間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緣盡了法就滅了,這就是無常。

有的人看了經典就會相信,有的人看了經典就打妄想,怎麼可能這樣?怎麼可能那樣?看了經典能信,這就是無礙智,沒有障礙的智慧,是謂無礙智,就是你相信,好像我講的話很多人相信,就是你的無礙智可以接受我所講的。又如文殊師利菩薩,教導了七位佛出來了,智慧是無量的,正因為他還是菩薩,所以還是沒有佛的潛能、萬能的知見,難免佛所講的祂會不知道,但是祂卻說:「佛所說的我都相信!」這就是無礙智。

有些修行人智慧不夠,又不相信佛所說的,就是有礙無智,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還抱著懷疑的心,怎麼會這樣?不懂也罷!還質疑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對嗎?《金剛經》裏面有:「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講出來的一定是世尊知道的才講,所宣講出來的都是真理,我們看經典為什麼那麼的相信?不是你今生才信佛,你在無始劫之間,與諸佛菩薩已經結了很深的因緣,《金剛經》也開示了:「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有人一聽到經文就相信,這就是無礙智,無礙智不是每一個人講你都相信,胡說八道的人一講,有智慧一看就覺得不對勁,會有能力分辨的。

若苦、若樂:剛打坐的時候腳會痛,初禪以前的都會痛,到二禪時身體充滿了氣,較不痛了,也有喜心了,故稱喜俱禪。到三禪時氣佈滿全身,就會感覺身體的快樂,此快樂是世間裡最快樂的,所以三禪稱為樂俱禪。

所以行者在修行中會若苦、若樂,這個時候你要觀它,我知道腳疼痛,到初禪有覺有觀時,可以觀身心分離,痛是身,心是覺知,我要知道分離,這是離苦的方法。我知道氣充滿了身體非常的快樂,但是我也要分離這種快樂,亦即能知諸法、能離諸法,這就是真正在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

我們打坐時天天就是在熬這個腳,在熬兩小時、三小時,上一次熬了六小時,張碧玉大德說熬這六小時很好,以前他的三焦經這一條脈都不通,常常身體似有甚麼病?什麼病的?六小時熬下來以後,這一條脈都通了,什麼病都沒有了,所以我說你們欠人家逼,以後常常來舉辦這六小時的打坐修行,你們才會進步,有時候我心比較軟,覺得四小時就夠了、差不多了,但是要有成就,就要能打坐六小時,六小時不是一天坐完就完了,一天裏面有三座的六小時,然後要連續七天,這就是心中心法的打七,這樣才有機會突破色身。你們這些老生應該來做這樣的禪修,說不定那天就會開悟的。

這種共修有一個好處,老師怎麼講、就要怎麼做,而在家裡就懶惰了,為什麼要坐六小時?四小時也不錯、三小時也好了,反正我還多了兩小時以上了,這都是怠惰,人都是被逼出來的,要成就也是要被逼出來的,逼得你走投無路就開悟了。末法時期就是很少人會很發大心的想要修法,既然你沒有那麼有信心,有的上師、老師、師長覺得根機不成熟,逼他也是一樣,搞不好他還埋怨你、抱怨你呢!

若我、若無我:未開始或剛開始學佛,常以我為主,您中我,我中有您,所以貪愛、痛苦無量。若修得無四相,就是菩薩了,《金剛經》裏面講幾次無我是什麼?無我就會無人相、無眾生相。怎麼做到?《金剛經》裏說:「無我得成於忍」,你要修證到無我觀的時候,第一個要用忍辱法去做。你在香積組工作的,人家在罵你,批評這個飯菜煮得好、不好,煮得鹹、煮得淡,你就聽歸聽、無我觀之,別人怎麼講,你就沒有別人的念頭在。《金剛經》裏面所開示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一直在重複強調離這四相,若你這四相不執著,你與眾生顛倒因沒有了,當然也會沒有壽者相了,這些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做到。

壽者相是在講什麼?不是在講今生你能活多少歲數?不是的!不要去追求世間禪定裏面的那種長壽,如無想天、廣果天有500大劫的壽命,非想非非想天證到時有八萬大劫的壽命,有的說 一大劫有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這個有多好?但世尊所開示的:「壽者要之即有盡」,你要求那個長壽,最後還是會盡的,那你求壽者相有何意義?你不要去求壽者相。

今生能夠活多少歲數也都無所謂,該入滅就入滅,要有這種心態,不必要去求天界的那種長壽,或者是仙道的那種長壽。也不必去執著今生能夠活多少歲數,如果身體健康,能夠多做一些弘法的事業,能夠多活幾年也是好的。假如是病奄奄的,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意義?不如早一點入滅,那另一個神我要脫離的時候是很舒服的,我們這個肉體的細胞是會老化的,會死亡的。

我們法爾這裡比較方便,學用一些方便法維持你的色身,能讓您比較穩定一點,修法能比較專心一點,或者是臟器平時就加以保健、維持,你修行得很好、你要活多少歲數是很好的。要長壽重要的就是身體內臟要搞好、要保護好,然後也就可以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你雖然很有修證、懂得道理、佛法也講得好、德行也不錯,然而你的五臟六腑壞了一大半,怎麼辦?你還能活下去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為什麼很多人不注重維他命、礦物質,把維他命當做是藥了,看到藥酒就是酒了。修行者內臟基本的維護要做好,基本的工作不做好,當然房子會毀壞掉了。當壞掉你只好再換一個房子了,再換一個房子之間,你就要死亡,雖然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菩薩是盡未來際都是菩薩的,所以下一生再來,這一生比較短,有的走了下一生再來,所以一生又一生的,這樣子在換房子,而你換一次房子的代價是多少?

一個開悟的人就像小孩子,小孩子要把他拉拔到成人要二十幾年。一個開悟者的智慧要成熟、要懂得全部佛法概貌,也是要二十幾年。六祖是很聰明的開悟行者,他也要花十五年,你會比六祖還聰明嗎?一個開悟的人,沒有二十幾年的功夫不能亂寫書,就是要懂得這個樣子。不能用意解來寫書,因為你還看不清楚佛法,佛法似懂但還不清楚、似是而非。這一次的網路上面魔相中也講到了,懂得一句、兩句就以為究竟了,然後稱佛做祖不得了了,這貢高我慢的行者最後都要入無間地獄,沒有修、沒有證的,說你已經得到了什麼不得了的果位了!

有一天你開悟以後不能亂講話,要默默的在修心,讓心真的離諸垢,然後研究經典,等到你融會貫通了,也不要自讚自己的智慧,為什麼《佛心經》十持心告訴你,不要自讚自己的智慧?到時候有人問了一些亂七八糟的疑難雜症,都要能夠答得出來,你會發覺那個能力不知從哪裏來?下一期網路上,有人要問一個問題是:「乙木得用」,以前根本沒有這個概念,是一位高中生提出來的,他蠻可愛的,叫做小可愛,他問:「乙木得用是什麼意思?」這也不是真是佛典裡的佛法,是在講中醫藥裏面的東西,我靈光一閃,這就是什麼嘛!資料一找到,就給他回答了,這種智慧是你開發出來以後,常常會答任何疑難雜症的問題。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你只要去用它、刺激它,它就會現出來了,但要記得用後放下,入無心中,即能得若我、若無我。

修行有我的執著與法的執著,這裡要講的是我執。修行時先去掉我的執著就沒有對象的人,沒有人就沒有這些爭戰與糾紛,不與人結緣,眾生相就沒有了。《楞嚴經》裏面所開示的世間有兩種顛倒,眾生顛倒因與世界顛倒因,眾生顛倒因就是你與眾生結了惡緣、善緣,這些都是以後要輪迴的因,在虛空之間搭上線以後,果報即現的,故我們懂得這個無明造成與眾生所結的種種恩怨,你要怎麼把它斷掉了?首先就是要先斷掉我的執著,我的執著斷了,才不會去與人家牽扯、相應,是為若無我。

要如何修到不相應?不相應起碼要修到六種無為法。外道無想定不是正法,當然那不是正定,此定也會退失的。要修到六無為中的受想滅盡,受陰滅、想陰滅,眾生顛倒因才能滅,與眾生之間才不會互相牽扯,才能做到感召懸絕,感召懸絕你才不會去受生,因此「我」是第一個要滅的,還有「我」沒有關係、沒有「我」也沒有關係,只要認識它就好,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去超越它。

若淨、若不淨:剛開始修行的心是不淨的,因第六、七意識不淨故。若不淨者有六根本煩惱法,含貪、瞋、癡、慢、疑、惡見;又有廿隨煩惱,十小隨煩惱要先斷,十小者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等十小隨煩惱。二中隨煩惱,即無慚、無愧等二。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不淨亦包括十一善法及五別境,十一善行者為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十。五別境者為勝欲(修行所起精進欲心)、勝解、觸、受、思、想等五。何以善境界要認為不淨,因還有所執取其境,故當認為不淨,另有四不定法---悔、眠、尋、伺等。

故當行者滅第六意識的妄執性時,能去掉六大根本煩惱中的貪、瞋;能去掉十小、二中隨煩惱;還要去掉四不定法、五別境,及十一善行中的十善行,除慧之外。當行者在修斷思惑時,當能去除六根本煩惱的四根本---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以及開悟後所要斷的八大隨煩惱。善法方面還要斷 五別境之慧,這樣善惡去除、無執,才算是得淨。行者當遇淨與不淨之法時,都要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超越,不執著若淨、若不淨法。

若空、若不空:若證得空或不空,都能知能離。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空可分為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亦無實體存在。如何修得空觀智,地前菩薩當修十八空觀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 、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種。其中,諸法空,謂一切諸法皆空。無法空,謂過去、未來諸法皆空。有法空,謂現在諸法皆空。以上為小乘聲聞、辟支佛等所證者之空。而地上菩薩要證得三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後,始得謂證得理地空。

你悟到了十八空、或者是悟到了空三昧,空的對待語就是不空,因為我們一切法現象界裏面都是以空的體,產生因緣法的時候,就有不空的法相產生,再入空之間,體知有相之時,能夠知、然後能夠離,空也能離,不空也能知,這兩項做到你就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羅密多的境界,能去度過那個境界。

若無相、若有相:無相者無形相之意,契經云:「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若空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若空無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有相者即有形相之意,係指差別有形之心意、事相,具有生滅遷流之相者,所有有為法皆屬之。無相者絕對得空理,有相者還分不同層次之證悟,以有相之理而得道者,可分十地等之階級差別,以顯示其功德行相者。故觀世俗之事相差別,稱為有相觀;菩薩圓融後得無相之平等亦稱為有相。

  無相空是我們自性的本體,大多修行者都應先修無相觀,再能得有相觀之境界。如果你證到阿羅漢道,是證我空理,空中能現有相。阿羅漢或四禪行者,空中能現一個圓鏡智,他們有八萬大劫前後因緣可以觀看功能。如果證到佛的境界是沒有時空的限制,可以看到虛空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也可以看到所有世界裏面十二類眾生的因緣果報,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端的,所有的因緣祂都知道,這就是在有相之間。因為有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去觀若有相、若無相,知道以後能夠離有、無之相,這樣就是菩薩摩訶薩。

若遠離、若不遠離:無為法之本體為空,能對有為法脫黏、遠離,遠離一些事相,故有時稱無為法為遠離。修行佛道者,首要之務在遠離身、心之罪惡而使其清淨,此稱身遠離、心遠離。菩薩欲遠離諸惡,進趣菩提道有三法:(1)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即以智慧門遠離我心對諸貪欲的執著,不求自身之安樂。(2)遠離對眾生無慈悲喜捨心,能以慈悲門拔除眾生之苦,使眾生離苦得樂。(3)遠離對自己的名聞利養,能以方便智憐愍一切眾生,遠離眾生供養恭敬自己之心。若能達遠離境界,則不一定要強加遠離,若不能達遠離,以方便智來達到。所以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做遠離、不遠離之修行工夫。

  修行未究竟者要修身遠離與心遠離,須遠離身心二種之過惡。如對外界六塵斷絕執取,是為身遠離,也可稱見惑遠離;對內心世界,要能遠離不善、迷失之惑,是為心遠離,也可稱思惑遠離。

達菩薩境界時,對於壞的要遠離,對於不好的能視而不見即是不遠離,遠離、不遠離得用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在我們修大乘佛法的,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別。譬如講一個例子,我們有一位網路上的朋友打電話過來,他說修白骨觀對他很受用,當他淫欲心起來的時候,他觀白骨,自身的白骨觀,觀起來以後那個淫欲心自然就滅了。

菩薩有淫欲心與否?對他來說都無所謂,因為淫欲心起的時候可以覺知,先覺然後離,有時連觀都不用去觀。你們會做白骨觀嗎?參證篇講義裏面有,從腳趾頭開始觀起,先從大腳趾頭觀起,先觀它的皮破了,肉綻開了就看到白骨,然後再觀第二腳趾頭、第三腳趾頭、第四腳趾頭、第五腳趾頭,五根腳趾頭的皮肉都撥開了。然後接著有層次的一直往上來撥開整個腳掌,都看到腳掌白骨了,再來一直往上觀,腿骨、大骨、髖骨、、…,一直往上觀,整個身體所有的皮肉都不見了,最後觀到整個身體是一個白骨架,能夠觀出來,表示你的心就會起變化,那個時候的心,就有一點會幻化了。

菩薩觀不觀?不必觀!用智慧就好了,為什麼要觀?淫欲心起,就觀這個淫欲念,知道了就離開,很輕鬆就擺平了。凡夫就是會有淫欲心起,就去想那個境、陷入那個境,隨著生理上的變化去相應。菩薩不是這樣,菩薩未淨時是還有這個種子沒有錯,但是覺了以後,就把它離了,問題就是在離的時間長不長。

蒲大德的那篇禪修報告你們看過了嗎?那篇報告不好意思寫得很清楚,當有一天這個淫欲心起來,她沒有寫淫欲心,她是寫修行人不該有的那種念頭起來的時候,她覺得很旺盛,就一直忍、忍,她忘記念觀世音菩薩了,我常常告訴她,遇上這種境界,就要念觀世音菩薩,那一天她忘記了,人都是這樣,在這裏講歸講、聽歸聽,回去都忘記了,等到境界來的時候,六神無主不知要如何做?還是問老師比較快。其實這些都是老問題,就是你聽課的時候,左耳進去、右耳出去,這樣也很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哄堂大笑)!問題是你發生問題的時候,要有智慧去用,這樣才對,最後被她克服了,克服了以後就過去了,那以後的淫欲心,可能就不是一個問題了。克服後身體起了強大的變化,氣走全身不散,又邁入一新的境界。其實修行人淫欲念起,主要是身心不能分離,因氣走肝經時必通過男生殖器官,女通過陰核,所以身心不能分離者,就會陷入那種困境。

以不清淨來言,不管是害人的心、淫欲的心、或者是什麼心,淨與不淨都是對待的,菩薩執著清淨,凡夫執著不清淨。證得大菩薩的境界,清淨與不清淨都不執著,知道這個境界然後輕鬆的把它轉了,這就是淨與不淨,要不要以般若波羅密多去化它?要!遠離、不遠離否?要以般若波羅密多去行持。

若雜染、若清淨:今生或前世染污真性,即稱為雜染,所以雜染有如下三種:(1)煩惱()雜染,指一切見惑、思惑共九十八種結使法,均是雜染煩惱法,令恣性不清淨。(2)業雜染,指由種子所生之煩惱,或以煩惱為助緣所生之一切身語意三業,種種造作染污真性,包括一切之煩惱與隨煩惱。(3)生雜染,業報感召之雜染,分為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等三大類。

一般而言,七地以前的菩薩都還有雜染法,雜染法就是不淨法,善法也算是雜染法,大菩薩沒有善、惡,其實世間也沒有善、惡,只是有因果,與眾生結的善因緣、惡因緣,就有善、惡因緣的牽扯因緣,這個家庭與那個家庭,結的善因緣、惡因緣,就有善、惡因緣的牽扯因緣,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結的善因緣、惡因緣,就有善、惡因緣的牽扯因緣,那個精神力量是不得了的。

以前在歐洲常常發生戰爭,有一些有靈通的人到歐洲去旅遊,三更半夜,好像在戰場上一樣,一大票的人馬還在嘶殺來、嘶殺去,真是可怕!士兵心裏的精神面祇有打鬥,要消滅對方,死了做鬼了還是此心不減,這就是我們的凡夫心念。

菩薩就是要從這裏面去跳出來,就像禪宗二祖,當達摩祖師選上他為傳人時,知道他以後有一個業報要被殺害,因為二祖前世是一位古代中土的大將軍,大將軍總是要統領部隊殺來殺去,殺來殺去為國打戰,這是國家的共業,無可 厚非,好像是另外一回事。但你因國家殺了很多的人,這是你的事情,被你殺的人,怨氣都投射到你身上,殺了人你還是要去還,這個業力是你做的,就是你要去負責,凡事一來一往都是因果報應,要懂得這個道理。當他已將佛法傳給三祖後,他還是坦然去受報。

在座當公務員的,你能夠給人家方便,就給人家方便,不是國家給他方便,是你給他方便,這個人以後要報答的是你,不是國家,這樣認知後你要廣結善緣,不要刁難人家,刁難人家,他那怨氣都是對著你來的,今生不可能行報,下一世他當公務員,你要申請什麼他就整你,既然這樣你懂得這個因果報應的道理,為什麼不給大家方便,在法律許可、不圖利他人之情形下,多給人家行個方便,很歡喜心的幫人家把事情做好,人家會感激你的,這感激之情,就是你未來的善因緣。

七地以前的菩薩還有很多的習氣,還有很多好的、不好的習氣,而菩薩也沒有所謂的好、壞的,因為他觀一切都是因緣果報。若雜染、若清淨,清淨是白法、是清淨法;雜染是黑業,是不清淨的心,菩薩知道了,要觀自己還有什麼毛病?連自己的毛病都不知道,如何去離呢?應該有智慧來觀自己,內心還有什麼毛病?還有什麼習氣?知道了以後就要離,要去轉它,不要隨著那個境去做,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就是真的在行般若波羅蜜多。

若生、若滅:心念起是謂生,心念消失是謂滅。此生滅法有動、靜、根、覺、空、滅之六結使,依其程度可分粗生滅與細生滅,此是依生滅相之粗顯、微細而得名。六結使中,前三種(動靜根)之相應染法為粗生滅,後三種(覺空滅)之相應染法為細生滅。

未破色身所現之境,都是粗糙的心念,有時修行者還不能查覺。登地菩薩心念的起馬上覺知,這個念頭是什麼?要買六合彩嗎?你不會去做、不理它就滅了。有時生滅也指生命,生命來受生,有生就有滅、有生老病死。不管是心念的生滅或生命的生滅,菩薩都能知道,知道了如何去離它?生死有兩種,一個是我們受生時生命的出生、死亡,另一個是心念的生滅,後者是阿羅漢、菩薩的境界,一個念頭起,因緣生命就起了,這個念頭滅了,生命就滅了,這就是變易生死。在非想非非想處定天神,他萬年起一念,即謂生,念滅時是滅,這一生滅前已過萬年了。此天在定中的天神,有五百六十八億年的壽命,這是世間的禪定,有定就有退失,也就是起了五百六十八萬個念頭,天壽就盡了。釋迦牟尼佛說這種定是不究竟的,教導我們不要學那種定,應該學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對一切境,得不生不滅法證。

若無願、若有願:有願者即有願求,無願者即不執一法,是有願好、還是無願好,很難去說明白。到底何時該有願,何時該無願,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未達菩薩位階最好少有願求,不然就要發正面、為眾生而發的願求,不要為自己有所願求,升官、發財、蓋道場等,否則很容易為諸魔、魑魅、魍魎之類所利用而不自知。

我們最常見的普賢十大願:(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法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這十種願求沒有一個為自己利益而發的,要發願就要發這種願。初學菩薩也可發十願,此稱十種行願:(1)願度一切眾生,(2)遠離一切煩惱,(3)除滅相續習氣。(4)於一切佛法無疑惑處,(5)救除眾生之一切苦聚,(6)願救眾生離三途八難,(7)歸依親侍一切諸佛,(8)願學菩薩之一切戒行,(9)昇於空中示現毛端無量佛事,(10)以大法鼓擊動一切佛剎,眾生聞者隨機速入無餘涅槃。

在十度波羅蜜多中,第七是方便波羅蜜,第八是願波羅蜜多,《華嚴經》列舉願波羅蜜多具有十功德:(1)盡成就一切眾生,(2)盡莊嚴一切世界,(3)盡供養一切諸佛,(4)盡通達無障礙法,(5)盡修行遍法界行,(6)身恆住盡未來劫,(7)智盡知一切心念,(8)盡覺悟流轉還滅,(9)盡示現一切國土,(10)盡證得如來智慧。

其實對於開悟的地上菩薩而言,修除內心污垢間,是很自然的生起某些行為,這些行為不一定發願才起。譬如說禮敬諸佛也很自然的,對眾生生起慈悲喜捨心是很自然的,為佛陀續佛慧命亦很自然,不必一定要強發願。地上菩薩要發大願時,當在證得不動地時才發願,此時發願都是為未來成佛時,對眾生應有何好處。譬如說八地菩薩可發大願,當我成佛時,我佛世界無三惡道,或每一眾生見我得生歡喜心、悟菩提等之類的。

有大願、無大願都沒關係,因為菩薩三不等,一下子要你發大願做不到,那就看著辦,若想發願,也要發對修行、眾生有利之願,不要為自身利益而發願。在有願、無願間,不要有得失心,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無所有、不可 得。像我們受戒時,授戒師教導我們吃飯前要發願:「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是最小、最簡單的願力,先把你的菩提心發起來。

對於發願,菩薩就要觀自己德性,做不到就不要強發願,發願多了不能成就也沒有用。願波羅蜜行法前,當有修空觀的時候,修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為什麼這個時候不能有願,不能常常發那種小願,我要有道場、我要順利、要幹什麼、、…,其實不要常常去起念,還不究竟解脫前,一起念就有這些諸魔、魑魅、魍魎、毘那夜迦乘虛而入,若不能自知就會壞事。

很多人修佛法是幹什麼的?修我家裏事事順利、子女考大學順利、先生事業順利,像這種心態學佛,對自己解脫知見是沒有益處的。我常常一直在講,你要讓它自然去發展,就是你不要有這種願求,否則這些魔、魑魅、魍魎、毘那夜迦乘虛而入,因為你有這種願求,它會讓你達成這種願望,達成這種願你會怎麼樣?結果使你拜錯了!因為你沒有慧眼、也沒有法眼,就是有天眼 也看不出來。

有一次四祖優婆毱多尊者對魔 波旬開示時提及:「魔有不可思議的神變,你現在變一位佛給我看一看!」魔波旬說:「優婆毱多尊者!不可以的,因為佛有卅二種好相、八十隨好相,看了以後你會下跪、禮拜,我可承擔不起的!」優婆毱多尊者打包票、很有自信說:「你變出來的是假相,我不會禮拜你的,你也就不會受不了!」波旬再三推辭,優婆毱多尊者仍然堅持,波旬只得依從,乃跑到森林裏面去,當他在變化的時候,整個森林都在發光。當波旬走出森林時,遠遠的優婆毱多尊者就一直看、一直看,這個人生得非常莊嚴、非常殊勝,越看越喜歡,當他走到跟前時,情不自禁的優婆毱多尊者,竟然還是下跪了,因為法相太美好、太莊嚴、太亮麗了。連優婆毱多尊者對魔波旬所化的都如此,更何況我們。莊嚴的佛像,大家喜歡多看幾眼,這也是難免的。佛有卅二種好相、八十隨好相都具足時,那種莊嚴的法相,實在是很難令人不動感情的。

《金剛經》裏面一直在告誡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不要去執著所看到的相是真的,真正的佛是以心來感應的,當你證到了那般境界,以心感知佛心。今天在誦讀《金剛經》我們的佛一直在微笑,有沒有看到?看到佛很高興,那是從心裏面看進去的,佛是非常的歡喜相。而魔波旬也可以變成這樣,因此真的佛菩薩來,或者是假的佛菩薩來了,都不要太相信,抱持平常心,現出來就現出來了,不現出來也不見得祂就不在這裏。就像地藏王菩薩所說的一樣,只要你很虔誠的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菩薩現就在你身邊,只是我們沒有那個清淨的大圓鏡智可以看到菩薩,沒有看到也沒有關係,地藏王菩薩一定在你身邊,你要有這個信心,地藏王菩薩不是不來,只是我們的肉眼不能見,因超能的見性被我們太多煩惱的種子給蓋住了。

我們誦經、拜佛、念佛、修行什麼都有效果的,只是你看不到,看不到可以用心感,有時誦經了以後覺得非常的舒服,家裏的事情好像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個重要的觀念。但是喜歡這些靈異的人就糟糕了,最後一定會迷失掉了。我們有的同學在這邊修行,常常出現很多怪異的現象,我告訴他不要把它當真,這些現象對你沒有裨益,你越是當真就越是真,越真你就會迷失了。修行都在修空觀,一空什麼事情都沒有,你越是執著今天有什麼好現象、有什麼不好的現象,天天就執著這些,這些事情也就會越來越多。

其實,有時候是菩薩在考你有沒有執著,有一些人很執著這些,到最後很危險,就會被魑魅、魍魎、鬼神所左右還不知道,以為我有這個能力、有那個能力,其實沒有什麼能力,是魑魅、魍魎、鬼神給您的能力。所以我們以平常心來 修行,智慧增加、解脫能力增強,有能力來看破一切虛偽不真的這種現象,你自己就可以看到,把它破解了,修行就在修這個。

很多人都是從外道,誤打誤撞中修入佛法的,因為你不是從無始劫以來都是很順的,所以真正的佛法是不排斥其他的宗教;只要有到那個程度,只要你那個智慧開發出來了,慢慢就會接觸到正法,而你還沒到那個時候,接觸了什麼氣功、一貫道、、、…,都不要去排斥它,等到因緣成熟有那個底子了,他們會覺得我搞了這些有什麼意思?我為什麼搞了這些但心還是很煩?為什麼搞了這些心仍然不能自在?他那個時候就會去思考,我要的是什麼?他才會去找正知見的佛教道場,正式接觸到正法。

本師父常常說,我們以前也都是外道,因為外道的因緣也是在修行,世間禪裏面也都是外道,不管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修來修去到最後才知道佛法是要修四聖諦法門、要修十二因緣觀,要修卅七道品,要修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多,這樣才能斷我們的煩惱,這麼好的法我為什麼不來用用看,用的結果很管用,心自在了,起碼也得到小乘的解脫了,有一天再回小向大,去學菩薩道、去增加你的智慧,自己解脫以後,又可以把我所學的講給別人聽,讓他也能從苦難之間解脫出來,那你就是菩薩了。菩薩這樣一生一世的一直在輪 轉,世世在行菩薩道,有一天你就會成佛。

有的問道:「為什麼我的願力發不起來?」還沒有到菩薩的境界,當然這個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一到菩薩境界的時候,沒有你自己,想的都是眾生,眾生這個病好了沒有?眾生這個煩惱斷了沒有?、、…。沒有利益你自己的念頭,那就是真正慈悲喜捨的境界,也已經是菩薩的境界了。很多修小乘法的、修世間禪的,有一點境界、有一點隔空能看什麼的,這些能力也都是沒有用,能夠知道什麼的也都沒有用,因為轉不了業,仍然轉不了要受報的業苦,但是到登地菩薩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證到空一定有八地菩薩的境界,是謂不動地,不動地是空、有不二的不動,不是剛剛所說空裏面什麼都不理的那種空。菩薩是有知有覺,但是能如如不動,這個菩薩就與聲聞菩提有一點相當,以八地來講,相當小乘四果的阿羅漢果。七地以前的菩薩是有些智慧、沒有定,什麼好、壞心也都會起,有一些看他是修得不錯的,但習氣還是沒有斷盡。所以智慧是一回事情,然而做得到定與否,又是一回事情,要兩者都能夠做到,那才是真正的菩薩,覺了後而能行。

到不動地菩薩的時候,才可以正式的發大願,第八個波羅蜜是願波羅蜜多,這時候才有願、這時候才能發大願,當然那時候的發願,就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在發什麼願?發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空處定的所有境界,要怎麼樣?對眾生要怎麼樣?祂的世界要怎麼樣?浩浩瀚瀚的四十八大願,其實把世間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都把它列進去了。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在因地菩薩的時候就要發大願,這個時候才能有願。若有願、若無願,菩薩知而後能離,要發願就發願,不發願就看以後的時間、機緣才發願,有願、無願要能知能離,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