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1.25.  
5(之5)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9.如何做般若波羅蜜多?(續)

(7)法界、法性、法相、法住等等如來法能證能捨

今天繼續上次講如何做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證,所謂法界者當從空真如間,應緣假合後會現起一切有相,佛能把世間、宇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相,都現在祂的心湖裏面,每一個世界、或者是每一個清淨佛土都是一個法界,法界是由空之間因緣假合現起來的。

「法界」是指一切法安住的現象法界,十方虛空所有世界及其眾生都是屬於法界。經典上娑婆世界的法界有十個,是以一個小世界裏面分有十個法界,有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餓鬼、畜牲、地獄等這十法界;如果把它延伸到虛空界,就有三千大千世界的法界;把它歸納到一切眾生,就有六道眾生及聖人的法界;把它擴伸到有情、無情的境界,就有有情法界、無情法界;法界你了解它,證到它以後,也要觀成是無所有,不可得。

我們現在難的就是難在都以名相來解釋,你沒有證到那個境界,要看須彌山是看不到、看地獄也看不到、要看另外一個阿彌陀世界,我們也看不到,解釋法界也只是一個名相,真正體會不著。而真正有修證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法的這些行者,或者是我們修世間禪,能修證到四禪天的行者,應該都可以觀到其他的世界。

這個法界的「法」是代表一切,只要存在有相物質的就是一個法界,這個法界是依空而來的,也要有因緣才生起。沒有空就沒有法界,這個空要化成法界,一定要有一個因緣,有心識緣各種的因緣,才能成就一個法界。緣滅後法界又恢復到空,法界就不存在。你打坐時一切都不想,身心不想、外在境也不想,哪裡有一切法界的存在?只有一個空的體性留存;法界要成立是有個過程的,當法界生起,一定有一個法性,再下來就是法性依其真如性,就產生法相了。

「法性」是一切法都有它的特性,譬如聲音有聲音的法性,耳朵聽到聲音,產生它的法性(聞性),然後才會產生聲塵,聲塵就是法相。色相有色相的法性(見性),香臭味那個味道,也有香臭味的法性(嗅性)。一切法都有它的特性或自性等真如,你要了解它。要生起諸法之間,都是從空性而起法,空相因應一切因緣,要產生法相的時候,就有一個法性現起,法性成立的時候,才能產生法相,法的生起過程就是這樣產生了。

「法相」一個就是一個法的相分,有千萬億個相分,就變成有千萬億個法相。這個名相講起來似有點格格不入、有點生澀、不容易了解,你懂了是最好,不懂也沒有關係,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就不用得理解了,也就不要罣礙了!有一天你懂了,自然就懂了,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法相也是一樣,我這樣來解釋,多少也給你們有一點概念。

空真如體中本無性性,當因緣法來,法性生起就有一個法相現出來,形成一個法界,法界就有一種法的存在。法的生起是成、住、壞、空,成就是法的起源,一切法要生起先要有成,成之間要有種種的因緣,成了以後就住,一切相、一切法,在還沒有滅以前就是住,到最後一切有為法、一切相,都不能長久,哪怕是很久、阿僧祇劫,到最後總是要滅掉了。所以一切法的生起有成、住、壞、空這四個階段,法相要生起定要有因緣,緣來法性起,當然法性生起,法相就現出了,是為法住。法成而住以後,這個有為法、有相都是無常的,要它永遠存在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有時間的長短,有的是千萬億億億年,就像我們地球,地球有多少壽命?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多少壽命?我們會有三千個佛出世,每個佛弘化期的長短不一。假設每一位佛住世弘法期以五億年而言,釋迦牟尼佛是五億七千六百萬年,假設每一位佛都與釋迦牟尼佛的弘化期一樣,乘以三千、乘以五億七千六百萬年,這樣有多少?還沒有佛的時候,這個世界存在與否?應該比佛出現還早,可想而知的,這個地球的壽命有多長?我們現在已經是過去莊嚴劫,一千位佛過去了,現在賢劫有第四位佛釋迦牟尼佛出現了,未來是彌勒佛是第五位佛,還有九九六個佛待出世。未來星宿劫的時候,有一千位佛將要出現,1000(未來星宿劫佛)+996(現在賢劫佛)×五億七千六百萬年,這樣有多少?約一兆七千二百八十億年。地球久遠不毀滅,不代表人類不毀滅,人類會階段性的滅亡,人類會毀滅然後會再來,再來又毀滅、毀滅又再來。

娑婆世界在三千佛出現以後還是要滅掉,現在已經是1,004位佛出現了,還有1996位佛出現了以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會滅了,我們現在是在法住的階段,而一切法生起,都是有成、住、壞、空的,法住是代表一切法,存在那裏的一個事實。一個念頭起來也是一個法,念頭從哪裏起來?從八識阿賴耶識裏面的法塵,第七意識感召以後,從內心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起來就是一個法住,這個念頭滅了、沒有了,就是法滅,法滅就是壞了,壞了最後回到空體,一切法生起的過程,說是成、住、壞、空。阿彌陀佛從祂的清淨空體之間,幻化成一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永遠的在那裏不會滅,就因為阿彌陀佛的修證非常的高深,因此法住的狀況非常的久遠,我們娑婆世界當初開始,由於大家阿賴耶識的共業,阿賴耶識成立這個娑婆世界的時候,也是法住。

法界成立的時候,就住在那裏,就像我們這個道場因緣成熟,大家發心就建立這個法爾禪修中心,這個道場建立成的時候就是成,而後「住」在這裏,這個要「住」多久?要住多久就看大家的德行共業,若德性好就會住久一點,若是不好就會敗壞快一點。好就長,這就是法住,不好就滅亡,什麼時候滅亡?端視德行,一切也都是因緣果報,道場、人都是一樣的,一個法也是一樣的,如果是德行高超,正法會無限期地延長;若是勾心鬥角、仇怨、忿恨,不注重修心,主事的又偷雞摸狗,敵不住魔障的誘惑,很快就會垮了,垮是怎麼垮了?一方面是自己心不清淨,引來魔障。

魔障最喜歡給心不清淨的人一個下手的機會,看多了也是很可怕的。譬如我們道場碰到障礙來的時候,障礙就會找上嘴巴最愛批評的人,心較不清淨的人,然後用他的嘴巴發言,講東、講西,講對、講不對都講。更有一些心不清淨的就聽進去了,也一同起哄。心清淨的你再怎麼發言,只會當耳邊風,有聽、沒有聽也都無所謂。心不清淨的人,一聽就不舒服了,就會一起批評做怪。有道場就有這些事情,所以你要善觀因緣,修行是要這樣的做,處處都是有魔障,魔障都是要毀壞正法,毀壞不了就從這些修得不好的人下手。所以修行的第一階段,修不語戒是最好的,看了不舒服,說聲:「阿彌陀佛!」

一切法的生起是因緣成的過程,成熟了就變成住了,住要多久?這是因緣法、是無常,一定要滅的,法住有多長?與各位的因緣果報、德行來決定,到最後滅了,滅的時候又變成空了,回到沒有發生以前的樣子是空,回到空性了。所以這是從真如法性起,法界、法性、法相、法住,在住中若沒有定、沒有法定,就會影響到法住的時間。

我們凡夫如來藏不見了,當你修到五陰的色、受、想滅了,進入行陰區宇的時候,也許就可以觀一部分的如來藏性,這個時候可以觀一千大千世界,可以觀八萬劫以內眾生的因緣果報,這是如來藏裏面所藏的東西,你才可以看得到,你沒有修到想陰滅了,也就沒有如來藏性的生起。很多外面的人,很喜歡講如來藏,講了半天也不知道搞懂了沒有?沒有修證到菩薩、佛的境界,是很難懂得如來藏性。

佛的如來藏可以擴及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將三千大千世界裏面所有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瞭若指掌,這才是真正的修證到佛境界的如來藏性。我們是有,但是沒有開發出來,每一個人的佛性裏面的如來藏性不見了。

我們也知道今生不可能修證到這個境界,但是從經典裏面融會貫通,才有這些智慧,希望今生我們要先修證到空如來藏,就是學十八空觀、再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開悟以後的人如果不修這三三昧,就沒有定力。你也許懂了一些法界、法性、法相、法住,諸法生起的過程,但是你就沒有定力、法定沒有了。

我們今生若能證到聲聞、緣覺,就已經很不錯了,對初步的小世界裏面的一切煩惱法,都有定力,這樣就算很好了,不要好高鶩遠,說已經成佛了,沒有那麼快的。諸佛大菩薩,對世間宇宙裏面的一切相不去執著,所以有定力,定力來自哪裏?來自空如來藏真如性,空如來藏性有實際的平等性,因此觀善、惡、順、逆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對一切法就不會去動心與分別,這就是屬於法定無分別。

當你在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是四空處定、或者是什麼現象發生,若是對境心不亂就是定,這個法就有定了。沒有定力的時候,這個法就會亂,沒有定。就像有的同學他有心通,可以感知各位的心、可以感知虛空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但是感知以後又會亂了。怎麼亂了?因為他煩惱沒有斷,所以會胡思亂想、會害怕,就以他內心的習氣去相應了。

有境界沒有定力的人,就變成神經衰弱了、神經兮兮的,有的搞不好還要送到神經病院去了。修行可以感覺很多的事情,但是不能講,講了就沒有定,沒有定是發生在哪裡?是我相的執著、是法相的執著,所以沒有定!不管是什麼法,真如性本來就是有那個樣子,經過真如性會產生法界,法界一定有法相,才能成為一個界,會產生法界、法相之間,一定有它產生的法性,法性是從空出來的,把這幾個名相連貫在一起,都是在講法與它們生滅成住的自性真如相。

法住是它存在那裏的一個事實存在,到最後要有定力,去承認那一件事情,你一承認了它,讓它存在那裏,你要有定力了,否則你就亂了,譬如你現在打坐,突然出現了玉皇大帝的忉利天宮,是因緣感召它,產生了忉利天宮的出現,結果是法界現出來了,有一個法相了,法性是你與它因緣感召之間,產生出來的色相的見性真如,然後現起相而住在那裏。你第一次看到,也許會很喜歡,皇宮這麼漂亮,漂亮也不要去執著,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看著它,觀不即不離、不起貪心的去看那個境界,你就有定了。

若起了一個貪心,我喜歡這個境界,以後你死了就到哪裏去了,你跟它結緣了,所以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那麼不厭煩的告訴你,欲界有六天、到四禪是有十八天、還有五淨居天是聲聞、緣覺的境界天、或者是四空處定,你遇到都不要去執著,一執著就到那裏去了,或者是你會幻弄一些什麼的,心裏面會變成佛、會變成誰、會變成一種畫像、形相出來,這四大是會依你的心幻化的,有著這個能力的時候,是不能去執著它的,否則死後就做外道的仙人去了。

《大般若經》是在告訴你,如何度過種種的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沒有境界又沒有消息,有那個境界但是不能去執著它,你才能一關過一關的,回到你本來的菩提自性,《大般若經》是在講這樣的,如果是現起了法界、法性、法相,你沒有定,很容易去執著它,所以要有定,不管是看到好的、不好的形相、境界,都不能夠動心,今生有幸聽聞到佛法,要行正法、要有正知見,境界都有但是不能去執著,這要有定力,是謂法定。

「實際平等性」「大捨」是有一點相像,一切法自性實際裏面都是平等的,從空性來講,一切實際理地都是平等的,有一天你修證到如觀世音菩薩這樣,觀世音菩薩是男生?或者是女生?很多人都在爭辯,祂是悟得空性,所以是中性,祂要度哪一個人,要化女生,祂就化成女生;要化成男生,祂就化成男生。不化的時候是空、如如不動,就像我們的佛一樣,若說是沒有法身,卻處處都是祂的法身,空也是祂的法身、什麼都是祂的法身,無所不在,因為有相裏面也有空,從實際的理地去想,一切都是平等的。

我們也是一樣的,還沒有投胎做男、做女以前,於阿賴耶識成中陰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果報以後就變成男生、變成女生、變成木頭、變成人、變成畜牲,都是因緣果報的感召而有所不一樣,從理地本體上去觀,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因此,法界的法相不去讓它成就,只要你不去受生就不會成就了。

現在回過來講,如果以佛的空性、如如不動的空性來講,就是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性,這樣是回到實際理地的平等了,這一位佛證到這樣,那一位佛也證到這樣,所有的佛都是一樣的,是故沒有大小之分,同樣證到這裏了,就不用比了,大家都一樣成佛了,等佛力、等佛心、等佛威、等佛德、等佛智。

《法華經》是一乘的佛法,才在講一切法是如其本來的安住,它為什麼安住?因為一切因緣撮合,就形成一個法,然後就安住在其中宇宙、世間,所以法界、法性、法住,都是世間相。在這世間相,你有沒有把它觀無所有、不可得,若能做到,即使世間相定在那裏,法性也不受它的影響,為什麼諸佛菩薩心裏面空,能容納一切世間相、眾生相,卻也能夠無礙,也都是以般若波羅蜜多來面對,這樣子一層一層的修證上來,所以不管法界、法相、法性、法住、法定,一切法實際上都是平等的,你不要去觀一切法相有差別相,有差別是我們內心裏面的一個分別,實際上一切法都是平等的。

「離生性」是講我們的空性,本來是離開生滅法,有一切法就有生滅,生滅法就離不開「動、靜、根、覺、空、滅」這六個結使,我們的六根、六識,都是有這六個毛病,每一根都有「動、靜、根、覺、空、滅」這六個毛病。

動結使:一切的有相都是動,不是東西在動才是有動相,法界、法性成立了一個物相的時候,那個就是動相,要把你的思考邏輯放大。那個聲音起來的時候,有聲音然後飛過去了,這個就是它的一個動相,在動相之間有它的靜相。

靜結使:這個房子是有相,有相裏面還有一個不動的相。我在講話、聲音在動,你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在有聲音之間,有一個靜的聲音。以前修觀音法門的時候,修得好的同學可以在聲塵中同時聽到靜音,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體驗。當你在菜市場,非常吵雜的時候,你在附近打坐,有時「啪一下!」周圍之間的聲音都沒有了,只有聽到在耳朵的深深處裏面有一個靜音,才感覺到真的是有靜音!

所以動、靜二相是同時存在著,你修學佛法這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這個木板是有相,裏面還是有一個無相的東西在裏面,你把有相看成動相,裏面有一個無相的靜相在裏面。以聲音來說明是最清楚了,外在的動聲,在不在?在!裏面的靜音在不在?還是在!動、靜二相是同時存在你的自性中。

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把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現象,把它變成無所有、不可得,都把它空掉了,要修內空、外空、內外空、、…,修空掉了以後,變成這些都能自在了,你再對我講些什麼都沒有作用,隨便你去講(動相),卻會專注在那個靜音,到最後這個人會執著喜歡一個靜,動相變成你不執著了、也不討厭了,會回過來喜歡那個靜,這個靜也是一個毛病。

根結使:動、靜斷後要進入根的修證,這時根講起來,其實已經在發神通了,因為你從動之間,修到內心的靜,再從內心的靜之間,慢慢的開發出六根的神通,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有異能,你的眼睛可以遠見,耳朵除了聽到另類眾生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異香、異臭味,舌頭對於酸甜苦辣都不分別,是入一味性,身體可以接觸到陰神,或者是剛死人的中陰身,或者是諸佛、菩薩非常祥和的光芒。

心是第六意識,可以覺知很多外在的東西,譬如可以了解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潛意識裏面,可以體會他的感受等等的,當六根開始有這些異象的時候,就已經快要脫離這個色身束縛了。一些外道都是在修這六根功能,修佛法剛好相反,要擺脫這六根異能的現象,不要去執著那些。進入四禪境界再修下去,就要進入無色界了,把色身脫掉了。最後,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所感覺的這些現象,都是無所有、不可得,是有那個境界,但是不要去執著,去體會一下,不要去修這個。有的人修外道法,都卡死在這裏,會見光、會見其他的眾生,有一神我出入身體,就以這些來現給別人知道,求名聞利養,甚至於算命,這都是不懂得佛法,還是凡夫,果報會到天界去。

覺結使:再下來,就是我們的覺知心起來,這個覺知心是離開第六意識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分別的。如果破掉以後,我們就會進入覺知的心,這個覺知的心與第六意識是不一樣的,這個覺知心,就從執著第八意識所起的一切現象,執著十方一切因緣所現起的一切法,能知過去、能知未來、甚至於知現在的這種能力,佛法在這個關口最重要,一般修世間禪的人,就把它當作是神通、心通,修佛法的人,要把這些覺知空掉,如果不空掉,你怎麼解脫?大家的心互相感召,雖然有覺知,但是你沒有能力如如不動,這個時候,光有這些能力也沒有用。當然修行到這個境界是不錯,感召天上天神,會出生到哪一天去,不一定!但是在修佛法,還是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 般若波羅蜜把它觀空,然後才能夠學習到第五個毛病。

空結使:就是「動、靜、根、覺、空」中的「空」。剛開始修學空,它不是毛病,它是可以證得到解脫的智慧,有空的修證,你就不被一切業力來黏著,當然修到空的人內心清淨了,沒有貪、瞋、癡、慢、疑、惡見之根本煩惱,否則種種眾生的業緣來牽扯,你又跟它相應,怎麼是叫做空呢?是沒有證空的!

真正證到空的人,是聲聞、緣覺、阿羅漢甚至八地菩薩,就有空證的實際體驗,這樣一定可以解脫,但是禪宗所說的,剛開始修的都是在修這個空,很直接了當的斷一切相,我們所誦的《金剛經》告訴你:「凡所有相皆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都是以般若智觀一切法都是空,其實也就是一切無所有、不可得。你們要朝這個方向去做,心裡的煩惱、外在的境界,都要以這個空的體會去把它破掉。

前幾天有一個案例,有個年輕小伙子二十來歲,他去參加打坐,回來以後他還是很用心的打坐,加緊用功,用功到最後,氣跑到腦筋裏面去,導致他不想講話,不想講話就進入靜中,已恢復到空性原來的樣子,他就不想講話,這個現象他也請教過其他的人,得到的回答是:「是修行的必然現象,這個沒有事!」雖然是沒有事,總要想一個辦法讓他度過去,聽了以後他也得不到受用處,輾轉地來到我這裏,他來了以後還是不講話,跟他講話,腦筋的思考很緩慢,所以不能講話。

以後你要有這個體會,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個關卡,回到原來的自性空時,不能舉心動念,連講話都很痛苦。以前跟你們講你都不相信,講話怎麼會痛苦?要不講話你才覺得是痛苦。當回到原來的時候,不想講話、如如不動,但是要上班、要生活,要與父母親互動。他的父母親看了很擔心,這個小孩子怎麼都不講話?

我知道他不講話是過程、無所謂的,然後教他做什麼、吃什麼,他也蠻聽話的照著做,這是要時間去解決的。等到過了幾個月、或者是一年、兩年以後,他慢慢的已經了解了,捨棄了這個靜默,不是你所要的,那就會回過神來突破那個境界。

雖你現在還修不到空三昧、無相三昧,但是你可以從上面所講的十八空觀開始學起,轉你內心的執著,轉不過來就用心念:「一切法都是空,自性也是空,我來煩惱這些幹什麼?我為什麼要執著這些現象?」這樣從十八空的內空、外空、內外空、、…開始學起,也可以教化你自己,本來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我在煩惱這些幹什麼?從理地裏面去教育你的妄想心,也可以得到初步的解脫。

這裏「動、靜、根、覺、空、滅」的「空」,是在講地上菩薩證到空三昧的空,這個時候才真正的解脫。菩薩有兩種,一個是有肉身,或者是有形相色身的菩薩,這個菩薩是謂聲聞、緣覺,他還沒有開悟本來心。若是開悟以後色身沒有了,但是他的心可以有很多的靈通,這就是真正的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可以證到無餘依涅槃,因為沒有色身可以依了,他就依虛空,佛菩薩就是這樣的依虛空而住,是謂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是聲聞、緣覺、地前菩薩這些人,煩惱他們可以看得開,沒有煩惱卻有這個色身,但是他不把身體當作煩惱,死後往生五後淨居天。

當這根發動的時候,就要拋開色身進入覺的境界,覺知就是我們的心,可以超時空去感覺很多的事情,覺了很多以後,若我們現在心還不清淨就有煩惱,這兩個是夾雜在一起的,因為我們還在修行,而開悟的人也還在修行,覺是有了,但是心不清淨的也有,這兩個覺了以後就煩惱,大煩惱、小煩惱,永遠都是在煩惱,所以這個時候要一直調伏到心都清淨了,調伏到這個覺知心不敏感,就進入空了。

以動、靜、根、覺、空,這裏的「空」是講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與前面的十八空是不一樣的!這兩個空你要把它分開清楚,在《大般若經》裏面,十八空是地前菩薩,這些有餘依的行者,用來調理身體、用來調理心、來認識這個理念,把它講成空是怎麼樣,怎麼樣,了解了這些道理所修證到的。空、無相、無願三三昧,是地上菩薩真正在修空觀的,像須菩提就是這個樣子,那個空是原來都沒有的空。

我常常跟你們講的,當你修證到三三昧裏面的空三昧,你不需要什麼法,你走到哪裏,眾生都可以托你的福。有病的,你一到他那裏,他病就會慢慢好了,有障礙的,你一到了他那裏,就沒有障礙了。要用什麼法?不必用,這個空就很好用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捨棄一切法,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去學習,一直破掉世間的一切境界。但是一回到空定的時候,他自然就有那個靈通力,菩薩的境界是以空為主,由於空就可以產生很多利益眾生的事情。

如何修空觀?以無所有、不可得,來破一切的執著,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得到的,是好幾年、十年、二十年都是在修這個空的,智慧沒有用,為什麼?空不是用智慧的,是不能用一切方法的,只能用一個方法就是捨,怎麼捨?就是觀成諸法無所有、不可得,你的煩惱有嗎?無所有、不可得!你的境界有嗎?無所有、不可得!這個空三昧是很重要的,能夠空掉一切法執,你的習氣、毛病、脾氣大概都沒有了。

滅結使:「離生性」是能離一切生滅法,此能「離」就是滅。六結使的動、靜、根、覺、空、滅的第六個結使就是「滅」,「滅」就是以如實空的真如體,面對一切如實不空的真如所現的境,可以如如不動。「滅」不是滅去一切心意念,不是滅去一切法,是要面前有十方世界、有一切眾生,都現在諸佛、菩薩的心中,但祂們都可以無礙。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心量去容納這些,我們還沒有開發出如來藏真如性,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到初步的解脫,就是面對內心的一切業緣,可以不去執著它,這也就有點滅的境界了。

滅與空有什麼不一樣?「空」是空一切法相,把它滅得什麼都像沒有一樣,而「滅」的境界就是有那個相現起,我可以感覺出來,但是不受它的影響,不受它影響的功夫,來自於我修證到「空」的這種體證。所以到這裏的行者就有神通,可以觀一切因緣、觀一切現象,而能如如不動。在起初「空」的修證境界中,我寧願不知,因為我還沒有定力,所以我把一切相、一切真的相、一切假的相,我都看成是空、沒有。但是在「滅」的境界,我可以很平常心的讓那個境界現起來,但是我沒有那種不清淨的心去跟它相應,這就是「滅」的境界。所以法空、真如空就是有離生性,上面所講的這些現象,都要看成無所有、不可得。

「離生性」就是離開一切法生起的那種能力,你要把它學習到,如何學習?就是觀動、靜、根、覺、空、滅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都是無所有、不可得的,這樣就可以做到「離生性」,一切法讓它起、讓它滅,客觀地觀世間一切相。好像看到你的朋友,他賺大錢、蓋大樓了,過不了多久,怎麼倒了,江山換人了?這就是坐觀成敗,一切法都有成、住、壞、空這些現象,這是生滅法。因此要守住你本身的空體,能如如不動的去面對這些境界,你要懂得這些法性裏面所有的,都是這些特性,你要去懂得它。

離生性是很重要的,一切法有生滅,但是一切法從空裏面起來的時候,我們這個本體(空真如體)是無生滅的,我們要去了解本體空裏面是離一切生滅法,剛剛前面所講的真如法、法界、法相、法性、法住、法定,這些一切相都是生滅法,所以生滅法證到以後,要觀這些法無所有、不可得,然後回到我們本體空裏面。體性空是不生滅法,不生滅法證到,也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不執著一切法、一切相,才有辦法解脫。

講了那麼多,到這裏都以般若波羅蜜多去觀,即使得到了一種智慧,也都要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甚至證得果位了,也要觀無所有、不可得。預流法就是須陀洹果,須陀洹證到預流果位,還要人間來回七次,一來一往,天上、人間七次,才能證到阿羅漢菩提,才能真正的解脫。有的人說他是天上的天神來下生的,也許是預流果七上、七下來的。也許是有不修佛法,然後天上的果報完了,又墮落人間下來了,要等待輪迴的,那是與須陀洹是不一樣的。

「須陀洹」:證到須陀洹的人,不能說我得到須陀洹果,什麼叫做須陀洹果?是預流果(初果)之聖者,進而更斷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之修惑,要邁向斯陀果者。此行者就是不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所看到、聽到、聞到、所接觸到的,你都能夠如如不動,做到這樣才是 得預流果,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還要天上、人間往還七次,才能證到阿羅漢菩提,看你自己現在的功夫有多少?看這個不舒服、看那個不如意、看這個人講這一句話聽不下去、看那個人怎麼樣就受不了。修行就不要去管別人,看不慣就要轉你的心,轉你的心後來會怎麼樣呢?看著他所做的,好像也笨得很可愛,加一個可愛,表示你的心態在改變了,以前看了就要罵人,現在他這麼做,就讓他去做,你能夠做到這樣,你才得個不入流、不入塵流,你所聽、所聞、所看、所接觸的,都不受它所左右,才證到這個須陀洹果,證得也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

「斯陀含」:是一來果,天上、人間來回一次,升天以後再來人間一次,就是要以肉體來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叫做一還果。此行者來人間斷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尚須由天上至人間一度受生,方可得證般涅槃,至此以後,不再受生,稱為斯陀含果,或一來果。以其僅餘下品之貪瞋癡,故又稱薄貪瞋癡、薄地。

「阿那含」:是不還果、不來果,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他們已斷盡欲界九品之惑,不再來欲界受生。阿那含是不回來人間,不回來去哪裏?不回來就到四禪天的五淨居天去居住,去享受那種寂滅為樂。他為什麼不行菩薩道來度眾生?因為他還沒有發大心,他能自我解脫而已,到五淨居天去享受那種寂滅為樂的禪悅,這是不還果。證到這個阿那含果,也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此等行者已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漏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故在狹義解釋時,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為何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因大乘菩薩有慧無定,但阿羅漢已得出到菩提,已得大定,故勝於七地以前菩薩諸地。

證阿羅漢者悟無生、是解脫了,是真正的脫離三界輪迴了,如果今生有幸證得阿羅漢果,也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趕快修學菩薩法,馬上從小乘轉到大乘法,把自以為修行成就,擴大到利益眾生,這樣不是很快就轉了嗎?不是可以上求如來菩提、下化眾生了嗎?

證到了這些果位的時候,不管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獨覺,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著所證到的果位,即使境界證到,也不要有那個境界想。不要以此為自我肯定、滿足,真正轉成菩薩道的時候,也要抱著無所有、不可得的行持。

誦了《金剛經》以後,你有仔細的思考嗎?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答:「不也!世尊!」證得須陀洹果者,心裏面有沒有認為證到須陀洹果的果位想?沒有!證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是一樣的,都不能說自己有證到什麼果位,你不要動不動說我證到了初地菩薩、幾地菩薩、八地的菩薩,還有更荒謬的說:證到十三地菩薩。是有十三住位階菩薩分位,而十三住者是指如來住,即佛果究竟地,果德圓滿,出離清淨,施作佛事,利益眾生之極位。這不是成果地佛了嗎?那也是五億多年後的彌勒佛而已。那十二住是什麼菩薩?是指最上住,即十地菩薩之第十法雲地,此菩薩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法灌頂一生相續,作一切佛事之位。末法時期有這種現世菩薩嗎?

好了!有了某種修證,你有這種執著,一方面不能前進,二方面是真的到了那個境界了嗎?還是一個問題!?要有真正的人來給你印證,你到了哪個境界,不是你自我肯定,說我已經到了哪一個境界了。世間禪定裏面的境界,不能成為一個境界,因為沒有果位可言,他是天神的天道位,會出生到天上去,然後壽命盡了,又再去輪迴。我們所說的果位,是小乘四果的果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獨覺法,菩薩、如來地、佛等,證得都要觀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的果位,其實是到八地才能講有一個境界,以前還是有學位就沒有解脫,八地不動地的菩薩相當於阿羅漢,有解脫的菩提,七地以前有學位的這些菩薩,有智慧但是沒有定力,所以不成為菩提,這些你們要了解的。

也不要以為受了菩薩戒,我就是真的菩薩了,但是還沒有證到菩提。所謂的菩提是覺者、覺悟了,覺悟的時候應該不受一切因緣所牽扯、來轉;在座各位,大部分都受過菩薩戒,有沒有受某一個因緣來轉?大部分來說是肯定的,都受了某一個因緣來轉,也就沒有定、沒有解脫了,沒有解脫當然菩提就不存在,煩惱無量,定力沒有,解脫也沒有,不要自己受了菩薩戒了,就看不起那些修學小乘的行者,他們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法,也都有所成就了,真的是沒有煩惱,有所覺知心了。但是我們仍然是茫茫然、渾然不覺,碰到冤親債主、碰到活人、死人,都一樣造成很多的困難、苦惱,要解脫都解脫不出來,就是沒有定。

我們要虛心,不要自傲,我是在修大乘佛法,有些無知的居士,會毀謗小乘出家眾,這個罪過很大,他有菩提解脫知見,而你還沒有呢!你可以在這裏說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也是落個胡說八道之嫌,有沒有這種感受?每一個人都寫了那麼一大本書,拿起來看得使人眼花繚亂,仔細一看,狗屁不通,不知道在講什麼?

有正知見的行者修得好,離不開戒律,你要觀看哪一個人是不是在胡說八道,可以看他的戒律嚴格與否,白衣不能毀謗出家眾,卻偏偏在毀謗出家眾,在家人怎麼可以毀謗出家眾的,哪怕是出家眾做得對與錯,也不能批評。而什麼是對、錯?沒有對、錯的!是你所看的角度不同,而就加以批評,這樣就犯戒了,是真沒有智慧了。

菩提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這三個是有成就了,有解脫了,要到不動地的八地菩薩,才有等聲聞四果阿羅漢菩提,才有解脫菩提,才有一點果位的樣子。如來菩提更是不用說了,是無上正等正覺。前面所講的,小乘果位證到的時候,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兩種,大乘祇有如來無上菩提這一種,證得時也要觀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沒有菩提,菩薩是菩提薩埵,就是覺悟的有情,覺悟為什麼還帶一個有情?因為還留一個尾巴,感情捨不得、捨不得你的家人、你的親戚朋友、捨不得眾生,為什麼?眾生在受苦,我一定要度眾生,菩薩的煩惱在於要度眾生,菩薩的煩惱在於沒有放下一切的這些感情作用,所以他沒有菩提,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功夫,你的智慧可能比人家多,但是定力、解脫知見就比人家少,自己有幾斤兩?要自己搞清楚!但是菩薩是要求如來菩提者,是想要最後成如來佛者,這是我們行菩薩道的原動力。

如來地有十地,如來二地還有餘習,當然不是壞的習氣,譬如釋迦牟尼佛的徒弟,修證到阿羅漢的時候,一聽到音樂時,他的腳就開始打拍子、要起舞了,這是他養成的一種習氣;我們的習氣更重了,自己想一想、打坐的時候想一想、靜靜的時候想一想,我們習氣還有哪一些?還是無量無邊的,證到阿羅漢了,還有這些習氣沒有辦法滅,何況是我們。到了佛的境界如來二地,還有微細的習氣,譬如喜歡吃酸的、喜歡吃辣的,這並非是什麼大毛病,但是就是喜歡,這個喜歡就是習氣,這些也都是包括在我們修行的範圍裏面。

菩薩法、如來法證到的時候,也要有無所有、不可得的這種觀念,第一段般若波羅蜜就是在講對一切修證、方法、境界、果位,甚至於神通,都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子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往上走。什麼法要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來看它?所有的法都要這樣,不管是方法、境界、果位都是一樣的,都要以這種心態來看它,就是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為無所有、不可得。(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