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1.25. 第 5 講(之4)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9. 如何行般若波羅蜜多?
現在我們要繼續講般若波羅蜜行相,先前我們講到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多?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對一切有相、無相,都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觀念來看破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也就是在講我們修行過程之間,對一切境界,都要抱著這種態 度,當修證到初禪的境界,鼻、舌二識不起功用,你也不要去執著它;修到二禪境界能夠見光,前五識不起功用,是為喜俱禪,你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到三禪境界是樂俱禪,身體充滿了氣機,感覺非常的快樂,那種快樂,你不要去執著它,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就能夠進入四禪的境界。什麼法對所有的一切境界,都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因為在禪修過程中,不去執取一切境界,能捨才能再有新的體證,不然在諸境中執著,就會受感召而出生到某天界、仙道、外道或魔道中去。
(1) 從十八空觀起修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有了實際禪修的境界,就要學習空觀智,不然說要觀無所有、不可得,卻不能得其力。從實證的工夫來講,般若十八空智要學,從身體、心識的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等學起;再從你的靜慮中把它看成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這樣一直認識下去,慢慢的去瞭解這些空理的意思,這樣會學習到初步的空,好像外在的一切法對我來講,可以保持一個「不即不離」,可以保持這種不相應的功夫,那樣初步的空,你就修證到了,亦即對一切境界,可以抱持著一個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去面對它,這樣也只是初步的空觀智而已,還沒有真正證到空的階段。
(2) 初學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學習十八空以外,再回過來同理可說,這五蘊之身---色、受、想、行、識,外在的六塵境---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當六根接觸到六塵生六識成「觸」時,起六觸緣所生諸受的法,也都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亦即您眼睛看到某個人,他做某件事,連接這種諸多因緣,從您內心裏面產生一種覺受,這覺受是喜歡、或者是討厭,或者是生氣想要罵人,這些就是六觸緣所生諸受,這些法也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是初修學者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要學習空觀智,就要從六根、塵、識開始修起,用般若波羅蜜多來轉一切過習氣,這是初步的、剛開始修行的工夫。
打坐的時候,身體的腳在痛,但是身體也應該是無所有、不可得,痛也是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會痛?應該不會痛,自性與色身分離,就不會痛了,這樣慢慢去修證它;對於聲音,您聽到了,產生這種內心的覺受,這聲音是好聽、不好聽的、 吵雜的、罵人的、…等等,你都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當您還做不到時,就要用上面所提的十八空觀,來把它空掉!
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不管是身體、或者是感情作用、或者是你的念頭、或者是修得好一點的,進入無始劫以來,行陰區宇裏面所有的一切業緣,與眾生間所互相感召的,懂得宿命通的,這些都是在行陰區宇裏面的;如果突破行陰就進入識陰,識陰都是以心來感應一切法,心是無形無相的,卻可以遍十方虛空一切世界,可以接觸到一切眾生,雖然你能夠做到這些功夫,也要視成無所有、不可得,這五蘊、六塵、六根、六觸、六觸緣所生諸受法,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功夫把它觀破,觀破後也就是做到無所有、不可得的境界。
(3) 般若波羅蜜多來觀六大及小乘諸法
在禪修、打坐的時候,用這些方法來改進你心的執取現象,進而會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初禪是離生喜樂地,離開欲界的生死,本身就有一種定力,對於名、色、財、食、睡都能夠遠離;慢慢進入二禪,你就能夠心清淨發光,見自性光、外在光;三禪境界的時候,氣越來越旺,整個身體都會充滿了氣機,這時候碰到、撞到外在的東西,你不會受傷。打坐的時候,氣充滿了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真氣,那種快樂是世間上最快樂的,但是品嚐一下也要放開,才能進入四禪境界;四禪是對境自心能不動,可以進入「一境性」之間,也就是在禪定之間所現起的一切現象,你的心也都能如如不動地面對它,這樣就能度過去了,這是色界四禪天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到彼岸。
再下來是聖人的境界,修六大(地、水、火、風、空、識),都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修。不管是我們肉體、或者是宇宙十方虛空的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要形成四大一定要有識(心),有這個心識才能成就一切法、成就四大。這心從哪裏來?是從空性之中來的,真如空性應緣產生心識,心就會幻化成四大,你了解這些以後,六大本來是有與空二相,但是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當體會得、證得時,還是要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
有的人觀十二因緣法,參證卅七道品,即使有所得,你也要把它放下,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才能步步高升、天天有進步。
在修四靜慮之間,加修四聖諦(苦、集、滅、道)一切法,再修十八空觀法,即要跨入菩薩境界的時候,就要修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四靜慮法中在第四禪的境界,剛要進入無色界的境界,就會產生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或進入四無色定(四空處定)之境界。
(4) 觀六度無所有、不可得
更有進者,我們修佛法,除了打坐有世間禪定的境界以外,我們還要加修六度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在這六度的修證之間所體會的,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譬如行布施,在布施之間要以無相布施為原則,不要執著布施的功德,這樣就是在培養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為什麼呢?就是你觀布施的功德為無所有、不可得,這個道理你也應該懂了。
同樣的道理對於持五戒、菩薩戒、持淨戒,不管守的好與不好,都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因為守戒守得很清淨,甚至因持戒而產生一些靈通,你也要不去執著它,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以前我也講過,有的人因為持戒很清淨,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的如來語印一樣,此修行人所講出來的話,這樣就是這樣,哪怕是隨便的一句話,就能成就一切法,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譬如說喝酒一事,你是守不飲酒戒,但你應酬時遇到不得不喝酒時,您隨便講一句話:「以酒代茶!」當喝下去的竟然是茶,不是酒的味道。像這種持戒清淨後,無所不有的體會與境界,你不要去執著它,都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過去就算了。修行過程之間沒有體驗、沒有境界,就是還沒消息;有很多的境界、也有所體驗,但都不要去執著它,就是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觀一切法,這樣就能夠繼續有所突破與進步。
對於安忍波羅蜜,我們以無忍的心來面對一切的逆境,這是對於上上根機的修行人而說。因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能夠住「安忍」境,所以剛開始要忍辱,還有一個心:「我是在修忍辱波羅蜜多,我不能生氣、我要忍耐!」對一切的逆境,有這些現象時,也是會有所進步的。到最後由大忍、小忍、到不必忍,這就是安忍,反正是對著逆境,人家罵你、侮辱你,人家講什麼話也都無所謂,這樣就有一點得到安忍波羅蜜了。當你得到的時候也不要執著,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就是禪宗講的很簡單的一句話:「不即不離」,其實把此句話演繹成無量的佛法,亦即《大般若經》裏面所講的這些話:「無所有、不可得;若相應、若不相應」。
精進是你念佛精進、誦經精進、禪七精進、佛七精進,甚至於你對於肉體氣機精進,等等的用功法門,隨境界、層次不同,常會有所變更,不要該換筏,您還不換筏,該下筏到彼岸,您還是不下筏,這樣就是有所執著,該捨不能捨,該換不能換,就不會進步。用什麼法門精進用功,有所得時你都不能夠執著,該轉就要轉,該捨就要捨,這樣也是在用般若波羅蜜的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來度到彼岸。
靜慮就是在修打坐、禪修,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甚至於開悟的人成為地上菩薩者,或走四空處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到這些境界,都不能去執著,也是要觀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子才能夠圓滿你的菩提自性,也在圓滿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等等。這樣慢慢的認識《金剛經》的前提,這些很重要,慢慢的把你的理念搞清楚,當我們進入《金剛經》的時候,也就能夠融會貫通,不然光講《金剛經》你會是一頭的霧水,也不知道在講什麼?我們也花很多的時間在講這些前提。
當你破了色身就進入四空處定,佛法在這裏是一個分水嶺,你在四禪天以前,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時候,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波羅蜜,你可能會得到小乘的聲聞、緣覺的果位;當你在四禪的時候修四加行,能夠突破色身、心能夠出離,也就是法身會活起來,禪宗在這裏才認為是開悟的境界。開悟也就是世間的無色界裏面的四空處定境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個關卡不去修六度波羅蜜,這種人也只是世間的凡夫,雖然天壽很長,例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壽,有五百六十八億年的人間壽命,天壽盡了依然還要再去輪迴。
打破黑漆桶開悟以後,開始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波羅蜜,然後再以般若的智慧,就可以修證到無上菩提自性,也就是得以解脫,這個時候就是菩薩。四禪以前加修佛法所修證到的是聲聞、緣覺境界,甚至於阿羅漢的境界;四空處定以後,能夠修學六度波羅蜜,再加上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為十波羅蜜多,也就是不止修六度波羅蜜,還是要修十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的十度波羅蜜多。
(5) 四空處定能證能捨
當因緣成熟,破掉色身了,你就會進入四無色定,亦即是四空處定,行者已經突破色身,沒有身子但是只有一個心,這個心可以入空無邊處、入識無邊處、也可以住無所有處;可以用心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可以產生宿命通,此通就是從這裏識無邊處來的。
當一個行者心緣空太單調了,再以心緣過去、現在、未來事就會亂了,心一直在觀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果報,觀來觀去,你的心會亂了,所以空無邊處也不好、識無邊處也是不好,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就會修到無所有處定中。無所有處定就是面對那個境界不去執著它,有法無主,這種境界就是無所有處定,有所感知但是不起心動念去相應,知道很多的事情,但是不去做第二手的傳播、把它放下,這種都是已證得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修証到以後,還是要把它放下,觀成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執著它;以後還有很多的法,不要以你會了、懂了什麼,就以那個為滿足,這樣就永遠沒有辦法進步,所以般若波羅蜜為什麼是那麼重要,就是一切法在修行過程之間,都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把它化空;或者是在有相之間,不去執著它,抱著這種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自然也就不會去執著它。
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中,也要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觀它,所修證到的境界,也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才不會住著在那個境界上面,不然你的果報就會感召四空處天,你就會出生到那裡去,修了半天結果你又去當天神了,還是沒有證得解脫,因為天神是沒有解脫知見的,壽命雖是無量的長,但天壽盡了,照樣再去輪迴。所以在這裏要小心,為什麼要以般若波羅蜜多來觀照、來破解一切的境界?就是要這樣子,才能證得無上菩提。
(6) 一切智等如來法能證能捨
如來佛有十力法、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相智、一切道智、一切道相智,成佛的時候修證到這些法,也要以般若波羅蜜把這些一切智法,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能住在空無的境界裏面,在涅槃的境界裏面。佛有十八種與一般聲聞、緣覺、菩薩所不共有的法,叫做十八佛不共法,只有佛才有的,你沒有修証到佛這個境界,就沒有這種法,菩薩沒有那個智慧去瞭解祂。
佛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也是只有佛才有的,八萬四千法,每一個法都要懂得,而且都修得很好,這並非我們所能夠去推測的,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有多高深!你有在看網路上的文章嗎?《大般若經》若是用背誦的,總是會有一點差錯吧?佛陀在說法中,一直在重複講這些法,卻是不會出差錯的,也都是很有秩序地一直在詮釋,口若懸河、源源不斷。《大般若經》裏面有那麼多的名相,從來就不會有差錯的,井然有序的演繹下來,這是有無量的智慧,我們實在是很難去體會這些。當你讀經典,懂得越多,就越謙卑,我們所學佛法有多少?真是少得可憐,您就不會有貢高我慢,不會吹牛、夜郎自大,不會的!越是學習多了,越是覺得自己很渺小!這些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網路上面的文章「名相」說明。
還有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實際平等性,這些已經悟道者的修証境界,也要以般若波羅蜜,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真如」,以前也已經講過了,如其本來所特有的現象、功用、狀態,能真實地現起,這就是「真如」。我們上面所講的這些,都有它的真如性,譬如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意這六根,都有六根的真如性,眼睛的真如在幹什麼?它就是一個根門,可以看到外境的一個門,這六根門有它的功能,如其本來的功能,就是要照外境的一個鏡頭,這就是它的真如性,它有樣子了、有功能了,它有它的自性了,每一個法都有它的真如性,你不要以為真如只有佛才有,不是的!
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有它每一根的真如性,這六根真如應該做什麼?長成什麼形狀?它的根本功用是什麼?這些每一個功能它都具足了,就是它的真如性具足了。有的人不是這樣,眼睛是有了,但是看不到東西,那只有它的真如性在,但是它的樣子破壞掉了,亦即真如不具足,這些 就是所謂的瞎子。但是他真如性裏面的見性是不滅的,他也可以閉著眼睛看,看到黑暗的;若能修行,也可以透過他的自性-見性,能夠超能力的開發出神通,不透過眼根的真如來看到外境,這是天眼通的境界,他的見性真如還是在的。這樣子,你去思考每一個真如,每一個名相都有一個真如性的。
剛剛上面所講的,有布施真如、持戒真如、忍辱真如、精進真如、禪定真如、般若真如、內空真如、外空真如、內外空真如、空空真如、大空真如、、等等的,每一個名相都有它的真如性,你有沒有讓它真正的發揮最大的功用?有的話,就是菩薩的境界;沒有,就還是凡夫。六根真如在修行時,若你真如法得到了,要把它觀破看空,視為無所有、不可得。但是它確實有如其本來的功用,這是真如法,你要承認它的存在。
六根可以看六塵,這六塵也有六塵真如,有六種相,產生六識有六識真如,這在修証過程之間、都一定要把它觀空、無所有、不可得的。但是到如來境地的時候,反而要回過來承認它的存在,所以真如法是如來藏,是有六根、六塵、六識,它是有產生一切相的功能,在這些解脫道證到以後,要回到有相,也就是在了解這些現象以後,然後再承認它,一切都是有如其本來的功能存在,這是真如自性本能,懂得它就會有無量的神變,這是菩薩、佛的境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