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1.25. 第 5 講(之3)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續)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初步的簡介了什麼是般若波羅蜜?當你懂得這個意思以後,世間法、世間禪與佛禪,其差異到底是在哪裏?世間禪的境界,每一個禪定,都有它的各自層次與境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有四空處定。如果你在四禪以前再加修六度波羅蜜,就可以證得有餘依涅槃。有餘依就是還有這個身形,因為這個身體還沒有破解掉,當然習氣也沒有辦法完全斷盡,可以證得聲聞、緣覺的境界,聲聞、緣覺是以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而得到解脫。行者在修到四禪、或者是在破了色身以後,修四空處定時,再加上修六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波羅蜜多,就可以證得菩薩道位階。這六度裏面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因為它的意義就是得到一切境界,要把它看作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子你才能夠超越諸境界。
再者誰要來修般若波羅蜜?當然要求得菩薩道解脫者,都應該要修般若波羅蜜,不要去執著你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切境界。我們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要審慎觀察,對一切境界抱著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這樣子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有的修行人有境界但沒有定力,這是跳越了修定的這一關卡,有禪心而沒有定力,那不叫做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有它的各自境界,但是有境界卻執著它,或者是造成心慌意亂、散亂,這都是沒有定力。如果沒有按部就班,沒有善知識指導修行,有的人色身即使有超覺,這超覺是有外來的障礙,或者是外來的這些非人灌氣,讓他氣入身體,導致心有靈知靈覺,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這種人都是顯示散亂地,到處要去找人來解決這種病情,但若遇不到善知識,也就沒有人能幫他解決!
5.對什麼法要無所有、不可得?
在我們修行過程之間,你的程度在哪裏?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甚或再加上四空處定,再來還有八勝處、九次第定、還有十遍處等。在諸層次境界中,接著能接觸到六度波羅蜜佛法,你就要開始修空觀,空觀裏面就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這三三昧是解脫知見的重要關卡,是修世間禪與佛禪,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你能夠修證到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你就可以得到解脫,就有這種智慧,就能擺脫一切業力的牽扯。
在這空、無相、無願等三昧之前,世間禪裏面還有一個十八空的修證。這十八空與空、無相、無願等三昧,有什麼不同?在十八空之修證主要從六根對六塵不執著,這樣子的去修空觀,用意念去理解、去思考,然後就能體證,但是這體證僅是意解,因為沒有把心打開,所以還是不算究竟。
一個開悟的行者屬於地上菩薩,很容易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一個沒有開悟的行者,還有肉身存在,法身沒有活起來,所以他在打坐修行之間用心去觀十八空之義,有時是列出廿空。這個空的修證都是屬於世間禪定、或者是小乘行者在修的空理,在沒有破色身以前就會修這十八空,或者謂廿空。
何者為無所有、不可得?什麼法為無所有、不可得耶?須菩提尊者說般若波羅蜜多法是屬無所有、不可得,須菩提在《金剛經》裏面直接用他的梵音譯,在《大般若經》裏面三藏法師把他翻成善現,他是悟空最徹底的人,故須菩提是《大般若經》裏面的主角,為什麼以他當主角?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在發問,與世尊一問一答,因為他是釋迦牟尼佛弟子中悟空、解空第一的。
須菩提因為解空,所以才有智慧,很多人為什麼沒有智慧?在修學佛法沒有修證到空,所以智慧提升不起來,為什麼會智慧起不來?就是執著一切境界,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做不到,常常執著各種境界。很多人在打坐中心念起來、影像現起,就跟著那個心念、影像一直在跑,這就是沒有智慧。
很多鬼神或者是護法神,當然有時候也會是菩薩在考你,給你個心念,叫你做這個、叫你做那個,如果你還真的這麼去做,你就長不大,你不適合修空觀,你沒有辦法好好的去利用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會相信鬼神、會相信護法神、或者是諸佛菩薩給你的考題,當然就無定力可言。
若是菩薩應不受內外境影響,反過來講你不受他的影響,你就要有能耐,有什麼能耐呢?就是要有比他功夫好,怎麼好法?他要讓你生病,你要有能耐不生病,他要讓你心煩,你要有能耐不心煩,不然你怎麼能夠當菩薩,怎麼修般若波羅蜜?怎麼修《大般若經》?怎麼修《金剛經》?《金剛經》是培養你自立自主,不會去聽鬼神給你的安排、不會去聽護法神給你的安排。或菩薩給你的考題都能夠通過,怎麼通過?就是抱持著一個無所有、不可得的心理,抱持著一個空、無一切法的心,這樣你就不會被考倒。
這個境界是很難的,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追逐一切的有為相,菩薩給你講什麼?護法神給你講什麼?護法神要你做這個、要你做那個,而你就去做了!這怎麼解脫?你頂多也只是世間禪定裏面的一個修行者,所以聽從也不好、不聽從也不好,拿捏之間是很難的,聽從了是很順利,家裏面的事情很順利、夫妻和合、兒女、事業滿意、學業很好,但是沒有解脫,你學不到解脫知見。
你不聽從就要有能耐,它要讓你煩你不煩惱,它讓你生病,生病也無所謂,因為你碰到逆境也是會觀無所有、不可得。所以空、無相三昧,不是平白這麼去認知的,要有很大的魄力,在心裏面去建立這種自信、自力。講起來修解脫知見也可以說是學無神論者,這是比較貼切的說明,你不要以為有護法神、有菩薩、有鬼神,反正這一切都是空、無、沒有。但是實際上有沒有?是有的!有的時候他就製造境界來考你、來整你、來壓你,你就要有能耐,要從裏面去化解、脫離出來,這就需要智慧了,這智慧來自於空、無相的三昧,所以須菩提他是智慧第一,能悟知一切無相是這麼來的。一進入空、無相,一切的順境、逆境,對你都能無礙。
你到底要修什麼法?就由你自己去決定,走到第四階段的般若期的時候,你智慧成熟了,要不要去做空理的修證?有的認為護法神在護持我們的道場、在護持我們的家庭、護持你的修行,而你不聽他怎麼行?一聽他的你就沒有自己,所以真正的正法護法神,他不會去管這些,他護持他的、你做你的,冥冥之中就有真正的護法神在護持你,很多護法神也許是假借護法的名稱,在左右你、在指導著你,那些都是鬼神或假護法神。所以行者不學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是不能空一切相的,這個觀念要建立在你的心裏面,你的修行才會有進步,不然這一世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下一世有沒有辦法再接觸到正法,誰也不知道,也是把握不住吧!
6.六度中以般若波羅蜜多來修
修世間禪、修四聖諦、修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能進一步再修六度波羅蜜,就有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的修證,在這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之間,都能不求有所得,要能抱著無所有的心來修。《金剛經》說若以須彌山那麼多的七寶去供養、布施,其福德大不大?若有大小的知見就不算大,若你去做布施了,但是卻能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福德才是無量無邊的。
同樣的持戒也是一樣,在持戒中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來修,才能守戒而不住戒。什麼叫不住戒?就是心不被戒律來搞得您心不安,學佛法本來要學自在、無礙,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因心還沒清淨故,就會因守戒而覺得不自在。修忍辱法也是一樣,在修忍辱法之間,雖有忍辱的境,但無有忍辱的心。
《金剛經》中云: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為忍辱波羅蜜;修忍辱度到彼岸的法門是很好,但若你還有所忍,你就沒做到無所有、不可得,心裏面還有一個忍的心理,表示你還有瞋心在,很勉強地在忍。因我在修忍辱波羅蜜,所以我要忍、忍、忍,習氣少一點、境界高一點就不必用強忍了,是能安忍了,境界再高一點就是柔順的忍,根本就沒有一個忍的心,反正是逆境界來時,我就是這個樣子,心能如如不動。這個時候你有沒有一個有所得的境或心?心境兩俱亡。
所以《金剛經》裏面的三段式說法,先給你們說明這些,也就很容易懂得經文在說什麼。為什麼《金剛經》常提這三段式的經文?因為你是要用般若波羅蜜來觀一切法,在修這六度之間,也是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們,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來觀六度波羅蜜,諸法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一切法空故,連般若波羅蜜多自性也空故。
7.般若空慧對境界名相無執的簡介
修六度是要進入一切法空故,所以就有十八空,或者是廿空的修證,在網路上如果有看《大般若經》名相,就知十八空者有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這裏面的意義是大同小異,只是境界不同,前面的境界是比較低,越往後面的境界是越來越高。
外空就是在講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產生了六識,你要把它觀空,亦即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你要修到外空,你要做到外境觀空,一切覺知能做到無所有、不可得,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去觀。第一個內空是講我們對外境的覺知,這六識中如眼睛看到東西,有感覺這個東西了,但你產生覺受了沒有?有產生覺受就有感受,就要把它空掉了,這是內證到空,怎麼做到?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觀你所感覺的、或是使你內心所起的習氣毛病去相應的,這些都以無所有、不可得的法去破解,這樣就可以慢慢的證到空了,自心不受它左右就是空,但是這些都是有相之間對空的了解。
到最後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這是從理地上來講,你們要進一步的了解,可以從網路上面去看般若名相解釋,我們只是大略舉個例子給您聽。十八空、或者是廿空,還沒有證到它時,你要盡量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去觀照,證到了空,你自然就能對境不著。到證得真空後,還要把這個空也空掉了,即是證到空的時候,仍然是以無所有、不可得的法,來破掉空執。也就是要再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破空者,到最後空、有兩者都能不執取其境,故一切法皆是空無所有、不可得,直取其中道。
同理可說,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六塵、六根、六觸、六觸緣所生諸受法都是無所有、不可得;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本來是有相,但是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還是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觀十二因緣觀的時候,證得時也是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十八空法、四靜慮法(四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等要證或證得都要以無所有、不可得來觀照,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何謂慈?就是你要讓眾生有一個快樂的感覺,所以給他無量的心意,讓他快樂、安適,這是大慈。何謂悲?就是你有能力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悲心。何謂喜?因為你有能力讓眾生快樂,也讓他能離苦得樂,你自己本身也就會覺得內心非常的安慰,有這個喜心。何謂捨?對於有緣、無緣的眾生、有情、無情的眾生,都能夠一般平等的看待,儘量的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在修四靜慮之間,在跨入菩薩道的時候,就要修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當因緣成熟時你破掉色身了,就會進入四空處定的境界,亦即四無色定,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空處定中,也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所修證到的境界,也要把它看成諸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才不會住著在那個境界上面,不然你的果報就會感召四禪諸天、或者四空處定諸天,你就會出生到那裡去,修了半天結果你又去當天神去了,還是沒有解脫,因為天神是沒有解脫知見的,壽命是無量的長,壽盡了照樣再去輪迴。所以在這裏要小心,為什麼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照?來破解一切的境界,就是這樣子。
聲聞、緣覺、菩薩的境界,所證到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眼,簡單說明一下:
肉眼:大家都有,開悟的人也有肉眼,入世的菩薩也有肉眼,肉眼是受一些因緣的限制,沒有光就看不到,看也看不遠。
天眼:行者修到眼睛能隔見、遠見,觀照十方虛空界一千大千世界(1x109),這是四禪天行者或阿羅漢等的境界。而佛陀的天眼明能觀照十方一切三千大千世界(3x109)。
慧眼:行者修證到空理,對一切相能以慧眼觀它、認知它。須菩提是證空第一,故具慧眼第一。《金剛經》裏面講到須菩提雖是證得空第一、慧眼第一,但是從來就沒有聽過世尊講這個那麼高深的《大般若經》的法門,因此感動得痛哭流涕。所以慧眼是從要從性空而生起,執著一切相者就沒有智慧,而不執著一切相者就有智慧,觀破一切相時,也就不會執著境界。空掉一切你就會得到、也懂得一切的有相,也就能進入法眼境界,慧眼空可以說是小乘行者的解脫知見。
法眼:行者能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察緣生緣滅等差別法相。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觀諸法,能知能行,難行能行,往菩提道前進;具法眼行者當能知一切眾生各種根基,亦能知眾生各種方便門,故能令眾生修行證道。故法眼就代表一個總相、差別相、世間相,你都能夠知道它的起源、因緣怎麼樣?這就更高段了,這是菩薩的境界。法眼是菩薩證得空、有不二的境界,可以懂得諸法實相。
佛眼:具有前面四眼者外,指諸佛能照見諸法實相,如《法華經》云:「佛眼圓通,舉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故佛眼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等四眼之用,更因悟得佛性真實,故能無物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又《無量壽經》云:「佛眼具足,覺了法性。」故有能力徧知十方世界及十方世界一切有情無情類眾生因緣果報,故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都是從心地佛性起,不假思慮。
四禪天天神或小乘行者阿羅漢等,眼能觀八萬劫以內外眾生因緣果報,但是佛眼可以觀無始劫以來的有情、無情一切眾生,及三千大千世界裏面的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夠清清楚楚地了知,這是真佛眼。所以佛的境界是難以思維的,但是我們要了解,才不會動不動就說已成佛,怎能與釋迦牟尼佛比,有一些外道無知,就像井底之蛙,無知而生貢高我慢心。
當行者各各證得天眼、慧眼、法眼或佛眼,不管單證或全得五眼,都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觀它。所以證得天眼要以無所有、不可得心觀它,才可再進而證得慧眼、法眼,甚至於佛眼。慧眼是證悟得空時,再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把慧眼空掉了,才能夠進而證法眼;證得法眼後,行者繼續不執著,觀它為無所有、不可得。當有一天真成佛的時候,五眼也就具足了,具足以後 也要把它空掉不執取。
當行者證得六神通法---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再加上聖人的漏盡通,在證得諸通時,也是要以般若波羅蜜來觀破、不執著它,不要證得一個神通就滿足了,要能把它空掉了,這樣就可以再證得第二個、三個神通,在世間禪定裏面,可以修到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他是以心一個一個去修的,當修得一個神通後就執著它,可能就修不到第二個神通,還是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來觀破它。佛法的六神通是先要從漏盡通證得後,直到如來第六地的時候,心已完全清淨,自然就會誘生起五神通,再加上前修的漏盡通,就合成六神通。
當然佛的神通境界要再加上三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這個'明'就是比'通'功能還要廣大,譬如漏盡明來講,阿羅漢已經證到沒有煩惱,但是心還有微細污垢,可以感覺心裏面還有一些污垢會起來,但是能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解脫、沒有煩惱,這叫做漏盡通。而漏盡明如釋迦牟尼佛者,內心裏面污穢的種子都沒有了,都是清淨的善法、白法,根本都沒有煩惱種子。這種根本沒有煩惱,與有煩惱的種子,但是不受它的影響而沒有煩惱,這兩者的層次是不一樣的,這個分別相要了解的。
說到卅七道品法,當證得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等法時,也是都要以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波羅蜜多來觀它,前前後後證得什麼,都要把它推翻、不去執取。
若修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更要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破解,再下來都是佛的境界,佛十力法,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佛比一般菩薩具大心,故有更大的無量心,叫做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佛有十八種與一般聲聞、緣覺、菩薩所不共有的法,叫做十八佛不共法,只有佛才能證得者。若如來地諸行者沒有修證到佛這個境界,你就沒有這種法性。佛具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也是只有佛才能有此等智慧,《大般若經》就是在講一切智,成佛前修證到這些法,也要以般若波羅蜜把這些一切相智法,看成是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能住在空無的境界裏面、在涅槃的境界裏面。
再來的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實際平等性,這些已經悟道者修證到的境界,也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真如相以前也已經講過了,諸法有如其本來而有的現象,就稱為真如。譬如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與心這六根,就各自有其真如性,這六根真如在修行時,它們能看、聽、聞、嗅、味、觸、心等真如法,我們面對這些塵境,要把它觀破、看空,不以自己習氣、心病與諸相應,但是它們確實有如其本來的功用,這是粗淺的真如法,你要承認它的存在。
六根可以看到六塵,這六塵也有六塵真如,有六種塵相,產生六識也有六識真如,這在修證過程之間,根塵識等所產生的意境,都一定要把它觀空,成無所有、不可得的。這樣就沒有煩惱了。但是這些真如相到如來境地的時候,反而要回過來承認它的存在事實,所以真如法是如來藏性所具有,是有六根、六塵、六識等真如,它是會產生一切塵相的功能,在這些解脫道證到以後,就要回到有相,也就是在了解這些現象以後,然後再承認它,一切都是有如其本來的功能存在,這就是真如。
高級一點的真如性有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真如所現境界,與現起四空處定等真如性,故四禪八定中都是真如所現的一切現象,但修行者若守住一種境界,就會被業緣感召而生各界天界去,故修菩提道就要觀一切真如性所現境界,都是無所有 、不可得。
再來談法界,是泛指真如所現諸法的一切現象,真如現法界後各安住其位。而法性是真如體的特性,是真如生起一切法的本體,故諸法都有它的特性,就稱為法性。譬如聲音有聲音的法性,耳朵聽到聲音,在聽到前就產生它的法性,然後才會產生聲塵(法相),故一切「有為法」都有它的特性、法性,我們要了解它。一切法有它安住的時間與空間,《法華經》是講一乘佛法的,故會講到這個法界性,講一切法是如其本來的生起、安住,它為什麼安住?因為一切因緣撮合,就形成一個法界,然後就安住在其宇宙、世間,所以法界、法性、法住,都是世間相,在這世間相中,你有沒有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若能做得到,即使世間相安住在那裏,真如法性也不受它的影響,為什麼諸佛、菩薩心中空空如也,能容納一切世間相、眾生相,而能夠無礙,是為法定,這些都是以般若波羅蜜智慧,這樣子一層一層的修證上來了,所以不管法界、法性、法住、法定,一切法實際上都是平等的,你不要去觀一切法相有差別相,有差別是我們內心裏面的一個分別心,實際上一切法都是平等的。
修佛法最重要的是離生性,一切法有生滅,但是一切法從空真如起來的時候,我們這個本體是無生滅的,我們要去了解本體空裏面是離一切生滅法的。剛剛前面所講的真如、法界、法性、法住、法定,這些一切相都是生滅法,所以這些生滅法面對時,就要把它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然後回到我們本體空真如裏面。體性空真如是不生滅法,不生滅法證到時,也要把它看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不執著一切法、一切相,才有辦法證得解脫。
講了那麼多,到這裏一切境界、現象都要以般若波羅蜜智慧去觀,即使得到了一種智慧、知見,也都要把它觀成無所有、不可得。甚至證得果位了,如須陀洹果不入流(不入法塵之流),斯陀含是一來果,阿那含果是不還果,阿羅漢是無生、應供,甚至是聲聞、獨覺(辟支佛),證到了這些果位的時候,也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它,不要執著所證到的果位。
讀誦了《金剛經》以後,你有仔細的思考嗎?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證得須陀洹果者,心裏面有沒有認為證到須陀洹果的果位?沒有!證到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是一樣的,都不能說自己是證到什麼果位了,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有些人動不動就說我證到了幾地菩薩、八地菩薩,甚至是佛了,真有其果位還好,若沒證謂證,沒得謂得,就成大妄語,要入無間地獄的。修行人證得什麼境界或聖人果位,有這種執著境界或果位,一方面就不能前進,二方面是否真的到了那個境界了嗎?還是一個問題!要有真正的過來人來給你印證,你到了哪個境界,不是你自我肯定,說已經到了哪一個境界了。世間禪定裏面的境界,不能成為一個果位,天神是沒入果位的,會出生到天界上去,然後壽命盡了,又再去輪迴。我們所說的果位,是小乘四果的果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聲聞、辟支佛(獨覺)、阿羅漢、菩薩、佛等為果位,若嚴格點講,祇有四聖眾:聲聞、獨覺、菩薩、佛等為有果位的,故當得這四種果位時,也要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來觀成無所有、不可得,沒有執取此境界及果位的心。
菩薩十地其實是到第八地才能講有一個境界及果位,七地以前是有學位,就還沒有完全能解脫,到八地不動地的菩薩,相當於阿羅漢果,才有解脫的菩提智慧。故七地以前有學位的這些菩薩,有智慧但是定力還不具足,所以不能稱為菩提,這你們要了解清楚的。也不要以為受了菩薩戒,我就是真的菩薩了,煩惱無量、定力沒有、解脫也沒得到,怎是真菩薩?要到不動地的八地菩薩,才有相當於阿羅漢的解脫菩提,才有一點解脫的樣子。佛、如來菩提更是不用說了,這是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祇有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者才有。
前面所講的,小乘果位證到的時候,也要觀無所有、不可得,大乘菩薩或如來佛也是一樣,證得時也要觀其為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法、如來法證到的時候,也要有無所有、不可得的這種觀念。
第一段般若波羅蜜就是在講對一切修證、方法、境界、神通,甚至于智慧、果位等,都要觀成無所有、不可得,這樣子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地往上、往前走。
8.為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
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以要言之,一切法不落兩邊,前面所講的要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是否空也不執著、有也不執著?對!所以說一切法不落於兩邊,例如菩薩摩訶薩應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不落兩邊是空、有這兩邊不落,這才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前面講的是應該怎麼做?現在要講真正的法門,拿出要做的方法來修證。
我們觀世間諸相,有常、有無常,世間如果是常的,那是不可得的!為什麼?因為世間沒有常的,只有空無的真如體相才是有常的,世間相是無常,證到空無的時候就是常的,觀世間相是無常相。所以觀空、有是若常、若無常,你要不落於常與無常間。若你喜歡跟人家抬槓,就是沒有以般若波羅蜜空掉常與無常這兩個境界。
我們的身體會有痛苦與快樂,當氣充滿了身體就很快樂,氣不通、腳就痛,所以有時候是苦、有時候是快樂的,若你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就沒有所謂的苦、沒有所謂的樂,故體知身體無苦、無樂相。
同樣的道理,後面所講的也都是相對待的一種空、有的比喻: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 若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見所斷是眼、耳、鼻、舌、身的執著,你把它斷滅了,就是見所斷,用什麼來斷?用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來斷它,或者是不必用斷,就是非所斷,這是修行過程的一個方法與境界)。
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這是在講空間,體性感覺在內、在外、在兩間等等相對待的法相,對待就是你、我產生對立的樣子,這就是有分別、差別相,這個對待法是一邊講空、一邊講有,這兩個現象永遠都是對立的現象。當你證到空的時候,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就不落空,不落於空就是回到有相,這種有相不是妄想執著的那種凡夫的執著相,而是你真如體映現一切如來藏性所現起的一切相,這樣你也能夠以般若波羅蜜來觀它,不執著、無所有、不可得。)
《大般若經》云如是觀時,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由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故不落於空、有兩邊。
前面已經花很多的時間來解釋種種修行過程間的名相了,後面這些修行的境界,你要了解這些就要多看《大般若經》,所有的名相都列舉在這裏的,你看久了就知道,原來修行會有這些境界與有這些分別相,當你遇到時都要把它破解掉,破掉以後又不能執著「空」,所以又回過來承認它的存在,這樣子你能以「不即不離」的心來面對一切境,禪宗也僅用這麼一句話,就把般若波羅蜜多給點出來了。
《大般若經》裏面講了很多的境界,你要有智慧就要從裏面去學習,現在大略的了解《大般若經》裏面的思想、用功的方法,也大略的了解修行中的層次了;至於還有很多的名相沒有講,因要佔時間太多了,有興趣的話要上網去看、去研讀,增加你的智慧,以後修行起來就輕鬆了,對於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切境界、名相,就不會執著有、不會執著空,然後這樣很自在的度過去,一關一關地往上前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