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1.11.  
5(之2)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4、誰能行般若波羅蜜多?

(1)某些人學不得般若波羅蜜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得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例如被天魔、魑魅、魍魎所迷著者,就不能行般若波羅蜜多,因諸魔等好有為法故。還有瞋心重者障礙智慧,無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貢高我慢心重者也沒有般若波羅蜜智慧,因慢心讓他不虛心受教故;不憶念佛者更不會有般若波羅蜜智慧,故《金剛經》云:能讀誦《金剛經》者已於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始有得此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看到《金剛經》才不會迷悶,不會產生疑惑,甚或不會有發狂的現象發生。

應作如是觀:「若法無所有、不可得,即是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句話要記起來。誰才能夠來行般若波羅蜜多?觀諸法無所有、不可得,即是能行般若波羅蜜多。經云:「能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何謂無所徵責?徵者徵信也,責者古意有債務之意。徵債者講對於一切法觀成無所有、不可得時,沒有什麼可以去徵信或負擔債務之感覺,也就是菩薩很自然的能面對一切法,抱著這種心態去處理,無所住一切法覺得很自然。

不像有些外道行人,假藉是佛弟子,一切法不經過探討、思惟、辯論,才能相信、來修行。若是真菩薩應能自然地,以此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來看一切法相與境界。

上面這兩句話是講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即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並且行者能自然地進入那種般若智慧中,不必經過學習才會相信此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以本人為例,四十幾年的修行過程中,一開始自然地就對一切現象及境界,都不會去執著、分辨,也不愛去說出什麼事情或境況,體會了、了知了就放下。剛開始也不知道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雖然天天看到經本中寫、或大德們講般若波羅蜜多,但卻不知其真實意義。自從本師父說大家要好好讀《大般若經》,那時才開始真正深入《大般若經》中學習。看到此句「何所徵責?」,才知本自具足,何必學習!本自無性,何有法執?本自清淨,何有言說!

 

(2)有境界才能用般若波羅蜜

是誰能夠來行般若波羅密多?就是你已經有大乘的根機,已經證到起碼是四禪的境界,或者是四空處定的境界,你才能用般若的智慧來擺脫一切境緣。如果你還在做行善工作,也不打坐,講了半天的般若波羅蜜,對你來講,是不會懂或者是使不上力,因為你沒有那個境界可用般若波羅蜜多。

若你已經有覺有觀了,告訴你要用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有、不可得的觀念,這樣不要執著覺觀,繼續用功,你才能夠進入二禪境界、才能進入三禪境界、才能進入四禪境界。所以已經有修禪定的人,就會用到般若波羅蜜多,得到初禪、然後推進二禪、推進三禪、推進四禪。

當一行者因緣成熟開悟了,再勤修大悲咒,證得八地菩薩的不動地,修學《大般若經》,了解佛法要怎麼修?是要空一切相,以十八空義來修,或進而修學三三昧(空、無相、無願),這些都是在修空觀,回到自性本空的真如體。之後,可來修學一切高級密咒,就有無量的神通變化。你要懂得每一個階段,都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度到彼岸。不要到了那個階段,就卡死在那裏,那怎麼證得無上菩提?當然要得無上菩提,就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關關能度過,就能得無上菩提,而讓您得無上菩提者,即是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如果你念佛念了幾十年,也沒有甚麼境界。或者只會一千萬、兩千萬的捐錢,也不想實際去修行,也沒有證得兩個心以上。這樣天天聽法師講:「般若波羅蜜多」,一方面不懂其義,二方面也不知道怎麼去用。

我們一般人都要能以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若不是以般若波羅蜜多來修,就不是在修佛法。譬如說有一百個人同時聽到一句話,有一百個心起,是有不一樣的感受。若能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觀這句話,是否同是一心,是同一無心之心,同一無念之念。聽到這一句話就是這一句話,沒有你的感受生起,是謂一境性;聲音就是聲音,不會認為這一句話就是在責罵我、在諷刺我!是在拍馬屁嗎?忌妒心也好,讚嘆心也好,什麼心都好,那是說話者的事,跟我沒有關係,聽到這一句話自己心能如如不動,只是認為是一個聲音,或了知後沒有什麼可反應的,這也可以說是般若波羅蜜多。

 

(3)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禪都得用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觀所有境界無所有、不可得,自性本空,諸法無性故,則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四緣,四禪八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十徧一切處,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六度波羅蜜,三三昧、小乘四果、菩薩十地、五眼、六通,十力、四無量心、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一切相智、一切道智、一切道相智、薩婆若智等,行者修證中都得觀成無所有、不可得,能不即不離,能知能離,能證能離,是謂世間禪、出世間禪、出出世間禪都得用般若波羅蜜多。

在世間禪的境界中,果報是身高很高大、壽命很長,但要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不去在意它。如果你開始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那你在修世間禪定中,就可以修到漏盡通,得有餘依涅槃。若行者破色身,入無色界境界或如禪宗言開悟,則努力以赴修行,加修佛教的六度波羅蜜法,可以成幾地的菩薩位階,過程中能夠認知五蘊裏面的五十種魔相,這是真的地上菩薩。

在四禪八定中,證到了哪一個階段,都要抱著無所得、不可得的心,不斷的精進用功,就會再進步,經歷了四禪境界,以般若的智慧,破掉這四禪境界的執著,把色身都空掉了,你才會再經歷四空處定,從四禪進入四空處定,是一個重要的關卡。

四禪境界之中,如果修學六波羅蜜,這是地前菩薩,是聲聞、緣覺的修證。你色身破、開悟了,證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後,再加修十度般若波羅蜜多,那是地上菩薩。當然,行者此時不加修十度波羅蜜多,那是世間無色界的四空處定。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有五百六十八億年人間壽,但壽命盡了,照樣再去輪迴,那有多浪費時間?

所幸!我們都有佛經來遵循修行,來引導我們如何來修佛法菩提道,不管修到哪裡,要能夠不執著,這就是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不要修到了初禪天,又到初禪天去繞了一圈,再輪迴去了,有時候一輪迴後就又迷糊掉了,一迷糊掉又墮入了畜牲道、餓鬼道。若造了五逆、十惡,則又墮到無間地獄,那就更糟糕了,要多久才能夠繞出來,因此我們能夠聽聞佛法,實在要感恩諸佛菩薩!

因此,行者修到初禪境界,不要住在初禪境界中;修到二禪境界,不要住在二禪境界中,二禪境界是打坐中心生歡喜,不打坐心也歡喜,一個心常常是喜孜孜的,有的人搞不好就像神經發作一樣,太痛快了,走在路上也一直笑,看到這個也高興於心,看到那個也高興,心總是情不自禁的高興起來,你有沒有警覺?有時候你會感覺毫無來由的,一個愉快的心就一直冒起來,二禪境界就是這樣子,你不要去執著那種喜心常常發起來的境界。我們也常常聽人說:「祝你法喜充滿!」那是他在祝福,你不要當真,你不要常常法喜充滿,你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因此當你喜心冒出來的時候就要警覺,不能讓它發作,不能永遠執著那個喜心,要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看破,觀它不可得、無所有,這樣才能突破過去。

修到了三禪境界,你不要住在三禪境界中,身體氣機充滿了,你不要以那個為滿足,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氣,這個時候被用棍子打、用刀子刺,都不會被傷害,就是頭去碰撞到東西了也覺得沒有關係、也不會痛,練氣功就好像有金鐘罩,他們真是有這種功夫。修行人一進入三禪的境界,也是一樣的,不要以這種身體的氣感快樂為究竟,要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來看破它。這樣才能進入四禪的境界,才能把身心都安住了,這個時候只有一心遇境能不動,可以感覺很多的禪境界,卻能夠如如不動,也就是所謂的「一境性」,心性只有一個境界,無其它念頭來相應。

 

(4)執一切境非菩薩摩訶薩

現在網路上《大般若經》所刊載的,已談到一切相的「增語」,譬如初禪境界的增語,如果不去強解說、不去把它語意化,只是認知是初禪的境界而已,那就是有大菩薩的樣子。把初禪境界的狀態解說,會是有覺有觀,有覺有觀這是什麼意思?此即是所謂的「增語」,初禪增語如果你執著了,即非菩薩摩訶薩。但修行者非對初禪增語,也不 是菩薩摩訶薩,意即你能不執著它、或者是你執著它,都不是大菩薩。

我們誦《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這些經文都是在講這些法義,真的大菩薩不執著有、也不執著沒有,這樣就是這樣。我們還沒有進入講《金剛經》的主題以前,為什麼要講這些?讓你知道般若波羅蜜的般若是什麼樣子?以後來學《金剛經》就簡單了,以後再講到增語,你就知道怎麼修?怎麼客觀你的心?

修到四禪境界一境性的時候,是一重要的關卡,你要修五神通在這裏,舉心動念即會成就,你要修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就在這裏,因為一個心已經很柔軟了,你要怎麼用它?它就會應變怎麼樣子?若你一直用此心下去,就會卡死在這裏,死的時候就到四禪天去了。所以不能卡死在這裏,一定要再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度到彼岸,把它觀無所有、不可得,不去引發神通。

為什麼不去修神通?現在修神通是沒有用,因神通抵不了業力,為什麼有神通沒有用?因為你還沒有證得解脫知見,那你死的時候,不是又到四禪天去了嗎?所以佛教徒為什麼在這一段時間,都不去修神通,只有要修一個漏盡通,先要學得無漏的智慧,有沒有神通不要在意!你不要有神通,但是你可以轉業力,有無漏的智慧能夠解脫,因為你已經學得有一「空無」的心,業力對你來講,已經發揮不了功用,有業因,但是你又不去執著它,這就是你要修的空觀智。

業力有沒有?還沒有成佛以前,每一個人的業,都是無量無邊,為什麼阿羅漢、聲聞、緣覺他們不受報?他們心還是不完全清淨的,但因為他們修證到漏盡通,有漏盡通業力就卡不到你。所以當你的身體氣充滿了,你以前傷害了它,現在它要來害死你,怎麼害都害不死你,因為一方面你不開快車、不喝酒,他製造不了車禍,你心常常很篤定;他要讓你心慌意亂,你又心亂不起來。現在科學越發達,死的越快,以前業障都讓你生病,現在病也殺不死你,一生病你就去找醫生,醫學界也開發很多的藥物幫助了你,要害死你都不容易,還是製造車禍最簡單的了,車禍怎麼造成?十次車禍、九次快,不要心慌意亂,有事心不起急躁,這種事情就能撇開了。

修行的功夫是用在對治你的業力,要你心煩你卻不煩惱;要你急躁,你卻不 急躁;要你喝酒呢,你又不去喝酒;要你做壞事,你也不會去做,它轉不了你的心,如何去受報?這個種子永遠就會推到下一世、推到下下一世,到了哪一世不知道。等到你不長進了,像晁錯一樣,三昧水懺你拜過嗎?那個緣由就是這樣,晁錯被人家誤殺了,因為在皇帝面前互相陷害,無中生有被人家害死了,害死他的人剛好第二世以後,每一次都出家修行,修得很好,這個晁錯每一世要找他報仇,卻是無懈可擊;剛好到第十世的時候,他要出家了,名為悟達禪師,修的不錯,被任命做國師,做國師毛病就來了,一當國師,受盡皇帝的厚愛,享有尊榮,心就迷失掉了,有機會讓著晁錯乘虛而入,在他的膝蓋上長了一個人面瘡,怎麼治都治療不好,菩薩(蒙迦諾迦尊者之助)示現讓他明白了因果,他就寫了這一部拜懺的「三昧水懺」,慇重懺悔並以三昧水洗瘡,瘡乃癒。借重諸佛菩薩的力量,來消他的業,同時也消晁錯的怨恨。一轉了,求懺悔的水灑在膝蓋上就好了。

修行要不受業報,就是你要能放下一切,修空觀、修無相觀、修無願觀,有所願求就會形成一個業緣的空隙,然後成為果報實現的動力了。所以,從初禪一直推到四空處定,你都有境界了,都要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把它度過。如果你修這四禪八定,不再加修六度波羅蜜,你就不是在修學佛法、解脫道,那就會出生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諸天,或者是入四空處定天中。天壽盡了,照樣會再去輪迴。

我們不管修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或者是地上菩薩的境界,開悟以後就是地上菩薩,應該沒有身體了,只有一個靈知的心。在四禪以前還能夠以眼根見性看到什麼,這樣的修行人還有世界,因還在世界中故可以看到世間相。四禪以上就是四空處定,行者已破色身,故已無世界相,但僅有一個心,能感知一切境緣。

很多同學可以看諸塵境,就是還有色身在,五根與六塵攪和在一起,故能以眼根見性來看,光是不是塵境,當然是六塵境之一,五根六塵都還可以看到的,這都是四禪以前的境界。如果以根的六結使來講,是在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的根結使,是第三關的毛病,六根會有眼見、會有他見、會有異香可以聞到,等等的都是四禪以前的境界。斷了根用以後,都是要用心去感應,這是無色界的境界,無色界就是四空處定的。不管是四禪、或者是四空處定的,在這個關口,如果你還在色陰魔相之中,就有剛剛所講的這些超能力,可以遠看、可以異聽、可以異覺、、,這些魔相,譬如精靈內溢就可以看到你自己的內臟,自我看到我的心、我的肝、我的肺、我的小腸、我的大腸、、。精靈外溢就可以看到天上人間、諸佛菩薩、鬼神之類,這些都是色身的魔相,沒有這些就沒有成就,有這些才是一個好現象,但只要你不執著,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

很多人不知道,認為修到這個境界,就好像了不起了,哪一個人可以這樣子?很多修佛法的人都可以這樣子,但他都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度到彼岸,不去執著,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所以不屑去講這些,因為在講經說法,所以要點出來這些現象,但不去說事實、或事件,這就不是去炫耀自己。你一講事實或事件,你就是還有法執,還有法執你就卡死在這裏,你可以內心感受到,有能力是一個善境界,但一執著就會著魔,所以不能夠執著。

 

(5)有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聖人

《楞嚴經》中世尊告訴我們,色陰魔相是一個善境界,但是你不能認為成聖人了,若誤認為成聖人了,那就會為魔所乘,因而著魔。若能度過色陰魔境,再而度過受陰魔境、想陰魔境,甚至是行、識陰魔境,這些都得靠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若在受想行識陰中,認為已證聖了,也是一大錯誤,就連聲聞、緣覺的境界,都還不能修證到,還說已經得到果位了,是會犯了大妄語,大妄語都要進無間地獄的。

修行中有境界不代表你有果位,你有境界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或者是四空處定的境界,那個境界與能力根本沒有什麼果位,有果位是有解脫的這種阿羅漢、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大菩薩或者是最後成佛,其他的都沒有真正的果位,那怕你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是四空處定,五神通具足也沒有用,這都談不上果位的。

我們學佛法要有正知、正見,有什麼能力與否,與解脫無關!祇有證得漏盡通者才有果位,還沒有證到果位以前,有這些神通變化都沒有用,神通還是抵不了業力的,就像目犍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神通第一,最後還是被人家用石頭砸死的,因為他以前也曾經殺死人,最後也被人家砸死了,一報還一報。你會覺得很奇怪,已經修到神通第一了,業力還是要去受報。所以真佛子就要修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在過程之境界,都要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度過。體會了諸多的法門及境界次第,但這些在修般若波羅蜜多時,都要能化空,不執有無,這樣才真正在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夫。(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