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3.1.11.  
5(之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般若期所說的經典

五時判教已說明完畢,現在進入講《金剛經》之前的前奏曲,即是要向各位解釋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經》裏面都是在講般若智慧,修行者要以般若智慧度到彼岸。而世尊在《金剛經》中,也是教我們用般若智慧來斷你的煩惱、來斷你的業障,甚至是魔障,才能度到彼岸。佛弘法於第四般若期中,所說之經典甚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般若經典在此期間而說,即是八部般若,而其中《大般若經》是最先講的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後才再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波羅蜜,才能用般若慧來完成六波羅蜜的修證。故《大般若經》是般若期最基礎、最龐大的經典,總共有六百卷之多,《大般若經》看完,才能看其他的相關般若經典,現舉出各經典如下:

(1)大品般若:即《大般若經》,指佛演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三三昧等法,皆從六波羅蜜所生,其般若波羅蜜最大、最勝,最為第一,其餘波羅蜜(五度)若無般若做為眼目引導,則不得名為波羅蜜多,也就是不能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法後,按上這「波羅蜜多」等字眼。此部經共有六百卷之多,故稱為「大品般若」。

(2)金剛般若:略稱《金剛般若經》、《金剛經》。以 金剛來比喻般若智 之性,金剛者至堅至利,難斷能斷,能碎萬物,能斷諸煩惱,金剛比喻般若空慧,能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能斷眾生難斷之見、思惑,故稱「金剛般若」。本經係由《大般若經》中出,為《大般若經》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名為《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為善男子、善女人初發菩提心者說,為菩薩摩訶薩等而說,闡述斷煩惱、斷業障、得無上菩提等法。

(3)小品般若: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由鳩摩羅什尊者所譯,因與大品般若相較,以其卷帙較少(1029),故對「大品般若」言,則稱「小品般若」。本經對於般若波羅蜜有更深入的研討,如色不異幻,受想行識不異幻,幻不異色受想行識等,使空有間能圓融。又經中佛闡述何為菩薩惡知識,菩薩惡知識教人取相,教人分別,教人嚴飾文訟,教人論說,教人遠離般若波羅蜜等,真修般若波羅蜜者當遠離。菩薩惡知識又會教人學雜聲聞、辟支佛經法,又會作些魔事因緣等,故真佛子當遠離這些菩薩惡知識。

(4)放光般若:又作《放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摩訶般若經》、《摩訶般若放光經》、《光般若波羅蜜經》、《放光經》等名。本經指世尊入於三昧,從千輻輪相足中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諸毛孔中,皆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國土,為諸菩薩而說此經,故稱「放光般若」(2090)。本經云般若波羅蜜不可見聞,無所聞亦無所見,以諸法聾故。一切法如道如佛都是無所聞、不可見。修行者有四事者會遠離般若波羅蜜,(1)為魔所使;(2)不信不解,深法不愛不樂;(3)與惡知識相交,不應隨順其行入於五陰中;(4)愚癡之人多行瞋恚,犯有貢高我慢貲蔑他人者。經中並言如何堅固般若波羅蜜,並要菩薩摩訶薩修學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等法。

(5)光讚般若:又稱《光讚摩訶般若經》、《光讚經》、《光讚般若經》等名。此經係指佛先從足心、十足指、兩脇、兩肩、兩肘發億萬光明,再從臍、頭、兩手指、兩臂、兩眉、項、兩眼、鼻、四十齒、眉間、頂結等放數億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光明中,自然而現無數金蓮花,其蓮花上各有諸佛講說此經,故稱「光讚般若」(1027)。經中闡述「摩訶般若波羅蜜三昧」,「摩訶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無依倚,觀於諸法一切本淨,不墮顛倒亦無所得。於一切法無所著,以觀諸法一切本淨。菩薩能以斯法教化眾生,不墮顛倒亦無所得,是為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6)道行般若:又稱《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名。係指佛說般若波羅蜜法,使大眾能在修道路上不迷失。行者多有起魔事因緣,至使得會斷般若波羅蜜,或初發心者不諷誦般若波羅蜜,故為魔所得。或為諸天所迷而喜天樂,忘失般若波羅密等。佛陀令諸眾生聞者喜樂,展轉相告般若波羅蜜,並於中受學,成就無上菩提道行,故稱「道行般若」,凡十卷30品。

(7)勝天王般若:即《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又稱《勝天王經》、《勝天王問般若經》、《勝天王般若經》等名(716)。此經由勝天王鉢婆羅發問而說,鉢婆羅天王問,云何菩薩摩訶薩修學一法通達一切法?佛即告曰:菩薩摩訶薩修學一法通達一切法者,所謂般若波羅密。因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即能通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諸波羅密,故能成就一切法。經中顯示般若波羅蜜行相,佛云般若波羅蜜自相平等不生不滅,性是離故。多修空行,無所住著,修道離障,遠惡知識,親近諸佛。菩薩能心心相續念佛不斷,通達平等隨順法界,神通遊戲十方國土,於其本處都不動搖。菩薩雖處世間世法不染。本經進而探討入甚深般若波羅密法,及以四念處正心不亂等波羅密法。

(8)文殊問般若:又稱《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文殊說摩訶般若經》、《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等名。此經因文殊師利來見佛發問而說,故稱「文殊問般若」(2)。其經意敘述文殊師利、佛如來及眾生界一相皆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議,及一相莊嚴三摩地等法均亦無所住。經中云無量無邊諸佛度盡無量恆河沙眾生,而眾生界亦不增不減,就是度盡無量恆河沙眾生入涅槃,眾生界亦不增不減。那菩薩為何要度眾生,為何要讓他們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 是應觀諸眾生悉皆空相者,無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可為其說法,一切法皆無住故,是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二、般若波羅蜜行相是什麼?

現在我們先從《大般若經》來開始學習般若義,因《大般若經》是世尊在般若期最先講的「般若經」,此經意義較淺、仔細而繁多。契經云:「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作是觀,何者是般若波羅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誰之般若波羅蜜多?此般若波羅蜜多為何所用?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

什麼叫作般若?般若梵語 prajba,意為智慧,此智由上文觀知將一切法觀成無所有、不可得即是般若智慧。要了解般若義,就要先從《大般若經》裏面去學習。懂了般若義後,以後進入講解《金剛經》的主題時,才能夠了解什麼叫作般若的智慧?如何修無上心法者將以此般若智慧度到彼岸,不落入天道、仙道、外道或魔道中。

 

1.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

《大般若經》卷38云:「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審諦觀察,若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

當我們開始發心修行,會從打坐、行善起行,即能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體知六根、六塵、六識諸法,能學會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三十七道品觀,會經歷各種境界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許您也會經歷過四空處定等,也學習過六度波羅蜜法,如是也能認知五蘊之五十種魔相,體會諸多法門及境界次第,但這些在修般若波羅蜜多時,都要能化空不去執有無,這樣才真正在行般若波羅蜜多。

(1)善行起修

當我們開始發心修行,會從行善、打坐起行,打坐是一個方法,行善是積福德,沒有積福德,打坐打不下去,沒有守十善戒,修行不會有進境。雖然十善是天道的德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善業,是天道的層次善行,但也是修小乘佛法、甚至於是修大乘佛法的根本,因此隨時要做善事,修心前是免不了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代表去惡、積福德,眾善奉行就是積福德,幫助別人以財力、物力、或者是你的體力,貢獻給大眾、或護持道場;諸惡莫作,心地不要起壞心最好,縱然心地起了壞心,也要能夠控制,不要付諸行為,這樣業就更大了,舉心動念都有業報,更何況去造做,這個業就更大了。持戒者是諸惡莫作的最好標的,這個惡的標準是什麼?你要修大乘菩薩道,標準就要高、守戒就要嚴格,大菩薩很多都是智慧夠、不拘小節。但是光靠智慧沒有定力,很多最後都會走錯路, 果如是,不如得個像阿羅漢果位者。

我們修菩提道,有聲聞菩提、有緣覺菩提、如來(佛)菩提,就是沒有菩薩菩提。為什麼沒有菩薩菩提?菩薩智慧有,但還不夠成熟,然而定力是一定不夠的。有的菩薩你要他講經說法,他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你要他諸惡莫作,他卻要抽煙、喝酒、要上酒家、KARAOKA、又要去跳舞,德行與心地都配合不起來。

(2)布施善行是學佛禪的因緣

若你光會打坐,不去行善、修心,等於是沒有修六度波羅蜜的基礎,所修都是世間的禪定,色界世間禪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無色界的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都是光修自己,都不去做善行、做利他事。

六波羅蜜多的第一個波羅蜜,即是布施波羅蜜,沒有去做行捨的事,沒有跟人家結緣,就沒有辦法修得大乘佛法的解脫道,光會打坐沒有善行是不行的。當然打坐是做一些修心的工作、練氣功的工作、把身體調順的工作;但也要諸惡莫作,不要一邊修行打坐、又一邊去做壞事,如去聲色場所玩樂,這樣子你的心如何安定,這樣行為與心地,這兩者會造成心不清淨的,有的人心裏面胡思亂想,善的也想、惡的也想,這樣心也不清淨。有的人更離譜了,不光是想還去做,這都是沒有智慧與定力。

(3)以般若波羅蜜為六度眼目

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就是能知能離,能做能離,能證能離,最後達到「不即不離」,以「無所有、不可得」的法門來修行,因自性本淨,諸法無住,這種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在網站上有個人問:「什麼叫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就是要學得般若智慧,才能度到彼岸,得無上菩提。不發菩提心就學習不了般若智慧,你若修小乘要往大乘行進的時候,要確定那個方向、要建立那個因,所以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修心,或者已經將心調伏了,然後用般若的智慧,在重重的修證境界中,以般若智慧不住一法,修證到最後無上正等正覺,這中間都要能用到般若的智慧來度過。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前五個波羅蜜多都要以般若智慧來當眼目,這樣在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行法時才不會著相,才能無執取而感召天報,如此才能度到彼岸,得解脫知見,才能脫離三界,甚至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菩提。

那些小乘的行者,守戒很嚴格,就有那個解脫的菩提智慧,那只有一般智慧,以般若智慧講還不夠成熟。當然,各個人他具有何種種性,很難去講的,有的人喜歡小乘的佛法,求得自我解脫、定力很強;有的喜歡智慧,喜歡大乘佛法,可是行為不是很中規、中矩,你要求得佛的菩提,就是要圓滿德行,除智慧外,心地也要非常的圓滿,這是從菩薩道中學習如來菩提。

 

2.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學一法即能通達一切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法。菩薩雖處世間,對世法能不染,以要言之,一切法不落兩邊,例如菩薩摩訶薩應觀一切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若空、若不空,若無相、若有相,若無願、若有願,若寂靜、若不寂靜,若遠離、若不遠離,若雜染、若清淨,若生、若滅,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無罪,若世間、若出世間,若屬生死、若屬涅槃,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如是觀時,諸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由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以依般若波羅蜜智慧,無量無邊諸佛度盡無量恆河沙眾生,眾生界亦不增不減,就是度無量恆河沙眾生入涅槃,眾生界亦不增不減。然菩薩觀眾生悉皆空相、無執,故無有菩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眾生可度,一切法皆無住故,是為般若波羅蜜多,因依此能得無上正等覺故。

 

3.什麼叫作般若的智慧?

經云若能觀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於無所有、不可得中何所徵責。何者為不可得?什麼法為無所有、不可得耶?善現須菩提尊者說般若波羅蜜多法無所有、不可得,做了靜慮、精進、安忍、淨戒、布施波羅蜜多法卻能觀無所有、不可得。為什麼呢?一切法空故,例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1)世間法無所有、不可得

以般若波羅蜜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因此,可言色根五蘊、六塵、六根、六觸、六觸緣所生諸受法無所有、不可得;以我們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間,你慢慢可以體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有什麼功用?如果你體會了,眼睛可能就有遠見,可以看的很遠、可以看到光、可以看到天上人間,很多修打坐的,都會有這種現象,也可以看到諸佛菩薩。耳朵也許可以聽到其他眾生的心聲,甚至是發音的聲音。鼻子可以聞到異香、異臭,好像臭鼠非常的臭,你靠近牠、要傷害牠, 牠會發一個臭味給你,是非常的臭,這種異聞,香味也好、臭味也好,甚至有的聞到屍體的屍體味道,或者是水溝的臭水味道,有的是被淹死眾生的那種味道,這就是你六根超越一般的能力,不是只有一般人的功能,已經超越了那些現起六根原來的功用以外,還加上很多的體會。

剛剛所講、所體會的這些就是六塵境,六根所體會的外境就是六塵境,你認知六塵境,就產生六識的認知這些境界,所以六根入六塵變成十二入,然後產生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就變成十八界(或說處),這就是我們身六根和合六塵產生六識,都要有一些超現實、超能力,你才有辦法去用到般若波羅蜜多。以此般若波羅蜜多觀世間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你要修練到什麼事情,讓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都無所謂,什麼叫做好?什麼叫做不好?對自己要求要嚴格、對別人要求要馬馬虎虎,佛像要最好、佛堂要擦的最乾淨,你要儘量去要求你自己,你要弄得多乾淨,是你的心清淨;對別人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得好也好,做得不好也好,要有這種修行,你的心才會進步。真的無法管住你的心,可以用另一種心態安慰自己,看了還不舒服隨他去,要這麼做就這麼做、要那麼做就那麼做,六根也就清淨了。

(2)出世間法無所有、不可得

以般若波羅蜜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因此,四聖諦、六大、十二因緣法無所有不可得;十八空法、四靜慮法、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法無所有不可得;五眼法、六神通法、卅七道品法無所有不可得;佛十力法、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法無所有不可得;真如法、法界、法性、法住、法定、實際平等性、離生性法無所有不可得;預流法、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法、如來法無所有不可得。

修行中身體不是祇有這些感覺器官,心也可以超感,可以感覺周圍之間有沒有眾生?有的眾生他的陰氣很重,會令你覺得非常的陰冷,會使你起雞皮疙瘩、會使你頭皮發脹;諸佛菩薩降臨的時候,你會感覺身體舒適安祥,好像沐浴在非常柔和的陽光之中。心也是一樣,可以感知眾生的心,他是傷心、愉快的心、還是平和的心,不是只有我們凡夫 用眼、耳、鼻、舌、身、意等根的功用。你要講般若波羅蜜,就要有這些體驗,不然講了半天,般若波羅蜜對你有什麼用?就是用一般凡夫的境界,來推測大乘佛法,是了不可得的。

進一步的你要求得自我解脫,就要去學四聖諦法門,四聖諦是苦、集、滅、道,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苦是一般人所感覺的人生,大概是苦多於樂,所以你要去了解苦的因,苦是什麼?簡單講,苦就是你現世所 受的業報,肉身的病痛,是以前無量劫以來,所聚集而成的業力,每做一件事,就是一件業,你無始劫以來造了多少的業?殺、盜、淫、妄、貪、瞋、癡、慢、疑種種的毛病,所以才會出生做人,才會感覺到病痛、或者是苦難,所以苦、集很簡單講就是這樣,要去認知、用智慧去思考。

(3)用般若波羅蜜破一切執著

當你知道了這些現象,要如何來消滅它?用你的心,來轉你對那個境界的執著,前面講六根入六塵,產生的六識以後,如果轉不了,就有煩惱的感知,或者是你已經有能力了、心眼開了,別人的病痛,你就執著它變成你的病痛,為什麼會這樣?這些就是你與眾生同一個體性,然後你的阿賴耶識還會執著諸緣,所以還是會跟這些因相應,你要學習如何來「滅」它?所謂「滅」不是壓住它、摒棄它,你只是面對那個境界,如何能不執著,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禪宗祖師大德所謂的「不即不離」,就是能做到對境不執著。要做到「滅」的境界,就是有所覺知,但是不去相應。

在四聖諦中,苦諦即是在修行境界中能以覺、觀來面對苦受,所謂修行境界就是得到初禪的有覺有觀、得到二禪的喜俱禪、得到三禪的樂俱禪、得到四禪的一境性。修行者雖然有這些境界,但不能去執著、要能不即不離,這樣才能夠地地往上前進,這是修行過程,這種不即不離,得到境界不去執著,也就是般若波羅蜜。我們在修苦諦體驗以後,在集諦知道因果以後,我們要學習滅的方法,要轉你的阿賴耶識的妄執,不要去執著那個境界,這也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4)般若波羅蜜的使用例

記得有一次,我們有一位同學,他全身會像針一樣地在刺痛,他去給靈通的人家看,倒底是什麼因緣呢?怎麼全身怎在刺痛呢?這個人對他說:「你前一世是打鐵的!」打鐵時火爐很旺,鐵器在裏面燒熱,燒得紅透了,拿出後再用大槌敲打,敲打紅紅的鐵塊,熱鐵的火花四處噴射,刺痛身體或讓阿賴耶識記憶這些。一世之間造了多少的鐵器?阿賴耶識裏面薰習了那種火花散落在身體上,到時就起現行,果報來的時候,就整個身體會刺痛;他來看我的時候,我的身體也會刺痛,但是我當下就用心念轉阿賴耶識,叫它不要執著!呼叫你的阿賴耶識、呼叫你的自我,不要執著那個相,很快那種刺痛就沒有了。我們一般人執境為真,故境就真的顯現,阿賴耶識能放下,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果報也就不現了。

(5)主客心誰掌控業力

要學般若波羅蜜得解脫,要能用智慧來認清楚主、客,到底誰是主?誰是客?客就是一切的業力,不是祇有你的業力,眾生的業力也是客。眾生的業力也是你的業力,既然你是菩薩,要學菩薩法,眾生與你是同一個體性,大家是同一體性,他安你就安,他不安你也不安,就是阿賴耶識的執著。因此菩薩要提醒阿賴耶識不要執著一切境界,不即不離就是「滅」一切境。這是要學習的,不是講你就做得到,你叫了百千遍的阿賴耶識,它也不理你。打坐時沒有去認識它,沒有能與它相應,你常常打妄想,自以為是的在想你自己的,都不去親近你的阿賴耶識,真空理地的真如體,體性清淨的那個真我。而是以你的價值觀,以你所薰習的世間法,在對錯、感覺、厭惡、喜好等等,表之於行為。當然你知道集諦有什麼用?滅不了,所以還會受苦的。

(6)般若波羅蜜會說卻不能行

有的人為什麼修了很久,還是覺得人生很苦,覺得我為什麼不能掌控我的身體?為什麼我不能控制我的心?這就是沒有學習到滅諦,所以苦、集、滅,能夠做得好,你就得到了小乘的果位,這是我們的道諦,這裏的道諦是屬於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境界,自我解脫,自己能夠避免外在眾生的因緣牽扯,也就解脫了,最後當得阿羅漢果,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了。

很多法師有時候在講:「般若波羅蜜多」,天天在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唸了半天,你懂了嗎?以前大概不懂,現在要懂了。而能不能用得上?你要有境界,你要修心中心法、要修打坐,要進入能有那個境界的現象,就可以用般若波羅蜜多來度到彼岸,一關過一關,一直往上推 進。

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有什麼用?已經告訴你了,已經跟你闡釋了。所以這些大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是要這麼去觀,觀什麼?是觀一切法、觀一切境界,都是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就已經得到般若波羅蜜多的精髓了,這一部份要記得了。禪宗不講無所有、不可得,禪宗祖師大德是講「不即不離」,意思是不是一樣?一樣的!不要執著,是不是一樣?當然也是一樣的,不執著有、不執著沒有,那就是不執著。

(7)十二因緣法也要以般若波羅蜜度過

十二因緣觀法門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等十二因緣,有因,當因緣成熟時,一直緣緣相續。無明是一切的業因,無明緣行、行緣識,你有識就有名相,就有分別心,名與色法有分別時就有六入,因為六根會進入六塵,然後就產生你的覺受,有覺受就有喜怒哀樂,想去取,有取就造了業,有取就會有生,會去出生,有是代表業成立了,業成立了就會去受生,生就有老、就有病死。

十二因緣法也是小乘行者,打坐的時候就在觀想,如何來破掉無始的無明,不是一下子從無始無明開始修起,而是從後面修觀,我為什麼會死?就在那裡想,我會死是因為老了、病了,所以會死,如何不老、不病、不死,我如果不生,就不會死了。如何不來生呢?就不要去造有漏業,…。往上推不要去造有漏業,你就不會來受生。你會造有漏業,就是因為你去愛取,我為什麼會去愛取?是因為心有毛病、有愛,愛就是貪著了,因此把你的愛恨情仇控制,你就不會一昧想去愛取。為何會愛取,因六根緣觸就產生覺受(喜怨),若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六塵境的時候,不要去起情境,你就不可能去產生覺受,就不會想去取得,也就是能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的、、,六根入六塵產生六識的時候,沒有那種喜怒哀樂的感覺,就不會想去取得了。能不取就是面對一切境能以般若波羅蜜智慧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就沒有所謂的名色等相;沒有起心動念,那祇有以識面境,此心如如不動,行陰不起,無明無所執,就是解脫的果位了。無始無明起不了無明,也就心光發明了,不被一切的外境所迷惑,對內心妄想不起執著而去造有漏業,這樣從死一直推想到沒有行為可行,沒有行為就沒有無明,也就解脫了。

會觀想十二因緣法是一回事,要能做得到就需要多磨練,眼睛看到人家怎麼做?就不要產生喜怒哀樂想,這很難的,這就是我們的執著,執著什麼呢?執著別人一定要跟我一樣,執著我的是最好的,你這樣做我看的不順眼,你那樣做,我覺得怪怪的,你為甚麼不能夠看了就放下,六根入六塵,就不要有喜怒哀樂想,就不會去造業。

(8)三界境界要觀無所有不可得

當行善、守十戒者能生六欲天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欲天都是靠你修善行、持戒感召天神,你就可以生到那裏去;不去修打坐,大部份的宗教,只有拜拜、禱告,這些都是天道的果報,自己不行,就做一些善行、持戒感召天神,或者是天主來帶您生欲界天。

每一天界都有一位天主,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薩,你要有這種觀念,像天主教的耶和華,是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忉利天主是玉皇大帝,忉利天的天主也是菩薩,他們教化這些天眾、或者來教化人間的眾生,引他們到天上去,但是因為六欲天的天壽,壽命是有但是不長,壽命盡了照樣會去輪迴,這是欲界的眾生。

修打坐,就要有初禪的境界,初禪是未到地禪,論及境界也沒有甚麼境界,若言沒有境界,但是卻能有覺、有觀,我們常說要有兩個心,就是講到這裏的境界,你有一個「覺知」的心,可以觀照你的妄想心起滅。有人講一句話,你聽了有一點要冒火,我可以觀照內心裏面,有一個冒火的種子,一直要冒出來,要有這個能力,就是在初禪的境界。見某物想要據為己有,這種慾望心起來的時候,你警覺了、看著它,以這個「覺」,來覺知它以後,它就不敢再起妄想。

初禪有覺、有觀會亂心,故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即能無執超越而進入二禪。如是得二禪喜俱禪,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就能超越喜俱禪而得三禪的樂俱禪。入三禪時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因此就能得超越三禪入四禪境界,得一境性之色界最高禪定。若在四禪中能起五神通,也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如此才能破色身而入受、想、行識陰魔相中。

同樣的在色界四禪中,再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則能入四空處定,每一定亦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樣才能超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故修行者不要在理論上論及自己的修證怎樣、怎樣,而是要抱著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境界無所有、不可得,才能在三界九地中直超而上,甚而進聲聞、辟支佛地,再轉入大乘菩薩十地之修證中。故修行者進步的原動 力不是在耍弄嘴巴,而是在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因諸法自性空故,沒什麼言說的。您有這種體驗就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若沒有這種智慧,那是世間凡夫,智慧欠缺還不成熟,故不是真佛弟子,都是一些外道種性的行者,那怕修行打坐中有什麼異能、現象,若不能觀它為無所有、不可得,不即不離,那這樣都非真正的佛子。(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