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2.12.14.  
3 續(1)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世尊五時判教之說()

()般若期

1.前言

現在我們繼續講第四期的般若期,此般若期---般若者去妄歸真、離空入有、空有不二等真智,以無上智慧 來體證實相真空妙理,再進而入空有不著的實相般若智中,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這名詞很難去翻譯,所以就用它的原音把它寫出來,Prajna就是般若梵字比較難去讀,唸中文般若比較順,有一點靠近它的音,又不像中文,不能唸班若,為什麼要寫這個「般」呢?你要了解,翻成中文的都是用唐音,唐音有一點靠近閩南音,閩南音用台灣話發音就很靠近,很多字你用台灣音去發音,就比較接近。所以我們誦讀經典、咒語,誦讀起來覺得不是很契合,因為我們密咒裏面的那個字,都是用唐音、閩南音去寫出來的比較多,現在把它注成中文,用ㄅㄆㄇ注成北京話的國語,難免就有所差異。因此,當我們真正要學到陀羅尼門的時候,最好用梵字來學習,這是劉貴英居士現在一直在弘揚的原始梵字唸法,弘揚這個真正多合梵字的悉曇古音,這樣你就知道哪一個字該怎麼唸才對。

般若期是要用智慧來求得解脫的,這個智慧又有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出出世間的智慧。這一段期間大概是講出世間的智慧,然後再講出出世間的智慧,是比較偏重後面的出世間、出出世間這兩個智慧。當然用此智慧來斷世間業障、煩惱也是可以的。

一個開悟行者的智慧很高,所以有了世間智慧,要學工技如醫學、物理學、化學、或者是近代的電腦、或者其他什麼的、、,算命、排八卦、學五行,只要您去學都會,這是世間的工藝一學都會,但要看他有沒有心要去學。釋迦牟尼佛告誡我們:一個修行人還沒有成就前,不要去搞這些,不要去雜學這些,因為還沒有達到菩薩的境界,學了會算命、觀五行、排八卦、懂草藥、懂中醫藥、、,會因此而讓你迷失在那裏面。你現在要緊的是,如何求得解脫知見?所以世間的智慧暫時把它擺下來吧!

般若期講的是出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是什麼呢?就是求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再來就是自性圓滿、清淨以後,就要來行菩薩道,行菩薩道難免要用到陀羅尼門,就要修學陀羅尼門、還有求入三摩地門,種種的禪定都要在這期間修學,圓滿你的智慧。

(1)般若期修學

般若期裏面包括修學空、無相、無願、學一些密咒、智慧。《大般若經》裡的名相,從四禪八定以後,就是講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的解脫門,這裡是大小乘的一個分水嶺。三解脫門以後的法門,都是《般若經》裏面、或者是修到般若期的行者要去學的,以前的四禪八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處,這些都是小乘行者,在禪定之間所體會的世間禪定,加上修學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等,即能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我們要擷取他們修學的特性、以及認知他們修證的境界,稍微有點了解清楚後,這樣才能把釋迦牟尼佛在這一期的教化,為什麼要講《大般若經》?大約會有一個了解與概念。

但在方等期中,他們修小乘的佛法中,也聽聞了大乘佛法,故能成為菩薩或大菩薩了,故佛陀要講《大般若經》。《金剛經》就是在般若期中所講的,《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金剛經》是五七七卷,還有很多各別翻譯出來的《大般若經》細品,不包括在這裏面的。般若期就以這六百卷為主,其它為副,這個副講起來就是從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之中,有的取一段,把它翻譯成另一段經文。有些人會以為是另一部經典,其實以梵字來講都是一樣的,只是哪一段又把它拿出來特別翻譯講解,其實都是從六百卷裏面去取一段、一段出來,由某些人翻譯而成,其實都涵蓋在六百卷裏面。

般若是用智慧來去妄歸真,用我們無上的智慧、空的智慧、或者是圓滿菩提的智慧,來去除我們心地不清淨的,或者是妄執其境的。使這些虛妄不真的心,歸入我們本來真正的覺性。我們本來的覺性是空真如體,是有一個覺知心,可以了知一切因緣;當行者證到空以後要離空入有,這是第二階段。第一步是先去妄歸真,歸真的第一步驟是要否定一切相,才能回到空體;証到空以後要離空,要再回凡、回有,再接納外在一切的因緣事實。雖然外在的因緣,包括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但是你要承認它,是因緣撮合在一起成就一切法相,所以又回過來有相之中。這個時候因為你已經了解了,世間一切相都是假合、因緣合和,因為你悟到空了,能不受它左右了,不受它的左右就可以生活在一切有相之間。這是進入第二層次了,空、有不二的境界。能夠空、有不二,就能很自在的調理自己的因緣,也可以幫眾生解決一些什麼因緣,你雖然跟不清淨的眾生在一起,但是心地裏面也很自在,在般若期裏面,就是在訓練你得到這些大般若智慧。

(2)般若期學空有不執

以無上智慧體證實相真空妙理後,體知實相是空相,真空裏面才會產生妙有,這個妙有是怎麼產生的?是第八意識清淨的時候,像面鏡子擦乾淨以後,沒有一絲一毫的微塵在上面,就能靜態的照十方虛空、世界,還可以照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你都可以鑑照,這是靜態的照。在證得靜態清淨心功能之後,你可以用心意識、用你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加上你的真心,能幻化成很多的神通妙用,這些都是為眾生,為了度化眾生而用的,所以說會產生妙有。

修行上進入空、有不執著的實相般若智中,任何境界都不黏而能自在通過,即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空是我們的體,有是我們因緣所現的一切境界,空、有不去執著,不執著空的,還會產生一切有相的,那種神通變化的能力。如果你執著空,佛性的另一個有就會死掉了!所以不能偏執空太強。但是有的人一修到有境界的時候去執著有,不去證空,不去證空就沒有解脫的知見,好像小毛病你可以自在,但是大毛病、大問題,你就沒有辦法自在,身體不是你的了。

有時候碰到障礙身體控制不了,障礙來了身體被控制了、氣不通了、整個身體都病了,才知道這個身體還真的控制不了。你要有一個智慧去調理這個身體,障礙來了一定是先控制你的色身,不管是外來的障礙用符咒、心念來控制你,這是魔障,你有能力修到空,把身觀空就破解掉了,或者是用一些智慧,學一些密咒、手印,能在修法之間把它打開。甚至不去修法,譬如就用一些健康綁帶,就可以把身體的氣弄通了,你的色身氣脈又恢復過來了,外在的障礙也障礙不了你,所以沒有修到空,你就會心慌意亂,不曉得如何擺脫外在的障礙。

有相是因緣撮合而成的,既然是撮合成的,善因緣你可能覺得比較自在,我們要解脫的都是逆因緣,逆緣中心的感覺、身體的感覺,你要能夠不執著,這樣才能進入實相、無相的智慧裏面去。所以這些名相,每一個都有功夫在裏面,空、有不執著就是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包含很多的功夫在裏面,你要修證到空,就有擺脫有的現象,你要容納有,就要有解脫的智慧,能夠對境界不去執著它。

有相裏面也有空相,這兩個是同時存在的,你站在空的這邊來觀一切有相的因緣,你就不會去執著,這樣會讓你的心裏面產生很多的影相,不管是善的、惡的、有道理、沒有道理的,你都可以自在,如同佛心一般,心地裏面容納十方世界、或者是容納十方世界裏面所有的一切眾生,都現在佛陀 祂的心中。娑婆世界裏面壞心眼的有多少?有時修行的人也一樣的,脾氣壞得很,雖是在修行,但是心地、嘴巴,卻又不像在修行;沒有修行的就更糟糕了,破壞整個社會、作姦犯科,若沒有通達的這種智慧,有時候光看了這些就會待不下去。

(3)朝無上正等正覺學習

當修證到有實相般若的智慧,你要承認世間本來就是這麼不安寧,在不安寧之間也學得很自在,有因緣就度他們,沒有因緣仍然容納他們,這樣不也覺得世界很可愛嗎?這是從你無相的智慧裏面產生出來的,你就不會與這世界、或者是不清 淨的人在一起覺得格格不入,也不會受他們的影響,可以容納他們。如此進入空、有不執著的實相般若之間,你就証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金剛經》裏面常常提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成中文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沒有一個法比這個還高的,就是佛修證到也是到這裏,任何一位佛只要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大小之分,智慧、神通都已經到那個境界了,都可以十方世界來來去去,可以有千萬億化身,都有無上的智慧、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

我們的目標,也就是要証得無上正等正覺,要不偏於空、不偏於有,空、有不二要這麼去磨練,無上正等正覺已經包括神通在裏面,如果你執著空就沒有神通,還沒有証到空,就已執著有相是妄想的有相,都是虛妄不實在的,不能當有。這裏所謂的有,就是從真空裏面,因緣撮合所產生的短暫之間的一切有相,要承認它的存在。

譬如我們今生出生做人,這個人、這個境界是一個現象,壽命多長就是有多長,要承認它的存在。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要能容納、要承認它的存在。在承認之間,還有一個解脫的空體在裏面,所以沒有煩惱,也不會受它的影響,這樣就很自在了,可以懂得很多事情,每個眾生的苦難在哪裏?能度就度,不能度就等待因緣,諸佛菩薩就住在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裏面。

 

2.講經地點:四處十六會,在四個地方總共講了十六會:

1~6初六會於王舍城之靈鷲山。第一會共七十九品,有400卷。第二會共有八十五品,有78卷。第三會共卅一品,有59卷。第四會共廿九品,有18卷。第五會共廿四品有10卷。第六會共十七品有8卷。總計573卷。

7~9會:次三會於寶羅筏城(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第七會1卷,第八會有1卷,第九會有1(577)

本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是在第九會於寶羅筏城(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中所講的,亦即《大般若經》577卷所講述者。經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能斷就是能斷一切的煩惱、能斷一切的執著、業力,這智慧像金剛一樣能斷、無所不摧。《金剛經》正式的經名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先斷一切的煩惱,解脫要靠這一部經典,開悟的行者還有微細的煩惱、或者是冤親債主體會到你已經開悟了,馬上每一個、每一個都找來要債的時候,你就讀誦這一部經典,很好用的!

每天早晚兩部《金剛經》,讀誦一年、兩年、、,最後業障都可以化解掉,我們心開的時候,好像中陰身現起一樣,跟你有緣的眾生馬上都會受感召而靠過來,這裏面有善緣、有惡緣,惡緣就要你的債,第一階段開悟後不是很樂觀,開悟的時候都很苦、要還債,要默默的誦經、拜懺,等到他們都能成就了,這些冤親債主都心滿意足了,您也就會有成就了,他們能成就、解脫,就是你的解脫的時候。不然您天天都是在生病、天天都在煩惱,因為他們還不清淨,連帶的你的心也不清淨了,這是兩者互相攪和的。

這一部經典很好,你們有緣也喜歡來聽這一部經典,進一步也能天天誦讀這一部經典,你潛在的這些業力,會慢慢的轉變了。如果有一些要用智慧的,也可以用《金剛經》裏面的某一句話,面境時可以拿出來用,當下碰到的障礙能把它化解掉,學《金剛經》除了求自我解脫,也學到很多的智慧,以後可以做度眾生之用。

10會:次一會於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殿。第十會1卷講《般若理趣分》,我們基礎講義有很多用到《般若理趣分》,就是六波羅蜜多之法門,以更詳細的智慧來說明,菩薩對於六波羅蜜的內容,應該怎麼來做?我們講義裏面有引用。

這一會是在天上講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最高天,我們要有一個觀念,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薩,他所帶的這些天神,跟我們一樣都是學生,都是在修佛法的。雖然是欲界也有菩薩在裏面,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當然就沒有一個天宮,因為修到那個境界,破掉色身了,只有一個心意識,所以沒有皇宮、也沒有甚麼天界,就憑他們心喜歡到哪裏,就到哪裏。

11~14會:次四會又於祇樹給孤獨園講,這一會又回到人間來講了。第十一至十六會講六度般若波羅蜜分,依次第十一會為布施波羅蜜、第十二會為持戒波羅蜜、第十三會為忍辱波羅蜜、第十四會為精進波羅蜜、第十五會為靜慮波羅蜜、第十六會為般若波羅蜜等分。

15會:次一會又於靈鷲山講。講第十五會的靜慮波羅蜜多。

16會:最後一會於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邊。講第十六會為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期前後共廿二年說《大般若經》。《般若經》翻譯成中文共六百卷,就是唐朝三藏玄奘法師所翻譯的,當然別人也有分段翻譯的,從裏面脫離一部份出來翻譯的。故《大般若經》及其他相關般若經的經典,是有很多法師翻譯的,因此名稱雖然不同,段落有別,都是從《大般若經》裏面來的。

關於所説的「品」就是分段的內容,卷是有時候一卷裏面有好幾品,在天竺印度那邊,經典是用貝葉所寫下的,在我們中國古代是用竹子片寫的,寫好以後就把它綣起來,這樣就算是一卷。所以卷和品稍微搞清楚一下,品就是它的小標題、小段落,卷是 要在哪一個品之間斷落,那是不一定,一個卷可能包括很多品,這個品也有在上一卷的、也有在下面一卷的,這都是不一定的。

 

3.聞經對象

都是大乘根基成熟的菩薩及菩薩摩訶薩,在方等期間熏習很多大乘經典的小乘行者,由小向大後,堪受大乘法者,均能參與般若期經典的教化。唯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除說給菩薩摩訶薩等聽外,還教導一些初發心、已發 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使他們以金剛經去除業障、魔障,斷心中煩惱障等。(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