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2.12.14.  
3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世尊五時判教之說()

()方等期

前已說過講《金剛經》不要光了解《金剛經》的字義,還要知道如何用它來修行!所以我們的題目定為:「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你要懂得《金剛經》在釋迦牟尼佛49年講經說法期間,是在哪一個階段所宣講的?您喜歡哪階段所說的法,就跟您已修行到的層次有關係。

世尊從「阿含期」開始教化小學生、中學生,教導他們一些打坐的方法、如何守戒律?禪定的境界如何?世間相如何成?諸佛如何成佛、、、等等的,再教導他們小乘自我成就解脫方法,如教以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法,這些小乘的自我解脫方法,是在「阿含期」裏面所宣講的。若有些人喜歡修證這些法們,就能成就小乘四果,以及能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等解脫道理。現在開始講五時判教中的第三期---「方等期」:

1.方等期---何謂方等,方者眾機普被謂方,方是八方、十方,各方已得世間禪定者都能接受的這種教育,是為方;世尊弘化期間四教並談謂之等,四教者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又「方等」者譯成方廣、廣破、廣大、廣博、廣解、無比等義;指大乘經典也,即廣說廣大甚深之義者。於大乘佛教經典中,主要作為大乘經典之用語,方等不僅意味其量之廣大,還指內容上說廣大平等之理趣,故大乘經典又稱為大乘方等加以與小乘經典區別。各方所來的有緣眾生,依根基不同,各以不同法門來教化,接受這期的教化。眾生根基不同有四種不等法來教導,所以這期的教化包括四種: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等四。

(1)頓教:是對根機比較好的,什麼是根機比較好?其實就是以前好幾世累劫所積下來的修行,到根機成熟的時候,聽聞到經典、經文就能夠頓悟了,譬如禪宗六祖聽到人家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豁然了悟,明明了了,對法應該怎麼來做?這種上根機的人,一聽到法就馬上能夠頓悟其道理,也能馬上從心地中去執行的這種人,這不是今生就能這樣子,而是累劫所修下來的。

(2)漸教:能夠利用各種法門漸漸讓他行有成就的,就叫做漸教法門。一般的人根機比較淺薄,要能善導、善誘,慢慢的從小學課程、教到初中課程、再教到高中課程,讓他一步一步的成熟,就像「阿含期」剛修行的這些人,從小乘的修行佛法法門,得到利益與成就後,也證得世間禪定甚或解脫知見後,慢慢的要讓他們進到「方等期」了。故從世間禪定或小乘解脫證得能夠接受到大乘佛法的教典,歡喜接受這種教典與修行過程的人,是稱為漸教行者。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先有修、慢慢才有證,這些都可稱為漸教。頓教的人大概是前世已經有很大修行的基礎了,所以今生能夠馬上的了解,進入狀況,等於是再來的菩薩一樣,遇到機緣能馬上了解一切佛法。

(3)秘密教:就是有關咒語、陀羅尼門行法,對於陀羅門法門這個觀念很重要,因為修到心地清淨以後,我們不必用心意念去成就一切佛事,我們都是用咒語來成就一切佛事,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是法有六個手印,配合一個咒語,就能成辦一切佛事。問題是您修得了「心中心相貌」沒有,若有「心中心相貌」的話,就能成辦一切利益眾生事。心中心法第二階段還有一個大隨求陀羅尼咒,你只要念這個咒語,與諸佛菩薩的法身相應,當下你就是等佛心、等佛力、等佛威、等佛智,你就能夠成就一切佛事,以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這個「祕密教」是心地清淨以後行者,才能來修這個的叫祕密教,不是一般初學者稍為修一下密咒,就稱為秘密教,不是這樣子的,也可說是有悟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者,才能來修習的秘密教法。

我們現在修佛法時也接觸一些密咒,大概都是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往生咒、十小咒等,這些都是一般的咒語,是幫助我們消業障的,大概都屬於一般的、初淺的密咒。真正的秘密教咒語,都是較長的咒語,或能與佛心相應的咒語,譬如楞嚴咒、佛頂尊勝陀羅尼、大輪金剛陀羅尼、淨除業障神咒、孔雀明王咒、心中心咒,大隨求陀羅尼,前些者是很長的咒,可以降服一些魔障,後些者雖較短,但能與佛心相應,讓諸魔起慈心,所求皆應驗故。

其實要修這些真正密法,都得等到後來修得一個境界以後,才真的能來學習真正的秘密教法。心地不清淨學密法是不好的,學了些密咒不幹好事,有時會起邪心去害人、造業。當行者心地清淨以後,慢慢可以去接觸到真正的秘密教,這段時間所修的就叫陀羅尼門,接下去可能就是要學各種定的三摩地門,而陀羅尼門前面要修的是三三昧,故說修得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後,才能夠資格來修真正的秘密教,以得神通變化等事宜。

有關秘密教諸法在《大藏經》從第十八與第二十一卷裏面都是秘密教法,把梵文翻到中文來的密教咒語,都寫在裏面,學習秘密教唯一較困擾的是讀音,若是沒有師父或上師親自教學,秘密真言是唸得不準確的。

(4)不定教:各個層次與其他各方面修行法門的層次比較起來,不一定屬於漸教或秘密教的,都歸類在不定教裏面,因他們的根基怎麼樣很難去確定,故所說的法門也就不一定。修行人在這四教中,能夠在「方等期」這段期間裏面得以教化,只要眾生大家程度夠了,不管從漸教成就的、或者是學初級密教的,都是在這一段期間裏面,接受所有的秘密教經典。

 

2.方等期更深之意義

在「阿含期」都是修自我了脫的法門,證得有餘依涅槃後世尊要慢慢把他們導入修菩薩道,建立如來菩提種性,所以要讓他們學習大乘經典,在「阿含期」以心識的認知來講,世尊只講到第六意識,沒有講到第七末那意識、第八阿賴耶識,甚至於第九善惡業異熟識,或者是第十的阿陀那識。在「阿含期」諸行者們剛起修,或者修世間禪定,或者修四聖諦等,都是以第六意識的定中獨頭意識在起心識作用,不能跟他們講無有實際的十個心王,不能講得那麼複雜、那麼深,只能講眼、耳、鼻、舌、身、意等這六根有六意識的功用及如何來對治它們。若講的心法太深了,他們會心慌意亂、懷疑心四起,因為還不能接受多層次的心靈觀念,故六識心用是對漸教的行者講的,講多了他們沒有辦法來體會的。

說到我們有好幾個心識,前面五意識不講外,還有一個了知、分別心(第六意識),而且腦筋裏面還有個妄執心、妄想心(第七意識),另外還有個自己會念佛的心(八識熏習而成的)及如來藏本來的心識。若將這樣的事實跟他們講,他們會害怕,怎麼會有那麼多個心,怎麼會是這個樣子?我們有那麼多的心?而在大乘佛法裡頭,您就要慢慢的懂得這些,心是有好幾個,依層次不同而現起不同的心用。然後,要知哪一個是讓我們輪迴的心?哪一個才是我們的真心?把這些都講清楚了,才知道怎麼來調理這個心?如何來降服其心?這個所謂的心就有第六、第七意識的心,要怎麼來調理?還有我們真正的本心(第八意識)是怎麼樣子?談到本心就有一點超能力了,就有一點可以鑑照一切因緣的能力了。

世尊在這「方等期」間所講的,把真正的多層次的心識與功能講了以後,還要再進一步的把他們導入大乘佛法領域,使他們能夠發菩提心去行菩薩道。所以在這一段期間的教化,不是祇有自利解脫而已,還要灌輸他們利他功德殊勝的觀念。但是因為初期時間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只能經常說些大乘經典,裏面所談到的心識作用,使大眾對這個心識,就有比較多層次的概念。

佛陀當初在「阿含期」教化中,已使所有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四眾等,都能夠體悟到世間禪定,包括色界天、無色界天等,這個時候都是從世間禪定中去修。《瑜珈師地論》是彌勒佛菩薩所說的,雖然大部份是屬於唯識方面的心用,但是裏面涵蓋很多各個世間禪定的境界及觀念。其他如《大智度論》裏面也闡述世間禪定的境界如何,《大智度論》是在解釋《大般若經》中的名相及教義,當然也會談到四禪八定的狀況。這在「阿含期」中,大家修禪定也都有這些境界了,才能慢慢的教導他們進一步去體會大乘佛法。因為那種世間禪定是不究竟的,那種禪定是有所得, 有所得就會迷失與退轉的。故世尊鼓勵大眾應該來修六度波羅蜜多,慢慢的灌輸他們六度這些觀念,最後以般若智慧來度到彼岸,而不是以禪定力來度到彼岸。

若是禪定波羅蜜修證到時,般若智慧還沒有得到以前,要修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當進而令大眾等慢慢得證得偏空涅槃時,也就是觀我空,進而一切法皆空,甚至十方虛空一切世界皆空,這樣就能擺脫一切業障,才能得以自我解脫。

在「阿含期」中世尊講很多的見、思二惑,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根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難免會有迷思、執著的地方,在此期間修行,首先也是要斷這些外緣,故在阿含期是要斷見惑(六根執六塵境)。思惑是由心生,去除第六意識的分別心起後,是有一點要進入第七意識的審慎思量的意識了,此第七意識從內心妄執第八意識所現的一切種子、心念為我,然後自己去胡思亂想,接著迷失掉自己了。在這「方等期」內要能修証到真的有多個意識心起心滅的功用,認知它們後才能好好管制與利用。

修行已經不被外境所左右時,末那識不妄執取阿賴耶識所現,則思惑斷,當能認知第八意識(本心)本來面目,它跟十方眾生因緣交錯來、交錯去,有時候你會感覺,好像用俗稱的「第六感」來說,感知某些事情,也就產生了一些自以為是的念頭出來,然後抓著這些念頭來大作文章、來煩惱,這就是第七意識心的妄執起想而煩惱。真正要求得解脫,就是要斷內在的想與思的迷思,不要被自己的心意念所欺騙、所左右,這就是斷掉思惑。

大眾修行斷見、思二惑後,不要以為這樣就滿足了,好像是自我解脫了,佛法是無量無邊的,走到這裏才算是第一個階段,並非最後一站,不要以得少為滿足。此時釋迦牟尼佛視眾生的根機已經差不多了,有必要導大眾入真正的佛道了。佛道者是真正的解脫道,要了解我們的身心是怎麼樣?我們的妄心是什麼樣子?眾生業緣牽扯的可怕現象,這些都要能明白、清楚,才能來修真正的解脫。

在「方等期」除行者自證的世間禪定所得神通變化外,世尊是不鼓勵行者在此階段有五神通的修證,因未證得解脫,有世間五神通也敵不過業力的果報。談到佛教的神通變化,當在證得解脫以後,於最後「法華期」才在講神通變化。當然第一期的「華嚴期」也是在講神通變化,但是這是大菩薩的果地境界。在「方等期」世尊方才告訴大眾,佛性是怎麼樣?妄心是怎麼樣?如何來控制自己的見、思二惑,來求得自我解脫。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很多法都是要從你去行菩薩道之間,才能學習到的,不能用嘴巴講來傳授的或用修練來的習成的。佛教的無上心法都是從心地起來的,因為你有一個佛性,可以察覺十方因緣,譬如你面對的這個眾生,落在苦難之間,如何來化度他?自己內心就應有所拿捏,有一個念頭知道怎麼去做?也不必學一個法才能用一個法,不是這樣的!因為眾生的因緣不一樣,也不是從頭到尾都用一個法門來幫助所有眾生。

有時說法度眾很簡單,他心地裏面在糾葛一些妄念、搞不清楚,你只要用言語開示,他就釋懷了,像這樣的狀況不必要用什麼心法,也不必用什麼密法,幾句話就把他的心結打開了。有時候某人有障礙,不是只有他個人受苦,有障礙一定是有兩個人才會互引發障礙,某某人去障礙另一個人,另一個人被障礙了。因此你要修行或者是要度眾生,不能只有度這個,而捨棄另外一個,心地要有平等觀,被障礙的要讓他解脫障礙,障礙人的你要讓心甘情願地讓他了知、了悟,放下怨恨之心,不要去障礙人家,因為以前那世的無明,兩人才會互相的結怨,要了解因緣果報,了了無絕期。說法之間要把這些觀念灌輸給虛空,雖然是對一個人講,其實你是對很多眾生講,周圍之間的冤親債主,大家也都會聽到、都會了知其意。

有時候佛法不是用強迫的,不是去解救哪一個,而去打擊哪一個,不是的!都是用你的智慧,能夠開示就開示,無形中把話講清楚了,有情、無情的他都聽得到、都能了知你所講的意思,然後一次、兩次、三次,慢慢有的因緣就轉了,因緣轉了,有怨氣的就沒有怨氣了,受壓迫的就能解除他的困難了。

菩薩道從心裏面去行,你要去了解這個心,有一個靈知靈覺的心,你要把這個開發出來,當然這要一方面去體驗;另一方面,我們的心還不清淨,所以還要繼續去修學。在「方等期」這一段期間,一方面是釋迦牟尼佛講某一部分的大乘經典,讓他們建立這種除了自度,還要度其他人的這些觀念,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菩提,這是在「方等期」時教導法的主要重點。

3.地點:這一段期間講經說法的地點很多,走到哪裏就講到哪裏,佛陀在此期間各居無數處,隨緣講這些經典。

4.講經對象:轉小乘得入大乘的行者,也就是修世間禪定,已經有一點成就了,要他們修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卅七道品,行者內心已經自我解脫了。這種人如果根機比較好的,聽聞到「方等期」的大乘經典,也就會轉心念成大乘種性。而根機還不是很成熟的,就會升到四禪天境界的後五淨居天,這些都是聲聞菩提種性、緣覺菩提種性等聖人。在同修中不可能在此期間,每個人都成就大乘佛法種性,不可能的!總是有些起步比較慢的,自認為修得自我解脫,已經很不錯了,自己還沒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自己能夠修得究竟就好了,這種在四禪八定時,會升到四禪的後五淨居天去;若當下能夠轉成大乘材料的,慢慢的聽到這些經典,會更增加他的觀念,還有很多的佛法可以修學,在修學之間就是要去幫助苦難的眾生,也讓他們能夠得到解脫。因此,自利利他的觀念,在這一段期間慢慢的就建立起來。

十數年的授教,已使各小乘修行人大乘根機成熟,以前都是修世間禪定,再加修四聖諦、修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等得到自我解脫,現在若再開始修六度波羅蜜多,才能成就菩薩道。六度者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多等,以般若智慧度到彼岸,所謂的度到彼岸是了脫生死了,不要在六道裏面一直輪迴了。這六度是還沒有成就菩薩道以前所修的,如果一行者是開悟了,進入登地菩薩地時,就要修十度波羅蜜多;前面六度是一樣的,後四者為第七是方便波羅蜜多、第八是願波羅蜜多、第九是力波羅蜜多、第十是智波羅蜜多,到第十智波羅蜜多時,智慧無量,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都能了知,這就已經是成佛的階段了。

一個開悟的人第一個要用方便波羅蜜度到彼岸,為什麼要用方便波羅蜜呢?因為自己心地還沒有辦法一下子清淨就清淨,習氣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斷掉的,是沒有辦法的!當你了解道理以後,卻做不到一下子清淨,此時就要用方便智。譬如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對自己也要行個方便,對眾生所要度的對象也要用方便法門。譬如對某人吃素的問題,目前雖然沒辦法做到吃素,您要能開示讓他慢慢的能朝這一方面來走,哪一天能夠做到,哪一個時候就能吃素,這就是方便智慧,不能嚴格要求一下子達到目的,而造成他的心理障礙。這種方便法門,若是菩薩都應具有的智慧,是能觀眾生因緣,要善用方便法門,這是開悟的行者所要去用的智慧。以後度眾生也是要用方便法,但是卻不能因大開方便門而變成隨便了,方便是外圓內方,內心裡守戒要嚴格的,但是碰到障礙的時候,你要圓滑一點,才不會與一些眾生產生糾紛,或者發生不痛快,要善觀因緣、等待時機,這是以後度眾生常常會碰到的。

行者能由實修世間禪定後,學習六度波羅蜜法,能悟知心的真實相;然後以智慧來調理、打理我們的心,這「真實相」的真相、實相是無相的,佛法所說的實相是空、是無相的體,緣起法相時是有相但不能執著,這也就是達無相境界。空相本來就是空,空有絕對的空與相對的空兩種修證過程。《金剛經》前段是在講絕對的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絕對的空,否定一切法,這樣子才能斷業障,雖然是有那個緣起相,但是不能把它看成有那個樣子,這樣你才能學習到解脫定力。等到你已經能自在解脫了,《金剛經》後段又說,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應該有「斷滅相」,不能把一切法都否定掉了,因這時是真心真如體所感知因緣,既然是有定力了,故不能完全否定《金剛經》開始在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部經典前面、後面所說出現兩個不同的境界,是代表修行是有階段性的,漸教裏面就是有這樣的教法,您修到哪一個階段,哪一句經文對您最適用,就是跟您講這個法門。

5.講經期間:世尊在所謂的「方等期」中,說法前後共有八年之久,慢慢導入正法菩提道進入修行人的意念中。

6.主要經典代表:凡經典上冠以大方廣、大乘等的經典名稱者,都是屬於此時期所說的經典。主要經典代表含蓋有大方等經集部,《大藏經》大方等經集部裏面的所有經典,大概都是在這一段期間所講的,有如《大乘寶雲經》、《大乘百福相經》、《六度集經》、《大方廣如來經》、《菩薩本緣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維摩詰所說經》、《解深密經》、《楞嚴經》、《大乘入楞伽經》、《大乘密嚴經》《大方廣圓覺經》、《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等等。

「方等期」的主要經典在此所舉例的並不是很準確,因為我們不是在作研究的,也沒有辦法去考究,因為佛教經典是不說明年代,這一部經典是在哪裡所說的、是那一年講的,都無從考究。因為在時空之間,每位佛都會出現,講同樣的經,說同樣的法。釋迦牟尼佛在住世弘化期間,只是代表一個佛住世現象,在時空之間,其實不能代表什麼,所以都是用「一時」來代表時間,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在哪裏、講哪一部經典,經典是這麼來起頭的,不會刻意去說明時間,也不說得清清楚楚的,因為在佛法裏面,這樣就會變成一種執著,佛法本來就是要空一切相,因為方便教化才講這些經典,悟者本無一法可說。

這幾部經典,對在座的各位可能都很受用,不管悟進去或者還未進去的,都要先了解有這些境界、有這些體驗,才能夠慢慢的更進一步,求得智慧破除障礙、圓滿菩提。這是「方等期」中的經典。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一部經典要成菩薩的人一定要念的,六祖對這一部經典好像體會很多,他雖然不認識字,卻能說修佛法要修四種智慧,若會三身,便會四智,《壇經》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 圓,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四智者六祖說如下一首偈:「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1.妙法觀察智見非功:第六意識清淨的時候就有妙觀察智,第六意識不清淨,你就有見惑,眼、耳、鼻、舌、身六根對外在的色、聲、香、味、觸塵境很執著,很執著就沒有妙觀察智,所以妙觀察智見非功。

2.平等性智心無病:是第七意識清淨的時候,一切法已建立平等性,順、逆平等,善、惡平等,佛、眾生平等。有平等性智就能成就無病的心,也就是沒有心病,沒有分別心、煩惱法,不會只喜歡好的或順的境界,而不喜歡壞的或逆的境界,這些念頭都沒有。處在逆的境界時,心也能心安理得;處在順境也不特別歡喜,保持一個平常心,心也就沒有毛病,這是第七意識破滅了。

3.大圓鏡智性清淨:已經證到性清淨的時候,這是第六、第七意識滅了,這個時候就有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能觀十方一切世界,或者其世界中的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這並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但是我們要懂得。四禪或小乘行者雖有鏡智,但還不能稱大與圓,因祇能觀一千大千世界,或八萬劫內眾生因緣果報而已。

4.成所作智同圓鏡: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在性清淨後,能利用這五識來成就無量的神通變化,故說成所作智同圓鏡,是與大圓鏡智的功能一樣,但更進一步能成就神通幻化事。故說成所作智同圓鏡,它的功用是在大圓鏡智性清淨後才能起用,故兩者是一是異,但根本來講是合一的。

但是這兩個功用哪一個比較高?大圓鏡智是像一面鏡子,只有靜態的在鑑照,可以遍觀十方世界、可以遍觀十二類有情、無情眾生的因緣,性清淨就像一面鏡子,這是靜態的鑑照;成所作智是神通變化的、是動態的,這就更進一步了,是依性清淨而起的。所以四智的排列次序或修證所得是依次為:妙法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裏面都有講到這些。

《維摩詰所說經》:這一部經典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因為維摩詰居士是妙喜世界的補處佛,妙喜世界也是無頑劣眾生可度,所以才來娑婆世界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祂現居士身來化導眾生。這一部經典涵蓋空、有不二的道理,在有的修行人,祂會當面破行者的執有,當行者居空之時,祂會破行者的空執,讓大家能圓滿菩提,不住偏空或偏有之邊執,這是一部教化小乘行者很好的經典。

《大佛頂首楞嚴經》:一位開悟的行者第一部要去研讀的經典就是《楞嚴經》,或者是有境界了,就要讀《楞嚴經》。讀《楞嚴經》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對五蘊()魔相的了解,五蘊魔相你要了解它,當面對時就要能超越它。若你住在五陰魔相之間,不能夠在有生之年超越,那你還要花多少世、多少劫的修行才能去慢慢超越?從開悟到能夠心地完全清淨,要花一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一個不可數的時間,也就是你要在裏面打滾好久、好久。如果你讀了《楞嚴經》,可能馬上認識到清淨的自性,自性是怎麼樣?真如性是怎麼樣,認知後即能渡過五十種的魔相,都不會執著, 一執著即被感召出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無想天、魔天或仙道道人等,這些天界的壽命雖長, 但壽期盡時,最後都因迷失菩提自性而淪墜。

當行者色陰打開的時候,你的眼睛可以遠見、你的耳朵可以他聞,不是只有聽人的聲音,可以聽眾生的聲音,你的身體可以感覺異類眾生,有什麼眾生在周圍?這些都是色陰魔相,你的五根---眼、耳、鼻、舌、身,都有比一般人所不能接觸到的這些現象,這是色陰魔相。有的人就認為有這種功能,好像已修得很不錯,若你讀了《楞嚴經》才知道,原來這仍在菩提叉路、歧途上,要趕快度過去,否則就沒有辦法往前走。這五十種魔相,今生不能走過去,就不能見性,這對有修証的人來講,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所以《楞嚴經》是開悟的人一定要去讀的,要認識自性的人也要去讀的。

沒有《楞嚴經》的境界就是修行還沒有入門,已入門了就要用心了解《楞嚴經》的五十種魔相並把它觀破,這樣菩提自性才能真正顯露,不然在中間迷失掉了。有時候在受陰魔相之間,還會墮落到地獄道去了;想陰魔相也會讓你顛倒,也會墮落到地獄道去了。到行陰雖然不會墮落,但是很有可能會出生到其他的天界去。識陰魔相也是一樣,因為這個時候心已經能夠超感覺、幻化神變事,能懂很多的事情,但是你又不認識那個真實境界,也就會迷失掉了,也會投到天界的哪一天去了,你就沒有辦法脫離三界;因為你出生到三界裏面的哪一個界地?雖然境界比較高、壽命長一點以外,壽命盡了照樣還是要去輪迴,所以還是沒有懂得佛法、沒有得到解脫。

我們要講的《金剛經》,是一開悟的人要來解脫業障的,而《般若經》就是修行中有境界,要破一切修行境界的妄執,業障、境界都是因為你的執著,你要是執著這些,就要從心地裏面去了解,然後要轉識,不要去抓那個境,用智慧來轉一切,才不會被感召而去受生。

《楞伽經》:是開演有相的一部經典,《楞伽經》是開悟以後、心清淨了,要學神通、禪定,來看此經是比較適當的。達摩祖師東來中土的時候,所帶的就是這一部《楞伽經》,講經說法以《楞伽經》為主要的依據,以《楞伽經》來給有修證的人印心。在六祖以前,師徒之間的修証、印心,都是以《楞伽經》來印証心地,而禪宗六祖聽到人家誦《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道了,後來就以《金剛經》來給修行人印心,亦可說是越到後來,我們眾生業障越重,所以要用《金剛經》是來斷一切惑,轉我們不清淨的心,這樣才能脫離業障、魔障的牽扯。

《圓覺經》:也是開悟以後的行者,要求心的圓覺所要看的經典,這幾部經典都是能圓滿我們的覺性,圓滿我們的覺性要能不執著,好的、壞的都不執著,這一部經典也是非常的有意思,裏面講一些有實際修證功夫的方法,有地前菩薩隨順覺性、地上菩薩隨順覺性,入地菩薩者的明隨順覺性相,這在網路上都已經講過了。譬如說一個開悟行者,要如何修到明隨順覺性相?經云:「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心,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當一個人心通無量,知道很多事情,但又要叫您,不要去說所悟知的,是真是假的事,都不必要去在意,這樣修就能明了我們的覺性,也能順著它去應緣,這樣修行起來多自在無礙,簡單明了,只要天天吃飯、睡覺、窩屎就是在修行了,那有那麼多異事、廢話可講?

你要了解《圓覺經》是要求菩薩心的圓覺,因是對地上菩薩在談的,你看了以後,不要把經典裏面的經文,拿去對初機的學佛人去講,譬如裏面講到:「守戒亦不愛、破戒亦不憎」,受戒修行是天經地義的事,怎麼《圓覺經》中講,守戒亦不愛呢?因地上菩薩有這個守戒的心,就代表你還有一個心縛及執著,要求圓覺這個守戒的念就要破掉,而破戒不是很糟糕嗎?要懺悔嗎?求圓覺的人不要有這個心,因為有這個心,心就被業抓住了、卡住了,所以破戒亦不憎。當然這個菩薩所破的戒,不是去做傷天害理的,去破很大的五逆十惡之戒律,而是為度眾生方便會破一些小戒律,是地上菩薩了,還會去破殺、盜、淫、妄這些大惡事嗎?他們是不會隨便去犯戒的。

普通到這個時候的地上菩薩,所為的都是為眾生,譬如為了安撫這個眾生的心,有時候講一些白色的謊言,而犯了不妄語戒,你為什麼還要講白色的謊言?因為要讓眾生的心地安祥,所以不得不打一些妄語,若你打了妄語以後,還覺得心不安,那你怎麼圓覺?心地本來對正、逆,邪、惡等心態呈現的。對此菩薩來講都沒有這些觀念,為了求圓覺的菩薩,你要有這個觀念。

因為已經到了「方等期」了,跟著釋迦牟尼佛修學的這些比丘、比丘尼都已經有實際修證的功夫了,有的都已經開悟了,因此釋迦牟尼佛慢慢的會開演這些大道理,導入眾生心了知萬法唯心造,無有善惡等分別想。(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