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2.11.23. 第 2 講(續3)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世尊五時判教之說(續)
(二) 阿含期
7.另修身心方面經典
有《大安般守意經》、《五門禪經要法》、《思惟要略法》、《禪秘要法經》、《坐禪三昧經》、《禪法要解》、《法觀經》、《治禪病秘要法》等。其他還有《佛說禪行卅七道品經》、《禪行法想經》等。
《五門禪經要法》中云坐禪之要法有五門,一者安般,二者不淨,三者慈心,四者觀緣,五者念佛。安般、不淨二門觀緣,此三門有內、外境界,念佛慈心緣外境界。所以五門者,隨眾生病,若亂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貪愛多者教以不淨,若瞋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者教以因緣,若心沒者教以念佛。
在修身方面大略有什麼經典?因為世尊要從小學教起,故要先教導他們如何開始打坐?要學習《大安般守意經》,這一部經典就是在教導你如何呼吸?安般這兩個字是縮寫,是安那般那(ana-pana)的縮寫,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以入、出息來守你的意念,亦即是數息攝心法門。講這部經典時,釋迦牟尼佛說祂經歷三個月就証得這裏面的精華了,得到十六種殊勝境界。身體的殊勝,離不開呼吸更長、呼吸更短、身體會震動、呼吸微細、呼吸快、呼吸不快、呼吸停止、呼吸又發起、身體充滿了氣機。心方面就有喜心、不喜心、妄念不實心、妄想不生、內無所思、有所思捐棄、不放棄所思、放棄軀命、不放棄軀命等十六種殊勝境界。以上諸現象是禪者在禪修中一定離不開的息、身、心之變化情形,行者當能於此中體會三者之變化事實。
《思惟要略法》中云,凡求初禪先習諸觀,或行四無量、或觀不淨、或觀因緣、或念佛三昧、或安那般那,然後得入初禪則易。若利根之人直求禪者,觀於五欲種種過患,猶如火坑亦如廁舍;念初禪地,如清涼池、如高臺觀,五蓋則除便得初禪。如波利仙人初學禪時,道見死女膨脹爛臭,諦心取相自觀其身如彼不異,靜處專思,便得初禪境界。佛在恒河水邊坐禪,有一寡聞比丘問佛:云何得道?佛言:他物莫取,便解法空即得道跡。有一多聞比丘,自怪無所得而問於佛,佛言:取恒水中小石,以君遲水淨洗。比丘如教,佛問:恒水多?君遲水多?答:不可為喻也!佛言:不以指洗,水雖多無用也!故行者當勤精進,用智定指洗除心垢,若不如是不能離法也!
《禪秘要法經》:契經中講種種觀法,修繫念法,觀全身骨節能成白色,觀身中火蟲、風蟲,及不淨觀,得不淨想最初境界。行者專心觀想三個月能得甘露法三乘聖種。再修自身四大等十六種觀法,然後禪修境界越來越高了,能觀外界色境,一切色從何處生,作此觀能知五色;五色者青、黃、赤、白、黑等五色,身能生五色,觀色中無我等法。次觀己身四大等,觀四大種種境界中怎麼樣?這中間會有什麼現象?如此觀法能令行者繫念住意,心不散亂,端坐正受,住意一處,閉塞諸根,此人安心念定力故,雖無境界,捨身他世,能生兜率天中。值遇彌勒菩薩,於後世龍華三會中,最先聞法,悟解脫道。
《坐禪三昧經》: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此經後,佛教禪修法門就在中國興盛起來,當然這與菩提達摩祖師所傳的禪宗心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不一樣。經中闡述治貪欲法門、治瞋恚法門、治愚癡法門、治思覺法門、教念佛三昧等法門。三昧是要得定了,初學者可能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禪?禪就是你身心應緣所起的心念,不是妄想念,不是我明天要如何?計畫做什麼事情?那種都不是禪的境界。禪的境界是你超時空感覺一些事情、感覺一些因緣,然後在定中不會慌亂、知而不亂,那就是三昧。所謂的禪定就是有禪、有定,若有禪可以感知很多的境界,但是沒有定就會亂了、會散亂,有些著魔的人就是這個樣子,智慧不夠、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帶領,若有人指導就不會發生這些問題。
《禪法要解》中談色界初、二、三、四禪的境界,也談無色界四空處定境界現象。世尊也於經中說明四如意分,於四禪中能得四如意分,(1)者欲定行法成就如意,(2)者精進定心、(3)者定思維、(4)者定行法成就如意。有此四如意念,則能於四禪中成就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世間禪的神通境界。
《法觀經》中談天地成後,從十五天上天神下凡塵,因天壽盡而來人間,本來無有夭折,生死五道中從六衰起。人生心意本自善,無有貪愛、痛痒、思想、生死識,但因為耳、目、鼻、口所欺,目光視色、耳聲音、鼻知香、口知味、身知寒溫、粗細,心為作十事成五陰身,意為五識合成為六衰。因吾人作善惡行種栽,從是便有老病死生五道中。
求道欲斷生死故,自守意、止目色、止耳聲、止鼻香、止口味、止身覺,如斷六衰。那要如何守意,意為識,主行故。惡六衰為禍行,種五道根本。故修行人當精思自守四意欲止,無邪念識思想。修行人欲滅念識思想,當一切行非常斷身十事,身、口、意三者,從五陰六衰乃至。三定者口無所知為口定,身無所知為身定,意無所復念為意定。
行者坐禪後慢慢就會有種種的定,一者身定,二者口定,三者意定。痛癢止則身定,聲止為口定,意念止為意定。治者意持意行卅七道品經,復觀自身有卅二物者,計髮毛、爪、齒、骨、皮、肉、五藏等十一事屬地。是意自觀身有三十二物者。淚、涕唾、膿血、肪、髓、汗、小便等七事屬水。溫熱主消、食等二事屬火,風有十二事,是謂三十二物皆從地、水、火、風出。何等謂地大,人生來從穀精氣,穀為地,意為種,精氣為水雨,便合生身故,求一衣、一食是為養氣護主。人身為本來就無故,當滅盡後即無故說無常。悟道者便知此身非身,要念身不久要當死亡、敗壞。
意為人種,故要守意於一心。癡人不守意護魂神,但去養此色身四大,或為 色、為味所欺。謂身是我計,不知惡一切從身起。飯食貪味便墮苦,往來生死不脫離逐逢惡業,魂神空去趣善惡之道。身死墮地,日夜消腐,亦本無所有,但意行故化成身。身死後皆歸於土,世間萬物亦爾,皆當過去,是為非常。
《治禪病秘要法》:經中闡述治阿練若(叢林道場)亂心病等七十二法門,如有治亂倒心法、治四大內風法、治火大三昧法、治地大法、治水大法、治風大法、治貪淫患法、治犯戒法、治好音樂法、治好歌唄偈讚法等,及初學坐者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之法。因為禪境離不開心,心有時候會出狀況、會有問題,譬如心會因某種狀況發狂,就要用什麼方法、什麼藥物來對治。其實能懂藥物、維生素等會有幫助,這與婆羅門教有一點相像,當初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婆羅門教走出來的,最後才証悟的,很多法藉用婆羅門教裡的,世尊認為可以用的,還是加以應用。
並非外道、或者不是佛教的法,就要加以排斥,像我們基礎篇的講義,有一位台大的學生,看了以後就在網路上批評,說我們的講義裏面,道不道、佛不佛,裏面也有講達摩易筋經、氣功、經絡,當然佛法也有。
當你通達了就沒有所謂的外道法、內道法,若你看後面的經典,很多提到外道法也是佛法,因為法就是法,法有八萬四千,有的只是他們不修心的解脫,他們的境界用那個法,你能不能用?也可以用!只是你用了以後不要執著在那裏,要行方便。
譬如我們以前也學過元極舞,元極舞好不好?元極舞是要動,讓你身體的氣能通,也未嘗不是不好,但是你不要以為學了元極舞就滿足了,天天跳元極舞,到老了還是只跳元極舞,豈不是偏執?我們只是利用元極舞來把色身的氣弄通,但是你也要修學佛法,要學習怎麼來解脫?心地要從萬緣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因緣、從十方大家有因緣互相牽扯的時候,我怎麼解脫出來?這個時候就要去學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甚至於學般若的智慧,能知能離一切境,這樣子才對。
利用外道法來成就你的色身也可以,利用正統的安般守意數息法來打坐,來開發出真氣也可以,我們希望懂佛法的人,不要去排斥別人的功法。因為他也是在練氣功、學天道、、。此等人也許過了十世、二十世或者百萬世以後,他也會來學佛法,這很難講,因為我們人都是這樣子,一發心行善,從天道六欲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然後轉到菩提道,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都是從這一條路走出來的。
我一直在講的,希望讓你們能有一個完全的概念,不要去排斥人家的法,最重要的是這個主持人的心地好不好?戒律好不好,會不會最後搞成騙財騙色,鬧到法院去解決、判刑,那就不好了,不然一切功法、什麼法都是好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阿含期」,下一次就要講「方等期」,「方等期」就是慢慢的小學、中學,到初中的教育都差不多了,現在就要導入大學了,大學就要講一些大乘的佛法,慢慢導入比較成熟的心地解脫法門,今天就講到這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