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2002.11.23.  
2 (續2)    張玄祥居士   講於 法爾講堂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世尊五時判教之說()

() 阿含期

1.前言

在「華嚴期」中釋迦牟尼佛証悟時,把華嚴境界講完了,之後本來就要入滅了,因觀察到眾生頑劣難以教化,習氣毛病太多了,怎麼教導?云何而可度?教導菩薩容易、教導有德行的人簡單,講一句話他們就會做到,就可學習到。但要教那些怪里怪氣的、德行不好的人,常常會出 餿主意的、常會有不好心念的、邪念的人,這些人是很難教化的。不修行的人是這樣子,有修行的人會好一點的,但也好不到哪裏去。有不修行的人看到我們佛教徒,光會誦經、趕什麼法會,但是在行為、講話、心地上,都跟一般沒修行的人並沒兩樣,他們就會 批評說學什麼佛法。有時候你修行但並無法力還無所謂,但有的人有點異能神力時,或著魑魅魍魎者還會去用法害人。心地不學好,光學一點皮毛功夫,就會去害別人,這樣子倒不如不要學還好,做個行善的人,還有點善報,等等的這些問題多多。

釋迦牟尼佛已經是神通無量、智慧無量,觀察到眾生的根機實在是不行、很難教化,也就想要圓寂、入涅槃去了。後來初禪天的天主大梵天王(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三天),祂是統領我們這世界的;我們世界的統領主不是耶和華(第六欲界天主)、也不是玉皇大帝--帝釋天主(欲界第二天天主),真正講起來我們世界是大梵天王管轄的。梵天雖然是離淫慾了,也沒有吃、睡的慾望,更沒有色慾了,祂是統轄我們這娑婆世界四大部洲。梵天王是我們佛教的護法神,知道釋迦牟尼佛有意要入滅時,馬上出來再三殷切請求世尊住世教化,說不能違背 因地菩薩時的願力,因此世尊才留下來弘法。
 

 2.阿含之意義

「含」意為比,「阿」者無,故「阿含」意為無可比擬之義,「含」又稱「歸」,「阿含」或有不歸之義。例如阿彌陀佛,「阿」是無,彌陀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故言「阿」是「不」。「含」有兩個意思,就是「歸」,例如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不歸意,不再來人間的果位。所以這一段「阿含期」,代表的法是無可比擬的法、非常殊勝的法,與一般世間所修的禪定是不一樣的,是能超越三界的法,不要小看「阿含期」經典是小乘的法,小乘的法是可以脫離人世間、脫離三界,不再輪迴的主要菩提法。

 

3.地點:起自鹿野苑,中至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東北側耆闍堀山(靈鷲山)等;鹿野苑梵名mrgadava,即現在北印度的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約六公里處的沙爾那斯(Sarnath),是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的地方,先講四聖諦(苦、集、滅、道),這四聖諦如果你好好學,心就可以清淨,認知它,苦是怎麼來的?苦是你以前所造的業的果報;業是怎麼來的?業是你每一天、每一世與人所結的恩恩怨怨,所聚集在一起的,是為集諦;若要消滅這些業報之源頭,就要修種種的菩提法門,來滅自己的一切邪心邪行,使心地清淨無垢, 是為滅諦;當得解脫後,而得道果,是為道諦。或從打坐開始觀十二因緣,而得緣覺果位,這也是道果。當然這裏面佛講了很多的經典,有的用比喻的,因為初期的小學生、初中生,他們聽不懂大乘法,所以很多都是用比喻的,比喻經典有很多,在《大藏經》裏面這一部份佔很多份量。

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講了四聖諦以後,再至中印度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梵名Rajagrha),現在的巴特那市(Patna)東北側耆闍堀山(梵名Grdhrakuta)等處,講了十二年的經典;耆闍堀山有的就直接翻「靈鷲山、鷲頭、靈山」,有的就翻譯音為「耆闍堀山」,這兩者都一樣,翻「耆闍堀山」的好像比較多,翻「靈鷲山」的好像只有幾位法師,一個是音譯、一個是語譯,兩者都是一樣的,「靈鷲山」是翻它的意思,是以語意來翻的。
 

4.對象:為初機學者,權宜說教;剛初發菩提心要學佛的人,今生初發心要學佛,一定是要學這個「阿含期」經典。若你的根機是大乘佛法根基的,那是你以前的哪一世,一定已經學習過「阿含期」這些經典、教法,所以今生對於《阿含經》,好像沒很大的興趣,但確實會依法奉行。譬如說您自己天生就會打坐,也很容易數息、禪觀、得定,同時戒律、道德觀念又很強。

今生您雖不喜歡「阿含期」的經典,但您要去閱讀,去瞭解而不是去證解,有一天你要去弘揚佛法時,是一定要大小乘教典都要能懂的。你現在在學菩薩道,在讀《大般若經》,在學習《金剛經》,對於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卅七道品經,可能並不是很熱衷,總覺得太簡單了,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了卻不簡單;當然你現在有大乘種性了,但這些小乘法以後你要去弘法時都要去懂的,雖然不一定要去証,但是要懂得。其實有大乘基礎者,祇要稍用心一學小乘法就能體會其要點,若不能做到這樣,您的身心還是沒有大乘的基礎,這個觀念是非常的重要。我們從初期學佛到能成佛道,一路上這些方法與境界是無量無邊的,現在我們今生走到哪一個定點?譬如我們今天在這裏講《金剛經》,我們也已經在以前那一世熏習過「阿含期」、「方等期」的經典了,故現在已到「般若期」這裏來了。

我們現在來了解「阿含期」裏面的景況為何?對於行者在守戒律、在修四聖諦、十二因緣觀的人,不要低貶、批評他們是小乘法,大乘也是從小乘來,每一個人的根機都不一樣,也都必須要承認他的存在,知道他的程度是在小學生、是初中生、是高中生,就不要對他一直講大學生或者是研究所的課程,他聽不懂、也聽不進去。有一些人就是這樣喜歡守戒、喜歡守六齋、或者每天守齋戒,喜歡做一些個人的修行,不喜歡去救度別人, 不去對別人講經說法,這是勉強不來的,這一點也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對於別人在哪一個學佛階段,不要去批評他們好不好,不要去批評人家。因為要把這些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帶到大學的程度,也就必須因材施教,他是什麼根機?就教導他什麼法,這些是世尊的權宜說教。
 

5.期間:世尊在阿含期說法為期十二年,第一期的華嚴期,《華嚴經》講了21天,在人間的時間來算沒有一、兩天,大部分都是在天上的,因為天上一日夜,凡間依第一天到第六天各為50、100、200、400、800、1,600年了,因此在天上的時間雖然很短暫,在我們人間好像過得很長,其實在天上一眨眼就過去了,故才有前後共21天之久。

「阿含期」的經典是在人間講的,所以說法為期有十二年之多。譬如我們現在九年的連貫教育,還要再加進去三年的高中教育,總共12年也差不多了,才有那麼一點樣子,但也尚未成人。

你學佛有成時,譬如說有天開悟以後,也不能馬上就出來講經說法,因為智慧還不成熟,會錯會世尊的意思,故不要隨便講經說法。更不能隨便的寫書、出書,並把它廣為流傳。要講時講義也要依經文編寫,道場內部看一看就可以了。縱使悟後每個人弘法時間長短,對佛法的瞭解也會改變,智慧依時間的過去會更通達,20年前講的跟現在講的是會不一樣的。就像我們學生一樣,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懂的,與大學生懂的並不會是一樣的。

雖然有人開悟了,但是對佛法的了解還是滿有限的,還是在學習之中,因此不要馬上寫書、出書,並把它流傳出去。很多外面的這些書,一百個人看了會有一百個不一樣的認知,到底對不對?而讓他們抱著一個懷疑的心,有正知見的看了就知道對與不對,但是有一些初學者,就不知道到底對不對,無法判斷。所以有時候寫錯了書會害別人,本想要幫助人反而害了別人,這是有因緣果報的。
 

6.主要經典:包含禁律律藏四分、十誦約含八十七部總共五一六卷,長阿含四分四誦約含卅經,增一阿含四分八誦約含五十二品,中阿含四分五誦約含兩百廿二經,雜阿含四分十誦約含一千三百六十二經,諸經演幽微之教,辨以法相以便成涅槃道。

這四分若以唯識而言,眼睛所看的是見分,所看的現象是相分,我們內心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可以覺知的自証分,另一個是本來就有空覺的証自証分,這四分把它隱藏在所有的經典裏面,這樣才有一個心,心對佛、心對法,如此來講就有這四分。

誦是指甚麼?指八十誦律與十誦律兩種,於諸律本中,僅此二律之名含有「誦律」二字,其義概指「法應誦持」及「經由口誦而集結成者。」八十誦律乃佛陀入滅後,弟子結集三藏時,由戒首優婆離於一夏九旬間,八十度誦出者之律藏。

在印土文中,有時契經中四句就成一誦,或幾句就成一誦。就像我們的詩詞一樣,是以什麼題材的,就有什麼格式,誦是一種說法體材。部是段落,有時候段落並不是切得很好,譬如一部裏面有分好幾段的,就像我們剛剛所誦的《金剛經》是一卷,一卷裏面昭明太子把它分成三十二分,這三十二分把它放大就是部的意思。每卷裡的部,並不代表一個內容的結束,只是一個階段,所以很多的內容雖在同一卷裏面,但有兩段意思是不一樣的,讀過後也就可以知道。古代沒有現在的紙張,有的是用貝葉去刻文字,有的用竹子去刻文字,刻完了就把它卷起來,刻到一相當厚度,就算是一卷;現在《大藏經》的紙張是一頁一頁的,為配合古代的意思,仍然稱作第幾卷;時空環境改變了,我們了解它的意思就好了。

我們看《阿含經》有這些名稱:《長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等,《增一阿含》的增一是另外再講的,是講《阿含經》以外再講的。《雜阿含》是沒有歸類的,比較不能分出來的,把它歸在《雜阿含》裏面,這些都在《大藏經》裏面,不管是《長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等,這四個在《阿含經》裏面就講了好幾年,每次都有一個主題,或者主題裏面還有很多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初期為什麼講這些以戒律為主的法,因戒是修行的主軸,軸不立,修行無所成。然後講一些比較淺顯、譬喻的道理,後來把它集結起來,就有很多的經典了,始有教法如阿含契經,把「阿含期」所講的經典集結起來,以阿含為名稱。方法論裏面是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之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

若你常常修大乘佛法,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做起來心的安住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情。不如回過來觀這十二因緣觀,無形中可以把你的習氣毛病改過來,因此小乘法並不是不好,是在修你自身的一個很好的法門。另外還有一卅七道品,其中的四念處也是一樣,能使您證得我空、法空理,四念處是觀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若能以此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您就能得我執的自在解脫。大乘法是直接觀心,是要有一點智慧,但是小乘法可以用分析的、觀照的,看你自己的身、心怎麼樣?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你的心理起念是怎麼現象?是這麼來調理的,剝絲抽繭、然後把它從妄我、 妄念中脫離出真我來。

除此以外,經典中亦在說過去諸佛成佛、涅槃概況等,某一位佛是甚麼時候成佛的?怎麼成佛的?佛的世界在哪裏?每一部經典裏面也都要提到諸佛名,因為我們每聽到一位佛的名稱,就可以消無量的業,每一部經裏面,多少都要提到幾尊佛號,虛空之間佛是無量無邊的,稱頌佛名有無量功德。也講到佛是如何涅槃的?涅槃的概況是怎麼樣?這些也都是在「阿含期」裏面所宣講的。

什麼是無礙智?是沒有阻礙的智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很多大菩薩都很相信,因為他們具有無礙智。譬如我現在在講這些《阿含經》裏面的內容,你聽了很相信,這也是無礙智,有的人聽了卻起了疑心,不是大乘比較好嗎?怎麼可能小乘較容易解脫?這就是有礙愚癡,有礙來自於哪裏?來自於他內心的不清淨、來自於沒有智慧,不相信佛所說的。我們一看到佛經就產生信心,你會覺得菩薩怎麼可以飛到這個世界、飛到那個世界,可以來去自如,你很相信佛經所說的,有一天你也會這樣,現在你也很相信,這就是無礙智。這智慧不是外道有的,這是佛教徒以前薰習過釋迦牟尼佛或是哪一位佛說的,你接觸過佛後所薰習的這種無礙智慧,因此聽經聞法你會覺得很深入人心,深信不疑,若你聽了不相信這就是有礙了、智慧不夠,我們每一位聽這些法,都是有無礙智的。(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