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法爾禪修中心------

                    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2-6)
           
             --
 第十 法界通化分

(本篇文章為善祥比丘(舊名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課前講話】

悉曇是成就學,所以是諸佛菩薩的特殊語言,你沒有體會柔軟、轉音、粗顯音聲,很多法都要慢慢、慢慢的學,現在是知道怎麼唸,但為什麼要這樣唸?還有很多隱藏在裹面的技巧,所以為什麼大正藏裹面很多字有寫出來,但是有很多隱秘、或者你知道、或者你根本不清楚的,因為密法就是要上師這麼去傳承,所以不是每個人拿來看就能夠唸。

你們很多人都買了大正藏八十四冊,要認真研究,以後是不是把悉曇藏,每一卷都發給你們小組去討論,搞懂了沒有?搞懂了就寫報告,把它寫出來、解釋出來,很多一個字、一句話都要解釋,你不解釋就不懂,什麼音韻~~這些四聲、四韻,十六聲,名詞都很簡單,但是不懂就是不懂,要花一點精神跟智慧,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十八號來唸,正式的唸,來就是做法會,所以今天是教你怎麼唸?大家準備一下,十八號九點起香,接下來就過年,過年二天,初一、初二早上都是大悲咒,下午就兩部經: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匧印陀羅尼,總共四場有三部經要唸,二個咒、二部經,佛頂尊勝陀羅尼它是講要唸廿一遍,大悲經啟請後,大悲咒是講唸五遍就好,你唸得好、唸得對,一遍就夠了,這是我最近的感覺。

我是唸七遍,偶而會唸八遍,覺得有時候接的不是很順,多唸一遍,二十分鐘差不多,所以大家學悉曇已經慢慢定型了,咒語的研究跟持誦,學習的時候用譜,開始誦的時候就不能用譜,譜有好幾頁,只能用一張,但是你已經習慣,高低音這麼唸,剛剛有人還指正我,這個maha,你唸mahā,我說對,maha,習氣還沒轉過來,還是要改,是吧?所以,以前我們唸的都會忘記,最好的方法是儘量學新的,一直唸一直唸,唸得新的記起來了,舊的就忘記了,它就出不來了。所以這個禮拜多唸,有空就多唸,就這麼決定了,網路上公告或者是內部大家通知,要練習的儘量來。

剛剛講的這大悲咒,雖然說差不多,有個念頭想是不是網路上公告弘揚?但是網路品管員說還不行,還是太幼嫩,還要再過磨一陣子,再過一兩個月。我們以後再看看,差不多我們就可以上網,就是宏揚大悲咒,大悲咒要寫報告,是報告先完,再上持誦的音呢?還是這個譜先上去?再來怎麼樣就看因緣。也不能說要這樣、要那樣,反正有這個心,要這麼做,最後一定要做的,哪一個因緣成熟就會做,像悉曇的網站一樣,不成熟的悉曇要上去,就上不去,最後延了半年多才上去,能夠上去的代表這個資料都是成熟的,有佛菩薩在管制,不能隨便上去,大概了解這情況。所以你在這裹學悉曇,也比較正式一點,希望大家用心,目前末法時期,要學到真正的悉曇,不多了!而且我們是有系統的,網路上文章在介紹,所以你如果能夠讀,讀得懂最好,讀不懂你就看網路文章,還有上課,上課給你的資料,這個都要讀得懂,不懂要互相研究。

 

請各位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三、名相解釋

3.實─實有()
   指具有恆常不變之實體。即自體為實際存在者,稱為實有。佛教以真如法性為實有;反之,無實在之自體,依因緣和合而生之一切諸法,稱為假有。實在論realism)為一種本體論之哲學見解。認為抽象名詞所代表之抽象性質或關係(共相),為真實之存有。以形上學與認識論而言,實在論與唯心論立場相反。唯心論認為只有心(意識)為唯一之存在,一切客體物質(萬法)皆繫於吾人之精神、思想、觀念等作用而得以存在,故又稱為觀念論;實在論則主張客體世界原本存有,並不賴於吾人之認識即已自存。
 
上一次看到第四頁講義:實有。一切法實際上是有,我們不能看它說沒有,又不甘願承認它有,所以就安一個“假有”。就像《解深密經》裹面講的,「幻師幻化一切相,動物、人物、珠寶、庫藏、財穀(有價值的穀類)等等」,都實際上有那個東西,所化這個人還有血肉,動物還是有體溫,還會跑,你說牠沒有,怎麼說得過去?你說它有,明明是幻化師幻化的,怎麼會是真的呢?所以菩薩不說有、也不說沒有,離言說相、離言法性,所以這實有就在講這道理。

世間所現的因緣果報的法是有那個境,你不執著它,它起不了果報,那你是聖人。凡夫俗子他認為感應、起心動念都是真的,所以應緣,一應緣就隨業力流轉,問題就差在這裹,這就是凡夫。哪怕他有什麼通都沒有用,因為你還會再輪迴!所以這裡告訴我們說,如果褔德有實的話,如來就不說褔德多,這「實」就是實有,就是實際上有一個法相在那裹,法相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切法,我們在方便法解說上面講這是「假有」,如果真有它就不滅了,是吧?因為法是因緣,所以因緣滅了,法也就滅了,哪裹有假有?什麼有真的有呢?真的有只有“空”,空性才是真的有,所以我們說諸法無實性,就是這樣子。

有法無體叫做假有,空它是有體,因緣起來才有法,所以這二個,空、有兩面,你如果懂了、能夠思惟,就清楚了。如果你修行身體沒有起覺觀的能力,也就是沒有兩個心、三個心的現象,這樣的話你來講這些法(唯識的現象),理解就很難!一個心怎麼會有好幾個心?有一個可覺悟、妄心起滅的、或者因緣起滅的法,你都不知道!你不知道這就是因緣起的、這是妄想、這是沒事自己胡思亂想的。所以內緣搞不清楚,內緣就是妄想,外緣就是有因緣來了、感召了,起了法相,你也搞不清楚,那這樣修行就難了!所講佛法比較高深的,大乘佛法,你就很難懂,因為《金剛經》已經可以說是心眼開的人,甚至於開悟的人在學的般若經,所以一定要有幾個心現起,你要懂它。

今天開始講實在論,實在論是realismreal是實際的,ism是一個宗派理論的一種名詞,實在就是有這個東西,有那個實質的東西,為一種本體論之哲學見解,這種本體論它是主張有東西的,有實際(比如說這桌子是有實際的東西),但是這在佛法上來講,這種實際的東西,表面看起來是有,其實第一個它在變動,中子、電子一直在繞,我們一般凡夫人看不到,有神通的人他看得到。第二個就是說,這種因緣假和的法它會滅掉,你說這木頭全部爛掉,大概要幾十年沒有錯,但不管時間多久,還是會爛掉!那這個怎麼可以說實際有本體呢?所以在佛法講,真正有本體的只有空,這空是不滅的,空是永遠不滅的,這才是實際存在的。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世間法它講實在論,是一種本體論之哲學見解,任何抽象名詞所代表的抽象性質或關係,不管是性質或所現的一切法,它的名詞,有這些動相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它叫做“realism”。

以形而上學與認識論而言,實在論與唯心論立場相反。以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比較神妙的,形而下比較凡夫的境界。形而上是仙、天、菩薩、佛,這些比較高層次的人,或者聖人(阿羅漢以上的),依六識而言,實在論跟唯心論立場剛好是相反的,現在講世間法,有實際的物質,所以是實在的。共產黨人是唯物論者,他是實際要有,看得到才相信,他不相信有什麼神、有什麼超實際、超實體以外的東西,學佛法不必去辯論這些,因為心也是虛幻不實在,有實際一個物體,也是因緣假和而成的,這些都是會變化的,所以佛法是講空跟因緣起一切法,這二個現象而已。

在因緣起法或者成一切相,短暫假有之間,菩薩觀來是沒有,或者不執著它有、沒有,所以這種能力建立的話,才有解脫的能力,也確實是這樣。所以我們在探討世間法,你要懂得佛法來解釋它的話,沒有一個是對的,但雖沒有一個是對的,你要承認它,因為一般人的層次跟智慧,只能認識到這樣。

 

唯心論認為只有心(意識)為唯一之存在,一切客體物質(萬法)皆繫於吾人之精神、思想、觀念等作用而得以存在,故又稱為觀念論;實在論則主張客體世界原本存有,並不賴於吾人之認識即已自存。

唯心論認為只有心意識為唯一之存在,那我剛剛講了,這個存在也不是真的,如果心是存在、是真的,那你應該拿得出來也可以看看,但也拿不出來!如果心是存在,那永遠也不該滅,但是沒有,你不認真想它就沒有,因緣滅了,你這心也沒有了,哪裹有存在?沒有!所以都是因緣。

一切客體物質,這包括萬法,皆繫吾人的精神、思想、觀念等等的作用而存在,所以問題就來了!空性是我們的本體,是實際有的,它是因緣起法,這法有沒有?是短暫有,是吧?短暫有,它所以存在,但是這種存在,它是因緣滅了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懂佛法的,世間法這麼討論是可以,但是我們不是承認它是對的,這種作用可以存在。那如果可以存在,應該永遠不滅,沒有!它隨時都會滅,因緣滅了,它就滅了,好,那假設世間法它是這麼講。

唯心論它就只有心惟一的存在,一切客體物質都是用心來化成的,物質是有形有相,都是依精神作用而現起的,這你要學過五陰魔相裹面的識陰魔相的話,就懂得這個道理。你還沒有打開心眼的話,你都不知道,你要化一個實際的東西,不是那麼隨便就可以化,這在識陰魔相裡面就可以做到。

我們在講《解深密經》,提到為什麼幻化師可以幻化?因為他已經學到一個程度了,所以他可以用,假設經典裹面講,用木頭、用石塊、用一些樹葉就可以幻化成千萬的兵馬,珠寶怎麼化?就用這些因緣來化成另一種東西。你在識陰魔相裹面也是這樣,你心想什麼它就幻化什麼?那因為識陰魔相是自性的反應,不是清淨自性,所以這種自性是天性,為什麼是天性?化樂天他們就會化,如果你學到識陰魔相的時候喜歡化,那可能會生到化樂天去了。還有更高一天的他化自在天,把你所化的天、宮殿,或者這些眾生,把它接收過來,變成他的天,這是他化自在天,別人化的,他自在的把它收過來,然後變成自已的,當然他也會化,這是天魔就在那一天之上,還有耶和華菩薩也在那一天,第六地的菩薩在那裹,所以這兩天都會幻化。

如果你會化,就代表你的心會變化,有這個能力沒有錯,但這是天性不是佛性,所以佛心要先恢復到清淨自性,沒有習氣毛病,也沒有天性,那時候再來化起神通變化,當然這個時候學佛法的人,都是依陀羅尼門、手印、咒語來成就這些事情,跟諸佛如來所講的咒語是一樣的。

所以學佛法要懂一下這個內涵,不要講了理論一大堆,但是搞得不清不楚到底怎麼樣?你理論學起來了,到底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或者人家在講什麼層次、講什麼道理你都要懂。那這裹講到心三種,變化成物質也好,或者理論觀念都好,就是為護果面反對說沒有這回事情。但是我們懂佛法的人,知道因果就是這樣子,你要出生一個人,就是你抓那個業力認為真的嘛!所以他就受生了,所以變成一個實體的人,這是從心來的,當然從心來的。

你要幻化師,幻化一堆動物、一堆人、豬馬一樣的,要用你的心力去轉化,這是心用。所以照道理來講,宇宙中是以心為主,勝過物質,因為心可以改變物質,也可以創造物質,但是這些都是究竟嗎?不是!佛法這兩個都不能去實現,如果你不在行菩薩道的話,這些都不要去玩,玩這些都沒有用,對你解脫是沒有幫助。等到你解脫知見懂了,然後心也完全清淨了,然後再來玩這個變化,像幻化師一樣可以變、可以化,這時候每個大菩薩都會化,化成一個身邊的人,跟你講話,你摸摸他,手嘛!燒燒的!有體溫。你說假的,假的為什麼跟真的人一樣呢?你說真的,你不注意過一下子他又不見了,很奇怪吔!到一個大菩薩境界一定會化,如果不會化,你這還不是真的菩薩,還是小學生的凡夫菩薩,所以我們不要滿足,要多學習讓內心清淨,然後經典多看,有一天你也會化了。

那一天在《解深密經》課裹講,講為什麼會化?你起碼要懂啊!懂幻化師怎麼化?哪一個有因緣的人,然後你用念力讓他怎麼化?如果你的心還清淨得不夠,那你要化,化不起來,我是想變又變不出什麼東西出來,表示我們心力還不夠。一方面心不夠清淨,二方面那個念力(要化起的心力)還不夠。

但反過來講,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化出一個實質的東西(物質),但我們可以化一個影像,也因為你有這能力,所以你可以幫眾生做法,讓他消除業障,讓他心的毛病把它解決掉,怎麼做到?密法裹面的觀想,或者心中心法的一座六印,或者隨便啊,大悲咒也可以這樣,是吧!?這些都以諸佛菩薩的威德力加持在我們身上,我們就變為佛一樣。

佛的法身加持,垂跡加持身加持後就變成佛一樣,然後我心想怎麼幫大家,要解除他的苦難,解除他的痛苦,解除他的什麼?你就可以辦到!這個看你修得好不好?如果你修得不好,光唸咒有時候唸得不三不四、不順,或者腦筋昏昏鈍鈍的,尤其碰到業力很重的,或者是要死亡邊緣的,你沒有很大的定力,真的是使不上力,就看你修為囉!

所以認真打坐,修行,就是用在度眾生就是要這麼去做。不是光修了半天,見光又是解脫,又是幹麼的,到底解脫了沒有?也沒有那麼簡單啊!以你的行為、以你的知見,看起來就不是一個解脫的料子,我們修行是騙不了人的。所以你如果經典看得懂,然後實際的去修行,去試一試我有沒有這能力?我有沒有能力幫別人怎麼樣?這個是用心為主。

那所化的境有時候是影像,你要當物質也可以,有一天你可以化成真正實際物質的時候,那就不是小菩薩了,你要懂得這些怎麼化?就是《解深密經》裹面的範圍了。《解深密經》當然台北比較有出席聽課的,遠道的就很少聽課,主要你神通變化不會,在這個課教你怎麼神通變化。

現在在講勝義諦,剛開始第二品就抓住一個幻化師出來幻化,幻師怎麼幻化?有幾個因緣當種子,然後等他化,這石頭變人物,石頭變兵馬,石頭變什麼~~,阿那含就會化,阿羅漢更是會化,還不會化就是還沒到那境界。我們觀念不懂,所以這部經就在講佛怎麼化的?主動化、被動化,裹面都會講,那這是唯心論講的。

 

一切客體物質(萬法)皆繫於吾人之精神、思想、觀念等作用而得以存在,故又稱為觀念論;

再來實際論所主張客體事件原本存在就有,因為他沒有宿命通,觀不起世界怎麼成?世界怎麼滅?他眼前看到都是世界存在宇宙中,比如我就實際存在,這就是我們講科學,我們不能講什麼,不能說他不對,他眼睛就是這麼大,看到就這樣子,主張客觀的世界原本就存在,(實在論則主張客體世界原本存有,並不賴於吾人之認識即已自存)。說你如果有能觀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像如來觀一切虛空所有世界,那你又講這句話根本不通的!世界這麼大,隨時都有千萬億個星球在毀滅,再生起、再毀滅、再生起,因為你看不到,所以講這種話。我們也看不到沒有錯,但起碼我們看經典看多了,可以聯想這句話是不通的。

 

就佛教而言,小乘佛教對於構成一切萬物之要素(法)是否有其實在性,有不同說法,說一切有部系統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大眾部系統則主張「現在實有」、「過未無體」。至大乘佛教,如唯識宗與華嚴宗,則強調「唯心所現」、「唯識無境」,不但主張萬有諸法為心之顯現,並強調「心識」亦為空、無自性。故知所謂佛教之存在論,既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種空、無自性論。

 
  
再下來這段:就佛教而言,小乘佛教對於構成一切萬物之要素(法)是否有其實在性?

如果你認為真有其真實性的話,他不能解脫,所以他要修空,要否定一切相,所以這樣業力來的時候他就沒有,明明看到了他也說沒有。就是你修行也不是說不會這樣子,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有解脫能力的時候,你還是要走到這一關,所以大小二乘,大乘還是要修空觀,否定一切相。一個人剛開悟心性的時候,心很慌亂,如果你跟他講:「ㄟ,是真的吶,你業力很重哦!怎麼樣~」那你不是落井下石害死他了嗎?你如果跟他講:「沒有啦!金剛經不是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嗎?」他就安心一下,把這個當成虛妄的。

以後有時你若看到這樣,如果你是過來人,你看到有一個人進入那個境界,你不一定要跟他講那是真的,你要跟他講:那是假的、不真實的。你其實講太多沒有用,你要講白一點,你愈講真他愈當真,因為這個如果沒有解脫知見的人會很執著,你說他真,他真的就在為事所轉,所以你跟他講說沒有,沒有!他半信半疑,但是他心比較能安。要是在說沒有(沒影),他就認為沒有(影),是吧?那這樣反而可以安住自已的心。等到他過了以後你才跟他講,那個不是沒有!那是有那個境、有那個法,但是因緣所造成的,你不理他就沒事了,這是第二層次的無想觀。

所以哪種人碰到哪個境?你就半哄半騙,不能講實在話,等到他腳跟站穩了,再跟他開示真正的實際情形是怎麼樣?《金剛經》還不是階段性的在告訴你,剛開始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面又跟你講:「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要有斷滅相」,不要斷滅相,就有一切法的真實相,那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以前講沒有,後來你腳跟站穩了,解脫知見懂了,跟你講有。有,為什麼現在講有?因為你現在已經不害怕了,就跟你講有,以前剛開始的時候會害怕,所以跟你講沒有,要安你的心,所以我們先暫時要這個樣子。

這個不究竟的話,對佛法不懂,對修行過程不懂,你身為菩薩要能善導善誘,不要驚嚇他。有的人沒有這個智慧,也沒有真正世間的智慧,然後也不知道善巧方便,根基比較差一點的,他稍微犯了戒,他就說:「啊~你死了!你死了!」嚇死他了,你又沒好說:「沒要緊,沒要緊!去懺悔就好了。」你說:「啊~你死了!你死了」更糟糕了!所以菩薩要有智慧,你過去怎麼走過來的?你還不是跌跌撞撞的犯了破戒然後才長大的,是吧?那你現在看到人家毀犯了戒律,然後你又火上加油,然後落井下石,人家好不容易有一點菩提心發起來,給你害死了,他會認為佛法那麼難修,乾脆不要修了!

所以這個菩薩要有智慧,看到誰你要跟他講什麼話,看到人講人話,看到鬼講鬼話,連哄帶騙要這樣,不要講真的話,但是目的是為他好,要把他訓練成菩薩,目標不能變的,變成菩薩,如果你沒有這種智慧,就不夠格當菩薩。

    有不同說法,說一切有部系統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大眾部系統則主張「現在實有」、「過未無體」。

再下來,有沒有真實性呢?有好幾種說法,它說:「一切有部」系統演化下來生有分很多派,十派、廿派都有啦,主張三世實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有,實際有,法體實有,這是「一切有部」它主張的三世實有。你要講它沒有,沒有你的宿命通是可以觀察到,也不能說它沒有。那你說實有,那不就脫離不了輪迴嗎?那永遠脫離不了解脫,你在學什麼解脫道?這不對!所以就現象界裹面是可以講有,但是證到理體聖人境界的人,這三世實有就不適用。或者修到菩薩認識清楚了,這三世畢了的時候,他也可以觀三世,有是有,但不真實!為什麼?他有能力不受它左右,就是不真實。

如果三世說沒有,那因果在哪裹?也不能說沒有。所以是什麼境界要怎麼跟他講,佛法沒有絕對的。法體沒有,空體是一定沒有的,這法體是空體。那法體恆有,你有因緣他就發一切法,這是真的。如果沒有法體,那你就像石頭一樣,法來叩叩,石頭還會叩叩咧~你連叩叩都沒有,不是連石頭都不如。所以這石頭雖是無情類,無情類你敲它,誰叩它,它也叩,有沒有?有,會反應!所以無情類還是有體,它會反應。

所以不要太否定唉呀!這無情眾生!」無情眾生也是我們過去的兄弟吔,這有很多搞不清楚的話,網友他常常會問:「這個樹木、石頭、金礦怎麼過去世跟我們是兄弟?」因為過去他也是在修行,他執著一切都不好,尤其這幾天寒流來了,那好冷哦!那好冷他在打坐就想:「心會變嘛,如果依附在木頭上,那冷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他就想心跟木頭連在一起,那他自性就連在木性裹面去了,木性裹面去寒冷對他來說就沒有什麼多大感覺了。或者融解到金裹、礦裹面去了,這溫度對他來講不是很高嘛!「才幾十度!」這個金屬都要幾百度來燒才會融解出來,所以這種錯誤的觀念造成你死了以後都變金礦,這性合一體。

所以我們修行要有正知見,不要去逃避那個現象,你說冷就要依附在不會冷的那個東西、物件上,你這煩熱就要逃避,是吧?這些都不行,要去面對那個境,那因為心變了,所以你看境,心不變的話,它對你沒辦法,所以過程之間就要這樣訓練。你的幻境裹面如果燒起一大片的紅海,這個熱來了、熱來了,你不要跑!不要趕快下坐後,離譜一點的衝出去,不要這樣!你要觀:唉呀,聽說這個法,虛幻不實在,好!這一團熱像火焰一樣,燒起來應該是虛幻的,把它面對了,你就安定安定,然後到你面前你不覺得是火,那它衝衝衝!就衝過去了,衝過去也就沒事了。

我們的妄相、幻相都是執著為真,就是這樣,看到火來你就想要跑,沒有一個人說真正可以坐在那裹如如不動,等那火燒過來,其實燒過來了沒有?當然沒有,那是心的幻境,是吧!?如果你修得好一點,有時候火在的話,你要想幫助別人,你也用心可以滅掉那個火,但一般人心力不夠,都會執著為真。有次悟本師父講:他是說利用穢跡金剛咒,他看到火災,然後經典裹面講:「如果看到火災要結印(他有沒有結印是沒有講),如果結手印是結在心裹面,然後持那個咒,過沒多久那個火就熄掉了。」熄掉了以後,旁邊的人就問:「這個人是在幹什麼?哦!原來是他把火弄熄的。」大家都跑過來要問他,像記者要訪問他,他就趕快跑溜掉了。那還是借用諸佛菩薩的威德力在滅一切的火或者是什麼?如果修得好一點,你自己心就可以滅掉那個火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這個情況,要有很大的清淨心才有辦法,所以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

所以你說真,它就會真,你說假,它就會是假,空體才能實有。若說三世實有,也有問題。法體,空體有,是可以實有,如果一切法的體不見得有,那你看文字不是這一部主張這樣,你就寫論文寫一大篇附和它所講的,其實每一句話都有語病,你知道嗎?你修大乘佛法,修金剛般若智,你就可以解釋這些小乘的法,都有語病!為什麼?三世實有,三世實有那你還修什麼脫離輪迴?是吧?講不過去的!那你說三世實無,那你不修,會怎麼樣?不修你就脫離不了三界啊!那還說沒有?所以都有語病。

那問題是什麼?你怎麼去訓練你的心?三世實有你觀它沒有,那你就解脫了。那你說法體恆有,你這空才恆有啊!因為不滅就是恆有!永遠有,只有「空」而己,哪一個有相可以恆有?是吧?世間相這個桌子也要滅,所有一切世界不管存在多久,幾劫最後還是要滅,所以哪裹有恆有?只有空性才恆有。好,那因緣起一切法,這個法體哪裹有“有”?無實,無實體嘛!無實性,所以不能講有。所以這兩句都有語病。

那「大眾部」它怎麼講?它說主張「現在實有,過去沒有」,現在感覺的,你現在認真聽話好像有這回事情,過一秒鐘,一秒鐘過去,那怎麼算?現在這一秒是有,上一秒已經沒有了,下面一秒還沒有到,所以這有是假有,那為什麼聖人可以觀它現在實有為沒有?他管你現在是有,或者是沒有?他都不在意這些。所以一個人不在意他的人,他哪裹有實有?你說現在經濟不景氣,你非要看富裕人,不受大環境的因素影響,如果你認為經濟沒有不景氣,你就沒有這種困惱。如果三餐不濟,沒有事情可做,沒有薪水可領,這種人是一定有不景氣,現在是有,明明現實生活擺在那裹,所以對他是實有,所以怎麼講?對壞人是有漏洞,法不是絕對的。東西沒有,過去無體沒有,未來也還沒有來,無體也沒有,這個現在有嗎?我剛才舉那個例子:阿羅漢他現在也有,他還是認為沒有,菩薩更高段了,現在該做好像有,不執著它好像又沒有。所以《解深密經》就在訓練菩薩這種能力,住有為不住有為想、住無為不住無為想,既然這樣,怎麼有、怎麼沒有?對它來講離言說性,不講了!那這樣有什麼有、什麼沒有?所以你學佛法,要融會貫通,不是你喜歡這一個有部主張,你就寫了一大本書來讚嘆他們的理論,結果又是狗屁不通。如果你喜歡大眾部的「現在才有,過去、未來都沒有」,寫了一大本理論,也是不通的!如果真的都存在的話,解脫怎麼在?解脫,解脫不了的。

 

大眾部系統則主張「現在實有」、「過未無體」。至大乘佛教,如唯識宗與華嚴宗,則強調「唯心所現」、「唯識無境」,不但主張萬有諸法為心之顯現,並強調「心識」亦為空、無自性。故知所謂佛教之存在論,既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種空、無自性論。

那來講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才能圓融的說明這些現象,大乘佛教,如唯識宗或者華嚴宗,則強調唯心所現。好了,「你有心,它就現;你沒有心,它就不現」,那這樣到底有沒有?什麼都沒有!那凡夫就有。如果菩薩沒有,也是變成有,就剛好講幻化的,從無中化有大菩薩,那幻化師用一些因緣來化成一些東西,也是幻化的,那都是唯心所現,既然是心所現,心滅,它法也滅了,也可以說沒有了。

第二句講:「唯識無境」是遮空,當然是講空,唯空性你可以這麼解釋,其它都不承認,但是如果這樣主張唯不講心的話,那就是講空,講空太執著,就變頑空也不行,因為空性會依因緣生起一切法,那生起一切法,就法現,你承不承認它?它是有相,那有相因為它是無常會滅,它無境是可以這麼講的。所以執有、執沒有,這識心是有,如果心是有,你拿出來看看嘛,也抓不出來。你在胡思亂想,一下子想這個、想那個,想這個、想那個,都是你執著有境。有的同學天天要吃飯,吃飯又不收錢,那我就不去吃飯,那你就執著有境,為什麼不吃飯就去吃飯咧?為什麼要去想錢呢?因為你執著那個境太厲害,所以執著有境,這就是有抓境的毛病,所以很多事例啦。

如果你說:「沒錢我去吃飯」,那就是隨緣嘛!吃就吃了呀,不吃白不吃,還要給人家駡執著,修得不夠好,哇!什麼毛病都來了,講佛法妙就妙在這裹,要看你有什麼毛病,都可以指出你的毛病。它是空對一心而有境,你不認它有境,它就無境,那空本來就無境,但是你因緣起法,法有相有心,你不執著,它就變無境,所以這是大乘法在講的。

那為什麼無心會所現呢?因為因緣來了,我們心才會現,因緣滅了心也沒有了,這種叫做因緣法,所以佛所講的道理只有這句話:諸法從緣起,上次我們還在講到因緣的時候,如來說是因,緣起一定有因,所以因緣這二個字就包括世間一切法,那你為什麼會從心所現法呢?你沒有心、沒有境,這個緣就起不了法,你有了心,你讓它現法,那有二種情況:一種是凡夫執著它真的,它的業力現;一種是菩薩讓它現心法,他讀了以後又不執著它,就變他的心通,知道這個事情、知道那個事情,但他不會執著。

所以菩薩為什麼自在?他從自已的佛性應緣了以後,他短暫的起滅,他知道哦!這個事情進展到哪裹;那個事情進展到哪裹?他不會手足無措,不會自己妄想心慌就跑去做什麼事,他是很理智的,很清楚,而且很輕鬆的。菩薩哪一個人慌慌張張的?沒有啊!你很緊張,「這個事情這麼大,你怎麼不在意?」因為他已經預知未來會怎麼樣、未來不怎麼樣?這就是你會心所現。那阿羅漢不讓它現,不觀未來、不觀怎麼樣?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自性的功用。

它不但主張萬有諸法唯心之所顯現,心要顯現也是因緣哦,更強調心是一唯空,緣起緣滅最後都是空,要緣起那個體也是空,緣起法也是有,只是假有,假有最後緣滅了還是空,所以這些會緣起緣滅都無自性。你說沒有自性為什麼會起法?那起法是空性起的法,不是你那個法有自性,如果法有自性,那法就不該滅,但它會滅!只有空性會緣起,然後法滅了空性也還在,沒有滅掉。

前幾天有個同學在問:那你這個自性跟空性有什麼不一樣?你解釋看看。我們是有三自性,自性如果把它錯開來的話,自己心能生起的,不是嗎?那你這樣下去不是照中文翻?如果沒有解釋你看不懂。那梵文呢?sva就是自己的,bhava就發起,從自己發起法的那個就是自性,我們翻做自性,其實就是我們的空性。因緣來了,從我們自性裹面發起應緣的能力,這就我們翻做「自性」。

空性呢?空性是自性依附在空性上的,不管你有沒有應緣發起一切法,它還是空。然後空起變成一切法以後,滅了它還是空,那發起也是空,然後滅了以後還是空,所以這個空永遠不會滅掉,所以空性它是永恆的,體只有空體。其它都是因緣來了,它產生一個自性,你要依附相給眼睛看,就是發起一個見性,你要有現聲音,那空性中就產生一個聞性,讓他可以聽到聲音,這眼耳鼻舌身五個自性,都連結在空性上,依外在因緣不同,現各種不同現象,它是短暫的,還是會滅,所以它實無自性。

所以講無自性,不是說他自己的,它是依靠在空性上的,借別人的。就像你沒有孩子一樣,去認一個乾兒子(客兄/客弟),就是這樣子,那“客”是不真,乾姊、乾妹、乾弟這就是跟你的假自性一樣,只有空才是真的有那個自性。

這樣你去掌握你的自心的話就很清楚,除了我的空性應緣讓它起法,這法不是我的,那我可以看它不要煩惱,好也好、不好也好,不代表當下這件事情就這樣子,然後事情過了,不管是一小時或者一天或者一年,過了就過了,它會滅的。所以在過程之間你只要如如不動的面對它,你就會很自在,生活起居都很自在。

講小乘,它舉這個例子在講,故知所謂的佛教是存在論,舉這些有形的演說唯物論,是隨因緣來論說的。唯心也不對,唯物也不對,所以是一種空無自性論,既然空,你怎麼樣否定它?否定不了它,也確實是這樣!你的業力跟你的自心,你懂得它的話,這麼去運轉就很自在,不要聽一句話,然後很執著,好就很高興,不好就很懊惱。

有的人說,我講話講到誰?我點名是點到誰,沒點名,你不要對號入座,就算我講到誰,又有什麼關係?你不要聽進去嘛!只是一個例子給大家增加印象,某某人哪件事情怎麼樣?你如果是某某人,你很自在,說那本來就不是我,那不是很自在嗎?為什麼一定要覺得不好意思呢?這就是修得不好,還有我執。

我們不是要去掉我相嗎?我相拿掉了,你說“張某某!”像我以前常常開玩笑,那時候剛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叫“張敏雄”那個時候想「這個是繁,不是敏”怎麼叫敏雄?」那時候小學老師雖然是老師,是受日本人的教育,雖然跟中國人有學國語,那個敏跟繁真的搞不清楚咧,那個下面有個「糸」字看不清楚,不知怎麼讀,乾脆就讀「敏」嘛!你要學得像這樣,講我某某人怎麼樣?你有聽沒有懂,你也不要在意,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學佛法就是這樣。

就好像不要教育似的,有一天有一個網友很有趣問:「人家說你壞,或者你怎麼樣?如果你覺得沒有什麼羞恥感,那是不是無恥?」哦,那很嚴重!如果你真的做錯了,犯了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人家說你錯,我真的有錯,那我就懺悔,是吧?你大毛病人家跟你講了,那你不認錯死要面子,這我執太重!如果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除了這些以外,沒有防礙到別人,哪一個對、哪一個錯?沒有什麼對錯!像這種講了你,管它對不對、錯不錯?你像剛剛講幾個名詞,你講有部錯,你說大眾部錯,什麼錯?你要跟他們抬摃?不必要!你只要懂得他們講的錯在哪裹就好了,那我們修行也一樣,除了我犯了大錯誤人家指正,最會犯就是犯戒,人家指正你就去懺悔就好了嘛!如果你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人家講你當放屁就好了,不要去太在意。

 

在天台宗,針對唯識與華嚴之觀點,採取「色心雙具」之立場,故湛然與知禮主張:唯心之思想既能成立,則唯色之思想亦能成立。例如,湛然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七之四(大四六‧三八八上):「故圓說者亦應得云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何但獨得云唯識耶?若合論者,無不皆悉具足法界。復次,若從末說,一切眾生二種不同,上界多著識,下界多著色。若約識為唯識,攬外向內,令觀內識皆是一識。識既空已,十界皆空;識若假者,十界皆假;識若中者,十界皆中。專於內心觀一切法,觀外十界,即見內心。是故當知,若識若色,皆是唯色。」

最後一段,在天台宗,針對唯識與華嚴之觀點,採取「色心雙具」之立場,這都是大乘佛法,物質形相是對,那心是無形無相的,這兩個好像都包了,其實講起來是不對!心是化一切色相的,有可能同時存在,如果聖人呢?阿羅漢祂就不讓它現起一切色,心淨的人連一個法都不讓它起,它還有什麼色?要否定一切相,這個心也沒有用。菩薩是可以這樣講,因為華嚴唯識都講菩薩法,所以因為心可以變一切顏色、物質形相,還有的對一切物質形相,你心看進去了,產生認知分別也可以產生心,物質跟心兩個是可以同時存在,只有菩薩才可以讓它同時存在,因為祂有那個能力。

所以你看到這個人沒有分別心,管它好人、壞人?我都可以坦蕩蕩的看這個人,如果是一般人就不行,看到這個政黨跟你的政黨不一樣,一定打死它才會快活,不管它對錯,那種人怎麼可以「色心雙具」,雙具是執著。菩薩是融眾生心,也讓你的心去應緣,會產生一切相,但是祂不會執著,這是實相觀,這裹在講實相,雖然在講褔德,跟實相觀也有一點點相關。

所以「湛然與知禮主張」。湛然711782)唐代僧,天台宗第九祖。湛然者是如如不動的樣子,能夠提起一切法在心裹面,但又不去執著,知道但又能夠離,禮貌的、安祥的面對那個境,不會說不接受,不會說怎麼樣,這是菩薩有這個能力,可稱為湛然知禮9601028)北宋天台宗僧。此兩人主張,唯心之思想既能成立,則唯色之思想亦能成立。

這就是兩邊抬摃就像這樣子,像剛才講說唯物論沒有什麼唯心?有物才有心,這是本末倒罝!很早以前有一個高中生,專門在做這種訓練,還要演講,還要聽課,然後他就很抱怨,他不承認這個法,這種道理理論不對的,那是先有心還是先有物?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搞不清楚。

但是我們學佛法的人一定要搞清楚,空性有因緣來了產生心,然後心才變成有相,這是過程,一定先有心,才有相,如果你沒有心怎麼會去受報?出生做人,因為你有貪欲的心,所以父母交合的時候,你的識加進去了,才會產生一個小個體,所以先有心才有相。唯物論倒過來講,所以如果不修佛法的話,還談論唯物、唯心,這是天天在筆戰,那講了半天也沒有用,因為沒有結論。

例如,湛然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剛剛有這個湛然、知禮這兩位大德僧,不管主張怎麼樣?唯物論,湛然是講唯心嘛,知禮是講唯物嘛,湛然是主觀之行,他寫了這本書,他說:故圓說者亦應得云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你如果說佛法在講圓滿理論的話,你也不能否定色香味觸這些,要肯定是有此,所以學佛法學到圓滿的人,他不會去否定世間一切相,他會照單全收世間一切相,但是不會去掛礙而已。

你所看到、所聽到、所聞到的、所接觸的什麼,都能夠去接受。有的人就問:「老師!你現在很挑剔呢!」咖啡冷說冷,半冷叫我拿去加熱,其實我這肉體它不聽話,如果這肉體不抗議,你拿什麼東西來我都吃,這個胃吃了就不好,冷的吃了牙齒會冰冷,菜熱了牙齒也會痛,所以你們煮稀飯,我都說溫溫的最好,你要學習。如果身體沒有問題的話,我們心裹面對於外面的熱塵要承認它,不去受它影響。何但獨得云唯識耶??如果唯心論是否定外界,這樣也不好,若合起來,唯物唯心都和因緣就講得過去。合論者,無不皆悉具足法界。色心二法合論者無不悉入法界,心然後入塵,這二個色心是共同存在的,是因緣去發作的,問題是在這裹,你因緣在運轉的時候,你有沒有自在?有自在的話就是學到佛法了,如果你本身有心,然後外境色聲香味觸法,你能夠受,受不了就有煩惱,那就是還沒有學好。第一階段我剛剛講了,學空觀、學阿羅漢的人,他一定都不去管這些的,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反正一概都不去理它,那這樣自在了。

復次,若從末說,一切眾生二種不同。一切眾生有兩種,上界的就是說無色界或者色界這些禪修者,他們都以心為主,為什麼?色界他們的心有靈力,無色界的心更有靈力,那欲界天的他們就是著重在身體,著重在六根用功上,如果一個人,六根還沒有破除的人,地前菩薩或者世間禪定的人,他都注重在有看到的物相,著重在色。

那上界的人,他只有心,所以我們怎麼去分辨?你現在用眼睛、用見性可以看到人、鬼神,看到佛菩薩,這是有色,知道嗎?你還有見性,那以六根來講,動、靜、根,剛才講的色聲香味觸法諸根之作用,既然根還有作用,你心起不了作用,我講的是真心,不是你認識那個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心,那個是你的分別心,也不是你思惟的心,是講真心。所以真心不現的人就是地前菩薩,甚至於是世間禪定的人,所以他才可以看到光、看到鬼神、看到佛、看到菩薩。

上界多著心,他們偏重心,下界多著色。那這個到底哪一個好?如果上界多著心,你見不到色,那也是學一半,問題我們麻煩就在這裹,可以用心感就可以說淨了嗎?為什麼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現起一切六道眾生、一切虛空、三千大千世界?或者宇宙一切世界都現?因為我們的心還不夠清淨,但是你不要認為這樣就是好,還沒有完全好,只是以著心的人比以著色的人境界高一點,那著色的人他可以看到光、可以看到相、可以看到佛菩薩,但是他心感不到,他沒有辦法用真心去感應,所以也就是看不到每一個人的心地裡去,看不到每一個人的自性。

你要修這樣,所以有的人看他說:你身體哪裹有一顆瘤,那這就是以色為主。如果有人說:「你心不安哦!你最近人魂怎麼不見了?」怎麼能看到我哪一刻心不安,看到我魂不在?這種是以心為主,觀你的心不觀你的色。那觀色的人,他觀不了心,因為他境界還不夠,心眼還沒開。所以如果以心為主的人,還是要回過來,回過來讓心清淨以外,學到能夠看到十方虛空一切現實的現象,雖然那是因緣形成的,那還是要能夠看到。

那現在看不到怎麼辦?那看看再怎麼修嘛,阿羅漢今生也沒有辦法,只好下一世再來啦,看能不能進步,菩薩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是很遙遠的。好!跟你們講實際的現象就是這樣子。如果你用心可以觀的話,就是後面三個:覺、空、滅這三個毛病要修,如果你著重在色,那就是動、靜、根這三個毛病你還沒破,所以沒有破,就進不了心裹面去,破了色身束縛心眼完全開了,就進入要修覺、空、滅。所以如果你色身破了,你不再用見性看,不再用耳根聽的話,就用心來聽、來看、來感,可以感覺嗎?你用眼睛看到有鬼神,我不必用眼睛看,我也可以感覺到鬼神,用心感覺。

這虛空裹面是不是安祥?還是有不好的眾生?是怎麼樣?這範圍更大!可以廣到一個世界,小到台灣,台灣如果太小了,如果哪一天在苦悶的時候,就覺得很鬱悶,你的心會覺得不是你一個人鬱悶,是全省的人都鬱悶,就覺得很無奈;或者是哪一個團體要遊行,爆戾之氣要起來了,你就感覺:哦~整個國家、整個台灣島都亂轟轟的,如果你連這個都沒感覺,只有看到人,不用心感。

所以心還可以遍虛空,那我們遍不到虛空,我們遍台灣島可以吧!?要先從台灣島開始,那台灣島遍不到,家裹可以吧?你家裹那個氣氛好不好?你都沒有感覺嗎?多少都有感覺。慢慢擴大到你相關的週圍人物有什麼心?所以這個包括鬼神在做怪,戰爭或者什麼天災人禍,第一個鬼神先亂,鬼神亂你就可以感覺了,很不安!所以在不安的時候你就知道事情不安祥,這個你用見性看不到,你心的問題,你的見性、聞性都看不到。所以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前面三個是還沒有破色身的人在用的,覺、空、滅裹,「覺」一覺就有心的靈通力,用心感覺,但也不要太執著是真的,你感覺好像這樣,也不要太覺得說一定是這樣,因為因緣會轉,你當下2009年元月一日凌晨零點一秒時所現的境,不代表白天八點零一秒所現的境會一樣,不一樣!因為這時空在轉變,所以如果一塵不變的話,那我們所修的法就糟糕了,你要求解脫怎麼可能?沒有!也因為因緣是隨著種種你所新造的善因在轉變,所以該怎麼樣就沒有怎麼樣,不該怎麼樣偏偏就怎麼樣,這個是很微妙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善觀因緣,不要太執著說當下感覺是對的,以後永遠都是這樣,不會!

再下來,若約識為唯識,攬外向內,如果把你的心規範成二個東西,一個唯、一個識,「唯識」這兩個字,唯它偏向於空,識就是心嘛,如果用唯,就是要遮有為法唯識;如果用識,就是遮空觀的,不要太執著空,所以說唯識這兩個要能區別,雖然說明兩個不同的空、有的現象,但是兩個互相的,等於是成就,不是壓抑,用有為法太多的人,要用無為法來遮偏有;修空觀修得太厲害的人,要跟頑空的人用思心來讓它心不要死掉,你再頑空下去你就變石頭了,就沒有感覺了。所以這兩個字唯識要同時用,這兩個字怎麼互相去平衡?阿羅漢是「唯」掛帥,否定心(識),菩薩如果還沒有究竟的人,就是心掛帥,不學空,不學空這個定力不夠,只會「孔咔蹺」(不穩固、倒塌),菩薩這兩邊都要互相的搭配得很好。

唯識可以染外向內,心對外境認知,然後色受入空,向內攝受進來,另觀內識即是一識,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境,你跟它接受到,你的心裹面用唯、用空面對它,兩個把它合成一個,你心會不會歸空?你看到人事物沒有錯,但是你把它從外抓到內心裹面來,然後說:你跟我的心空合在一起,那外面的人事物所作所為,你就不會很在意。

當然這理念觀內世界之一世,你這一世要清淨,不是你習氣毛病那個心,因為我們真心是有空性的,空性是可以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然後大家在一起怎麼會互相衝突?不會的!是你習氣毛病太重才會相衝突,如果你習氣毛病不重的話,外境怎麼樣,你接收進來內心跟你的空把它連在一起,也三合成空,所以不會有什麼衝突。

這樣講起來,外面十法界從還沒有接近如來地的佛開始,然後菩薩聲聞緣覺然後天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你心從外面接收進來,跟你的空性合一的話也是空,這十界皆空。你要成阿羅漢也是執著,你要成菩薩也是執著,你要成佛也是執著,《金剛經》不是在告訴你這個嗎?善境界也不要執著,壞的境界更不要執著,習氣毛病更不要執著,這樣你不空了?那個空如果不長進的話,不是不長進,你隨時都在進步,不是因為你的心長進就一定會長進,我要修阿羅漢就成阿羅漢,我要修菩薩就走菩薩道,你愈放下愈空愈空,你修阿羅漢自然成阿羅漢,辟支佛自然成辟支佛,菩薩自然成菩薩,不是因為你學什麼法,就要能夠成為什麼?是因為你放下什麼東西才成就什麼法、成就什麼果位、成就什麼菩薩道,知道嗎?所以說外境一切相,進到內心跟你的空性合一,十法界一樣照樣空。

最後一段講:「識」如果是假的話,那十法界應該是假,確實是假!哪裹有什麼果位可得?哪有什麼佛可成?哪裹有什麼不滅者?識若中者,十界皆中。擺在中間的話,十法界就在中間,所以你要修中道觀就是也不說空,也不說假有,然後走在中間的話,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有過一陣子沒有,沒有過一陣子因緣來了就有。你就這麼隨緣去發作,你不會很掛礙的話,那也是很自在呀!是吧?學佛法就這麼學的。

觀外十界,即見內心,你內心觀一切法,你觀外界就住內心,從內心來知道外境,所以世事當知若心若識若色皆是唯色,「唯」是你不把色看進去就是唯,如果把它看進去就是色,那色唯之間就是心跟物質形象之間的色這兩個關係,如果你不想去抬摃的話,放下!放下!放下!就不必看那麼多!剛剛講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哪要解釋的那麼多!

是故當知,若識若色,皆是唯色。名色講了幾個?三個講了幾個名色了?因為因緣太多了,而且因緣在佛法裹面佔最主要的道理。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菩薩道以行六度為法,布施是第一波羅蜜,是菩薩道基石,要得五眼、六神通當從此波羅蜜開始。又菩薩行一切法,都要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之,所以菩薩因要做,任何果德又能不執著,這就是本經之無上密義。

世尊話鋒一轉,回到第一波羅蜜多上,問須菩提尊者言:「您於此意有何看法?若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所有七寶物來行布施,這個人以此因緣,所得福報是多或不多呢?」須菩提尊者回答言:「這個人以此布施因緣,所得福報應該會是很多、很多的。」因為一互動一結緣、一舉一動,成六因四緣,將來因緣果報如實不虛而現,所以此人以此因緣,所得福報當然是很多哩。

 

這裹面包含幾個論點:既然從前面開始講,菩薩六波羅蜜裹面,第一個要行佈施波羅蜜,你做了佈施波羅蜜,如果執著有功德的話,你可能先受報,你就忘記修菩薩道了,是吧?你升天去了!但是實際上有沒有褔德?須菩提尊者說:有啊!那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裹面有多少寶物,供養後褔報多不多?不得了的多!光我們這娑婆世界就很多寶物了,何況是三千大千世界,這109次方這麼多的世界寶物布施,每個世界土壤那麼多,有很多的珠寶、寶貝,用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當然這福德因緣多不多?當然很多!

現在就是作空、無的認知,你要修菩薩道,跟修世間善道就在這裹差別,所以我們稍微解釋一下。菩薩道以行六度為法,這是地前菩薩修的,那地上菩薩來修十度再加一個方便波羅蜜、一個願波羅蜜、一個力波羅蜜、一個智波羅蜜,所以滿足這十度,要成為大菩薩。那地前菩薩因為還沒有登地,或者剛登地、初地、二地,所以還不圓滿,還要發願,還不能方便,所以只能發願,所以不能具足十波羅蜜。

一般我們聽到就是六波羅蜜,我們講義基礎篇裹面都講到十波羅蜜,所以佈施是第一波羅蜜(pārami)是度到彼岸,為什麼少掉一個ta(多)呢?你現在學悉曇就知道了,少掉一個音故作神秘。pārami不講pāramitā 這個不知道的以為「度到彼岸」就是pārami(波羅蜜),不是pāramitā為什麼佈施放在第一個呢?以前講過了,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裹面也是講六波羅蜜一段,它說做這個最容易做,所以排在第一,這一個做了以後跟人家結緣,結善緣,一方面跟你結緣,以後你要成佛,一定可以度到他。你如果未來想成佛,再不跟人家結緣,你的菩薩道就不能成就,還能成佛?菩薩是跟你有緣的人,你幫助他、你佈施他,以後你要成佛一定會度到他。如果你不想跟人家結緣,不想有瓜葛,那你成佛要度誰?你不要講成佛,你成菩薩要學很多的智慧你才可學,所以有很多人很可惜,起碼我們看到台面上的人,他不想跟人結緣,不想跟人結緣,你錯過機會,不管是你供養人家;還是人家供養你,你不要說我可以給你、你不要給我,這就是未來你沒有辦法度他。

所以你既然要佈施,就是要行菩薩道,要跟人家結緣,結緣就是你以後會再碰到他,然後以後會再度他,也許你佈施了肉體,對吧?釋迦牟尼佛佈施一千個肉體,不管給動物吃也好、給人用也好、給什麼也好,那些人最後都被他度,這是結緣,所以結對緣才有辦法度到他,不然冥冥世界上有六十億人,你要度誰?一定度有緣的。那沒有緣的,他先跟別人結個緣,修得有層次,然後問法問到你,你跟他講,他也悟了,那是間接的!無緣的人也可以度,不是說絕對一定度有緣人。所以佛說佛度有緣人,不是說跟我有因緣的人,這裹面有兩個意思,因為是他跟我直接結緣的,他吃過我的肉,對不對?那這種直接因緣,到最後一定度到他。

另一種是修行的層次已經夠了,然後走到中山北路,他也走到中山北路,剛好碰到你,他請教你:解脫道是怎麼樣?你順便跟他講,他也得到解脫。無緣的你可以教化他,不是說一定要跟你結緣才會度化到他,跟你結緣的你最後一定要度到他,像釋迦牟尼佛快入滅還有一個緣深者還沒有度,他就不能入滅,這subhadra須跋陀羅)一百一十歲還沒到來,佛陀就是活到八十歲還沒有讓祂度,等到祂快入滅的時候,這個人(須跋陀羅)還沒度,掛帳掛在那裹,這個要怎麼入滅?所以一定要度他,到最後他在拘尸那揭羅(Kuśinagara)那邊等入涅盤的時候,他才來求法,所以因緣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你要跟大家結緣,當然最好是你有能力佈施給人家,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是最好,這些你有辦法未來你要成佛,還是這些人要讓你度化。第一個(佈施)最容易做了!光捨有什麼不容易做?

布施是第一波羅蜜,是菩薩道基石,要得五眼、六神通當從此波羅蜜開始。才說第一個最容易做,跨菩薩行的第一階段。又菩薩行一切法,都要以般若波羅蜜智觀之,金剛經提三個波羅蜜,一個佈施波羅蜜、一個忍辱波羅蜜、再一個是般若波羅蜜(praj#a-pāramitā,般若波羅蜜是六波羅蜜的眼目,你做了佈施不要有佈施想,這裹面經文告訴你,褔德多沒有錯,但你不要觀褔德多,如果你觀褔德多,就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所以這個褔德就不會很多。因為你馬上去受報去享受,怎麼會多?如果你觀它沒有,那吃無量億劫你永遠吃不完,這才是多,意思是這樣。

所以菩薩因要做,任何果德又能不執著,這就是本經之無上密義。菩薩的善因一定要去做,不然你要成為什麼菩薩?這種也是、佈施也是,所以這善因要去做,那做了任何因都要果報,所有果報,你如果執著就有果報,不執著就沒有受天界果報,沒有果報執取,其實你就造無量的福報。如果很多修行的人,今生出生好像沒飯吃,又好像有飯吃,永遠都餓不死,可以吃好久好久,幾天、幾年、如果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每一世都出家的話,或者是修行也好,反正都是有得吃。但是像大富人家那種錢是沒有,但是要吃飯有,這樣就好了,就無量無邊了,永遠沒完沒了,這是最好,太多了反而壞事。

所以問題就在這裹,菩薩因要種,但是果報又不能去執著,一執著它就馬上受天報了,只要你佈施,你供養如果太執著的話馬上受天報,這就是本經的無上意義,告訴你要做但是不要執著,所做的功德就無量無邊的多。

 

世尊話鋒一轉,回到第一波羅蜜多上,問須菩提尊者言:「您於此意有何看法?若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所有七寶物來行布施,這個人以此因緣,所得福報是多或不多呢?」

好,世尊到這邊轉話語了,前面那一品在講什麼大家的心怎麼樣的多,如來悉知悉見怎麼樣,現在回過來講,第一波羅蜜上面,問須菩提尊者言:「您於此意有何看法?若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所有七寶物來行布施,這個人以此因緣,所得福報是多或不多呢?」一個世界七寶物已經不得了的多了,何況三千大千世界?你所看到的寶物可能不會覺得很多,因為你也不去逛寶石店、鑽石店、~店,修空觀後都覺得沒有什麼意思,鑽石好像石頭沒有兩樣,因為有的人喜歡玉,什麼美麗的石頭,美麗的石頭就是玉,或者是什麼之類的。

其實我昨天看了一個片子,那個獅子山工礦一百克拉那麼大的大鑽石,好大呀!看起來不是跟石頭一樣嗎?很多人喜歡這種石頭,就表示你還有分別心、還有好壞。你看很多大悲咒裹面那個經,很多釋迦牟尼佛講觀世音菩薩佛力多偉大,其它的菩薩都很驚訝,趕快把身體上的瓔珞拿來供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好意思說這是廢鐵廢銅啊!你也不能這樣講,祂就拿一半供養世尊,一半供養多寶摩尼寶塔,祂也沒有往祂身上穿戴,東西就是東西,但是物以稀為貴。

然後又有什麼氣、又有什麼磁場,又有什麼顏色,又是透明所以大家都很稀奇,如果你用心中心法,你要知道哪裹有寶物,你可以用心中心法去觀,如果你執著有寶物的話,心中心法的《佛心經》是這麼講,確實是這樣。但是你不要說我要有這個東西,是因為你要有什麼用途,這麼求它就有效。如果我們為自己求,這個永遠都沒有效,怎麼會有效?一定要為眾生,這個眾生如果他沒有錢,變一顆鑽石給他,那他可能就會活得好一點,抱著這種慈悲心,可能會有效。這個地藏神,道路看守福神,這些神它就自然會現上來,這個很多古代的這些聖人,他不為自己都為別人,然後需要什麼藥材,需要什麼寶貝,他都會持咒就有人送來,你就去幫助別人。

菩提尊者言:「這個人以此佈施因緣,所得福報應該是很多很多。」當然很多,三千大千世界當然一定很多七寶物!世尊就告訴他:因為一互動、一結緣,一舉一動是不是造業?是有業,所以就成就六因四緣裹面的因緣,在將來因緣果報如實不虛就會現,哪一個時候現?有宿命通就會知道,沒有宿命通就不知道,就是剛剛好,不是剛剛好,是因緣成熟了,哪個時候成熟?只有佛、大菩薩才都知道。所以此人以此因緣所得褔報當然是很多,一定很多!佛又再教一個更深的道理。

 

佛陀即告須菩提尊者,若福德有實法性相,如來就不說得到的福德很多,因實相法性是有相,有相即有限量,有限量就是很大,也還是有個極限;菩薩若能做諸多福德、布施福德而不記礙福德,這樣福德就沒有實相性,此福德是無、是空、是無限,所以菩薩所做福德,若能無執取其福德性,如來即說此心態所得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多。

 

佛陀告訢須菩提尊者說:若褔德有實法性相。褔德這件事,褔也好;德也好,有實際的法性這法相的話,如來就不說所得到的褔德很多。你要有個概念,有形有相的功德是不多,再多也是多一點而己,再不得了也是一個世界或是千萬世界,或是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還是有一個量,有個量就不是很多。虛空無量問題就是在這裹,所以除了一個有形有相的法相就不夠大,以這個虛空性最大,你要學佛也好;學空性也好,放下一切心量最大,也是一切法威力最強,没有一個法可以達到。

因實相法性是有相,有相即有限量,有限量就是很大如果有相就有限量,有限量你說用我們眼睛來看,哦!像一個世界很大,現在一個世界也不大(在螢幕上),你看也是這樣而己,如果我們還沒有發明電視以前,我們所看到是眼前兩公里,十公里以外就看不到了,現在這個衛星一照的話,地球就這麼樣大,直徑量也是這麼大,哪裹有多大?以後你有神通觀世界,也是像虛空這樣3X109,就是像一個藍球那樣這麼大。這樣是不大,是吧?所以如果有一個相,就有限量,有限量就是很大的話,也不是到幾千,所以為什麼佛的法身無量?因為祂是無相,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祂無所不入,這才是大!

那我們從這麼去思惟,也了解佛、菩薩他們的威德力有多大,菩薩若能做很多的褔德,尤其是佈施的褔德,但是不要去記憶、不要去掛礙你所做的褔德,那這種褔德就是沒有一個實際的實相在那裹,沒有實相,就沒有法性,沒有法性就是空,那空無的無限,這個量就無性,所以佛證到這個境界的話,你看多少人依佛在生活?你可以想:刻金身的、鵰刻佛像的,或者是賣香紙的、做蠟燭的、什麼之類的,是不是都依佛的功德來賺錢?齋僧的料理師也是依佛在賺錢,所以祂的功德就是間接的養很多人,就是他的褔德加給這些一般眾生,都是依祂的褔德在生存,這褔德夠大吧?

所以菩薩所做的褔德,若不執取他真的有褔德心的話,那如來說這種心態所得來的褔德,才是真正的多。這講起來沒有菩薩的智慧,其實就在講你用般若智慧觀你所造一切法的話,這褔德無量無邊,這是第一階段在修褔德的。今天就講到這裹,下一次就講如何用每一段金剛經來修行?

 

2009.01.11講於法爾禪修中心)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