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2-4)
            --
法界通化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

    四緣即: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

上一次講到六因,因果裡的因有六種,從種子緣到發起作用,到熏習種種習氣成種子,到控制相應緣、、、等等,都是在修行,不是只有懂名相。佛法所有名相,你會引申到修行,那才是真正懂,如果光懂名相,表面懂其實是不懂,名相和實修上的境界,都要互相搭配。你會講名相,修行沒有成就,那是假的;修行有成就,不會講名相,那是孤陋寡聞,不懂佛法,無法行菩薩道,變成無聞比丘,世尊講,這種人只會修行,有境界,但不會講經說法,不能行菩薩道,變孤陋寡聞,無聞比丘。

法無量無邊,離不開因緣果報。我們常常唱的法身緣生偈,大部份同學都會,後來的同學可能還不了解,中文四句「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緣起法,都是由最根本的因開始,所以說「如來說是因」,先有因再有緣,眾生本末倒置,把緣當作因,然後隨緣造作,不懂因果,去逃避、避免,增加更多的業,一直在輪迴中,解脫不出來。

「彼法因緣盡」,這個文法很複雜,彼就是那個,那個法,就是剛講的因緣起的法,也就是現行的法。因盡緣盡,緣盡因不盡,這裡很複雜的說法,因盡緣盡就成佛,緣盡因不盡是阿羅漢、菩薩,為什麼?因為祂因還有,但緣來不隨緣發作,所以祂能解脫,雖然能解脫,不能成佛,為什麼?因為因還沒有盡,如果是緣盡因不盡是阿羅漢、菩薩,因盡緣也盡那就是如來,懂得這裡面的道理,你去思惟,因不盡緣也不盡,那就是凡夫,天天隨緣造業,也不知道什麼是解脫,很多人修了半世紀,可能都還搞不懂。

「是大沙門說」,大沙門就是如來,沙門就是出家眾、和合僧,和合僧裡最大的就是如來。大沙門說,你們去思惟這六因緣裡的道理,你就可以悟道,不必學那麼多佛法。你就是不思惟,不去想,為什麼學佛法學那麼久都學不來?你能悟到這裡的深意,你要感激如來,無所保留地告訴我們因緣果報,能懂,馬上就要從裡面去學習因,由因起緣,緣起不隨緣轉,就成阿羅漢,能隨緣轉而不迷惑,那是菩薩,如果有一天,能因完全盡,當然緣,隨緣度眾生,那就是菩薩。因盡緣不盡,如來,因緣盡,但祂不讓它盡,遍虛空,盡法界,救度眾生,這是大慈悲者。

懂了六種因,從種子緣到動力、到起法的先後果報,以後你要懂得這四緣,怎麼控制這四緣?能控制,起碼小乘阿羅漢得到了,能控制四緣,再來利用這種緣,來利益眾生,那就是菩薩,懂得法再來玩法利益眾生,就是菩薩,學佛法不是只有逃避,不是只有解脫一途,從解脫裡再進入世界眾生中,讓他們也了解如何得度。

講四緣,這四種緣懂了後,如何去控制這個緣?有的人緣還沒有控制好,就一股菩薩精神往前衝,結果自己卻沒把握住,最後,退轉了,甚至被迷惑了。學一個法,學一個名相,都要從身心和眾生之間去了解,然後能徹底深解其義理,才能控制自己的習氣。第一階段修,總是在控制自己的習氣,有些人因緣不成熟,修了半世紀都修不來,這是沒有遇到善知識為你開解,或是因緣不成熟,沒人跟你講,一個小毛病,會讓你拖十幾二十年。因為成熟了,人家跟你講一句,你會思惟,你會醒過來,就會受到很大的好處。

像我們有些同學,心安不住,也不知道怎麼去安這個心,也沒有學《金剛經》裡高深的義理來空掉自己心裡的毛病,所以在裡面打滾,一直滾,一年、二年、十年很快過去了。修行不要執著身的變化,也不要執著心,想這個,想那個,如果你能這麼分清楚的話,第一階段要斷緣就很簡單。為什麼《金剛經》要告訴你,第一階段修行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要斷這些緣。如果這些緣斷不了,那因更無法斷,那些因一個一個都要還的,不管大小因緣果報,都要慢慢去還,等到你有能力,對善惡不覺得善惡,對生死不覺得生死,這樣你才來面對因,所以過去殺了人,今生再被殺,也甘之如飴,不會害怕,為什麼?因為那個因一定要還,當你不再怕因果時再來還,就簡單了!

像目犍尊者、禪宗二祖、央掘魔羅,過去世或當生都殺過人,該受死亡的果報,等你悟道後,從容就義,生死有何可怕?還沒有能控制緣以前,不能去面對因,緣能控制了,再來面對這個因,就能坦然承受。如果因盡了,緣在掌控中,那是補處菩薩,因盡緣盡,遍入虛空,入大般涅槃,等於什麼都沒有了,但不是,祂法身清淨,可以化千萬億化身來度眾生,這就是如來。所以因盡緣盡後,不是什麼都沒有,對心來說是什麼都沒有,對初發願要度一切眾生的願力,這個因還在,所以祂由法身清淨無相中,化千萬億化身,隨時示現在六道中,隨時示現在善根眾生之間,這又更深一層的因緣,學因緣法要懂到這樣,才全部搞懂,凡夫的境界,阿羅漢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佛如來的境界是怎樣。

四緣:依小乘之說:

(1)因緣,即產生自果之直接內在原因,例如由種子而生芽,種子即是芽之因緣。其「因緣」一詞,「因」亦作「緣」解。於佛教因緣論中,通常將引生結果之主要條件稱為「因」,次要條件稱為「緣」。於此,則強調「因」亦為眾多條件之一,故稱「因緣」,非尋常所謂「因與緣」之義。又此緣可適用於精神與物質等一切現象。

因緣,有因待緣來就產生一切法,這是最基本的因緣果報。即產生自果之直接內在原因,有因,這個因,某甲的因,產生自己某甲的果的直接原因。如果某甲的因會產生某乙的果,沒有這回事情!如果有,那就是我們講的同類因、共業。你說:某甲在外面為非作歹,結果果報央及其後輩,這種說法是不合邏輯的,但確實若真如此,那是他們的共業,所以某甲的因,招引某甲的緣,產生某甲的果的直接的內在原因,這是因緣。

例如由種子而生芽。每個種子都會發自己的芽,現在科學進步,農業上或動物界可以互相移植、接枝。在農業,果樹上接枝,讓它雜交產生不同的芽,產生不同的果。人、動物,品種不同,細胞移植,也會產生不同的芽,這是另一回事。一般來講,芝麻種子,就產生芝麻的芽。這次我們去加拿大,祕法師傳了一個法,有人車禍變植物人,醫生說差不多了!這一身報廢了!她太太很會食療,也有一點通靈,去看一看,說:你回家,辦出院!醫生說:出院,不行!不然你要自己負責。結果,她強迫她先生出院,她自己調理,用芝麻發芽,泡水,你要買到會發芽的芝麻,浸水後稍微潮濕,過一二天它就會發芽,剛長出一點芽,看到白點不能太長,一湯匙的芝麻芽,配八粒紅色葡萄乾,(用機器打成汁),紅色葡萄乾補血,天天吃,吃幾個月後,這個植物人先生好起來了,這是信心和福報!如果沒有信心,她也不會相信自己可以救她先生,如果你們喜歡生機飲食,也可以自己做,芝麻芽不好買,請人買才買到2公斤,收成後已經去做芝麻油了,這是祕法師的秘方。

種子就成芽,有助因緣,芽發了。追根到會發芽的種子,這種子就是因,為什麼會發芽,泡水、陽光、溫度、水分適當,這是緣啦!有緣它就發芽,所以一個法要升起也是如此。諸法從緣起,追根到種子,不要看發芽的結果,開始要發芽,打開種子剎那間,裡面包括很多緣,水份、時間、溫度、空氣,發芽開始要產生能量,除了水外要溫度、氧氣、二氧化碳,這些都是緣,因合緣俱足了,種子就發芽,這個芽就是果。

因緣一詞,因有時作緣解,緣不能講因,為什麼?因為沒有因不可能有緣。有的話,那是新造的因,不會和過去的因連結上,所以這是新的業緣,因緣、因緣,常常連在一起講,像你學佛法,你一定有這個因,學佛法要跟哪個人學,也有那個因,有時你會想,明明某些人講的法是邪的,甚至是魔道,為什麼會有很多出家師父跟著學,他們頭殼壞了嗎?不是!這是潛在的因在作怪。

如果你真正是佛弟子,有正知見,這個正知見的因,你絕對看不順那種不是真正佛法的這些人,何況有些人還是居士咧!你看哪個對,哪個不對,看事情要回歸到因緣,這樣你就會同情他們,過去結了邪緣,旣然邪緣結了,緣俱足了,今生又湊在一起,然後又回去跟著他,末法時期是沒辦法啦!妖言惑眾。從因緣去觀,你就會增長智慧,不會說:明明這麼簡單道理,為什麼那麼多人迷糊進去?還是要回歸到因緣的道理。

於佛教因緣論中,通常將引生結果之主要條件稱為「因」,表面上的結果,若往前推,間接是緣,最根本是因,所以一切果報現象,回歸到原來的因,如果你有宿命通就簡單了,果也看到了,緣也知道,因也知道。要懂得因的要到阿羅漢,但阿羅漢也只懂得八萬劫以內的事而已,還不能懂無始以來,時間、空間裡眾生的因緣果報。每件事最根本是因,修行很順是因,修行從逆中修入,也是因,修行有進步、沒進步,也是因,今生要不要成就,也有因,當然,這個因包括你的願力、付出跟你對佛法信心及過去因有多深,如果你熏習的很重,當然今生接下來的修行,也很快就有成就。

你要懂得因緣,有時回想自己為何會接觸到外道、邪道,甚至不是宗教的教派,那是過去的邪因緣。有朝一日又走入正途,也進步不快,那也是過去因。花了十幾、二十年在培養福德,培養得差不多,才有辦法遇到你信仰的,或你能接受的法或道場,功不唐捐,不要說我過去浪費多少時間,這是因緣啦!時間還沒到。

第二就是你過去的因緣很雜,還在繞,繞到有一天,繞對了,你過去在摸索是因,過去福德還不夠,所以得積福德,差不多了,水到渠成,也許你就上路了。我講這些是讓你了解,對過去的,不要覺得浪費時間,因為這是因果!回過來講,過去的因不夠,浪費了一段時間在積福德,積滿了剛好上路,你這樣看的話,每個人的命運,冥冥之中都定數,你要能夠了解。

像我們修行,從顯教修到密教,密教又是一階段一階段的懂,進入深一層的境界,時空已經太遠了,很難直接學到,這中間,因緣俱足了,慢慢就會學到,你們只要善根俱足,信心俱備,不要被一些雜七雜八的因緣搞亂,緊跟著,吊車尾的趕,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我常聽很多人跟我講,老師!哪個人悉曇學不下去,不來了!真的不來那完了,就是斷線了,今生就這麼斷了。你說很困難搞不懂是沒有錯,搞不懂也要來,聽啊!聽啊!佛法都是一樣的,一講再講,二講再講,三講還再講,三轉法輪還搞不懂,再轉一次嘛!四轉法輪,五轉法輪,六轉法輪,總是要懂吧!過去沒有熏,今生才熏,很難熏進去,但你心不能退,再困難也要跟著。

好在有幾個比較熱心,也可以說是比較雞婆點,就一直鼓勵:你要來!不管聽得懂聽不懂,總是要來,過一陣子慢慢就聽懂。法,如果你懂得很透徹,我講你就比較能完全懂,像我教你們悉曇,有一些也是第一次踫到,第一次看不懂,放下不要看,第二次,隔天來再看,隔天,突然腦筋一閃,哎!懂了。佛菩薩要讓你懂,你就會懂,至於哪個時候懂,很奇妙,什麼因緣都可以讓你懂,如果你因緣還不俱足,還不能跨入密教,學起來當然很困難。你如果過了三、五年後,再來聽我講悉曇,也許就可以很短時間進入狀況,現在我等於是半學半教,有時你不問清楚,我以為你聽懂了,原來你們都不懂,等到要用時,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原來都不懂。

這就是過去世的因緣,如果你有熏,稍微看一下,菩薩再幫忙一下,你就會懂,如果新的因就很難。但今生剛好接觸到了要認真用功,因為密法是菩薩的語言,這個語言上個星期跟你們講過了,什麼是梵文?什麼是悉曇?悉曇是成就吉祥學,是菩薩之間的語言,梵文只是一個語言,很平常的跟國語一樣的語言,講的清楚一點,用比較極端的譬喻,黑道,你要混進他們黑社會,他們的語言你要懂,比如說:罩子要放亮點!眼睛放亮一點,講眼睛,太通俗了,只有他們才聽得懂,所以這些警察都懂得他們的暗語。

悉曇也是這樣,你學到這裡,你就懂得,為什麼古代來翻譯的大德,咒語翻得那麼好,但沒人懂?因為你不是菩薩,當然不懂。就連不空大師從印度來,開始也不是學這個,他看這些古僧大德怎麼翻這樣子,翻的他摸不著邊,他不懂,不懂就有問題,所以他再回去留學,回來後大家都很高興,不空大師翻的很準。所以很多不知道的人說不空的最好,為什麼最好?因為他一句一句翻的普通人都看得懂,看得懂就不是佛的語言。所以你要能講佛的密語,sa va就是sarva,內行的就知道sa va。你要懂這些都是菩薩在唸的,因為它牽涉到語法、舌頭擺的位置,舌頭有三個音,一個喉音,一個舌音,一個唇音,唇音要轉不能轉的太厲害。

菩薩、佛都講聖人語言,你沒有體會到這樣,說哪個對,哪個不對,我對密教有個理解,早期來這些大德,他們所翻的咒語,都是真正聖人的語言,後來這些,七八百年以後的聖人,是把它回歸到平凡的,每個人都懂的語言,所以你要懂這個字怎麼來,就找不空的來看,如果要知道怎麼唸,就去找最古老那位翻的來讀,那是讀;至於內容(單字含義),哪個字對,不是照那個讀,讀要照聖人語言去讀。密教之所謂密,是非常的密,你不要以為很容易學,五十一個字學完,就可以出書,翻譯咒語,那太早了,把大正藏全搞懂後再來寫。前幾天說有一個人自己要出版楞嚴咒來道場問,你們楞嚴咒多幾句少幾句是怎麼一回事,連我們研究班都還沒跨入門,門外漢也想插一腳,我常說無知才會自大,無修就會誇大,動不動就說幾地菩薩、阿羅漢,以為修行那麼容易。

次要條件稱為緣,主要條件稱為因,沒有因就沒有緣,有緣必有因,這兩個這樣講是解釋,如果要挑毛病,因緣要同時存在,兩個都重要,有因沒有緣成不了法,有緣沒有因也成不了法,因緣不能分開講,只能說緣不俱足,因就擺在那裡,不起一切法。像你過去有學佛,為什麼年紀輕輕不想出家,緣不成熟,是有因,但不成熟,緣成熟了有因才會成果。因緣兩個同樣重要,不能說哪個主要,哪個次要,只是要成法是有次第,主要是因,次要是緣,才產生法,如果有法,那一定有緣有因,要分辨主要、次要,這個時候才可以說,如果要產生法,兩個都重要。

於此,則強調「因」亦為眾多條件之一,故稱「因緣」,那麼多條件裡因是最重要,雖然是之一,但這個一是很重要,沒有一就沒有什麼因緣。非尋常所謂「因與緣」之義。法一定因緣湊在一起才能成法,如果講名相,因和緣可以分開講,產生一個法,因緣都是同重要,俱足才產生法,這樣你對因緣才懂得基本。

又此緣可適用於精神與物質等一切現象。精神物質、時間空間都一樣。懂得基本的因和主要條件的緣,再進一步觀其緣有幾種現象。

(2)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即心、心所之相續中,由前一剎那讓路而開引後一剎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於「過去」之前一剎那滅謝,復給予「現在」之後一剎那生起之力用。所謂「等」,謂「前念」既滅,「後念」繼生,二念之體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剎那為善心聚,後一剎那為惡心聚,則其前後剎那之相望則相異而非同等;所謂「無間」,謂前後二念之間,念念生滅,剎那不停,而無有間隔。此緣僅適用於精神現象,為認識活動得以發生之條件。

第一,這個緣的現象是等無間,緣緣平等,沒有哪個大,哪個小,善的好,惡的不好,相等,只是因緣成熟它就發。修行要如何壓抑不好的?旣然平等應該同時發,怎麼壓抑?不可能壓抑。只有你練心平等觀,好是好,不好也是好。

無間就是沒有間隔,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次第就是有先後,即心、心所之相續中,心是我們的八個識,心所是我們的習氣、覺知,覺知後所引申的思惟、行為、模式,心若相續進展,就是心所發起作用,是相續執著。第一念覺知是真心覺知,第二念起分別,是第六識分別,第三念起好惡好壞等等分別心,那是習氣,一個一個沒有間接。

由前一剎那讓路而開引後一剎那生起之原因。前面一個時間點稍微讓開,然後讓另一個法升起的原因,所以相等是法的根本性質,如果一個法善性,當然善的一直出來,惡的就出不來,沒有這種法,除非聖人。如果善斷了,惡的也可以從中出現,所以一個人的心,善惡善惡,隨時都在改變。

不是說修行,壞的就不會來,是壞的來時,要平常心面對它,你要培養這種心,不是說壞的就不要來。你說:「沒學佛以前,我家裡平安,事業順利,學佛後,什麼病都來,家裡不合,夫妻吵架,什麼都來」,不是這麼回事,是你過去有那個因,哪有光修行就好的,你又不是菩薩,當然是好好壞壞都來,你有沒有平等觀它,平等觀它,沒有什麼好壞,都平等平等,善的不是永遠都善的來,惡的也不會永遠都惡的來,法就是沒間斷的一直出來,無間就是不間斷的。

亦即心、心所於「過去」之前一剎那滅謝,復給予「現在」之後一剎那生起之力用。進一步講,心、心所於過去之前一剎那滅謝,前一秒鐘滅了,然後,復給予「現在」或之後一剎那生起的力用。前一秒的念,就是後一秒的動力,把它拉上來的力量,如果沒有這個力道,那是聖人,修行到一個境界,起一個心念,這個心念是不好的念,但你不去抓它,它一下去就沒有了,你也不去探討,也忘了剛剛那個念在想什麼,一般人不是這樣,一般人談到恐怖、生死、不如意的事,就很在意、很害怕這念頭起來,然後就鑽牛角尖,沒完沒了一直想,也不知道這個念頭是怎麼來的,真的假的,搞不清楚,反正就鑽牛角尖,這就是你平時的習氣,養成後一剎那的力道生起,聖人祂念頭起,因緣起,不去support它就滅了,滅了也不去想,就這麼簡單的事。

所謂「等」,謂「前念」既滅,「後念」繼生,二念之體用同等。所謂等,每一個念都相等,「前念」既滅,「後念」繼生,二念之體用相等,這在講一個法,不是在講善惡,所有一切法都平等平等,現在在講內心一個念起,它的力道都是平等的,前念沒有了,後念要繼續生起時,兩個念之體性作用,是平等的,沒有哪個力道強。用在修行上如何用?前念假設善,後念假設不善,前念生起你就心安,再來惡念起,這兩個力道是平等的,一般人善念高興,惡念起就厭惡,想逃避,每個人修行都會碰到這種心態,避重就輕,沒坦然面對心裡的善惡起滅,每個人都有執著的一面,如果修行不知道放下一切,有所執著,都無法修得好。

反之,若前一剎那為善心聚,後一剎那為惡心聚。心聚,聚就是聚集在一起,一串一串,一撮一撮,一個念頭不可能只有一個,善念頭起就一直來,你會感覺發起一個善念要幫助人,看到這個人可憐,生起善心幫他,要怎麼幫他,要怎麼行為,一系列妄念就來了,這叫善心聚,這裡是講剎那,以前講過,一剎那有九百多個潛意識念頭,可怕啊!你說九百多個念頭,那裡有那麼多,不是你腦筋在想的念頭,是我們阿賴耶頭裡的因在攪和,非常微細而深層快速,你搞不懂,你能看到的話,就知道因緣果報的宿命通。阿那含有宿命通,三、四禪境界的阿那含有宿命通,但祂不懂因緣的因是如何,祂看不到因果的因,要到阿羅漢,所以祂沒有斷輪迴的因,雖然有宿命通又如何,知道你今生出生做人,哪一件因果,讓你成為人,祂看不清楚,阿羅漢才看清楚,阿羅漢也只看到八萬劫以內而已,八萬劫以外眾生因果,祂也看不懂,只有如來知道。

我們修行當然開始善心聚是很好,如果修到一個境界,一直善心聚,沒完沒了,那如何解脫?自己天天忙著搞善行,忘記修行,忘記什麼是定,什麼是解脫,這樣也不行。我常常鼓勵你們,做義工,對!去積福德,積到一個水準,夠了,不要天天埋在那裡當義工,只要有心說:「我現在不再當義工,我一天要打坐二十個小時」,若這樣,法爾你也不要做義工,來佛堂給我好好打坐。

像在我們這掛單這位師父,我說,你一天要三坐,清晨一坐,早餐完一坐,下午再一坐,一坐不是二小時,要三小時,四小時,五小時。真的,你要這麼坐,你不當義工,我同意你,上來這邊打坐。你不要說:「我在別的地方做義工就唸我,在這裡當義工你就不講話」,你在這裡覺得想要修行,這比你當義工還令我高興,因為當義工,別人也可以做,不一定要你來做,只要你跟我說,我一天要打坐十八小時,這個我佩服你,你不要說不做義工,在外放蕩放蕩,那不行!

積福德到一個水準要轉,我剛說的因果,你還沒有到因緣成熟,你在外面晃也好,或還沒踫到好的道場,或好的善知識,這是你在培養福德,也不能說好不好,這是你的因緣!俱足了,時間到了,要認真修行,不要再空過,這是善心聚。善心聚也不好,不善不惡,沒有分別了,就不要隨時起心動念,對自己不要起心動念,有一天行菩薩道,你可以想一想眾生,因為你想眾生,眾生起碼不會迷失。很奇怪!那一天講到某個人,因為他也是阿答阿答(腦筋不正常),我就想到他,怎麼好久沒看到他,唸一下,他下午就來了,我不講他都不想來,我想到他,他就來了。菩薩有好處,你只要關心哪一個人,哪一個人,他如果迷失,在外面放蕩放蕩,突然間又會跑回來一下,又沒有迷失掉,菩薩是這樣在起心動念,不是在胡思亂想,想有的、沒有的,想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是想這些。

如果後一個剎那,惡心起時,則其前後剎那之相望則相異而非同等;互相看,前後互相對望,有不同,但體性上不會相等。壞的念頭起是平等的,好的念頭起也是平等的。一下子善念頭起,後一念又是惡念頭,這些可以說前後不同,互相對望,不同的法,但不能說它相等,因為善就善,惡是惡,但善惡起法能力是相等的,如果真的聖人,善惡兩念皆不起,如果是半聖人,惡念不起,善念會起,還不究竟!會壓惡起善,真正聖人,善惡都不起,有眾生要救度才起,那是菩薩了!

所謂「無間」,謂前後二念之間,念念生滅,剎那不停,而無有間隔。這是凡夫!如果一個人,不靜下來打坐想一下,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很多,心猿意馬,從來沒有停過,一下想到這個,一下想到那個,如果你在四十分鐘,五十分鐘,一坐之間,才起幾個念頭,這個無間就不適用。我高中自己在打坐時,大約四、五十分鐘,起二、三個念頭,已經最多了,但念頭起來馬上知道,隨即駡它:妄想!它才起了二三個字,你就覺知是妄想,它就下去,沒有了!這兩三次,一次給你兩秒鐘好了,大約十秒鐘,其他時間都沒有念頭,這不是無間嗎?這是空性無間,修打坐就是要如此。

這不是究竟,這是開始,沒有罣礙世間事情,那時只有讀書,讀書沒有柴米油鹽,有錢沒錢,不會去煩惱這些,其實講起來,我後來上大學,出國留學,工作,也沒有煩惱什麼事情,反正什麼事情,煩惱也沒有用,天性!這又回到因果,過去的因,如果你今生很煩惱,一直沒完沒了,雞毛蒜皮一直煩惱,那是過去世心很會用。

無間就是沒有停過,此緣僅適用於精神現象,等無間緣用在心、精神就是心的現象,為認識活動得以發生之條件。如果你要認識六根對六塵境的種種法塵境,什麼相等法、善惡法、無間斷法,這是等無間裡講的三個現象,這些都是心,心去做這個事情,當然因緣就是心,等無間緣也是講心。凡夫的善惡念無間,聖人空性不起念無間,因緣來它現起法,破壞這無間,也不是破壞,破壞是表面的,內心安詳,自性不動還是無間,你這樣去認識聖人的空性,表面好像被因緣化為有為法,其實有為法歸有為法,空性還是空性,沒有被破壞,這是深一層的思惟,你要去想這些,這是等無間緣。

對於一切法是平等,對於一切法的善惡法,它也是平等,對於一切法,前一念後一念,它是沒有間斷,平等現起,這裡包括這幾個現象,你要去思惟。如果修行上,你要斷的就是讓等無間,善念惡念,這些法盡量不起,你下面才能所緣緣、增上緣,更進一步去體會,第一步等無間緣控制不了,還在善善惡惡裡交戰的話,天天在想這些念頭,有的沒的,你就無法去認識因緣果報真實性。

(3) 所緣緣,略稱緣緣,指心、心所所攀緣之一切對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對內心所產生之間接、直接之緣。例如眼識必以一切色為所緣緣,耳識必以一切聲為所緣緣,乃至意識必以過、現、未等一切法為所緣緣。

第三所緣緣,第一個所緣的法,所緣的境界,如果有一個時間空間或人物來時,這就是所緣,你內心裡有個緣,讓這些所緣來依附,內心那個緣就是有那個因,這個因過去所造業的對象,也就是今生所緣要來緣的主要因素。所緣緣,有時簡稱緣緣,外緣是所緣,內緣是所要緣的緣,最根本的,所緣的緣再往前推,一定有那個因,如果沒有因,這個緣緣不起來,除非是今生這時空所新造的業,新現的業緣。

所緣緣指心、心所所攀緣的一切對象,心是真心,心所是心覺知的第一念,還好,分別而已,如果變第二念、第三念,心所以後都是我們所要緣的緣,都是妄想習氣跟以前的業力,所以心所所攀緣的一切現象,這是主要完成果報中間的緣。如果有因,緣不俱足,果不會現,如果有因,緣來了,你慢了半拍,這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果成不三不四的果。緣比斷因還要重要,初步修行在此,所緣緣這個緣,你如何去安住,如何擺脫這個業緣,修行自己間如何控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句話,不如少說一句,這麼轉所緣緣,這就是所謂的攀緣。

少攀一個緣,起碼少犯錯,如果隨此緣發作,你就是攀了緣,所以我駡你也好,糾正你也好,講你也好,這是攀緣,我攀了緣,我駡你,你會氣我,我糾正你,你也會怨我,但我若不講,燈不點不亮,你永遠都不知不覺,修不好,要提醒你。沒錯!我攀了緣,我要承受你的厭惡、討厭、見怪,我要照單全收,要有這個心態!不能說你講人家,人家都不能生氣,你可以生氣,但生氣也表示你修得不夠好,這常有的事情,我故意要作這種攀緣的事嗎?不是!因緣成熟,我認為該做,這我都要想!

像今天有人在繞佛,過去我都不想講他,不管他怎麼繞,今天雖有進步,但要不要講?我還想了一下!還是要講,我去跟他講:「繞佛,你老是在唸,唸什麼?有人來問了,你繞佛怎麼繞?」「我在講夢話」。唸佛唸得入夢境,講夢話,我問:「你在講什麼?」這就是攀緣,菩薩攀緣有其必然性,就是要利益眾生,不怕人見怪,如果怕人見怪,都不要講話最好,阿羅漢就這樣,所以阿羅漢為什麼容易成就,祂不管別人,自己非常安詳,什麼事情,天塌下來都沒有關係,人家講,我們要想。

我們這位大德,他在浪費時間,為什麼呢?我問他:「你怎麼繞佛,嘴巴不唸佛。」他說:「我在想腳怎麼走」。我說:「你生下來,一歲多一點就會走路,已經五六十歲了,還在想怎麼走路,這樣不對!你只要能這麼走,就這麼走,你要想佛。」因為你繞佛之間五十分鐘,人家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如來,如果五十分鐘已經唸了幾句,當然,我們有人一邊唸,也一邊打妄想,包括我內,起碼打折打一半,你認真唸的時間,還有三十分鐘,那也有功德,跟佛心相應,如果你都沒有,在繞時也和人家五十分鐘完,就是在想腳怎麼走而已,那何必呢?浪費時間,很多人修行就是這麼浪費掉了。

我講了你就要去想,我這樣講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就一句佛號,認真繞佛。我們腦筋最容易打妄想,嘴巴唸大聲一點,就比較不容易打妄想,初修的人一定要動嘴巴,修到心清淨的人都默唸,嘴巴唸不起來,都有層次、有境界,所以盡量找時間憶念佛,不要想些有的沒的,如果沒事的話,能唸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多唸,你的業障會早一點脫離,功德圓滿,會早一點脫離,或者有善緣,幫助你走出來。

攀緣好不好?如果你修不好,攀緣就自己越亂,修到菩薩境界,你要攀緣才能度眾,怕講了人家不高興,人家生氣你受不了,那不要攀緣最好,不要攀緣如何行菩薩道?所以所緣緣很重要,修行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什麼境界,總是動了心,世間裡這個法要不要去攀一下。我們主觀的要去攀,被你攀緣的對象,包括事情、人物、時間、空間、、、等等的湊在一起,都是你所緣緣的對象。

剛剛說了,我要講某個人,這時間點、空間怎麼拿捏?前一陣子我好像都很自在,怎麼今天不自在,就是所緣緣要發作,看了不自在就要講,講不講對我來說都一樣,但被講的人,你要思惟怎麼改進,這樣我雞婆才有意義;如果我講你生氣,那是你修得還不好;如果你說:「我很感謝,我來改正,我以後不會這樣。」那我攀緣的苦心達到目的,你也會進步。如果有的人,我敬而遠之,都不想講他,你不要高興,那是時間還沒到,我都不想講。

這一次去美國,從大駡到小,為什麼?時間到了,我不管你要不要,或受不受得了,就是駡,這個就是攀緣,攀緣你要會攀,也要有能力攀,如果攀所緣的緣,你內心不自在的話,所攀的緣反而越攪越大,越攪和越多,事情越搞越大,你如果有一個境界,表面上看是不如法,到最後事情解決了。

例如眼識必以一切色為所緣緣,耳識必以一切聲為所緣緣,乃至意識必以過、現、未等一切法為所緣緣。一切外在的事物,對內心所產生的間接、直接的緣,都是所緣緣。例如眼識,一切色為所緣緣,我們的眼睛只是一個物質,像照相機的鏡頭,我們認識外界物相,色就是物相,認識它是眼識,看到人知道人,看到佛像知道佛像,看到外面世界,知道形形物物,眼識來緣外面的色相,就是所緣緣。能緣就是眼識,被你所緣的就是外面的事事物物,兩個內外加起來所緣緣,能緣跟所緣。

耳識必以一切聲為所緣緣,乃至意識必以過、現、未等一切法為所緣緣。想過去或推想未來,或面對現在發生的事,起心動念,這些都是心,第六意識所緣緣在發作,你學所緣緣要作什麼?六根對六塵境,你要能不攀緣,第一階修行。如果這樣修得好了,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就是眼睛看人家做什麼都無所謂,耳朵聽人家講,好聽、不好聽的話都無所謂,鼻子聞到香臭也無所謂,舌頭吃了酸、甜、苦、辣,照單全收,我是喜歡照單全收,但是你們煮太辣我要咳嗽,受不了,所以你不要問我喜歡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我每個東西都喜歡吃,但我這個肉體福報不夠,有時它會說話,如果太冷,胃受不了,太辣,喉嚨要咳嗽,就是這樣而已,所以東西沒有什麼好不好吃,都好吃,但我會避免讓身體起反應,這就是你要學習第一階段眼耳鼻舌身,不要講意,意太複雜,這五根對六塵境,你要盡量自在。

如果第一階段都做不到,不要講說你修多好,修到這個境界後才能進入修心,你這麼用功,一定氣起來,因為內心都不執著外境,所以會認真打坐,氣起來會到腦筋,會開始起妄想、起法塵、起種種潛在的心力,這又是另一層次的修行。從修身到修心,修身包括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是身體,這個大家要了解。所緣緣我們要儘量控制,修到菩薩境界,你要行菩薩道,當然要主動攀緣,不是怕緣,該度眾生就要去度,該講就要講,不該講就暫時先不講,學問就在這裡,何時該?何時不該?腦筋裡佛性它會拿捏,有時你在做事情,判斷事情,怎麼拿捏該做、不該做,有時你問自性,它自己會靈光一閃,約略知道該怎麼做,當然你心要清淨,不要顧東顧西,怕東怕西,這樣妄想會佔有佛性,結果你所問的,它會跟你胡說八道,那你是問道於盲,你不是問道於真的佛性,這是修到一個層次時,一定會進入這狀態,這要你自己去體會。

(4)增上緣,指上述三緣以外一切有助於或無礙於現象發生之原因條件。

一個法要讓它有成就,幫助它成就,那是增上,增上有二,一是順緣,一是逆緣,離不開這兩個,如果不順不逆,那是所緣緣,不是增上緣。增上緣是增強它的力道,例如這個人信心不俱足,你就給它順緣,讓他有信心,這個人遇到瓶頸,你要給他逆增上緣,或是三毒裡哪個毒最深,瞋心最容易犯,你就讓他起瞋心,讓他起瞋心不是讓他越起越大,每起一次瞋心,修理它,它就會變小一點,下一次瞋心再起,因緣俱足,再修理一下,它又變三分之一,再有一個因緣再讓它發起,它變五分之一,這麼瞋心越來越小,不然在家他最大,沒人敢修理他。

像我們同學,有的年紀已經很大,六、七十歲了,誰敢駡他,每個人都是菩薩,兒子也不敢跟老媽講,老媽講什麼都要聽,結果沒有一個比你大,這樣造成我們永遠無法進步,逆緣成就比較快。順緣有時會迷糊,毗那夜迦障礙你時,有一個順增上緣,修行人如果不懂這些的話,很可怕啊!突然間一下子,這個人要捐一個道場,那個人也要捐一個道場,這個人捐一億,那個人捐十億,好像自己名聲不錯,修得很好,都迷糊了,不知修行在幹什麼,然後業務暴增,如果公司業務暴增是很好,一個道場業務暴增很危險,為什麼?祂就讓你順你的願,你要有道場,就有道場,毗那夜迦就滿足你的虛榮心,一定是我修得很好,果報不錯,像這種順增上緣要小心,戰戰兢兢,如果不是你照顧得到,乾脆捐給別人,或拿到慈善機構,幫助那些熬熬待哺的人。

逆增上緣對修行很好,沒有一個菩薩不是從逆增上緣成就的,怎麼講?在苦難之中熬出來的這種小孩,一定是最自立的,如果修行在順增上緣裡長大,變乖乖牌,為什麼會變乖乖牌?因為鬼神當主,你聽祂的,這怎麼解脫,有的人不懂這些真實,修到這條路去了,鬼神來當護法,滿足你所有的事情,你又沒有智慧看破這些,不是佛菩薩,是鬼神、毗那夜迦,講的不是解脫法,不是真正的佛法,講的都是和一般拜拜沒有兩樣的,你要解脫是要一段堅強的磨練,不是坐在那裡就解脫,在困境中,從肉體、心靈這麼戰鬥出來的。解脫講起來好像很簡單,涅槃好像也很簡單,都從逆增上緣裡學出來的。當然小乘的增上緣,除非斷除自己的習氣,大乘的逆增上緣,就不一樣,是從逆境中、從眾生中熬出來的,這兩個層次是不一樣的。

這裡指的增上緣,上面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指這三個以外,只要一切有助於或沒有妨礙於現象發生的原因條件。為什麼小乘說沒有妨礙現象發生,因為祂是自我解脫,祂不在於對一切法能否自在,阿羅漢對法沒有完全自在,祂法執沒有完全滅,祂只是執著善克制惡,還是執著善,菩薩是不執著善惡,才是充分了解真正去法執重要的地方,這兩個大小乘是不一樣的。

我們了解小乘的四種因緣,皆是靠自修,你要等無間緣、因緣都講因緣的基本種子,和它發生的種種因緣,它裡面的緣,所緣緣和增上緣,是成就道業的方法,所緣緣就是你要少去攀,所以小乘的人都閉門獨居,好好修自己,斷一切攀緣,再斷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的攀緣,前面的等無間緣裡的前念善、後念惡等等,這些有的沒有,都要斷。因為是修小乘,只要有助於心裡解脫的,不礙於現象發生,這些都屬於你的增上緣,你要看經典,遇到善知識跟你指導等等,這些都是讓你往上直修。

四緣:依大乘之說:

(1)因緣,指一切有為法中能親生自果者,如麥種生麥,稻種生稻。此因緣之體性有二:1.種子,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善、染、無記等一切法;此種子於異時能引生自類之種子(稱為種生種),於同時能生起自類之現行(稱為種生現)。2.現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轉識之現行能熏成本識(即第八識)中之自類種子(稱為現熏種)。

大乘的四種緣,名稱不變,內容不一樣,因為小乘只講到第六個心,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心,祂看不到第七意識,看不到第八意識,更不懂第九意識,甚至於第十意識。所以小乘看阿含道,否認有七、八、九、十識的說法,為什麼?因為祂體會不到,跟祂說有一個第八意識的心,祂不能體會,跟祂講氣很旺會產生很多的法塵,祂說你著魔了,那裡有這種事情。所以小乘根機的,你用大乘法跟祂講,祂們會害怕,譬如說六根不淨,起幻相,起幻相不是不好,在楞嚴經裡是善境界,但不能執著,但小乘修行就說是著魔,因為六根不淨所以著魔,大乘的人認為這不是魔、不魔的問題,只是自性的一種反應而已,有此認知,有何魔、不魔!除非你行為出差錯、犯戒、求名聞利養,這才是著魔,如果修行沒有犯這些毛病,內心所起的幻相種種,不執著它,懂得我們的心有此能力就好,這是有差別的。

1.            種子,指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善、染、無記等一切法;此種子於異時能引生自類之種子(稱為種生種),於同時能生起自類之現行(稱為種生現)。2.現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轉識之現行能熏成本識(即第八識)中之自類種子(稱為現熏種)。

第一個,大乘的因緣,前面都不講第幾識,這裡講到第八識,因緣,指一切有為法中能親生自果者,如麥種生麥,稻種生稻。有為法,一定有會產生它的果報,一切有為法就會產它每個法自己的果報,如麥種生麥,稻種生稻。有其因就有其果,甲生甲果,乙生乙果。

此因緣之體性有二:因緣起來,大乘講到體性,一是種子,種子,唯識大乘佛法講儲存在第八阿賴耶識裡,第八識它是無所不藏的,含藏的善、染、無記,染在這講有善,染就是惡,其實染有時講善惡,都包括染法。善、染、無記,染是不好的法。

此種子於異時能引生自類之種子(稱為種生種)。善法有善的種子,惡法有惡的種子,無記法有無記法的種子,雖然無記法的種子,比較卑劣,力道不強,但也會養成我們的習性,你說我喜歡吃辣椒,有什麼過錯,我們敏雙喜歡吃辣椒,沒有過錯啊!因為你礙不到別人,所以沒有過錯,所以無記業,但會養成習氣。一切業皆有其種子,對別人沒有影響,對自己習氣有影響。所以善、染、無記,哪一個時間點到了,它就產生它自己的果報,引生自類之種子,讓它種子發芽,產生果報。

同時能生起自類之現行,在因緣成熟當下,它產生自己某甲這個種子起現行,現行就是法生起,稱為種生現,種是種子,生是生起,現是現行,當下起現行,如果當下起現行,是你的妄想,那是你自己在胡思亂想,如果當下因為遇到外面的因緣,和所緣緣相應,那又是另一回事。現在只是種子起現行,是你自己胡思亂想,想些有的沒的,這是種子。

第二個是有種子,因緣俱足就起現行,所以因緣有兩個特性,一是種子,一是現行。現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第七識,前面七個識都是轉識,何謂轉識?前面七個識所造的業,轉到第八識,是為轉識,第八識所種的種子,轉到讓第七、六識認知,是倒過來轉,有時我在講,一個開悟的人,可以看到第八識起的法相,是相分,第七識可以讀到它,可以現在你心中,然後第六識再轉,第六識有分別心,可以認識。

講一些比較實際的例子,為什麼阿羅漢、菩薩、大菩薩、佛,祂的佛性,可以映照到外太空、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是遍虛空一切世界,祂怎麼看得到?佛性看到了,第七識接收過來,再轉第六識分別,看到什麼東西,這個過程,小乘無法講這麼詳細,要講大乘就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一個念,我常說,在講經說法,如果你到一個境界時,哪個該講,哪個不該講,你這個佛性很清楚。

為什麼佛每次要講經說法,要入定,今天要講什麼經,什麼內容,祂先觀眾生因緣,你會講經也是這樣,不是照師父所教你的名相,在那裡一直寫,講半天,要看大家腦筋裡有什麼疑問、有什麼疙瘩,要不要講?我們佛性知道,它掃到了,像X光,在掃的時候我們看不到,但它現的影像,第七識讀到了,讀到後交給第六識,第六識看到,了知是什麼念頭,思考要不要講,閃一下,哦!現在剛好可舉這個例子,就講。

所以有時你們覺得好像在講你,那個也說,好像在講我,除了我特別點名,你不要對號入座,我要真要講誰,我會點名,但是它看到哪個人心裡有什麼毛病,我就會講到那去,所以這就是第八、七、六識在轉。你要修到一個境界,就知道心在怎麼變化,溝通怎麼溝通,唯識就在講這個,所以修行若不認識唯識,怎麼修大乘佛法,用土法煉鋼學來的佛法講,對自己,對眾生,並不能受用。

再來,七轉識死時不會跟你去,死時只有阿賴耶識種子帶走,這七轉識,一個一個到最後都冷冷,都不跟你走,因為沒了,所以你死時,眼、耳、鼻、舌、身先冷了,起不了作用,剛開始,慢慢地,眼睛看不到,再來耳朵聽不到了,身體慢慢也沒感覺,虛幻不實的分別心也慢慢沒有了,前面六識都沒了,剩下第七識,抓阿賴耶識,過去造的業在那裡晃的一些影像,今生的、過去世的,都一直晃,你一執著哪一個,太執著哪一個,太害怕,太喜歡,馬上就去受報。

第七識在要死不死時,幻相會一直起來,你會執著真假,喜歡打妄想的,會卡在這裡,你認假為真,就去輪迴了,你修金剛般若經就是要學般若智慧,這些都是假的,都是虛幻,都不能當真,不能當真,不能當真,你這麼安住你的心的話,它晃晃晃,你像看電影一樣,有的像倒帶一樣,一閃一閃,有的看的很真實,那是你很執著,等到虛晃過了,第七識晃完了,起不了作用了,這時你大概死了,這時第八識就脫離。

所以要不迷失掉,第七識在晃時要特別小心。怎麼小心?不管修得好不好,一句佛號不能放。好在現在有助唸,如果不行的話,還有人在旁邊助唸,提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好歹還可以跟著唸,那還不會迷失,如果真的哪個時候,落單了,沒有人助唸,怎麼辦?你今生又修得不夠好,起幻相又不知提醒自己:「這是虛幻不實!」平時打坐不用功,到時,來不及!虛幻還是虛幻,你把它當真,所以就受報,這就是七轉識,不真實的。

七轉識之現行能熏成本識(即第八識)中之自類種子(稱為現熏種)。造業是眼、耳、鼻、舌、身,看的痛快、不痛快,喜、怒、哀、樂,恩怨情仇,加在一起,然後轉第六、七識,然後儲到第八識裡,這是起現行熏成本識種子。你跟這個人結了怨,結了善緣,都記進去了,未來哪一世再現,熏自類,個別自己的種子,稱為現熏種,現行熏習進去的種子,這些未來會所緣緣再受報,你懂大乘講八個心,你要懂種子是存在哪裡?怎麼熏進去?六、七識怎麼轉?轉進去後變成善、惡種子,今天就講到這裡。

 

 (2008.12.14 講於法爾禪修中心)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