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24)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6.「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上一次講到五眼,釋迦牟尼佛談完五眼以後,為什麼突然間話鋒一轉談到恆河沙?如果以每個恆河沙當作一個佛剎土(三千大千世界),那恆河沙有很多,這麼來譬喻世界多不多?當然很多。祂講了這個就是要講五眼具足的人,就有神通力能觀照到所有世界裡的眾生,然後接下來要能知道眾生的心,所以心越清淨,懂得世界越廣,看得事情越多;心越不清淨,看得世界少,看得眾生的心也不多,修行來修行去都是在修這個心,看你心清不清淨。如果你執著很多,在人的層次這裡就搞得很累;如果你什麼都能夠放下,專心去掉你的習氣毛病,證得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當然這麼一路上去是不簡單。釋迦牟尼佛修到佛眼淨就三大阿僧祇劫,這個過程就是這麼修的,每得一個眼都是心清淨的程度增加一點。所以你沒有天眼,當然是沒有天眼,因心都不清淨,怎麼能證得天眼。神通也可以印證我們心到底行不行,如果不行,沒有神通是必然的;如果你有心亂七八糟的心,卻有神通,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有時候是著魔了,魔讓你有這個能力,不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學到佛菩薩神通的智慧,也可以印證佛原來祂心是這麼清淨,所以具有什麼神通、有什麼神通…。反過來看,我們沒有神通,你看經典上面講得,光菩薩肉眼淨就可以看到一千個世界,等於看到一千個銀河系,我們連婆世界一個銀河系都看不完,頂多看到太陽月亮比較大,其他星球看不清楚,所以這個身體跟心的能力是相對的,要有自知之明。

我們學佛法也不急著求神通,要學習練心於一切法無執。佛陀在《大般若經》裡已明示,就是有禪境、有神通都不能執著,最後世才能成就佛道。如經云──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無所有性。我本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離諸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於是諸禪及支不取相,不念有是禪、不受禪味、不得是禪,無染清淨行四禪,我於是諸禪受果報依四禪住,起五神通——身通、天耳、知他人心、宿命通、天眼通——於諸神通不取相,不念有是神通,不受神通味,不得是神通。我於是五神通不分別行,須菩提!我爾時用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苦聖諦,是集、是滅、是道聖諦,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得作佛,分別三聚眾生:正定、邪定、不定。」下面就講佛陀最後所得的境界。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佛眼?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無間,入金剛喻定得一切相智,成就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無障、無礙解脫佛眼,菩薩摩訶薩由此佛眼,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慧境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於一切法見一切相。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佛眼

最後一段還是在講佛眼淨。時舍利子復白佛言:舍利子(02riputra)昨天也有講過,02ri有的翻鶖鷺子(舍利子),有的翻舍利(靈骨),兩個詞同樣一個音。講到後者的舍利,佛的舍利不會像阿羅漢的舍利,阿羅漢的舍利會變很多很多,佛的舍利是一層不變。當初我們去德里博物館,很好奇,以為佛的舍利一定會很奇特,結果去看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跟我們一般人的骨頭是一樣的,只是非常白,但是祂會化很多,化很多可以給八個國家分以外,其他還有很多,而且都是一坨一坨的在分。阿羅漢的舍利子就有各種顏色,有很多的種類,而且會變化;佛是最真實的,祂不變,祂會變就變原來的兩坨。還沒有去印度以前就覺得以前看的舍利子都是圓圓的或者是透明的或者是乳白色的或者…。像欽老和尚的舍利子也有很多種,這些都有一種阿羅漢的境界,才會變化,而且變很多外,有各種各樣。這裡當然不是講這個,這裡後接的字是「子」,是指兒子,舍利的兒子就是舍利子,「子」如果翻作音,是舍利弗,putra翻作兒子,只取pu之音,就是意思來是翻成舍利子,祂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佛眼?上面我們已經講過,五眼是清淨心得到的眼睛,所以叫做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現在這裡已經講到最後一眼了,所以菩薩摩訶薩怎麼修證到佛眼淨呢?佛就告訴舍利子說: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無間,修菩薩道的人,你是要成佛的,已經從小菩薩再進入大菩薩,大菩薩普通是成八地以上的菩薩,智慧跟定都有了;初地菩薩是有一點智慧,但不多,習氣毛病一大堆,二地心垢離了,但內心還有微細的習氣,要慢慢再修,修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這之前都還有微細的毛病,到八地以後心清淨,心清淨神通就會現起,所以一般菩薩摩訶薩都是八地以上的,定慧都有了,祂們行菩提心是無間斷的。

菩提是什麼?第一個要發誓度一切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要件,也就是你的願力要度盡一切眾生。第二個就是修自己、要調伏自己的心,安住在哪一個地方。怎麼修?就是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金剛經》講的六波羅蜜三個最主要都在這裡;第一個布施在《金剛經》裡面有,那持戒呢?為什麼不講?持戒在開始就有,精進也開始就要精進,禪定,出家開始就要打坐修禪定,所以這基本的功課在般若經大學的程度就不再講了,那個是比較初級的。持戒是第一關,要持戒;精進修身口意業三要清淨,隨時都要用功;打坐是修定力、修解脫的。要完成比較高學歷、大學程度的,就讀般若經《金剛經》,這是大學程度的課程,所以比較偏重高中的課就不講了,就只有講三個波羅蜜。「布施」,隨時都要佈施,過去布施錢、布施勞力,現在布施嘴巴去講經說法度眾生(法布施);「忍辱」波羅蜜,菩薩從頭到尾都在修忍辱波羅蜜,從外界的天氣冷熱到你修行的善境界也要忍,不能執著,「般若」波羅蜜就是一切境界好的現象起不要抓它,你不要說能夠看到光就抓光,看到外世界就執著。上一次我們講了,什麼善境界都要放下,體會可以但不能執著,這樣才可以一路走下去,這些就是所謂的菩提心,菩薩於此菩提心已能無間斷了。

用菩提心也好,用般若智慧也好,碰到障礙、碰到善境界隨時都要提醒自己「放下」。逆境比較容易懂得,但大家碰到逆境都會忘記,只有想到痛苦、只有想那件事不好,不會想說把心「放下」,安心的對治那個境。所以那時候你要提醒你自己,如果心不寧就是虛空之間有因緣在攪和,你要用般若波羅蜜智慧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要動心,這個就是菩提心裡面五個階段的調伏自心─伏心菩提。我們說發菩提心要度眾生,之後開始就要修心,調伏你的心時有覺知力,叫做伏心菩提,再來是心明了,但這不是那麼簡單的。覺知心能控制你自己的妄念,而且能知道外緣來了,能馬上安住自己的心,這是明心,所以心要明已經不簡單,但心若明一定是有智慧的。

昨天有人就問了:怎麼開智慧?開智慧是一條漫長的路,你要去掉你自己的習氣、掛礙與心病,你有什麼習氣?自己觀照自己有什麼毛病,好的壞的都是毛病,要回到中性。你說為什麼好的也是不好呢?好是好,做了以後要忘記它,壞得就要拿掉,貪、嗔、癡、慢、疑、邪見這六根本煩惱都要隨時反省,回復到一個心都不動境況的話,你大概什麼毛病都不會有了。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安住這個心,我想要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都是煩惱,所以這個心能安住,這個就是菩提心。這樣從頭到尾菩提心一直不間斷,不要小事有菩提,大事一團亂。菩薩修自己也這樣,利益眾生也這樣,從來不間斷菩提心的,這樣才能進入金剛喻定。

金剛表示很銳利,清淨又無瑕,煩惱來一下了就把它破解掉。前幾天我還在講,智慧怎麼判斷?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的人兩秒鐘已經化解了,有的人要想個兩三天才醒過來,有的人一年才搞懂脫離糾葛,我為什麼要來煩惱這些,這個都是智慧的差別。若佛、菩薩覺知根本都不動,又有什麼煩惱可言?祂們無所謂煩惱,事情就是事情,什麼煩惱?不去理它們,如果可以度的眾生就度,根基不成熟的那就等待,祂們根本沒有什麼煩惱可言。

金剛喻定得一切相智。這種像譬喻金剛的這種定,如如不動,大菩薩才有辦法進入這個境界,一進入這個境界,你就得一切相智。什麼叫一切相?世間的相你要看得懂,因果也要看得懂,這不是一般人,然後修行境界的每一個層次都要知道。你如果修行的境界搞不懂,好像就是看看經典,人家來問:我頭怎麼這麼脹?頭脹沒有關係不要理它,我氣怎麼走哪裡,你也是不知道,只說都不要理它,永遠都一句話,「不要理它!」這樣人家會沒有信心。

所以你要是有實修的話,頭脹就是氣不通塞在腦筋,你要怎麼紓解它?你要懂,把它化解到督脈去,再由任脈回來,然後轉入他經絡,這樣頭就不脹了。初學的沒有按部就班學的,毛病會很多。你有經驗的話,人家一問你就懂,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從頭到尾自己先修?修了,人家問了或者人家不問,你都要講給人家聽,人家跟著你去學,所以實修是很重要的。

如果修行的境界也懂,智慧開顯了,經典也能夠懂,然後這麼實際地利益眾生,哪一個人需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一切相智都要懂。這個除了大菩薩跟佛以外,我們很難說今生能夠得到一切相智,有時候我們從經典知道一些事,但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東西,不是我們的,當然我們懂了比較不會有邪知邪見去傳播不正當的知見與言論,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這三種智慧,一切智是阿羅漢的智慧,一切道相智那是菩薩的境界,到一切相智只有如來的智慧,祂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聞、無所不見,因為祂所面對的世界太廣博,廣的我們都不認識,不用講我們不認識,連大菩薩都不認識,這樣才成就佛十力。一切相智是佛的東西,它成就佛十力,所以大菩薩摩訶薩也是這麼修菩提心,讓菩提心無間斷,然後得到金剛喻定、得到一切相智,成就佛的十種力量。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四無量心,佛十八不共法,這些前面都講過,一到後面這些功德相都是佛的境界,大菩薩也要成佛,所以一定要以菩提心無間斷的這麼修修修,一邊度眾生、一邊修自己,得到這些跟佛一樣的境界。

無障、無礙解脫佛眼,所以佛眼淨,我已經講過,是觀盡虛空一切世界,觀盡虛空之間一切世界裡面的一切眾生,眾生包括有情無情,比如說這塊石頭為什麼變成石頭?你說石頭就是石頭,沒有生命怎麼會變?那是你的知見,以佛的眼睛來講祂可以講一些道理給你聽,像我們佛桌上有一尊石頭雕刻的佛像,這是羅羅法師他的師兄弟叫Bodhi Ratna他送我們的,那麼多石頭它為什麼可以被選來雕刻佛像?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佛一定可以講一些道理給你聽,所以不是有生命才是眾生,沒有生命的眾生也是眾生,這個佛也能知道,所以證到佛眼的人這些都要懂,要看遍一切世界,看遍一切世界為什麼要解脫無礙?看了以後不在意叫做解脫無礙。所以你如果懂很多但看不開沒有解脫,那不是很煩惱嗎?給你知道很多事情,你懂了那麼多你不會煩啊?心清淨的人他就不煩,他有無礙解脫的能力,這種人講起來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感情,佛菩薩只有慈悲心,沒有自己感情。如果有私人的情見的話,父母親捨不得他往生,很煩惱,因緣果報該走,該走是因果,有生必有死是必然的;生的痛苦一點,死了往生淨土那也很好,也沒有什麼可悲的。所以你要有辦法救度他們的話,就不會有這種私人的情見,有佛眼的如來祂什麼事情都看的很開,那麼多的眾生,懂得那麼多,都能夠無礙,要看哪一個眾生都沒有什麼障礙,祂都懂在心中,無礙是自己心裡面沒有毛病,所以所看所見祂都沒有罣礙。

佛有時候還是會捨不得而流眼淚,最明顯的就是祂有一次去廁所,觀看那麼多廁所裡面的蛆,印度糞坑大概跟我們五六十年以前差不多,挖一個糞坑,兩條木板放著就是廁所,現在年輕的不會看到這些,年紀大一點尤其鄉下都是這樣子。他們以前僧團也是這樣,糞坑裡長了很多蛆,蛆就蛆嘛,但是裡面就有一個過去世是出過家的,過去出過家的蛆,世尊也會動心:「哎呀,這個以前有出過家的比丘尼,怎麼墮落到這個蛆裡面去?」這不稀奇,你不要說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麼高的天,有八萬大劫的壽命罩你,死了以後照樣下地獄,所以出家眾也照樣會墮落,因為他一句話說錯就墮落,所以世尊祂傷心,祂的傷心只是暫時一下,流一下眼淚就完了。這個故事很長,我講過好幾次,是個很好的故事,所以話不能亂講就是這樣,不高興一句話就衝出去,你對一般的同學倒還無所謂,你對出家師父或證到果位的阿羅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說這麼一句不好的話的果報是很不好。

菩薩摩訶薩由此佛眼,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慧境界。菩薩摩訶薩也可以證到佛眼,但是跟佛的佛眼多少還有程度的差別,所以佛三明六通跟一般的阿羅漢、菩薩是不一樣的。「明」就是沒有時間、空間的距離,比如說天眼明來講,天眼明跟天眼通有別,「天眼通」起心動念要看哪裡才會現其境,不是隨時在那裡顯示著;「天眼明」不起心沒關係,所有十方世界都在佛心中,這個不必起心動念就看得到。所以你看了那麼多能不煩,那才是佛。你看了那麼多,這個人在做壞事,這個人在行淫,那個人在殺人,那個人在放火,你的心都住如如不動中,不然你看了那麼多,知道那麼多,你不煩嗎?所以有的人定力不夠的就是這樣,看到一個影像就很怕它,哎喲!不要看不要看,眼睛就閉起來,眼睛閉起來還是看得到,打坐修行就是要這樣啊!見光、見影像、或者見過去真實世界裡面的眾生,都要自在,這是一種考驗,禪修就是在修這一種離相;不是說沒有境界,沒有境界就沒有消息,有境界就很害怕,看到這個、看到那個、看到未來,時局的變化、國家的變化,或者未來人類的變化,所以懂得越多是越煩惱,菩薩摩訶薩就能如如不動。菩薩的智慧當然高過聲聞、辟支佛(獨覺)的智慧境界,所以菩薩摩訶薩祂也要能夠,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於一切法見一切相而無著,這是菩提心不間斷。

這四句佛的境界稍微記一記,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見聞覺知,知用「識」來講,祂沒有不知道的,你要看什麼祂都看得到,你要聽聞什麼都聽聞得到,螞蟻講話祂也要能聽聞,蟑螂講話祂也要能懂,這是很微細的靈通。所以天神的神通跟大菩薩的神通不一樣,大菩薩見聞覺知,無所不能,才能夠於一切法見一切相,都能看聽等,最重要是你看了以後要放的下,看了以後不要在意,不要看了以後就咬牙切齒。你如果修行修到現在還會咬牙切齒,真的是不能給你知道太多,世間人與相都看不開了,給你知道超世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以外的事情,那你不很痛苦嗎?所以這個要從現實練起,要練到如如不動,這樣你才有資格來當菩薩摩訶薩,也才是具足真正清淨佛眼。

一般在解釋《金剛經》五眼,是點到為止,這個五眼跟神通變化是很有關係的。它的能量到哪裡,當然祂也沒有講很清楚,我常常講宿命通,比如說聲聞、緣覺,你知道你下一世要出生哪裡,但你不知道哪一個因緣讓你出生到哪裡,每一個因緣只有一次的機會出生到哪裡。你說你一生之中幹了一百件好事,只有一件讓你升欲界天之事,另外還有九十九件等在那裡。剛剛講的一個比丘尼,人家來掛單,祂們都是阿羅漢,她是當家,人家拿東西來供養,她喜歡吃乳酪,就把它藏起來,這個阿羅漢七八個來掛單,每一個都有神通,若是沒有神通的阿羅漢,那是還沒有成為真正的阿羅漢,有神通的阿羅漢就故意點破她,你那裡有東西怎麼不拿出來共吃,這當家就惱羞成怒,當然她沒有修證到阿羅漢境界才有這種貪心,她就隨便一句話:要吃,去吃廁所裡那個!一句話,完了,不曉得出生幾千萬世的蛆,這個話一講出是很痛快,所以你對修行人、對出家眾,盡量少講話,恭恭敬敬,不要愛講話。就是講錯話,他也不會怪你,但是你自己的業力就會自己受報。

還有一個,是阿羅漢的模樣,是沒有什麼特殊樣子,有些阿羅漢祂不會像佛菩薩長得很莊嚴讓你看,阿羅漢有的是七形八怪的,他也不會顯示祂是阿羅漢給你看。有一個阿羅漢有一天來掛單,當家不在,底下的人就很恭敬,反正遠來的和尚都給他身體抹香油供養,我們台灣這種習俗比較少,印度是很多,最好的供養就是買好香塗抹,正在供養抹香油時,當家回來了,他一看他寺廟裡的人對這個人怎麼那麼好?他看不懂這是阿羅漢,結果他一生氣就罵人了,這個阿羅漢慈悲,祂馬上現飛到空中給他看,如果他不現這樣的神通,讓他知道懺悔,那這個人會是很糟糕,他不知道懺悔。於是,他馬上飛空中現阿羅漢的神通給他看,他說:啊!我得罪了阿羅漢,懺悔!懺悔。懺悔還是要受報啊!後來出生做人,他的皮膚就爛啊爛的,下一世一直爛。比如說你對於自己造了業,好像說懺悔就沒事,千懺悔、萬懺悔還是要受報,所以我們最好是累劫一直在懺悔,我們過去造了業太多,所以不是說你做了幾天法會好像OK了,好像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念一句佛號斷恆河沙業,你說我已經唸好幾千萬句了,怎麼業還沒有完,因為你造了比這個數字還要多的多啊!不曉得再怎麼唸還是唸不完,若真的唸完了命運就會順點,修行人是一樣,不修行也是一樣,你真的是修行人,你唸唸唸,唸到你真正業消得差不多了,這時候一家大小都和諧,要吃有吃,不會有什麼不如意。如果過程之間還有很多不如意,表示業還沒有盡,還要再用功念佛。

菩薩業盡了,但還要跟人分攤業,所以眾生的業你還要分攤,菩薩一生都沒有起礙見。你如果很怕身心的苦惱,那你就不適合當菩薩,當然大菩薩摩訶薩不會有身心的煩惱,就是那個要大不大,小小的菩薩才會這樣。我們說共業,跟眾生分攤業力,菩薩病行就是這樣,這也是練我們的般若智、離相智,練我們的金剛心,是這麼練的,沒有一個東西說,不用練就自己生出來的,天生的說金剛喻定就好像天降下來一樣,沒有這回事,這都是經過佛菩薩的千錘百鍊,真真假假這麼考驗,示現病痛也是考驗你,示現不如意也是考驗你;有的人一碰到障礙、病痛,如果是出家眾有的會說:「還俗算了。」很多都是這樣子,這是退轉。你堅忍不拔的這麼往前衝,反正死了就算了,總是會雨過天晴,慢慢你的心得到定,什麼事情對你來講都是很自在。

最後一段佛眼淨,還是要以菩提心無間斷的這麼修上來。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境無所有不可得,這麼一路走上來才能得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

要能如諸聖、諸佛一樣的知見與神通力,就要朝著學習般若波羅蜜進展,從凡夫心度到聖人心,從聖人心度到佛心。此過程的修行法門,諸波羅蜜門都要用上,然後以般若波羅蜜為主法,用一切無為法不作無為想,不作有為想,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用一切有為法不作有為想,不作無為想,不住於有為想、不住無為想,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如此修行即能證得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以般若波羅蜜修持,慢慢五眼依次漸淨中就能證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恆住捨性、無忘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以行者當知一切修持要得清淨,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依持不忘就能得心清淨,得菩提道路上進。

要能如諸聖、諸佛一樣的知見與神通力,諸聖就是聲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或者是諸佛如來一樣的知見跟神通力,就要朝著學習般若波羅蜜進展,從剛開始修行,持戒、修禪定、修忍辱、修精進,到最後都要以般若波羅蜜來面對這些法;從五眼開始要修肉眼到佛眼,還是以般若波羅蜜來成就,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然是菁華,所有六百卷《般若經》也是在講這個。從凡夫心度到聖人心,從聖人心度到佛心,從凡夫心,凡夫有60種心、有160種心,甚至於八萬四千種心,種種毛病的心都有,你要度到聖人的心,聖人心是初步解脫,自我內心的解脫,然後進入菩薩心,菩薩也是聖人,他修自己又利益眾生,然後再度到佛心,如來的心,這個過程修行法門,好像講得很多很多,其實所有佛經都講,十波羅蜜、六波羅蜜都好,或者種種波羅蜜都好,最後都要歸入般若波羅蜜多(praj#a-pāramitā),只有這一句波羅蜜。有的還沒聽很深的佛法,波羅蜜是什麼?好像常常在講波羅蜜,波羅蜜有時候後面加一個多,後面再加一個心,是很多心?不是這樣子,你要懂梵文,pāramitā,那個「多」就要讀做tā,《心經》,心可以說很精華的一句話,我們人體以心為主,不是這個肉體的心,是我們腦筋這個心,都以般若波羅蜜為主。

什麼叫般若波羅蜜?有的沒有聽過法的,你要知道只有記六個字,一切相、一切法、一切事、一切人物、一切事情、一切…,「無所有不可得」六個字都可以包括此般若波羅蜜法,這是《大般若經》裡面講的「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說要求智慧,要求智慧就要先用這六個字來處理一切事情;你看到該傷心的就不要傷心,因為傷心是無所有不可得;該高興的不必高興,因為無所有不可得;該有希望或者是該沮喪,都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你智慧就會增長出來了,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所有《般若經》都在講這個理念,舉很多例子也在講這個理念,以般若波羅蜜為主要的法。

當然剛開始修行者要持戒,你要去布施,廣結善緣,你現在布施給人家跟他結緣,以後總是會見面,結善緣,有時候你要接受人家布施,你說我不跟人家有來往,我希望死了就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跟人家有來往,這種不能說他不對,這是階段性的智慧障礙。因為每個人的心智不一樣,你說一下子要到大菩薩的境界不可能,所以我給你,我喜歡;你給我,我不喜歡,這就是我喜歡布施給人家,我不喜歡欠人家,這樣就好像覺得很自在,這是一種毛病,因為以後有一世你一定會行菩薩道,如果你今生不去轉、不去行菩薩道,以後真的修到阿羅漢境界,兩萬劫以後你還是要發菩提心,還是要繼續走菩薩道的路,因為每個人都要成佛,你不要成為自了漢而在那裡清淨兩萬劫,兩萬劫的時間是很長,你在那裡無所事事,很自在。所以釋迦牟尼佛帶這些小學生出家持戒、打坐修行,跟祂們講阿含經的道理,講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修的有點樣子,就跟他講一點大乘的道理,方等經就開始出現了,方等經講一講又開始進入般若經,般若經講有事不要在意,不要怕事,你主動去做事也好,被動應緣也好,你都不要在意,學這種實相觀,既然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何必怕一來一往?沒有關係。

第二個就是說,你如果以後要行菩薩道,你都沒有跟人家結緣,你希望給人家,但不接受人家的,那這以後你要度誰?沒有可度的對象。幾十年前有一個人很會講經說法,講經時剛開始是很多人,講到最後剩下一兩個,他就覺得很奇怪,這一定有什麼玄機在裡面,當然這是因果嘛,所以他就去請教一個密教的上師:「我為什麼剛開始講時人很多,到最後剩沒幾個?」他說:「你過去沒有跟人家結緣,你喜歡給人家,不喜歡接受人家,所以人家沒有必要接受你啊!」「那要怎麼辦?」「我幫你解決,你去買一些麵包。」這上師就跟它持咒,持咒完了麵包把它磨碎,「拿去田地裡面去撒。」田地裡面眾生很多,螞蟻、小蟲、…什麼都有,吃到了就跟它結緣,結緣以後二十年後又一條好漢,因為咒力的關係,死了馬上投胎,投胎出生做人,兩三十年以後每個人都是成為他的弟子。所以你要行菩薩道,要有信眾、就要有一來一往的互動,現在有大法師還是這樣,不受人家供養,這個以後就沒有對象,一切都是因果。所以有時候要放開心胸,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就來,去就去,自在一點。

看到一個公案,那個公案當然是認真供養,什麼叫認真供養?以前在印度有一個人專心在山上修行,有一對父子天天送飯,煮最好的菜送去,天天這麼供養,不是一兩天,十幾年哩,讓他專心修行,結果到最後他修的沒有成果,沒有開悟,也沒具有真正見聞覺知的這種智慧,死了要受報,因這兩個人太用心供養他,所以那個修行人就在那對父子的家出生為木耳,這是祖師傳裡面有記載的,這個木耳生出來只有他們父子看的到,其他人看不到,而且長得又肥又大又好吃,這個就是那個修行人化生的。有的人說這個有情眾生怎麼會變成無情類眾生?會哩!你不要奇怪,世間事無所不有,人變樹木都有,你如果眼睛可以看到他輪迴過程的話,那時候你會害怕。

你說:「糟糕!如果我像這樣怎麼辦?」那你天天煩惱這些不是就沒完沒了嗎?所以多誦經懺悔是對的,多唸《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管他過去幹了什麼好事壞事,你起碼說我已經誦經了,好像向保險公司,已經投了保險,不會再墮落。像某人有幾千億的財產,如果丟了一億給你,用丟的給您,這沒有功德,你也不要很在意,一億哩,但一億是用丟給你的,不是用捧著三跪九拜這麼恭敬供養的,那個沒有什麼功德。你只有一塊錢,是明天要吃飯的,沒有吃拿來供養,那你欠他的功德才多。有錢人捐十億、一百億,你不要說這個人好像很有慈悲心,那個沒什麼功德,為什麼?因為一千多億拿幾十億出來有什麼關係?他說他死後要拿九成給福利機構,當然也不錯,但這個不代表是真正他的功德,他要嘛就現在做,趕快發給這些貧窮人家,所以誠心不誠心很重要。供養也是一樣,誠心供養,像剛剛這一對父子,風吹雨打,天天不斷地送飯給你吃,結果你修到最後沒有一個成果,當然說不過去。

末法時期,我們不要太在意,有來有往,你給我一塊錢,我給你兩塊錢,這個是常有的事情,所以這個不要太在意。為什麼?般若波羅蜜智慧放下去的話就沒事,不要看什麼果報,這就是菩薩,菩薩就要學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用在生活之間,所以我們說誦《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也許會有錢進來,它告訴你不要慳吝這個錢,這邊來了這邊丟出去,這個錢就好像是活水一樣,永遠不斷進來,希望大家都能這樣,不要說奇怪現在錢怎麼一直進來?一直進來,你這邊忘記丟出去,那很麻煩,到最後錢不進來。

出家師父有的人做得很好,像本師做得很不錯,錢就一直來,這邊就一直丟,丟到哪裡?丟到西藏喇嘛那邊去,他很喜歡去西藏那邊。所以錢來不要怕,你來沒關係,再把它丟到哪裡去,或者這個人需要錢就給他,這樣你覺得很自在,這也是般若波羅蜜智慧,不要礙手礙腳,心有罣礙,大乘法就是要這樣。那我是無所謂,你拿來丟著,我要問到底是誰,現在都搞不清楚是誰,東西突然間冒出來,突然間什麼…,我雖然不會過意不去,但是起碼要注意一下知道是誰,你既然結了這個緣,我要關心一下,有事情我稍微要用心一下,光有出,沒有還,以後戴角還就比較麻煩。所以你們有時候,開玩笑,這個到底能不能吃啊?誰拿來的?有時候知道是誰,了解一下,你有這個心,要讓我知道一下,他有這個心,有這個心我要罣礙一下,這個都是人之常情,所以這個不是說你要不要的問題。我還沒到大菩薩,大菩薩是能如如不動,你拜那麼多,我們的大菩薩永遠沒有動。譬如說有的人我就會很在意,他只要風吹草動我就會在意;有的人他講了話,我都不動心,不想動心,當然想動心不想動心都有他的道理,自性它自己會圓融的去現該做不該做的事情。

真正修行人起心動念都會利益眾生,不一定要行動,行動已經是很粗淺的有為法,你要學無為法,無為法之中你看你求了菩薩,菩薩有沒有動,沒有動,怎麼你好像每件事情都滿意,我看佛桌上很多的單子(祈願單)在這裡,我是沒有去調查到底都滿願了沒有,但起碼有求必應。所以佛法是非常微妙的事情,你只要有誠心,心有所求,菩薩都會滿你願;如果你不誠心、沒有信心,抱著試試看的心,這種都會打折扣。所以你心態很殷勤虔誠的話,菩薩祂的法身清淨,眾生起心動念隨時都知道,你明天要講什麼祂都知道,你一年後要講什麼祂也都知道,何況你現在已經是擺明你的行為跟心念,除非你真的是帶著不清淨心,有所要求當然不見得能滿你的願;如果你帶的清淨心、無所求的心、為眾生的心,去求一切,都會滿願,這是很微妙的。般若波羅蜜都是要學習自在,自在就沒有罣礙,來來往往都是般若波羅蜜。

用一切無為法不作無為想。這就是大菩薩要做的,如果你法身清淨的話,眾生想你,你有能力化一個化身出去,你就可以滿他的願。如果你到大菩薩八地以上境界,不要說千萬億,起碼千百個化身一定有的,像佛有千萬億化身,觀世音千萬億化身,世界上人口六十億,佛教徒佔百分之五,哪裡有苦難,念祂,沒有幾十億、沒有千萬億,鬼神算在內看有沒有,人只有六十億,六十億之中有在信佛的沒有多少,所以夠了、夠用了。我是在講你們自己的事情,你學無為法有什麼好處?無為法就是眾生有苦難,你化一個化身出去,你也不必動心,那不是很自在?有的人常常講,夢中夢到也好,或者清醒感覺到也好,看到誰、看到誰…,你問當事人,當事人不會知道,如果知道這是外道法。若佛法學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法身清淨感召化出去身,你也不知道,所以有的人講:「我看到本師來。」「我看到張老師來。」我不知道,你心裡面在想,可能就化,那都不要太當真,但是無形中你可能就會有好處。

像有一個大德不是肝病了好幾年?有一次我去印度,那一次他病得很重,回來不久,他說:「老師我有看到你來,你在我旁邊,我就很安心。」他看到我就很安心,過了幾天就出院了,也許是怎麼回事情,連我也是不知道,但是事情就是像這樣。所以無為法不是不做事,無為法是沒有你主觀意念的,該做什麼事就會做什麼事,這種是真正的佛法,而且不礙著你,你照樣做你的事。當然如果還沒清淨到真正如如不動的話,有事你心會感覺,有事心會有點動,要煩也不是很煩,感覺有事情,什麼事情,如果真的連什麼事情也知道的話,這個已經阿那含的境界(三果),一般人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個還不到阿那含的境界。一個是法身清淨的,不然就是無知無覺的,我跟你們講實際的境界,讓你們去評估。今天《金剛經》誦了,不要有四果想,有人還說我是須陀洹、我是阿那含、阿羅漢、我是幾地菩薩,笑死人了,《金剛經》都沒有在讀,就表示是外道人、邪道人,這不能講的,你一講就表示你不是那個東西,阿羅漢也不會講我是阿羅漢,你是不是阿羅漢到緊要關頭你現神通給我看,我就相信了,不然自己怎麼講都沒有用,我們學般若波羅蜜也是要學無為法。

如果無為法現起有為法呢?現起有為法,你也不要加進去自己心念,你知道心在動,你也不要再加進去。要嘛,開始就用有為法,什麼開始用有為法?就是我主動意念我要用有為法來做佛事。像有法師的信徒、朋友有障礙了,有障礙他要怎麼辦?你學過心中心法,你不知道怎麼辦?開始打坐、開始結手印啊、開始第一印修起啊,只要把它觀想起來,你說我觀想不起來,觀想不起來,只要對著他心中有他就好了,就是開始做有為法了。我們百分九十都學過心中心法,第一印起印,為甚麼第一印起印?第一印是菩提心,是萬印之王,所以這一印一結的話,什麼事要奠基,持心中心咒持到想變印再變印,變哪一印你心裡面會知道,這個人現在的情形要用第幾印?比如說他需要消障礙,馬上會想變到第二印,完了也許他需要治病,就變第三印,第三印下去了,也許冤親債主也不能忽略他,要利益冤親債主,把冤親債主送去淨土,變用第四印,到最後第六印迴向,學一個法就很好用了。

你說我行嗎?不要說你行不行,一懷疑效果就打折扣,你就像老經驗的法師一樣,一上去就很篤定,不要說我行不行,一定行的。不行的話,你學過咒語,啟白十方諸如來…唸下去,我們是太卑微了,不管你多會持咒,其實都是佛菩薩來跟你加持,如果佛菩薩加持身沒來,就是旁邊的護法神在幫你做事情,一定會有效,問題是你要不要用有為法,不要常常用有為法,常常用有為法,你心沒有辦法解脫,你就沒有辦法修到上面講的要修入無為法。

但有一些人就是有為法的料子,你也不能說你怎麼不修無為法?他要修好久好久,也許這一世或下一世或幾百世,他才會修無為法,每個人根基不一樣。所以佛的有為法、無為法都有教你,如果要行菩薩道,先修到空、無相、無願三昧,證到無為境界,然後再來學有為法,有為法就是修密法,學密法是要利益眾生的,利益眾生是假藉佛的清淨三身來加持在我身上,讓我的身也清淨、語也清淨、意清淨,唸出來的咒、結出來的手印跟佛一樣,只是假借我要度這個眾生。所以我假借佛的三身來達到目的,不是哪一個行法的人行,是佛菩薩行,只要你敢做就行,但是你心要清淨,你心沒有最基本的禪定力,沒有最基本障礙的排除,做了一半時,人家的妄想念強插進來,你就很害怕,你就胡思亂想到別的地方去,在作法會你怎麼想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就很不好,所以為什麼說要行菩薩道一定要有基本的定力,不是只有你們來,有形無形眾生都會來,十方虛空來一大堆,鬧哄哄的,你如果沒有感覺當然無知無覺,有感覺又要以般若波羅蜜觀它沒有這回事情。

有的人喜歡講,講多了不好,因為講多了,有的人心不健康會害怕,真的這麼亂啊;有的人喜歡聽,真的有這回事情,他就很高興,生起歡喜心,也許供養就來了,這樣不好,尤其是出家師父盡量不要隨便講,你有能力暗暗的去做善事,因為你就是在度眾生嘛。

我要講這個就是說,一些無為法現有為之用,你默默的去做,諸佛都跟你加持滿你的願以後,他也沒有跟你說:你這件事情我幫你辦好了,有沒有通知你?沒有啊!但事情已解決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菩薩精神;不要說哪一件事怎麼樣怎麼樣,好像記流水帳,你有流水帳的觀念,就代表你沒有放下、沒有般若般若波羅蜜智慧。

修行其實很簡單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忘記了,看起來白紙寫黑字都懂,一切無為法不要做無為想,不要罣礙,也不要做有為想,你講出來就有為了,讓事情過去就過去,該做就做,該用心你就用心。為什麼用心?你可能欠人家太多,所以要罣礙,不要害怕欠人家,欠人家以後,人家有事你就要罣礙,罣礙就會有效嗎?罣礙就有效,很奇怪,學佛法就這麼樣子,你罣礙就有效,有的業力重的要拉長一點時間,有的業力短的馬上見效,就是這麼回事情。

所以不是說哪個行,哪個不行,其實我們都是在修自己,諸佛菩薩看你的因緣,協助你度眾也協助你修行,這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講了那麼多其實都繞著般若波羅蜜一直在轉,所有的境界也是一樣,是要得到好處沒有錯,得到也要般若波羅蜜把它放下,你才可以走到下一個,走到哪裡又把它放下,再往下走,又用般若波羅蜜把它放下,然後再往前走,一生之間都是這麼往前走,不要卡死在哪一個地方。

用一切有為法不作有為想。所以你從來就不想動法,有幾個同學我就跟他說:你試試看嘛!不要又來報告老師:「我的親戚怎麼樣了。」我說:「你不會自己做嗎?」「我行嗎?」你沒有做怎麼知道行不行,你們都是光會修、光會聽,就不想去試試看,沒有一個機會給你去實習,有機會來了,你自己的親人更好試,你不去幫你親人,誰去幫啊?對不對!你家裡的大小事情,你自己先試試看,真的不行,你再來求救兵,我們沒有信心的人就是這樣。

聽了一二十年佛法,其實你們有的人是可以出去磨練,因為同學太多,然後一二十年大家都知道,那你不要在這裡面跟他們搞來搞去,你就找你不認識的親人做做看,你修了心中心法三年,你光咒語唸的一心不亂的話,無事不辦,怎麼我知道要轉印?怎麼從第幾印到第幾印?你不要問我第幾印?你那時候腦筋知道要轉第幾印,如果他有冤親債主,你就不得不用第四印,你說又不是我要往生,是冤親債主要往生,你要送他,不然要人家一直不再障礙他,不再障礙他,也要給冤親債主好處啊。

佛弟子當然沒有冤親的分別心,這是你的信徒、這是你的親戚,好像你在度他,另外那個,你度了他,他不甘願的話,下一世他會來找你,道家都是這樣子。有一個初級班的同學,他的阿公是道家專門在畫符幫助人家,結果死時,他當初救了這個,得罪了這個,大家都來找他那一家人,所以一下子家裡就死了四五個人,還在死…,你找錯地方了,你要去找學佛法的,佛有無量的福德,要以德服人,不是以力量在服人,佛法是這樣以德服人。如果一個法師站起來,不必說你有什麼法力,像暢師他都不講話,你問他,他都說:「阿彌陀佛」,你請教他,他也是:「阿彌陀佛」,你在講什麼,他不知道都沒關係,他只要來這裡一站,整個虛空都安靜下來,連鬼神都安住了。

我們知道會吵架都是兩造雙方,你不要偏於哪一造,兩個都平等平等。你要幫助這個,然後你就要給另一個好處,你要讓他病好,你就要先解決另一個,如果這個不讓他心平氣和、心甘情願,你沒有辦法把事解決,只有佛菩薩出面才有辦法。那我們到底不是真的大菩薩,但是你在開示之間,你也不要講什麼,開示之間你就要講因果,因緣、造業,大家都有份,他聽得心裡很舒服,然後一次兩次幾次以後,冤親債主不再障礙他,你說我也沒有用什麼持咒、用有為相、用什麼法,…,事情解決了。所以佛法不一定要用持咒、…,該用嘴巴講法給一人聽,其實有好多人都在聽,有形無形都在聽,他心平氣和覺得有道理,有道理就好,何必動刀動槍呢?你看很多人來這邊,我很少到佛堂來作什麼法會,一兩次而已,都是在樓下問答,問答完他們回去以後,事情就轉機了,我有用什麼法?沒有,就只動嘴巴。該用營養就用營養,該用佛法就用佛法,佛法講了還不就是因果的道理。

前幾天某某師姐間接介紹了一個人來,郵局提早退休的,為什麼提早退休?心不健康,睡不著,提早退休,然後去某某寺拜梁皇寶懺,拜到剩下三天,因緣大概成熟了,打電話來,那個師姐有先打招呼說:「老師,要不要接啊?我介紹一個來。」他打過來,他就講他是誰,怎麼樣怎麼樣,幾年前就睡不著覺,現在拜梁皇,腳痛,膝蓋kikokiko有聲音,就坐到後面,我說你坐到後面作什麼法會?人家拜你也不拜,你怕死嘛!你就愛惜你的肉體嘛!你這樣佛菩薩會感應到嗎?先兇罵他一下,罵一罵他嚇住了,「對啊!我為什麼有這個心?我太愛惜我自己了。」太愛你自己身體,佛菩薩當然不能感應到,你不能拜也要拜下去,不能拜也要拜,拜到腳報廢了,你看看佛菩薩會不會幫你。

我講到最後,他聽進去了,到最後他有一點激動,嚇到了,就醒了。很多人都這樣,沒有智慧,你要求菩薩保佑,又很愛惜自己肉體,不能表示虔誠、謙卑,佛菩薩怎麼會幫你?冤親債主怎麼會放過你?原來她打電話來那天,她自己有真的拜,也因為她有拜,所以那通電話才打的成,說了什麼高明妙論?沒有!只是說你太愛你自己了,你不用心,趕快,還有兩天,你明天不要再坐後面,盡量用心禮拜,看看結果會怎麼樣。所以連自己都沒有信心,看你這麼三七五減租,你心已不健康,佛菩薩怎麼會照顧你。你要有虔誠心,不必像人家拿幾億來供養一樣,你不是要蓋寺廟?錢一丟,拿去,那種沒功德;你要恭恭敬敬,你要蓋寺廟,我這十億、一百億你拿去用,虔誠心很重要。你要求業力消除也是這樣,怕死又要佛菩薩眷顧我,哪裡有這回事情,你自己都不眷顧你自己,直說這個膝蓋快壞掉、睡不著、…等等廢話。

所以那種拜了幾十年都沒有效果的,沒有進步的,不是沒有原因的,心不寧、胡思亂想,沒有清淨心去作法會,作一百次、一千次法會也是一樣。我們好好作一次就有效了,你要作一百次也沒有達到轉運,怎麼會這樣子?差那麼多?不夠誠心、心不夠清淨,一枝香兩小時,嘴巴在念,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亂七八糟想一大堆,那怎麼會感應到佛菩薩的慈悲心呢?這是很現實的,我講一些實際的例子給你們聽聽。

有為法用時就是有罣礙,當然親情要罣礙,有時候親情罣礙沒有效,因為你這個親人他福德不夠,你光著急,力量不夠,所以使了佛法也沒有用。你講東他就想西,那你知道這個因緣還不成熟,你就不要再用什麼有為法,你用也白用,他就是不聽你的,你叫他東他往西,你叫他吃維他命,他就說維他命吃了不是會死人嗎?雞同鴨講一樣,有什麼用?表示因緣不成熟,你看在眼裡,沒有辦法,就多多誦經迴向給他。

若這個人可以幫他,自己暗暗的就做,自己清淨心想一想他也會有效,也不一定要念佛、要作法會、要比手印,光想他也有效。你要是無為法修多了,想人家才有效,為什麼?因為你空性現的話,一切業就轉,所以有一些事情很簡單就可以化解的,不必要你用有為法,牽涉到信念、牽涉到冤親債主嗔心很重時,你就要審慎的去用,先是開導,學過的心中心法也可以用,但心常用就不靈,偶爾用,該用才用,有的嘴巴講一講,OK了就OK了。

當然你不要說,用嘴巴講一講是很簡單,我剛講某某師姐介紹來那個人的事情,那個過了以後你要去承受身體的不舒服,那不是事情顯現在當前,講話是小事情,事過後的不舒服,你要去承受,過一天也就好了。你說叫他不要打電話來,因他打電話來,我身體就不舒服、受不了,所以不再來了?這樣你是不夠慈悲心,只要直接因緣、間接因緣來,都要承辦。

除非他自己不能來,很多都是這樣,約好了,但是到時候卻沒有來,沒有來是他的業力障礙,只要人家要來,你不能說我哪裡怎麼樣怎麼樣不舒服,不要來。來就來,要學菩薩法就是要這樣子,不要說我準備好再來,我身體狀況好再來,事情又很少這樣單純的,都是一攤接著一攤一直來,來就來,你應接不暇。

無事時,護法神護住了,因緣被綁住了,咦!這段時間都沒有電話來;有事時就一直來,覺得很熱鬧,這就要看你有沒有定力,要這樣去磨練,這也是一種磨練。一次看一個病人太簡單了,一天都有好幾個,看看你能不能負荷。剛開始學菩薩法是來一個就好,到後來這邊也找、那邊也找,你這樣會累,會累就要趕緊充電,所以光付出不充電就不行。

老同學都有經驗,有的很少聽,學習一些實際上的操作,佛法不都是在文字相,你要實際去操作來印證,怎麼有為法不作有為想?怎麼無為法不作無為想?你光認識這些字都不懂得它,這都是跟你心裡面應緣之間的關係,不管是有為無為,都要用般若波羅蜜,做就做了,放下,做的好、做不好,看結果不要看當下,你也不必問,過幾天再來看,事情就會解決的。

如此修行即能證得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你只要有菩薩心跨出去的話,你說我現在好像沒有肉眼淨,兩公里以外就看不清楚了。果報有兩種:一個是「修得」,你認真修,也許今生就可以看到一千世界;不然你說我心清淨心清淨,清淨到死了以後可以得到天眼,那是「報得」。所以你今生沒有神通不要罣礙,要問你自己心有沒有清淨?貪心有沒有斷?嗔心有沒有除?無明心、不懂因果的心有沒有破?貢高我慢心有沒有滅?邪知邪見有沒有避免?

如果你真的是OK了,不用說一百分,一百分就像佛一樣了,你說我大概有六七十分,那也許你死時肉眼淨、天眼淨就現起。升天的人一定有天眼,他可以看到天、可以看到我們,他想看他就能看到。你懂天眼的話,就不會去跟人家胡說八道說他有天眼,現在除了東南亞的南傳的出家眾,很少有天眼的,真正天眼是可以看天上、看一千世界、三千世界,而沒有障礙,沒有什麼牆壁看不過去,哪裡什麼叫牆壁,要看就能看,這才是真天眼,所以天神他是有天眼的。

要修這五眼都是要用般若波羅蜜智慧,對遇到的人事物都不要在意,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也就是禪宗的「不即不離」,不要逃避也不要執著。「不即」就是不要抓它,「不離」就是不要逃避它,這兩種心態都不對。你面對事情就坦蕩蕩的、保持平常心,沒有好壞、對錯想,這樣一路修來,三大僧祇劫,才有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有一天會成佛。所以要有信心,因為佛告訴我們的佛理,只是說你是不是每一世都在修佛法?每一世都是在佛教徒的家庭?這很重要,哪一世迷糊掉的話,就要再加長時間了。

以般若波羅蜜修持,慢慢五眼依次漸淨中就能證得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一般菩薩是指慈悲喜捨,到大菩薩都要加一個「大」,大就是沒有分別心,眾生沒有分別,有緣無緣都要度,我剛講有人來找你,你不能推辭,這好像已很有慈悲心了!沒有!你要主動出擊,你要像濟公和尚一樣,到處去菜市場逛逛,這個人差不多可以度他,就製造因緣,修理他一下,然後度他,這是主動出擊。所以大菩薩是主動出擊,小菩薩在等人家上門,一天掛號幾個是有限定,太多人也受不了,我們自己斤兩有多少要自己知道一下,量力而為。

這些名相都在講已經快靠近成佛的境界,這個名相你自己可以上網去查。十八佛不共法,這前面有解釋過。恆住捨性,就是一個平常心,永遠都是這樣住空行中,如果你證入法身清淨無相時,就是這種心態,不會今天高興、明天很沮喪、後天就怎麼樣,不會!一個心很平常心,其實你有這種心是很平靜的。這個心不知道高興不高興,不會有什麼高興不高興,反正事情就要這麼反應,你不知道反應,死板板的,下一次還是一樣,不會改進。所以你不要說老師哪一個時候高興,哪一個時候不高興,我隨時都很高興,隨時都很平常心。只有你找我去玩,我可能不會想去玩,因為我是喜歡坐在那裡,一直做事,做事也是平常心,這個到底有沒有平常心,其實應該接儀器來測試一下。

我聽過一件事情,有一個人工作到已經精神錯亂了,精神錯亂一個特徵就是喜歡發脾氣,人家說你壓力太大了,要不要去看精神科醫生?他說:「我沒有問題,我沒有問題。」最後真的已經是天天生氣罵人,到最後就去看精神科醫生,那個精神科醫生就幫他裝上儀器,然後跟他閒聊:「你工作怎麼樣?」「還好啊!我都心情很平靜。」「業績怎麼樣?」講一些平常的話,一問一答很簡單,一談到業績,講起話來好像很簡單,但是他心跳就砰、砰、砰,已經跳到一百三十,就紀錄起來了,他都不覺得,無形的壓力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最近為什麼會生病?悉曇也開班,咒語也開班,都要準備新教材。我只要加開兩堂的課都要發病,一週上四次課。你說我心很平常,我是很平常心,我沒有覺得壓力,但肉體它就有壓力,肉體跟心是不一樣的,心可平常、肉體不平常,它跟不上你,因為工作做不完,不然我也喜歡跟你們去玩呀。

你說要出遊,出遊很好啊!如果有人幫我做事情,我只要出嘴巴一句話,你幫我做得好好的,我還會不想去玩嗎?我天天去世界各地玩一玩都可以,但是沒辦法,因為每個人的命不一樣,所以你們都是今天去日本玩,明天去德國玩,後天又去哪裡玩,兩年出國十七次,最高紀錄有十七次的,其實到一個修行境界的話,是沒什麼好玩的,進入佛法裡面最好玩,你會覺得佛法經典裡面是很好玩,今天看了懂這個,明天看了懂那個,所以爾主大德做作業搞到兩三點,這種心我們可以體會,但是這個肉體受不了,你要稍微原諒它一下、愛護它一下,不要每天為了查字典,查到三四點,偶而一兩天可以。法施大德也說弄到一、兩點,是很有興趣沒有錯,這佛法很好玩,但是你這肉體還是要照顧,你們沒有我這樣,我想要放棄肉體都不行,你們要照顧好自己,我好像死不了,所以我虐待它是沒有關係,你們自己要照顧點,真的有一天搞出問題出來就麻煩了。

「恆」就是永遠保持那種平等性、平常心,無忘失法這個是快成佛的才有辦法,過目不忘,這不是天神那種境界,天神那種無忘失法,像龍樹菩薩就這樣,祂到龍宮去看一遍《華嚴經》就背回來了,這就是無忘失法。如果你修得心清淨,無忘失法是很好,如果你沒有修得心清淨,用般若智慧去觀,你有無忘失法那就糟糕了,你這神經病一定要發作。

我們就有一位同學是這樣,他打電話來我跟他講什麼話,或者他來聽課我講什麼話,他回去腦筋裡面再這麼一問一答,再對答一次,好像留聲機一樣,digital的也沒有那麼靈,有無忘失法,問題是你放下煩惱了沒有?人家講罵你的話,心裡就想:他怎麼罵我?我怎麼不能讓他滿意、讓他怎麼樣、怎麼樣…,那不完蛋了嗎?你這個心怎麼安?所以後面這些法是快成佛的境界,你要有那個斤兩、你要心清淨,你得這些法才好,給你看現在同時這時間,有人幹好事、有人幹淫事、有人幹壞事、有人…,若十億人每個人幹一件事,你都知道,那你煩不煩?你如果放不下,你不是煩死了嗎?怎麼可以有這種神通,當然不能有神通,要在有心清淨時才能有這個神通,所以後面這些是快成佛的境界了,不是我們一般的人。

你不要說有一些人過目不忘很好,如果你壞事過目不忘,那又造成你心裡障礙,那又有什麼好?如果你過目不忘,又不去看佛經,講得比較極端例子都是看黃色小說,那你不完蛋了?從開頭第一個字到最後你都背得很清楚,這種例子當然是很極端,你心還不清淨,還喜歡看那些黃書,這是很不好的。無忘失法就是你都心清淨,背經典,不管《華嚴經》多長他都過目不忘,然後要講經說法,不是這一世,下一世、千百萬世,一直記得你過去世做了什麼,怎麼輪迴、怎麼樣…,都很清楚,不會忘記,這是佛的境界才有。不然你心不清淨有這個是很煩惱,天天要看醫生,天天要吃安眠藥、天天要搞得神經兮兮的。

一切智,這是聲聞的智慧,空,斷一切執著。道相智,修行的境界,菩薩要懂空有不二的道理。一切相智,佛的境界,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所有一切相智祂都懂,般若經後面還有名相,這都是佛的境界。所以修行的人一定要修持得心清淨,現在講到《般若經》不是在講你守戒要清淨,不是講這個如何精進,而是講你起心動念有沒有清淨,佛從來就沒有那種烏漆媽黑的念頭,祂只要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起心動念都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所以這個清淨你要懂得內涵有很多。

比如說我在這裡講經說法,不求報酬,就是清淨說法;你要舉辦一個禪修會,然後一個人收幾千、幾萬,那你就是心不清淨,雖然做的是好事,那就不清淨法。所以我們道場很奇怪,人家打電話來問:「你們有沒有教打坐?」「有!」「多少錢?」「不要錢。」不要錢?然後就沒有消息了,不要錢要學什麼?有的人看我們網路文章,覺得這個傢伙可能不錯,就要請我去演講,請我去上他們高級主管的課、…,一談到要多少費用?我說不用費用,不要費用他就沒有下文了。哪裡有工作都不用錢的?所以新同學很難接受,有一些人一談到不用錢他就害怕,是真的?假的?會不會騙人?所以說有緣才來,你要有智慧去判斷說,這個道場的道風是真的假的,你都沒有那種智慧,你要來來不了,能夠留在這裡,俗家講的:臭味相投才行,講因緣的話就是有緣。

所以法爾很奇怪,以前密教、喇嘛,常常打電話來要掛單,女眾有寮房,男眾沒有,聯絡半天說要拜訪,到最後都不了了之,很奇怪跨不進這個門,這個門四十九階而已,卻進不來,來的都是跟我們修行很相像的,比較不講話、默默修的,這一類的就會來。

暢師也是標準的不講話的,承天禪寺有一個師父修得比這個暢師師父還要厲害,他來我優婆塞對他頂禮拜下去,他也對我拜下去,我說:「師父你不要這樣子。」「沒關係、沒關係,大家彼此彼此。」然後要離開得時候,我跟他頂禮,他也拜下去,我一生之中第一次碰到一個出家師父這樣子,這個人不得了,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真的是高僧,有幾人能認識他。這種人就真正是大修行者,一面之緣。他看到五蘊魔相的書還是什麼書,找人先來探路,「這個道場怎麼樣?徒弟你去看一看。」先偷看一下,還蠻像樣的,一個居士才載他師父來,所以修行看這種人才是真的修行者。不是你有什麼通、有什麼亂七八糟來的能力,沒用,要看他心清淨沒有?看他有沒有我慢心,對一個在家居士都這麼表示恭敬的話,這個不得了,這個真的是修行人。

他有什麼眼,我們是不知道,起碼他慧眼、法眼一定是有的。看出家師父不要看他徒弟有多少,電視知名度多少,要看他的做人,是不是有心柔和?是不是沒有貢高我慢心?是不是一切心有般若智慧而很自在?師父你坐這裡,他就坐這裡,師父你過來坐我這邊,他就過來坐我這邊,好像沒有主見一樣,沒有主見就是無我,雲大師就是這樣子,信徒太多了,說師父過來坐這邊,滿你的意,過來坐這邊;等一會那一個說師父過來坐這邊,他就過去坐那邊,反正大家歡喜就好嘛,我坐哪裡還不是一樣。所以不要看他有沒有神通,有沒有怎麼樣,這些人往生時就有通,但是他不現,有沒有我們是不知道,但他有一個柔和的心、麻糬的心,大家很恭敬,這是無形中的威力。

那一天乘法師來,剛來我不認識他,早期我還去他的法會一兩次,你知道他燃指供佛,他為什麼來?他大陸的徒弟跟他講:「你們那邊有一個法爾禪修中心,他們健康教室的綁帶很好。」他為了徒弟要的綁帶特別來,他說:「我的徒弟在大陸,他們說要那個綁帶。」一來,看起來很熟,這是誰?真的是很莊嚴,下樓梯,下襬一提規規矩矩,不怒而威,你說他有神通沒有?他有神通也不會現給你看,不去講這個,這才是我們修行人真正的風範,我們趕快說:「師父,今天剛好有上課,您來幫我們開示一下。」那一天你們有幾個參與。

我是說有幾位法師能進來就進來,有些出家人不能進來的,就是說他要來的,最後也不能來,是否很奇怪。

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不管你修什麼波羅蜜,到最後一定要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你布施,布施波羅蜜,用布施度到彼岸,但是你要把你布施的事情忘掉,這是般若波羅蜜,不即不離,無所有不可得,做了就忘記了,沒有做也不要在意。我那一天也講了,遇到有人在醫院旁化緣,這個到底是真的和尚、假的和尚?好像有六顆戒巴耶,把手放進口袋,裡面有五十硬幣,拿不起來,兩秒鐘一繞就過去了,過去就過去了,沒供養,也不要再在意了。你不要說,趕快又折回去,所以布施不布施一念之間,有做沒做都好,自在,到處都在修行。

你說,我看那個人那麼可憐,剛剛怎麼拿不起錢來呢?這一點點錢也沒什麼關係啊!不影響我的生活,然後回來又懊惱了一兩天,這沒有般若波羅蜜智慧,轉過去身也就算了。如果你要打妄想,大概這個是假的和尚嗎?戒巴自己點?大概不至於罷。在市場裡面穿得紅通通,根本就不是出家人,這種托缽到底要不要給?世尊以前托缽是要穿整齊的。但你出去化緣,一個缽放在那邊,人家丟錢,他也搭縵衣,三衣都具足坐在那裡,如果有戒巴應該是真的,不會亂點,那次那個有戒巴,怎麼會錢都拿不出來?轉過去就好了,你不要再去煩惱:我為什麼沒有隨緣布施,這也是般若波羅蜜智慧。

持戒,今天齋戒,不小心吃東西了,吃了就吃了,不然要怎麼樣,當然剛開始受戒時很嚴謹,嚴謹很好,但是你遇到要行菩薩道時,你再這麼嚴謹的話,我看你都動不了,所以吃了就吃了,不要在意,因為你行菩薩道唯一的戒就是不捨眾生戒,你如果放棄救眾生就是你破戒了,其他這些都是通懺悔的,你如果有懺悔心,你來懺悔懺悔;你如果有般若心,連懺悔都不必要起,般若就是在講這個智慧,哪裡有什麼罪不罪,你要有這種魄力,如果你沒有這種魄力的話,你般若智慧還不夠強,這是慢慢修習的。

為什麼人家會成為大菩薩?像我的皈依師父覺禪師應該是修得不錯,他可以說要殺人,若這個人幹壞事,要殺一百個人,我先拿刀把他幹掉了。你說這個菩薩怎麼可以殺人?因為我殺他,我以後還他一命,我救了他不要去殺九十九個人,這是大乘思想。他有般若智慧嗎?他沒有講般若智慧,這就是般若智慧,該殺就殺,殺了我頂多還你一命,這個不怕死、不怕再來,你要成大菩薩就要這樣。

如果你扭扭捏捏,學了十幾二十年還在持戒的階段,你就是要成阿羅漢,你不適合修菩薩道,南傳跟北傳兩個思想是不一樣,但是戒律不是說不重要,你不要天天犯戒,大戒不能犯,大戒犯是可以,你去等著受報就好,殺人、放火這種性戒,你犯了以後都受報,受報也沒有關係,哪個人沒有下過地獄,調達尊者去地獄祂也很痛快啊?修行者去哪裡都一樣。

前幾天看報告,早期一談到調達尊者,每個人都喊打、喊殺,真是壞比丘一個。到最後慢慢有幾個人替調達尊者講話了,他是示現黑臉來障礙世尊,來提醒他要創造著個戒律、…,寫到最後,調達尊者變成好人了。

我們修行本來就是這樣,不落好人、壞人之分,持戒、毀戒之分。其實講因果,調達尊者是過去為了一個女孩子打文台,員外要嫁女兒,釋迦牟尼佛他贏了,所以調達尊者心裡不痛快,發願我跟你以後沒完沒了,每一世都要找你算帳,就這麼一句惡毒心,一句惡毒心也讓他成就。如果有人這麼天天罵你、天天障礙你,你要把他看成菩薩,最好你要跪下去拜一拜:「菩薩是你來成就我,不然我不知道我還有嗔心、我還有慢心、我還有什麼心…」,你如果常常這麼反省的話,你會進步很快,你可能馬上就成悟佛知見哩;有的人就是沒有反省,嚥不下這口氣,天天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氣得要命,不要這樣,你要反向操作。他做這個事,我為什麼要生氣?那我還有氣,起碼氣一時過了一天也就算了,過一天不算,過一個禮拜也算了,你不要過了一年才放下,智慧長得太慢了,一年還在罣礙這個事情,這樣永遠沒有辦法進步,所以般若波羅蜜智慧是很簡單,為什麼學不來,一句話─看不開!?我法執著而已。

(2008.08.1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