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19)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

3.「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問曰:佛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無法不知?答曰:慧眼成佛時變名佛眼,無明等諸煩惱及習滅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說無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誑不能如實見事;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清淨故捨。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慧眼,不能畢竟清淨,故不能無法不見。

《大智論》裡菩薩問曰:佛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無法不知?五眼裡面最高的佛眼,佛眼包括天眼明、宿命明,所以無所不知,不是只有用慧眼。用慧眼為什麼也是無法不知呢?回答:慧眼成佛時便名佛眼。我們上面講對一切法,都能夠了知總相、別相,這是慧眼。成佛的人慧眼會變成佛眼,那佛眼有什麼內涵?無明等諸煩惱及習滅故(菩薩)證得慧眼只是悟空,不見得內在的習氣毛病完全消滅,只是不受它影響、淡薄、不起作用,根本無明還沒有完全滅盡。成佛的人一切煩惱、習氣都滅盡心清淨故一切法中皆悉明了,一切法祂都能夠知道,一件事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都能夠清清楚楚。性空的人,除了因緣來的時候你自性應緣了知,有的還看不清楚,知道了但不知道因緣仔細,不知道過程,只知道有這個現象。

一切法中皆悉明了,如佛眼中說無法不見聞知識,如果不能夠用聞或者知道或者用心了知的話,這種的佛眼跟我們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樣。佛眼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修行過程之間菩薩肉眼可以見百由旬、千由旬,或者一千世界;天眼可以見三千大千世界;佛眼可以知道一切法總相、別相;法眼對一切有為法都能夠悉知悉了,一到成佛的時候這些名字都不必用都被涵蓋了,都改稱為佛眼。意思就是佛眼包括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淨等等的能力,所以不必再講有什麼其他四眼,一個佛眼就概括前面四眼。佛眼的能力跟範圍是最廣的,知識跟智慧也是最廣,所以用佛眼一句就概括不必講其他四眼名稱

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在我們地球上有四大河流,每個河流最後都流入大海,大海是整個世界除了陸地以外廣的,所以一入大海就不叫做什麼河什麼河之水?雖然是水從四大河流來,一入海就不是河的水,就是大海的水,所以就不叫做恆河、黃河、長江或者其他的大河,則失其本名

何以故?怎麼說呢?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雖然菩薩肉眼淨,但是還有煩惱,凡夫更是煩惱,有漏業會發起,這些有漏業虛誑不實不實在的法自己的習氣毛病,可以欺騙我們,所以是不真實的。但是如來得到佛眼以後,所見的都是實際法,沒有虛幻不實在的。所以一些沒有實際發生的事情,我們常常會胡思亂想,大概這件事是那樣,那件事是這樣,但確實是這樣嗎?有時候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就是虛誑之法。佛眼可以觀、可以照、可以了知,沒有一個法可以括它,所以看到的,當然就是真實的。

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一般修行打坐禪修到天眼得到,也是因為自性開顯,和合外境因緣,然後現出來。像二禪、三禪,雖然沒有完全的天眼通,但也有修行人會現出百世界、千世界,你自性開顯會現出其他的銀河系相應會現出來的這一定都有因緣,一個是你自性開顯,或是外在實際因緣和合而生

如果沒有實際的因緣而是自己想,這是虛誑不能如實見事不能夠真的看到有時候我說沒有看到,但是認真觀想會現一些影像,影像又好像真又好像不真,常常有這事情我們修行人最好不要太在意,不在意就比較沒有妄想煩惱如果很執著,一定要把搞清楚,就會變的神經兮兮,因為我們不能完全如實知其事,所以有時會有虛誑之法。佛法講因緣,可見的法、不可見的相都一定要有因緣,如果沒有因緣,用心想的、感覺的,不見得是真的。

慧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慧眼是空觀證得,但習氣未盡,所以煩惱習氣有,但不會受它影響。所以慧眼、法眼,還有習氣,還不淨,如果淨的話,就得佛眼了。只有如來才能得佛眼,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內心還不清淨,有煩惱,不受影響,不代表內心清淨,是可以控制煩惱,不會很在意修行還沒有完全清淨以前,不受它影響,就能夠解脫,這種解脫是初步的、不究竟的。

不畢竟清淨故捨,因為慧眼、法眼,煩惱習氣未盡,不究竟清淨,所以不該以得慧眼、法眼為目標。當然,過程你先得慧眼,再得法眼,哪一世能夠得佛眼那是成佛以後了。所以,對於佛法修行的次第要懂,先有慧眼觀、法眼觀。

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如果正法佛眼的如來,沒有所謂錯誤的知見,或把幻象看真,或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之間,所看真,祂不會。要看就一定清楚、不會錯,而且無所不到所以「邊極」,就是虛空有多大,都可以到,所以沒有邊緣,盡虛空遍法界,這種能力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要懂,不要動不動說成法眼,動不動說成如來藏如來藏是如其如來的自性,無所不遍、無所不及,盡一切法界。當然都可以看到,都可以知道,這種如來的境界,有時候菩薩都不能想像,何況我們,真的自不量力,除非著魔、胡思亂想。

以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慧眼,不能畢竟清淨,既然看不盡虛空一切世界,也不能看盡,一切世界中的眾生因果,只懂一點點的慧眼、法眼,畢竟心還完全清淨,所以不能佛眼無所不,無法不。你要知道,五眼之間的差別很大的佛眼無所不見,包括物象、因果、事件,甚至遠到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心起心滅都無形無相,眾生心一個念頭,如來悉知悉見何況是有形有相的世界或眾生,這是為佛眼無法不知。

問曰:佛現得果報,肉眼能見色,是事云何?答曰:肉眼雖生眼識,而佛不隨其用不以為實,如聖自在神通中說,佛告阿難,所見好色中生厭惡心,眼見惡色生不惡厭心,或時見色不生污穢不污穢但生捨心,如是則肉眼無所施用。復次有人言,得聖道時五情清淨異本。復次諸法畢竟空及諸法通達無礙,是二總為慧眼。

問曰:佛現得果報,肉眼能見色,是事云何?如果佛得到的果報,用一般肉眼,就可以看一切的色相,這是什麼道理?答曰:肉眼雖生眼識。我們一般人的肉眼,是眼根面對色相,然後產生眼識,所以說,肉眼雖生眼識,而佛不隨其用不以為實,一個成佛的人,用普通的肉眼,(當然祂有後面的天眼、慧眼、法眼,甚至於佛眼),祂雖表面看一個人、看一件事,祂已經透視到四大裡,過去的因緣果報現象,所以祂可用肉眼看,就不必用佛眼看。如果你用肉眼看一個人、一件事,前因後果都懂了,那何必執著肉眼所看到的東西。譬如說,你的心知道過去,哪個人?做了哪件事?是不對的!祂知道為什麼不對,祂不以肉眼所看到的來講,雖然看到的是肉眼,但知道過去的一定是天眼、法眼或者慧眼,所以不會以眼睛看到的為真實。

如聖自在神通中說,佛告阿難,所見好色中生厭惡心,眼見惡色生不惡厭心。一般人看到不好的色相,會升起厭惡心,如果一個證到聖性自在的人,祂用肉眼見惡色,但祂不會起厭惡心。我們聞到臭,就覺得很臭、很臭,你用你的清淨心看,就不會覺得什麼臭不臭,也不會起厭惡心。

或時見色不生污穢、不污穢,但生捨心。因為祂有解脫知見,看到這個色相,污穢或不污穢,對祂來講,都無所謂!祂用平等心觀照它(平等心觀照就是捨心)。如是則肉眼無所施用,祂已經對污穢、不污穢,都沒有分別心了,用捨心觀照,所以肉眼起不了作用,因此說肉眼無所施用。

復次有人言,得聖道時五情清淨異本,憂喜苦樂捨,或者色身香味觸,所接觸的塵境,跟內心的五受,得到解脫道的聖人,就回到自性清淨的本來,所以跟過去本來的習氣毛病不一樣了。

諸法畢竟空及諸法通達無礙,是二總為慧眼,觀空是第一步,空有不二、通達無礙是第二步,所以這兩種修證的人,都是得慧眼的人。這裡沒有很明確的談到法眼,法是對一切世間相,起滅起滅,都能夠了知。能空掉,就是慧眼,能了知是法眼,這兩個是分不開的。

雖然沒特別一段講法眼,但我們講到肉眼、天眼、慧眼、佛眼,大概都有這些內涵。暫時把五眼的內容講到這裡,現在要看怎麼來修?當然今生修五眼,簡直是不自量力,但我們也要懂,諸菩薩是怎麼修到的,經典講那麼多,怎麼修?其實講起來就是波羅蜜,尤其是般若波羅蜜,一直這麼去修,就可以得到五眼。

總結五眼一心中具,明(照)一切外境為因緣所生名肉眼;明一切物體為四大所組成,為天眼;明外境乃至物體均為因緣所生、均無自性故空,為慧眼;明因緣所生為假有,非不變之真實有,為法眼;明因緣所生亦空、亦假、謂之中,為佛眼,雖五眼所觀之層次,境界有高、低,如無意識流注,雖具五眼,亦不能成能見,亦不能有所見、所明,因此說五眼一心中具。

《大般若經404卷》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淨五眼。上面已經講了,為什麼叫淨五眼?不說得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而是說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因為你心清淨,就有那種能力。所謂肉眼、天眼成能見,亦不能有所見、所明,因此說五眼一心中具。在講天眼跟肉眼的時候,有一些能見有一些還是不能見不能明瞭的,所以說五眼是在一個心裡面具足的。不管哪一個心哪一個眼,都是心,不是說肉眼,就是有一個東西產生肉眼;天眼又有另一個東西產生天眼;慧眼又有一個東西產生慧眼。不是!都是我們這個心,所以一心中具。你這個心到底清淨了沒有?清淨多少就會個別產生不同層次的,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最後得佛眼淨。

凡人具肉眼,諸天具天眼,二乘具慧眼,菩薩具法眼,佛才具有佛眼。《請觀音》云:「五眼具足,成菩提,」以三觀一心,名「無減修」;以一眼具五力,名「明見來入門」,亦是圓證也,於眼內、外自在,眼入正受。華嚴經:「於眼根中入正受,」;鼻三昧起,鼻入眼起,雖動而寂,寂不妨動;雖寂而動,動不妨寂,雖見不見,不見而見,乃稱「明見來入門」也。

凡人具有肉眼,諸天具有天眼,只要你是天神,你就一定有天眼。但是天神的天眼也有能力差別,天神跟天子就有差別。像我們在誦《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裡,講善住天子,要七世落於畜生道,他自己不知道(表示天子他沒有天眼),有天眼可以觀未來、觀宿命,可以知過去。他的父王,忉利天主玉皇大帝,祂就有天眼(但是,天眼不是隨時都能夠觀,要起心動念,要觀才能觀),善住天子跟天帝講了後,天帝就起觀,是不是真有這回事?結果,真的!他要七世出生三惡道,最後出生做人,還眼睛瞎掉,這是天眼。所以天神具天眼,也要有相當的修證(等於是菩薩),才有辦法,不是每個天神都有天眼。

如果是善行感召的,沒有修,怎會有天眼!如果當人的時候,有修行打坐,開發天眼,死的時候,這個天眼報得,還是會在,所以就有天眼。初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如果有天眼的話,初地菩薩可當天王(或世間之王),二地菩薩可當忉利天主,三地菩薩可到燄摩天當天主,這樣一直上去,到六地,可以到他化自在天的天主,那七、八、九、十地,都是梵天以上,最高十地菩薩,是梵天的大自在天。

二乘具慧眼,如果是阿羅漢、辟支佛,除了天眼外,還具足慧眼。祂們跟四禪天的天神,都具足五神通。阿那含也有五神通,阿那含也是四禪境界時證到的。所以,這幾天常常聽到,誰證到四禪天,有的講三禪天,證不證到,要看你有沒有神通,不是自己說就算!修佛法,不見得要有四禪、三禪的境界,要內心清淨。要講四禪、三禪,就一定要打坐,要禪修,而且,這不是每天打坐一小時、兩小時,要七天、十四天不吃,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怎會有世間禪定呢?所以不要亂講。

再來看心清淨,三禪、四禪,你覺得這個世間禪,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很多二禪天的須陀洹 (須陀洹才有可能是二禪天的境界),祂要斷身見,斷疑心病,斷禁戒取見,講果位也好,世間禪定也好,身心兩邊,都不能偏廢,兩邊都有要講。

修學佛法,你說菩薩加持,可以把氣打通,直接修心,但是你又心不淨,所以不要講什麼通,沒有通。你要講三禪,一定要整個身體氣脈通,每個細胞都是一個世界,哪有可能這樣!而且,三禪全身經脈通的話,再練一下就會飛了(因為氣充滿浮起來),你氣脈通的話,任督二脈、奇經八脈通,你躺下去,就一直要飛浮起來,如果再進入定中的話,那才是真正,每個細胞都充滿了氣,一個手指頭,放在身上都放不了,一個筷子,擺在身上,就像千斤重,實際情形是這樣。沒有那個境界,不要亂講,不要像外面的人,一下子任、督二脈通,一下子幹麼,一下子幾禪,三禪氣就很旺,你說我也氣很旺,氣很旺應該出不了定,所以世間禪就是要入定,一入定,就幾千萬年,沒有這種世間禪修的,不要去講世間禪。

講佛禪,修心、淡薄貪嗔癡,那是可以講,但是,有沒有果位?你說你修到阿那含,那你有沒有五神通?你說,我心清淨了,五下分結滅了,身見沒了(所謂身見沒有,就是你怎麼打坐,腳都不痛,一坐就入定了,不執著身是我,這才說身見沒有),疑心病也沒有,很難呢!我剛剛講,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是這樣嗎?是那樣嗎?真的嗎?還是假的!怎麼會有這種事情?最好是放下!管他這樣,管他那樣,很多事情,常常罣礙,這就是疑心病。

再來,你說貪嗔癡淡薄,或者有念沒有做,這個心已經很不得了,這是阿那含的境界。阿那含的境界,就慢慢會發起五神通,五神通,就靠近四禪的境界,所以,你如果沒有這種修證,不要去談世間禪定。如果你說有果位,那這些心都清淨了沒有?如果心沒有完全清淨,貪嗔癡慢疑,也沒有一個程度的清淨,那有什麼果位?所以,我們佛教徒不要去講這些。像我們誦第九品:「須陀洹沒有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沒有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沒有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沒有阿羅漢果想。」我們佛法就是這麼修的。

你真要印證自己有什麼,你可以去請教別人。你說脾氣沒有了?看別人怎麼講你,不是你講了就算!你貪心沒有了嗎?自己說沒有了,大貪沒有,小貪還有,這些都是不清淨的心。所以這個二乘慧眼,當然是修空觀,起碼貪嗔癡、身見、疑心病,這五下分結都沒有,五上分結,也沒有了,才能夠得阿羅漢、辟支佛,這時候才是慧眼具足。

所以,慧眼是心清淨對事情所產生的看法,天眼,是從自性產生見性的超能力,這個跟法眼是不太一樣的,它是自性跟外在因緣和合而成,可以看百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二乘聲聞、緣覺,祂對內心的一切法,都有能力不黏,這是慧眼。那菩薩,進一步的,能夠了解法的緣起緣滅,且能面對一切法不執著,所以祂可以跟眾生共修共利,具足法眼。

佛才具有佛眼,只有如來才具有佛眼。什麼叫佛眼?有佛眼的能力,就具足前面四眼,雖然名稱不叫那,四種眼外,祂所知所見,都可擴到極至,虛空一切世界,以及一切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是佛眼,祂這個能力多大!所以,我們把這五眼稍微劃歸,哪些聖人具足什麼眼。

《請觀音經》中有講:「五眼具足,成菩提,」你說要修菩提要修三藐三菩提,或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一定要具足五眼,你才能夠有無上正等覺如果不具足就沒有成菩提,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具足五眼,也就是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以三觀一心,名「無減修」三者,空、假、中觀,以這三觀論,來觀你的心,能夠做得到,叫做無減修,沒有可再減了。我們說減損、減損,修行是在減損你的習氣毛病,是對!減損你的自性功能,也是對!因為天神有天神的自性功能;聲聞、緣覺有祂的自性功能,慧眼;菩薩空、假、中三觀,具足法眼;佛,具足五眼,這些還不究竟以前,都要減損減損習氣、與能力,不要以擁有什麼能力為滿足。

以一眼具五力,每一種眼都具足五種力量,名「明見來入門」,明一切知見才能入門。如果一個眼睛不具足五力,就沒有辦法入佛門;我們講見是知見正,要走的目標都對的話,算是見道你先知一切道理的方向後才開始修行正式入門。

亦是圓證也,明見來入門,就可以圓證。於眼內、外自在,眼內、眼外都能夠自在。外是外境眼睛所看到的離不開人事物,眼睛看了以後內心所起的一切喜怒哀樂放下,讓內心自在。所以眼所面對一切境自然就(眼)入正受,正受就是不偏不倚的覺受,也就是你的捨性發起,捨去憂喜苦樂,入正定(正受就是正定),你對一個境沒有憂喜苦樂想,就是正受。所以每一個眼,不管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都要有這種能力。

我不用肉眼看,我用內心感覺也一樣,所現的一切境要能夠自在。修五眼跟你的內心清淨也是有相對的關係,不是你有什麼眼但內心亂七八糟。《華嚴經》言:「於眼根中入正受。」這是很初淺的基礎,用眼根面對人事物你要讓它入於正受中。這不是你要離外空讓內空,外人事物永遠都是人事物,觀它空就不會有煩惱,就不會影響到你。你觀它空內空得到的話,你內心沒有憂喜苦樂想,所以他就是他、事就是事、人就是人,跟我有什麼關係?這樣得內外空。有的人還搞不懂,十八空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是外空再來是內外空,然後慢慢導入自性空…一直往高層次走。第一關就是眼睛所看的你要有正受、正定。

眼根一樣、鼻子也一樣,鼻三昧起,鼻入眼起,雖動而寂,鼻子跟眼睛,兩個湊在一起,起一切相,動相中能夠寂然面對不妨礙到自心,鼻子所受的味道不影響你的眼睛,所以五根之間都不互相妨礙,五根清淨。所以祂說雖寂而動,動不妨寂,六識中每一根,六根互相連動或者一根自己動靜之間都一樣的。動不妨寂,這樣你眼睛就可以雖見不見,不見而見,乃稱「明見來入門」,所以上面講的明見來入門,是從外修入內,才有一點開始修行的第一步。這是提到五眼中第一關要怎麼修?

《大般若經404卷》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淨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肉眼?佛言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百踰繕那;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二百踰繕那;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三百踰繕那;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四百、五百、六百,乃至千踰繕那;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一贍部洲;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二大洲;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三大洲;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四大洲;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小千世界;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中千世界;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肉眼。

再來,怎麼修呢?《大般若經404卷》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淨五眼。修般若波羅蜜多,就能夠讓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你說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修到現在,聽到現在,你應該很清楚了,已經講的不能再講了,熟得不能再熟了,就是對一件事不執著,不要執著的這種能力,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上面講的,五根對六塵,內空、外空、內外空,這是般若波羅蜜的一種能力,再高一層次一點,肉眼淨、天眼淨、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也是一樣。淨歸淨,不淨歸不淨,你都能用般若波羅蜜觀照它,不受它影響,《般若經》常講的,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所以要修五眼淨,還是要在修般若波羅蜜這過程之間,一直這麼走下去,不是只有今生修般若波羅蜜,要累劫修般若波羅蜜,這樣你慢慢就可以得肉眼淨…等等,直到有一天,你成佛的話,就得佛眼淨。

    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肉眼?大菩薩祂們肉眼怎麼淨?佛告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兩百踰繕那(yojana),有菩薩肉眼見三百踰繕那,有菩薩肉眼見四百、五百、六百,乃至千踰繕那(千由旬)。有的菩薩光肉眼就可以看贍部洲,我們都看過,電視常常播,我們都看過贍部洲,如果它會轉的話,你就看的很清楚。真正的菩薩,祂所看的東西,不管多遠,大小都要一樣,看千由旬外的芒果,如同看手中的芒果一樣大小,這樣才是肉眼淨、天眼淨的菩薩。不要說這個太遠了,所以看起來很小,那個都不對。雖然我們不懂神通,但是從經典中,可以想像菩薩們的神通是怎麼樣。

有菩薩摩訶薩肉眼見二大洲,也許看到南贍部洲,東勝神洲、北瞿盧洲,也許可以看到,須彌山東邊的東勝神,所以這四大部州,有的菩薩可以看。有的菩薩可以看到三大洲,有的菩薩,肉眼就可以看到四大部洲。像釋迦牟尼佛降伏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頻婆沙羅王的國師),所有印度中最大的國家-摩伽陀國,國王頻婆沙羅的國師是大迦葉,他很驕傲,要降服他,世尊現很多的神通來度他。

有次大迦葉請世尊吃早餐,世尊說:「好!你先去,我馬上到。」結果,大迦葉還沒有回到餐廳世尊已經到了,因為祂用神足通,還去東勝神洲拿了一樣那裡才有的水果,放在桌上,他想:「這個年輕和尚怎麼一下子說來就來,比我先到。」就問世尊:「這桌上是什麼東西?」世尊說:「這是哪一個洲裡特有的水果。」「那一洲在哪裡?」「離這裡幾萬由旬以外的地方。」那裡是哪裡也搞不清楚。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祂都到一個新的洲去拿好吃的水果來,但是婆羅門沒有修行到某一個境界,都還是認為自己最好,雖然你有這個神通可以到東勝神洲拿水果回來,一來一去不用一秒鐘,但是他心還是想,你還是沒有我的道行高,一直抱著這種心態。這樣現了無量的神通以後到最後他才承認這個年輕的出家人,不簡單!那時候才皈依祂,真正拜祂為師。

四大部洲以外,有菩薩見一小千世界。小千就是一三千大千世界,再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中千,再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所以菩薩摩訶薩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已經是一般神通的最極至天眼也差不多這樣。菩薩的肉眼淨就可以看到這樣,跟天眼等齊,菩薩對法的認知清楚,才有這種能力這是菩薩摩訶薩的肉眼淨。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天眼?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大王眾天天眼所見,見一切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天眼所見,見一切梵眾天天眼所見,乃至見一切色究竟天天眼所見。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天眼所見,一切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天眼所不能見。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天眼,能見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死此生彼。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天眼。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天眼?上面講肉眼淨現在講天眼淨。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天眼,見一切四大王(四天王天),肉眼可以看世界,那為什麼不能看天界,只有天眼才能看天界!肉眼看遠、看總相,沒看細相。每個世界裡,有四天王天,有三十三天,好遠好遠,有一個什麼世界,這個還都是菩薩而已,佛,不論多遠,可以看總相,還可以看細相。這裡的天眼,可以看細相,所以,第一,可以看四天王天,第二,可以看三十三天、忉利天,再來,可以看燄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是天眼所見。

再上去就看一切梵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三天,再加無想天,再上去的五淨居天是看不到,為什麼?五淨居天那種是心清淨者居住,不是一般世間禪定的天神可以看到的,連梵天都看不到五淨居天。最高可看到一切色究竟天所見,這裡說可以看,這是菩薩,一般的天神看不到,為什麼天神看不到呢?因為下界觀不到上界,但上界可以觀到下界。

像二禪天的人,初禪天的天神,不知道祂在想什麼?三禪天的天神,二禪天的人,不知道祂在想什麼?但是三禪天的人,知道二禪天,一禪天的人,在想什麼。同樣道理,高天的可以知道下天的心,低天人的心不懂高天人的境界。所以經典講,四禪天的天神,連梵天王都不知道五淨居天。只有菩薩摩訶薩清淨天眼的,(最高)可看到色究竟天,就是五淨居天裡面最高,就是我們平常在講的,阿迦膩吒akani=6ha(色究竟天,無結愛天),這是阿那含、不還果的聖人居住的。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天眼,能見十方殑伽沙(恆河沙)等世界有情死此生彼。諸菩薩摩訶薩的天眼,可以看到十個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裡面的,有情眾生,死在這裡生去那裡,這是天眼淨的諸菩薩摩訶薩。十個恆河沙是多少?相當多,同樣也是要修般若波羅蜜多來淨天眼。當你可以看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等等,一直上去到色究竟天的時候,不要執著,一執著,你就選那個最殊勝的去,這樣心起的話,就結了緣,你死了就去那裡,就沒有辦法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繼續證慧眼淨、法眼淨、佛眼淨。如果你不學佛法,很容易執著這些,喜歡、漂亮的東西,更會執著,這個世界這麼漂亮;你不要看其他世界,要看須彌山,四天王天,都是用七寶作成的寶堂宮殿,看起來當然漂亮,所以我們不要執著那個相。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慧眼?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為若無為,若有漏若無漏;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罪若無罪;若雜染若清淨;若有色若無色;若有對若無對;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善若不善若無記;若見所斷,若修所斷,若非所斷;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慧眼,不見有法是可見、是可聞、是可覺、是可識。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慧眼。

接下來看慧眼淨,當然還是以般若波羅蜜修之。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慧眼?怎麼讓慧眼清淨?佛告舍利子說:菩薩摩訶薩慧眼,不見有法,若有為、若無為。如果你在有為法之中,看它有為,又好像無為。《解深密經》剛好在講,一切法有為、無為。處有為中,無有有為想、無有無為想;處無為中,無有無為想、也沒有有為想,就是不執著一切法。這是學菩薩摩訶薩的道理。那你要怎麼學到慧眼淨?也是這麼來學,有為法現起時,不要執著它有為,也不否定它,一定要入無為。

若有漏、若無漏;若世間、若出世間;若有罪、若無罪;若雜染、若清淨;若有色、若無色;若有對、若無對;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如果是有漏法時,你不要執著有漏法,或者無漏法。出世間相,不要執著世間相,也不必執著入出世間相,所以世間也好,出世間也好。有罪、無罪都好,雜染、清淨也好,有色、無色也好,有對、無對也好,過去、現在、未來什麼都好,總歸一法是─不執取一法。

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若善、若不善、若無記。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也好;若善、若不善、若無記也好。若見所斷(見惑),若修所斷(思惑),若非所斷(已斷見思惑)。見所斷,對外境而去見執;修所斷,對內心而去法執。若非所斷,或因已斷,所以不必斷,也不必執著,也不必強要斷,面對什麼境,都不要執著。若學、若無學,心不淨要學,學也不要執著;心清淨,空悟得了,說是無學,也不要執著無學。若非學、非無學乃至一切法,若自性、若差別。自性清淨,要差別就差別,不差別,就不要分別,這樣心很自在,這種道理,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持什麼相,就要自在以對。

有為,有為就有為,有為完了,住無為;無為就無為,這樣去面對一切事情,不要說事情不要來,來了就坦蕩蕩的面對,面對又不執著它對不對,是有、沒有,用有為法嗎?用無為法嗎?該用有為法就用,不該用就不要用,你心自在,看怎麼用,就怎麼用。這個智慧是很活的,這段話就是,對一切法都沒有執著,沒有叫你絕對這樣,絕對不能這樣,沒有這種事情!那這樣不是很自在嗎!這個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菩薩要學到慧眼淨,空無、自在無礙,就是這麼來學。

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慧眼,不見有法是可見、是可聞、是可覺、是可識。菩薩摩訶薩,如果有這種慧眼的話,一個法,不見有法可見,不見有法可聞,不見有法可覺,不見有法可識(用心感)。法就是法,不要用見聞覺知去面對它。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慧眼。舍利子!這樣就是菩薩摩訶薩得淨慧眼。

你看自己有沒有淨?如果執著一相就不淨,何況你執著的,都不是對的,那更是不淨,所以修慧眼淨不是很簡單!你說沒有在修。沒有在修?面一切境自在,就是在修。怎麼修?不在意,就是在修,對什麼事情不在意,不太執著。這樣我怎麼活的下去,什麼事情都不用管,小孩子亂七八糟,一個家庭亂七八糟,那怎麼辦?該理就理,理中無心,這樣去處理,無為而治,這是很深,但是也很好做,你要慧眼淨,就是這麼去修。所以不住有為,不住無為,有為,包括剛剛所提到的,無為,也包括無所執,都包括在裡面,這是慧眼淨的修法,還是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修。

4.「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法眼?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法眼,能如實知補特伽羅種種差別,此隨信行,此隨法行,此無相行,此住空,此住無相,此住無願。此由空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由無間定,起解脫知見;由解脫知見,永斷三結;所謂薩迦耶見,戒禁取疑,永斷此三結故得預流果;此由修道薄欲貪瞋恚得一來果;此復由上品修道,永斷欲貪瞋恚得不還果;此復由增上品修道,永斷五順上分結,所謂色貪,無色貪,無明,慢,掉舉,永斷此五順上分結故,得阿羅漢果。此由無相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乃至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此由無願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乃至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由二由三,亦復如是。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法眼。

再來法眼,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清淨法眼?法眼怎麼淨?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法眼,能如實知補特伽羅(pudgala) 種種差別。補特伽羅就是有中陰,就是我們腦筋裡面,潛在輪迴根本的個體,如果你對輪迴根本的補特伽羅,它所現的種種差別相,此隨信行、此隨法行,解深密經剛好在講,七聖人,隨信行、隨法行,隨法行中有、頂、忍、世第一,此無相行、此住空,此住無相,此住無願。隨法行包括四加行,無相行,觀一切法有相,但不以有相想,這樣就在學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三三昧得到的話,就得到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這三解脫門。為正知而學定,得到這三種正受、正定,就是得到三解脫門,這時候你就可以進入陀羅尼門。或者密法行者,過去沒有修,今生要直接修,他可以修加行,修加行後還是要修這三解脫門。

怎麼修?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我們修行的次第,每一個階段,就把它看成一個樓梯,每一個樓梯之間,都是連續的階梯,沒有間斷的,每一個樓梯的階梯,都有某種定。sama,所謂定就是心平等,心平等就是沒有好壞分別,上面所講得這些都是定,如有漏、無漏、有為、無為,都不執著,這就是定。正定,不是定在那裡不想就是正定,不是!是你對什麼事情,沒有空有、沒有好壞的執著,就是正定(平等觀)。這樣階梯一直上去,跳一格都不行,這修行的次第,一路往上走,沒有間斷,所以是說無間定。(、頂、忍、世第一依次得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等四種)

由無間定,起解脫知見;在哪一階梯,你得哪一種正受,哪一種正定,它都有一種解脫的智慧跟見解。只是我們不學佛法,不知道怎麼來解釋,你懂得佛法的話,祂都可以跟你講一些名相。譬如說,證到有覺有觀的境界,這是初禪。你說初禪太簡單,太簡單!那你到了沒有?什麼叫做初禪?初禪就是你的妄想心起滅,你的覺知要看得到它。如果,你連自己心起心滅都看不到,初禪都沒有得到,哪裡有二禪,更不用談三禪、四禪。也就是說,你心眼打開以後,你習氣毛病現起,妄想念起,你都可以清清楚楚的讀它,它在想什麼?它的習氣在冒什麼?沒有這樣就沒有初禪,這是最初淺的境界,如果連這個都沒有,那是未到地禪之前的欲界。你說欲界有一點氣,天神哪裡沒有氣,天神有氣,祂們有煩惱,就是氣在作怪,讓祂們有欲望。四天王天、忉利天,還有男女相,還行淫,行淫跟人沒兩樣,只是沒有污穢的液體。

初禪,兩個心、三個心、…最多還可以到八個心,都知道,妄想自己知道,自己分別也知道,眼耳鼻舌身五識起也知道,你都能夠清楚的掌控幾個心,當然覺知心是真心,所以這才是初禪,如果連這個都沒有,怎麼講二禪、三禪。所以一定有這個初步的心,是對內看自己,對外還可以看眾生心,你感覺他起什麼心態?如果他對你不好,你還搞不清楚,還憨呆憨呆,人家已經討厭你了,你還親近、親近,自討沒趣。如果心眼開的話,人家起心動念,你起碼要知道,這才是初禪,所以初禪一定身體要突破,不是只有氣的問題,是心也要開。

由解脫知見,永斷三結;所謂薩迦耶見,戒禁取疑,永斷此三結故得預流果。再來解脫知見,每一個四善根定、無間定都得到了,你就有解脫知見。解脫知見對三結(身見、疑心病、禁戒取見)能夠永遠斷掉,降伏還不行,要證已斷。這裡所講的三結就是「薩迦耶見(sat kāya-d4=6i),「迦耶」就是身體,「薩(sat)」是有。有身見,就是肉體痛,他還是痛,表示他還在,沒有突破他。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像南傳行者,7天、14天這麼打坐,都不受肉體影響的話,你說沒有身見是騙人的。第二個,對肉體已經不執著,它就是我,這是意念上的體證,我隨時可以捨掉這個肉體,當我要入滅往生時,這個肉體捨掉就捨掉,平時在修行中,你對肉體不會很在意,不會很執著。

「戒禁取見」,這講很多次了,世尊所制定的每一個戒律,都有因緣,讓你心不動,可以有正定,一些沒有意義的戒律,祂不會訂,真正佛弟子,不要去守世尊所沒有講的戒律。當然,在家受菩薩戒,很簡單,四十八戒;出家眾兩百五十條,或者三百八十四條,那是很細的。「疑心病」,這三個永斷,永斷不是暫伏,是這三個,一定都沒有,這樣才得預流果。所以法眼淨,跟我修這些法門有關係,法門、方法、境界, 講到現在,是不是都包括進來了。慧眼,只是對處在哪一個境界不執著,法眼,起碼要隨信行、隨法行、四加行、無相行、三三昧,然後,五根對一切境,得到各種無間定,這麼得到解脫智慧,證得種種法行。

此由修道薄欲貪瞋恚得一來果。由此繼續修行,把欲望淡薄、貪嗔癡淡薄,可以得到斯陀含果。淡薄很難去界定,有那個念,但不會去做,念就是習氣,但沒有動力去做,這是淡薄。此復由上品修道,永斷欲貪瞋恚得不還果。如果再繼續往上,修上品道的話,永斷欲貪瞋恚(欲望、嗔心跟瞋恚),就可以得到阿那含(不還果)。此復由增上品修道,永斷五順上分結。繼續再往上,增上品修道,更進一步,永斷五順上分結。上面所講的是五下分結,再下來是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其實包括色界、無色界的境界。所以前面可以講是在修欲界的問題,到不還果以後,修到色界天縛,無色界天的境界縛。加上根本的無明、我慢心跟掉舉,這是五上分結,所以這一定有禪定。

所謂色貪,無色貪,無明,慢,掉舉,永斷此五順上分結故,得阿羅漢果。禪定中,色界的種種善境界不貪,無色界種種的心通不貪。這裡名詞的次序,跟別的地方有一點不一樣,應該色界貪沒有,無色界貪沒有,我慢心沒有,掉舉心沒有,無明排在最後。根本無明,才會產生色界貪,無色界貪,或我慢心,或者掉舉,這些沒有的話,無明變有明,心真的清淨。色界四禪,不要執著;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也不執著。不執著,阿那含會起五神通,起我慢心。沒有修行,沒有神通就乖乖的,有一點樣子的話,我慢心就會起來,這種我慢心,自己可能不警覺,別人可看的很清楚,我們常常要自己反省,每個人都我慢心很重。

何況一個人得到五神通,不得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這阿那含果行者就有了,四禪天的天神也要有,不然不要講你是四禪的境界。你說,我沒有四禪的境界,我是四禪向,加一個「向」,好像比較踏實一點,真的有四禪向嗎?四禪向,起碼肉體全身氣充滿(樂俱禪),不會坐不住,一坐就是幾千天、幾千年。我們打禪四,一天幾炷香,你就在那斤斤計較,還有什麼禪?一禪都沒有!

慢心,包括我在內也一樣,以前拜比丘,他說一拜,我還是拜三拜,既然這麼謙卑的話,對比丘尼為何拜不下去?毛病多啊!你沒有去分辨你自己。這個到阿那含果都還有慢心,到阿羅漢才已斷。

掉舉,剛剛講,不是只有你的心在掉舉,到三禪境界,或者阿那含境界,已經可以通他人的心、虛空之間眾生的心,所以他們亂你就亂,他們亂你能夠安住,安的住叫不掉舉,七上八下叫掉舉。你說我很安定,你心跟人家的心都分開,當然很安定,坐在那裡很定,什麼叫做定?要感知外境都知道,像世尊一樣,所有世界的眾生,都在祂心中,搞什麼,對祂來講都無所謂,這種定,才是真正的定。

有的人說,最近心很亂,怎麼亂?一直想某個人,為什麼會想他,兩個人吵架,所以一直想他,不是你罵人家,就是人家罵你。這兩個心怎麼一直攪和?就是有瓜葛才會攪和,眾生跟我們之間,都有因緣的糾葛。你自己沒打開,當然他是他,你是你,你說我很清淨、很安定,因為你不知不覺,所以把自己心安定,就以為安定,這是假的定。你心打開了,知道周圍之間,一切眾生心,然後很安定,安定,才是掉舉盡(五上分結滅,永斷)。

阿羅漢快得到的人,祂的心遍虛空,祂可以觀三千大千世界。跟你有緣眾生在糾葛的時候,你有沒有安住?這幾天障礙很多,你有沒有感覺?你連這個都不知不覺,然後說我沒有掉舉。境界不要看表面的名相,你說心不定,就是掉舉。怎麼心不定?不是你那亂七八糟的心不定,那是你的妄想心不定,還沒有到那種境界。一般都是心開了、身體束縛破了,因緣遍虛空,十方虛空因緣怎麼轉,你都能安住,這樣五種分結永斷,才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就無生、應供,遇到時要趕快供養,這福報很好。

此由無相解脫門起五根,在講四果境界,四句偈裡面的內容講一次,然後你從無相解脫門,起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然後還是用這五根修。由五根起無間定,剛開始用五根,或者用一根修,修到現在,無相解脫門得到,還是在這五根,再去磨練。以前是閉關自守,現在用這五根,再進去人群裡磨練,這樣來得無間定。無間,各階層都有定,或者種種境界之間,人事物,你都能夠不失你原有的定力。沒有一下子說定,一下子又不定,或者小事情有定,大事情定不了,沒有這種事情。

乃至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這最後得阿羅漢果,此由無願解脫門起五根,由五根起無間定,由此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再起五根,沒有願求,再起無間定,乃至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由二由三,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清淨法眼。最後得到菩薩摩訶薩,清淨法眼。你對一切修行的法門,都要走一趟,然後都能夠得無間定,那才是清淨法眼。

大略到此,稍微總結一下:「慧眼」就是對一切法空有、對錯、有漏無漏、有為法無為法,什麼法都不要執著,這是慧眼淨。「法眼」就是修行的每一個境界、每一個手段、每一個方法…,每一個什麼,都能夠地地得無間定,不執著,不要你修到須陀洹,就卡死在須陀洹,修到阿那含,就卡死在阿那含,修到阿羅漢,就卡死在阿羅漢,都不能執著,這樣還是要以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來修,這樣一直往上,還有菩薩道,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再往上,還有如來的境界。

(2008.06.22 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