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14)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釋名詞()

11.若干種心()

 第六十猨猴心()

第六十猨猴心─猨猴的心原來的範本是缺少,善無畏大師補充說明,少了一個猨猴的心,我們沒有修禪的人,心永遠都是胡思亂想,沒有一刻停止,開始學打坐,用數息控制心,你才知道自心很難控制,一般過去沒有修行的人,都有這個毛病。如果你前世是修行人的話,此心比較定一點,尤其年輕就開始學打坐者,又還沒有家眷,心更是沒有罣礙,要擔心的事情比較少,不會胡思亂想。

如果年紀很輕就開始打坐,起心動念是會的啦!但用數息管制自心是比較容易。如果年紀大了,才要學佛、學打坐,理解力是有,但控制力不夠,才體會到猨猴的心,真的是不定。猨猴常常被綁住,但沒有一刻可以停在那裡,就是坐著也手動腳動,頭晃來晃去,看來看去,身心散亂常不暫住,這樣在中陰身時,會隨著業緣現起心意念。

今生沒因緣學打坐,心都控制不了,修行若不知控制此心,光拜懺、做法會都是沒有用的,拜懺做法會只是讓你積福德,由菩薩來加持、賜福,要能解脫,都是要靠自己的定力,解除纏縛。若是真有菩薩來加持時,你也不知道要安這個心,過了三天五天後,心又亂七八糟。所以我們每一天要花半小時、一小時,來靜心觀呼吸,這樣比你到處亂跑,做法會,做什麼佛事,是要好得多。我們自己的心都安不住,於要往生彌留狀態時,若缺少人家助唸,心更是亂七八糟,不知何時要走?走到何處?

所以我們平時就要隨時知道此心是什麼,自心為什麼那麼容易晃動,你要怎麼來安住它,是要從禪修中安住此心,閉六根門頭。當心亂就要學禪定,讓心不亂晃動

第六十個猨猴的心,它是躁動不安,對外多所攀緣,六根對六塵,永遠都在攀境緣,內心不安,外境又放不開,是很好奇,所以就會攀緣猶如<lb n="0600b15"/>
<gaiji cb='CB00338' des='[-+]' uni='7328' nor='' mojikyo='M020525' mofont='Mojikyo M104' mochar='613E'></gaiji>猴放一捉一這邊因緣放下了,又抓另一個因緣來想,永遠都在攀緣。當然心概括前面這些心,但前面所講的這些心,有時是習氣養成的,猨猴的心,本來就散亂沒有定,永遠都在躁動不安中。大略言之,眾生盡然,除非再來菩薩,不然每一個眾生,就是具有猨猴的心,今就偏<lb n="0600b16"/>
盛而言也。處於此散亂中,以不隨動、不散亂之想,不要隨內心動亂、散亂的念頭去想。為什麼要想?罣礙一件事時,它一直冒著念頭,自己沒有警覺就會進入妄想。記得要不隨動散之想就是要學禪定,坐著觀心,觀心之中,能和它對立,不要和它攪和在一起,攪和在一起就觀不清楚,只會迷迷糊糊,胡思亂想。只要能住境不生心,在靜靜不動之間,觀你的妄想心。

若是做不到觀心要怎麼辦?這裡告訴你,繫緣一境,<lb n="0600b17"/>
是所對治。把心緣綁在哪個地方,有的道教說心繫緣在丹田,南傳有說觀想小腹凹凸,大乘法是用安般守意法門,把心安住在呼吸間,心和呼吸綁在一起,吸氣觀想它從鼻子、喉嚨、胸部到小腹;吐氣時從小腹經過胸部、喉嚨到鼻端。把自己的心綁在呼吸上下間,為什麼要這麼做?一者是要綁住心不要胡思亂想,二者是要增長呼吸的氣,這樣肺活量會越來越大。如果是用守住丹田的方法,當然法法都可以成就,問題是自己根機好不好,如果根機好,隨便取一個法都可以成就。若是根機不好,用守住丹田方法,在心守住丹田時又不認真呼吸,或稍微忘記呼吸,等到想要呼吸時又過了好久了,這樣腳一痛又要下坐了,如此丹田永遠培養不起來。

一個法最銳利的當然是每個人都可受用,如果你看的書,它的說法是不究竟,和你講意守鼻尖,意守丹田,原則上都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我們同時要使身體氣機能成就,如要這樣,自心也要綁得住,故方法要兼顧身與息,不是顧此失彼。心守住鼻端,氣聚鼻,心又會胡思亂想,因是守住上丹田靠近腦,容易`起心動念,是不好管住此心。若是管住此心了,又忘記好好來呼吸,對於丹田來講,已坐了十年、二十年打坐也沒有消息。

很多人都是這樣子,是屬於土法煉鋼,是不看經典的,或者看了經典不會體會,為什麼要:在一數一,在二數二。你不會體會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典是什麼意思,不了解一二是什麼意思,以為說就簡單只要心數一啦!數二啦!有的更誤解祂,進出一口氣才數一,進出數一。和吸進數一,吐氣數二,又有何不同?這就是在功能上要詳加考慮。以佛的智慧所講的法,都是完整圓滿法的,如果你沒有看經典,或看了經典不懂,自己體會的就自以為是的講:呼吸進去、出來始數一,這是數息嘛!是簡單易行。又如有人一口氣吸入時就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也是在數息,也是繫緣一境,但不能放棄「功用」,不能放棄呼吸的目標要做什麼。呼吸間把心綁住是要,但身體同時也要早日成就。

昨天講的密教修法也是一樣,密法要成就,身體也先要有基礎,身體代表木板,木板要整修好,是先要擦乾淨,然後上漆,才能在上面寫字。一樣的,色身不成就,心是無法調理。禪坐中若是心起心滅,要觀心一境,如此來對治猨猴的心。你花很多時間做一些雜事,當然為了賺錢生活,無可厚非,但每天早晚半小時、一小時,好好坐在那裡靜坐,什麼都不要想,好好呼吸,這就是學習禪定。若連這個也不做,猨猴的心都是管不住的,如此要死時心還是一樣亂七八糟,浪費這一生。

所以繫緣一境等於在修禪定,用禪定來對治。禪定來觀心,所謂心是真心,覺知的心,把妄想綁在一個境界上,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像把猨猴綁在柱子上,繩子多長才能跑多遠,如果繩子很短,活動範圍離不開兩尺左右晃動晃動,這樣就好一點了,起碼在你能照顧的範圍之下,心是會動,但起心動念您可以馬上覺知,這是初步禪定,只是初禪境界而已,要自己起心動念時自己都要能知道,是想什麼,或煩惱什麼?慢慢修才可以體會到─若自己不起念,但是有個念頭現於心中,您就知道不是我在起心動念,是外面有人在起心動念,影響到你也起心動念,這樣你就可以觀心,心在想什麼,別人在想什麼。或別人的心,他在罣礙什麼,裡外誰起心就可以搞清楚。

講起來是很簡單,有的人達此境要修好久,可能還進不到這個境界,就是沒有好好修禪定。如果像猨猴一樣,把它綁在柱子,則不復肆<lb n="0600b18"/>
情蹺躑騰躍,它毫無忌憚,沒有考慮什麼,亂蹦亂跳。此時若能緣心於一境,這樣就可以對治猨猴的心。你說禪坐數息枯躁無味,學密法好了─觀字輪,或字觀,觀初悉地狣先扔弋巧,也是一種方法,也是變相的修禪定。看你要怎麼做,每個人到現在修了好久,都沒有進入一個狀況是不長進的。

總結:然此六十心或時<lb n="0600b19"/>
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發動先習<lb n="0600b20"/>
一時雜起或次第而生當於一切時留心覺<lb n="0600b21"/>
自然得順淨菩提心若阿闍梨為弟子平<lb n="0600b22"/>
治心地時亦當一一簡去也。

此六十個心,你是屬於有哪個心?如果很離譜的話,六十個心都具滿,每個都有,哦!這個是太離譜了。總是有偏向於哪一個毛病較重的,如果都沒有毛病,是可以很消遙自在,但那個人已經不是凡夫身了,心已沒有執著,如果不應緣,心常住空寂,本身沒有自己的偏好,什麼都是好,只會隨緣,這樣修得差不多,是差不多,但還有其他更細的等著修,如上述還有一百六十個心,還有無量無邊的心,…,那是很微細的。

講到越少的項目都是心較粗糙,起初心是有很嚴重的問題,越往後越淡薄,淡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個心不是那麼簡單能調理好的。很簡單的道理,腦筋清楚時都還可以和人講要怎麼樣、該怎麼樣。等到自己踫到問題時心就迷糊了,心陷入牛角尖裡去,不知修行真實都是這個樣子。

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發動先習如果你認為自己心之毛病,六十心裡好像哪一個和我很對症,你要來對治那個心?當你用功得利時就會誘發先天之習氣,您就知道要從何下手。剛講第六十個心是猨猴的心,一個心永遠從早上起床,甚至連睡覺都在作夢,夢東夢西,夢都沒停過,一醒來又是胡思亂想,這種人不修禪定怎麼行,所以一定要趕快修禪定。尤其幾位後來才來法爾的,沒有正式參加打坐班的,不知道什麼叫禪定,自己有看書,《佛門禪修與色身功用行》一書是看了,但也沒有去做。若是做了,反正沒有壓力,沒有壓力,不知老來將至,很快啊!

有關十二因緣法,高大德寫了十二因緣的報告,最後兩個字是老死,病死不是老死,怎麼會兩個字跳跳跳,跳到漏掉到最一行變老死病死,最後都要病死,所以你要趕快用功,時間不多,你不要說我才幾歲、幾歲,哪一天爬不起來就完了。明天爬不起來都不一定,趕快用功,語重心長告訴你們。

此六十個心,如果你說我的毛病在多聞,什麼都好,小乘大乘顯教密教,沒有階段性,反正剛開始全部接收,你就像波池的心,水流一直進來,你都照單全收,然後滿過頭了,一下子消化不了,完蛋了!你要看你到底犯什麼毛病,就要對那個毛病去改,行道用心,發動習氣者就先修。我常和你們講,找出一個最大的毛病來修,如果脾氣很不好,你就對這個不好的脾氣修,不好的脾氣修好,其他都是小毛病。如果你對錢看不開,很貪心,一百萬不夠,一千萬也不夠,要一億,這個心一直很強盛的話,你就把它花掉看看,捨掉看看還愛不愛錢,這樣就能解脫,習氣毛病犯在哪裡,就先發動者先修習這一部份。若是太多項目,六十個心我都有咧!那糟糕!有是有啊!總是有個輕重吧!到底哪個最重,最重的,偏多的,就是先下手,這個毛病對治得好,其他小毛病,其實過程之間就在改,就在影響它、改正它,觀念什麼的都在進步。

<lb n="0600b20"/>
一時雜起或次第而生一時很多亂七八糟毛病發生很多,或今天犯了什麼毛病,明天又有一個毛病,後天又有另一個,永遠沒完沒了在輪替著,這種人大概毛病煩惱很多,或在一天裡早上煩惱這個,中午煩惱另一個,晚上又煩惱另外一個,沒完沒了,這個真是煩惱很多。不管煩惱如何多,禪定是一定要修的,不修禪定如何斷煩惱。你說我要斷啊!我要斷啊!光講沒有用,還是要不怕身體痛、腳痛,不厭其煩,一小時乖乖坐在那裡。

有的人修心中心法,一炷香兩小時,這麼熬三年,才發覺自己多少都有點看得開。若你都不修禪定,也不修心中心法,而喜歡拜懺,那裡有懺就去拜,拜了半天我看他心地也沒有多大進步,為什麼?拜懺唸是唸啊!心胡思亂想,這些都沒有用,你說唸咒,唸得多久了,還是個性不改,為什麼?你的妄想心太重,用不清淨心,唸經、唸咒都沒有功德,心都攝受不來,唸經,唸咒有什麼用?嘴巴在唸,為什麼心還會想。我們本來就有八個心,眼睛一飄,誰進來、誰出去、誰幹什麼,都清清楚楚的,我在唸經怎麼知道誰進來誰出去,每一次哪個是最後來的都很清楚啊!

因我們有八個心,多心一心識,修行過程要能使多心歸入一心─真心。不然,八心同時都在動,那你唸經有什麼功德。如果唸得六根都忘記誰進來誰出去,然後專心注意經典在講什麼,這樣才有功德,我誦了幾部經後就有功德。很多人這樣誦了幾十年,說沒進步是比較刻薄一點,要說進步呢?是太少了。每個人的心,經由禪定來修心是最主要的,六十種心也好,一百六十個心也好,無量無邊的心也好,離不開要修學禪定。為什麼《瑜珈師地論》講十七種境界,就是個個境界中,讓你如何來改進此心,瑜伽(yoga)是這麼練出來的。

我不是反對你們到處去做法會,做得差不多了,就要趕快窩著,斷絶外緣,對準你這個心好好的修,這樣後面講得很清楚了,當於一切時留心覺<lb n="0600b21"/>
你從來沒有觀察你的在想什麼,因為你不知道你有一個覺知的心,其他都是妄想的心,你如果嗅不到初禪,留心觀察自心就觀察不起來,經典講了,聽也聽了,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只有一個心,真心與妄心不顯差別。有的人走到最後,八個心合為一個心─即住「多心一心識」,他這時不必再觀,當然他隨時隨地知道起心動念裡面是什麼意思,已看清楚了,雖無神通,這樣就有無量自在了。你做不到這樣,覺知的心起不來,胡思亂想的心、罣礙的心,天天的、時時的起滅起滅,但你都不警覺,這是沒有禪定功夫。

如果有覺知觀照得到,自然得順淨菩提心菩提心每個人都有,警覺一個念、一個外境、一個什麼境都能有,為什麼會不淨呢?是因為你很攀緣。菩提是智慧─離相之智慧,智慧的心是觀很多的境界,觀內心境界,觀外境人事物的境界,觀都覺知了,覺知放不開就不清淨,是不淨菩提心,這樣說你要解脫是不可能。昨天上課顯密教理論都一樣,什麼是解脫的心,是有菩提心,是沒有罣礙,不執著,這就是解脫心。如果連幻境念頭都執著,當然沒有清淨菩提心,能隨時留心觀察,內心境界,外在人事物境界,那時你起什麼心念,起了心念後有沒有放下,有放下就是淨菩提心,覺知以後放得下就是淨。覺知後放不下,反增加煩惱,那就更不清淨。事情不懂還無所謂,懂了以後又很煩惱,這就是心淨、不淨的問題。覺知的心大家都有,有的不禪定又開發不出來。開發出來的人,知道了但又是放不開,這是不淨菩提心。

如果覺知事情多了,世事也知道了,然後也放下了,無所謂了,這樣才是順得淨菩提心。若阿闍梨也好,像導師為弟子平<lb n="0600b22"/>
治心地時,亦當一一簡去也。如果上師、導師觀看自己弟子,建議他修什麼。哎!你的最大毛病在哪裡,你要修什麼,一個一個撿擇捨棄。若是你一下子要修,修不來,就一個一個來。上根機的人,從起心動念處下手管制這個心,如執杖牧牛,這種人能無所不辦,制心一處,無所不辦。但我又做不到這樣,什麼是制心一處,我制這邊心,它跑那邊去執;我堵這邊,它想那邊,永遠都在兜圈子,抓龜走鱉,追此心追得很辛苦。

如果你是禪修進入開悟自心境界─自心現妄想之境,起心動念都能知道,然後又不和它攪和在一起,它就沒有什麼動力、動能,妄想自然就下去了。這樣修不是很簡單嗎?吃飯、睡覺就是在修行,吃飯睡覺中間心起心滅你都能知道,觀照然後不和它攪和,也不聽它的,管它管得死死的,能這樣子修行是最直接了當的。一般人說今生要開悟自心是很難,也是沒有錯,但可以漸進管制這個心,把習氣毛病這麼斷。你自己警覺,毛病多少自己都知道,如果不知道,你要去問啊!我的毛病到底在哪裡?問你的同學、同修,你看我到底什麼習氣最重,什麼毛病最重,人家講的和自己以為的,有沒有一樣,如果是君子所見略同,你看我和我自己看自己差不多,那就好辦了,趕快對這個問題採取對策,這就是修行,六十個心是還比較粗的。

 

11.若干種心()

百六十心

再來講一百六十個心,我們在講佛祂知道一切心,凡夫心、所有心,祂都清清楚楚,我們知道有六十心還不夠,才六十種人嘛!一個人就可能俱足六十種心,還有其他的咧!所以下面提到一百六十個心,看看一百六十個心,它是怎麼去算,這也是出自密教的經典裡。

 

百六十心─<p loc="">經云:「祕密主!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lb n="0600b24"/>
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亦<lb n="0600b25"/>
是答諸心想及心殊異也由有無明故,生五<lb n="0600b26"/>
根本煩惱心,謂貪、嗔、癡、慢、疑,所以不說五見<lb n="0600b27"/>
者,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此五根本<lb n="0600b28"/>
煩惱,初再數為十,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再<lb n="0600b29"/>
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八十,第五再數成一<lb n="0600c01"/>
百六十心

經云:祕密主!是指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lb n="0600b24"/>
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亦<lb n="0600b25"/>
是答諸心想及心殊異也。這裡講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是在講什麼,就是我們根本煩惱有五個,一、<lb n="0600b23"/>
二、三、四、五代表五個毛病─貪、瞋、痴、慢、疑,有的說五見。由有無明故,生五<lb n="0600b26"/>
根本煩惱心,然後它要去演算,以屬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有的經典講六十二個煩惱,六十二見,上面講六十個心。

此五根本<lb n="0600b28"/>
煩惱,初再數為十,若五個煩惱,再數就是再算一次就是兩倍為十個。第二再數成二十,第三再<lb n="0600b29"/>
數成四十,第四再數成八十,第五再數成一<lb n="0600c01"/>
百六十心。你如果會算次方,一乘二是二,二乘二變四,四乘四變十六,下去就可以算到三十二,三十二乘五變一百六十。一個煩惱,五根本煩惱是吧!拿一的一次方是一,二二=四,四四=十六,三十二乘五個根本煩惱,成一百六十個心,下面說明其道理,是這麼算出來的。

故云,一、二、三、四、五再數成百六十<lb n="0600c02"/>
心也以眾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lb n="0600c03"/>
隨事異名,輒分為二就此二中,復更展轉細<lb n="0600c04"/>
分之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說,若更約上、中、<lb n="0600c05"/>
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塵勞,廣則無量<lb n="0600c06"/>
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皆破為二<lb n="0600c07"/>
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心小枝,從此復更<lb n="0600c08"/>
離分,則條葉不可勝計

另一種算法,以眾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不是斷見,就是常見,是為二法。無法像不退轉菩薩得到中道觀,一分為二,就此二中,復更展轉細<lb n="0600c04"/>
分之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說,若更約上、中、<lb n="0600c05"/>
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四千塵勞,廣則無量。譬如從一種子生五個根本,哪五個根本,一根本破成二,剛剛講的次方,二二變四。四四變十六,算到第五關則成一百六十個小枝。你們腦筋動得快,一枝樹枝破二那是二算一次,變二枝,兩枝再各破二變四枝了,四枝各破二變八枝。每一枝再切破成二,變成十六,十六再破成二變為三十二,已經數到第五關,因為你有五個根本煩惱,所以三十二乘五就一百六十個小枝,一百六十心是這麼算出來的。

上面那個是五加五就十,十加十就二十,二十加二十變四十,四十加四十變八十,八十加八十變一百六十,這兩種算法都一樣。貪和不貪是兩個,中貪和中不貪又變兩個,不管是加倍算也好,或是剖開來算也好,到第五關都變成一百六十個心,一百六十心除以五,一個心剖到五次這麼加倍就是三十二,這兩段在講一百六十個心是怎麼算。

又如劫初時,人皆化<lb n="0600c09"/>
生,以念為食,身光自然安樂無礙然以不知<lb n="0600c10"/>
心實相故,稍貪著地肥,由食味多少,色貌隨<lb n="0600c11"/>
異,是非勝負之心,猶此而生以有憍慢心故,<lb n="0600c12"/>
福利衰減地肥隱沒,乃至地膚林藤亦復不<lb n="0600c13"/>

你看經典在講每個世界剛開始成立或人類毀滅後,又開始要有人類時,是稱為劫初,你看今天網路上講《佛頂尊勝陀羅經》,阿彌陀佛祂觀祂的東方,祂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無量微塵數之外,有一個星球產生,那個星球沒有陽光,是黑暗,祂是發心啊!這邊的人怎麼來度他們,所以就派了兩位菩薩來,誰願意來這邊化導眾生,就有兩個菩薩願意來,當時地球是黑暗沒有太陽,祂就創造一個太陽,又創造一個月亮,然後阿彌陀佛就自己參與,化一個菩薩來這邊教導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祂化的。這當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地球剛出來時,是多久以前,現在出現的一千零四個佛,一個佛平均五億多年,算一算等於是五千兆、五千億年前,地球剛發生時沒有人,沒有人就很黑暗寒冷,那裡可以居住人類,不可能,等到有地球月亮,天上的天神祂們就會來,這些都是輪迴來的,因為光音天的天神,祂心還不究竟,所以還會再輪迴,因還有貪的心,雖然會飛,壽命盡了就飛到地球來,因為地球已經可以堪居住,那時候人都是這樣化生來的。

有時你說人一定要經過媽媽肚子才能化為人,這是我們一般現在人的看法,你如果能突破思維,過去很多這種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是真實的,人和動物能生出動物身人的頭,動物的頭人的身,這種不可思議的事好像只有神話裡才有,但古早前確實是這樣子,所以那時地球上開始化生的一大堆。

前幾天一個大陸女孩子說,這人大概還沒有結婚,每一次非人鬼神來和她做愛,她夢中也沒有拒絶,然後就是這麼好幾年都是這樣子。我和她回說你這樣危險,這樣下去可能會生鬼胎,結果信一出去,她就寫了一封回信,說已經生了鬼胎了,因為她不敢講,是沒有人會相信,人和鬼生小孩,化生就是這個樣子。

當初的人都是天神飛下來,接觸了地球上的東西,拿來吃,本來有光接處濁物就沒有光,本來會飛就飛不起來,因為和地球結了緣,每個天神下來化生,每個人壽命都很好,以念為食,當下來動了念,要吃什麼就有什麼吃,身光自然安樂無礙

然以不知<lb n="0600c10"/>
心實相故什麼是實相?心起心滅是它自然的罣礙,內在的妄想,感召外境的心,你對它不執著,就是心的實相,你在學習禪定,學習佛法,學實相觀,《金剛經》講實相觀,是講這種道理,你聽經聞法了為什麼做不到,因上面有六十個心,後有一百六十個心,造成你心沒有實相觀的能力。就是天神這樣還是不究竟,所以不知心的實相,稍貪著地肥。劫出土地肥沃,產生很多自然的食物,你想吃就採,劫初時不必栽種就有得食用,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也是一樣。你看經典,未來彌勒菩薩下生也是一樣,祂出生時也是人壽八萬四千歲開始,你要吃什麼都有,粳米什麼的都味美,非常的好吃,你吃下去本來沒有大便,慢慢心越來越粗糙,開始就有污穢,然後就有大便。本來大便出來後,地面馬上裂開掩埋,比現在自動廁所好得多,剛開始人壽八萬四千歲是這樣。

慢慢人心越來越變壞,毛病越來越多,平均壽命很快就對折,八萬四千歲變四萬歲,變二萬歲、一萬歲,變五千歲,變二千五百歲,這都是起了貪瞋痴慢疑等毛病。由食味多少要吃多少都有,吃多了的人色貌隨<lb n="0600c11"/>
吃得多面貌就越糟糕、粗糙,因貪心越重,你的面色就有變化,那時剛開始也沒有男女,後來才產生男女相,一到梵天以上沒有什麼男女相,欲界天以下才有男女之相,看很多經典才了解很多不可思議的人類他們是怎麼變,是非勝負之心就起來了。你行我不行,怎麼樣的勝負心慢慢起來,猶此而生以有憍慢心故,<lb n="0600c12"/>
福利衰減地肥隱沒。少吃的人是美貌好看,此等人慢慢驕傲心就起,什麼習氣毛病都出來。本來人類剛開始有福報的這種要吃什麼就有,排出來的污穢慢慢沒有。此時因人心變壞了,地肥已隱沒了,沒有了。現在還要下肥料才會種出東西,以前不必肥料,土地自然長出可食之物。後來人心不善,乃至地膚林藤亦復不<lb n="0600c13"/>
本來很漂亮地球表面肥沃的皮膚都沒有了,現在的環境更貧瘠,因為走山啦!地表幾十公分以下才清淨,上面都亂七八糟,這種就是我們福報和業力的關係才越來越差。地肥沒了,就求其次,食自然的粳米粳米是最好的食物,我們說三白食,所謂三白食有什麼好吃,粳米就像古代的在來米一樣,米粒比較長一點,蛋白質含量是差一點,不會那麼多,但好消化。

現在農業科學發達,把稻米還蛋白質量提高,品種改良,才有蓬來米,糯米的出現,但米蛋白質越高,增加胃的負擔,不好消化。早期的粳米是最好吃,很容易消化,你看幾十年前,家境不是很好時,沒有大魚大肉好吃的,光吃白米也長得很強壯,反而現在大魚大肉吃得肥胖,身體反是不健康。

從這一段可以了解人類福報退化是如何發生的,心惡化越來越重,始有男女之類本來吃人間美味很好,慢慢吃到粳米出現時,男女相就開始分化出來了,天神怎麼會變成男和女,其實都是基因的問題,如果有學過醫學生理學,基因的變化很奇怪,同樣一個基因的發展,可以變男變女,它的結構其實都一樣,但在發育之間,改變形狀就分出男女,但結構看起來不同,其實部位和發育的東西都一樣,這個在解剖生理學來講,基本上結構是一樣的,你有興趣可以去研究。

婬盜殺妄<lb n="0600c14"/>
等種種非法就開始發展了有男有女就有淫欲,有家眷就要養,不能養就去偷,有偷盜、有爭風吃醋,就有互相砍殺,或有妄語,等等殺盜淫妄四大重罪,等等非法事開始出現。如果沒有男女分別,這種心的毛病還好一點,有男女就有嫉妒心,有嫉妒心,惡念頭就一直會出現。

一般不知道修行的人,是不是活在男女之間的問題上,如果不是在男女之間的問題,也是在貪念上,貪人家的錢財,貪人家什麼東西,才會犯殺業。如此四重罪一起時,什麼毛病都一直出來,次第而起。這些事在阿含經中已廣說明了,《阿含經》裡已經廣為說明這些現象。

你要看世界的起源,人類如何冒出來,要看本起經,看起來是玄,但你要懂得它的人心是如何變化,你會覺得這是很合理的,不會說這可能嗎!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那樣,或覺得不可理喻,那就是對於佛所說有懷疑心,這些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祂為什麼能講出這樣事實,因為祂有無量神通智慧,用心就可以直接了解,所以祂講出來都是真實的,《金剛經》講如來是真語者,如實語,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只是我們智慧不夠,看不到這些事,講不出來道理,但我們起碼對釋迦牟尼佛講的,都要能相信,這就是有無礙智。

<lb n="0600c15"/>
是以來,有種種族姓種種方俗。自從有男女,就有種種族姓,種種地方風俗開始出現,一個地方有其語言習慣,起種種業<lb n="0600c16"/>
煩惱結,再成種種眾生趣造種種五陰之身,成就六道眾生之五蘊之身,<lb n="0600c17"/>
非一切智人,則不能究其條末,我門凡夫當然不懂,所以依五蘊身造業輪回不斷。只有佛才是一切智人,佛才有能力講這些,人類成敗之道理。

這是說明六十心,和一百六十心的源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或變成無量無邊的心,怎麼這樣心態,這一段講人心不古,慢慢演化出來人心的問題,從開頭講劫初時,無人類道天上的天神來地球玩,玩了以後就結上地球之緣。剛開始還不錯,過得有足夠吃的地肥,慢慢就產生問題出來了,講來講去就是心的問題,福報很好時心是還清淨,時間久了就會作怪,難怪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在人壽四萬歲左右,就開始一個一個出現,剛開始人類是沒有什麼五濁惡世的,五濁惡世是後來才現起的,無明之貪瞋痴慢疑多時才正式出現的。

諸阿闍梨,所<lb n="0600c18"/>
以為此喻者,欲表一無明心隨事離分,即成<lb n="0600c19"/>
阿僧祇妄執也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lb n="0600c20"/>
者,若以淨菩提心為出世間心,即是超越三<lb n="0600c21"/>
劫瑜祇行

我們之根本無明,隨各種事端、因緣曾加,就這樣會離開我們自己本來應俱足福報之本性,一迷失後就慢慢演變成一世、百世、千萬世、萬萬世之輪回,這是變成阿僧(asajkhya)妄執所致。阿僧祇是指不可數的數學數目,大概51個次方之數,以前我在講數目字時,阿僧祇asajkhya還記得嗎?1x10之後面有五十個零,它是人類產生妄執性,執著之習氣,毛病越重,執著心越重。若有人能力能離世間三妄執,此出離世間之心就會發生<lb n="0600c20"/>
你要修行就一定要超過這三個妄想執著心性,求出世間的心,求解脫,脫黏啦!過去你是有很好的心地,沒有煩惱的心地,經過無量劫造成你的迷失而成很強的妄執性。現在你要回到原點,所以要經過「三妄執」的去除,三妄又作「三劫妄執」、「三劫惑」。略稱三妄、三執、三劫。

這六十個心,一百六十個心,分成粗中細三種境界,三種境界根據後面講,妄執性重的花三大阿僧祇劫修除,修了一大阿僧祇劫,變成中等妄想執著,再花一大阿僧祇,剩下比較細的妄執性,最後已經再過一阿僧祇,合三大阿僧祇劫,就能突破微細執著,就可以證到自性清淨,我們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來的。你迷糊時,也是花了好久時間才產生根深柢固的妄執性,現在你要修回去,還是要花那麼長的時間成就瑜珈行(yoga caryā),這是很合理的。

所以你才會看到今生所相處的人,有的人修得零零落落,哪一個人喜歡修得零零落落的,若這樣他可能在第一大阿僧祇劫裡的,對於佛法他是聽也聽了,學也學了,做起來就是比別人差一點,因為他是落在第一個阿僧祇劫裡。如果修得好一點的,但沒有比人家好,可能是落在第二阿僧祇劫裡修行,所以知道這樣後就不必太和人家相比,人比人會氣死人,和自己比就好了,我有沒有進步,去年和今年有沒有進步,明年要比今年更好,如果你積極心較強,精進心夠,你說我不要三大阿僧祇劫,我要縮短在一年內、或一念間要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這種太天真的人也有,但不要著魔,有這種心態的人是很容易著魔,精進心夠,也要福德夠,這樣就會接觸到好的因緣,能好好修後,就真如悟道。

像《金剛經》裡講的,你可以接觸到般若經、密法,起碼都是已經供養過千千萬萬億的佛,有這種善根才有辦法今生接觸到《金剛經》,及大乘的密教,這些都是有因緣的。這裡講的我們要了解它三大妄執性,既然已經造成了,那怎麼修回來,若能得淨菩提心,以此淨菩提心就能得出世間之心地

菩提是覺知了自己的心,用覺知的心,來觀照煩惱心,外境人事物、、、等等的心,你要有清淨心不黏、不執著一切境,這種功夫是我們要的出世間心,如果無法做到淨菩提心起,你還是世間人,佛法學是學了,無法自在,什麼事情還是有煩惱、還是看不開。淨菩提心有了,你已修到了出世間的心,如此行者即是超越三<lb n="0600c21"/>
劫瑜祇行,就是成就yoga道行。

梵云劫跛,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lb n="0600c22"/>
妄執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lb n="0600c23"/>
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lb n="0600c24"/>
十心等一重<gaiji cb='CB00308' des='[-+鹿]' uni='9E81' nor='' mojikyo='M047591' mofont='Mojikyo M109' mochar='4F75'></gaiji>妄執,名一阿僧祇劫超二劫<lb n="0600c25"/>
瑜祇行,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lb n="0600c26"/>
二阿僧祇劫若依常途解釋,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lb n="0600c23"/>

梵云劫跛kalpa以前《解深密經》也講過,此劫名相一個是講時間、時分,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劫跛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或者是講妄執,如果劫跛是指妄想執著的心,若依常途解釋,要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lb n="0600c23"/>
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祂是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證得成佛,就是沒有什麼好的因緣,沒有資優班這麼超越的,祂是這麼修的。因為有一些佛祂曾發願,就能超越原有修行時間所需,有時佛講一些咒語,你能依此修,這一持唸就以節省修行時間。如果你有幸可以聽到大悲咒,而且持誦大悲咒,若悟道者即可以從初地直趨八地,這是《大悲經》裡這麼講的。當初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祂入登地菩薩位以後,剛好聽到千光王靜住佛演說大悲咒,祂聽了以後法喜充滿,然後持大悲咒,馬上從初地直趨八地,八地就心能不動,沒有煩惱了,節省一大阿僧祇劫。如果有一天你真開悟了,就知道要盡量持大悲咒,也可以把散亂的心,不定的心,感召敏感的心,慢慢地降低,這樣機緣你就可以得到不動地。一般人如果在釋迦牟尼佛之修法要花三大阿僧祇。

若祕密釋,超一劫瑜祇行,即度百六<lb n="0600c24"/>
十心等一重<gaiji cb='CB00308' des='[-+鹿]' uni='9E81' nor='' mojikyo='M047591' mofont='Mojikyo M109' mochar='4F75'></gaiji>妄執,名一阿僧祇劫。但不是全部哦!是一粗重心病能除而已,一重是什麼重,粗的妄習氣,好不容易,修了好久好久不可數的時間,怎麼才把一百六十個心粗重的毛病才解決而已,還剩下重細的毛病,名一阿僧祇劫,即超二劫<lb n="0600c25"/>
瑜祇行,如此又度一百六十心等一重細妄執。這裡沒有講重,講細,粗細誘發第二大阿僧祇劫,<lb n="0600c26"/>
二阿僧祇劫

真言門行者,復越一劫,更度百<lb n="0600c27"/>
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初心,故<lb n="0600c28"/>
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lb n="0600c29"/>
則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然就第一重內,<lb n="0601a01"/>
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也,<lb n="0601a02"/>
度世間六十心,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lb n="0601a03"/>
三妄執也

真言門行者,如果進入修陀羅尼,有諸佛菩薩垂跡加持身加持,復越一劫,一劫是一劫,這裡講是阿僧祇,更度一百六十心的一重為細惑,這是第三重,極細的妄執性,就是很微細。我常講什麼是微細,什麼是粗,就是你有妄想但沒有去做,有妄念不理它不會去執行,表示病根還在,極細妄執還有。成佛者是這些都沒有了,凡夫才有粗、細、極細的毛病在,依你修行的境界不同,一般有的在第一阿僧祇裡,有的在第二阿僧祇裡,有的第三阿僧祇裡,心有不等,毛病都有,但各不相等。你如果修三大阿僧祇,得至佛慧初心,覺悟的智慧的初心而已,有慧才好辦事,才能控制你的心,才能學佛法,所以這裡講到第三阿僧祇劫時是真言門,是靠佛的身語意三業用真言咒語來淨除微細惑。為什麼?因為有佛菩薩直接加持,清淨身語意三業加持,你比較能得利來修心,把極細妄執性滅除,這樣修行是有概念啦!

無始劫來我們犯的毛病,有三個妄執性,花了第一阿僧祇時間去除粗的習氣妄執,再花二大阿僧祇去除中細的妄執性,最後要進入斷除極細妄執性,就要靠真言門來斷除,所以要入壇城,依手印、咒語、觀想等身口意三密來修入。靠自己修行是沒有辦法成大事的,因你的智慧就是這個樣子。如果能依真言陀羅尼門修到極細妄執性滅時,那時佛心中,如佛的智慧才有一點顯現出來,自己有佛心現起來,那就自己可以修得好一點,佛慧初心是這麼現,講三阿僧祇劫成佛是這麼來的。

「若一生度此三妄執,<lb n="0600c29"/>
則一生成佛」,這句話大家喜歡聽,以為真的要花三阿僧祇嗎?時間很久,如果一生要度盡成佛,就要從密法開始修起。但密法又有純密、雜密,你要進入修純密境界修行才能一世成佛,這種人起碼心要已清淨得差不多了。如此能依法進入壇場裡學,才能說一世成佛。現在的密法比較偏窄,是一點點的密法而已,不是像古代釋迦牟尼佛傳下來那種密法,你看光《金剛頂經》,釋迦牟尼佛以前講的時候,當然講很多,等到金剛智大師帶來中國時,在船上越到大風,把比較完整的本子流失了,留下來卻是比較簡略的,摘要的。所以我們人的福報很薄就是這樣子,只能歸因果一句話。能傳下來的密法,好不容易要傳來中國,結果完整的本子丟掉了,剩下薄薄的略本。

《大日經》也是一樣,像梵文一樣,梵天傳下來是幾十萬偈,一改再改,改到最後剩幾千偈。幾十萬偈,甚至於是幾百萬偈,剩下幾千偈,這差多少。我們智慧不夠,福德不夠,留下來的這些要修心養性的這種東西都沒有,末法時期就是這樣子。你現在學密法,從悉曇開始學起,昨天講狣一巧三個方便法門,是觀四十二字自母之前行,修了後就可以開發出你的智慧,每天若可記兩千偈,學東西就比較快,不然我們都是學這個忘那個,學那個忘這個,記憶力非常差。光六十心講完了,你可以講出幾個心來,比較有印象還有幾個心,沒有辦法聽過了就記住,為什麼?

第一心是什麼?到六十心是什麼?講不出完整六十心來,只有幾心個印象比較深的能記得,我們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福報比較差,佛理要懂,如果今生知道粗、細、極細的習氣有,我有沒有辦法在今生把它弄得像個樣子。這是要你發心的,如果你不用功,被世俗事情綁住,那有心也沒有力。學了幾年佛法也是一樣進步很少,還是要修正一些觀念。

昨天早上做法會和你們講,你晃來晃去還是活過來,我們在這裡不晃不晃也是活過來,那你在晃什麼?你晃蕩的不是多餘的嗎?還是三餐照樣吃飯,我都不晃坐在這裡,天天做事情,我也活下來了,不知道你活下來是為什麼?要想一想。有的人念頭一轉,我在幹什麼?一發心就出家去了,念頭一開修起來就比較快。發心你要一生之間度三妄執性,這是發心啊!有一些比較有暴發力,有我們想不到的意志力。

比如說發心要修「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倒下來睡,然後修時天天都站著,就有這種人要修此法,像這種人才會成就,才會有一生要斷三妄執性,多困難的法都要修了,當然較易成就。尤其年紀輕,越早聽到佛法,能發奮圖強去做,才有辦法一世之間去除三妄執性。若是老了才發心要學,六、七十才開始要學佛,有心無力,因為這個肉體,光盤腿就盤不來。如果能在年輕十幾歲開始就學,又能懂的要訣,當然力氣也夠,然後心地也夠淨,這就好辦事。每個人因緣不一樣,我只是提醒你們,要修得得早一點。

何論時分耶?然就第一重內,<lb n="0601a01"/>
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何必談論修行時間要多長?即刻就開始修了,初起修還是重內習之修除,若是修了半天,粗的習氣知是要斷,花了好久,才搞清楚「五蘊身」和「無我」的道理,唯蘊就是唯有蘊名,其中實無我,這就是「唯蘊無我」。五蘊身─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非我,因它是無常法,故說是苦,因是苦、是無常,故說非我、無我,色受想行識裡面色心二法都是無我。你看了《楞嚴經》五陰魔相裡所講境界都是虛幻不實,才搞清楚裡面所有自性所產生的現象都是無我,這樣才過了一阿僧祇劫。所以說開悟的人已經修了一阿僧祇劫,他已從初發心開始修行,到正式開悟時,已經花了一阿僧祇劫的修行了,最初才能真正解了「唯蘊無我」這句話。

《楞嚴經》講的道理也一樣,你能現起五十種陰魔,然後你才搞清楚,這都不是真的我,真的我是不執著這些現象,回歸到空無的心,即名出世間心生也,度過魔相始得超越世間心,起碼超越欲界,<lb n="0601a02"/>
度了世間六十心。這樣你就度過六十個心,一阿僧祇度六十個心,這是第一重粗的妄執性。再入第二大阿僧祇再度六十個心是第二重細習氣。

第一重除粗習即能離五蘊,知「唯蘊無我」時就是出世間心。再從第二僧祇中離第二重細習,修除六十個心時,這時已知離蘊我和十種顛倒,七顛倒加上三根本貪瞋癡。七種顛倒是指對於事理妄見。即:(1)想倒,即非理之想。(2)見倒,即邪見。(3)心倒,即妄心邪識。(4)於無常常倒,即於世間無常之法而起常見。(5)於苦樂倒,於世間之諸苦而起樂見。(6)於不淨淨倒,於世間之不淨法而起淨見。(7)於無我我倒,於世間之無我法而起我見。再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三毒就貪瞋痴的根本,離開無我顛倒,我執顛倒所產生的三毒貪瞋痴的根本,名越三妄執也。三毒斷才是真正超越三妄執性,第三層次的妄執性。

復次有三妄執,所謂根、境、界,淹留<lb n="0601a04"/>
修行根謂六根,境謂六塵,界謂六識界,以<lb n="0601a05"/>
內外十二界即是根境,故合言之,此是三果<lb n="0601a06"/>
學人所留滯處,故云淹留修行也

所謂根者,根者是六根,境者,是外塵境,六根加六塵變十二境,如果你心產生了就會有境界,界者,就有六個識心生境界想,六加六加六變十八界,變成世間種種萬法,世間相,淹留<lb n="0601a04"/>
修行。被妄執性淹沒,你能這樣發覺根、境、界,妄執性分三個層次,就對這個境界來修,根就是六根,境就六塵,界就是六識界產生心,變成一個境界,內外十二界就是根境,內心和外境合起來十二根境,如果合起來講,此是三果<lb n="0601a06"/>
學人所留滯處,心不清淨,停在那裡的地方,是為淹留修行,留下來你要學的,這已經到三果,阿那含境界,還沒到阿羅漢,下面才有阿羅漢境界。

復次有三<lb n="0601a07"/>
妄執,所謂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即是<lb n="0601a08"/>
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凡有三種三妄執<lb n="0601a09"/>
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初,心與小乘見道<lb n="0601a10"/>
適齊,然不墮聲聞正位所以爾者,由彼從初<lb n="0601a11"/>
發心,即知心性但為我倒所覆,未得現前

復次有三<lb n="0601a07"/>
妄執,所謂業煩惱株杌(枯木眾,要生不能生,要滅卻還有枯木殘留),及無明種子,即是<lb n="0601a08"/>
無學聖人所斷,無學是證到阿羅漢的人,或八地菩薩,剛剛講直趨八地,祂所要斷的內心妄執性,這是最難斷的地方,粗習好修,細習難斷,修行就是這樣子。所以你剛開始進步得很快,等到最後你說沒有習氣,心還是在晃蕩,你說心晃蕩又沒有去做,那怎麼斬草除根,這就很難修得,難就難在微細惑、根本無明。

你要思維這些阿羅漢是如何成就道業的,不是這麼超越三毒就能完全都不起念,超越諸境清淨,是於微細起時,這麼對著它,轉它,若不能這樣,你永遠無法成就道業,最難斷是在微細的地方。當然講斷是要完全斷,不是耦斷絲蓮,你只要斷就會現起神通,你要去思維這些事情,不然就是沒有斷盡。為什麼古代的人,他聽經聞法,當下把心調整一下,然後即悟無生法忍,好像是蠻簡單的事情。我們聽是聽了,怎麼去攝修時,卻使不上力。

如果你善於觀心,轉微細習氣,能夠讓它難斷而能斷,第三層次的三妄執性就真的滅了,所以說這是學摩訶衍(大乘)的人,摩訶是大,初得出世初剛學得出世間智慧,此時心量、證量始與小乘見道<lb n="0601a10"/>
適齊,此心與小乘見道者差不多,適齊就是相當相當,只要進入梵天,色界天境界,就和小乘修行境界差不多。如果是在二禪境界,你要斷瞋心、懷疑心,渡過身體那種酸痛,你就有二禪境,大概就有須陀洹境界,雖然講聖果,然初二三果是方便說說,方便就是還落在色界天禪定境界,你不修禪定怎麼可以突破身體、心理,心還是要動,還是要知繼續修,不然會墮入聲聞正位

但祂沒有駐紮在此境界而墮入阿含道裡,就是得證阿羅漢,如果到小乘的道心相等時,一轉念就可以發菩提心,直接去修大乘,這樣就不會墮入聲聞正位,成定性聲聞。因為修行中,如果對阿含道之追求,不是有那麼強盛的意念,到那個境界自然要轉,就能轉修菩薩道。有的人不是這樣,他人只要聽《阿含經》、行阿含道,其他經典不喜歡聽,這種人沒辦法,修來修去到最後會走入聲聞乘。聲聞乘一進去,得涅槃時,住入涅槃就二萬劫。

所以我們知道要學真佛法,為什麼可以縮短時間?如果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滯留在那裡無所事事,住入涅槃境,當然祂的心是很愉快沒有錯,但未來要成佛時間就會拉長。所以爾者,如果像這樣的人,由彼從初<lb n="0601a11"/>
發心時,即知心性,心是何,性又是什麼,但卻甘願為「我倒」所覆,我執四種顛倒─常樂我淨所以你無法繼續修菩提心,菩提心未得現前菩提心不發,即會墮入聲聞證位,也就是成定性聲聞,經典名稱講就是定性聲聞,就是不管人家怎麼講,或經典怎麼讀,反正就不喜歡看那些經典,喜歡讀《阿含經》,行阿含道,喜歡求涅槃,這種人還有一個我可以入涅槃的心,這種錯誤執著,顛倒迷惑了他,真正佛的智慧是無法開顯出來。

<lb n="0601a12"/>
時諦觀陰界入等,悉從緣生無常變異,是中<lb n="0601a13"/>
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不生<lb n="0601a14"/>
無量見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lb n="0601a15"/>
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

<lb n="0601a12"/>
時,仔細諦觀陰界入等。如果你有辦法真實的觀自心,導入五陰身起,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等的世間法,悉從緣生,無常變異。這些法如果沒有因緣便不生這些法,如果沒有因緣,生起這法就是內在的妄想,這些都是不真實的法。如果有因緣來,你起了這些心,包括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等的法,也是無常變異,不是絶對的,是因緣法,因緣和合而生,如果您不能做到這樣,那你道業怎麼成?反正您固定了這樣的模式,你成就的是阿羅漢道,那菩薩道怎麼成?

有的五陰執著淡薄,有的執著得很,有的六入(六根入六塵)有看沒有到,有聽沒有進。有的聽了就迷糊了,常常有變化,而且就是你面對因緣法,也不是絶對永遠不滅,緣滅法就滅了。既然諸法從緣而生,且是無常變異不定,這裡面何有神我主宰,有麼是神我之存在?若是真的我是無執的,也無所謂神力,能產生威力的是神我嗎?以此為求道之目標,從無常求超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執著,這樣的悟知能解因緣法的神我,不是真的究竟。

你能作如是的推求、思想,即能明確了知「神我」本是不生,本無有一神我可生。一切法是從識心而起,識心若不動,法哪裡有生,不生,阿字觀,你用在這裡就可以解釋,即了,了就是了解我們的神識,我們的心識,有生不執著就無生,因為它無常變異,能不執著,不強求住涅槃境,你就能了知法本不生,如果了解諸法本無生,就是悟入大乘法境界。從阿字觀,諸法本不生故。

這樣思維與修證,直度無量之見解羅網,能網住您的,是你的習氣,若您能可以超越這些習氣,淨菩提心少分增明這樣你的淨菩提心,才有一點點少分的增加,心地能發光發明。我們要修的就是淨菩提心,如果培養出真正清淨覺悟的心,不執一切境的心,就心對一切法無執。像上面阿羅漢為什麼會墮入聲聞證位,就是有發菩提心但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祂執著有我,執著有一個法可以解脫,所以無法證到菩薩道,這種不執著斷常之見,你能得到斷常都不執著,也才是真正悟到佛性,才能圓融此菩提心。

這樣就可以度無量眾生,但度眾中又能不執著,此淨菩提心,越清淨就越沒有執著,越沒有執著,就越清淨。初獲得菩提心,不是說什麼都不沾,都要去沾鍋,現在世俗說法,不沾鍋說你清高、無貪,這是假的,沾了鍋又不執著,不墮落進去,那才是真的。不沾鍋就不去踫,不去踫當然不沾鍋,你去買不黏的鍋,買對的話炒菜,做什麼東西,還是要做,做了以後不黏鍋,這才是不沾的鍋。買一個鍋煮了東西就黏了,若心像這樣,這還不是自在。

密教喜歡講淨菩提心,如果顯教理論搞懂,菩提心就很容易了解,我們自性踫到一切因緣法都不被黏,不被黏就覺悟,覺一切法是因緣法,覺一切法是無常,覺一切法本不可得,這樣就可以安住你的心,什麼是可得、不可得,什麼是離、不離法,照樣和眾生攪和,但不會執著絲毫,這才是真正學佛法的究竟。

由得菩提心<lb n="0601a15"/>
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有真正離相之菩提心,才能不墮入聲聞、緣覺乘。如果產生它自己無量威力,就可以不被一切境所迷,所煩惱、所黏住,這樣就不墮入二乘,就是不執著我,就不會墮入有一個涅槃可得的境界。聲聞有個心要清淨,一墮入涅槃境界,是非常舒服,什麼事情都不管,反正天塌下來我也不管,心是很自在,這還是避免接觸因緣所得到的自在,這是不真實定。我們學佛法,要學沾了鍋,但不會被黏,度眾生無量,但不被眾生度走,這才是真正功夫,這就是淨菩提心獲得後就有這種能力,它的威力,勢力應該能做到這樣,才是得淨菩提心。你在學《金剛經》也是學這種能力,就是實相觀,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種功夫。

然彼行者有法執<lb n="0601a16"/>
當心,若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時,雖不於中<lb n="0601a17"/>
起諸我倒而心住於禪慧等法稽留淹滯,不<lb n="0601a18"/>
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實巧度故,名淹留修行<lb n="0601a19"/>

然彼行者有法執<lb n="0601a16"/>
當心菩提道如何走之道理是懂了,要直取淨菩提心,但是有法的執著在,常把此心綁住,那我怎能真得淨菩提心?如果上面說不墮入聲聞、緣覺,如果墮入了就是有我執。現在如果超越我執,知不墮入聲聞乘中,但還有一個法執作祟,法執才是微細的心不斷的根本。我執比較粗,到第三妄執性,落入微細、極微細的心,你說那不成氣候,不成你氣候是你腦筋清楚時,狀況沒有時,你覺得我很自在,如果事情來了,因緣來了,你還是會執著,所以法執才是我們輪迴的最根本,欲斷到真正超越我法二執,也是在俱生法執上下功夫。

若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時。這時要如何度過法執的層次?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您可以於過程中不執一切境界。若是直接修大乘法,念佛、禪修、密法等,你可以於卅七道品修而不證,不證就是不去得到那個境界裡去。像禪定的人,心眼一開,可能就進入多心一心識,直見自本心與妄習,若能於此時能知執杖牧牛,你真正在執杖牧牛,修心養性,數十年中霹靂啪啦地就走過去了。哪裡說:哎呀!我得了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或是我得了什麼境界,這些都不必去證得,但是他的心清淨度已經超越了某些聲聞乘之境界,也許有五根、五力的能力,甚至有八正道的知見,你有沒有證都沒關係,走過去就是了。若是過去世有證的人,今生再來行菩薩道的,有時走得很快,忘記看過程是什麼。

有人是這樣子的,這樣有一個盲點,就是你如果要度無量眾生,講不出這一段的內涵,因為你霹靂啪啦地像坐飛機,很快飛到美國,到底經過什麼東西也搞不懂,目的地已到了,心是清淨無煩了。但問你哪裡怎麼樣,都不知道。所以經云,為什麼成佛的人,祂要從頭開始起修,每一地都要親證,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當世祂要成佛時,每一階段的境界都要去實證,不是只有聽一聽就好。

那我們不是,我們還沒有會成佛,我們只能說過去世修到哪裡?今生又來了,然後又接下去修行,那過去已修的過程是很快走過,過去的東西霹靂啪啦走過,因為過去已經修過了,不會再重新落入實證境界,但心地的功夫是腳踏實地,不會和稀泥,這種修行起來是很微妙,就是這樣子。

但你要成佛那一世,就要從頭到尾,每個境界都能親證得,像《大般若經》裡每個名相,釋迦牟尼佛都要有親證,你要親證才能和人家講清楚說明白。如果有一個人,他是在第一階段禪修,和他講安般守意法,進入第二段,哦!你要斷三個毛病,有覺有觀,什麼瞋心啦!什麼身見啦!什麼疑心病啦!這些名詞祂怎麼知道,就是自己親證的,然後了解過去世諸佛所修的境界,也才有這些名相出現。

我們學佛法要懂這些境界,你不可能像釋迦牟尼佛每個境界都證進去,我們智慧不夠,還不是要成佛,但我們要了解我們今生來了,就是過去世延續下去的修行,你要大發心,不然修行就進展很慢,真的像上面所說三阿僧祇劫這麼慢慢走。今生有幸接觸到對的道場,對的佛法,進入陀羅尼門認真修學。若是學了不用心,學不深入。如果用了心,我不相信會學不好,光背一背諸「悉曇字母義」,本寂根災禍,怎麼難啊!很簡單嘛!你就是不去認真背啊!背久了就背起來。天天忙些有的、沒有的,霧煞煞,霧煞煞沒關係,總是要撥一點時間出來用功啊!

五十個單字而已,中國字五十個,悉曇字五十個,那麼簡單的事情,一天做不到,十天嘛!十天做不到二十天,總是會背起來,要背啊!背才能進入悉曇境界,跨越減少半個阿僧祇也不錯,今生有幸聞正法,你要好好用功,不然這一生來又接到上一世,接到上一世才走兩步又要死了,下一世哪個時候再來,不一定,也許升天後,一搞就是幾十萬年,幾千萬年,幾億,再下來哇!很糟糕!

為什麼要出生在兜率天,為什麼我們未來的佛都出生在兜率天內院,因為更高的天,壽命很長,佛下來你還在天上享天壽,來不及下來,比較下界天呢?佛還沒下來,你已經先輪回下來,佛要下來你又死了,老是踫不到啊!所以剛剛好欲界第四天,祂的天壽是五億七千多萬年,剛好每一個佛大概這個時間會出現一次,所以剛剛好,你剛好去兜率天然後下來,佛也下生,你也下來,才能一聽聞佛法,突破三阿僧祇證得無生法忍,這是最好的路程。所以有些世間相,我們不看到經典解釋,我也不會去提問題,看到經典解釋,哦!原來為什麼要這樣子,都有其必然性,多看多聞,很多道理也會懂,衝得太過頭就危險了,衝到阿羅漢境界去了。

種種波羅蜜也要捨,波羅蜜不是只有六種,十種,無量無邊的波羅蜜,反正就是你不能執著就對了,一切波羅蜜門,雖不於中<lb n="0601a17"/>
起諸我倒我執或四種顛倒(執取常樂我淨)而心住於禪慧等法稽留淹滯雖然沒有我執,沒有四種顛倒,但你把心練得禪定功夫夠,停留在禪定之間那種智慧,像阿羅漢境界就這樣,當然沒有阿羅漢境界時,就是進入三禪天,四禪天,也是這樣,停留在那裡,四禪天的果報五百劫,一劫16,800年,算一算五百劫,好幾萬億年,所以滯留在那裡,<lb n="0601a18"/>
能速至菩提你就無法快速證入菩提,我們今生要學佛法,就是要學菩提智慧,菩提心知道了,然後要清淨菩提心,不會有半點的執著,像上面就執著在禪定和一般解脫智慧上。以非如實巧度故,你無法用實相觀來方便技巧的度過去,這種毛病是為滯留修行,淹留修行。你如果執取欲界天福報,修十善行,滯留在欲界天,如果修禪定然後學得完整智慧,就在四禪定裡,如果你學了解脫道,然後不究竟,墮入聲聞乘,阿羅漢境界,這些都有滯留無法前進,在學佛法上來講,不喜歡今生有這樣子情況發生。

然亦稍離下地三執,能拔業煩惱根本無<lb n="0601a20"/>
明種子,生十二因緣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lb n="0601a21"/>
無佛性相常爾如前所說,建立淨不建立無<lb n="0601a22"/>
淨等,種種宗計皆不相應

然亦稍離下地三執。但已經有一點點能力,遠離欲界、色、無色界三執,去除較低階的妄執性,更要能拔業煩惱根本無<lb n="0601a20"/>
明種子。這是上述所說還是不究竟的,這個時候也可以用十二因緣觀,知如是甚深之法。從十二因緣觀法,能遠離根本無明種子。

十二因緣觀法,是指無明(avidyā)、行(sajskāra)、識(vijñāna)、名色(nāma-rūpa)、六處(sad-āyatana)、觸(sparśa)、受(vedanā)、愛(trsnā)、取(upādāna)、有(bhava)、生(jāti)、老死(jarā-marana)。如此緣起法即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這麼一路下去產生緣起法,造諸業端。十二因緣觀要好好花一點精神,思維此等緣起法怎麼來突破,如果理念清楚,那你就可以斷種種根本無明起行。

搞懂了十二因緣,就能懂有佛、無佛,性相常爾,也知道一切法無所住,知道自性本清淨,知道一切法本無有法,懂得這些就去做。有佛無佛境界出現,有覺無覺境界都是一樣,照樣可以做自己修證功夫。不一定要墮入哪一個天界,欲界天,無色界天,色界天,或是聲聞乘。而是要直取菩提,以正等正覺悟平等心。

這樣正知見理念搞懂好辦事,如前所說建立淨不建立無<lb n="0601a22"/>
淨等一般人在講修行,做善事,要清淨心,這求淨,出現好幾個淨菩提心,淨淨淨,造成一個觀念,修佛法就是要求清淨,可能你很討厭不淨,修真正完整佛法後知道不是這樣子的,什麼是淨、不淨,法就是法,因緣法就是因緣法,哪一個法有淨不淨,你不執著就沒有淨不淨的問題,踫到清淨法也不執著,踫到污染法也不執著,這樣哪裡有清淨,不清淨。

不退轉菩薩是這麼悟道的,有一天你從執著清淨之間,退到不清淨也沒有什麼執著,就有一點開竅了,剛開始學好的,這個壞人太糟糕,如果剛開始都不學好的,你說這個糟糕也不去拿掉,那根本就完蛋了,你說淨不執著,不淨也不執著,一下開始不是這麼學的,像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一樣,你沒有證到空三昧,就不要去講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因為你連空都沒證得,你要和人家講什麼無相,所以有的人一開始說佛法,就說不用打坐啊!不用禪修啊!

不打坐禪修,那是清淨的人在講的,已經有境界的人在講的,因為他已經進入了,所以不必再假修用,但你還沒進入,然後就講不必修,或者還沒清淨就講不清淨也沒關係。這種人知見有問題,學佛一定會走錯路。所以看經典,看人寫的文章也要小心。境界次第都有其必然性,經典講哪一句,你要懂得其前因後果,他證到淨要破除淨,所以不執著不淨,這樣講是對的。你說淨都還沒證得,然後就說經典講淨不淨都沒關係,戒不戒也沒關係,那大家都不用守戒了,這樣和天下大亂是沒有兩樣了,所以看經典要小心。

總結,從五蘊起妄執,即生種種心,有六十心、有百六十心,甚至於有八萬四千心等,無非從五蘊妄執起。若能有蘊不取,五蘊即是五蘊,實非我,即能不起顛倒想。一取五蘊相,即入百千心。論云:「立取蘊亦名為蘊。或有唯蘊而非取蘊,謂無漏行。煩惱名取,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火。或蘊屬取,故名取蘊,如帝王臣。或蘊生取,故名取蘊,如花果樹。此有漏法,亦名有諍。煩惱名諍,觸動善品故,損害自他故。諍隨增故,名為有諍。猶如有漏,亦名為苦。違聖心故,亦名為集。能招苦故,亦名世間,可毀壞故。有對治故,亦名見處。見住其中,隨增眠故。亦名三有,有因有依三有攝故。如是等類,是有漏法,隨義別名。如上所言,色等五蘊,名有為法。

 (2008.04.2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