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12)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釋名詞()

11.若干種心()

 <lb n="0599c07"/>
五十羂</gaiji>索心─云何<gaiji cb='CB00559' des='[-+]' uni='7F82' nor='' mojikyo='M028386'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5965'></gaiji>索心謂一切處住,於我縛為性<lb n="0599c08"/>
者,如人為<gaiji cb='CB00559' des='[-+]' uni='7F82' nor='' mojikyo='M028386'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5965'></gaiji>索所縛,乃至手足支節不得動<lb n="0599c09"/>
此心如是,墮於斷見我縛之中此見能<lb n="0599c10"/>
縛行者心,乃至於一切處,常為所拘不能自<lb n="0599c11"/>
出,最是重障也既覺知已,應速以緣起正慧<lb n="0599c12"/>
刀決除障蓋,是所對治。藏典云:羂索心,指墮於斷見之心,斷見能束縛行者之心,猶如人之肢體受繩繫縛而不得動彈。對治之道,應速以緣起正慧之刀決除障蓋。

何謂</gaiji>心?謂一切處住,於我縛為性<lb n="0599c08"/>
者,一切處梵語 krtsna-āyatanakrtsna是所有的、全部的,有allwhole之義āyatana 有處所之義,但此處主要以修行上住何一境界而言,若不知过程而認為是境界,就執著住於此境界中,故似被綁住似地。如感官之覺知與內心意念之境界等起執著(the five senses and Manas (considered as the inner seats)。所以在處所上言是謂「遍處」,不論何處之謂,以通於十方無有障礙,故稱一切處。若處於禪修境界中,是禪定之名,又作遍處、遍一切處。以總合萬有所觀之境周遍一切處,計有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十種,稱十一切處、十遍處。在處所、在境界上執著就是自縛。

行者處於每個境界、每件事的認知等,因不究竟,在知見上就會自己心綁自己智,好像外境本無綁不綁,我們自己抓境來綁自己的心,這種處處住於我縳為性,熏習入真如性後,即成所執之境,好像有個人被羂索所捆乃至於連手腳支節都被捆綁不能動轉,這種就是太執著境界,有執著就會被綁住,我們說「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事情,自己看不開就越綁越緊。自己拿羂</gaiji>索,自己綁自己羂</gaiji>索大家應不陌生,觀世音菩薩四十二手眼中,有一個手眼法像,三昧耶形是手裡拿著羂</gaiji>索。最後墮於斷見我縛之中

斷見梵語 uccheda-drstiucchedacutting off or out ; destruction ; excision是截斷,drsti是見,又稱斷滅論。即偏執世間及我終歸斷滅之邪見。蓋諸法之因果各別亦復相續,非常亦非斷,執斷見者則唯執於一邊,謂無因果相續之理,世間及我僅限於生之一期,死後即歸於斷滅。主張此等斷見者,如富蘭那迦葉(Pūrana-kāśyapa)即謂無善、無惡,亦無善惡之報,被稱為斷見外道,屬外道十六宗之一。倡虛無主義者,亦屬斷見之一例。

斷見外還有常見執者,常見nityadrsti śāśvatadrsti,又作常邪見、常論。主張世界為常住不變,人類之自我不滅,人類死後自我亦不消滅,且能再生而再以現狀相續,即說我為常住;執著此見解,即稱常見。

   所謂斷常二見,係概括而言外道之種種偏見。據《大毘婆沙論》所載,諸惡見趣雖有多種,皆不出有見、無有見二見之中;有見即指常見,無有見即指斷見。以此二見皆為邊見,故釋尊主張離常、離斷,而取中道。又據《大智度論》載,斷見有二種,一謂無後世受罪福苦樂之果報,一謂一切法皆空,即墮於空見者。對於此等邊見,經論中多主張以空觀對治之,如《成實論》邊見品謂正修習空,則無我見,以滅我見,遂斷二邊。

斷見者還有所謂的七斷滅論,此是外道之七種斷滅論說。又稱七斷見論、七事斷滅宗。《成唯識論述記》云:「七斷滅論者:一我有色。麁四大種所造為性。死後斷滅畢竟無有。見身死後有而無故。若自若他之我。皆以種所造死後斷滅。現在此身亦得。後生他身亦得。後皆准此。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三我色界天死後斷滅。四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五我識處死後斷滅。六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七我非想非非想處死後斷滅。此中後四執彼彼地為生死頂。故有想已下見皆依死後故名後際。」 

什麼事情兩邊偏一邊都算是執著,若是空有兩邊偏一邊也不好,如果斷於空,執著有,如果斷於有,執著空,這種斷見的執著都是綁住自己,像這種人所擁有的心,到處都會執著,<lb n="0599c10"/>乃至於一切處,見事著事,見物著物,見境著境,常為所拘不能自<lb n="0599c11"/>
出,自己綁自己。佛法是要修般若智慧,學習空不執著,有亦不執著。像《解深密經》在講,不退轉菩薩,心不落有,不落空,對一切的法都不沾黏,你如果有這種心,被見執所綁住了,就不是學佛的人。

斷見,最是重障也,這種斷見毛病是修行上最嚴重的障礙。有時我們看經典,學到一句話,不懂真正道理,到處自己綁自己,這是太執著。有一天有個外面道場跑很多的人,然後有次來到法爾道場這裡,看到我們午供時有誦到「消災延壽藥師佛」,她就說怎麼是「消災延壽」呢?不能唸這樣。我們唸了幾十年,也沒有想到不能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看到消災這兩個字,大概想沒有災可消,也不會生病,怎要唸「消災延壽藥師佛」,這也是執著的一例。別的道場人家也許說不能這麼唸,要改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主要意思也是幫助人消災、延壽,以前人家已這麼寫就這麼寫誦本,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寫這樣子的佛號,是別人造寫了法本,我們午供照唸而已。你要改也可以,但太執著就變成斷見、有見、執見。一看到消災、延壽,好像都不好,跑到這裡黏到這裡,跑到別的地方黏別的地方,心被綁來綁去,因執著太多,處處都會被綁住。

不管人家怎麼做都好,我們用般若智觀這樣才能自在,不要說以前常去的地方是這樣子的,到一新的地方,就一定要和過去的道場一樣,事情可不必這樣,當然有時我們唸佛唸得和別人不一樣,調也很怪,你去幫人助唸,人家唸那種調,你沒聽過,有的是用近代歌曲幫人唱誦助唸,如果助唸的人,沒有唱誦細胞,他突然要往生,你給他另一個調調,他不是要重新學起,可能因此起了煩惱心,那就麻煩了。

像有個唸佛的調子,以前我沒聽過,我根本上師往生時,我去大陸,他們法會時每個都唱這個調,我就和他們同唱,唱唱唱,熟了也是一樣,回來一聽你們講才知道,哦!原來這就是慈濟的調調。以前二十幾年前,通常的助唸,都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也不是說去哪裡學,突然間這個調從腦筋跑出來,就這麼唱著;一般人也都唱這個調,沒有修行的人,第一次唱這個調,尤其要往生的,他沒有聽過這樣唱法,會很煩惱啊!

一接觸他們這樣唸法,就和他一起唱。也不要說:哎呀!我不要唱這個調,我不要唸了,口閉住,這樣就變成一種執著,到處綁自己的心。我們要學習隨緣啦!什麼調,熏習久了,自然就順了,剛開始覺得怪怪的,聽一陣子,你和他們唱,也就唱順了。自己不要有斷見、執見,太執著自己主觀意念,我要這樣,我要那樣,就會到處綁住。

既覺知已,應速以緣起正慧<lb n="0599c12"/>
刀,決除障蓋要能警覺此種毛病,悟得菩提心義,行菩提心行,就能壞斷常二邊。菩提能離相,如果你感覺自己有</gaiji>索心這種毛病,應該快速緣起你真正智慧,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斷一切執著。很多沒有修行的人,犯了這個</gaiji>索心,最大毛病是不知道用般若智慧,快刀斬亂麻,除掉這些障蓋。然後就還很執著,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不這樣,我不那樣。

有時你看到一個初學的,這種主觀意念很強,如果因緣不成熟,你也很難教導他。講真佛法又不懂,講說你不要主觀意念太強,眼睛、耳朵關起來,不要看人家怎麼做,要怎麼做都好。沒有修行不知道,怎麼誘起這種正確離相的智慧,正確智慧就是什麼都不要管,什麼都接受。既然一切法,都要觀無所有不可得,你就不要執著。

昨天新上悉曇字句,每個字裡都有字相、世間相,有字義都講不可得,這種智慧開頭在講字母時,釋迦牟尼佛在幾部經裡提到這些字母,它的意義是什麼?五十個字代表宇宙之間最根本法,只有一個字阿字演變成無量的字,無量的音,無量的法,所以就有無量無邊的世間相。修顯教行人或修密法行者,總離不開真正的般若智慧,就是不要執著,觀它不可得,這樣就解脫自在了。像這種道理在顯教裡要講好久好久的法義,在密教裡講一個阿字觀,或講五十個字,講完再加上一阿字觀,離一切相。

大概所有的道理都是一樣,你如果有羂索的心,到處執著,到處和人家搞得不痛快,去別的地方,管的事太多,人家不高興,這就是你太執著。警覺了以後,趕快緣起你真正智慧的刀,斬除此慧障礙,是所對治,就這麼簡單。問題是要緣起正慧刀,沒有聽很多的佛法,是無法做到的,或是你智慧好一點,剛踫到講五十個字母,你已經懂得馬上會用,這樣是很簡單,加上一阿字觀,離一切相。學佛法聽是聽,懂是懂了,就做不到,這種沒有真正智慧,智慧的刀起不來,懂是一回事,要能真正做到,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第五十個心最重要的是執著,我法二執,被</gaiji>索綁住心了

 

第五十一械心─云何械心?<lb n="0599c13"/>
謂二足止住為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lb n="0599c14"/>
人為械所持故,二足停住,不得前進此心亦<lb n="0599c15"/>
爾,常好端坐,寂然住立而修定心,及觀察法<lb n="0599c16"/>
義,為此所拘,故名為械心此中治行,當於一<lb n="0599c17"/>
切時處,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是所對治。藏典云:械心指常好端坐,寂然住立之心;謂行者以此心修定及觀察法義;猶如人之二足受械所拘執,不得前進。對治之道,當於一切時、處,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

云何是械心?謂二足止住為性者在手曰杻,在足曰械。有械心的人是腳被綁住了?手被綁住叫做杻,腳被綁住叫做械。<lb n="0599c14"/>
人為械所持故,此種人兩隻腳被枷索綁住了,二足停住不得前進。如果這個心也像腳被綁住了這樣,那學佛法是學了,學打坐也是學了,要走走不動,佛法學了,為什麼心修不起來,得不了清淨?為什麼沒有力道走路?有此心者亦如此, <lb n="0599c15"/>常好嗜端坐,禪坐中寂然住立而修此心住定

個人喜歡打坐,端坐正直,常讓心不想動,久而不起想,這麼來修定的話,就會犯這個械心你說修行打坐不是這麼修嗎?那只是在練身體氣機,練寂寞此心。至於此心練到最後對外境,能不能自在,沒有練到自在,等於是端坐在那裡打坐,好像用機械把腳綁住走不動。寂然修定時是在觀察自己內心之妄想或佛法之解脫法義。若是有人觀察法義後,又被法義所拘束,這表示你觀察的道理不對,理解不能透徹,所以還是被所觀察法義綁住了,這樣也就是有械心,你的心被機械綁住了,就像腳被綁住一樣。

此中治行,當於一<lb n="0599c17"/>
切時處,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修行不能獨居而修,說已得到心能不起妄想,但一遇境界來心就亂,或到都市裡去就受不了那種吵鬧聲。你若有此心,要如何來破解械心?隨時隨地,時時刻刻,要想,要學習,靜中要能鬧,鬧中要能定,這麼來轉換自己心態,也就是鬧中修持此心安祥。

不要光會打坐、打坐,想一些佛法道理而已,沒有真實地去練此心,等於是沒有人來障礙你,沒有事情來煩礙你,這樣你怎麼知道自己修得好不好?像這種端身正坐修禪定的人,如果身體自性起了其他變化,坐在這裡想,觀它的變化,變來變去都是你的心而已。看到幻境也好,看到什麼其他現象也好,你說我不執著。是沒有錯,不執著那是幻境之間,力道比較薄弱。如果你到別的道場,或走出去踫到一些人事物,這些都是沖著你來,您的心態是如何應對,是不是很自在地能應對它,這才是最重要的。

鬧中修定才有實定,所謂定就是用智慧來離相,心不要有所執著,你心就不會被外緣抓住,所以要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佛法真正的道理就在這裡,靜鬧中都是可安此心,不是閉關自修,若是到深山野外去自修,那是修心和心妄想如何變化,心變化了半天,是自己內心的事情,只要不執著就夠了。如果你跑到鬧中去修,菜市場亂哄哄的,踫撞到這個人,踫撞到那個人,有的講道理的,有的不講道理的,一大堆事情就會發生,你處於此境是不是很自在。這就是靜亂之間,隨時都能無礙於心,能做這樣就是沒有械心。

對治機械心,是行者腳不會被綁住而走不動,若這樣的話,哪個地方都可以去,哪個地方都不會被黏住。不然你就只能在自己家中或深山裡這麼修。如在法爾中修,一走出去,哇!受不了諸境界,他們的行為知見,哦!我真受不了,受不了就只能再回來法爾。這樣就是有機械的心,心被綁住了,只限於在法爾修行。如果你在這裡修,修了半天走不出去,因為一走出去,就要和人家合不來。在自己家裡修是沒問題,等於你的腳被綁在家裡,跨不出門去。

對治之道,當於一切時、處,思惟修習,使靜亂無間。知道此毛病後,就是自己沒有於定和於鬧之間,交錯學習禪定。佛法貴在真正面境應緣對境修,看你的心能不能自在地對付。如果能自在地對付,就是真正學到佛法了,鬧靜都可以自在了。靜當然比較好修,心不要胡思亂想就ok了;鬧中有人事物來,發生了某些事,從這個人、從那個人之間,人與人之問題是一大堆,你如何去學習自在應付此心。如果自己有警覺有械心,就要趕快思惟,靜亂無間交錯學習。在這裡修學應該還好,你聽的法都是比較圓滿的,不會偏向有,偏向空的修證,有的是講比較侷限在哪一方面的法,若真是這樣,你如果不懂得真正佛法,有時難免喜靜,厭惡鬧,這些你要思惟,去避免此病發生。

 

<lb n="0599c18"/>
五十二雲心─云何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lb n="0599c19"/>
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滯淫昏<lb n="0599c20"/>
時俗憂樂思慮之心,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lb n="0599c21"/>
時思念也覺知已,則當行捨心,離於世間憂<lb n="0599c22"/>
喜,隨順法喜,是所對治。藏典云:雲心即經常思慮世間憂喜之心;謂行者因有憂樂思慮之心,而常滯於淫昏之中;猶如夏季霖雨綿延之時,亦令人感覺淫昏,故稱此一心念為降雨時之思念。對治之道,當行捨心,遠離世間之憂喜,而隨順法喜。

何謂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者《大日經》曰:「云何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即於雲雨來臨時,經常思慮世間事起憂喜之心,世間若是缺乏雨,就想能有雲起而下雨。若是間不缺乏水,有雲起則要加以憂慮不止,雨多傷物。這就是凡夫因有憂樂思慮之心,而心常滯於淫昏之中;猶如夏季霖雨綿延之時,亦令人感覺淫昏,故稱此一心念為降雨狀態時之思念。佛法上降雨一般代表法雨,想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我們學佛法,佛降甘霖於我們的心田。佛法有很多種,適合修小乘的,最好去看小乘經典,適合修大乘的,可以契入大乘經典,如果是小乘根機讀用大乘法,等於下大雨一樣,來灌溉小苗,這樣它會被淹蓋而亡,這是我們學佛法要觀其根機之理由。

現在是你自己心裡煩惱的問題,憂煩世間事情多多。自己希望要如何來下雨。在印度,一年分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熱際時(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雨際時(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為寒際時(冬),此時間要用中國曆法,就要提早一個月,因中國春節建立在寅月,而印度即在卯月。如西<lb n="0599c19"/>
方夏際三、四個月中,是雨季要來之時,即言在印度夏季多雨。舊曆二月後是春季,對我們來講是三月份,此時的印度就開始熱起來了,所以國曆四月份後就不宜去印度朝聖了。大概到西曆八、九月雨季才完。夏雨季之後,霖雨特甚,霖雨特甚是講雨季到來時。印度真正雨季一直要到西曆六七八月份,最熱的時間是無雨的西曆四五六月份。

就印度地理位置來講是在中國的西方,再往西如阿拉伯國家等國家,東南亞也算在我們的西方。經典講此娑婆世界是以印度為中心,印度北邊的喜瑪拉雅山就是世界中心。以前去朝聖時找了很多資料,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出生在印度,因為喜瑪拉雅山─雪山就是在那個地方,是地球的中心,所以祂出在那裡,以後的佛也是會出生在那裡。你若要成佛,也要出生到那裡,這是必然的。

霖雨特甚,以常滯淫昏雲雨之時,人氣鬱翳,憂慮滋多,故常思慮人間苦樂事,憂鬱不樂,是時非心之晴者,所以名為雲心(雲時之心)。此時霖雨殊甚,以常滯婬昏墊故。滯淫昏墊者滯淫者,雲滯霪雨不斷,滯留不停也,淫與霪字同。墊者心昏沈靜住不動,昏墊者墊溺也,書註昏瞀墊溺蔚翳滋多,故云作降雨<lb n="0599c21"/>
時思念也蔚翳滋多是說興起心盲、形成慮多,時就會俗憂樂思慮之心,故作降雨時思念也。蔚翳滋多有時太專心俗事,興起眼翳,變成眼睛會看不清楚,就像白內障一樣,滋生諸多不好的現象,故云作降雨<lb n="0599c21"/>
時思念也都是在作降雨時節中之胡思亂想,雨多了嗎?雨少了嗎?雨怎麼樣了,煩惱世間事,當然雨多了就淹大水,影響到莊稼,影響到家裡,古代沒有這些,雨多了影響作物,常常在想降雨時,來思念雜七雜八世間事,光雲心就是下雨所發生的事情,你會罣礙

隨時隨地,興起煩惱世俗的事情,這就是雲心,為什麼不煩惱修行的事情,而煩惱世間有的沒的事情,這些是沒有必要的,所以造成心昏沉墊,造成心情低落陰沉。我們可以將國家大事關心一下,但不要太操心,其他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用去在意。不然你就會憂心於風雨不調,下雨多了為莊稼漢煩惱,稻子都被雨淋泡水,甘旱沒水也煩惱,心被世俗事框住了。

覺知已,則當行捨心,離於世間憂<lb n="0599c22"/>
喜,隨順法喜,是所對治時行者覺知已,則當行捨心,捨心是平等心,是除憂喜苦樂之心。能離世間憂喜、苦樂想,即能隨順境界而常保心地法喜充滿,如是就是對治之法。憂樂思慮等者,是於雨時起種種憂樂等心,譬喩世間憂樂偏執心,是謂降雨時思念也。行捨心者,或憂或樂皆是偏執故,以捨心爲對治也。隨順法喜者,《法華義疏》云:法喜禪悦食者,則定惠能資養法身,故名食也。又外從佛聞法歡喜爲法喜,内如説修行爲禪悦。又言,聖説法名法喜,聖默然名禪悦 

覺知已則當行捨心你有雲心,這裡捨就是讓你心回到平等性,捨去胡思亂想,愛罣礙雨太多、太少,如果是修自己心地,也不用罣礙。如果是菩薩當然會有這種心,菩薩也要做得到化解其不好境況啊!光胡思亂想是沒有用。如果以後修密教,然後會咒語,如法的祈求,有雨多時,就叫說太多太多了,龍王就停止下了。沒有雨就持咒讓它下雨,讓海龍王能夠適度調節雨量,菩薩就是要這樣。你還沒有那個境界,光修自己就不必掛心了。

自己到底心清不清淨,心清淨才能學密法、咒語,咒語才能學得到,這些都有連帶因果關係。你心不清淨,光很用心學咒語,學了半天,發揮不了作用。為什麼?因為你心不淨,心不淨持咒,會打折扣。菩薩有的就會做這風調雨順的事情,你可以觀察,有些人冥冥之中就在做這種事情,明明颱風預報就是這麼要過來了,但快靠近台灣時它就轉向了,有的人做氣象研究報告的,遇到這種事都傻眼了,怎麼颱風會走這種路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它就是這麼走啊!覺得很奇怪是麼?是有些人在阻礙風神前進的路,這種事有時偶爾做幾次可以,不能天天去做這種事,只要有颱風就去擋,那颱風不來,台灣水路短淺,會沒有水可用的,是靠颱風來才有水可用。擋到最後颱風不來就甘旱,這是很麻煩的,適度的做做是可以。

這些事如果你是學密法的,是可以這麼去做。沒有的話,現在只是修心養性,就不要去煩惱這些,旣然做不到,就不要煩惱這些事,把煩惱的心捨去。這裡的捨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捨去你的煩惱心,第二個是讓心回到捨受平等。覺受感覺的受有五種,憂喜是對心來講,苦藥是對身來講,如果憂喜苦樂都平等平等觀它,這就是有捨心,修行到最後的心就是有捨心。捨心就是對什麼事情都無所謂了,也就是平等一切法了。

所以說當行捨心,離於世間憂<lb n="0599c22"/>
喜隨順法喜,離開世間一切憂愁諸事,不要煩惱這個,煩惱那個,該這樣就這樣,該那樣就那樣,你就覺得很法喜充滿。修自己就是這樣,修得好不好也是要這樣,把罣礙心都放下,不要有罣礙。修行就是這麼在修,雖然講明心,其實這句話,概括在日常修行過程之間,人事物的應對,能有捨心自然就能自在。對治之道,當行捨心,遠離世間之憂喜,而隨順法喜。

第五十三田<lb n="0599c23"/>
─云何<lb n="0599c23"/>
?謂常如是修事自身者如人有良美之田,<lb n="0599c24"/>
常修治耕墾芸除莣穢,種種方便令得清淨<lb n="0599c25"/>
此人亦爾,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灌<lb n="0599c26"/>
塗奉養,務令光潔嚴好覺知已,常念迴此功<lb n="0599c27"/>
力修事其心以如是諸供養具,播植福田資<lb n="0599c28"/>
成勝果,是彼對治。藏典云:田心指常好以香花滋味等,灌塗奉養,修事自身,務令光潔嚴好之心;猶如有良美之田,常修治耕墾耘除雜草,令其清淨。對治此心之法,應以諸供養具播植福田,資成勝果。

何謂田<lb n="0599c23"/>
心?謂常如是修事自身者對自己的身體,善於修飾一些事情,讓其亮麗。如人有一塊良好的田地,<lb n="0599c24"/>
常要修整治理,耕墾芸除荒草雜穢,要以種種方便,令得田地清淨有此者常會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塊田地來耕耘,天天整治它,等於對於自己身體所有的,你都很在意,要去調理美化他,如化妝、抹香油,打理頭髮、穿整衣服,裝飾某些飾物。像作田人在修治耕墾除草一樣,把不好的東西拿掉,這樣就是在耕耘這塊良田。用在自己身上,等於你對肉體很在意,動不動就去美容,有的美容一次不夠,美容達五六十次,真要嚇死人了,整個身體沒有一處真的,真有這種人哦!鼻子不好看,就把它弄高一點,眼睛沒有雙眼皮,就割雙眼皮,眉毛不夠長,就種一點眉毛,更離譜的,屁股不夠翹,就把它裝一點肉,肚皮油太多,抽一點油出來,每個地方都可以美容,連小腿也可以作,腳不夠長可以弄斷再增高,世間事真的無奇不有。

如果真的修行修到自己的身體上,也花那麼多心血在作功,就是有田心了,像你在耕耘一塊良田,耕治啦!耕耘啦!開墾啦!除草啦!…等等的。自己認為身體不乾淨,就把它整理乾淨,想一想有沒有這種心,如果美容不算以外,你還有化妝也不是很好。一般人都會化妝的,擦胭脂啊!抹粉啦!修行了以後就應該沒有這些事情才對。如果因為打坐身體有氣機發動,皮膚自然就會光滑,臉部自然非常潤滑,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你修飾自身特別用功得來的。如果你有這種情況用心於色身上,即是有田心。

此人亦爾常好修事其身以香花滋味等<lb n="0599c26"/>
塗奉養務令光潔嚴好我們一位菩薩介紹一種椰子油,八十歲了,老了嘛!她沒事做,洗完澡就在那裡抹啊!可以抹一、二個小時,當然這是無所謂啦!身體也健康嘛!也有時間可做,因她不是專於修行打坐的,想起來這個就是田心了。所以我們要看肉體它是假的,不必太幫它美化,如果能用就好了,但能用也要保養,要懂得保養,不是說擦粉、擦香水,搞得非常亮麗光滑。

對治的方法是,覺知已,常念迴此功<lb n="0599c27"/>
力修事其心如果你感覺自己有田心的話,你就要隨時提醒自己,我將肉體上的耕耘用功調治心態的功夫,把它轉到修心養性上面。肉體死就沒有了,以後輪迴的是在這個心,所以為什麼不修心呢?在肉體上去用功,將它調理灌溉,就是找錯對象了。以練氣功來講也是一樣,如果學氣功學到不會進入修心的境界,這也是有點田心哩。練氣功,練到整個身體有氣了,身體打也打不痛,這樣也不是好。你說對啊!丹田發起身體有異相後,知學佛法就要把修行目標導入心裡。

像上面所說,到哪裡和人事物搞不對,就心不舒服,要讓你的心適應,這是實修心。所以常常要迴此修身,迴就是旋轉、改方向來修心,不要一直投入身體上的調理。像身體如果有病怎麼辦?病和肉體表面,好看不好看沒關係,但身體就不順啊!是要調啊!調是可以,但調時這邊吃藥、那邊吃藥,吃太多了就變成麻煩了,到最後有的人說身體不能治療好,乾脆不再靠藥物,斷了藥物,過一段時間反而身體好了,惡性循環吃藥太多是不行的。

你說我不想吃藥,或有些不舒服也不知道要吃藥,如果你不吃藥可以應付色身與心理,那是沒有關係。若不吃藥人就垮了,這樣就不行了。若自然的調理做不到,世間的藥物還是要吃,盡量要能管用的,不是堆積一些沒有用的東西,我過去天天在吃藥,為什麼天天吃藥,因為肉體太敏感,像今天的因緣複雜,你們比較有感覺,複雜就要生病,生病嘛!不理它,明天要工作還是要可以做。

以如是諸供養具,播植福田資<lb n="0599c28"/>
成勝果這些資養色身的東西,能便為供佛的供養具是很好的。若是不買這些東西,盡管修心讓自性清淨,這是最好的供養。為什麼修心變成一種供養具,因為心清淨對佛最好的供養,拜水果,供香,供花,不如心愉快微笑高興的禮佛,後者要好得多。佛祂不會吃你供花、供果,你供不供對祂來講沒有關係,那供水果做什麼,是護法神在用的。佛根本不用吃,是護法神、眾生要吃。修行人最好的供養是心淨,修飾其心,轉成供養具,心地清淨供養是最大的福田。

第五十四鹽心─云何鹽心?謂所<lb n="0599c29"/>
思念彼,復增加思念者如鹽性鹹,凡有所入<lb n="0600a01"/>
處皆增鹽味此人心亦如是,於所思事復加<lb n="0600a02"/>
思念如憶想欲色之時,適生此意,還復自推<lb n="0600a03"/>
是心由誰而生,作何相貌。觀此心未決,復<lb n="0600a04"/>
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緣,如是則無窮盡也<lb n="0600a05"/>
既覺知已,當一向安心諦理務,使穿徹又心<lb n="0600a06"/>
性離念非憶度能知,不於分別之上更增心<lb n="0600a07"/>
數也。藏典云:鹽心指反復無窮推求臆度思念之心;謂凡夫於所思事復加思念;猶如鹽之性鹹,凡有所入之處皆增鹽味。如憶想欲色之時,更作思念:此心由何而起、作何相貌、有何因緣;如是反復推求,則無窮無盡。對治之道,當安心諦理,務使透徹。

何謂鹽心?謂所<lb n="0599c29"/>
思念彼,復增加思念者有此心的人,你在想一個東西,想一個人,想一件事情,再加碼下去,增加思念之情,有這種心的人是鹹再更鹹,如鹽性鹹,凡有所入<lb n="0600a01"/>
處皆增鹽味。鹽是鹹,再加上鹽,不是只有鹽味了,已成鹹性了,此鹹性能傷人體的,如氫氧化鈉,是一種強鹹,會腐蝕胃腸、肌肉、皮膚等。所有思處又更思之,就是鹽上加鹽成鹹,再增加鹹的味道,此心就是鹹心。

如憶想欲色之時,適生此意,還復自推<lb n="0600a03"/>
是心由誰而生,作何相貌。如果一個念頭想起慾望,男女之間的事也一樣,一般修行人不應想色欲之人與事,若一起念不覺,又因淫欲心不斷,就是入煩惱的開始。你在想一個人,只要一次、二次想,而後延續擴大思緒地想,本是有鹽心而已,想多了就會變成強鹹的心,代表味道越來越重,果報越來越敏感。例如染熏習,想一次熏一次,想一百次熏一百次。又如你愛這個人,她的身體、臉龐、笑容、…,天天想,想多了,不想辦法見面不行,你和那個人的心糾結就越緊,更是愛得欲罷不能,凡夫的輪迴就是這個樣子。你恨人家也是一樣,在恨時不會想說,我趕快不要恨、不要恨,偏偏越想越要恨,一天想十次,十天想一百次,放不下此恨,怨恨的心越來越強,怨味道越來越重,愛與恨最後都會發生命案的。所以愛恨這兩種情見都最不好,愛人以後一定再輪迴時就又湊在一起,不是父母、夫妻,就是兒女,果報因緣都是這樣子。此愛盡量要淡薄,想的時候趕快拉回來,後面會講怎麼對治這個心?你要想到那個人、那件事時,不要再複加上去思惟,如果你有這種想到什麼,然後一直又去想的毛病,就是有鹽巴成鹹的心。

或者是吃的來講,你們腦筋沒有其他的慾望,就喜歡作吃好的菜,作好吃的東西給大家吃,天天在想這些,這個也是不好。當然最不好是男女之間的心最不好,念起馬上要警覺放下,修行就在斷這些東西。至於吃的,有什麼東西就吃,不要為了想一件吃的東西,想出病來,這就很麻煩啊!什麼東西都好吃,為什麼要想某一種東西,想得發生疾病,這個都是我們的慾望。

慾望起來時就要警覺,不要適生此意,還復自推<lb n="0600a03"/>
適時產生這種意念時,第一個念頭不會無緣無故起,進一步更推求,是心由誰而生因緣怎麼起這個心念,是由你自己嗎?如果你自己先發動這個念頭,你是始作佣者。你說我沒有想,我心很平靜,然後有個念就進來,你要去分辨這個念是否外來的,如果真的可以分辨念頭是外來的,你就知道是內或外,內外決定了後才好辦事啊!

如果由自己內心起來的,表示我此種子心很強,想念一個人,罣礙一個人,罣礙一件事,由自己發起是妄想執著。如果你說我沒有這些心,突然間感召一個念就起了,可能是某某人在想,當然想到你,你心才會有感應,感應不就知道誰在想你。如果他在氣你,你就知道,哦!他瞋心很重,投射過來怨心很強,他心放不開,你就要知放空,放空、放空。如果自己對於某事很執著、很罣礙,也要知道放空,懂了以後就是要去處理。你放空他就想不起來,兩心不相應了。或他想歸想,自己就沒有反應。

我們一般人不懂這種道理,這個道理講得很坦白了,你要去推求,心念是內起,還是從外進來,由誰而發起,作何相貌,你有心只是心念,如果心念知道誰發的,有時產生他的人的樣子,有時光心也可以知道,念頭出來有影像也可以,影像出來你要處理啊!讓他心安定一點,不要胡思亂想。這裡講的心,每個人都這樣嗎?如果兩個心都放開了,百分之百是沒有問題。禪宗祖師為什麼說以心傳心,除空心對空心住寂滅外,因為他們心眼都開了,你在想什麼他們都知道。

如果你心眼沒開,你說我想你啊!想你,我都沒感覺耶。如果是很強的想那是會感覺的,也就是說強烈的愛恨,凡人也可以感覺的。若是不痛不癢的念頭想,它是不會感覺的。有的說叫「救命」,救命講得是很急切,可能就有感覺。半開玩笑想一想,大概不會有什麼感覺。佛才能這樣無所不知,佛對於眾生心祂都知道,你心不修行,起念,祂也知道。一般人還是有層次的,心和心的交感,不是絶對的,看你心眼開不開,可以做到起心動念都知道。

或心牽扯強度百分比也有關係,如果恨一個人,這個力量一定是很強的,隨便都可以感覺。修行人比較少有愛的問題,一般世俗人,愛的要死不活,那個心也是很強,很容易感覺的,不管它強不強,你有能力推求,這個心內外搞清楚,我沒有此心念起,沒有那就是別人發起的。別人是誰,哪件事,作何相貎,是哪一件事,或者是哪個人,普通人一起心就有相貎,禪定之間不動念,神我身不會現,一起心動念,神我身就會現,這可知起碼你還有神我身未破,你的貌就會現起。佛可以知道每個人的心,為什麼?因為祂的靈通力太大,每個人的心一動就現何種相貌,祂也可以看到哪個人。

如果你有這種能力,有念起時先分段知,先判斷是誰,然後影像現起,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不認識的也可以現,因為他起了壞心眼要害你,你就感召這個心,有時可以冒出他的影像,此像有時是不認識,不認識看一下也好,不要執著,看一下不要理它。有時無聊人士很多,說修行不是真修行,要爭強鬥勝,這種無聊修行者不少。很少講經典講,到那麼實際的。

觀此心未決,復<lb n="0600a04"/>
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緣,如是則無窮盡也若是想一件事情雖不涉及色欲,想什麼都好,只要一想都是屬於妄想,觀此心不能決定安住時,就是未有決定心,未有決定心,就會反複地思想、推計,總是想要找出到底其因由為何,這樣下去是無窮盡之想念。要知凡事果是有因,因又有果,果果、因因,如此思想下去就是沒完沒了。

此人心亦如是,於所思事復加<lb n="0600a02"/>
思念有鹹心者也是如此,思念更加思念,思惟更加思惟,此念無法停止,這樣下去人就會神經衰弱。有時障礙來時,你不警覺,常常就會犯這個毛病,它給你一個名相、詞句,給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你一不小心的話,它就一直出現念頭思惟,你就一直跟著想,製造出你鹽巴的鹹心來。

思念一個人也一樣,想念一個人,或想念你父母親也一樣,不要一直想。或剛開始想時,您要覺知有沒有搭上線,如果你想了他們的影像,影像是可以現出來,那表示他們很好,不要去罣礙他。如果您觀想了,自心為什麼和他們失聯,可能他們不是生病,就是魂有失了,這就要仔細查看一下。當然你要有那個能力,如果沒有那能力,不想和想都一樣,你不知道他到底好不好,那最好就不要想。

有修禪定的人一定有這個能力,我要觀哪個人,或者不用觀,自己可以想,一想可以想到他,他也馬上現起影像,表示他們生活得很好,你不要罣礙。如果您無意間想到他們,有時是他身體不舒服在想你,這是感招了。或當你想他時,哎!怎麼想不起來,表示兩心沒有連上,沒有連上就是有問題,趕快要打電話,或者不用打電話,腦筋裡隨心而欲,看要怎麼處理就處理。,觀一下把他們清淨、清淨,也許是他有障礙、或感冒,過幾天可能就好了。心就這麼好用,但是您要六十種心都沒有,你的心那時才很好用。一百六十心都沒有的話,那這個心更是靈光;八萬四千個心都沒有,那就不得了了。凡夫的心越多,自心靈力越顯不出來,講這種負面的心,其實就要讓你去除這種心,讓你起心動念可以成就,這樣才能去行菩薩道。

這裡講思念,妄想境界是很真實的,一件事、一個人,指要念頭起,第一次警覺一下,然後不要一直想,一直想就是有問題了,如果有兩人互相的想、想、想,就有有罣礙了。若是有恨恨恨的話,更是對某人有恨心了,鹽巴越來鹽味越重,怨恨的心越強,不斷就要成鹹性心了,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剛好就在轉這個惡心。

思念也不好,怨恨也不好,你說思念不是很好嗎?那是凡夫才會很好,修行也是要去除這種親情之見,你說修行修到最後都沒有感情了,那怎麼辦?本來就要沒有感情,父母親恩情很重,對!你要幫他解脫,幫他今生修行,助他唸佛,把他安排好就好;如果要入滅該走,你也勉強不了,所以要看開一點,反正緣盡了總是要分離的,高高興興能把他送走是最重要。人捨不得都是會的,到時候還要哭一哭,是每個人的常情,但也不要太離譜失於決定心。

觀此心未決<lb n="0600a04"/>
念此推求之慮有何因緣如果你觀到這個心,不能決定到底是什麼事,什麼人,要幹什麼,進一步要推求是何因緣,如是則無窮盡也你觀心念是可以,要適可而止,知道事情,哪個人、哪個事也知道,之後就不要再一直窮追下去。若窮追下去有什麼問題,第一是你的心和他的心越絞越緊,愛的話,越愛越緊,恨的話,越絞越恨。我剛講知道了就要放空,這很重要,放空便不會與之相應,不相應就是單面的,單面力道是不強,不管是思念,或是怨恨,沒有踫到一個心和他相應,他起不了很大的作用,當然恨是恨啦!愛是愛啦!沒有搭上線的對象,過一陣子就消失了,所以這一段要體會一下。沒有來由起的念,想到哪件事,想到哪個人,是好的,是痛恨的,都要馬上警覺,如果是迷迷糊糊想了半天,無窮盡的追求下去,這個就太離譜了,修行人不應該這樣。如果某人名字從心起,就是要看著它,這樣就沒第二次,第三次的念出現。如果沒有警覺,您就會一直陷入那個情境,然後怎樣,沒完沒了在想,您不知道被耍了,念頭要先分辨清楚,不會陷入迷失狀態。

那要如何來對治呢<lb n="0600a05"/>
既覺知已,你有能力感覺知道,當一向安心諦理諦理指有一個,離相住空。諦者梵語satya,審實不虛之義,指真實無誤、永遠不變之事實,即是真理、空理。對於此真實不虛諦理,決不懷疑,單刀直入,把你的心安住,安住在哪裡?安住諦實的空裡,諦實是真正可以得到心安理得的這一部份。務使穿徹,徹底貫通妄想心網,不要有阻礙,才能安住此心。不能徹底完全擺脫,就會障礙你的清淨。作到<lb n="0600a06"/>
性離念,非憶度能知如果你的心,依自性而起,心性能離念,自性產生心,心產生念,如果你自性空,不讓你心感應起念頭,而且能不去憶想推測,可以這麼清楚掌控住。

不於分別之上,更增心<lb n="0600a07"/>
數也就不會於分別心上,更生憶念想了。若自己的心一直在胡思亂想,是心所法起作用,心數是心所之異翻,就是有很多習氣毛病,變成思惟再現的根本,你不要再以原有的煩惱,增加一些煩惱進去,鹽巴的心是一回染熏,兩回染熏,越熏越多,越熏越厚。

看了那麼多心,這個心才有一點講到真正修行人實際的狀態。心念起要警覺,要分辨內外,自己妄想,還是外來念頭。外來念頭知道了,分辨到底是誰,善念?恨心?當然這很容易分辨,好的念頭,有感覺是好,關愛的眼神,當然知道,如果是怨恨的眼光,一瞄也知道。心眼也是一樣,或是交雜一瞬之間變化無窮的心,也有啊!一下子懺悔,一下子又怨恨,一下子又不甘願,一下子又算了,同時一段時間裡,變換好幾種心態也有,雖然時空不一樣,當然時間一樣,空間不一樣,空間不一樣,他起的念變化很多,你要看他現在是起什麼心,當然不必在意,在意又是執著妄心,這段講得不錯,真的有點修行人的意境。(待續)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