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11)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釋名詞()

11.若干種心()

第四十五泥心─云何泥心,指不能分別記憶的無知無明之心;猶如泥團一般。對治之道,揀擇善友,令方便開發。梵本缺此譯文,《大日經經疏、義釋》皆云:惟阿闍梨(善無畏大師)言:此是一向無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別記憶。故律云:猶如泥團。又如泥濘以淖弱故,難事越度,要令有所由藉,謂假橋梁等方能越之。若覺有此方便,必須歸憑善友,令方便開發,乃能漸去無知,還生慧性也。

何謂泥心?不能思維、不能記憶的心,渾沌黏濁像一團泥者,是為泥心。「泥心」出現有很多境況,此處要仔細分別細說。一者,若是真正修色身有成就者,當能真正體會此泥心之困窮窘境。我們有一位同學,處此狀況下,前去公司應徵尋職,填資料表時人家問他:您叫什麼名字?啊!我叫什麼名字?一下子傻住了,這是標準的泥心情況,也是較嚴重的。卅年前自己也常騎車出去,下班後走路回來。或車子停那裡也一下子都忘記了。故泥心正如「藏典」之文章所解釋的,「泥心」為不能分別記憶的心。此處不能分別,不是說不能記別,這不能分別不是用在此境,一個人若有不能分別、不能記別之心,除非是罹患老人癡呆症,此處是指用在迷失心性處時。此境界行者因氣旺盛塞滿整個頭部,自心已起不了心意念,其記憶力也退失,當面臨何人事物境,過後更不復記憶,真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但這並不是聖人的有靈知靈覺而不住之「來無所黏,過無蹤跡」真正解脫境界,這是氣盛使心不能動亂故。

那這到底是好或是不好的現象?若是好現象就不必要找善友、善知識來讓自己開竅能恢復記憶力了。若是不好現象,那怎會發生?因此等行者初破窠臼,若真氣不如此壓住此心意念,行者更要發狂,因我們沒有世尊的「超級定力」與「般若智慧」,所以遇此境況這是必然的現象與過程。第二發生之原因,是行者經絡還未導順,所以當真氣旺盛時,不能連貫正經十二脈、奇經八脈等,而後讓其真氣運轉順利,只要經絡一連貫後,此等現象即可迎刃而解,但記憶力也不可能急速恢復,這是要悟入空的境界。但此現象唯一的好處,是處此境時,煩惱事已不再能讓行者起煩惱,因心已不能動,怎能起煩惱心?如此一得一失,也僅能說這是真正色身有點成就者,修行過程之間的一種現象而已,此時正可破除身見。

契經云,二地菩薩有失念之煩惱,那又是為何?失念musita-smrtitā 之意譯,又作忘念。失念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百法之一。為「念」之對稱,指對於所緣境及諸善法不能明白記憶之精神作用。唯識宗將其視為二十隨煩惱中八大隨煩惱之一。關於其體則有三說:(1)為《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所說,以念為體,依此之故而為念之一分。(2)為《瑜伽師地論》所說,以癡之等流為體,依此之故而為癡之一分。(3)併取前述之二種,以念與癡之一分為體。

此是一向無明心也,乃至目前近事,亦不能分別記憶。失念還有幾種情況,一般正常人,年老時,既衰邁不能記憶,這也是失念。契經云,如於聖教習誦究竟,由遇散亂病逸等緣,於習誦文不能記憶,名為退失先所習誦。由此譬喻應知退法,已知是退轉法了。還有一種人,遇到喜愛物件而失心,這也稱為失念。契經云,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論亦云,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瑠璃、螺貝等,乃至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者。此中意謂,人見有種種寶,心迷倒故,不能收拾,不能防護。先寄於他,心迷倒故,不能記憶。菩薩能正開悟,云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

《紫栢老人集》云:總是為慮不遠,執泥心重,於情識上通不去,故墮此失。且如現前一身,於相宗究竟不清,斷不知此身下落,便識他不破。識他不破,便被他瞞。飲食男女境上,自然作不得主,便見可欲。既見可欲,此心便亂。心亂身惑,縱使活佛終日耳提面命,也化你不得。葢此心此身,都成了箇欲塊,有何虗處。

禪宗亦有泥團之語,泥團者禪林用語。原指形成塊狀、團狀之泥;在禪林中,轉指禪徒不具有智慧圓明之法眼,而呈現煩惱妄執之情形。此外,捏弄泥團子,稱為弄泥團;在禪林中,轉用於責罵禪僧現起煩惱妄執之情形。《碧巖錄》第八十二則云:「不擊碎,增瑕類。(弄泥團作什麼?轉見郎當,過犯彌天)」又捏弄泥團子之人,稱為弄泥團漢;禪林中,轉用來責罵以情識來分別思量、計度愁慮之禪徒。虛堂錄卷六:「招云:『欲識半人麼?也只是弄泥團漢。』

釋云「無知無明」之心,在經論上言,無知無明之心,謂見思、無知無明,此之三疾,即界內外一切因果諸疾之本,用三觀治之,則三疾俱滅,具在玄義三觀(空、假、中等三)中明。所以行者在修心澄淨過程間,真妄未明,真心未全顯之時,就是正要保任。現在來用經典印證如何修此妄心,經云:復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業。有人言:無有離「我心」起第六識,住「我心」故起第六識,「我心」即是諸煩惱根本。問曰:煩惱是垢心,善心是淨心,垢、淨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業」?答曰:不爾!一切心皆與慧俱生,無明心中亦應有慧,慧與無明相違法而一心中起。淨、垢亦如是,凡夫未得聖道,云何能得離「我心」而行善?瞋等煩惱中,則不得行善;「我心」無記柔軟故,是故煩惱心中生善業、無動業,無咎。「業變化」者,生一切果報法,所謂「六道」:惡業果報是「三惡道」,善業果報是「三善道」。

遇此狀況要如何對治?若覺有此方便,必須歸憑善友,令方便開發。乃能漸去無知,還生慧性也。有這種狀態的人,是已有色身成就者,若能自己處理當然最好,若不知如何對治,就要請教善知識,請教他說:現在的失心、失念問題,要如何讓此狀況消失。當此強盛氣機退失後,即能產生實智,實智發起之後,智慧銳利,管制此心自在,不會再有犯戒、違行之心,知對、知錯,識心圓明,煩惱不能沾染,更不用說會去做些惱怒眾生之行事。故此釋云:「乃能漸去無知,還生慧性也。」大略說來。要化解此泥心,就要:

(1)從理順身體經絡著手,此點要菩薩來做,所以就是說要能隨因緣「閉關」,禪宗云:不到重關不閉關,到重關時,即是該閉關的因緣就會到來。而重關要能達到,非數年即能達,最少要有十幾年工夫也。

(2)從化導氣機上著手,如作某些瑜珈法,肩立式、過橋式、寶瓶氣、…。這僅能暫時對治一些氣堵住,妨礙動腦之過患而已,不能根本究竟解決。

(3)從營養素著手。這也是輔助療法,臨時處理一下。譬如說補充多巴胺(Dopamine)等營養素,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屬於神經遞質,可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多巴胺是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有關。

(4)服用某些中藥亦有幫助,如何首烏、天麻、人參、…等。

(5)其他。

 

第四十六顯色心─云何顯色心,指易隨外境事緣而翻轉志趣行止之心。謂凡夫無論見聞善法、惡法,乃至無記,皆依隨修學;猶如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治之道,當念專求自證之法。《藏典》云:顯色心謂類彼為性者。譬如青黃赤白等染色。若素絲入之便與同色。此人心亦如是,見聞善法亦隨彼行,見聞惡事亦依隨修學,乃至無記亦爾。對種種境界隨事而遷,行人自覺知已,當念專求自證之法,不由他悟不為他緣所轉,是彼對治。

何謂顯色心?先來了解「顯色」之義,何為顯色?顯色梵語 varna-rūpa,指顯然可見之色相,是「形色」之對稱。於一切色法中,其相狀顯著,可使眼見而識別者,一般說來有十二種,即:(1)青(nīla)。(2)黃(pīta)。()赤(lohita)。(4)白(avadāta)。(5)雲(abhra),指龍氣。(6)煙(dhūma),指火氣。(7)塵(rajas),指被風吹起之細土。(8)霧(mahikā),指地面之水蒸氣。(9)影(chāyā),光明被障而不得明見物體或其餘諸色。(10)光(ātapa),指日焰。(11)明(āloka),指月、星、寶珠、電等之光焰。(12)闇(andhakāra),全然無法見物。
   其中,青、黃、赤、白等四種為本色,稱為四顯色,尤以白色最為殊勝;其餘八色均由本色之差別所立,故皆攝於此四本色中。若增立「空一顯色」一項,總為十三種顯色;另立有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空等顯色等九項,而成二十一種顯色。

    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行者見光著光,見物像著物相,見菩薩像著菩薩相,…,若著種種色相都是不究竟。又如遍入一切處,即能遍入一切色,此處言:若素絲入之便與同色,此人心亦如是。如果您的心入一切處(諸色),即能現一切色,因心與色染著,故會見一切顏色之相。更進一步來說,若是心染善、惡、無記法(不屬善惡法),不察時亦會染成善、惡、無記法,所以修行過程間不能用心執取一切境。

對治之道,當念專求自證之法,即對種種境界隨事而遷,行人自覺知已,當念專求自證之法,不由他悟,不為他緣所轉,是彼對治。此處所謂自證者,係指由自力證悟第一義之真理。《大日經義釋演密鈔》云,所謂自證者,唯佛能自證,非從他人而得;且佛所自證之甚深智,縱有神力加持,亦無法傳授他人。那要如何來練習不執取一切境之能力呢?「遍計所執無,依他起性有,妄分別失壞,墮增減二邊。」這是《楞嚴經合論》所云,又云:如來凡說法,無不自色心而起用,遣眾生之惑,以顯色心不二。此經雖曰破妄顯真,亦起自色心二法故。首以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為問?蓋所見即色,愛樂即心也。一經之旨,大意不出此問。…。

《楞伽經》云: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虗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此總結前文,以勸行者,當離有無形處,及色空、異見之想也。汝等下,勉諸菩薩,當觀自心,復以自心,教授於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眾生,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初句心字,即長行,有無色空等妄想也。初句順顯色心無性。次句逆顯外道不悟色等無性,而反依色等,長養妄心也。身受用至二無我,述前法數之名。淨之一字,通上諸數,謂能知色等無性,則異見心滅。異見心滅,則諸數清淨也。廣說者,佛自稱也,佛能廣說三乘故,又屬集家語。下同此)…。

論曰:非於離我諸行法中,證見我空,少有勝德。諸法亦爾,若本性空,證見此空,何所饒益。若無所益,何用劬勞,修能證空,無量加行,為釋此難。復說頌曰: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論曰:諸法諸行,雖空無我,而諸愚夫虛妄分別,執一異等。由此虛妄分別勢力,生長貪等煩惱隨眠,隨緣發生諸善惡業,沒三有海(言三界),相續輪迴,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等三)所煎不能自出。勤修加行證無我空,漸次斷除虛妄分別,隨其所應證三菩提(聲聞、緣覺、無上正等三種菩提),自利利他功德無盡。…。

至此,引用那麼多經文,若用《大般若經》所言:「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一句義即可。種種色法、心法都不能執著,這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遠離一切相,平等無二別,如此修行,即是簡單、明瞭、扼要。

 

第四十七板心─云何板心?謂順修隨量法,捨棄餘善故者。如板在水中,隨其分量受載諸物,過限則不能勝,終亦傾棄之。此人心亦爾。簡擇善法業隨己力分,行一事已,便作是語:我承上以來,唯行此法,不知其他。乃至習行八齋,即不捨離,更不慕行餘善。以發廣大心學菩提行,是所對治。藏典云,板心,即隨緣隨量簡擇善法而捨棄餘善餘法之心;猶如水中木板,隨其分量載物,過限則不能勝,終傾棄之。對治之道,應發廣大心學菩提行。

何謂板心?就是不經意中隨順自心所思,修習評估一些所作所為,其利益到底是多少,然後再去做,而僅做此善而不做其他善事者。有這種心態的人,就像是用一塊木板在水流中來乘載物件,只要此物重量超出其限量,此木板就會傾覆,最後不得不捨棄之。有板心的人就像是這個樣子的,僅僅簡擇自己能力或意願,來行持某一法。就像《金剛經》裡所說,上一筏即不下來,已達到岸邊還不下筏來,這樣就不能再往前繼續走,也不能碰到更大的河,得更高的境界,如此以得少為滿足,這是世尊常告誡我們的,今生不能以得少為滿足。

簡擇善法業隨己力分,行一事已,便作是語:我承上以來,唯行此法,不知其他。乃至習行八齋,即不捨離,更不慕行餘善。修行者有時境界不夠,能力受限,難免會量己力而為之,說我就是修此法已足夠了,或做這種善事也已足夠了,若一生中一直這樣子,就不會再有進步了。譬如我常說:您們到處當義工,已當了十幾、廿年義工了,為何還一直在當義工,您就不能開始自己修一個法門,好好努力用功、打坐,得到一點身心靈上的體驗,與清淨心的方法?使自己心靈層次提高。或者有的人是一門深入,已有點成就了,還是守住此法不放。有的人已修「心中心法」五年、十年了,就是不曾打七,所以不會有大突破。但您問我:要不要停修?說停好了,就怕您會退步,身體氣機或心淨程度等會退失或退步。但不停也沒有辦法再進步一點。若您也不學一些悉曇、密咒什麼的法,這就是有點「板心」了。

乃至習行八齋,即不捨離,更不慕行餘善。八齋即是八關齋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婬。(4)不妄語。(5)不飲酒。(6)不以華鬘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7)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8)不非時食。有的人喜歡做法會,哪裡有法會必定參加,要他真正來打坐、修行,就是提不起興趣。有的人常參加八關齋戒法會,每次有師父舉辦八關齋戒法會必參加,其他法會就沒興趣,一直要參加八關齋戒戒會,一守此齋戒就永不捨離,其他善事也不想做了。

已施少善者,皆得大福,所以就不捨棄了。故經云:受八關齋戒法,死後必升天。他認為這樣已足夠了,何必再做其他善事?您要知道「得少為滿足」之毛病嗎?少善有善報,報完再來就要算老帳,有些過去無知所造之惡業,都是要下三惡道的業,您今生若不能修到須陀洹果,報完後就有可能要下三惡道。如經云:「此諸天子,本修少善,得受天樂,果報將盡,生大苦惱;既命終已,捨彼天身,或有墮於三惡道中。…。」所以今生做善事不能以做一善為滿足,要隨緣做諸善事,隨喜功德而多作。若是談到修行也是一樣,法法皆學,步步高升,不能修一法就足就停了,要大小二乘、顯密二教等諸法都要學滿,才不虛此生。修行人不能以少善為滿足,因有惡習因緣未盡故。

又如經典談到增壽的問題時,這樣子講:「爾時,眾生盡懷慈心,不相殘害,於是眾生色壽轉增,其十歲者壽二十歲。二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行,不相殘害故,壽命延長至二十歲,今者寧可更增少善,當修何善?已不殺生,當不竊盜。』已修不盜,則壽命延長至四十歲。四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邪婬。』於是,其人盡不邪婬,壽命延長至八十歲。八十歲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妄語。』於是,其人盡不妄語,壽命延長至百六十。百六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壽命延長,我今寧可更增小善,何善可修?當不兩舌。』於是,其人盡不兩舌,壽命延長至三百二十歲。三百二十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少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惡口。』於是,其人盡不惡口,壽命延長至六百四十。「六百四十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綺語。』於是,其人盡不綺語,壽命延長至二千歲。二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慳貪。』於是,其人盡不慳貪而行布施,壽命延長至五千歲。五千歲時人復作是念:『我等由修善故,壽命延長,今者寧可更增少善,何善可修?當不嫉妬,慈心修善。』於是,其人盡不嫉妬,慈心修善,壽命延長至於萬歲。」所以我們不能僅修一善,即要求獲大果報,要同時做無量善,於壽與福,才能大幅增長。

那要如何來破此板心?以發廣大心學菩提行,是所對治。如何來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後要如何來做菩提行?發菩提心後,以《金剛經》來講,就是要誓度一切眾生,然後要修自己,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然後要修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等三,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為主修行。若依《菩提行經》云,要具足六波羅蜜法,除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外,再加上讚嘆、迴向等波羅蜜才算是完美,故此八品為:(1)讚菩提心品(Bodhicittānuśajsā),(2)菩提心施供養品(Pāpadeśanā),(3)護戒品(Samprajanya- raksana),(4)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Ksānti-pāramitā),(5)菩提心精進波羅蜜多品(Vīrya- pāramitā),(6)菩提心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品(Dhyāna-pāramitā),(7)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Prajñā-pāramitā),(8)菩提心迴向品(Parināmanā)。

滿足諸般若蜜法後,得無明盡,得無明盡,這樣才是最後的成就。此時行者應當得金剛剛喻定,此定是盡無明之相而無明未盡,何叫盡無明之相而無明未盡?只要是微習未盡,我們再怎麼修,今生也不可能無明盡的,除非已成佛地,如釋迦牟尼佛。故如《仁王經疏》云:問:若無明未盡應是煩惱,何故前文,佛與菩薩同入此定。答:無明之性即是於明,如燈生時即同滅時,只以一念無明心變為明,微明即菩薩,大明即佛也。盡相無相為薩婆若(sarvajña一切智)者,此解脫道前金剛下定,但盡色心麁細之相,不得名一切智。今佛地非但盡相亦盡無相,故得名一切智,可謂緣觀雙冥、境智俱寂也,超度世諦下。…。

所以總結言之,我們今生有幸學習到佛法,就要把握底下原則──學而不倦,學而不能滿足,不能以少善、唯善而結束這一生,當學習各種佛法,用在自淨其意上,還要學無量法門來能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離苦得樂。

 

第四十八迷心─云何迷心,指易於顛倒所執、所思之心;謂行人之心顛倒散亂,欲學不淨觀,而反取淨相,猶如迷路者一般。對治之法,當念專一其心,審諦安詳,無有顛倒。藏典云:

云何迷心?謂所執異所思異者,如人迷故,意欲向東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學不淨觀,而反取淨相,自謂我今修不淨觀。若修無常無我時,反行常我倒中,謂我今修無常無我。由心散亂故使然也。當念專一其心,審諦安詳無倒觀察,是彼對治。

何謂迷心?眾生心有所思,思後執境就會起顛倒想,這就是所謂的迷心。如上述見諸寶起貪愛心,貪念起就會起迷心,這是迷於寶物。此處所言迷心,較偏向於迷心於修行法門。迷心之相是心顛倒散亂,譬如說欲學不淨觀,而反執取淨相;也就是取一法去除己病,病已除了,卻被另一病所纏,被這所用之法所迷,猶如迷路者一般。行者要能搞清楚後,該用則用,該捨則要捨。所謂迷心,迷字在心之前,是境來把心來迷,所以先執一境來迷自心,自心不覺而自當迷失自我,於出一途又入一途,是真的迷路了。

謂所執異所思異者。如人迷故,意欲向東而更向西,此人心亦如是。意欲學不淨觀,而反取淨相,自謂我今修不淨觀。藏典翻譯為─所執怪異,執此怪異為是理,如是名顛倒執取其境者為理。這樣就像有人意要向東,而更向西行,若有此種迷心病者,是謂顛倒迷心。譬如說要修不淨觀,而一得不淨觀境界,反而厭惡此身,厭惡此身故,不得不叫人把自己殺死喪命。如《律典》云:「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時諸比丘修不淨觀,患厭身苦,中有以繩自勠,飲服毒藥,以刀自害,投坑赴火,自殺者眾。」這是修不淨觀後,得不淨觀之利,反而執取淨相而厭惡此肉身,引發自殺、自殘之結果。又有人得不淨觀,也不想活了,要人來結束自己生命,早取入涅槃,所以因修不淨觀者,因厭惡自身而入滅者,人數多達數十人、或數百人等。這就是標準的起顛倒想,不能執取心地的涅槃,而執取此身之不淨,所以說是顛倒想。

若修無常無我時,反行常我倒中,謂我今修無常無我,由心散亂故使然也。修行者真正要做的是,於一一分別奢摩他(śamatha)、毘鉢舍那(vipaśyanā)中,觀一切法無常無我、不淨,無貪寂滅,無生盡智,乃至涅槃。若是修止觀中起顛倒想,就會反而執取常、樂、我、淨等四相,如是則不能得究竟解脫。其原因來自於自己散亂心、無知心,導致於「迷心」了。

又譬如說,我們修行佛法解脫道,定要勤於打坐,而無知之徒,會說氣功與佛法無關,甚至說什麼安般守意─數息呼吸法,與身體氣功 (氣機)無關。舉例說─要破無始無明窠臼,沒有氣如何來破?難倒要拿榔頭來把頭敲破,以達到破窠臼之目的?您自己不想破窠臼那就不必談,若要有禪宗所言的「真開悟」境界,就不能免除此步驟,逼氣入腦中。這些無實修、無實證者,都是紙上、口頭論禪的人,其所知、所談,難免使人有「可憐憫」之嘆。那如果您已得身體發起氣機後,是說已得氣功初步境界後,卻不知要轉「修身」入「修心」,來養清淨自性,而反是天天玩此身體上的氣功,讓氣在正經十二脈、奇經八脈中繞個不停,且要花很多時間在此色身上用功、勤練,甚至於張揚開來,說自己有此什麼氣功,什麼能力,或上電視台去表演,那這樣也是標準的「迷心」之人,因已起顛倒想矣!

有時找資料時,難免會上網去搜尋一下,看到某些自說很有修行者,所知所見,所說所述,就如我上課時常說的:人無知就會自大,人無修就會貢高我慢,人不尚學就會錯認境界。若光表示自己知見還無所謂,不要涉及別人。若如經典所述─各記所解(依自己所見,就認定禪是什麼樣?)而亂批評別人是錯,自己是對的,是多偉大的,這就是在犯戒、造業,也是成增上慢人。真正懂禪的人是無所說的,因禪是離言說相、離文字相,於禪無覺,無一心於一切法,這是世尊所教的。但禪者是因有人問,才會依其人之境界而說,或說一些他下來要修的境界、層次。若是說到最高的禪境,那是離言說相,要說什麼話?

某些人自認為走到最後的行者,看他還有所說,長篇大論說是已明心見性,哪有心明?心明就不會胡說八道,亂寫文章罵人,或見性就應能現起五神通了。若不是這樣,胡言亂語,其實那不是著魔(嚴重者著魔難),就是各記所解(學一半),成增上慢人、魔子魔孫。要知若此生不得須洹果者,三惡道還得要去受呢!

顛倒錯認境界者,苦中得樂,以樂為境界,也是顛倒想。經典還有講到,舉如把瘡口來火來灸熾,瘡口覺得有樂受,卻以此樂受而現喜愛,對於這種火烤之樂感很享受、受用,這就是十足的顛倒想。男女間淫欲貪愛亦是如此,縱慾令自心迷,人們卻說是快樂的,更是十足顛倒想。下如列經典云:「鬚閑提!如病癩人身體爛熟,為蟲所食,爪擿瘡開,臨火坑炙。彼於苦大樂更樂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如是,鬚閑提!眾生不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而行於欲。彼於苦欲有樂欲想,其心迷亂,有顛倒想。鬚閑提!猶如彼人除病得力,不壞諸根,已脫癩病,身體完健,平復如故,更還本所。彼於苦大苦更樂想,其心泰然,無顛倒想。如是,鬚閑提!我於苦欲有苦欲想,得如真實,無顛倒想。所以者何?鬚閑提!過去時欲不淨臭處,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苦更觸,未來、現在欲亦不淨臭處,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苦更觸。鬚閑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無病第一利,涅槃第一樂。」

這些道理講來,無非是我執在作怪,《法華義疏》云:「三界眾生皆『有我』為長,五道眾生,悉『有我』稱之為大。若如僧佉(Sājkhya,眾生等)等,計我遍三界、五道稱為長大。計我之人謂為得理,心無慚愧,稱為裸形。無明心中,計我目之為黑。無有、無我,正觀故,名為瘦。(瘦者減少之意,如消瘦服又作消瘦衣,即是袈裟之異名。消瘦,指煩惱之次第消減;穿著袈裟可消減煩惱,故稱消瘦服。)一切凡夫常有我心,故言常住其中,懷我在心。宣之於口,故言發聲。為我修福,義如求食也。又此鬼恒欲食於人獸,如計我常,撥於無我,故名求食。我亦無知無明所障。不知如來常樂我淨,一切眾生無明覆故,妄說如來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是故流轉三惡道中。若言如來永滅涅槃,當知是人必墮地獄。世尊!我今始知諸佛如來不畢竟滅,知已則得無上大寶,以佛力故,復令我知諸佛實性,得服無上甘露法味,永斷一切諸結煩惱,昔來所有狂聾瘖瘂今悉除愈。」

對治之法,當念專一其心,審諦安詳,無有顛倒。藏典言:當念專一其心,審諦安詳無倒觀察,是彼對治。真修行的人,要能安祥自心,亦要能使別人心安祥,這樣才是真正無顛倒。所以真正修行人,有境、無境時,均是要如法隨緣造作,才不會學一法,執取一法。或是適學一法,而否定另一法。或是說自己體悟的很好,自己沒體悟的,就不能認同,反而去執取其非、其錯,這樣子的人都是顛倒想,自他都不能得安祥。再說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有依戒律如法如律地去修持,就不會犯著顛倒想,除給自己心安祥,還要讓別人心也能安祥,是謂不惱世間諸有情。若是一個完全懂得佛法者,就能仔細觀察,自己處何境界,別人處何境界,然後不加以分別、批判,這樣就是作到「審諦安詳無顛倒觀察」了。總之,自己不要亂說話,不要亂寫文章,若不是要教化眾生是不必有言說,若要教化眾生,要有言說,也要能使別人心安祥,自己當然也常處於安祥中,這就是不起顛倒想了,也不迷心了。

 

第四十九毒樂心─毒樂心,凡夫不生善心亦不生惡心,乃至一切心皆不能生起,但任運而行,漸入無因無果中;猶如中毒之人悶絕,轉趣死地,無生存之機。應發起大悲眾善,離斷滅空,為對治此心之甘露妙藥。藏典言,云何毒藥心?謂順修無生分法者,毒謂龍蛇藥草諸惡毒也。如人中毒悶絕,轉趣死地無有生分。此人心亦爾。不生善心,亦不生惡心,乃至一切心不能生起。但任運而行,漸入無因無果中。故名無生分法也。行人自覺知已,應發起大悲眾善離斷滅空,即是所謂甘露妙藥。

何謂毒樂心?毒者中毒,中什麼毒?是中了樂於無心無念,無煩無憂之樂心,這正是小乘涅槃的境界,是悟空寂靜妙之樂,若貪著此樂,即入聲聞之涅槃樂,所以對於一個修無上正等覺的人,就像是中樂毒一樣。

中毒樂心的行者,是不生善心,亦不生惡心,乃至一切心皆不能生起。若是能持清淨戒,讓其自然任運而行,則會漸次地悟入無因無果中,這樣就像五蘊魔相中所說,見不到因果輪迴的深理,以為世間事都無所謂因果、輪回,因而開始談些無因果之邪見,是謂撥無因果。若談到此等行者,修到此時之身體、心理狀態,就像中毒之人悶絕,轉趣於死地,心不能動,也覺得人生聊無生趣,都覺得活著實在沒意思了,故說無生存之機。

一般修行人都會遇到此過程,若不知道要發菩提心,轉修大乘佛法來度一切眾生,會真的不知為何要活下去,所以有人就急著想求往生,身體氣機又旺盛,死不了人,那要怎麼辦,有的人就自焚來結束此生。

若依西藏經典言,云何毒藥心?是謂順理修入「無生分法」者,此處所謂毒,是謂龍蛇、藥草所生起諸惡毒也。有人一中龍蛇之毒,定不能活,有人誤食毒草藥,其毒亦能使人能悶絕,所以說此等人如中此等毒而現悶絕狀,轉趣向死地而無有生分,必然是不能活命了。有此毒樂心的人也像是這樣。此等人因中毒而使自心悶死,心總是不痛不癢,不憂不愁,不高不興,同時也不生善心,亦不生起惡心,乃至一切心都不能生起了。是心死了,但如果是無知者會認為這是善境界,讓其自然任運而進行發展時,這樣漸漸地會修入無因無果之知見中,所以說是名無生分法也。

遇到此境界時,要如何來救度自己?經云,應發起大悲眾善,離斷滅空,為對治此心之甘露妙藥。修到這境界的人就要發菩提心,起大善心,所謂大善心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的心,讓眾生起慧命,脫離種種貪瞋癡慢疑等根本無明,這樣眾生慧命能增長,才能學解脫法,脫離三界輪迴。禪宗行者到此境界,亦如是說,要能「轉聖回凡」,此五蘊身要回到跟凡夫境時沒兩樣,但此時心地已無憂、無煩了。

西藏所翻經典亦云,行人自覺知已,應發起大悲眾善離斷滅空,即是所謂甘露妙藥。修行者到達心已死絕之境界時,就要能自己覺知,這時就要發起大悲心,要來度一切眾生。只要發起大悲心後,就能夠遠離斷除「斷滅空」的錯誤修行道路。所以說適時發起菩提心,就是毒樂心者的治病良方,是甘露妙藥。

若您是佛法禪宗修習的過來人,就會有這種心態產生,若無這種毒樂心的體會,或是處在此種毒樂心的時間不長,您可能就不可能體會此境界的真實。此過程之長短,會影響到這個人的解脫能力是大是小,因毒樂心處境長久者,其定力夠,心不動移的能力強,就如《楞嚴經頌》所云─「舜若多性可消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śūnyatā)是空,此空性可消亡,即謂可以遇緣再生起萬法,破此空性不妄執取空,也就是說此「空性」不因為有因緣起法而破其「空性」,但有為法表面上是有為法相起,好像是壞了空性,但處此有為相中,此人已練就了爍迦羅心,此爍迦羅心不動轉,這爍迦羅心是在此境界時來練就的。

何謂爍迦羅心?若依佛光大辭典講,爍迦羅是 cakra,做輪解,又作灼羯羅、斫迦羅、斫迦婆羅,亦為金剛、堅固、輪鐵等意,是為堅固不壞之意。若爍迦羅從字義上言,不直接表示「輪」之義,也就是有強大、堅固(0akra)之心,0akra 是為strong , powerful , mighty。爍迦羅之「爍」字有多處是要翻成捨字0a,但讀時若後一字有喉內音時,就要讀成0i,這樣發音就與中古音、廈門音「爍」相當了。參閱下圖解。

  此堅固心能不能真的得到堅固,這就是要看您處此「毒樂心」階段之時間長短,是久還是短,有的人說打坐修行翻種子,此種翻種子的時間長短,也與此「毒樂心」過程長短有關。一般而言,沒有廿年也要有十幾年的工夫來練此心,如大翻種子也好,或是處此「毒樂心」階段也好,不愛講話十幾、二十年,這種人一定是讓自心已大死一番,因處此「毒樂心」期間很久、很久,所以六根入六塵能不染著,故這種人就不會去講人家好壞、對錯,亂批評別人造口業,因其心已堅固矣。有些人不是真的有修證,也沒有經過「毒樂心」的階段,或處此「毒樂心」的時間不夠長,所以就會犯自以為是地執著己見,說是禪修是這樣、修行是那樣,如此之人,六根根本不淨,不含容六塵境,其他就不用去討論他有什麼體驗與境界了。

 那什麼時候才能發菩提心,斷除此「毒樂心」呢?若您是真的佛弟子,自有諸佛、菩薩守護著,行為不會出差錯,當智慧成熟、因緣成熟,就會有機緣能讓您開始講經說法,這時您已近死去的心,就會開始要說話,轉妙法淪。當然剛開始說話會說得很慢,如某些法師在講經說法時都似如此。

這種現象一方面是行者氣機旺,二方面是您本覺心─從八識本心來的訊息起,要覺知看到此訊息後,第七識去執取八識的種子或此等法塵時,自心也可以看到、了知,然後您就可以依緣此法塵而講經說法,這是您八識心田覺性先起法相,然後妄心不假思慮,直接經過第七識之執取後,再轉第六識去分別,然後第六識依自己「動身發語獨為最」之功能,而能說出能講出,講說之中,會有正中聽眾之心坎裡去之妙意。所以每個在場聽的人會說,此法師所說的,似都在說我的事、我的毛病、我所要知道的、我所懷疑的,…等等的事。這過程是一個真正有實修境界的人之情形,絕不能用自己妄想、七寸不爛之舌來講述經典,要用自性來講經說法。

 一個人至此境界,當要去受菩薩戒,已發菩提心已,誓度一切眾生了。之後,經修各種波羅蜜法後,有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得到些許般若波羅蜜法味時,也就是能懂得實相觀之境界,待到這階段到來,修行者的狀態就會慢慢轉變,讓自心從死亡斷滅邊緣再救活起來。所以如果一個行者只會賜自己一把「死亡刀」,如此砍伐,是能擺脫業力牽引。若不知在適當時間,就要給自己一把「活人劍」,那可能就要處此狀態中,最後墜入「空亡」,或是得入「斷滅」之邪見中。(待續) 

(2008.04.2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