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7)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釋名詞()

11.若干種心()

第十五天心─云何天心<lb n="0597a28"/>
心思隨念成就者如諸天以先世果報故,若<lb n="0597a29"/>
有所須,不加功力隨心而生,數起如是願樂,<lb n="0597b01"/>
當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習也<lb n="0597b02"/>
真言行人,不期遠大之果,但為自心所率,能<lb n="0597b03"/>
障淨菩提心當自覺知勿貪世間悉地,是彼<lb n="0597b04"/>
對治

天心者即是說<lb n="0597a28"/>
心思隨念成就者<lb n="0597a29"/>
有所須,不加功力隨心而生,數起如是願樂,<lb n="0597b01"/>
當知這就是天心天神的心起心動念時,做什麼都可以成就。在天界的天神過著非常殊勝的生活,吃及穿等慾望只要想,馬上就成就。一般在天界很難修行,因為心思隨念成就所欲太如意了。如想到蚵仔麵線,馬上蚵仔麵線就現起來;還有樹林專門長樹果,你用飛的飛去那邊,遠遠的說我要那一棵樹的果子,被指定的果子就飛過來,馬上又從樹上生出果子遞補上去,永遠都吃不完。開悟的人自心眼開也有相同的能力,心思隨念成就,雖然還沒有往生天上,但有點天界人的境界。若詛咒人家發生不好的事情,都會實際發生而造業,這不是很可怕?祖師大德說此時要執杖牧牛,確實而管控自心,不要胡思亂想,控制自己不起心動念,若有想都要想好的,如幫助想眾生離苦得樂,這樣思惟間也會成就。

諸天以先世果報」,尚未往生,但已修到天界的因,所以死後會升天。「<lb n="0597a29"/>
有所須不加功力,隨心而生,數起如是願樂當知是天心只要心起亦即起心動念,有所願求,都可以成就,就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習也若上一世在天上待過幾十億年,然後下生人間,尚留有天上的習氣,可能會現起心想事成的能力。「<lb n="0597b02"/>
真言行人,不期遠大之果,但為自心所率,能<lb n="0597b03"/>
障淨菩提心」密法的真言行者是行菩薩道,不祈求很大很遠的果報,都是求自心當下心起心滅所引導,天心若不控制,會障礙淨菩提心。菩提心是實相觀,觀一切善惡境界,都能自在不執著。如果有天心會常常起心動念願求而障礙你的菩提心,所以般若經》云觀一切境界無所有不可得,可保持菩提心不會迷失。真言行者要注意,持咒是為別人有願求沒關係,若為自己會障礙菩提心,菩薩是不為自己做任何法,自己面臨的障礙,用平常心面對,不能化解才修法來化度障礙。若有好的能力,不要用在為自己祈求、升官及發財等,多做會障礙自己菩提心。

天心的對治:「當自覺知勿貪世間悉地,是彼<lb n="0597b04"/>
對治」起心動念可以成就的時候,自己要警覺,不要一直訓練天性或天界的真如性,能力更其盛,不要貪求世間成就。悉地即是心地清淨能遍虛空,有所願求難免都會成就。你要警覺來對治天心,天道的人喜歡有天心,修佛法的人要去除天心,所以不要貪世間的悉地,來對治天心,才能維持我們清淨的菩提心。

 

第十六阿修羅心─云何阿修羅心謂樂處生死者<lb n="0597b05"/>
阿名為非,修羅名天以其果報似天,而行業<lb n="0597b06"/>
住處不同故,以為名也此知有解脫之利,但<lb n="0597b07"/>
深樂生死果報快樂,不能進趣若行人有此<lb n="0597b08"/>
相貌,當知名修羅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lb n="0597b09"/>
故,有此習也觀察無常苦等,是彼對治

修羅道的人是「樂處生死者」,在生死之間,因為心不淨是在天上果報較不好的地方,「阿名為非。」我們知道悉曇的字是諸法本不生,諸法不可得,加在名詞的前面(阿名為非),就變成否定。「修羅名天」,真正的天是deva,此處sura是有天之意,有天神、女神之意。阿修羅2sura合起來叫做非天,不具有天的慈心,但是有天的果報。「以其果報似天,而行業<lb n="0597b06"/>
住處不同故,阿修羅的修行境界和天的果報有點相像,但因為還有嫉妒心及瞋心等心病,果報所居住的地方稍微不同,是居住在修羅宮。修羅宮就是四天王天下面,是須彌山山腳,靠近香水海邊緣,宮殿華麗,物質享受亦隨心所欲,只是祂們的嫉妒心及瞋心等,讓祂們不能居住在天上,「以為名也以阿修羅的名字,是講祂的心,六道中的阿羅修道女生具漂亮而男生較醜陋;阿羅修道的人,有時居住修羅宮,有時出生人間及鬼神道裡都有,是因嫉妒心強及瞋心重而感召修羅。

此知有解脫之利雖然稍微了解解脫的好處,「<lb n="0597b07"/>
深樂生死果報快樂,但仍執著升天的快樂,所以生於人間,死後在天界享受快樂。「不能進趣」如果不求上進,只要有天的果報就覺得不錯,沒有想要求解脫及涅槃的這種有點善根之人。祂們不想從心裡斷瞋心及嫉妒心,不喜歡求解脫及涅槃,只喜歡天界果報,就會被內心習氣感召到修羅道。

若行人有此心的<lb n="0597b08"/>
相貌,當知名修羅心」女生長得美麗莊嚴,男生長得很醜陋,若是脾氣壞,那是具有修羅心。有時美麗的人嬌生慣養,其實是上一世潛意識所留下來的修羅心;如果長得莊嚴美麗,而且德行又很好,這是天界天神下來下生的,或是過去有供養諸佛菩薩而長得很美麗,這種人是威德感召的心就沒有修羅心。

亦由先世曾生此趣<lb n="0597b09"/>
故,有此習也」天上阿修羅界待久了,難免生下來就有壞脾氣及嫉妒心重的餘習。如鑾生兄弟姐妹,長得很相像,但個性脾氣都不一樣,這就是上一世所留下來習氣。從天心下來,今生出生就心平氣和,沒有什麼習氣,不喜歡講話或和人鬥爭,都是過去修行留下來的,也就是遺傳。 

阿羅修心的破解:「觀察無常苦空無我修行小乘的法印,一切法無常,一切行是痛苦的,求涅槃及寂滅為樂,這樣可以對治阿羅修心。

 

第十<lb n="0597b10"/>
七龍心─云何龍心謂思念廣大資財者謂數作是<lb n="0597b11"/>
念,我當以何方便,獲如是廣大資財勝妙珍<lb n="0597b12"/>
有此多貪無厭之想,是龍趣之心也亦本<lb n="0597b13"/>
從龍趣中來,故生此習,喜令行人願求世間<lb n="0597b14"/>
悉地,障出世淨心思惟少欲知足無常等,是<lb n="0597b15"/>
彼對治

我們講天龍八部的感召,龍也是修善行,但不夠天界德行,還留有一點不清淨心,或為求富貴,所以感召出生為龍,在印度沒有龍而是稱蛇,蛇可以化成龍形。在中國蛇是沒有腳,龍是有腳,身體比較大。以前有個日本密教大師去龍居住的地方持咒,出現一條七八寸長的金色的蛇,盤據在木頭上面。然後變化成大龍,龍會變大變小,變小的時候可以幾寸,大的話是很長的,真正龍的樣子和民間傳說所畫的龍類似。

云何龍心謂思念廣大資財者,」你常常罣礙,希望有很多的財產,起心動念都是在求資財。「我當以何方便,獲如是廣大資財勝妙珍<lb n="0597b12"/>
喜愛錢財及珠寶,都是修善行,但又喜愛錢財珠寶,故心不清淨,就有可能感召生龍界,出生做龍。「有此多貪無厭之想,是龍趣之心也」一邊修行,一邊想要錢多及漂亮珠寶等的習氣、心病就是龍心。一般真修行人對於身外之物不會喜愛,看寶石起來就像石頭沒有兩樣。

亦本<lb n="0597b13"/>
從龍趣中來也有從天龍八部的龍趣裡出生來做人的,這樣就會有喜歡收集珠寶及喜歡賺錢的習氣。視財如命的人可能都是龍趣而來的,當然也有隨時獲得龍珠或地底稀珍奇寶的果報。「喜令行人願求世間<lb n="0597b14"/>
悉地」在人間修行時,常求世間成就,不求出世間成就,世間成就當然也有一點心清淨,但也不拒絶貪求世間的財寶。這些人修密咒或打坐時,常常心裡祈求珠寶會現及主動購買或收集,這種人很有可能是龍界來的或未來要出生龍界的。龍心會求世間的悉地、世間法的成就及一點靈通力,雖然有一點心清淨,但又貪好珠寶財產等等,故會障礙出世間的清淨心。 

龍心的對治:「思惟少欲知足,無常苦空無我」,欲斷絶此等習氣,不要有欲求珠寶錢財,有飯吃就不錯了,不必再累積珠寶及很多財產,少欲知足常樂。修行人知足常樂沒有願求,心才會安詳,如果天天鑽牛角尖在想錢財珠寶,難免會分心於道業上。

有次提到有一個人做股票,虧了好幾百萬元,心很不平,揣測會鬧出人命,沒想到過幾天他真的來Mail說投資虧很多錢,活不下去了,那一定是玩股票。不要拿生活費及小孩教育費操作股票,輸掉的話就不行,拿閒錢去玩,輸了也很高興,當然最好是不要啦!如果生活上少欲知足,觀一切資財都是無常,擁有是無常,損失也是無常,不要在意就可以破解龍心。龍心大悅,大概有珠寶他就快樂,錢財多也快樂,很多龍來投胎做皇帝,擁有無量世間財寶。

 

第十八人心─云何人心謂思念利他者<lb n="0597b16"/>
謂好追求思念,某甲於我有恩,我當以如是<lb n="0597b17"/>
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於我所有不饒益,今<lb n="0597b18"/>
當報之及種種理人利物之計,皆是人心也<lb n="0597b19"/>
當念自觀心行早求法利,不應紛紜思慮他<lb n="0597b20"/>
緣,是彼對治

人心者常思念利他者,<lb n="0597b16"/>
謂好追求思念、思惟,某甲於我有恩,我當以如是<lb n="0597b17"/>
方便令得大利出生人者其心分很多種,這裡講真正善趣裡人道的心,正常的人心應該這樣,一般人的心大概沒有那麼好。下面談的是一般人的心,天阿修羅和人道眾生都有利他的,心算是良善好的,尤其是有恩報恩的心,這是最基本好人的心。

謂好追求思念者人是mana,有時加s為「manas」,就是善思維及思想。於人的住處界域manusya音譯摩 少+兔沙、末奴沙、摩奴闍、摩 少+兔史。因人善於思想,所以稱為人,第六意識也是manas,翻作意,即思量。若是稱識,識即是 vijñāna,具有了別之意,即精神之作用。

意翻manas,即善思惟,作所以好追求思念及思想對我有恩的人,有恩報恩。「我當以如是<lb n="0597b17"/>
方便令得大利某甲曾於我所有不饒益,今<lb n="0597b18"/>
當報之」對某個人有怨恨,不饒益,沒有給我好處,有仇就報仇。非人或鬼神也很多是這樣,是有恩報恩。過去的因果報應祂清楚,也是有恩報恩的心,護持讓你得到大利,生活賺錢、幸福美滿並保護你;如果有仇,就來障礙你或者是讓家庭不和樂,使夫妻離婚之類等。

及種種理人利物之計,皆是人心也有道理、沒道理或有好處、沒好處的斤斤計較,就是人的心。我們有恩於他人,貪圖報恩,當然沒有強調有仇報仇,但不善之凡夫也會有此心,古代武林中人似也是這樣。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標準的人心,我們往正面看,有恩報恩,不要有仇報仇而造業,結善緣不要結惡緣。 

人心的破解:「當念自觀心行早求法利當下要觀自己的心,微細深層的心念是為行,是行為的原動力。行陰之心行是阿賴耶識裡非常深邃微細儲存的法塵,要善觀念頭,不僅觀粗的念頭,連微細的念頭,也要小心觀照到,希望早一點求得修行解脫的利益。不要起心動念去報仇或報恩而安住自己這個心。

不應紛紜思慮他<lb n="0597b20"/>
」不要紛紛擾擾地想,這個人對我有恩,我一定要報,那個人對我有仇,我一定要報,念來念去搞得一個心永遠無法休息,無法求得佛法的解脫道理。修行有恩知道於心,但不能在修行過程之間報恩,一動報恩的心就會心亂。因為有報恩行為,可能會破壞世間法的因果原則,像守戒律一樣,若戒律守得嚴格,在修行之間障礙來時,你可以坦蕩蕩不動心。若為了報恩通融他人,如法律的解釋掌控於主管辦事的人,解釋寬容給與方便,解釋得嚴格也沒有錯,但如果稍微違背正當的原則,捫心自問時就會心虛,修行逆境一來就會心亂,鑽牛角尖,就陷入思慮他緣種種紛擾之中,所以不管有恩有仇都要暫時放下。

以後若修行有成就了,再來談報恩事,我講一個例子,在公司裡有一個長輩提攜後進至事業有成就。後來這一位長輩要求後進幫忙一點小事情,後進沒做到,故長輩即責怪後進。因為長輩認為我以前幫助並提攜你,現在連這種小事情都不幫忙。更有趣的是有第三者名良心又姓劉,有一天三人在一起,長輩故意說「啊!劉良心,你都沒留良心呀」來指桑駡槐。

當然,修行過程之間,為了不思慮安住,有恩報恩,也沒關係。實質老前輩是人的心,我給你恩,你要報我的恩,理所當然;若你不回報,結果他就怪你,還好只是報怨,這是有所不饒益。修行過程之間要體會不起心動念想報恩或報仇,只有修忍辱或受人家污辱,不要報復,心就不會紛擾失利於種種因緣,才有辦法安住這個心,未來修行有成就行菩薩道時再來談報恩。不要為了今生恩怨,搞得心慌意亂,人心安不住,導致「早求法利」做不到,「不應紛紜思慮他<lb n="0597b20"/>
」不要想恩恩怨怨的事,俾利破解人心。

 

第十九女心─云何女心?謂隨順欲法<lb n="0597b21"/>
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為異耳如經說言,<lb n="0597b22"/>
女人多欲百倍於男子常念所經樂事,或想<lb n="0597b23"/>
他容色姿態等,能令行者障蔽淨心亦是多<lb n="0597b24"/>
生曾作女人,猶有本習也是中以不淨念處<lb n="0597b25"/>
等觀身實相,是彼對治

若隨順欲法<lb n="0597b21"/>
者是女心,就是女人心,隨欲望去做,大概都是一般女人的心。「亦是人趣心」淫慾不重不來娑婆做人,因淫慾心重、六塵境慾望及喜歡好的色聲香味觸法等,才感召人界出生做人。五情是因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誘發出的,能生憂喜苦樂等等的這些情見,這也都是人的心或人趣的心。「但以多欲為異耳為異就是不一樣,每個人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欲望,有的重有的輕。若有貪慾心都是感召女人心。「如經說言《契經》云:「女人多欲百倍於男子如果出生為女人,天天要化妝及穿金戴銀等搞得很忙碌,又有種種慾望,百倍於男子。

當然不是所有女孩子都這樣子,若上一世是男生來投胎成女孩子,一定較不喜歡化裝,然後具有男子氣概,這裡講的是一般人女人。「常念所經樂事」有經歷快樂的事常念念不忘,一談再談,百談不厭;修行人事情發生完就完了,二、三天後就忘記了,不會常常回想快樂的事。「或想<lb n="0597b23"/>
他容色姿態」女人常想她的容貌、姿色及阿娜多姿的體態等等,以吸引異性。總歸一句話,就是在容貌姿色下功夫,天天談話的內容,離不開化妝、吃東西、穿衣服、手飾及鑽石等,有這些習氣就是有女人心。

能令行者障蔽淨心如果修行人有這些心態,清淨心慢慢就不見了,自性被障蔽了,所以修行人要警覺啊!「亦是多<lb n="0597b24"/>
生曾作女人如果發生上述這些事情與心態,可能是幾十世或一百世都一直做女人。如果是男生投胎作女孩子,就較沒有這些習氣,不論思想或行為穿著反而像男孩子,如此就有可能上一世還是男生,只是今生不小心出生作女生,或者是過去因緣的關係。但也有人甘願今生出生做女生,但甘願者習氣應不致於如此。真有如此心性者,「猶有本習」,還有女人的這種習氣。

女心的對治:「是中以不淨念處<lb n="0597b25"/>
等觀身實相」,女生要破解對身體姿色的執著,以四念處觀身不淨。小乘四念處禪修觀肉體死掉以後,現淤青、流濃水、腐爛及被蟲吃等,或觀身體實相觀,保持客觀心態觀肉體不可愛。如果不是為了修行續佛慧命,悟道就可以走掉,為了繼續行菩薩道,維持肉體可使用即可,不要化妝,不在意穿著,更不會穿金戴銀。否則女人心太重走不出來了,就無法修行。

 

第廿自在心─云何自在心?謂<lb n="0597b26"/>
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自在即外道所事天<lb n="0597b27"/>
神也,彼宗計,自在天能隨念,造諸眾生及苦<lb n="0597b28"/>
樂等事修此法者,亦常係念,願得如其本尊<lb n="0597b29"/>
若真言行人,數念如是悉地,念我隨念成<lb n="0597c01"/>
就,當知是自在心亦先習使然也,當觀諸法<lb n="0597c02"/>
皆悉屬眾因緣無有自在,是所對治

自在心者是有點出世間法的修證,不然就是天道的天神,此處係指天神的願求、變化自在。「<lb n="0597b26"/>
思惟欲我一切如意者」只想如果一切能順遂我意的自在心追求,此種自在即是外道天神。「自在即外道所事天<lb n="0597b27"/>
神也」,即欲界最高天的他化自在天,在梵天最高的四禪天有一個大自在天王,有的說是摩醯首羅天天主(Maheśvara)也是稱大自在天。早期有人創造一個叫「大自在王佛」,那時計程車上都貼有「南無大自在王佛」,但在所有經書中,找了半天也沒有一個佛叫「大自在王佛」,有的話應該是大自在天主,不會是佛的,此世界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或稱毘盧遮那佛的。後來計程車上就消聲匿跡了,這是自己胡思亂想編出來的,若是佛只會教人解脫,不會教人迷信的。

這裡所講的自在心,還是在欲界天裡頭的,才會講要大自在,故知是摩醯首羅天天主。若是成佛時,自在不自在都要無心,無任何心於一切即是佛心。那小自在是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大自在是梵天裡的天主,還沒有修佛成解脫道以前都是屬於外道,外道只是沒有佛法解脫因緣,所以修世間禪定初二三四禪及四空處定等,這些境界也是蠻高的。如像中國的道家,及印度的婆羅門教等都是標準的外道,果報天壽不等,最高也有到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天壽(八萬大劫),是因緣的關係,不知道修此心入虛無,從證空有不二的道理,及學習實相觀,故不能證得真正的解脫。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所度的都是這些外道,解脫、安住此心的道理講清楚了,祂們馬上即能契悟,觀念一改,徹底從心裡不執著一切相就解脫了。

這裡講的自在心是「外道所事天<lb n="0597b27"/>
」,自在天者,「彼宗計,」另外有一種宗派,天天在推想計度,「自在天能隨念」,如化樂天即欲界第五天天神,修到識陰魔相起時,能起心動念自在時,都可以化成真實的現象。化樂天天神化了皇宮以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神就把祂化的皇宮接收來用,故稱他化我自在用的天神。「造諸眾生及苦<lb n="0597b28"/>
樂等事」,若這些天神產生歡喜心,可讓人間日子過得好一點,讓經濟好一點而使我們受用;若流年不對,讓這些天界天神心不安詳或不淨,就會影響人間經濟不順,人心鬥爭,好勝心強者造成戰亂。所以,我們人的生活好壞命運操縱在這些天界及天上星球的諸天神。「修此法者,亦常係念」,修天界法的常常在想念,「願得如其本尊」,因為他是外道,拜哪個天神?侍奉哪個天神?希望能像那位天神一樣。

若真言行人,數念如是悉地」,若是持咒仙等,起心動念,都在想像自在天天神的成就,即起念隨念都能成就,「念我隨念成<lb n="0597c01"/>
」。這和天心一樣,這些天神起心動念都能自在成就。在人間也有起心動念,要想自在成就的念頭,這樣子的人也是常具自在心。

真正修佛法者,剛開悟時也是起心動念都會成就,要趕緊練習將心感召懸絶,不再隨便起心動念,這樣心就慢慢會遲應不動,心就不會那麼敏感,就比較有定力,不敢胡思亂想。剛開悟的人是不能胡思亂想的,因為起心動念,好的成就別人,壞的也會馬上影響到別人,壞人家的願事,知道具緣成就就不敢亂起心動念了。所以,此時以執杖牧牛法門,將自心管得死死的。等到慢慢思惟心退轉了,就要思念眾生,讓他們能離苦得樂,因為心不會那麼敏感,就要用一些心法咒語來成就,這是另一個層次的課題。 

自在心的破解:「當觀諸法<lb n="0597c02"/>
皆悉屬眾因緣,無有自在」,修行人當知諸法因緣生,無緣時心自在,有緣則心不自在,若不識因緣法,即不識因果。外道不知從心悟解脫,就以為無緣時即自在。但事實不是您說自在就自在,都是您修點天界禪定善根果報的自在,死後還是要輪迴的,因沒證阿羅漢道故。所以不要有自在心,要認為如果起心動念也是因緣法,心能自在也是他成就的一種果報現象,也是因為有因緣你才會動心說自己自在。例如你很在意某些同學的障礙,有的是因為他跟你的因緣很深,想讓他起自在心,你就會思維如何利益他;有的因緣比較淡薄,或是要讓他自己面對障礙的另一種因緣,就不會起心。

其實要觀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才會發生的。學佛法的人,知道緣起就會被動應緣做事,不會以內心習氣應緣,自己取捨就有煩惱,這才是真自在。以平等心來講,如果有偏頗就有煩惱,以有因緣觀,這個人種比較深厚的因緣,自然就會比較罣礙,就會起心動念,自在心就會起而產生一些法。不必以主觀意念決定要或不要,被動的應緣,該不該做都是由因緣來決定,不是由你自己的喜好厭惡來決定,諸法都是因緣和合,沒有所謂自在不自在,要破解隨己意而起的自在心,就要能觀因緣,緣起時而能自在,才是真自在。

 

第廿一商人心<lb n="0597c03"/>
云何商人心謂順修初收聚後分拆法者<lb n="0597c04"/>
世商人先務儲聚貨物,然後思惟分析之<lb n="0597c05"/>
物當某處用,彼物當其處用,可得大利<lb n="0597c06"/>
行人先務內外學問,令周備已方復籌量,此<lb n="0597c07"/>
是世典當如是處用,此二乘法用應接某人,<lb n="0597c08"/>
此大乘資糧是某緣所要,此名商人心,亦由<lb n="0597c09"/>
先習使然也修捷疾智是彼對治謂隨聞何<lb n="0597c10"/>
法,即應觀彼因緣事用,豈待多聞蓄聚,方求<lb n="0597c11"/>
用處耶

商人心者是指做生意人的心,是斤斤計較的心,什麼事情先盤算利弊再來協商,「謂順修初收聚後分拆法者。此處解釋較很怪點,順著順著因緣修,有點修就要談收成,這樣做有利基嗎?剛開始先算計收成,想聚集多了功德後,有好處再來分贓、拆帳,如同現在的商界,做生意先談妥條件,有利後大家再來分帳,所以不會出紛爭,大家都依約行事。

<lb n="0597c04"/>
世商人先務儲聚貨物」,商人先把貨物儲存起來,「然後思惟分析之考慮現在物價是否在漲,屯積到物價最高點再來賣,這就是奸商,不會只想賺取適當地利潤。「<lb n="0597c05"/>
物當某處用,彼物當其處用,可得大利<lb n="0597c05"/>
物當某處用,彼物當其處用」。商人一定斤斤計較,世間法來說這是正確的,總是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但此種心態對修行來講是很不好的,心要淨就不能太仔細以心算計,否則會不自在。

如現在存美金的話,美金的利息已經太低又在貶值,就要趕快動腦筋,改存在升值的台幣。修行人不適合投資生意,如買股票要天天看盤,買來買去,賣來賣去,心如何清淨,不如買了不去動它,算是投資。五年或十年以後再來估算還有多少價值,這樣心也才能自在。

<lb n="0597c06"/>
行人先務內外學問」,生意是要先學習否則會虧錢,沒有一行不必學的,商人的心更要學。如果進入做生意的公司,看多了也知道生意操作的方法,不要自以為福報很好不必學而交了幾佰萬元學費,以後才學會操作股票或做生意。「令周備已方復籌量學了以後經整理,規劃出完備的方法,不論私人公司或公家機構都一樣,要這樣仔細籌量。我以前也是管理規劃的小主管,都要動腦規劃計劃步驟,需設計得很完美周詳,世間事本來就要預先規畫並按部就班執行。但修行事只能隨緣去生活,不要預知利幣,搞得身心不安。禪宗修行的人更自在,知道或不知道也好,事情發生了再來處理,這種心態就是隨順因緣。

真正人的心包含商人心及女人心等都沒有隨因緣生活,有此種心要修也修得不好,也沒有很認真生活,利用女人心及商人心都沒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兩邊都修不好。「<lb n="0597c07"/>
是世典當如是處用像這種準備周延籌量安排好了後,這些世間人所要的典句都是這麼用,各安其次。

行菩薩道也要善知根器,「此二乘法用應接某人,<lb n="0597c08"/>
此大乘資糧是某緣所要,此名商人心」,修行上這樣也可用商人的心,能善知修行人大小根器,大乘心量給他大乘法,小乘心量給他小乘法,比起斤斤計較,謀如何賺錢要好的多,總是在接引人。修行者有這種商人心,也是熏習使然也,過去你有修聲聞解脫道,今生再來行菩薩道,再用過去的習氣,斤斤計較接引眾生用大乘法或小乘法,說毛病也不是個毛病,就是有這個習氣。

商人心的對治:「修捷疾智是彼對治捷與疾都是很快,智者智慧,意即直心面境、率直用心,少用商人的心推計,很快利用率直的智慧對治商人心,亦即頓悟法門悟後才能有的心。又契經云:「復能深入寂滅定意。神足無礙得捷」、疾智捷智,念不錯亂摠持三昧。」又《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云:「法界光明普覺聖智菩薩摩訶薩,入三摩地觀聖慧力加持意密印契,令一切菩薩摩訶薩,證入真如實相,速疾智證一切如來祕密法藏三昧海性。…,令速入一切陀羅尼門一切三昧門,演說無邊諸佛深妙海藏。」

捷疾智若能如住陀羅尼法門,比較簡捷能夠頓悟,若早二十年就教陀羅尼門觀五字輪,你們大概早悟道了。釋迦牟尼佛也是從講阿含經》開始、《方等經》、《般若經》、《大乘法華涅槃經》最後才講陀羅尼門,什麼法都用了,剩下這些比較根基淺薄,只有用最好的法,所以給他一個捷疾智來對治,不入妄想思惟。陀羅尼法就沒有商人心,不會斤斤計較,只持總持咒語。

謂隨聞何<lb n="0597c10"/>
法,即應觀彼因緣事用如果不用商人心計較,一聽到任何法,觀彼根基因緣來用,像我們講金剛經》,就用《金剛經》修,講到很多的法門,如禪宗或唸佛等,什麼法門你都可以用,這是因緣事用。

豈待多聞蓄聚,方求<lb n="0597c11"/>
用處耶」,法爾禪修中心裡,淨土禪宗及密宗等都教,你們因緣俱足,該學什麼法,就學什麼法,不必用斤斤計較的商人心。世間的商人心及出世間法的商人心不同,前者隨緣,後者能用的法就是最好的法,不要斤斤計較眾生的智慧因緣,俾利破解商人心

 

第廿二農夫心─云何農夫心謂隨順初廣聞<lb n="0597c12"/>
而後求法者如學稼者詢問老農,云何知地<lb n="0597c13"/>
良美?云何耕植耘耨?云何候時?云何獲藏?如<lb n="0597c14"/>
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此心亦爾,先務諮承<lb n="0597c15"/>
智者,廣聞道品,然後行之皆宿習使然也<lb n="0597c16"/>
利智為所對治如聞諸蘊無常,即知界入緣<lb n="0597c17"/>
起等其例皆爾又如毒箭入體,豈得<gaiji cb='CB04453' des='[*]' nor='' mojikyo='M025770' mofont='Mojikyo M105' mochar='5740'></gaiji><lb n="0597c18"/>
農月廣問,而後拔之耶

農夫的心者,如同到處參訪的修行人,學很多法門、見聞諸經教,先廣聞再來精打細算俾利決定修什麼法。「隨順初廣聞<lb n="0597c12"/>而後求法者」,農夫剛開始要學栽種,先學依節氣的不同需種植不同的作物,到最後幾年經驗知道求其最好。最好就是容易栽種、產量好及不受蟲害等。夫人的心也就是開始時要學很多,而不驟下定論,最後再來決定用什麼法。

「如學稼者詢問老農」,學莊稼、種田的人,先問老一輩的農夫,過去的經驗如何?「知地<lb n="0597c13"/>
良美」,先從土壤、地質開始熟悉,哪種地比較肥沃,如土壤顏色黑黑的,就代表沃土很多,都是良田;如果土壤是黃黃紅紅的就是貧脊的,可栽種的作物就不一樣。「云何耕植耘耨?」台灣農業發展的目標就是小面積,但單位面積產量要高,農試所做很多的試驗,每一棵栽種的距離要多大,才是產值最高產量;畜牧的實驗是一塊地要養幾頭牛?及一公頃的牧草放牧幾頭牛?等藉試驗弄清楚。「<lb n="0597c14"/>
是一一知已,方就功力」這時才下決定種植的作物及耕種的方法,學佛法有人也是用這種農夫心來學。剛開始各個山頭都參訪了,從禪宗密宗及唸佛宗等法門都接觸過了,最後再來決定要學的宗派和法門。

此心亦爾,先務諮承<lb n="0597c15"/>
智者農夫心就是像這樣,學佛者有農夫心,也是會先去諮詢那些過來人,像你沒有開悟自妄心,就去參訪詢問要如何用功才會開悟讓自心現妄想之相,但聽了都是別人的經驗,似懂非懂,肇因於你沒有實際經驗。「廣聞道品,然後行之,皆宿習使然也」很多法門及宗派都去問了,再決定要如何做、如何修。這都是過去的習氣使然,如果以前你也是有很多的經歷,才進入修行境界,事先會很小心的研判然後才去執行,這個就是有農夫心;­­­如果過去沒有這種習氣,今生突然間就進入修行。像我高中就開始土法煉鋼打坐,因為不懂也不是很用心打坐,但每天必早晚二坐。藉參考坊間書籍教的打坐法,一坐也是幾十年,根基已無意間扎實,突然間身體就起了變化,跟本沒去廣學多聞。

農夫心的對治:「<lb n="0597c16"/>
利智為所對治」,就是用很銳利的智慧,不必問,無形中決定修行就做了,當然這也要有一點過去因緣。要有銳利的智慧才能決定,否則光決定有什麼用,不會去做,大部份有這種銳利智慧,也是過去累劫遺留下來的,不是現世學的。如你對一個人講的話判斷合理否、書寫得對否或者一個標語對否,你馬上能找出他的漏洞,以因果理念去評鑑,就能知其對與錯。

如果你接觸的宗派及法門認為是好的,你就去做,先學了再來分辨。如果沒有馬上能分辨對錯好壞法門,你要用「諸蘊無常」這句話就夠了,經云,諸蘊無常,相續流轉,無有一法是安住性。既然無常,沒有一法能夠永遠都好或都壞。起碼要懂得色受想行識(諸蘊)這五蘊本來是無常。

即知界入緣<lb n="0597c17"/>
起等其例皆爾懂得五蘊無常,六根入六塵就是十二入及十二入產生六識就變十八界,代表皆由緣起的世間萬法,故懂得無常及緣起,緣起法又無常,就不必斤斤計較於諸法。「又如毒箭入體,毒箭已經射到身體,馬上人要死了,現在才一月你還在問三月要種什麼東西比較好。能學就學不要多想,學了以後踫到問題,再來決定如何解決。「豈得<gaiji cb='CB04453' des='[*]' nor='' mojikyo='M025770' mofont='Mojikyo M105' mochar='5740'></gaiji><lb n="0597c18"/>
農月廣問,而後拔之耶」若是已中毒箭了,還要去等三個月或幾個月問好多人,然後再來決定拔箭不拔箭,這樣毒早已發,已來不及了。

 

第廿三河心─云何河心?謂<lb n="0597c19"/>
順修依因二邊法者此心性雙依二邊,或時<lb n="0597c20"/>
修常或時修斷,或復邪正兼信如河水雙依<lb n="0597c21"/>
兩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係一邊。此中對<lb n="0597c22"/>
治,謂行人專心一境,則能有所至到若心不<lb n="0597c23"/>
定守能令事業俱辨,無此理也

河心者隨河流速造成一下子靠左岸、一下子靠右岸,永遠沒辦法把心安住下來,怎能有定力、解脫力?河心者專<lb n="0597c19"/>
順修依因二邊法者依因niśraya,依四大種之因,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為物生起之所依者。蓋四大所造之色常追隨於能造之大種,大種若轉變,所造之色亦隨之轉變,若逐四大種一因,不論何理,不知正邪,追隨如一,故說依因可謂變化之因,即謂順緣去修。

心性雙依二邊」,四大不執而執心與性,依心性因緣兩邊。自性應緣起心,執心、執性不一定,故說依說依二邊。諸法皆因緣生,因所依,緣是所生,認識不清時,因和緣是兩邊法,故稱因緣兩邊;依空依有亦是兩邊。心和性依有,有是因緣;依空,空是解脫的體,還是兩邊;性依空,但因緣而化有;心依有,依空性化空。一條河總是有兩岸,不偏倚左岸也不偏倚右岸,游走兩岸,等於兩頭空。

學佛法先要修空,靠悟空求得解脫,俟心有定的能力,再來修有,空有之間,不執著任一邊,這才是真正圓滿菩提智。如果一下子抓有為空,一下子抓空有為,兩邊抓,不但沒得解脫,還要墜落了。雖然一條河有空有兩個岸,兩邊都不著或兩邊都上岸,到最後一定沒結果。恆河上的瓦拉納西城市,其河的東岸一遍荒野,但有漂亮的沙灘,印度政府規定房子只准建在西岸。因太陽從東岸出現,為保持聖地的純淨故不准建房子,在西岸居住居民可以洗澡時觀日出及拜太陽。

河心是「心性雙依二邊,或時<lb n="0597c20"/>
修常或時修斷」,常就是空、斷就斷滅、空有、有為法及無為法等,若僅修一邊,對真正佛法而言都是不圓滿的。修兩邊的次第是先修空,證到空以後再修有,最後可保持空有不二的中道觀。如果智慧銳利的人當然可以直接修中道,不必直接先修空。然而大部份的末法時期的人沒有智慧,頓悟的人或再來菩薩了解並執行一切法緣起、一切法無常及一切法到最後會滅,頓悟就馬上可以解脫。

一般人要分階段的修到空,不管任何因緣,只要心保持如如不動的定力,才來慢慢學有,新的法或持咒,化起一切有為相,這樣比較穩當。僅理論上懂得空有不二道理,習氣毛病無法斷除,因為沒有經過空的訓練,只會講卻做不到實際空,應該會講一定要做得到,這樣才是真正佛法所要達到的目標。

或復邪正兼信」,河的兩邊除了實修常或實修斷,有人不知邪正,遇法即修,邪也修,正也修,當然智慧不足,會出問題。若是有智者,邪法正人用則正;若是無智慧者,入邪後正法被邪人來用也變邪。

兩邊若先學正確定力及理念,有時學到邪法不會錯亂而被影響,邪法正人用,剛好把它導正。有的人就有分別心,認為太極拳是外道,媽祖就是阿修羅道來的不能拜。其實遮些觀念都不大對,沒有看過媽祖發脾氣過,因為祂有菩薩心,講這些都是多餘的。在成佛路上位階是可以定位的,不必分你是人間道教,我是學佛的,好像格格不入,這樣代表你對佛法沒有搞懂。位階是依心性來分,不能說外道,天主教及阿拉等就有正邪之分,好戰不慈愛,或只要某些人都是不對的。 

如河水雙依<lb n="0597c21"/>
兩岸,其所漂流之物,亦不定係一邊」,修常或修斷,心性依兩邊。河水流過去,因為兩岸輔助它,不氾濫到別的地方,所以沿著兩岸一直流,一定沿靠兩岸。如果下雨下大了,山老鼠砍了貴重的木材,一下流靠東岸,一下流靠西岸,你如果沒有把握住,還抓不住它。修行人若像河心樣,河心的人是要學正,一下靠到正就正,一下流到邪就變邪;一下子修空,流到不空,就修不空,永遠無法抓住自己的知見和修行的境界。

河心的對治:「此中對<lb n="0597c22"/>
治,怎麼來對治河心?謂行人專心一境」,一定要把心專注在一個法門上。若依境界來講,例如說學什麼法一定要先修到空就有定力,空還沒完全證得,就想學有為,就會空有兩邊都抓不到。若障礙比較小時,好像有定力,障礙比較大時,因為定力不夠,沒有無相觀圓滿定力,空觀都修不到,進入有為相就亂了。

平時看同學,唸阿─唸得頭頭是道,大障礙來的時候,字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就陷入在情境中。如夫妻吵架,事後才說我那時怎麼那麼迷糊,人家講我都聽不進去。平時都沒有修絶對一心住在一境上,又沒有經過修空觀的磨鍊,難怪一遇到障礙就糊塗了。

我修空無執起碼有十幾年的,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及體觸的六塵境都要能無執,不論別人怎麼做都好,做對或不對都好,心雖知習要能不動。所以很多同學說我過去十幾、二十年都不會生氣,光去年就生無數次氣,抵過二十年功夫,因為和你們攪在一起,當然要生氣。修自己簡單,眼故不見為淨,沒有什麼可生氣的,現在若有些人不用駡的,就不知警覺,所以要駡。駡歸罵,聲音會像生氣而很大聲,其實我心地沒有生氣,它也不會生氣,它是很平靜的,光嘴巴生氣而已,您若是過來人,就知道我在講什麼現象。

謂行人專心一境,則能有所至到」,修行人專心一境,學到空無,以後就可以走到有為,要到有為或到住空相隨便。如果是河心的人,從阿里山高山上木頭沖到河口,兩岸不知道踫撞幾多次,到最後兩邊都沒有著落而流到海裡去了,永遠無法靠岸。河心者也如此,永遠無法定住一境。

若心不<lb n="0597c23"/>
定守能令事業俱辨,無此理也」,如果心沒有絶對定住、安住,沒有真正守得住,就讓事業辦的成,道業成就,那是沒有這種道理的,所以心一定要定住,不要一下靠左一下靠右,河心之人終無成就。

像有人一下子來法爾,一下子又去他寺,一下又去某山,三個師父等於沒有師父。因為你不會很專心向一個人學,到最後有事不知道誰要來幫你,因為你沒有一個中心信仰與修法概念,這和三個和尚沒有水喝的道理一樣。你好好選一個師父就好,不要選太多,當然釋迦牟尼佛是最好的師父,祂從小乘到大乘,從顯教到密教,十八般武藝祂都會教給你,問題是您要找對祂的代言人。

 

第廿四陂池心─云何<lb n="0597c24"/>
陂池心謂隨順渴無厭足法者譬如陂池,若<lb n="0597c25"/>
眾水流入終無厭足,是心亦爾若名利眷屬<lb n="0597c26"/>
等事來集其身,終無厭足乃至於所學法亦<lb n="0597c27"/>
爾,如已得乳糜不務速食,更復渴望餘味<lb n="0597c28"/>
中少欲知足,以為對治

陂池心者即謂「隨順渴無厭足法者」,對法沒有厭足且非常渴望的一直深入追求,「譬如陂池,若<lb n="0597c25"/>
眾水流入終無厭足,是心亦爾」。你若是程度夠還好,程度不夠不能理解與消化,要懂得一切佛法,能接觸就照單全收,這就箱陂池一樣,眾流匯集就都吸入陂池裡,從十方進來的很多雨水,終無厭足的喝光它,如同很多法流到你的心中,你都要去學並照單全部吸收。問題是消化能力問題,若是知法而不能無執,懂得越多可能越起煩惱。若是菩薩聽一個法很好,祂僅是體會一下淺嚐即止,懂得用它就好,甚至可以和人家說明,祂不會花一年半載或二十年僅為了要把一個法搞懂而已。

眾水流進入陂池裡時,你沒有厭足的吸這個水,就是陂池心。「若名利眷屬<lb n="0597c26"/>
等事來集其身,終無厭足」,如果是涉及名聲、利益或法眷屬等都來了,你都要聚集其身照單全收嗎?每個人都想要名利,因為有名大家都來跟你學,但你又不是法門無量的大菩薩懂的很少,如果是比較高層次禪修只教授給根基深厚的眾生;比較低層次的眾生,還是要大菩薩去度的,即使有名望眷屬多,你還是度不了也沒有用。有名就有利益或眷屬多,供養就多,如大財團幾億元的佈施供養,因你來者不拒所以無法厭足。如果是真正在修行的人,都是侷限在一個地方,不會發展的很大。如果事業搞大了,因為是龍天護法在辦事,已經是佛教共有的財產,大概都不是你的。大團體看起來蠻偉大,有幾百萬信徒,因龍天護法沒有教什麼法,只是把事業搞大,並無法專精地去學法,更無法學到真正佛法的解脫道,佛說的偈語,甚或僅能學一些凡夫僧的標語或語錄。

陂池心對治:「乃至於所學法亦<lb n="0597c27"/>
爾,如已得乳糜不務速食,更復渴望餘味<lb n="0597c28"/>
中少欲知足,以為對治」。如果小乘、大乘,顯教及密教的種種法都全部學了。就台灣話俗諺「吃碗內看碗外」,這一碗還沒吃完,但已經在看旁邊的,自己乳糜還沒吃完,已經在想其他味道的東西。

不是說要多聞多學才能做菩薩嘛!是的,因緣到時自然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程度不夠及定力不足,就貪求所有的法門都要學,當然會學不好。現在資訊發達,任何法門網路上都有,你不可能學會所有的法。修行離不開小乘戒律,大乘智慧圓滿,進入密教以利益無量眾生,有階段性的累劫學到一切法才是對的。

但每個階段之間,要依因緣來學,像我們現在進入學習陀羅尼門,你就學陀羅尼門,現在先學習悉曇持咒法,再來學手印,再學心意觀想,最後若能學壇城建立,這樣才是完成密法的所有過程及內涵。若是因緣還沒到來時,真正要學也學不來。像我過去幾十年連一個大悲咒都背不起來,現在背咒語比較簡單,是因緣成熟,已懂得悉曇義理及發音法,這就是你該學的時候了。若還在修空及自求解脫,那時就想要學咒語,是謂多欲不知足。

要破除陂池的心,依能力而行,依因緣而行,少欲知足,因緣來了就可學習了。因緣到了時,就不要強拒絕或逃避,有時候不喜歡,學久了就會喜歡。少欲知足,俾利破解陂池心,眾流匯入時,不要全部吸光,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然會溢陂池的。

 (2008.03.02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