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6)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解釋名詞()

11.若干種心()

第八疑心─云何疑心謂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擇疑心,令決定心相易解明了故謂此人隨有所聞,便生不決定心如受戒時,便自生疑心,我今定得戒,為不得戒耶?或疑師、疑法,諸事例爾如人道行,以疑惑故不能前進智度偈云:乃至譬如觀岐路,好利者應逐,是彼對治又決定心者謂隨聞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慮,至心奉行然亦當以慧觀察,生正決定心也

上次講到諸心皆為非心,此心於密教論及有六十種心。此處疑心即是懷疑的心,每個人都有經驗。常收持不定等事者。執取心裡不能確定的事情而猶疑不決,是指聽經聞法所產生疑惑,這是沒有無礙智的人,常常犯的毛病,不懂道理,喜歡打妄想,聽到經典裡一句話,自以為是的起懷疑心,不能下定決心,好好依教奉行而產生障礙。無礙智就是沒有障礙的智慧,聽經聞法一聽即能受用相信,進而執行受持,不會疑東疑西。過去世有接觸過諸佛的人,就有此種無礙智慧,一聽正法不起懷疑心,即使不理解的經典,仍然深信不疑的智慧。過去世有供養過一切如來,再聽聞經典,會起甚深信心,從不懷疑。

如《金剛經》云以般若智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聽了不懷疑,確信一切法都不可得。有人就會胡思亂想之後要學什麼?其實是因為不能用一法,不能學一法,才能回到清淨自性。執著過程之間種種現象,就有法可學,只會障礙進步,回不到最清淨覺。有關前面提到「常收持不定等事」,包括世間事即指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意識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及法的塵境不能確定,以自己的體會就會因而疑神疑鬼。

比如說最常犯的疑心病,如果心不清淨,看見兩個人在咬耳朵,你一進來就不講了,你就會懷疑這兩個人一定在說我的壞話。依過去世的習氣,讓你起疑心,其實他們不是在講你。或許在講不如意的事,不想讓你知道,因為愛面子,所以你一進來就不講。六根面對世間相不能執著而且不要起懷疑,即使講到自己也沒關係。修行到身體有境界後,如色及受陰魔相等現起就會疑神疑鬼。有的是正面的肯定,看到佛菩薩幻相很高興,覺得菩薩特別照顧你,也不知道菩薩是鬼神或魔化的;果真是菩薩來了,你看不到反而懷疑是不是著魔了,正的想成邪的,邪的想成正的。總而言之,不論正面或負面懷疑,都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心,這就是修行人最常犯的毛病。

斷疑心、身見及戒禁取見,證須陀洹果,疑心病是小毛病所以在最前面要斷。前面《大日經》所講的收持不定等事,後面是藏傳的解話,雖是經教所說的大藏經文,仍懷疑是後來的祖師大德寫的,有的經文不見得是對的。當智慧比較高時,會懷疑這是佛講的道理嗎?很多沒有智慧的人就會懷疑《楞嚴經》是偽造的;上一期網路上有人提出大乘佛法是偽造的,我認為只有小乘的佛法可以偽造,因為是戒律守得好而現起五神通的經典,有心的外道或修到四禪天有修証的境界的人都可以偽造;大乘佛法的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來的,為破解執著,以中道觀及實相觀講空有不二,那是講道理不是講事實和一切現象。小乘、大乘、顯教及密教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真正的大乘是用佛的三業來化度眾生就是密教。因為我們能力不夠,假借佛的三業才能廣泛化度眾生。

 

第九闇心─云何闇心謂於無疑慮法,生疑慮解者謂如四諦不淨無常等,世間智者不應生疑,然彼聞之心懷猶豫,如夜見株机生種種憶度之心若見有如是相者,當知暗心使然也

闇心,「闇」同黑暗的「暗」,古代的「暗」字同義。謂於無疑慮法,生疑慮解,也就是沒有智慧,對不應該懷疑的法而起懷疑心。闇心是對佛所說的法不明瞭而起了疑慮。有的人認為我就是會思想才有我的存在,如果沒有起心動念”我”在哪裡?所以常常加一個我。《般若經》云:「自性無言說」,即自性沒有念頭,言說和念頭差不多,念頭是心起的相而用嘴巴講出來的話也就是言說。如有些精神不正常的人,他想什麼嘴巴就講,自己一個人喃喃自語,標準的念頭就是語言是這樣子的,語言就是念頭的現象;第七意識現念頭,第六意識驅策嘴巴以語言的方式重覆講,而產生不正常的喃喃自語。

正常的人只有第七意識胡思亂想,但可以控制嘴巴不會亂講,心是心,嘴巴是嘴巴。不要認為不講話的人心就是很平靜,雖然不講話心可能亂七八糟,七上八下及胡思亂想一大堆,只是你沒有他心通,不曉得他在想什麼。盡量用智慧理解經典,過去做小乘修行,持戒清淨證得心解脫;小乘佛法講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為樂。如果沒有小乘佛法的熏習及過去世的因緣,你就會害怕懷疑:「不起心動念,那我在哪裡?」,只有我們的覺知心才是自己,正念提起時不住妄想,但還能分別外境種種事相,總是有個覺知在,但沒有妄想,有妄想起,又不受它影響,可以感覺妄想起,那就是你的覺知。

菩提心和覺知心沒有兩樣,即提起正念不胡思亂想,但還有一個感覺在,感覺眼睛看到周圍眾生及耳朵清清楚楚聽到眾生的話,但就是沒有煩惱罣礙。一般人不修行,菩提心現不起來,修了以後能住一切法而不執著,即是《金剛經》所云:「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即是覺知的心或菩提心。外道就是不相信此法,因為過去沒有學正法因緣。闇心即是智慧不夠,對經典所說的佛法會懷疑,小乘懷疑大乘,顯教懷疑密教,懷疑密教只觀五個字母,就可以成就。

因為學一、二十年的佛法,打坐,腳都痛死了,每天坐兩小時,坐了三年也沒有成就。有智慧的人拿密法來用,觀五個字,氣就會上來,妄想會減少,就確實體會法法平等,智慧不夠才有分別。後面藏傳解釋,何謂闇心,「對本無疑慮之法,而生疑慮解者」因為翻譯的人不一樣,語氣不同。近代人較古代人喜歡打妄想,寫的字以多取勝,其實意思是一樣。
 

第十明心─云何明心?謂於不疑慮法,無疑慮修行者謂於決定法印非可疑慮之法,彼隨所聽聞即能懸信,當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過若不及,即是障道之心,更處中慧,是彼對治

上述闇心之對稱,明心就能帶有智慧,心不被習氣毛病壓住,很容易理解經文或外界事相,沒有這種明心的人,看前不見後,看現在不知未來,常迷糊於現在境界上,這也是闇心的一種。雖然不起懷疑,但執著於所見境界,因為沒有智慧可以知未來,沒有法眼可以推測,這件事往後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世間事很微妙的,我們心明時能客觀懂因果道理,看現象就知道未來,看現在也知道過去的因是什麼,才會有現在的果。

故心明的人生活很自在,不會憂慮、六神無主及高興什麼的,知見越廣,當然安得住心。有慧眼空的知見,當然什麼都無所謂,現在遇到的事,是果或是因都好,都沒有關係,所以很自在。有一種人是知道現在而懂得未來,更沒有罣礙,因為已經洞悉因緣果報,一些事情後面發展會如何,懂得越多,不會歡喜及煩惱,世間相就是這個樣子。對佛法來講,因為過去熏習的因,現在看到經典也能馬上理解而不會懷疑。

闇心的產生是過去智慧熏習不足沒有成就,慧眼不開有看沒有懂;明心時沒有妄想習氣,習氣淡薄,不是完全沒有,但已蓋不住真心,對於一切經文不疑慮,修行懂得要點就如法行,但你還是懷疑我教給你顯教的或密法的法有用嗎?

有基礎的身體和比較清淨的明心,馬上試用就知道有沒有效,有效還可以更進一步的突破。密法是半顯半密,如果沒有人教,根本學不會。經典不怕眾生看,看了也搞不懂,如十二密印,心不明的人也搞不懂怎麼做,書裡也有圖示,比一比也連貫不起來。一般人應該是心不明的,所以才需要人教,教了就要明,不要疑慮及懷疑。

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是心明沒有妄想,不被妄想所迷惑,明心才能看到自性,真性。可以看清楚真性有真如性及邪真如性,所以明了;明心可以看清楚你的真心、妄心及邪心。第二種明心是講沒有黑暗及習氣的明心,是清淨的心。只有自性因因緣起而應緣,沒有其他妄想相隨,這才是真正的明心,能夠明心便能看到自性應一切因緣起滅起滅,起滅間又沒有妄想,又不執著,就會產生解脫的智慧。這裡講的明心比較淺顯,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的明心不同,要分別一下。

「只對於不疑慮之法,亦無疑慮如實修行」。對於正法及不該疑慮的法,不起疑慮,並確實如實修行。不要只有想、懂、知道及了解,若不執行也是沒有用。懂一半與懂不去做等於全部都沒有,佛法是要實證的,意解沒有用。釋迦牟尼佛神通無量,只要每個人點一下,就能讓眾生腦筋清楚而直接悟出來,但現在的人清楚過一陣子又不清楚,或今生清楚下一世又迷糊,這是不真實又不究竟。必須是歷經千錘百鍊對治此執著、妄想及散亂的心,今生練千百回,變成很堅固的定力,那才是真正屬於你的定力。不然講經說法時你懂了,境界來了心情會愉快一點;但若那一天境界來了,生病了或同樣的事情再發生,煩惱還是一堆,沒有真正解脫,就是沒有實際修行的心,只懂道理,境界來仍舊迷糊,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這是智慧不夠。有的人今生沒有因緣實證,有一大堆號稱菩薩及護法神,大小事情都是護法神在處理,他就覺得修得不錯,但往生時什麼功夫可能都沒有。

 

第十一積聚心─云何積聚心謂無量為一為性者謂此人隨於一事生信解已,更聞種種殊異法,皆合集為一如人學得一三昧已,見餘經教無量法門差別勝事,皆謂說此定心離此之外更無餘法,故名積聚心也

心其實只有一個,若無因緣來時,心也沒有,空性本來就無相,無相中因因緣起又可以產生一個可化無量的心,所以歸入一性之間。有為法依一性,一性是空性,空性產生一法,一法演變為無量法,是為積聚心。亦即聚集很多法綁在一起,形容很多很多的心,懂得自性因緣起法,法相化現無量,也沒有聚集很多,因種子現而聚集,心只能一個一個現,不可能一下子現很多心,念頭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出現,不可能同時現兩個字,沒有同時現那麼多的念,除非六及七識妄想及妄念有可能同時現,如一邊誦經(六識功用),一邊打妄想(七識所現)。

一個人打妄想時,還同時可以做事情,還可胡思亂想別的事情。若耳朵又聽到救護車的聲音,同時可以意會有救護車過去,就有三個心。但這些分別都由一而現,空性而起,只是有不同的法相,都從真如性現起的心有六個。積聚心,無量為一、為性,很多念很多念,其實是一個心,發生源於空性,所以唯一唯性,這個一是所謂的一法現一法,一個心識只能起一個法,眼睛看經典,嘴巴唸經文,耳朵可以同時聽救護車的聲音,是有三個心嗎?其實都是由同一個自性而起。自性產生一切法的根本,聚集在一起,就有很多的心現,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及身識同時所現的法,就是很多心綁在一起。如吃滿漢全席,眼睛看到紅、橙、黃、綠、藍、靛及紫等各種菜的顏色,鼻子聞到不同菜色的味道,耳朵聽到大家吃東西及講話的聲音,就有三個心,加上舌頭吃下去有甜、酸及苦辣等味道覺知,是第四個心。還有身體觸覺湯是熱的或冷的,是具第五心;最後意念感覺吃得愉悅的心,滿漢全席六種心同時現於一席間。

其實從自性現起只有一個,一個化六,一即六,六即一;心從自性化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及身識的感受,再加上意識就有六個心,所以唯一唯性。你要思維,性由空性而起,化成真如性,有眼根真如、耳根真如、鼻根真如、舌根真如及身根真如等等,對境產生六個心識就聚集在一起,其實心唯一只有一個,一個化六,六個合成一。修行也是如此,化繁為簡,神變就化簡為繁,一個變六個心,修行要從多化少,神通變化要少化多,從無中化有,從有中化無量,才能圓滿成就。

藏文解釋「指以無為性量為一之心,無量心為一心,亦即是說行者以謂此人隨於一事生信解已,更聞種種殊異法,皆合集為一如人學得一三昧已,見餘經教無量法門差別勝事,皆謂說此定心離此之外更無餘法,故名積聚心也亦即是對於一件事,聽了以後有信心產生了解,信解行就有得到種種不同之法,積聚的心皆能將諸法合入為一,故稱為積聚的心。無量化為一,一歸入空性,空性中產生真如性,真如性化無量心。也有可說是把無量三昧,因不懂境界,就說是同一

 

第十二鬪心─云何鬪心謂互相是非為性者謂聞他所說言教,常好辨論是謂是義應爾是事不然假使所言合理,亦以種種方便伺求其長短,欲令墮在失處他來問,亦復求其長短言此問乖僻,我不應有如是相現,當知是鬪心也

喜歡爭辯就有一個諍心;是一種好勝戰想要降伏人家的心。經文講互相是非為性,空性中顯現心性,心性中善於分別對錯是非,修得不究竟,智慧不夠,認非為是因自己執著。如自己明明不對,仍然認為你是對的,是最好及最行的,別人是不對的。這樣永遠都處在是是非非之中,這就是心。

有的人眼根及耳根不淨,就會有另一種心。如桌子東西亂放或整理得井然有序,那一種是對的?都是自己主觀意念在判斷,修行是隨便放也對,井然有序也對,面對時心都很自在,不會執著喜愛規規距距或有板有眼,否則容易變成神精衰弱。自己執著無所謂,但要求別人照你的意思做就麻煩了,就會起了心。

心有問題的人,因六根不淨常常會有心。修行第一要破心,其實講起來佛法就隨順,要放下你執著的「對」,反正大家高興就好,沒有分別,不喜歡看乾乾淨淨的,不喜歡看亂七八糟的,都是一種心的毛病,這樣對世間的事不能適應。如今天有時間或心情好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條,沒時間或心情不好不整理讓家裡亂七八糟,己心很自在都接受。不要見亂七八糟就很厭煩,表示修的不夠究竟,要破解你對於淨的執著。

道場每個人都平等不分大小,但有人常常看不慣要講別人,好像你階級比較高大,人家比較低,就會有鬪爭心,看了不舒服就會講。最近我也會講,你們供養的東西愈來愈多,去年拿來的食物今年年底都沒有人吃,多到沒地方放,最後得丟掉。又沒有人做登記的事,那天吃到毒藥死掉了,都不知道是誰拿來的。雖然說行善是無住相布施,「無所住而生其心」,但起碼要知道誰拿甚麼東西來,不要拿來全丟在桌子上。

有的人平時還好,若進入歇斯底里狀態,雞毛蒜皮的事在心裡攪和就會變成很大的事情。每個人習性進入微細心靈狀態時就會現,可以看人執著毛病在那一方面,大概都和過去世有關係。有一個中國留學生,人在德國留學,精神病發,一緊張整個身體就僵硬,懷疑被別派間諜下毒,因過去世有做過間諜事,他整個心識中,諜影憧憧,任一風吹草動他都認為是間諜所幹的。尤其在最不如意時,如生病或心神最不寧時,最容易想到的人事物就是你的心病。

因為潛意識知道過去世做過什麼事,而且造成潛意識很深地影響,所以才會於今現起來。如果過去世有自殺的人,今生不如意時就會想自殺,經典講自殺一次,以後會再自殺七次,因為看不開而傷心的堅定心,當然會造成一世又一世想自殺。如果沒有學到佛法,觀它為虛幻不實在的心念,而隨業緣發作,那就很不好。五根面對六塵境,外面的人事物不要管太多,即使要管也要以慈悲言語及心平氣和地規勸。

如果心裡面有個得理不饒人,講誰是誰非、罵東罵西,你就是還有鬥爭心。盡量對事不對人,要以平和的心,達到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關係能協調及和諧,不要互爭是非,否則對修行也沒好處。「謂聞他所說言教,常好辨論是」講經教修行,常好反覆思量設想並論其是或非,應該在談後面的諍論心,我懷疑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嗎?有時是別人加上自己的意思這麼寫,釋迦牟尼佛講法不會重覆。

 

第十三諍心─云何諍心謂於自己而生是非者謂內懷是非之如自思惟一義竟,輒復自設異端推求其雖善心諮受於人既領受已,還自推求得失,謂此事合爾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現,當知是諍心也

心或爭論,都是修行到半調子時,心就常常想要辯論,表現己見為高。佛說理也有辯論,因為有的人腦筋智慧比較不夠,用辯論激發悟力是無可厚非,因真理越辯越明。這是學佛法的一個法門,像現在藏傳佛法還是有這個「辯經」。

住印度的西藏難民及喇嘛,想要恢復過去的辯論法是為「辯經」。對經典理解與否,因為以自己理解的經典為理解,所以才要辯論。如果以佛的智慧來理解,就沒什麼可辯論,大家理解都一樣,怎麼辯論。如果大家都悟道的話,你理解和他都理解一樣,還有什麼好辯論,就是因為你悟了一半,他悟了三分之一,所以就要辯、愛辯,還會辯得面紅耳赤,辯贏的就沾沾自喜。人家不理他,他認為別人是沒話講,還寫幾十本書來駡人。

修行當然每個人習性不一樣,懂道理也有好處,若回到清淨自性,還有什麼可辯論。如果你已經了解每個人的程度,你講的法都清清楚楚,當然可以讓他存在,不必辯論。喜歡辯的人,偏偏是小學程度要辯初中程度,如「如來藏」,講得頭頭是道及辯來辯去,自己也搞不懂什麼是如來藏,所以學佛好辯很無奈,不懂就喜歡與人辯論及爭論。

上面這個理念要懂,最好自己全部知道,了解這個人的程度,他講的是什麼法,懂得就好,不必戳破他,就讓他去辯論。諍論及諍心是自己而生起是非,因為是以自己修證的境界為境界,認為自己得到的都是對的,而升起諍心想和人家爭辯。總認為自己悟道的法門才是最好的,別人都不好。因為你根本不究竟,才會諍論說你的法門最好,偏偏釋迦牟尼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可入道。有人問何謂真悟與邪悟?有了此「請教」因緣,就可以好好講解與回答。修行不在於開始,而在於結局,有的修行今生就會有結果,有的要好幾世才會有結果。若自謂真開悟而沒有修正法,行為乖戾、心意亂七八糟,身口意三業不淨,也是邪悟一種。外道也可以開悟,如無色界境界就是真開悟,但不知修佛法淨心去習及促使心入無為,最後也是邪悟一個。

即使一開始被鬼神把你弄得邪悟,但因過去世的善因緣,叫你能有因緣親近善知識,了解佛法解脫道之聖諦,最後成就心地清淨了,邪悟可以變成真悟,這也可以說就是真悟。但若開始是真悟者,也可以變為邪悟,不親近善知識,自以為是地,離基本經教戒律而行,最後背離佛法僧三寶,而入邪門搞怪力亂神事,妖言取信眾,這是悟後迷者入邪了。所以不能講邪悟一定是別人,實悟或真悟一定是自己,更不能寫書有實據地說自己是真悟、別人是邪悟。邪悟要怎麼才能變成真悟,把戒律守好,嘴巴封死,諍心打死,不論人間是與非,最後就可以把邪悟變成真悟,心住寂靜。

真悟的人因為有諸佛菩薩在化導,所以真悟的人在菩薩安排下,機乎不可能會從真悟變成邪悟。若一個人真開悟以後,身旁一定有老師在監督教導,不會讓你隨便亂搞,起心動念即乖,怎會出差錯。真正開悟的人,一定是要學習不講話及心不亂動,到最後建立起完美的人格、智慧及辯才,就能真正講經說法,利益眾生。一般真正講真悟,是在講從真悟到真成道,經歷數十年任運,才能真的懂得佛理。

邪悟成真悟者是其因緣一直在轉換,如沒有遇到善知識,教以正佛法熏習,可能因身體練氣功而打通氣脈,破解神我身而去除神我身,進入無色界境界。若過去世有唸一句佛號或供養一個佛,就會有善因緣,菩薩及佛示現身語意來化導行者,簡單幾句話,讓他了解─原來修行是要讓自性清淨,只要不執著一法,才能究竟解脫。這樣你也可以得到真悟,你不要破了無色界,以後就高高在上界,不求教人家;如果真的過去世沒有善因緣、佛緣,也就只有走入無色界了。

邪悟及真悟是很複雜的,可以把種種不同的現象討論出來,但境界不同,教內教外不同,難免都是諍論,所以還是閉嘴最好。有人說某某是邪悟者,某某是實悟或真悟者,自己判斷自己或判斷別人是邪悟或真悟,根本就不是真的證悟者,因只是自己會打妄想而已,真悟者已不再理世間事,誰真悟、誰邪悟跟我何關?正如世尊所說,無一心於一切法,即是真悟者。

無知又不真正學佛法而走入邪道者,自己生起是非的諍論心,對自己的語言行止,乃至思想觀念、感想,常現反覆思維追求,內心執著是非之心,這種人就有有諍心,有算邪悟的一種人。

嚩」字是離言說,讓自性離塵垢,自性清淨自然不會愛講東講西。執著在是是非非中,除了自己內心是非搞不定外,還會捲入修行人之間的混亂中。更可怕的還寫書議論影響別人,以盲導盲,把人家誤導入地獄路途。大家以為寫書多了就是專家,其實修得好都不入議論,修得不好才寫書,一寫就一兩百本,就是心不死。但修行到心清淨就不想講話了,何況是要寫書?寫書是為利益眾生不得已才寫的,再寫也不會比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要好與理合,根本就不能相比,何必寫呢。

佛教在判斷邪魔外道或邪魔歪道,就是以──有沒有用自己主觀意念在解說及亂寫己證,應該主要是演繹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當然不是隨便演繹,在演繹之中,因自有佛菩薩加持,你在講演時就會悟到這一句原意是這樣、是那樣,因為經由佛菩薩在加持,你講的就是真的,不會講假的。

以前我剛開始在講經說法時,常常會喉嚨一下子發癢,然後就講不出話來,因為此話講出去,就會違反因果及佛理,讓聽者誤會而是在造業,當下馬上知道是錯誤的,所以是講不出口的。不會像某些人講得那麼流暢、大聲,好像很有力量,且似信口開河。除非是著魔,魔要毀掉你,會要你先造業,然後不要你時,你就會像射箭一樣,很快地進入地獄。真悟的人就有佛菩薩在守護,講亂七八糟的事情,話就說不出來,幾次體會以後,一談到比較離譜的事情,喉嚨就會有點不對勁,知道不該講就不要講,還有些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有些不能講就不能講,佛菩薩是不會讓你說。

修行有闇心、明心及闘爭心等都不對,就是回到清淨自性,沒有心及無為法才能修無心。六十種心當然有比較好的,好的也不能執著,但不對的比較多。諍心或辯論的心最好不要有,你要辯論降伏外道,就是要有具足四無礙辯,不是用語言去爭辯,是用真正的智慧去降伏外道,這就不是諍論。

所謂諍論就是修道未究竟的人,互相爭得面紅耳赤,最後當然也沒有結果。如果全部懂了佛法,有因緣有須要就去降伏他,那不是諍論,是以你真正的智慧開導他,看到這個人不錯,需要把他導入正道,以菩薩的四無礙辯度他。在修行人還沒有成就以前,在開示於他的,這不是諍心,諍心是用語言上爭鋒相對是為諍論心。

 

第十四無諍心─云何無諍心謂是非俱捨准梵本轉聲,云於六十心下,皆合有為性之字,例可知也謂其心不懷向背,雖先所宗習作如是見解,更聞異言以違合理,即受行之或先以為是,聞他以為不善,即能改之情無所執是非俱捨,如有如是相,當知是無諍心也覺知無記無諍之心,修諸法實相無諍之心,是彼對治也

無諍心也不對,是修住空觀!該去度眾不去度,坐吃空城,這樣也不好,該開講就要開講,不該講就不要講。無諍心謂是非俱捨,這種入偏空理了,反正我不理人家,你修得好,修不好,是你的事情,你修得對,修得不對,和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沒關係,但你就是沒有慈悲心,無諍心大概都是阿羅漢境界行者,菩薩應該是會量力而為。

藏傳怎麼講,情無所執,當然對錯是非都沒有執著,而是非俱捨之心,成就自己,不喜歡辯論是修自己很好,自在解脫,但沒有做到菩薩發心要度眾生的行為,只能講說自利得到解脫,六根清淨就在這裡,六根清淨了,你怎麼做都和我沒關係,只要我安心,心安理得就好,你造你的業,和我沒關係,這種是小乘的修行人。

 

第十五天心─云何天心心思隨念成就者如諸天以先世果報故,若有所須,不加功力隨心而生,數起如是願樂,當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習也真言行人,不期遠大之果,但為自心所率,能障淨菩提心當自覺知勿貪世間悉地,是彼對治

天心者是心思隨念成就,把真如性開發出來,起心動念就能成就,心想事成,剛開悟的人就是這樣子,如果你有瞋心,不中意某人,然後起念希望修理或詛咒他一下,也可以隨念成就。這樣造業很簡單,起心動念就是能造業,好像打人或害人很高興,以後你也會被打、被害,果報是歷歷不爽,你可以體會起心動念,像五陰魔相裡的想、行、識等那些魔相,想是想什麼它就可以成就,行識是非常微細的心念,一刹那就好多個念頭在裡面(900塵念),你可以觀過去世的因緣果報種種現象,很微細微細的,甚至於識陰魔相可以起心動念,無中化有,用心化一切境界,這些都是屬於天心的範圍。

因為沒有解脫,光有這個心還是在造業,仍然要修無為及無心。凡有所思得以隨念成就之心。「諸天以先世果報故,若有所須,不加功力隨心而生」,當然自性開顯時,過去因修加行及熏習,現世再現激勵很大,能力也很強。如果是前修無為,這句話不見得能心裡馬上明白,但潛意識就會修無為,今生再開顯後還是會偏向無為,再看到經典更是一拍即合,你就不會執著。

比如說不應該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若你看到幻相及佛像就不會執著,不會主觀意念化無生有。因為你不喜歡幻化,要常住無為清淨中。過去如果沒有熏習此佛法,是住在天界的眾生,有某種自性的能力,就會比較喜歡用有為法,有為法不加功力,過去世熏的今生不需加功力,就可以隨心而生。如解深密經云佛清淨法身證得時,為什麼眾生憶想祂,就可以一個應化身出去,難道祂主觀意念的法身現了嗎?不是的,是因為過去世修菩薩道時所熏習的加行力,還有一點動力、勢力,所以眾生憶想時,以的前所薰的加行力,會化一個應化身出去利益他,本身法身還是清淨無為。天心是一種幫助人的天性慈悲心,但沒有解脫心,解脫心要學佛法才有。

(2008.02.03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