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5)
               --
八品 一體同觀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8.五眼與修行境界()

五眼分別者,問:肉天二眼陰界入中何法所攝。答:二眼並以不可見有對淨色為體,即以色入色界,色陰所收也。 

問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勝於天眼,何以用天眼觀視世界。

答曰:肉眼所見不遍故,慧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今天眼緣世界及眾生無障無礙,餘眼不爾。慧眼、法眼、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觀。

(1)觀眾生要用肉眼、天眼,觀法要用法眼

   菩薩肉眼不能完全看十方世界一切佛刹土,頂多一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凡夫眼更不用說,所見有限,慧眼知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空相,有相不執著,變成無相、非相,有空的理念,就有慧眼,可以觀諸法不是法,「一切法即非佛法,是為佛法」,這是有慧眼的概念。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如果俱足法眼,可以知道這個人,習氣毛病在哪裡最重?

如何教導他得到解脫道,或者是要用什麼方便來化導他,有的個性比較奇怪一點,自尊心強,你不能直接講他,一講他,他氣持”(起毛、脾氣)就不好,馬上就發作。不講他,她沒辦法進步,那怎麼辦?你有法眼的話,就可以很自然看到,這個人能講,不能講,哪個時候講?這些都是有法眼的人,所該有的能力,方便之中怎麼用方便法,永遠方便,還是偶爾方便。偶爾不方便,不方便等於用比較強硬的方法,方便就是爭一隻眼,閉一隻眼,等待時間,或者講迂迴的話,讓他慢慢轉變,所以菩薩要有智慧,也是慧眼根本的功夫,沒有自己主觀意念的情見,法眼了知每個人的個性習氣如何,如何教導他,用在度眾生上。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了了是清清楚楚能夠知道,當然還不是只有這樣,佛眼如果這麼簡單,因緣法所現的一切心念,你當然清楚是外來的因緣,而不是我的念頭,可以劃分清楚,因為他有自性開顯,所以可以觀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佛眼不是只有這樣。

(2)佛眼之天眼明的殊勝境界

佛眼雖勝,非見眾生法,不能用佛眼來見眾生,若要看到眾生相,唯以二眼,一是肉眼,一是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礙,肉眼看不遠,或者看不廣,還是有障礙,所以要用天眼觀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透過天眼。而佛所具足的天眼是天眼明,不是天眼通,若天眼通就和阿羅漢、四禪天天神一樣,頂多觀到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觀到十方一切佛刹土。這讓我們再思維一下,佛眼只能看念頭起滅起滅,不能看到眾生實質的相,世界實質器世界,照祂講是這個意思,如果這樣就看心起滅起滅,當然佛心感什麼,馬上流露出來,那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異語者,講出來就是這樣,這裡所講的就是若要看到眾生未來的果報,天眼明,過去的果報,用宿命通,大略講到這裡,了解五眼的概括情形,這裡所顯示佛眼雖然能無所不知的起心動念,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陀看眾生相,包括世界相,用天眼明去觀,這是大智度論裡所講。

 

8.恆河沙

恆河沙梵語 ga{g-nad1-v2luka即恆河之沙。nad1是河,v2luka是沙之意。又作江河沙、兢伽沙、恆沙、恆河沙數等。恆河沙粒至細,其量無法計算,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為喻。

恆河是ga{g,雖然g後面沒有a,但是不能念英文的ga{“g”,還是要a 加出來ganad1是河,v2luka是沙,恆河水裡的沙,又作江河沙、兢伽沙、恆沙、恆河沙數等。我們上一次有解釋,經典裡所說的恆河沙是恆河裡水流的沙,不是岸邊的沙,恆河裡流的沙是非常多,恆河沙粒至細,其量無法計算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為喻。我們供桌上還有很多恆河沙,經過處理過的,能夠混合各種香味,持咒加持,如果遇到親戚朋友有需要,化解障礙,可以要回去用,以前講過了,不必再講,記一下nad1是河,v2luka是沙,我現在在學梵文。

 

9.世界

世界、世間 loka-dh2tu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洲(四天下)及日月,合為一單位,稱為一世界。合千個一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大千界、大千)。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

(1)一佛剎土

loka-dh2tuloka是世間,dh2tu是界,我們這裡是佛世界裡之一世界,加一個佛,佛下去有什麼不一樣,後面有說明。世界,古代印度依須彌山之說成立宇宙論,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加上圍繞其四方之九山八海,四大部洲,一個月亮,一個太陽,合稱為一單位、一世界須彌山八萬四千由旬,八重香水海,山有九重,山和山之間,有一重香水海,中間九減一,八個香水海,九重山最末,靠近鐵圍山,也就是地獄處。

合一千個小世界,成為一小千世界,合千個小千世界成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一千,就是一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千的一千的一千,是一大千世界,簡稱大千或大千界。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所以大千世界,又稱三千大千世界。宇宙即由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構成,由此可見世界之廣大無邊。上面講一個小世界,和三千大千世界,一個範圍。

佛世界或稱一佛世界,eka-buddha-k=etra指一佛教化眾生之範圍,又作一佛土、一佛剎、一佛國土。再來講佛世界或稱一佛世界,梵語 eka就是一,buddha是佛,k=etra是佛刹,也就是一佛刹土,一佛教化眾生之範圍,又作一佛土、一佛剎、一佛國土。k=etrak=i+tra= k=etraK=i是管轄,tra有地方,即指土地、領域或眾生之住所。k=a簡稱為剎意譯為土,復又加一「剎」字,故稱剎土,如果唸刹可能是k=ae的音,它是k=e國土有淨土、穢土等區別,淨土是佛住的地方,凡夫住的地方是穢土,不清淨的,有人住的不是只有娑婆世界裡的南瞻部洲,四大部洲都有人類在住。後世將此範圍逐漸擴大到四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無邊世界等。

無邊世界是說宇宙裡面有很多佛刹土,一個佛弘化有三千大千世界,以前也講過毗盧遮那佛不是只有弘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祂弘化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可以知道祂過去的福德做得很多很好,不像一個佛只有弘化三千大千世界,祂擁有二十重華藏世界,娑婆世界在二十重裡的第十三重,第十三重裡的三千大千世界,20109次方,那麼多銀河系裡,有一個是我們的娑婆世界。若是虛空就有無量無邊的佛刹土,佛的世界觀要這麼建立觀念。一個佛弘化三千大千世界,毗盧遮那佛,弘化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祂也可以同時到十方虛空一切佛刹土去弘化各處示現。上面所說若天眼明才能觀眾生、世界的話,祂無所不觀照到一切世界,這是佛的天眼明所鑑照到的。

(2)世界主

每一世界有一世界主,佛經中每謂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大小之類別,而謂每一世界各有其主,如初禪天之梵王,為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第二禪天之梵王,為小千世界之主;第三禪天之梵王,為中千世界之主;第四禪天之大梵王,為大千世界之主。四禪天之廣量,依其次第,與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當。

佛經中說每一世界有一世界有一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一千又乘一千)、大千世界(10109次方),那麼多的世界,等大小之類別。每一世界各有其主,以前沒有講過的,我們擴大哲學領域,虛空這些梵王是怎麼建立,我們知道梵天王是統御四大部洲,初禪天之梵王,祂是我們小世界,四大部洲裡的世界主。二禪天之梵王,為小千世界之主,所以祂等於是一千銀河系裡的世界主。二禪天管轄到一千個世界,三禪天之梵王,管到一中千世界,等於一千再乘一千,一百萬的世界。三禪天梵天,四禪天之大梵王,大千世界,10109次方,那麼多的銀河系,祂管轄到這裡。

所以修行到四禪天,世界滅了此天天神不會被燒到,抩們可以看到10109次方,那麼多世界,這是在四禪天的範圍。刼末時火災來了,在初禪天燒了七次以後燒掉,七次水災來了二禪天破壞掉,七次風災來三禪天吹掉了,此時娑婆世界地居與天居天到此要毀滅掉。修到四禪天的人,祂們不會被毀滅,祂是在風災頂,其它三禪天以下天界都會被破壞,地球也不見了。但下次世界、三禪以下世界又因風大再捲起,又開始另一次的世界建立,直到過去、現在、未來三千佛示現完為止,此娑婆世界正式滅盡,不再生生起。

以上了解世界主有那麼多的不同管轄範圍。四禪天之廣量,依其次第,與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當。四禪天之廣,其量有分這麼多層次,如果一小世界,頂多是每一天有三X四禪共十二天,加一個無想天,小世界有十三天。小千世界,又擴大到一千個銀河系,中千世界擴大到一百萬個銀河系,大千世界,10109次方,那麼多的世界,講佛世界。

 

10.所有眾生

眾生梵語 bahu-jana, jantu, jagat sattva 之意譯,bahu-jana音譯僕呼繕那、jantu禪頭、jagat社伽、sattva薩埵。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雜阿含經》云:「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所有眾生包括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卵、胎、溼、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類。此處所有眾生sarva bahu-jana是指一切佛剎土之眾生,此數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之數。

眾生 bahu-jana僕呼繕那jana是生,bahu是眾或眾多之義,這裡有三個名詞列出,禪頭jantu、社伽 jagat 或薩埵sattva修繕的繕(sian)也有唸jiana禪頭jantu社伽jagatt後面沒有發音,sattva要唸成薩埵sat tuva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若聖人是覺有情、菩薩。此處是在講一般的有情,迷界的有情。《雜阿含經》云:弟子羅陀(rada長牙)問佛陀:「何謂惡魔?」佛陀言:「色(有形者)為魔,受(感覺)為魔,想(表象)為魔,行(意志之構想力)為魔,識(判斷作用)為魔。」故而凡有所想、所見、所聞等,皆為「執著」之根源,故皆可視為魔。佛明示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對於一切世間的色相、染污、執著,種種被綁住,情慾所黏住,是為纏綿,名曰眾生,這是對於色相,還有在受、想、行、識五蘊身之後面四個情見,染著纏綿,捨不得放下,是為纏綿,有形的色相,和無形的心,纏綿於五蘊之身,這些人稱眾生。」

所有眾生包括有情、無情等十二類眾生卵、胎、溼、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類。楞嚴經裡有仔細說明,以前也講過,此處所有眾生sarva bahu-jana是指一切佛剎土之眾生,不是只有我們小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因為佛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單位,所有眾生,就是指所有一切佛刹土裡的眾生,才能稱為所有眾生,還包括有情、無情類。不然就娑婆世界的眾生,華藏世界的眾生,二十重華藏世界的眾生,現在不是只有這樣,佛的觀照能力,可以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祂要講到一切眾生,就是所有一切佛刹土裡的眾生,此數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之數。講不出一個數字出來,太多了,這就是我們所謂佛世界和所有眾生。

 

11.若干種心

心梵語 citta 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又作心法、心事,指執取具有思量(緣慮)之作用者,念頭、思想、…。如來云:一切佛剎土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若干種心為何?少說六十心,成百六十心,或無量無邊不可說心。

心有多少個呢?不是只有這裡講的六十個,還有一百六十個,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心,現在我們好好把這個心研究一下,到底心在經典上提到的六十個心,或一百六十個,到底是什麼心?心梵語 citta音譯作質多,又作心法、心事,指執取具有思量,因緣牽扯時起心念,是為思量的作用,能夠取思量的作用,一切佛剎土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若干種心為何?少說六十心,也有百六十心,或無量無邊不可說心。心態不一樣就有一個心,我們大略了解大日經裡頭所講的六十心,是什麼心?第一次把心拿出來好好討論一下,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心。

《大日經》云:爾時,金剛手復請佛言,惟願世尊說彼心,如<lb n="0002c04"/>
是說已佛告金剛手祕密主言祕密主!諦聽心相:

謂貪心、無貪心,瞋心、慈心,癡心(5)

智心,決定心、疑心,暗心、明心(10)

積聚心、<gaiji cb='CB00508' des='[@(*)]' uni='9B2A' nor='' mojikyo='M045649' mofont='Mojikyo M109' mochar='5438'></gaiji>心,諍心、無諍心,天心(15)

阿修羅心、龍心、人心、女心、自<lb n="0002c08"/>在心(20)

商人心、農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25)

<lb n="0002c護心,慳心、狗心、狸心、迦樓羅心(30)

鼠心,歌詠<lb n="0002c心、舞心、擊鼓心、室宅心(35)

師子心、鵂鶹心、烏心、羅剎心,刺心(40)

窟心,風心、水心、火心、泥心(45)

<lb n="0002c顯色心、板心、迷心、毒藥心、<gaiji cb='CB00559' des='[-+]' uni='7F82' nor='' mojikyo='M028386'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5965'></gaiji>索心(50)

械心、雲<lb n="0002c心、田心、鹽心、剃刀心(55)

須彌等心、海等心、穴等心、受生心(59)

 

(1)六十種心

祕密主!《大日經》云:爾時,金剛手復請佛言,惟願世尊說彼心,如<lb n="0002c04"/>
是說已佛告金剛手祕密主言祕密主!諦聽<lb n="0002c05"/>心相,初步的講心的形相,大概有幾種樣子,謂貪心、無貪心,瞋心、慈心,癡心(5),癡是愚痴的痴,智心,決定心、疑心,暗心、明心(10),積聚心、<gaiji cb='CB00508' des='[@(*)]' uni='9B2A' nor='' mojikyo='M045649' mofont='Mojikyo M109' mochar='5438'></gaiji>心,諍心、<lb n="0002c07"/>無諍心,天心(15)、阿修羅心、龍心、人心、女心、自<lb n="0002c在心(20),商人心、農夫心,河心、陂池心、井心(25)、守<lb n="0002c09"/>護心,慳心、狗心、狸心、迦樓羅心(金翅鳥)(30)、鼠心,歌詠<lb n="0002c10"/>心、舞心、擊鼓心、室宅心(35),師子心、鵂鶹心、烏<lb n="0002c心、羅剎心,刺心(40)、窟心,風心、水心、火心、泥心(45)<lb n="0002c顯色心、板心、迷心、毒藥心、<gaiji cb='CB00559' des='[-+]' uni='7F82' nor='' mojikyo='M028386' mofont='Mojikyo M106' mochar='5965'></gaiji>索心(50)、械心、雲<lb n="0002c心、田心、鹽心、剃刀心(55)、須彌等心、海等心、穴<lb n="0002c等心、受生心(59)六十個少一個,後面有補充,是猿猴的心。

下面的解釋大日經裡的經文,很簡捷大概是兩句話解釋一個心,括弧後面的是西藏大日經》裡翻譯的,它講的比較詳細一點。大日經》、《金剛頂經,雖然是密教兩大主要的經典,都是節略本,不是四十萬言,本來是四百萬言那麼多,尤其是金剛智大師帶來的金剛頂經,三十幾條船,在海上遇到船難,剩下金剛智大師這一條船,祂本帶有略本和完整的版本,船結果晃啊!晃啊!船要沈下去,還好抓住簡略版本。這都是因果,我們福報不夠,沒辦法學到完整版本,不小心那一部跑到海龍王處了。還好抓住了簡略版本,想起趕快持咒,然後船穩住,要不然連略本都無法傳到中國。

後來金剛頂經》有比較多的資料,是不空大師再回去印度留學,到南印鐵塔那裡向二祖求法,龍智大師(Nāgabodhi,又稱龍樹)教他,非剛來中國之金剛智大師帶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大日經金剛頂經》,有時候是節略本,尤其西藏文翻譯的比較長一點,節略是意思講的太繁瑣,主要意思寫成幾個字,兩句話就ok,意思差不多。你要仔細了解它,當然講的越清楚,我們懂得越多,括弧後面的,都是引自梵文裡大日經所寫六十個心,沒有的我自己找,自己加上的。

(2)百六十心

《大日經》卷一住心品所列舉,真言行者必須超越之一六○種妄心煩惱,即是眾生因貪、瞋、癡、慢、疑等五根本煩惱,各有所執著,而輾轉次第相生;以法數方便計量,即是以五(表示五根本煩惱)乘以二之五次方,即得一六○種妄心。亦即是依五根本煩惱初分為二成十枝,第二再分成二十種,第三再分成四十種,第四再分成八十眾,乃至第五分成一百六十隨煩惱數。

百六十心,廣而言之,自八萬塵勞乃至無量煩惱;收攝而言,則為粗、細、極細等三妄執。行者超越此百六十心,始可入初地之位。蓋眾生之煩惱妄心,往往執著有、空二邊而不得中道,又間次橫生枝葉,故形成百六十心,乃至無量之煩惱。此外,百六十心之煩惱,一般稱為百六十妄執。也就是以眾生煩惱心,常依二法不得中道故,隨事異名,輒分為二。就此二中(諸法常為二種,或分為色、心,或分為染、淨,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等),復更展轉細分之,其名相,具如十萬偈中說。若更約上中下九品等,乃至成八萬塵勞,廣則無量。譬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皆破為二枝,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心小枝。 

百六十心也可解釋為,謂見道十六心,八智八忍,即成十六。修道有一百四十四心,即上二(色、無色)八地之中各有九品,八九七十二品。此七十二各有二道,謂無間道、解脫道,二x=十四,一百四十。通明於無間道、解脫道,二二成四。故通而言云,成一百四十四,并前見道十六心,成一百六十。 

(3)六十心細述

第一貪心─彼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染污淨心若隨順修行此法,名有貪心以心法微細難識,但觀彼所為事業,必有相彰于譬如鑒<gaiji cb='CB00195' des='[*]' uni='70DF' nor='' mojikyo='M019022' mofont='Mojikyo M104' mochar='6D9C'></gaiji>之狀貌,則火性可以比知故諸句多以順修明義,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世心以來,與善種種雜起之心若行者善識真偽,猶如農夫務除穢草以輔嘉苗,則淨心勢力漸漸增長勿謂是因緣事相,輕忽至言,使心沒其中,不自覺知也

貪心,謂隨順染法,污染的法,不管貪什麼,就是染,造善業也是染,但是犯了貪心,當然是不淨是染。五塵境,色、聲、香、味、觸,名、色、財、食、睡等等的淫慾心、愛睡的心,都包括在裡面,喜愛什麼,隨順不清淨法造業。或是染著五塵境,色、聲、香、味、觸,現在面前,就執取它,污染我們清淨的心,執取它就污染我們本來清淨的心。污染淨心之心是為貪心。

若觀察貪心實相,如果可以警覺到自己貪心的心念,就用實相不執著它,得以對治粗心,若不知道我起什麼貪念,有這種不以為貪的貪,那就沒辦法。你就不想去對治它,在修解脫道之間,能觀自己犯哪一部份的貪,盡量要能對治它,實相觀它非相,不去執著心念,可以轉自己的習氣,貪心比較常見。 

第二無貪心──云何無貪心謂隨順無染法者。謂與前貪心相違乃至所應進求善處,亦復不生願樂,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gaiji cb='CB00030' des='[/]' uni='8420' mojikyo='M055569' mofont='Mojikyo M110' mochar='7D72'>萠,</gaiji>與無染污心名同事異,最須觀察也是故行者,但觀貪心實相,自然貪不染心,不應起如是無慧不貪之行

覺知能隨順清淨的心,不造一切善惡業,這樣就是沒有貪的心,指遠離貪欲煩惱之善心,沒有執行行為的慾望,起胡思亂想的煩惱也是屬有,這些都要克服,這些都要能沒有,就是沒有貪慾心的善心。

第三嗔<lb n="0596c01"/>─云何嗔<lb n="0596c謂隨順怒法者怒謂嗔心發動,事彰於外,以心法難識故,以順修怒法釋之若數起如<lb n="0596c是不寂靜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於此眾緣<lb n="0596c04"/>中觀察嗔心,自無所住則此障不生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pārājika惡、重禁)。」

云何嗔<lb n="0596c01"/>謂隨順怒法者心愛發脾氣,隨順它發,就是瞋怒法。梵網經說,若佛子對人事物自發性起瞋,自己生起自己的脾氣,或甚沒有事情,沒有對象,你也自己在生氣。或者教唆他人,對某個人、某件事發脾氣,也是隨順怒法。有此瞋心的因,當可瞋心的緣來了,讓瞋心的法發作,當然就造了瞋心的業,因緣法使業成立。

我們脾氣發作,表示還有瞋心,隨時會發作,菩薩應該對一切眾生生善根,具無諍之事,菩薩學習自淨其意,不要發脾氣,不要和人諍論,有諍論就有對錯,當然搞得不痛快,不痛快就要發脾氣。若心不罣礙瞋心,五根對六塵沒有好壞,什麼事都好,你就沒有發脾氣的道理。若還很執著這個對,那個不對,這個事情好,那個事情不好,和別人一定有爭論,有爭論就會發脾氣,因為大家不可能同意你的心意,您就要發脾氣。修行時就要爭一隻眼,閉一隻眼,一隻耳朵聽,另一隻耳朵讓它出去,自修是這麼修的。菩薩不和人爭辯外,還要常常發起慈悲心,有慈悲心就不會怪人家,若他做不好,哎呀!就是笨笨的沒辦法,慈悲他,不要怪他,什麼因緣想一下,找出一個諒解他的心意,你也不會發脾氣。

爭論心、瞋心都和是慈悲心對立,從慈悲心出法或換個角度替人家想想,當然修行根本都不必想,放下就放下,不要執著。但有時做不到,這樣方便幫他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怎麼樣,想一想就算了,不會發脾氣。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駡,加以手打,或用刀、杖打。所謂非眾生,就不是我們人,是鬼神,其他動物靈等等。或犯了錯的眾生,也可以這麼解釋為非眾生,不是我們這一類的。我們這一類有過錯者,以惡駡,加以手打,或用刀、杖打以外,心意還不能停下來,有別人在你面前求懺悔、善言懺,猶瞋不解,這個也太厲害了,瞋心還是不能化解故。如是菩薩犯優婆夷重罪。

瞋心有十障,應詳思之。(1)瞋心於惑中為最重。(2)成惡業道、惡趣因。(3)燒滅宿世諸善根。(4)能結大怨,累劫難解。(5)由此能害諸眾生。(6)能作無間罪。(7)能障菩薩忍波羅蜜。(8)害諸菩薩大悲心。(9)令所化眾生皆捨離。(10)具足成就百千障。

(1)瞋心於惑中為最重─一切的身口意三業,貪瞋痴三毒中,瞋心迷惑我們的自性最大,瞋心一發的話,祖師大德講功德本來造很多,一把火燒盡功德林,把以前造的功德,全部燒掉。例如你一百件功德做滿,要滿時發一次脾氣,把以前九十九件功德,全推翻掉了,像你對一個人很好很好,九十九件做得很好,有一件事情他不滿意,九十九件都泡湯了,他沒有感謝你,這一次就能因怒火中燒,全部化解掉,他忘記九十九件你對他好事,只在意你對他最不好這件事,讓他起瞋心。所以瞋心為什麼在經典上講,是最迷惑、最嚴重,因為瞋心起來你不會合理思維、思考,平時學的佛法,頭頭是道,等到境界來了,迷糊掉不會去思維,瞋心即發作。

(2)成惡業道、惡趣因─成惡道業,瞋心讓我們成就不好的業力,也成三惡道的因。若菩薩起一嗔心,則六十門普行成百萬障也,因為以嗔心起於自他別執之中故。瞋心如火,燒一切戒行。瞋則色變,是惡色因。瞋如大斧,能斫法橋。住在心中,如怨入舍,此世他世,心一正行,瞋能壞破。要捨彼瞋心,當以慈心是為對治。

(3)燒滅宿世諸善根─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善根,也許因為瞋心一念,全部毀滅。此二不善業道,於他前人,無有因緣,起瞋惡意。又復於他人,若貧若富,無有因緣而見他已,意地起發重惡瞋心。以瞋因緣,於地獄受。善法穀等,既成熟已,瞋心如雹,壞善穀等。唯正智眼,對治彼闇。

(4)能結大怨,累劫難解─若瞋心一直無法安撫,你與人會產生很大的怨恨,根本無明糾葛,累劫難分難解,每一世都在攪和這件事情、這個人。像調達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累劫恩怨糾纏不清,到世尊成佛還是在糾纏,會變成大怨。

(5)由此能害諸眾生─瞋心起來,安不住它的話,會想去害人,甚至殺人、放火,都是因為瞋心而起,瞋心有時是因嫉妒心,男女關係,三角戀關係,嗔意一起,造成傷害對方之舉止。

(6)能作無間罪─無間地獄的罪業,這是很深重,殺了眾生,害了眾生,入地獄,地獄道完了,又出生在地獄道,果報完又出生在地獄道,沒完没了一直在地獄道,無間隙一直在受地獄道的罪,瞋心的危險就在這裡。瞋意āśaya(阿世耶、阿奢也)能造瞋不善阿世耶。

(7)能障菩薩忍波羅蜜─菩薩的忍辱波羅蜜,修忍辱功夫,結果瞋心把它滅掉,你不知道你在修忍辱波羅蜜,瞋心鑽牛角尖,鑽進去了,都不會想要忍要忍,忘記了。《本生心地觀經》云,貪障布施,嗔障忍辱,癡障智慧。

(8)害諸菩薩大悲心─大悲心是行菩薩道的根本,有殺業,能障慈悲,盜業能障解脫,婬業能障梵行。有了瞋心,大悲心就喪失,有瞋心就無法起大悲心,障礙我們菩薩道的修行。

(9)令所化眾生皆捨離─本來菩薩和樂共修,相處很好,是把他度化了。但若是菩薩一下子發脾氣,他就跑掉了,不再根你學了。您氣他,當然他也氣了,瞋心一切徒眾易捨離,當然兩個都搞得氣氛不好。如果是一邊忍辱,一邊發瞋心,還無所謂。學菩薩道以前我們也遇過,以前說:哎呀!看了這個人不順眼,為什麼行為這麼差,為什麼這麼樣、那麼樣,那時候不會想什麼是慈悲心,看人家學不好,每次行為都是亂七八糟,那最好不要來。心裡有想讓他不要來,氣氛就不會很好。他也感覺到你對我不好,乾脆就不要來,不要來就這麼捨掉一個眾生。然後他在外面浪蕩、浪蕩,結果淪墜了,就真捨離善根了。

以後不管是哪個好,哪個不好,都盡量要讓他感覺要修行、要認真修行,不能捨棄他。有的說是差太遠了,差太遠也要抓住他,好好讓他在這裡學。你現在從學顯教到密教,小乘到大乘,都學遍了。但這個人差太遠了,對,但可讓他學比較簡單一點法,觀五字輪,讓他也能觀觀,雖起步差太遠,但他也許可以很快上路也不一定。

因為我們沒有菩薩八萬四千法門都懂,這個人應該教他什麼法,那個人應該教他什麼法,像世尊這樣,是調御丈夫,那就很簡單,不管這個人多壞,只要不障礙心地,祂都有辦法度他們,這也是我們要學習。不必說這個人差太多,怎麼程度差那麼遠,然後就把他理所當然排除在外,說你最好不要再來這個道場。今天有那個機會來,來了你要有個方法度他,不要光看他不順眼,他的脾氣就是這樣嘛,你要怎麼辦。所以,我們要有大悲心,盡量不要捨棄他。

(10)具足成就百千障─華嚴經云,百千障者,列數則,受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障,生不淨國障,生惡道障,生八難處障,多疾病障,多被謗毀障,生闇鈍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惡知識障,近惡伴黨障,近惡人障,與惡人同止障,不樂賢善共事障,遠正見障,生外道家障,離佛正教障,入魔境界障,不見善知識障,諸善根障,增不善法障,生惡家障,生邊地障,…。有瞋心的話,隨時都會有障礙,這個障礙是一百個,一千個,沒完沒了,只是個代表。

像道場踫到障礙,以慈悲心、安忍心可以化解,不是用理論講,不是用行為,無為法最好,不必講,過了風吹草動的時間後自然平息,不必採取什麼措施,只要你心安住就好,最好的法門,也最簡單的法門。

以上是什麼叫瞋心,我們很容易犯,盡量把十點提出來說一次。我常常講世尊告誡我們,瞋心是很容易斷,貪慾心、淫慾心是很難斷,難斷不斷,佛菩薩不怪你,但瞋心容易斷,你不斷,罪過比淫慾、貪心還要嚴重。因為會來娑婆世界出生,都是淫慾心的關係,淫慾心要能根本斷除,是不大可能,除非你成為聖人,或開悟後自性顯露,自然淫慾心沒有。

那瞋心呢?它比較容易斷,不是根本無明,是我們養成的一種習氣,養成什麼習氣?五根常常執著對錯、對錯,順你的意就對,不順你的意就錯,是你個別分別心在作怪,不是根本淫慾心,業力的牽引都要去受生,也許你現在理智很清楚,我沒有淫慾心,等到死時,中陰身現起,感覺和你有因緣的,未來的父母行淫時,你感覺到了,你的淫慾心也起來,然後就趨向到那裡,二加一變三個,三個行淫,你就去受生了。淫慾心是沒有辦法斷的,不是你理智清楚就控制得了,在理智不清楚時能控制那才是究竟,所以說沒辦法。但瞋心,今生我們理智可以修行,障礙來時更好修,面對這個瞋心,把它壓住、壓住、壓住,化解、化解、化解,比較好修,斷了瞋心,就有須陀洹果位,不下三惡道,所以除斷瞋心很重要。

 

第四慈心─云何慈心?謂隨順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與嗔相違,愛見心垢之慈,非善種所生也上慈字據內心,下慈字是外相所為事業既覺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轉轉修慈無量心,即是對治

慈心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光心理愛沒有用,要實際上給予快樂,包括金錢、嘴巴的安慰、教導他煩惱的脫離,這就是慈。進一步對於他的痛苦,感同身受,憐憫眾生,如果光心裡同情、痛苦,但又沒能力拔除他的痛苦,這種不是真正的慈心。菩薩是要修慈悲心,以慈悲為根本,菩薩要去做,如果聲聞、辟支弗,祂們盡量不動心,祂們沒有什麼慈悲、不慈悲,反正我心不能動,一動就有煩惱,所以我不能動慈悲心,也不能動害人的心,害人當然不會啦!但慈悲心也不能動。

菩薩不一樣,菩薩是以菩提為因,以大悲心為根本,以方便為究竟,這三個法門,是因果關係,菩薩要實際憐憫眾生以外,還要拔除他的痛苦,這才是悲,兩個合在一起叫慈悲。佛陀的悲,乃是以眾生苦,為極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是為同體大悲,如果你的心不能和眾生心,不能合在一起,同感痛苦,是有悲不夠大,你沒有感受到,這當然和你身體開不開有關係,身體打開,他的心煩你感受得到,他的身體痛苦,你也感受得到。

那佛更不用講,好在佛是法身清淨,然後有應化身、報身,能化無量身,來利益眾生。菩薩應該要去感覺同體大悲,要有這個能力,若還沒有能和眾生,身心一體的話,是還沒有進入菩薩的境界,光有受菩薩戒不代表你是有這個心。有的人沒有受戒,也有這個能力,但他不知道,只是說他生病,我和他生病,他心煩我也怎麼感覺心煩。因他沒有修佛法,就不知道自我解脫,自我擺平。這些眾生因緣所感召而來,痛苦、心慌意亂也好,他無法理解這些,當然他也沒有修佛法,光感受這些也沒有自己得到解脫的好處。菩薩不是這樣,菩薩要從這裡面真正去體會,然後感同身受外,自己的病痛,和他的病痛是一體的。所以佛陀如來慈心廣大無盡,成為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無上的大悲。

 

第五癡心─云何癡心謂順修不觀法謂不觀前言<lb n="0596c10"/>善惡是非,遇便信受凡所為事業,不能先以慧心甄別籌量是非如是等多諸誤失,皆是<lb n="0596c12"/>癡心相也

癡心是順緣修不觀法,也就是你不擅於修觀,觀照我心的法,所以這個心隨時都在造業,你不觀照它,它當然隨緣去造業,一般人都這樣。因為一般人不懂因果,不懂起心動念,就是在造業,不懂起心動念,就是無始劫煩惱現起。這時不知道去觀它,所以胡思亂想,陷入那種情境,沒辦法。

我們修行人要了解,痴心讓我無法脫離三業果報的現象,這裡大日經只有這麼兩句話,何謂痴心?謂隨緣修不觀法,也就是隨緣不好好修觀法,後面這個是藏經裡所講,謂不能以慧心,甄別法知是非善惡,你沒有覺知智慧之心,來觀照到內心的法,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不對,哪個是善的,哪個是惡。凡夫那裡有心可以觀,一個心而己怎麼觀,當然他不會觀,也不知道怎麼觀,他認為起心動念就是我,我起喜愛的心,就認為我喜歡,我起厭惡的心,就認為我厭惡,不知道這個厭惡、喜歡,這個不是我,是你的習氣。他們不修行,不知道這個利害關係,所以不會去觀照,不會去分别,故有所慾,即便信受,認為是就是是,認為非就是非,認為善就是善,認為惡就是惡,很相信自己的念頭,一般人都是這樣,你的業力就是在這裡面一直攪得沒完没了。

痴有種種名相來說明它,沒有智慧,無見,無見就是對修行解脫的道理,沒有智慧了知,無法當下觀照心起心滅,因為你只有一個心,沒有覺知心,你還沒修到一個境界以前,你的念頭只有一個,如果不起心動念,感覺我坐在這裡,我不起心動念,那是有點覺知的樣子,等到起心動念,你就偏過去起心動念那裡,在那裡心裡去想,對不對,善惡,就忘記你的覺知。你是否還處在這種狀況下,你是否還沒有馬上客觀,觀心起滅起滅,不管它對錯善惡有什麼關係,不理它的話,善惡是非攪和了一下就過去了,沒有蹤影可以看。

有時候應緣來的話一句,短短五個字、八個字也好,你了解裡面在講什麼,講完了,讀到了,意會了,轉個念頭做別的事。回來,剛剛那個念頭是什麼已忘記了,其實那個念頭一般人是會發神精病,以為很嚴重、嚴重的煩惱,結果你能不動。幫下能不動心的話,做一件事,轉個念頭,回來,剛剛那個念頭是什麼,已忘記了。那就是你有覺知的心,不去是非善惡裡面攪和,心晃了一下,以後就沒有了,不見了,這是有現在觀照起心動念的能力。一般人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難怪沒辦法先觀,然然一分一分除滅惡習,不清不楚,念頭是清楚哦!但給你一種影響你卻執著的,你鑽進牛角尖,給你一句不好的話,你就鑽進牛角尖去思維,哎呀!如果真的不好的話,怎麼辦怎麼辦,一直在裡面轉轉轉,讓你的理智都失去了,所以沒有定力。分滅是說一分一分減滅惡習,是說不能故為愚痴。

愚癡是不了解起心動念的因,再加上你對念頭的執著,然後去造業,念頭讓你生氣,你真的生氣,念頭讓你做什麼事,你就採取行動去做,要造業啊!所以你有現觀的能力觀照它,然後這句話不置可否,你晃你的,我根本不把你當作一回事,只要簡單不理它就沒事了,你就不要去造愚痴業、無明業。

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當然是外力給你這個念頭,你也會照單起心動念,你說啊!這不是我在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害心,沒有想要害別人,一個念頭給你,哦!這個人對你多不好,對你做了什麼傷害你的事情,傷害你的話。如此給你一把火燒起來,你在心裡看著它,就是這樣嗎?根本不置可否!不要馬上迷糊掉。若想真的這樣,我還受得了,馬上採取行動,找他去理論。你不知道這個念頭哪裡來?這個是真假?還是自己打妄想,根本上還有除瞋心,才會這樣子,如果瞋心沒有的話,給你一個念頭,哎唷!誰,某某人做了一件事,講了哪一句話,對你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你都沒有好心、壞心,它發揮不了作用,根本無明沒有,怎麼會發揮作用。所以,無明心造成我們愚痴,你對自己起心動念就當真,是很不好。不要太相信你起心動念,如果常常怪人家,你當然自己的習氣,會誘發起你這方面的心態。如果沒有,別人為了要障礙你,給你一把火燒一下,你又清清楚楚不動心,燒不起來的,所以心態要客觀,要能安住自性,不和無明的心念攪和,你便能自在,當下不迷糊,三、五分鐘以後就自在,不要當下陷入迷糊境,抓那個境胡思亂想。

黑暗、愚痴、無明、昏暗等等,都是造業的根本,這些都是愚痴的異名,另外我們會犯的愚痴病,煩惱裡有覆蓋,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覆蓋,犯錯就犯錯,不小心打破佛像或幹什麼,坦然報告嘛!人家駡就駡,不要說哎呀!糟糕!趕快藏起來。有次我們有一個大陸來的黑觀音像,我從來沒注意被人家摔破了。因她就趕緊滅屍,久了也不知道有一尊佛像不見。後來聽人家講說被打破,把它藏起來。有時候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這個關係,既然打破就打破,怎麼辦?頂多被駡一駡就算了,不要隱覆你做不好的事情,該坦蕩蕩,為什麼要這樣呢?

因為在修行時,你做過的大小錯誤事情都會再現,現時,理智可以控制它,但一般人進入大修行境界,或中陰身現起要現死亡時,這些在現時你都有一種罪惡感,如果在禪修中間,這個念頭起,還可以對著它修,修到最後都不動心。如此也許死時,這個事情再冒起來,你也不動心,如果你故意隱瞞這個事情,你要有能力去對付它再起來時,那時你是不是自在,講起來是沒事情。但神精失常的人,每個雞毛蒜皮的事情,好像世界大戰一樣是看成那麼偉大,那種罪惡感,你控制不了的。所以,我們平時就要學習坦蕩蕩,錯就錯了有什麼關係,不要隱覆你所作所為不好的。

狂妄,講話讓人家煩惱,欺誑人家,諂媚,講一些不是真正心裡的話,似是而非,心和嘴巴不合一。昏沈,有時候外力干擾,你也會昏昏沈沈,有時氣睹住頭,那是自己造成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化開,怎麼化開?總是有方法,觀音法門也好,加強氣機可用寶瓶氣,讓它更旺,打開以後就不昏沈了。到哪一個情況,才是不昏沈,就是起心動念很自在,就不會昏沈,如果腦筋還清楚,想事情都想不起來,動念也動不起來,也是淺顯的昏沈,反正頭是被氣壓住,壓住,一個是你自己造成,一個是外來客邪把你綁住,不讓你修行,不管什麼境界,你都要化解。

我常常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拜佛,可以達到全身這麼動,腰部動動,如果血氣慢慢到達頭部,也可以化開這裡。不管是外力干擾、自己造成,都可以化解頭部障礙。妄念,如果妄想是自己可以控制,一警覺提起正念,覺知觀照它,它就不想,那是妄想。如果腦筋很清楚,腦筋裡又有很多妄想一直出來,一提起正念覺知它也不停,那是你控制不了的,就是妄念。很少人能這麼清楚去分別妄想、妄念,但禪修的人,知道唯識的人,要懂得妄想、妄念是什麼不同?妄念,現在的心,現在這個心,又抓不住它。如果是妄想是心的形相,是你去創造它,才有心的形相,我不創造它,照道理來講,它就不見,我不想昨天、今天、明天的事,心的相不應該現起,但現在又可以看到腦筋很多念頭在飄飄飄,那就是妄念。

這種妄念是第八意識的法塵在現起,隨時都輪流在現,現時,第七意看第八意識有什麼東西、影像,它就去抓它,第七識的見分抓它,自己現的自心念,我們心能看到的是第七識的念,不是第八識法塵,是隔一層的,沒有開悟的人,是看不到地七識,那第八識法塵更不用講了。如果真的有開悟自心,第八識起心動念的法塵可以看到,此妄念不必趕它,比如說你在講經說法,一個念頭飄起來,你自己一邊在講,一邊可以看著念頭,你就會依這個念頭內涵講。

這個念頭只是一個開頭,一個事情或者兩句話,代表一個概念,也許你的覺知,知道要講這一件事,講這一句話,這件事,…。例如說哪一個人打坐落跑,講到打坐落跑,或者禪修時突然間冒出這個人的影像,就要講到這個人打坐禪修期沒完就落跑,算一下已講了八次,現在老師已講第九次了,不是我要講它,因腦筋冒出來此影像,潛意識裡面冒出來,不是我故意要講的,佛性它儲存檔案,講到打坐就冒出這個人,是這麼講的,不是我故意想一想,想哪一個人怎麼樣,無心啦!

這樣才能自在,講了也自在,所以,如果沒有特定指某人,我講某件事,每個人都會以為是在講我,每個人心裡面想都在講我,是沒有特定對像的。也許腦筋裡那個佛心它知道,哪一個有這個毛病,哪一個沒有。所以,你應該講這個,講出來大家都說─在說我,其實我心裡沒有特定對象。除了打坐落跑者,這當然是有真正案子,這就是妄念。覺知的人,可以觀照自心所感知的妄念,也可以知道你到底要說什麼法,也不必去刻意想,隨性而觀照心裡面的檔案,它會現什麼相,你就去依著講,講經說法是這麼講的,是很輕鬆的講的,講了結果你們說講到我,講到他,那是你們自己心裡和佛性的相應。

重新講一次,妄想、妄念的關係與分別,妄念是你壓不住,既然壓不住,你就讓它去晃,當然不能執著它,壓不住也不必執著它,讓它去晃晃晃,開悟自心的人,要晃到最後不再晃,不再晃時就清淨,那時候才看到自性,原來是沒有念頭的,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自性離言說,就是這樣子。沒有一個念頭告訴你要這麼做,有起心動念該怎麼做,那不是你的自性,要嘛!就是你的習氣,不然就是外來的護法神,佛菩薩,或冤親債住要和你搗蛋。

你要分辨清楚,不能執著,妄念也不執著,而且要警覺不要再起妄念,飄到有一天它不會再飄起,再散亂為止。胡思亂想就散亂,一般開悟自心的人,也是進入那種狀況,散亂一迷失,配合著行為,人家看起來就怪里怪氣的,一邊自己想,一邊自己去做,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這就和神精病沒兩樣。修行者散亂是可以在心中亂晃,但不要和行為配合,只有佛法才敢對治這個心,才知如何對治它,而且敢大膽的把心門、心扉打開,然後面對它來修。世間禪的人不敢這麼做,阿羅漢也不敢面對第八意識去戰鬥,祂們只是修到第六意識而已,你要了解這個狀況,這是隨煩惱裡的不正知,沒有正知正見。有正知見和過去世因果也有關係,如果過去世修佛法,今生一定所知所見都不會太離譜。如果今生邪因緣很多,過去世走的冤枉路很多,就會在外道、邪道裡打滾,這些知見都會造成修行上走錯路。

學佛法,有般若智慧,好就好在這裡,你不會執著,善境界不執著,所以今生還不帶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把智慧、福報帶來,其他沒有把怪力亂神力量帶來,出生以後東西南北各走七步,然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中國人翻譯的,應該不是講的這麼貢高我慢一樣,自性最尊貴,不是所有世界裡祂最好,這樣就有慢心,我們中國人很會翻譯。講完以後倒下去,就是凡夫一個,還是要吃飯,喝牛奶,照樣要上課學習,也沒有什麼神通,後來打坐修行,才開發出色界、無色界的境界,沒有說生下來就可以看到什麼,有什麼能力。

有異能這些都是過去世外道薰習的知見,如果菩薩再來也一樣,重頭再學起,但祂的知見很正確,祂不會去外道裡繞,不會去胡說八道者那裡去旁聽。為什麼?祂沒有這種因緣,也有智慧去分辨,哪一個話對,哪一個行為錯,從來不會走錯路,正知見很重要。若你有這些隨煩惱,就是愚痴的一分為體,愚痴病裡是以愚痴為體,也是真如體,真如體就會發作,成邪真如。

把我們最熟悉的五個心講完了,貪心、無貪心、瞋心、慈悲心、愚痴心─不了解因果的心。

 

第六智心─云何智心?謂順修殊勝增上法者謂是人於種種所說中,皆以智簡擇此<lb n="0596c14"/>勝此劣、此應受此不應受,取其勝上者而彼<lb n="0596c15"/>行之即是無癡相也,然過人之法,非智力籌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觀察<lb n="0596c17"/>世智辯聰難,是彼對治

智心,經典講謂順修殊勝增上法,有智慧的人,修殊勝的佛法,戒定慧三學,修得好一點,有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學,也就是說你已經做到一百分,一百分不是滿分,還有一百二十分,一百五十分,你再加進去,一百二十分,一百五十分的用功,所以得到了戒,戒守得更好,變成增上戒。定力有了,初步的定轉成智慧的定,增上慧。一般戒定慧三學最基本,學到以後,還有更高段,所謂高段就是轉一個方向更上一層樓。比如說定,過去世打坐世間禪定可以做到,現在增上定怎麼修?修到我不打坐,對人事物這些事情都能自在面對,增加你的般若定,佛法所修的定,這個定當然和你的智慧有關,你有這種增上定就會產生智慧,有智慧增加般若智慧,增加後什麼事都看得開,不被黏住的智慧,就變成增上慧。

增上法,原來修到的法再增加,增加不是把定再增加,佛法來講是講空,空證到後,就空有不二的空,你修空有不二的空,屬於增上的部份。所以,你有智慧嗎?修殊勝的佛法、殊勝的增上佛法,大略講是這樣。

凡是以智簡擇<lb n="0596c14"/>
勝劣而行之心,什麼事情都要有智慧,扼要選擇好的,把不好的放下,修行上是這麼做,這就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什麼都練,練了一大堆,有沒有用,當然也有用,經驗,你的經驗,你說:哎呀!我做了這麼多,但這個可以不必做,以後就可以直接跳到這邊,這是經驗法則學來的。如果學工程管理一樣,在一個工廠裡面剛開始接到一個工作,土法鍊鋼做做做,突然想到我為什麼那麼笨,一直用這樣呢?我應該可以採取什麼步驟來做,你就想出一個比較簡捷而快速的方法,同樣達到目的,也許更好更快,這是你智慧的心力。

所以,不管是方法、目標、境界,不管如何,你都能很簡單有這種智慧來選擇,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有的人聽金剛經,聽了幾十年,還是一樣,迷迷糊糊,一聽到狣圳劣曳入,光唸這五個字,觀照這五個字,就能往生楞嚴淨土,當是選擇這個,一樣的道理。所以,要有智慧、能力選擇修行過程之間,所遇到好,不好的東西,即是你的智慧心。

 

第七決定心─云何決定心謂遵教命如說奉行(指遵循教命而如說奉行之心;行者若執持此心,對經軌教法所說示者,常易陷於執著僵化,不知因應內外諸法,乃致自我障蔽,故亦屬煩惱染污之心。)

遵教命如說奉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所說的經,不管是對初學,講的比較淺顯,或對高深的菩薩講的,你都不會起懷疑,而且恭敬的奉行,真正的執行釋迦牟尼佛法,所講經典裡的東西,這是決定心,沒有懷疑的心是為決定信。我們時機不到的時候,對不知道的法,都抱著懷疑,像我們昨天講到密法,唸這五個字,就可以有如何如何的好處,我昨天也講聲聞乘的人會起懷疑,有這種可能嗎?我守戒幾十年,修得戒律很完美,也沒有修到像樣的果位,就光唸那五個字就可以,祂會起懷疑。經典講像智慧不夠這些聲聞乘的人,不要讓祂看到大日經金剛頂經》,祂們會起懷疑,哪有那麼好康的,那麼簡單的事情,佛法那麼容易成嗎?

當然要成釋迦牟尼佛這種如來佛是很難,但要覺悟的話,打開第八意識,看到你的自心、習氣,一個覺知的自性、佛性,和一個無始劫薰習妄想的心,這兩個心擺明分離時,你就知道怎麼修行,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唸這五個字,也是讓你進入那種情境,和禪宗打坐一樣,有開悟自心的境界,開悟自心後才來修這個心,用覺知的心來對治妄想習氣的心,修起來就很簡單,管制此心不去管外面的人事物,也不和人家吵架,你管你的心,不要再講話,不要再和人家辯論,不要爭論對錯,人家雖然還會繼續講、繼續駡,其實駡一陣子,他沒有對手自己也算了,管制此心不是很好修嗎?佛所說每一個層次的法,對每一個層次的眾生講,你適合哪一種法,不是高不可攀的法,你認為不可能,都有可能,你聽到所有經典所說的話,都能如實奉行,就是決定心,沒有懷疑心。

藏文所講,指遵循教命而如說奉行之心,這一句翻譯不一樣,內容是一樣。行者若執持此心,對經文、密教儀軌,釋迦牟尼佛種種教法所說的、所顯示的法,常易陷於執著僵化,一般人境界或智慧不夠就會如此,陷於執著僵化,不知因應內外諸法,外面有什麼境界,你應該採取更加一點起步措施,內心起什麼煩惱,沒有辦法安於自己內心的習氣,反而陷入經教這麼說,你就這麼做,所以就很僵硬,自我障蔽,自己障礙自己,蔽住你的真如自性,修到空時,如果還不知何時該轉向,然後就可能絶對空,空到底,障礙你的佛心,本來你有靈知靈覺的心,障礙太多變成無知無覺,和石頭一樣的心,自我障礙自己。如果你自己懂,我定力夠,原來佛法是在講這樣,懂了以後就放開,心才能靈活運用,心靈活你才能自在。修行中氣旺講經說法,哪有講得那麼溜,講得那麼溜,一定是什麼都放開後的事,如果氣不通就講不快。早期講經說法是沒有錄影,那時候說話總是慢吞吞的,聽的人心比較急的話,心臟可能會停止,或打瞌睡了。

你看有些大德,哪一個人講話慢吞吞,就是還在勝性的狀態,非常完美解脫的空性裡,講話都是慢吞吞,為什麼?他在看訊息有沒有送出來,要講什麼話,那個時候是很慢的講!八識轉七識,七識轉六識,認知後才能講,所以他們在那裡慢吞吞的講經說法。有幾位大德以前是這樣的,不用我講你們都可以想像是哪幾個。沒有人從頭到尾講話都一樣快的,像機關槍那麼快掃,那根本就沒有實際修行的體驗,才會從頭到老,都像這麼在講經說法。

有決定心,經教是經教,你要靈活利用,奉行是奉行,要知道大小乘、顯密教,它的重點在哪裡?都是經典講的,解釋的又不一樣,這些你要善能因應,就像現在我們在學十二極密印圖,不管是日本或中國的書都有翻出來,它也是遵教命如說奉行,寫在經文裡面,問題是你怎麼去做,你不會做啊!不會做怎麼辦?內部的因緣,如果沒有到一個時間,沒有人來教你─密法,人教人不是真密法,那就不叫真密法,我教你的不是密法,因是人教怎是密,沒有人來教您,佛菩薩用意念導引教您,那才是真密法,秘密之法。很奇怪的,看不到人,教你這樣、那樣你就會了,而且點到頭就知道尾,悟力要很強才行。您會覺得很奇怪,教你們這些法,以前我都沒講過,你有決定心來修密法,是時間到了,或我有決定心要修密法時,自然就有那種因緣會現。若是還在瞹眛不明,修顯教好,修密教好,那時還在等待,因緣還不成熟,像這個內外因緣很多,舉一些例子給你們聽。

乃至於不要自己障礙自己,自己障礙自己,故亦屬煩惱染污之心,屬於煩惱污垢的心,沒有決定心,決定心又可以說學法的意念、清淨度,夠不夠格,顯教你怎麼講、怎麼理解都可以,但是如果守不到空,一個修行程度到時,要怎麼學到密教裡,這也是有一些軌跡可追循。如懂得狣向先成几,其中,是自性本離言說,為了眾生不懂,所以把經典演繹給大家聽,如果用錢印經典,當然印真正的經典,如果印一些某些人自己思維的話語,這就是還沒有決定心,程度還不夠,一直執著這些的話語,當然沒有決定心,有的認為懂得很多,卻和人家辯來辯去,這樣也是心不決定,無真定力故。

決定心不是只有你願意這麼做就好,你要有那個程度,程度很重要,程度夠了,就可以接受到什麼法,決定心有主觀和被動的意願,你說我很有決定心,我要學無上密法,搞了半天心都不清淨,學什麼無上密法。經典,顯教有顯教的法,怎麼去執著都沒關係,顯教的法,都在講如何去除習氣毛病的心,訓練不執著的真如性現起,這樣才有決定的程度,才可以修決定的密法,這些修行過程中不要變成一種障礙,修顯教修到最後還和人家辯論、論戰,這樣怎麼進入密教,密教是三言兩語,幾個梵字,就可以產生無限力量,這些用嘴巴是無法做到的,是要有清淨心的。

(2008.01.2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