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1-4)
--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三)名詞解釋(續)
4.慧眼
慧眼(prajñā- cak=us),為二乘人之眼,能識出真空無相;亦即能輕易洞察一切現象皆為空相、定相。了知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稱慧眼。因其照見諸法真相,故能度眾生至彼岸。大智度論:「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
(1).有空慧始具有起識見之功
阿羅漢、辟支佛的眼睛是具有慧眼,祂們之慧眼是怎麼產生的?祂是因為悟到空,所以你要知道悟空的人才有慧眼,這個慧眼又不是用肉眼睛看,是用空性來應一切眾生的因緣,這才有解脫的智慧,慧眼簡單講就是解脫的智慧,解脫的什麼智慧?就是空,空怎麼解脫?
慧眼就是觀空就有不黏一切法的智慧,藉以證到空及無相三昧,能夠洞察一切現象皆為空相、定相,了知諸法平等;慧眼不知法起的因緣,但知以空性對待境界。若能了解事情發生都有其必然性因緣,就像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蛛絲馬跡可尋,用慧眼摒除自己的喜怒哀樂及情見,就不會陷入感情的作用。若沒有最高段的佛眼,第一步學慧眼,空一切相,不要被表相造成的現象吸引,而產生歡喜或厭惡沒有空性的兩種情見。因感情用事造成看世間相物極必反的假相,因為這個果一定會醞釀另外一個因,看事情應以空性去面對。一個人、一個家庭及一個國家都是命運共同體,學空的人就不管這一切相。學到法眼及佛眼,對事情現在的現象及未來的變化都瞭若指掌;凡夫沒有對境界及現象不執著的功夫,面對世間相大略了解,不必太用心或動腦筋否則容易神經衰弱。宿命通及天眼通可以觀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及現象,知道是過去的因造成現世的果,以空性證得慧眼就不會管現象的變化,因為變好及變壞都是個人、家庭及國家等的共業。變好是因為有善因緣會轉成善的一種現象,如果不修善、不學佛法及依每個人的惡業,就會轉變為壞。學佛法當然就會盡量做好事、積福德及多迴向等,而影響整個個人、家庭及國家的命運。思維過去八年之間發生的事情就不會喜愛或是厭惡而產生偏向,因為這是國家的共業,喜愛或是厭惡都要接受,而且喜歡或厭惡的現象也不見得永遠不變。再者喜歡或厭惡的情見,就會變成另外一個現象的結果而產生另外一個事件原因的開頭,所以不要太執著表相。
(2).具法眼與佛眼者所見範圍更寬廣
如果有法眼及佛眼知道未來事情的變化,態度會更超然,這些有待大眾去學習。先聖先哲預知的事情這幾年之間會慢慢演現,客觀的去看,太執著就沒有空慧,很多人層次不一樣,執著自己的利益及思想,這就是一廂情願而沒有空的智慧。如果有法眼及佛眼能預知未來的事,更可以自在的去觀這些現象,了解轉就是另一個因的開頭而醞釀另一個成果的現,所以事情很微妙的發生了。慧眼簡單講就是空一切相、不要執著一切現象,再來思維從好的現象轉成不好的現象,是另一種轉折的開始,造成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的世間相,就只有用慧眼觀而超越它,不要執著這些相。
(3).自修時的境界磨練
二乘人之眼,能識出真空無相,能夠認識出來真正的體性空所對一切因緣時,你不要執著有相、無相,亦即能輕易洞察一切現象皆為空相、定相,有能力說一切因緣法都是不可得,這是相對的空,如果不行,念金剛經裡面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不去執著他,這個法是真的假的,都不去理他的話,這種絕對的空慢慢修煉,就可以用智慧得心平氣和,觀照一切因緣所現的一切法,原來都是空,因為我們裡面有一個體性空空的,不會應緣、不會起煩惱、不會起害怕、不會起期望,等等的這些心態都沒有,那不是空嗎?有空就有定,所以定相越強,空性顯現出來越大,空性越強的話,對一切因緣執著越淡薄,這顯現在修觀上。
了知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諸法平等,既然平等,有什麼氣通不通,有什麼身體痛不痛,有什麼業力不業力,有什麼空不空,有什麼自性。說沒有言說,用言說也沒有關係,像這種都沒有執著的話,阿狣a 字觀起,原來諸法平等平等,所以隨緣自在去做,做了半天說因業不可得,所以也自在,不管做的好的壞的,都能自在。了知諸法平等,平等平等是沒有分別,sama sama,sama就是平等,asama就是無等等。因其照見諸法真相,真相者不著相即真實。
4.法眼(dharma-caksus),即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能照見一切法門之眼。亦指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是道;又知一切眾生之各各方便門,故能令眾生修行證道。
(1)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
法眼dharma-cak=us,就是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能照見一切法門的眼睛;慧眼就是空性不理一切境,法眼更進一步可以用一切心眼去觀照一切法的起滅,因為這個因導致未來的果,未來的果又變成另外一個因,另外一個因又會結成另外一個果,所以世間相依共業的種種善惡及因因又果果,一直在演變。如果做的不好就轉為惡業壞果,做的好就會轉為善業好果。照見一切法門的眼睛不僅講解脫,還講度眾生的菩薩、觀照一切眾生的心及每一件事(包括個人、家庭、國家及世界的命運)這就是徹見佛法正理之智慧眼。
(2)此眼能見一切法之實相,故能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
法眼要懂得每一個因緣果報過程之細節,這裡的是一種智慧眼;小乘或者自我解脫者只知道不被一切境所迷惑,安住自性;凡夫執著世間現,依情見歡喜自己偏愛的相,厭惡自己不喜好的相。菩薩懂得每一個法的因緣起滅,還要進一步現一切法的實相,有相之間依空慧看進去就變成實相,可以不執著一切相而解脫,所以有相的解脫跟上述慧眼所具足的空無、否定一切相的解脫是不同的,有能見一切法之實相就能夠分明觀達緣生等差別法,且是清楚分明。能夠將一件事總體跟個人明明白白的分出一段一段的個業及共業因果,就是觀達緣生的差別相。
比如說最近最熱門的選舉,觀照全面倒的成因,全面倒又會造成未來的一個因,如果再加上宿命通預知未來某一種特別的情形會現出來,就會更了解原來是這樣產生的,所以現在有這個果現是未來的因,能夠具足法眼的人有敏銳的智慧觀照緣生法的差別相。表相是一種因果循環的一種現象,最近不久將來的變化,預知以後就可以觀察原來是每一個人現在因緣的差別。有的人看贏的表相很高興,但有的人雖然是贏但不見得高興,因為已經洞察到不對,所以不喜形於色,如果有這樣的能力就是有一點法眼。法眼已經有一點神通智慧眼,當然可以看出每件事情未來的發展過程,不僅只有解脫的能力,還可以觀照到事情的演變,而且演變之間又沒有自己的情見,非常客觀的去看事情。
(3)以清淨法眼觀諸法,能知能行,得證是道。
清淨眼就是不能執著,不能有自己的情見,深入廣度去看一切法。若修到慧眼者情見都淡薄了,法眼更不能有情見,要用超然的心去觀一個眾生及一個團體等的因緣。大菩薩管國家跟國家之間的事,小菩薩管個人及團體,這些因緣果報運轉之間,心要清淨不能有自己的偏好,有偏好就不是清淨;也不能為名聞利養去做度眾生的事,用法眼去度眾生。如果有法眼的能力又不清淨,那你就是為自己,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及壽者相,就不是真菩薩。所以菩薩用法眼觀一切相,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是清淨眼,才會能知能行。
如果能夠預知那就是有法眼的菩薩,知了以後要轉眾生的心或轉一個團體或一位國家的領導人。國家跟國家之間的命運要交戰或要媾和,都是控制在國家領導人、總統或者皇帝。大菩薩才能轉這些領導人,轉了領導人底下決策的人就會轉。這時又牽涉到共業,將共業轉好或者是出現另一種局面,要微細的慢慢運轉,不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依因緣一個人影響幾個人,幾個人影響全部,轉好也是慢慢轉,轉壞是業力及福報不足,菩薩依舊如如不動。如果有修行及迴向,能感動諸佛菩薩,那祂就製造很多的因緣去轉。如果只能預知而轉不動,就不具足法眼,菩薩一定能預知未來狀況,運轉一個人或者十個人或者百人或者千萬人,之間都是非常微妙的互相牽引,形成氣候而產生果業。
一般人連自己都管不了了,枉論管一個團體、一個國家甚至一個世界,所以了解有法眼的人能夠知也能夠行,度眾生及利益眾生,得證是道。當然慧眼及法眼都是修行過程之間所得到的一種智慧,具足法眼更上層樓要求得佛眼,所以也是在利他的行為上自利。
(4)又知一切眾生之各各方便門,故能令眾生修行證道。
眾生有個別、家庭、小團體、大團體及一個國度的差別,要用各種不同方便法門度他們。菩薩只有度眾生一個心願,成佛也是要度一切眾生,差別是菩薩度比較小的眾生,在成佛之前示現種種類別去度,還是在度眾生,還能令眾生修行證道及悟道。如果得解脫就解脫,能夠悟到菩薩道,就去作自利利他行菩薩道,慢慢地往上修證,法眼就越來越圓滿。五眼的神通變化,在天眼以後就偏向於智慧,用因果觀去推測,至於更高段的不必推測就能知未來及過去,過去的因是未來的果,處在世間相的變動之間又不會很在意,能夠隨眾生因緣流轉。
5. 法眼淨dharmacaksu-viśuddha,指具有觀見真理等諸法而無障礙、疑惑之眼。又作淨法眼、清淨法眼。吉藏法師之《維摩經略疏》謂,小乘於初果見四聖諦之理,大乘於初地得「真無生法」,均稱為法眼淨。據《大毘婆沙論》載,於見道以前尚未完全斷惑,或斷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見道者,生法眼淨,得預流果;斷除欲界第六、第七品之惑者,生法眼淨,得一來果;斷除欲界九品乃至斷除無所有處之惑者,生法眼淨,證不還果。其中所說之法眼異於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當於大乘之法眼淨,唯菩薩有之,係二乘之人所無;又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見四諦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則於初地得真無生法者始有。經中常載有佛陀說法,令諸長者、天人、外道等遠離塵垢,證得法眼淨之事蹟,如《雜阿含經》卷十五:「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1)具有觀見真理等諸法而無障礙及疑惑之眼的,稱為法眼淨
再來看法眼淨,淨法眼,清淨法眼或者清淨法,法眼知道未來及過去,而且能知能行,這是代表一個能力,但能力若用在自己身上就是不清淨。有智慧的外道也修世間禪定;也有有智慧的魔能講經說法,也是能講很深的道理,但行為跟不上智慧,也無法解脫。講一些世間相及似是而非的道理,沒有智慧的眾生認為很有道理;有智慧的眾生一聽馬上發現其毛病。就是因為有很多邪因緣及沒有智慧的人,導致有很多無正法的道場還是有許多的弟子。佛法離不開戒律、平等心及離事相,不能利益自己否則就是不淨法。
「viśuddha是清淨」,上面的法眼加淨字就是法眼淨,是指具有觀見真理等諸法而無障礙。此處真理在空相來講就是解脫,空一切業緣不執著,是對自己而言;但是諸法隨業緣運轉,有相的也是真理。空相的真理是解脫及空無;世間相的真理會變是因隨因緣在轉變,不能否定這種因緣觀。不能因說空,就否定有相就不是真理。世間相因果的原則不會變,能夠變的情形是證到慧眼及法眼,就能夠不受因果的左右,不然因果報應歷歷不爽,承如《金剛經》云:「金剛經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因為一個世間相就有一個因緣發起的真理,絕對真理是解脫的人學習到空無的智慧,因為能永遠不受因果左右的話,才有辦法解脫。
面對世間相的因緣果報現象,要沒有障礙及疑惑利用神通去觀,觀照過去的因即現在的果、現在的果即未來的因,及未來的因會形成未未來的果,這樣一直連環的起滅,這是世間相。如果了解世間相的形成,沒有障礙就是坦然承受,沒有疑惑就是看的清清楚楚,不會執著情見進去攪和的話就是法眼淨。
如果有法眼,但沒有辦法觀成沒有罣礙,或還有一點疑惑,就是不清淨。能夠超然觀世間相,空慧去面對觀照的事情及境界而不執著,就是所謂的法眼淨。得法眼淨時,把淨拿到法眼前面就是「淨法眼」,或者稱「清淨的法眼」。
(2)真無生法的法眼淨
吉藏法師《維摩經略疏》云「小乘於初果見四聖諦之理」,「苦」指苦的現象,「集」指集的因,「滅」就是滅一切因的作用或者滅現在的果報覺受,若能平等觀一切法,所有的果報就不形成為痛苦或快樂,就無苦或樂的感受。若能坦然及平等接受世間果報的話,不如意的事看成如同如意的事,控制過去業緣造成業果的因,不再讓它形成新的果報,這是小乘的解脫及自內證得就是所謂的「道」,等同解脫道。
了解上述「四聖諦」還不夠,還要認真斷習氣,才能證得四聖諦的道理。大乘菩薩得到初地「真無生法」即真正的無生法忍,亦即自性空,面對一切境時不起心動念。是有執著、餘習及善惡分別心就會起心動念;初地菩薩心不淨還有微習,所以要離一切污垢,真正無生法忍就證得。如果沒有自己的微習,或者有微習也現不起作用,感受心起滅及因緣法,但不會相應而陷進去。初地到二地菩薩在修斷微細的習氣,不要以主觀意念判斷世間一切相,沒有喜怒哀樂的種種現象,無生法就現起了,也稱為法眼淨。如果做到初地菩薩入二地的話,起碼不讓自己的意念相應產生的因緣,這就是法眼淨的能力。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法眼淨,跟佛的法眼淨是不同的。
(3)小乘與大乘法眼淨的差別
根據《大毘婆沙論》云「於見道以前尚未完全斷惑」,開悟時稱為「入道」,只是踏入修行佛法的大道間。開始慢慢去除內心的妄想執著,還能夠斷掉沒有完全斷的種種見惑及思惑,這是入道。「見道」就是看到並走入真正解脫道的道路。一般來講,入道就能看到自己心的毛病,如初禪的有覺有觀,是比較粗的習氣及執著;開悟的地上菩薩去除的是比較微細的、微微細的及極微細的習氣,習氣就是不清淨而障礙你,這樣五眼、神通及智慧現不起。
「或斷除欲界五品之惑而入見道者」,見惑及思惑都是心的毛病。或有九品,都與貪、瞋、癡、無明等有關,總三界有欲界、四禪、四無色,共為九地。九地中各有九品惑,共有八十一種惑。如此欲界一地原有九品惑(下下、下中、下上等三,中下、中中、中上等三,上下、上中、上上等三,共九品)。也就是欲界見修惑中,要斷貪、瞋、癡、無明惑等到中品之中惑(中中),是為五品惑,至此始能入見道位。如此即是已斷三界之見惑,而未斷欲界修惑之預流果、一來果之聖者。故知證果實非易事,當要從心地上好好下手。
欲界具有四種修惑,四禪、四無色除瞋之外,尚有其餘三惑─貪、癡、無明。能夠斷九品裡面的前五品,已離欲者有凡夫與聖者二種之別,前者為在凡夫位修有漏六行觀(漏自性、漏相屬、漏所縛、漏所隨、漏隨順、漏種類),已斷欲界之修惑者,其入於見道即成為不還向(斯陀含向)之聖者;後者於入見道以後斷欲界之修惑,成為不還果(阿那含)以上之聖者。
一般禪修者不細分諸漏,只要能離四相,亦能真得斷欲界之間思惑,但不能離群而修,當要面境而除斷,仔細思量,貪、瞋、癡、無明等漏,能真斷者,末法時期有幾人也。能斷欲界縛,於色界、無色界縛之後七十六品惑,若能到四地菩薩的見道位(初地是入道位),見到自己的自性,一切法的因緣起滅而後盡除,四地菩薩會發光且有智慧。
「生法眼淨」,因為心發光產生智慧就不會去黏一切境,知道過去的因現起、現在的果,及現在的果形成未來的因,因因果果在運轉時,能夠自在無礙不黏住。初步的法眼淨已經得到了預流果,預流果就是初果,已經是入聲聞及阿羅漢的境界之流。須陀洹就是不高也不低的預流果,知道要斷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及嗔心,不會下三惡道。
如果能夠斷欲界第六品及第七品的不清淨心及執著,生法眼淨時就能夠得到斯陀含,就是一來果,天上人間來回一次就證得阿羅漢;須陀洹果要來回七次才能證阿羅漢果的預流果,要趕快用功,不要以得少為滿足,要淡薄貪嗔癡三毒,心有起滅也不要受影響,就可能得到一來果,天上人間來回一次就證阿羅漢。
(4)修行者要修斷思惑之內涵
「斷除欲界九品,乃至斷除無所有處之惑者」,滿九品惑斷生清淨眼,此時欲界貪瞋癡修惑已盡,三毒之初九品清淨,感知很多事但不去執著,不犯執著的毛病就是清淨,可以證聲聞初、二果。然後入色界四禪(初、二、三、四禪)中,各再修斷貪瞋癡各九品惑,即有斷除卅六品惑之機會,連上述欲界九品惑,共斷四十五種思惑。
至此當證阿那含不還果,生五淨居天中。其中所說之法眼,異於五眼中之法眼。五眼中之法眼,相當於大乘之法眼淨,小乘四果的法眼淨,是不受自己的毛病及習氣所迷惑的清淨眼,能斷除內心的習氣毛病。菩薩所具足的法眼是能知一切因緣,及行利益一切眾生的事,能知能行及圓滿,這是大乘菩薩的法眼淨。
法眼淨分小乘及大乘之間的不同,小乘的四果是像有眼睛清清楚楚可以看到及控制,不會去產生業力的執著,這叫法眼淨;大乘菩薩能夠觀一切現象,化導一切眾生,自利利他都證得。再者,唯有菩薩才有大乘的法眼淨,二乘之人只是以無人相、眾生相及壽者相的無我觀證得,證到應供、無生及阿羅漢。菩薩更進一步能夠知道眾生很多因緣果報的現象,能夠超越及利用所知所見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之間又沒有自己的執著,不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情見陷入所現的因緣果報裡。
(5)再論小乘與大乘法眼淨的差別
小乘之法眼,乃初果見四諦法者所具,而大乘之法眼則於初地得真無生法者始有,經中常載有佛陀說法,令諸長者、天人、外道等遠離塵垢,長者、天人及外道修世間禪定等所有的人參與世尊講經說法法會都能夠遠離塵垢,能夠控制內心的習氣毛病,對外在的共業及自業因果現象,都能夠遠離而生無生法,馬上證得法眼淨,因佛親自加持就有馬上證的能力。
(6)如來化等流身利益群生
學悉曇及觀字輪時,依學習者的程度決定加持者,如本地法身及自性法身化很多的他受用身,或者直接化各類學習者所喜愛的菩薩、天龍八部及如來等。如天天念如來的咒,心中可能只有如來;想念菩薩咒,可能境界在菩薩;想天龍八部、藥叉及毘那夜迦等等低層次的,可能學習者的層次只有這般,不管現何種相,就是能讓你得利益。修觀及持咒,觀字相及字義,觀它不可得及本無生,再出聲唸,這三個方法一起用,每一個字輪都是佛的化身及加持身。
密教講義是階段性行介紹上述觀念,佛法身無相遍虛空法界,不用自性法身加持,用祂的變化身及他受用身等,化如來像、菩薩像、天神及天龍八部等之等流身,依眾生的喜愛而化現加持。眾生有喜愛的分別,佛滿眾生的願,化眾生喜歡的,其實都是佛本地法身及自性法身所化現。
我們念梵字就產生不可思議的氣機或者是開發心眼等,剛開發的心眼是不淨的法眼,有一些現象、靈通及感知等,但會執著放不開。從梵字字義中學習,如「狣」字義就是諸法本不生而抽離出執著。密教總持法門就一個字或三個字或五個字,就可以解釋很多的佛理,提綱挈領的去悟就比較簡單,菩薩才會演繹很多的道理。初學的人愈講愈迷糊,倒不如提綱挈領講狣、狣、狣,是本不生,本不生所以一切現象,行為及知見等一切現象,能不執取。常常違背這個狣字觀的話,自己要提醒自己,不然就不會進步。
(7)諸聖如何遠塵離垢
又如《雜阿含經》卷十五又講,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就是對外境的法塵,及內心的種子所現的法塵,都能夠沒有起污垢跟它相應。觀字輪就如同如來親自降臨加持身,所以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若久修佛法得不到好處的,現在已經是最後一關了,從開始教打坐禪修,再來修心中心法,再來唸般若經及金剛經,最後的捷徑就是密教,依密教再不成就,下一世再來用功,實在愛莫能助。參加世尊親自主持的法會,就可馬上得道的盛況,經典裡就是這樣寫的。如來說,祂入滅後每慢一天出生者,其悟道的機緣,就越來越差。當末法時期過15,000年後,佛法就看不到了。
6. 佛眼(buddha-caksus),即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之佛眼,此眼無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佛以獨具之佛眼,觀一切諸法,知不可宣說。因為甚深無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議。如果宣說,眾生難以生信。因為眾生性欲不同機感有鈍有利,而佛法甚深,是故不便直說。於是因眾生的性欲,作種種不同的說法。以往所說,只是權巧方便,未能直顯真實之義。故曰四十年未曾顯實。
(1)如來始具足佛眼!
佛眼(buddha-cak=us)簡單講:具有肉眼、天眼、慧眼及法眼四眼者就是有佛眼,這是一種說法,但是這種是不正確的說法。佛眼只有成佛如來者才有佛眼,其功力是能見虛空一切所謂世界及眾生,能知一切眾生之事事因果,能知一切世界眾生之所有三際心念,故有相、無相法如來都能知,就是具有佛眼者。
當然有佛眼者,肉眼、天眼、慧眼及法眼都具足。有法眼的人一定具足慧眼,有慧眼的人一定具足天眼,用四眼裡最高的法眼即可,為何另加一個佛眼?顯然佛眼的境界一定不同,具足前述之四種眼作用叫做佛眼,此眼無不見知,沒有什麼事情祂不知道的,不是有一個可以看的眼睛,是佛的智慧,但是就像眼睛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巨細靡遺的事情祂都知道。
天眼明及宿命明清清楚楚知道眾生今生的因緣果報,下一世要出生做天神,或者出生再來做菩薩或人等。有佛眼的更清楚此現象的因,才顯現現在的現象(果),現在的現象也是一個因,會產生未來一個現象,未來現象的因就是現在所造的業,導致這個果報,所有的大小事情都知道,所以佛眼無所不見知,乃至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
祂的見性可看、也可用心識知,所以見聞是一體。祂具有智慧見,無所不知及無所不見。祂不必用腦筋想及思維,隨時應緣就現、應緣就講、應緣就做,因為以見性見而且不起心動念一切都能夠看到;凡夫才需要思維,那就不是自性所作。對佛的能力、阿羅漢及天神境界,因心清淨程度的不同,能力一定有所不同,大家要能分清楚。
(2)如來知多見多但不隨意說
佛以獨具的佛眼能夠觀一切法,知不可宣說。因為甚深無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議。如果宣說,眾生難以生信。知道以後又不是故意要去宣說,知道了當作不知道,如果知道了每一件事都要去講,那就是有所執著。有人問、有因緣才講,祂講一部經也要因緣,因緣湊成祂才能把經講出來。是因為甚深無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議。
如果把佛的神通變化及智慧等都宣說的話,眾生難以生信。講到人的層次及可以理解的神通還可以相信,但如果講到一些不能理解的事相,就半信半疑。菩薩有無礙智,佛講的祂都相信,譬如說你看某經典起懷疑心,若這樣自己要多懺悔,因你不具足無礙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對菩薩或者佛的境界要照單全收,用凡夫的心去臆度祂們的境界,只會產生無知與懷疑,因為智慧不夠。
(3)大乘的密法不容懷疑
最近來一個mail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根本就是智慧不夠,所以沒有辦法了解佛的智慧。因為眾生性與欲不同,所以難以生信呢。眾生自性清淨程度及欲望多寡不同,欲望愈淡薄及自性愈清淨智慧愈高是有利根,欲望多自性就不清淨,不清淨就鈍鈍的,個性是遲鈍,還是智慧銳利,又跟自性及欲望多寡成反比,越聰明越銳利的,你的自性清淨度越高,然後你的欲望就越少。佛法就佛所說的法,戒律是很淺顯的道理,大乘空有及實相觀非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再深入密法─無中生有的神變,以利益眾生,更是不可思議。大悲水法會念「狣圳劣曳丈」五個字,高深又簡單,觀一次好像念了八萬四千遍的大藏經,正觀及逆觀五或六次自然心清淨,業力及生病都會好。
經典講像這麼簡單無上的密法,小乘行者靠守兩百五十戒或者三百四十八戒,戰戰兢兢才有阿羅漢果得,因此不會相信五字觀,如此簡單的法就可以證得解脫了。因為不相信才會起煩惱及毀謗,不能讓他看到這個無上法,所以小乘修行的人就比較鈍性,以嚴格的戒律成就。要懂得法身及自性身化成他受用身變成佛的加持身來加持眾生。若說有佛直接來加持,是沒有什麼不可能的,有信心祂就會發揮威力;沒有信心就沒有恭敬心,沒有恭敬心就沒有誠心,這個法起不了作用。
如覺得老師講的話好像是金科玉律,非常認真的去做,沒有講什麼高深道理,叫你拜佛就不要質疑「為什麼要拜佛?有效嗎,沒效嗎?」你就認真拜佛就會發揮威力。要跟我學佛的那位四川老師,我要她拜十萬拜的佛,是要考她有沒有誠心及毅志心的喔,這次mail說已經拜了一萬三千拜,想當年劉果明拜宣化上人才一萬拜而已。他認真拜一萬三千多拜,身體及業力都轉了,以前跟現在的先生的小孩子關係搞不好,現在關係改善了。如果你對佛的加持身搞懂的話,就是簡單「vajra vajra金剛」只是唸一唸,就會發揮很不可思議功用,這些很難去解釋清楚,不便直說。因依眾生自性跟種種欲望,作種種不同的說法,配合眾生心想及喜歡就是方便而不是究竟,沒有方便就沒有辦法得到究竟解脫。
(4)權巧方便,說法四十九年末後顯實
以往所說,只是權巧方便,發菩提心為因,以大悲心為根本,若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沒有起大悲心作根本,就無法發揮力量。有因及根本,你要用方便智慧讓眾生一步一步去得到。如同密教的教法,如果智慧低的人,就教表面的意思,如「vajra就是金剛」;深一層的意義,「va是自性離言說(vada),不必長篇大論,一切都是清淨。」、「ja是生」、「j2ti就是一切人的出生,廣及一切六道裡面的受生」、「ja有ja,等於沒有ja,所以不要去受生,有生等於沒有生,或者言說有執著就會受生」及「ra是一切清淨無垢染,本自清淨,不清淨就去除,根本就是清淨」。
還有一種密中之密,沒有辦法了解的,比如說「sa3bhava vajra ho`」,能化成無量無邊的食物,像須彌山這麼多。菩薩要具足八萬四千種法門的根基,再依眾生的慧根,權巧方便及權宜施教,讓眾生一步一步往前走,所以未能直顯真實之義。過程之間,終究還不能把最究竟的法顯現出來,依因緣說很多方便法,從小學到大學等不同階段,因方便用很多法不究竟,因究竟的話就不必說了,故佛無所說法。在世尊弘法四十九年之間,權巧方便顯現一切法,沒有真正顯現出實,實就是無、是非相;善巧方便當然有法及境界,最後帶入無法及無境界。能夠化一切因緣變成應化身去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密法另外一面。密法有一句話很重要,人間菩薩沒有諸佛的加持是一點功夫都沒有的,所以不要誇讚或驕傲自己或別人的能力。和尚、上師及菩薩不可思議的能力,都是佛祂應化身在背後在指導及加持的。
7.五眼與果位
以人辯異者,初凡夫生在人中未離欲者但有肉眼,若修得上界定者有修得天眼也。若生天中未離欲者但有肉眼,報得天眼。如欲界天等已離欲者具肉眼,報得天眼修得天眼也。須陀洹、斯陀含二果,天中生者具肉眼,報得天眼未得,根本禪定無修得天眼。若約大乘《佛地論》,須、斯二果以有漏惠伏欲界修,或得根本禪亦得修天眼。
(1)肉眼與天眼之獲得
如果強辨分別肉眼及天眼差異之處,則初凡夫生在人中未離欲者但有肉眼,凡夫因還沒有開始修行,但已具足肉眼,就是每個人天生就有肉眼一雙。若修得上界定者,是修得有天眼也。所謂上界定起碼要到四禪天,至少以打坐修到二禪及三禪,可以開發出能見一百個世界或一千個世界的小神通;或者活時沒有修得到,死了以後升天就可以觀一千,或者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天眼,此是所謂報得。
因為在人間有修行,若生到天上,但沒有離欲望,往生時也依因果報關係升天,報得天眼。如已達欲界天等,且已離欲者未死前還具肉眼,死後生天報得天眼。具肉眼的人今生修到欲界天的境界,或離欲了,現在還是有肉眼,但等到死時,報得天眼或者修得天眼。起碼此天眼可以觀裟婆世界裡,南瞻部洲任何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因果。
如果有修未往生而得天眼,而且是心未修禪定而得來的天眼。如是須陀洹、斯陀含二果(初果、二果),如果死後升天、具有肉眼,報得的天眼還沒有得到,「報得」亦即沒有修,但已至須陀洹及斯陀含境界時,果報生天會得到天眼,但是現在生沒有得到,這種是報得的天眼,因人間初二果行者其肉眼是不具有天眼。
根本禪定中無修,就得不到天眼,有修到色界禪定,可能會得到天眼,須陀洹及斯陀含果位者來講,沒有修到四禪或阿那含果就得不到天眼。「修」的定義是淡薄三毒,修自心的清淨度,完全清淨才會現五眼神通。斯陀含果大概是二禪跨三禪境地,尚未入四禪的境界,當然還發不起天眼。因為根本禪定得不到,故無法修得天眼;也還沒有報得。簡單講,須陀洹及斯陀含不應該有天眼,不論是報得或者是修得,因為境界還不夠。小菩薩或者色界天的二禪及三禪行者,有的甚至能觀到一百個世界及此娑婆的世界,但這不是真天眼,真正天眼要能觀足三千大千世界。
(2)三果下聲聞諸聖得慧眼、法眼之概說
若約大乘《佛地論》云,須陀洹及斯陀含以有漏惠,此「惠」係古代用字,等同現在智慧的「慧」,此等聖人以有漏惠,來調伏欲界的種種欲望,修得根本禪定,才可修得天眼。行者若是悟生空(我空),故有惠眼,不知斷根欲,是故無法眼。若約知苦、無常法,通有法眼,非佛是故無佛眼也。若阿那含人中生者有肉眼,有修得天眼,有惠眼。若生天中得報得天眼,無餘二眼。
悟生空故有惠眼─生空就是我空,阿羅漢悟生空、我空就有惠眼。不知根欲無法眼,無法眼即不知道斷根本欲、不知道種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或搞不清楚法的起滅,只慧眼還沒有法眼。絕對空的人只有慧眼,但悟相對的空,知道法起、法滅及因緣的話,就是具有法眼。有能力悟苦諦、無常法、苦集滅道,及觀一切法無常的人是具有法眼。一味的用空性否定事相的人,不可能具足法眼,所以一定要能悟知苦集滅道的真實道理,證得而能夠知道過去因及現在果等等,又能觀一切法無常,小乘的法眼就具足了。
小乘只有解脫心及清淨眼,因還未成佛,故無佛眼也。聲聞人有慧眼及法眼,因為還沒有證到佛果,所以不具足佛眼;生空就是有慧眼及法眼的阿羅漢,但阿羅漢不是佛,所以沒有佛眼。三果阿那含人中,生者有肉眼,亦有修得天眼,這個肉眼是指有血有肉的人,所具有的肉眼,此時有血有肉的天眼大概是指還是人身時候,修到阿那含果而得的天眼。
阿那含果因為打坐修斷內在的習氣,斷到五下分結滅─身見、戒禁取及疑心病、貪、瞋等都沒有了,就有修得的天眼。因為有修才有得,而非報得,報得是死了以後才有。肉眼就是修了,還沒有死掉往生果報以前就有天眼,所以這是修得天眼。阿那含果也有惠眼,慧眼就用空觀一切法,所知所見都能入空,就得慧眼。如果修到阿那含境界的人,死時往生五淨居天,更進一步沒有修得的天眼,死時可依得報而得天眼。就是阿那含果生為人身時,斷五下分結圓滿,死後生五淨居天,報得天眼,就應該可以觀照到三千大千世界,但是還不具法眼跟佛眼。
所以阿羅漢第一個祂修得慧眼及法眼,但也還沒有佛眼。在第二層次是三果的阿那含者,如果當生有修,斷五下分結,可以得天眼、慧眼,不然死後往生五淨居天得到報天眼,但法眼跟佛眼是沒有的,再下來第三段。
(3)阿羅漢、辟支佛諸聖得慧眼、法眼之概說
如前應知羅漢、辟支佛有肉眼,具修報二種天眼,悟生空故有惠眼,無餘二眼,即無法眼與佛眼,如前應知。菩薩位中地前頓悟菩薩有肉眼、天眼及以法眼,未得無漏,故無惠眼,非佛故無佛眼也。若至初地已上七地已來,猶未捨分段身故有肉眼,修定故有天眼,得無漏智故具惠、法二眼,共四眼,無佛眼可知。若至八地已上但具三眼,以捨分段故無肉眼,僅有三眼,非佛故無佛眼也。
阿羅漢及辟支佛人的層次是具足肉眼,是有具足修得或報得兩種天眼。如果當生修得天眼,不然就是成為阿羅漢或者辟支佛時,馬上報得天眼,所以很多人今生沒有神通,死時就現神通,就是報得。如果阿羅漢及辟支佛在生就有修得的天眼;沒有的話,往生時就會得報得的天眼。悟生空的阿羅漢是有肉眼、天眼及慧眼,但是沒有法眼跟佛眼,是為無餘二眼。
菩薩位中地前頓悟菩薩有肉眼,也具足天眼,祂還發起法眼,但是有法眼全還沒有完全無漏。地前菩薩為了度眾生心還有心病,有病就還有漏,有漏故所以未得淨無漏,所以沒有悟得空慧,沒有空慧就沒有慧眼,也沒有佛的境界,所以更沒有佛眼。故地前菩薩有肉眼、天眼及法眼,知道很多事但沒有完全證空,所以沒有慧眼及佛眼。
(4)其他諸聖具有肉眼、天眼及法眼
若至初地已上或者到七地已來的菩薩,因為還沒有完全捨掉分段生死。菩薩是累劫修菩薩道,所以生死輪迴永遠在行菩薩道,到成佛才是最後身,之前都是住分段身。阿羅漢是無生,不來受生,先斷分段生死而入涅槃,以後還是要行菩薩道。未究竟的地前及七地菩薩隨時受生,未捨分段身故示還有肉眼。菩薩一邊度眾生一邊修定,故有些得天眼。現起天眼通,進一步又有無漏智慧,幾乎已到七地快圓滿心地境界,而具足慧眼及法眼。八地就入不動地。有一點知道有佛眼的功用,但還沒有證得,知道但是尚未證得,這是七地的菩薩;若是住八地以上菩薩,因為已捨分段生死了,不來受生,可示現於十方界,是可在另一個時空之間度眾生,所以不必有肉眼而有天眼、慧眼及法眼三眼。因為菩薩不是佛,所以還是沒有佛眼。
五眼與果位的關係表列如下:
名稱果位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人
◎
2-3禪
◎
◎報得
4禪與斯陀含及須陀含(一及二果)
◎
◎修得,具根本禪定
阿那含(五淨居天)
◎
◎
◎斷五下分結使
辟支佛及阿羅漢
◎
◎
◎
◎
初地至七地菩薩
◎
◎
◎
◎
八地以上菩薩
◎
◎
◎
佛
◎
◎
◎
◎
◎
8.五眼與修行境界
五眼分別者,問:肉天二眼陰界入中何法所攝。答:二眼並以不可見有對淨色為體,即以色入色界,色陰所收也。
五眼分別來講,有人發問了,或者是菩薩自問自答,肉眼及天眼兩眼陰界入中何法所攝,在五蘊身、在十八界、十二入,五蘊身具足,六根入六塵境就是十二入,十二入產生六識所以有十八界,這中間產生萬法,肉眼跟天眼是什麼法所攝,菩薩就自答,天眼、肉眼並以不可見有對淨色為體,肉眼跟天眼這兩個眼,有一個凡夫看不到稱清淨根或勝義根,生理的說法是神經傳導系統。眼睛在「看」的是後腦的視覺系統控制眼睛的運轉,眼睛是一種肉團的細胞組織叫做扶塵根;見性沒有物質形像就是勝義根,亦即清淨根。兩眼以不可見有對淨色為體,肉體以外看不到的東西為體,不是我們的眼睛或眼根,即以色入色界。有形有相的物質,色相入色界,色界就是十二入產生十八界,由五蘊身的色受想行識的色陰,肉眼跟天眼雖然是勝義根所產生無形無相為底,凡夫能見相、世間相或者天上的天眼所見的對象,還是以色蘊為主。
簡單講,如果你用眼根跟見性所產生的影像,這些都是色蘊所收攝,所以你能夠遠見、隔聽,耳朵可以聽好遠好遠聲音,這五根所現的一切異能,在五蘊魔相裡都是屬於色蘊魔相,所以可以想像,見性或勝義根也是色蘊所攝受,耳根跟聞性或勝義根,雖看不到,還是由色蘊所攝受,這裡在講眼睛,其他五根都相同,是為色蘊所攝受。
問:肉眼不見障外,何故見三千界耶。答:菩薩肉眼以天眼導引,得見三千世界。
第二問祂又問了,我們肉眼有障礙的話,就沒有辦法看過去,障礙以外的東西就看不到,那何故能見三千界呢?為什麼還沒有往生前,修證到一個境界,就可以看到三千世界,用肉眼就可以看。祂回答說:菩薩肉眼是經以天眼導引,雖然是用肉眼沒有錯,但是祂以具足開發出來的天眼來引導見性,達到觀看外面的三千世界,這不是三千大千,只有三千個銀河系,所以菩薩雖然還沒有死掉,祂修得產生天眼的話,祂只能用肉眼,就可以觀三千個銀河系,其實是用天眼導引看到的。
問:難肉眼見障內天眼引故見障外。肉眼見明色,天眼導故見暗色。答:障外有明緣,天眼導故見障外。暗中無明緣,天眼雖引不能見。
第三問,難道是說肉眼見有障礙以內的東西可以看,那天眼經過天眼導引以後,就可以見到障礙以外的東西,如牆壁以外能看,還要看到其他三千世界。肉眼是有光你才能看到色相,天眼引導故,能見黑暗色,在黑暗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物質形像,難道是這樣嗎?菩薩就答:障外有明緣,如果有東西阻礙的話,這外面還有一個光明的因緣,有光源,天眼引導故,所以可以看到障礙以外的世界。暗中無明緣,如果在黑暗時沒有光明的話,天眼引導也不能夠見,肉眼透過天眼看障礙外的東西,好像還是要有光,沒有光的話,看不清不楚,所以後面最後一句,暗中無明緣的話,天眼雖引導也不能夠看。
這一點倒值得討論,世界與世界中不見得都有太陽系,所以無光源亦應能見他世界,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之大,是不可想像的大,世界與世界間,不可能全具有明緣,星星與星星間亦不具足明源,是故天眼者暗明應都能見才是。如地球無太陽照的那一面,具天眼者怎能說我看不到黑暗中的東西。又如夜摩天中無光源,離太陽遠故,難到天眼不能見?若再縮小範圍來講,能見精靈內溢者,能見自體內諸物,其實亦無有光源也能見,不是這樣嗎?
問:惠眼、五根、五力、七覺、八正門中,何法所攝。答:五根中惠眼,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中慧力,七覺(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中擇法覺分,八正(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正見所攝也。
第四問,惠眼、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後面這些是三十七道品,跟前面的慧眼,是什麼東西來攝受它們呢?五根中有一個惠眼,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中之慧力,及七覺(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中擇法覺分所攝,八正門(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中由八正道中第一個「正見」所攝,所以跟我們修行的這些法門,慧眼是誰所攝,因為它要扯到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等,後面為什麼會講到這些呢?七覺支、八正道,這個跟智慧之眼有點關係,總是都是三十七道品裡面所攝。
問:法眼三智、四智、十智中何法所攝。答:三智之中入加行後得二智。四智緣俗並通四智。十智之中以等智、法智、比智、道智、他心智,五智所攝也。
第五問,法眼之三智、四智、十智中何法所攝?三智─空、有、假觀,三智之中入加行後得二智,如果修加行位就可以得「根本智」及「後得智」。根本智是空及無相,後得智是差別性智。先證得空才能得到智慧的差別相,剛開始修行是妄想分別,要修空觀回到自性清淨產生慧眼,然後才能得差別智。差別智就是不論任何事看過就懂很多,亦稱後得智。
四智緣俗並通四智,四智一般我們講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慧緣於一般所稱的四種智慧。十智跟法眼相通有等智、法智、比智、道智、他心智,五智所攝也,這十智裡面有這五個智慧跟法眼有關,所以法眼可以觀根本智跟後得智,也可以觀佛弟子所要修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法眼也通十智裡面的這裡講的等智、法智、比智(比量意識)、道智(一切修行境界、過程之間的智慧)、他心智(同他心通可以知到他心的智慧),這五智所攝,跟法眼相通。
問:五眼、十眼,如何相攝。答:依花嚴經說有十眼。一是肉眼,見一切色。二是天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三是惠眼,見一切諸根差別。四是法眼,見一切真實之相。五是佛眼,見佛十力。六是智眼分別,了知一切種法。七是明眼,謂見一切諸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見涅槃法故。九無礙眼,見一切無障礙故。十是普眼,見法界平等法門。故十中,初一是前肉眼,亦兼天眼,見細遠近是天眼故。第二天眼是前天眼。第三惠眼。第五佛眼、第六智眼、第七明眼、第八出生死眼、第九無礙眼,此之六眼,是前法眼第四法眼,是前惠眼見真諦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見平等真法界,故第五諸梵皆發心者,聞前佛眼在定常明,不生分別,知己所見。於彼非分咸生慕仰,盡欲勤修,先發菩提心後起勝行。斯則教呵之勝益也。
五眼十眼如何相攝?十種眼後面都是講智慧之眼,若依華嚴經,說有十眼,
第一個是肉眼─可以見一切色相。
第二個是天眼─可見諸眾生在此處死,在那方生,所以知死此生彼的能力叫做天眼。
第三個惠眼─是見一切諸根差別,有空性的人有能力判斷各種人的根基差別,哪一位習氣淡薄一點,哪一位毛病重一點,是根基鈍鈍的,還是利根的。
第四個法眼─見一切真實之相,有相能看成無相、實相,能見相即為非相是為實相。
第五個佛眼─見佛十力,即十種力量。
第六個是智眼分別─智慧眼的分別相,了知一切種性所發起的法,所以智慧之眼可以分別這是天界種性或聲聞種性或菩薩種性,如果喜歡小乘的就喜歡修小乘法,如果喜歡大乘就喜歡修大乘法,有這種差別智慧去觀照每個人的根基。
第七個是明眼─明亮的眼,為見一切諸佛光明,有能力辨別諸佛現的不同的光明相。
第八個是出生死眼─生死是六道輪迴,從六道輪迴跳出來所具有的眼睛,不會被迷糊掉,得到涅槃的叫做見涅槃法,所以出生死眼,見涅槃法,見涅槃故,你就心能清淨、能無為,面對一切因緣法,心可以安住,當然就可以超越生死。
第九個無礙眼─沒有一切障礙可以阻礙你看東西,是為見一切無障礙故。無礙智就是佛所說的事情,我們都沒有懷疑心,無礙眼及無礙智,這兩個名詞差一個字,但無不同之義。
第十個普眼─就是見法界一切法平等,平等就觀的廣,心清淨才能夠有普眼,有普眼就能夠觀十方一切世界平等平等,所以心愈平等,所觀就愈大。
所以說前佛眼普見平等真法界,故第五諸梵皆發心者,聞前佛眼在定常明,佛眼在定中常發明、發光,不生分別,佛眼沒有眾生分別心,所以佛跟我們的心是一體的不生分別,既然是同一體的話,我們就是祂,祂就是我們,所以我們的心就是祂的心,祂的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不懂及不知道的事,祂知道,所以不經思維馬上可講出來,知己所見,於彼非分咸生慕仰。看到佛有這種能力,你自己非常欣賞、非常想得到,所以盡欲勤修,把種種欲望淡掉,精進的去修,但修的先決條件要先發菩提心,然後起勝行,所以像教呵之勝益也。你有一個目標說要有佛的這種能力,有是因,為得佛這個能力,所以才會發起修行的心。當然有的是為了度眾生修,有的看到佛有這個能力開始修,所以每個人出發點不一樣。
(2008年1月13日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