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18)
--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五)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續)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1)一切法包括順逆、善惡法
如果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菩薩,一執有法即非般若,當然亦要沒有菩薩名,若心裡有菩薩名,說我就是菩薩,這樣就是非真菩薩。菩薩最後對於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法,、、等等一切法中悟無有法,一切法雖皆由因緣而起存在者,若再加上一般因緣所具生之世間物相,亦即謂一切法,都可以說是佛法。一切法即說是一切萬法,就有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之存在。
一切法都要觀成是佛法,這是在指證悟方面講的。修行法門如果對於一個修得好的人,有為法、無為法等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果把”佛”字拿掉,一切法即是包括好的、不好的,都是法。但加上”佛”字,在”佛法”上來講,要求覺悟,故於有為、無為,正逆因緣都可學習到佛法,可作正面的學習。如果有踫到講真佛法,正面的法是講守戒律的、求解脫的,因緣成熟的話,就這麼去學習。如果碰到不好的因緣,就是所謂的逆境,逆境中也可以學習到佛法,學習之中要先覺悟,覺悟這是逆境,然後從逆境中去學到一點東西。
修行者如果不是宿根雄厚的人,大概多少會踫到一點障礙,如身心的障礙,如果有點智慧的人,碰到逆境,不會看成是逆境,而是看成一種逆增上緣。有時候順境讓人懈怠,逆境反讓人拼命往上游掙扎。有的人迷失在順境中,有權力、有錢財、人脈很廣、信徒很多,若沈迷在這種順境中,脫離不了一切誘惑,最後又迷失掉了。如果是業力的關係,在逆境中,我們知道業力不可思議,《金剛經》言,其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所以在逆境之中要能安住身心,或者盡量找因緣,協助你渡過這不好的階段。這種身心苦練出來的功夫就很強,不是只有懂一些理念、名相,這樣懂得,那樣也懂得,在逆境中打拚出來的是自己真正的東西,永遠不會忘記,所以正反諸法都是佛法。
(2)逆緣中修習易成就,順緣易迷失
從一切法中都能學習到一點東西,因為佛法是在求解脫的,淨除習氣心病的,從逆緣之中,求解脫是最好的,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一般人說一切法都是想好的才是法,要知道不好的也是法,我們從順逆、善惡之間去學習一切法,若要成為菩薩,要觀一切法時,都能超越善惡、順逆。從Sidd2m悉曇學中,學了悉曇咒語,能了解簡單一個字母就能解釋世間相、超世間相,譬如說一 ka一字母是作業,作業這個字,是指於世間所造一切業,造了以後要有能力觀它不可得,因入阿狣a 字觀義,無一法可得義,這樣才能自在地化度眾生。
(3)一切法中都要存阿字觀,悟無所有不可得
所以修行境界不同,體會層次也會不同,有時候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落在學善,拒絶不好的因緣,如果超越了順逆、善惡等等境界,心地都能安住自心,等於密教裡之狣字觀能觀成就了,狣字本不生義,所能面對這些順逆緣時,都能客觀觀照它,不要反被此等法綁住,如順法、逆法、善法、惡法,菩薩對於諸法學空有不二的道理,要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超越心裡所思所想,才能自在。這樣才能做到面對一切法沒有執著,有這樣的知見與能做到的能力,才是真菩薩。
知見是一回事,能做到與否,又是一回事情。知見有了,有能力做到了,這就進入了中道觀或者實相觀之般若經真義諦。中道觀、實相觀,就是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法,因緣法之間,不管順逆善惡,我們都能以客觀的心,觀一切世間相,能做到這樣就是解脫了,做到了離四相,即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還沒有離四相,即不是聖人,也不是菩薩;離了四相又不住四相,沒有真正離開四相之念。你說”離”比較容易,但度眾生沒有離開人、離開眾生,你說要怎麼離?如果沒有度眾生的心,就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發求無上正等覺的心。發了菩提心就要入眾中,行度化事。
(4)離四相是心離,非行為上離群眾
這裡告訴你要離四相,離四相是自心的離,不是行為上的離,行為上還是要度眾,於處眾、度眾之間,沒有度眾生的心。這種兩面的思維,要常常這麼去想,做要做,做完了就能不在意;度人要度,不要天天想在度人。這種做完事,念頭上就放下了,不要再掛礙,這就是真正做到中道實相觀的概念,亦是般若智慧,亦是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做一切事,有做等於沒有做,如此的話,行者的心就比較能安住。
菩薩每天接觸的無非是人、事、物,物是非人,如果還沒有體會到非人的境界,五陰魔相的受陰魔相起來,人以外的眾生,因為它們無形無相,又好像是一個東西,不知道者以為物就是物品,物品它沒有感情,和我們有什麼關係,講人事物,是在講一切有形、無形眾生所發生的事情,都能自在無礙地應對,所以接觸的人事物,不加思想,不加思維應對,這樣就是沒有四相。有應對但無應對的心,應對的對象是人、眾生,自己沒有主觀意念,自性隨緣應化而已。
(5)修行是要超越自己妄心在先,最後讓真性主行
所以菩薩在有相中能超越一切而自在,對一切有為法,應對時要超越自己意念,能超越妄心,讓自性主行才能自在,處事不可能沒有人、事、物的糾纏,臨境你怎麼去面對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當踫到色相、有為法的人時,要怎麼學習,怎麼觀它空無。外境空無是心的問題,不是絶對沒有人事物,你要能不受它左右,就是悟得心空法了。
5.「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1)能證空理即是心地清淨莊嚴
如是空無空無一切法,做到心地清淨,心地清淨就是莊嚴,莊嚴就是自性清淨。我們學佛法要求內心莊嚴,內心莊嚴,內心得淨,則國土就淨,這時你的心和佛心一樣。有一天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所謂的清淨莊嚴。佛陀怕大家執著空相,在最後這一段結尾,就講一切法都是佛法,先前觀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這樣等於是在否定一切法。最後怕您執著一切法是非一切法,否定了一切法,而執取清淨莊嚴無相,所以反過來教你連清淨莊嚴亦不要執取。佛陀怕大家執著空相、清淨、莊嚴,所以回過頭來,還是要提醒菩薩不能作莊嚴佛土想。我們迴向常常在講莊嚴佛淨土,不是用有形有相的花,莊嚴的飾物品,莊飾佛土,而是用我們清淨的心,要莊嚴佛土是要用自己清淨的心,因為心清淨,自性佛土就清淨,而佛淨土本自清淨,不必我們來加以清淨。
(2)佛土本清淨,莊嚴佛土者是莊嚴自己佛土
佛土是最清淨莊嚴,除自有諸寶化成外,不必人間花花草草,把它莊嚴起來,這是有為有相的莊嚴,是不究竟的。所以對於莊嚴要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不要說莊嚴好像就是裝飾的漂漂亮亮,就是莊嚴。學佛法者心清淨就是莊嚴,佛的國土是最清淨莊嚴,你能修行,讓你的心清淨,那就是莊嚴,我們常常以這種心來莊嚴佛淨土,如果這樣執著另一面,前面講一切法是佛法,教你觀一切法是為非法,就是一切法,莊嚴的心也是一切法,最後一段提到,不要說菩薩在莊嚴佛淨土,若這樣就不是真菩薩了。
我們在學清淨莊嚴,要能忘記清淨,不要執著莊嚴,所以人的修行,就是走一步,出現一個關卡,永無止境的往前走,若是沒有般若智慧,就會走到那裡,卡到那裡,什麼叫般若智慧?客觀的心態,觀一切世間相,觀一切事情,觀一切人,知道了就好,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就不會影響到你的心,講來講去兜著這種概念在講。有時候修行者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認為誦誦經,唸唸佛,或者拜拜佛,就是在修行?不知道於每天所接觸的人事物,能自在的應對,不管順逆因緣,都能自在應對,這樣就是在培養般若智慧。
(3)般若智慧是學習放下一切而已
沒有般若智慧,修行是會很累的,般若智慧怎麼形成,真正修行就是在修這個,習氣毛病把它放下,如果習氣毛病不放下,每天一看到人事物,就一個頭兩個大,所以就會走到哪裡,卡到哪裡。如果有上進還好,一關過一關,一個關卡過一個關卡,我們內心的不清淨,貪、瞋、痴、慢、疑,種種毛病,如果能慢慢調整,慢慢滅掉它的話,就是過一關,我常常講修行最難的是哪一關?你的習氣毛病最重的那一關,如果你真的在修佛法,有佛菩薩在加持,考你都考最難的一關,能考通過的話,大問題都通過,小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所以在修行過程之間,走到什麼地方,心不要執取人世間的一切法,包括上個所說的人事物,盡量放下。若能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妄執浮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寂處。
每日因緣是有啦!周旋是要的啦,但在周旋人事物之間要自在,這樣你可能就會說我要自在,所以我要用空,般若智慧,去面對這些人事物,到最後變成一種習慣性,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法,都觀它空,觀它無,斷貪瞋癡三毒,阿羅漢就樣做到解脫。學習菩薩道,不要讓空無,佔據你的心,至空還要轉方向,修無相觀,有法不住,以前你緣境看了怕不清淨,所以最好不要看,你要練到說我就是用眼睛看,要看了以後也能自在,不怕再用眼睛看。
(3)般若智是面境能如如,不是要逃避境界
如果碰到一個冤家,這個冤家一看就頭痛、討厭,所以最好不要看,眼睛看到他從那邊走過來,本來您也要走這條路,現在也不走了,就拐走另一條路。這樣子在修行,是修得還不夠好,就是沒有面對境界修,你不能逃避,逃避就是不對。這個人不喜歡,不喜歡更是要親近他,親近之間你有沒有心態改變,不是您跑掉心結就沒有,若這樣是修行,那就好修了。這樣每一個人都可跑到深山裡去修了,不是這樣的,你要面對境來修。
這個人我是討厭跟他處在一起,然後想為什麼要討厭?觀阿狣字母,思維我為什麼會討厭,如果有阿狣字母在心裡的話,阿狣字本來無有法,是本不生義,有這個人看成沒有這個人,就沒有什麼煩惱,不能一想看到這個人就要砲,這樣永遠修不好。為什麼不想看?是你心裡有病,不是這個人怎麼樣了,所以轉自己內心的概念,要離世間相,就是要這樣子。
(4)若悟空易要轉凡,不能執取空到底
所以修一半的人,學到空無,會執著一切相都沒有,習慣性地認為沒有,這樣他很容易做到解脫,因緣來了,從心裡面、身體上,觀它煩惱無所有不可得,身體的病痛無所有不可得,都是虛無的,這樣會進入頑空的修證,這就是空一切法。本來我們佛性有靈知靈覺的功能,若是空得太厲害,靈知靈覺的心,慢慢退化,當然天性的真如退化是好,比較不會麼敏感,但也要有一個程度適可而止。
適當時間到來要接納一切法,不是光逃避,或者一直否定一切法,如此你的心態,才能跨越另一個層次。一個人好不容易從輪迴爬出,又爬到另一個窟窿裡去,就是窟窿空啦!所以到此關卡,要認知一切法,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至此以後話鋒一轉,佛陀告訴我們,若是菩薩的話,當然祂是在修自己,修自己就是在莊嚴佛土,如果還有這種心,說我要修行,我要清淨自心,我要莊嚴佛土,有這種心的話,是還有所執著,就就不是真的菩薩,菩薩不能住一法,好的,不好的都一樣,不能住在一個法上,永遠都是要能自在。
(5)清淨不清淨本平等,不要因求清淨而厭惡不清淨
我們知道心清淨就是佛土淨,以自己的清淨心,來莊嚴佛土,佛土是最莊嚴,其實也不必你去莊嚴,是你自己努力,清淨你的心,和佛土能相應,能契入佛土,能受佛的他受用土,佛讓一個範圍來給您居住,我們修菩薩道的人就是這樣。對於大菩薩,釋迦牟尼佛給他一塊大的淨土居住,小菩薩就給他小塊一點。菩薩修行做淨心工作,但不要天天想這個工作,可作莊嚴佛土的事,但不要想我在莊嚴佛土,如果有這種強烈的觀念,或者慾望的話,佛陀說這不是真菩薩。
這句話在講什麼,你很認真修自性要清淨也不對,因為你太執著要清淨,如果從開始和你講,一切法沒有所謂清不清淨,如果做到的話,什麼是清淨,什麼是不清淨,這種上等智慧的人,一下子就悟了,所以就能不執著清淨不清淨,學習我如何來不執著,清淨不清淨之間,兩面都不執著,才是真菩薩。這裡說不要執著莊嚴佛淨土這件事,好的不能執著,壞的更不要執著,意思就是這樣子,要莊嚴自己,等於是讓心清淨嗎?
(6)證阿羅漢是心地清淨者,當善體會祂們如何修習
以前講過這公案,有的人對莊嚴不懂意思,好像莊嚴就是道場搞得漂漂亮亮,看起來非常嚴肅,就是莊嚴。在優婆毱多四祖尊者時,一個比丘尼阿羅漢看到一個道場裡的當家比丘卻不是阿羅漢,寺廟裡要能當高職位者都要有果證者,才不會無知而造業,才不會因貪瞋癡不除而讓自業顯,這樣反而是讓他造業,所以叢林當重要職位都要有德性行者。首座應該是修行最好的,結果不是這樣,當家執事者不是阿羅漢,其他的住眾很多都是阿羅漢,真是可惜,所以祂想要去度這道場的當家。祂即現神通到當家的道場指責當家不莊嚴,當家一聽以為在嫌他身體不乾淨,所以就入室沐浴及刮鬍子,之後出來,比丘尼阿羅漢仍說當家不夠莊嚴,當家就進去再換新衣服,出來後比丘尼阿羅漢仍舊說還是不莊嚴。這時修行不究竟的當家,就生氣惱火了,指稱我全身沐浴、刮鬍子及穿新衣服,這樣還不夠莊嚴,什麼才是莊嚴。
比丘尼阿羅漢告之表面的東西不是真正的莊嚴,讓自心清淨才是莊嚴。比丘尼阿羅漢說:有一個聖人,專門教人家成就莊嚴的。就把他介紹到優婆毱多尊者那裡去,後來他真的就到優婆毱多尊者那裡去了。優婆毱多尊者祂是有神通,這個人要怎麼度他呢,就用點靈通力觀照後,尊者就知道要怎麼度他,祂對大眾說:如果證到阿羅漢的人就進廳堂來。此大德就沒有聽清楚,反正聖人就是不讓他聽清楚,結果他也迷迷糊糊地跟人家就到佛堂。
然後大家進廳堂去後,就開始打坐啊!本來他不是很用功打坐,不久就睡著了,然後就被行香者抓住了,然後被罰行燈了。行香的說:好,你起來行燈。他手拿著手燈,這麼到處轉看,他無意中發現,每個人坐得很莊嚴,一動也不動,像點一排香一樣,莊嚴呀!都是阿羅漢。內心非常震撼,他們是怎麼修的,修到這個樣子。尊者已知道誘發起他想要成阿羅漢的企圖心了,一個人如果沒有鬥志想要學什麼的話,是不會認真學的,有也好,沒有也好。有是撿到,沒有也就算了,這樣是學不好。後來尊者叫他來說,你要和他們一樣嗎?是的,我要和他們一樣。結果尊者講了幾句重要修心話,他馬上就證到阿羅漢。
(7)學佛要善抓住重點而行,這就是總持法門──放下
所以學佛法,若有心要學的話是很好,也能注意聽,注意重點,然後學著把心放下,除貪瞋癡,讓心平等一切法,於一切法無好惡之心。不要聽了一大堆,不知道重點,要怎麼去做,莊嚴佛淨土是這麼來的。修行是在莊嚴自己,也是等於莊嚴佛淨土一樣,所以要莊嚴你的心,也就是清淨你的心,才是莊嚴。
心裡葛藤太多,卡在那裡,永遠被綁住,轉不出來,你要放下,它就能轉出來,你偏偏不放下,又想要轉出來,越轉越緊,轉出來不是教你用功,是教你學著放下,什麼都放下,就怕你不甘願放下。以前韋馱菩薩曾發誓言,要護持真正修行的出家人,有一個修行人為了警惕自己要認真用功,就跑到山崖邊打坐,如果我稍微疏忽就會掉下山崖,就會很小心打坐用功。但因緣就是這麼湊巧,這個人真的就掉下去了,剛好他抓到一隻樹枝,然後他就想到韋馱菩薩,因他發誓要護持真正的修行人,我在這裡認真打坐,怎麼沒有看祂在護持,心裡一直想著韋馱菩薩,韋馱菩薩就出現,此人說:你怎麼不救我起來?韋馱菩薩說:好!我來救你,你手放下。他說:我手放下,放下不就是掉下去了?韋馱菩薩說:你要讓我救你,您就要手放下!他不敢放下,菩薩有神通,不會掉下去的,他沒有信心,說我手一放不是掉下去了嗎?你應該伸手來接我才對。
我們也是一樣,要修行就是要學放下,不放下怎麼修?佛法講那麼多理論,都是教你放下,不是教你學什麼功夫,學莊嚴佛淨土,就一直學…,被莊嚴佛淨土抓住;學空,空一直學,學到被空抓住。踫到一關,卡到一關,你要怎麼度過去?度過去的方法,放下就度過去。很簡單的事情,為什麼要修那麼久,放不下,會去執著,會去卡的,都是你的習氣,只要告訴你放下放下,不要用習氣去抓境,好像很簡單的法,就是不善思維。
(8)護法菩薩善製造逆緣可驗,若修行常現順緣者當警覺
我說心不清淨的話,怎麼度眾生,小菩薩就這樣子。如果智慧高的,他只看你的謙卑心、威儀、行為,都是一板一眼,他看了學一遍就好不必講,有幾個人可以從人的行為中去學佛法?那是上根機的人。所以菩薩就要開講,講又講不聽,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那就要駡的了,駡得不好就要用打的,因為小菩薩自己能力不夠,沒有像大菩薩的神用境界,能夠讓他的心轉,大菩薩還會製造某些因緣,當然有時候因緣來了,是菩薩製造的,你為什麼會發生這個事,為什麼會誘發出習氣,這些都有因緣的,尤其逆境來時,因緣藉著機會現,沒有逆境來時,大家都能安住這個心,好像修得還不錯嘛,看起來坐著大家都很莊嚴,如如不動,心地不喘;等到障礙來時,虛空有一股不安祥的氣氛來時,就心慌意亂,然後心就開始浮躁,面境時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看這個人講個話,今天聽起來特別刺耳,”氣毛”就不好,搞不好兩個就鬥起嘴來了,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所以修行中是很微妙的,有時你在修行,會發生這種事情,要去觀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因緣,會產生這個事情,毫無來由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就發生。我平時都無所謂,為什麼今天就看不過去,就是要讓你看不過去,是不是很好玩的?如果有一天您自覺得:哎呀!我好笨,我以前都被耍來耍去,耍得像烏龜一樣,所以護法神、菩薩等,天天在耍你們,你們就搞不清楚,天天都被耍。有一天突然乍醒過來的話,那已經悟道了,真的就是這麼悟道的。你要去思維自心放下,不要在表面上執境,人啦!這件事啦!這句話呀,在那裡鑽牛角尖,一句話放下就完了,全部放下就沒事。
(9)遇事緣要能閉嘴少說一句話
修行被冤枉、有委屈,不必去解釋,一解釋越糟糕,你越解釋,本來只有一件事,結果再駡來駡去,解釋來解釋去,搞出三個月的一件事,這件事還沒有完,又來一件事,越講閒話就越多,不講的話還好。夫妻吵架也一樣,本來今天是因為小事情計較,然後說:哦!你三十年前怎麼樣,怎麼樣,連我生日都不記得,結婚紀念日也沒有記住,一條一條都搬出來,沒完沒了,…。
所以最好都不講話,反正要吵架也要兩個吵,一個人要吵,一個人不吵,是吵不起來,你在道場修行,要能去觀察,安住這個心,不要看事情,已經和你提醒幾次了,不要看表面上的人事物事情,反觀你的心有沒有平,有沒有安住。
一個道場不管有形無形干擾都會有障礙來,你要能明察秋毫,用你的心安住,最好還能化解人家的困難,自己不起心動念外,還能幫助其他人化解,能夠提醒:哎!最近不對哦!大家少講一句話,多吃一口飯,沒事就度過去了。我們這道場還好,有的道場雜話更多。上一次和你們講,有個人跑了幾個道場後,都不敢再去哪一個寺廟,去了看他們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好多個人行為都不對,也不像是一個在修行的人,好像到處都一樣似的!
(10)隨時觀照此心,反省所行就是實修者
講在修行,都沒有在實修行,只有誦誦經,唸唸佛,就是在修行了,完後就閒話家常,東家長西家短,那不是真正在修行,要像《金剛經》所講這麼修,這些道理就在講如何真正在修行。把經文看成諸多名相,研究半天,都不和你的心連結上。這是在講你的心,也很親切的問題,如果講名相,根本離我們好遠,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佛的境界,什麼般若智慧,我那有可能得此智,般若智慧是菩薩的,我沒有辦法。好像自己做不好是應該,你要學祂們啊!
菩薩和佛的境界,祂們已經做在那裡給我們看,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學祂們怎麼去做到這樣子,每一部經都在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經文好像在話家常一樣,其實這是最真實的法,把你的心拿出來一層一層剝,天天要禪思,反省自己哪一個行為對,哪一個話語不對。若是講話也不對,行為也不對,那你知道以後不要再有這些事情發生。
有人說咒語考試要和我同一組,同一組最好,同一組是沒關係,但是你做啊!本來做一題,和我同一組做兩題,最好藉這個機會多用功,不要說做一題,我就做一題,還選比較短的去做,藉這個機會全部做一做,對密教到底理解多少,如果把五十個字母都能搞懂,記憶在腦筋裡,以後所有密法出來,都能一目了然,不必翻箱倒櫃你都懂了,這樣不是很好嗎?所以不學一法不懂,為什麼叫做總持門,密法怎麼叫總持門,顯教講了那麼多道理,密法只有一個狣字母就解決了,狣字本不生,放下一切。
(11)摩狣字即是教我等去我執之法
五十一個字,隨便選一個,你說亙,常常舉例的亙(ma),亙是我、吾,亙我裡有狣,所以是說無我,觀一切事情中沒有我,那你做到無我觀了,這麼簡單的事,一個字母就講完了佛理。為什麼要去四相,人相是什麼,眾生相是什麼,我相是什麼,壽者相是什麼,講了半天最後回來,還是亙這個字而已,先能無我,就能無人,就能無眾生,就這麼簡單事。難怪總持就是總持,只有一句話就含容無限的道理,空有不二的道理。
我們才講一個我亙,裡面也有無我亙,這兩個觀念,一個亙可以講千萬劫都講不完的道理,這樣密法不是越學越有興趣,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興趣,一考試就沒興趣,不好玩。我雖然很累啊!兩個課程還好,還有時間回mail、寫講義,現在第二頁講義早上還在做,剛出爐還是燙燙的,沒有時間,真的不夠用,所以我聽同學說也累了,也許考慮兩個禮拜上一次課,這樣你好我也好,同意嗎?點頭,阿雙!沒看你點頭,上個禮拜聽你講的,您說好累啊!所以你一講累,我也覺得好累,我有同感,可能這樣會上得好久,四、五年可能還上不完這個密法。
回過來,所以執取清淨無為,當然不是真菩薩,菩薩是做了一些事情,但不執著它善惡,這樣才能度眾生,你說怕骯髒就不要下廚房,這樣永遠做不了飯。菩薩也是這樣,菩薩要度眾,度眾就不要怕造業,造業不要當做業就可了,一、一、一,裡面有狣字,所以觀它無所有、不可得,有做等於沒做,這樣就自在了,道理懂了也不執著,這漾才是真菩薩。
(12)出家、在家福報各不同,這就是因果
佛土本自清淨,不待菩薩來莊嚴,佛已經無始劫成就道業,祂的世界是清淨莊嚴的,不必你來加一點莊嚴。我們自修自利,還利益不到如來,不待你來莊嚴,所以自求莊嚴清淨,就是這麼回事。像供香、供花、供果,佛也不會來接受這些,祂成佛了,是不吃不喝,也沒有什麼喜愛花花草草,珠寶都不喜歡,所以你供養珠寶,祂又把它分給別人,你要學這樣。有些師父為什麼福報比較差,所以還要斤斤計較,希望信徒給他供養,自己又不會轉出去,斤斤計較福報就薄了。有的人為什麼這邊拿來,這邊轉丟出去,但供養錢越來越多,這邊進來沒停,這邊又放出去,像做一個中間過路財神,但他功德很好,要這樣子啊!如果怕沒有錢,又捨不得去結緣,越來越沒有錢,沒有人供養。
有的出家師父供養很好,有的就是不行,明明看到每個師父時,都想要出錢供養,但看到這個師父,不曉得為什麼,口袋就是掏不出錢來,有錢就是捨不得拿出來,對別人是不會這樣。這是這位師父的福報的問題,不是你的錯,佛講的很清楚,要福就要佈施,像我們誦《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這部經,如果你去供養這個塔,我昨天特別買一束花,我以為供上去就OK了,結果搞到現在塔還沒供上去,我們準備了內胎佛,一切如來心的咒、經,昨天沒有供養成。世尊於經中說供養此塔,以後就會有錢,錢哪裡來不知道,就會這樣冒出來了,但冒出來以後,不要捨不得花,還是要救度別人,這樣就會越來越有錢。這是對的,如果起了一念:哎呀!好不容易錢才進來,又轉出去了,捨不得的話,一下子又窮了。佛法就是講果報,佈施的因種下去,當然就有果報,有的人很好的果報,有的人就是供養不多,沒有結善緣。有時候要想一想,我是不是不夠尊敬,不夠供養心,平時對這個人還好,對這個人為什麼出不了手,你會想這些事情,這是因果的道理,確實是這樣子,再看他某些行為後,會覺得難怪哦!因果都是這樣子的,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13)菩薩失菩提心不度眾生是真犯戒者
菩薩自修清淨沒錯,但不能不度眾生,菩薩失去菩提心,不去度眾生是最大的破戒,小戒破了無所謂,反正心安就好,如果吐一口痰,你心很安就吐啊!如果吐了以後,覺得不大好,衛生紙再拿來擦一擦,心還不安,表示心還沒解脫。你說那些吃檳榔的人,這邊吐那邊吐,他們是很解脫囉?不是,那是造業,和菩薩不一樣。菩薩有時不拘小節,拘小節,真的是會覺得這個行為不對。
所以自心清淨是要去做,修行、度眾都要做,但度眾生又不能放棄,所以一邊修,一邊造業,一邊造業,又一邊修,兩邊好像一加一減,一減一加,都差不多,所以累劫難以成就是這樣子的觀係。但我們的智慧會增長。菩薩的智慧,一件一件的增長,我教你們這些新的課程,我都覺得奇怪,我為什麼會懂,密教以前我都沒學過,但我看了書以後,我就知道怎麼表達讓你們了解。讓您看書,也許你連看都看不懂,我讓你了解,像什麼是男聲濁音,什麼女聲輕音,它所講的,你直接去看那本書,藏經裡頭都有,就是看不懂。
我一次兩次和你講,濁音要低沈,裡面有狣的音,一定是低沈聲,會振動到聲帶,這是男聲音、基本音,一次聽不懂,兩次聽,三次聽,慢慢就有概念了,要發濁音一定要用低沈狣聲,振動聲帶。密教不怕你看,因你看也看不懂,這要佛菩薩加持,真要讓你懂,您就看得懂。哦!原來在講這麼一回事情,所以在菩薩指引下我吸收較快,希望你們十堂課也能馬上受用,不會搞不懂。
(14)度眾間以無我法、無恐怖心來保持自性清淨
如何能於度眾生之間,又能清淨自性,這兩者間要如何取捨,還做不到像佛陀那樣最清淨覺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達無我法,做了等於沒做,說了等於沒說,這樣心安、心平,就是菩薩的心。既然沒有辦法做到最後如來的最清淨覺,過程之間抱著般若智慧,不住相、實相觀、中道觀,這種理念去做事情。
什麼是通達無我法?如果法法之中,沒有一個我,像我們講摩亙,摩亙是我,裡面有狣聲,狣是無我義,是本不生義,這樣去思維,建立沒有我的執著。進一步要能沒有法的執著,對外人事物,對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都不執著一法,你說內心的起心動念,如何不去執取,我們起心動念時,有些不好的念頭,你如果不安心,就想要趕快查證一下,我們都犯這種執著的毛病。那怎麼學習到不去執著它?如果不好的,真的發生那不是很糟糕嗎?心裡怕就怕在這裡,《心經》也好,《如來心中心咒語》也好,都講得很好,阿羅漢是要能bhaya-vigate,已去除恐怖。好的不執著還好,反正好的發生最好,不發生也無所謂,發生好像就是得到了,真的最後沒有,本來就假的無所謂。
我們凡夫的恐怖心太多,怕這個,怕那個,自己還無所謂,反正我死就死,就怕自己家人、小孩、先生、太太、爸爸、媽媽、…,要是怎麼樣的話,要怎麼辦?有這種法執要怎麼放下,叫你不要有法執,就是指這些。修佛法只有去除兩個執著,去我執及去法執。叫你不要執著,做不到就會有恐怖。任何希望是可以放下,希祈是不安定之因緣,有所祈求就會亂心。不要家裡有大小事發生,要是發生事情,那我就糟糕了,有這種心態,怎麼能放下。
(15)度眾中要法中無我,我中無法,是為真菩薩
菩薩要學習無為法,法中無我、我中無法,無一切法的執著就是真正的菩薩。對修行來講就是要這樣,對度眾來講,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也是要這樣。菩薩面臨境界,於做與不做之中,都還在選擇,我們還沒辦法究竟,所以放不開,還在選擇哪個可以做,哪個不要做,做、不做間,我們都很無奈的,做了就是造了業,不做又心不安。
因果就是這樣子,你在背後罵人,這個人以後在背後駡你,因果這麼一回事情而已。然後有天從馬路邊聽到,那個人在駡你時,心裡有數,因為我先駡他,你怎麼能怪人家駡你,那你就心安理得,因果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最好不要駡人家。所以你造了業,不要去懺悔,修到這個境界,不是懺悔的問題,是如何擺平自心的問題。
修佛法者是做了事以後,如我駡他,以後他駡我,能很自在的承受,一來一往就是因果,你對因果有這麼了解的話,是真正了解佛法了。你教我殺人,我今生不會去殺人,因為我知道殺人,以後一世他會殺我。度眾生有時要駡人,但一駡他不高興,也許他也會駡我,我這一世駡你們很多,也許以後哪一世我當你們的學生,你照樣駡回來,把利息也賺回來,這是因果關係我當忍受。大家能在一起是很多有因緣,我不知道你們誦了咒以後,有沒有體會大家間的因緣,雖不是真的宿命通,總知道有點因緣,這也是因果的道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唯有學習一法,就是無我法,沒有我、沒有法,這兩個執著去除,這樣就是真正的菩薩。一個菩薩能無我,無我就沒有我在度眾生想;無法執就不會有煩惱,兩邊該做的也做了,不該煩惱的也可以做到,這就真正的菩薩。菩薩慢慢能夠在順境、逆境,在善、惡之間,或者對錯、好壞,理事、體用等等世間相,和修行境界上,平等、平等觀一切法,慢慢建立這種觀念,不必法強分別。世間相是對,是錯,世間相本無對錯,是因緣要發生這個事,是果報要現這個現象。
現象那有什麼對錯,如果你有宿命通,就會承認這種事實,本來就要發生的,如果沒有宿命通,我們也可以這麼觀想,事情的發生,一定有其因,這樣也可以有點智慧,所以能平等觀一切法,什麼好壞差別,沒有一切法,沒有一切相,沒有分別心。這樣分別心一破,就沒有什麼善惡、好壞、順逆的分別想,這樣接受因緣所發生的事情,世間相不如你意,你也會去接受。
(16)從日用應緣間來體會過去緣份
我們說無緣不起法,現在較會話家常,你腦筋喜歡什麼,都有潛在脈絡可尋,你會喜歡這個人,也是有脈絡可尋,大約過去都有六等親以內因緣,如果黏得很緊的,不管是什麼關係,姐妹、父母、兄弟、同學之間,黏得很緊,過去都有很深的緣份。我們說一拍即合,別人說奇怪,這兩個人怎麼會湊在一起,給這個人糟蹋無所謂,給別人糟蹋就不行,兩個就很黏,這是過去的因緣,不能講對錯。我為什麼會和他那麼親近,也許是善緣,或者是逆緣,逆緣也是因緣,在一起就要吵架,越吵越要在一起。一個人如果破了分別心的話,對於日常生活、社會現象等等,你都會很客觀的面對它,客觀的心,就是實相觀、中道觀,菩薩要學習的就是這個道理,越超了一切對錯、善惡等等的心態,如此慢慢增加你的知見。這樣去看人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這就是世間輪迴現象,佛陀這麼辛苦的講些佛法,教你要從裡面跳出來,你要真的跳出來,不要黏在裡面。
(17)菩薩如何累積智慧
我們有些知見是思維來的,有些知見是經歷來的,經歷變成智慧,有的是久病成良醫,但久病不是絶對成良醫,因為久病的人不動腦筋天天找醫生,這種人不會成良醫,永遠還是被醫生看。久病成良醫,要有基本的智慧,我自己的問題,我要自己解決,然後就去看很多書,從最基本的去看起,看懂了後要融會貫通,譬如說醫學,舉凡生理、解剖、藥理、醫學、營養,種種有關的都搞通了,搞通了當然就成良醫,把自己大小病都能治好了,當然是可以教別人,這是由經驗得來的智慧。
或人家的經驗,他花了慘痛的代價,你聽了一句話,像我向融師父學了一個很好的法,她說這個紅斑性狼瘡病是不能吃醱酵的東西,如果不懂我們免疫抗體失衡,會因為吃醱酵的東西,身體細胞不認識它,本來米就米,麥就麥,你偏偏加了一個東西,把它轉化成它不認識的,什麼蛋糕、麵包、醬菜、…,讓抗體細胞不認識它,不認識當然要排斥它,引發細胞對抗外來它認為不好的東西,大大攻擊它,讓你的免疫系統發作,超免疫功能發作,就變成有免疫病了。祇要不吃這種東西就好了,所以吃最原始的就是好的。這是他人的經驗,成為自己的經驗,或讀有創見的書,也是吸收他人經驗成自己智慧。
知見有的是用經歷學來,有的是靠思維發起,像很多發生過的事情,您有思維其中道理,就能成為您的智慧。以後你不要光打坐,打坐是不要打妄想,不要打妄想的階段已經過去了。學打坐到最後已經沒有妄想會起,心在幹什麼?拿一件事來想,拿一個人來想,開始學打坐中思維,然後你會從思維之間開發很多智慧。
以前都不去用心,反正是要空嘛!空嘛!無嘛!動那個心幹什麼,等到你有一種安定的心力量時就可以來思維,增長智慧,也就是增長知見。若入無想定中,以後那一世會沒有智慧。菩薩就是不怕思維,因為有思維等於沒思維,所以不必怕打妄想,你說剛開始因為打妄想,所以就沒有氣感,所以打坐就坐不久,那是必然的現象。
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磨練,再起想就不會這樣,這時就可以開始想。我們說修行禪那,禪那剛開始就是棄惡,因為你的習氣毛病太多,就是把不好的東西拿掉,是為棄惡。棄惡做完了,再來就思維修,思考我的行為,和人事物之間發生的互動之事,哪裡對,哪裡錯,造了什麼業,這樣去想。或者聽經聞法所得到的道理,想一想對不對。禪修第二階段是思維修,你要去思維,哪個人,哪件事,或者你的家人也可以,去思維開發出你的智慧。
禪那修到最後是靜慮,沒有事時,也不是在修行,是專想眾生的事情,他有什麼問題,他卡在那裡,這才是真正的靜慮。禪那真正的意義是靜慮,第一靜慮─初禪、第二靜慮─二禪、第三靜慮─三禪、第四靜慮─四禪。不是打坐修行不能打妄想嗎?怎麼要靜慮?四禪的靜慮是依你清淨心而起的,然後此時有些靈通力,去想一些事情,開發出你的潛能。如果是科學家的話,幾個人在研究什麼,突然間冒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創舉,這是靜慮之中所得到的。
(18)最後朝如來最清淨覺邁進
培養自己的智慧,體會如來最清淨覺的意涵,修行是要學如來,學佛、學佛,是學祂最清淨覺是什麼,一切一切一切都放下,叫最清淨覺,所有的雞毛蒜皮的大小事情都放下放下,放下的不能再放下,沒有可以放下的,就是最清淨覺。佛說無心於任何事、任何境界、任何知見、…,是為最清淨覺。
覺也要注意,不是不知不覺,它是有覺,而且能夠最清淨覺,像石頭就無覺,它雖不沾染灰塵,此種無覺有什麼用。要能覺了後不沾染灰塵,不住在煩惱上,這樣才是真正的覺。佛性本是空,最清淨就是空掉一切法了。覺就是有,空、覺兩邊都俱足圓滿,我們要向祂學這樣的佛法。知道祂有智慧、神通、種種能力,這是個目標在那裡,我們就是要學祂這樣子。
你可以學到那一點,就看你自己德性,你如果於今生,能看到佛講那麼多經典,含大小乘,從顯到密,今生都能這麼繞一圈,你會說:啊!佛法原來都在這條線上走,這樣就不虛此生,不虛此行。如果搞來搞去還是在唸佛,打坐,顯教,密教,小乘,大乘,分不清楚,或任為那個都不對,這就是沒有深入經藏,當然就是沒有智慧。所以三藏十二部經,當然不是一下子看完就OK,起碼我到這個闗卡,我要看哪一部經,一直看下去,看到今生完,剛好把所有大小乘、顯密教都看完,而且能夠學到智慧無量,這才是正理。
以前我沒有這個概念,對密教還很排斥,所以誦了《佛頂尊勝陀羅尼》咒後,夢中冒出裡面有個眼瞎掉的,是在賣東西,是不是我下一世就會像這樣,好在我有誦《佛頂尊勝陀羅尼》,所以這一生剛好可排除掉,那是在第二晚、三晚夢到的,長得肥肥胖胖的,是有一點蕭灑樣,福相福相,就是眼睛瞎掉了。
現在密教雖然不是說已進去了,但覺得哦!原來密教是這麼樣子的,說法和顯教沒有什麼兩樣,顯教講十句,密教講一句,因為它一句可總持,等於你講了十句,義理更簡捷,你學了悉曇五十個字母是不是這樣,上根基的人,學密法當然一下子就OK了,做到了,什麼叫不可得,一下子做到了,什麼叫無所有,什麼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顯教的名詞,它一個字就解決了,一個字裡的半字,裡面基本的狣,這兩個結合變成世間相。如果你能進去密教裡的第十層,那一定可以到佛陀最勝光耀七寶莊嚴場,那是祂的淨土,我們要到那個地方,心要多多清淨,要學很多手印、咒,除非菩薩示現或者菩薩教你,現在沒有人可以,不管是藏密或者是東密,已經是失傳了。
末法時期是很無奈,明明知道好東西,但是誰可以教你,除非你福德夠,多求菩薩,佛、菩薩,不是不在哦!在啊!你要福德夠祂才會來教你,不見得現形教你,無形之中也可教你,無形之中你就會,祂要教你,你就會,在哪個場所教,不一定,所謂密是不可體會,不可顯現。
總之,無量阿僧祇劫後就能成就佛道,目標是成就如來境界,要用佛的方法,得到佛的境界、智慧、能力、神通變化,當然不是在這裡講,是在《解深密經》或《佛地經》裡講的,這些我們是要學的,要花三大阿僧祇劫或無量阿僧祇劫去成就的。
(2007.12.0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