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17)
--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五)如何用金剛經來修行(續)
2.「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上次講到修無上正等覺之佛法,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應於學習過程中懂得無一法可用、無一法可得。有些人用什麼法門得利後,就執著僅弘揚什麼法門,眾生根基不同,用什麼法門只要契機就是好的法門,有些大德有點小悟,但是因緣不能悟得透徹,更無有善神守護,最後淪落魔道還無所覺。若這些大德當初能熟讀《金剛經》及《楞嚴經五陰魔相》之經文,就不
會搞得像今天這個樣子,看起來是徒眾很多,但都是非常執著有為,或我法最好,我見最真。以後您們踫到有人修行上發生像這樣的問題,他自認為神通廣大,智慧無量,又是某人來出生,你就趕快拿《金剛經》給他,勸他好好讀一讀、誦一誦,他就會捨下一切,把這些怪力亂神的能力都放下,把自己以為智慧很高的無知都放下。若還是死鴨子嘴硬,硬說他對,硬說他的道理懂得最好,其他的都不好,若這樣不能放下的話,魔力已經深入,是無可救藥了。古德云:「寧願百世不悟道,不要一世入魔道。」一般人修行若按步就班修,要花三大阿僧祇劫如世尊,若有人一世誤入魔道,就要花七百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何以如此迂迴呢?因他除自誤外,還誤諸多眾生之慧命,所以一入魔後是萬劫不復,就如《大乘金剛經論》所說。所以我們修行過程之間,要能無一法可得,讀了《金剛經》懂得無一法可得,還要得什麼呢?還有嘴巴辯論什麼呢?沒有什麼可以辯論的,理念搞不懂才會辯論,還不熟悉佛法的人,若有佛菩薩在護持,他也不會想要辯論,他悟後連講話都講不出來,還有什麼可辯論的。講”開悟”這兩個字,以前要講出口是很痛苦的,很多人喜歡講”開悟”,”開悟”變成禪宗的一種”口頭禪”,不講也不知道要怎麼表達。我說身體破了,有大德就打電話來說:身體破了,人不就是死了嗎?他不知道氣通就能無身,但說身體破了,是有語病,他人不知我在說什麼?後來我就說”身體束縛破了”。不講開悟人家不懂你在講什麼,為什麼講身體破了,或頭殼破了,不是就死人了嗎?氣衝過頭殼破會不會死掉,跟這種外行人或沒有修大乘佛法的人,有時候是談不來,有時是無法溝通,所以古德云:「不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若真是同樣修證到同一個境界,也沒有話可講,那和不相同道路的人,也沒有話講,所以講來講去都不必講,有話講都是多餘的。像今天在這裡講這些也是多餘,你們聽歸聽,不要記於心中。
要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真實義也就在此,這是以身體的變化來解釋捨一切法的好處。若身體變化慢慢導入心靈狀態,心靈狀態了解後能不執一法,捨一切法,連身體也不能執著,不執著它,靈力、氣機慢慢不會維持,不會越來越強盛,會慢慢衰敗,年紀大了,當然身體越來越衰敗了,但智慧卻是越來越開顯。
然後身體變化捨棄後,就會體驗到心靈的修證,心會有靈知、靈覺現起,此時行者還是具多愁善感的受陰魔相,懂知自心應緣間之反應,眾生心裡想什麼都知道得清楚,像有這種能力而不知去除,這樣受陰魔相就無法超越。認知自心清淨與污染法後,當努力以赴地斷惡取淨,發惡取淨的功夫在於與眾生周旋間磨練。若一個人獨居山野,怎能知道自己心地清淨幾許?行者與眾生周旋之間,可以輕易讀知己心的妄執性在什麼地方,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根本煩惱犯有幾許,知道後更要斬草除根地來去除。
身體的變化捨棄後,就會體驗到心靈的修證,身體沒有變化,進不到心的修證,心靈沒有打開一點的樣子,修心是不可能,修心除了自己妄想習氣要斷。進入心靈修證,就有靈知靈覺,如果不現起靈知靈覺,是沒有真的開悟自心,就是心能通虛空,能知眾生因緣,能什麼事情都知道,這時的心太敏感,所以要能控制你的習氣,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去修證,不執取一切靈知靈覺,因為靈知靈覺不是一個好現象,是自性的本來功能,在沒有定力時這種靈知靈覺無法控制。一般人執著靈知靈覺,變成世間禪定境界,有禪沒有定,或有禪及小小的定,沒有用智慧得到真正的定,最後淪落到世間禪定。
心會有靈知、靈覺,可印證一個人到底心開了沒有,如果是後知後覺,或者不知不覺,雖然氣很旺,甚至於五根有異能,也無法說是有開悟自心。自心沒有靈知靈覺,便無法用禪定力、智慧力,來轉自己靈知靈覺,及表面的生活習氣毛病,要斷這些粗的毛病,靈知靈覺後所感知的現象,安住你的心不受它左右,不依你的習氣發作,這樣能安得住,才有初步解脫能力,也就是無一法可得。
如此靈知靈覺的心,慢慢就會降低其敏感度,降低到不是那麼敏感時,佛性本來是這樣,因為我們定力不夠,所以無法在靈知靈覺之間,又現起無量的定力,佛才能同時這樣修證,同時心清淨,同時感應到神通變化,佛之所以為佛,不一樣就在這裡。
一般小乘行者,或是菩薩還不究竟者,都是覺知以後才要去修心,這時才是真正在修行,你也知道怎麼修,控制你的心,懂得很多又不在意,能放得下。不然那種邪知邪悟的,不是真正正途悟入的,都是鬼神家持而悟得啦!冤親債主作弄你,讓你心通,或魔附身,這種也可以所謂是悟,但這都是邪悟,因為他沒有正規的定力與般若的智慧,所以雖有這個能力,可以覺知一切事,但心不淨,所以多愁善感,幻聽幻覺也好,心靈感知控制不了,到最後得神精兮兮,只有進入精神病院,這是逆因緣所造成。有人是無警覺性,迷失自心,還沉迷於神力,因與魔同一心,這種人不會入精神病院,因魔知他不會背叛它,所以就給他更大的靈力。又迷惑更多的後學者,最後這一大票人都能迷失本心,萬劫不復。
如果正因緣開悟的人,自有佛菩薩加持,你心不愛動,也不說話,這樣慢慢看經典得知佛的真實義。或無意中受佛的身語意化,一句話能安住你的心,你就不會再打妄想,不會有心裡的毛病出現,這樣你自然能安住,慢慢渡過此魔相,潛默將養一段時間,約五年、十年不一定,自修這個心,懂知自心應緣間的反應,心起心滅都是因緣法,或沒有因緣的心起心滅,我們叫做逆緣妄想種子所起的法,這些都能觀照清楚,能懂得內外因緣,起因緣法時,你就能自在應對這些。
當然內在的妄想起,根本不必管它,妄想就是妄想,外在因緣感召,有實質因緣,覺知以後安住你的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無一法可得的法門對應著它,這樣心自能如如不動。如此潛默將養,一年又一年,智慧增長,定力慢慢增加,這時不是只有修妄想習氣不發作,眾生心就是你的心,剛開悟的人心很敏感,像人死中陰身剛離開你的肉體,這時也是很敏感,一般人的九倍之多的敏感度,不管因緣多遠,只要深因緣,都可以感知到念頭、他方因緣。
還沒有往生的人,打開中陰時也是一樣,眾生心想什麼都清楚,如果兩個人的心同時都開了,你想的更清楚,如果一個已經開,一個沒開,開的人開的境界高,當然無所不知,起心動念都知道,像這種懂得太多又放不下的人,就會很苦惱。有的人邪悟後知道這個人對他不好,對他心裡有意見,他就很罣礙,罣礙得睡不著覺,罣礙得想辦法解釋,讓他不要對他不好,這種人最後都是神經兮兮的,心不淨多愁善感,根基不夠雄厚,逆道而修,不會學習放下,不會學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法為無所有不可得,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所以活得很痛苦。
過去世若沒有修禪定,今生邪緣邪悟,就會有這種困擾,你和他講一次,當下可以了解,下一次因緣來毛病照犯,無法人家講一次就解決、安住此心,知道哦!放下。第二次再來就知道放下,第三次來已經有定力,不在意就自己可以應付。智慧就差在這裡,為什麼眾生每個人的智慧高低不同就在這裡,有的人聽一句可以懂十句,知道該怎麼做。有的人講十句聽不到一句,其實十句講的都一樣道理,放下放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無一法嗎?不是不要用一法嗎?不會用,或是用不上。
修行有時很無奈就是這樣,智慧不夠的,只有用諸佛菩薩的密咒安住你的心,像有這種能力,又不知如何去除自己的執著心,及自己的靈知靈覺,這樣就無法超越受陰魔相。憂喜苦樂,感覺別人的心對他不好就很痛苦,想辦法讓人家對自己好,何必呢?他對你不好,你就如如不動,管它的。他對你好,你也不必要動感情,感動得痛哭流涕,心平就是道,心對順逆境界不能平,也是定力不夠、智慧不夠,這樣就無法超越受陰魔相。
這麼簡單的事情,心無知無覺,修來不痛不癢,有修沒有進展,心有靈知靈覺,不能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如如不動,不用一法,用無為法面對一切境,也會心慌意亂。認知自心清淨與污染法後,當努力以赴地斷惡取淨,懂知得多,內心起了反應法,這個反應是什麼法,瞋心呢?詛咒的心?害人的心呢?什麼不正常的心,你要警覺,當然清清楚楚,就要努力以赴斷惡,取清淨自性,自性本來清淨,你要知道站在清淨自性這一邊,不要讓惡習氣發作,取淨的功夫在於與眾生的周旋間。
沒有眾生給你種種因緣,沒有逆因緣來修,沒有逆因緣來斷,有人駡你你生氣,過一段時間,再駡一下,生氣小一點,再過一段時間,再駡一下,生氣是有氣無力,最後不生氣,但覺得很委屈,駡到最後覺得不痛不癢,功夫到家,取淨的功夫,是要因緣來周旋,來成就你。如果沒有人甘願來駡你,你功夫如何練,種子永遠無法斷。比如說:抓蛇來講,起碼也要把蛇引誘出洞才能抓牠,你的習氣也一樣,沒有因緣來,怎麼會冒出習氣。
平時都嘻嘻哈哈,個性好像很好,真正踫到逆境,踫到逆因緣來時,潛在習氣就現出來,這時才知道哦!我原來還有那麼大的瞋心,還有那麼大的不以為然,還有什麼毛病、…,曝露在你的心裡清清楚楚,當然到底淨了沒有,眾生不給你因緣,你也不知道淨了沒有。小事情,沒那麼厲害的逆境,你都可以忍受,等到更大的逆境來就受不了。這些實際修行上就是這麼現實,忍辱波羅蜜是能真修,能讓你的心清淨。
如果你一個人,獨居山野,好像很自在,早上有鳥叫把你吵醒,晚上有些動物來陪你,好像悠遊自在,其實您心到底清淨了沒有,不知道。怎麼知道自己心地清淨呢?行者與眾生周旋之間,可以輕易讀知己心妄執性在什麼地方,貪、瞋、愚癡(不懂因果、不明瞭因果)、傲慢心、懷疑心、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見),這六種根本煩惱,哪一個犯了,或哪一個很嚴重,哪一個根本無法控制,哪一個比較淡薄,總是要知己知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心病,別人的毛病也不知道,觀不出因緣,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都不知道,這樣怎麼去斬草除根。
菩薩在眾生間周旋,一方面學習斷自己習氣毛病,二方面增長智慧,這件事原來這樣,那件事是那樣,我怎麼處理得化解,一次經驗、二次經驗,經驗成為智慧,古德所言:熟處能生,生處能熟。熟處能生,什麼是熟?你最熟悉的貪瞋痴慢疑習氣毛病,都是太熟悉了,要讓它變成陌生,不太相應。生處能熟,學習好的熟法、清淨法,自性體性,第一次看不懂,第二次再看有點懂又不是很懂,第三次再來,知道了,駕輕就熟,如法泡製,變成自己智慧定力,修行就是這修出來的。修大乘法不能像小乘獨善其身,觀自身而已,與眾生周旋之間,眾生也清淨,自己心更要清淨,這兩個之間要同時進步,後面有講到度眾生之間的事情。
具受陰魔相者心體悟眾緣後住多愁善感,所以能歷歷了知但心未淨除,知而能無住,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知後而去利用、執取,這樣就是在造業,終無法擺脫業緣的糾纏,雖有靈力,終了還是輪迴眾生,於六道中起伏不定。所以受陰魔相異能還是要超越,超越的方法用什麼佛法,還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依歸,觀其無一法可得,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
《楞嚴經》云,證得受陰盡者始入佛門的基本門檻,也就是十信位之初位。不懂佛法,不知無一法可得,這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反而執取修行過程之間的色、受陰魔相為異能、為小神通,究後都是著魔結尾。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度過一切境界的最高指導原則,那個人未究竟解脫者,執取有為相就會淪墜。要超越自性妄執,就要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要成就佛道更要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用,行者當審慎體之。
當然,此時對於有緣眾生的心裡想什麼,具受陰魔相者能歷歷了知,知而能無住,不管你知道什麼,不要在意,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知後而去造業,隨緣造業,惡業就有惡的果報,造善業就有善的果報,善惡都在造業,終無法擺脫業緣的糾纏。雖有靈力,不能解脫,或是造善惡因緣,不能超越心裡的執著,不能無住相造業,你還是輪迴眾生,於六道中起伏不定。
菩薩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不用一法,有時又隨緣造業,然後又觀它不是在造業,這樣才能自在。如果能安住你的心,惡緣不會成就業力,對於善緣安住你的心,你也可以用空無的心,讓它感召,能受到你的感召,他心也會安詳,煩惱也會放下。所以心自己要先能定,定就不執著一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悟的境界。修行自利利他,還沒有跨入陀羅尼門時,都是安心為首要,住在空寂,心空法了時,對自己、對眾生都有好處。
所以受陰魔相、色陰異能,都要超越,其方法用佛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依歸,正等正覺菩提,不用一法,以無為法,觀其無一法可得,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自己的業力,沒有這回事情。觀眾生的業力,不慌亂,能安住自心,也能讓他慢慢離脫困境,也可以擺脫一切的業力牽扯。因緣果報是很微妙的東西,業力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金剛經》之經義也不可思議,讀誦經典,大小乘行者都好,要有信心。
如果業力大於你的信心,大於你對經典認知的定力,當然還會現出果報的現象,果報現象現了以後,你要不懷疑,能夠安住此心,久而久之,自然能能度過去,度過去的心念、法用,也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於無為法,在於能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在逆境中能安住自心,初期是有點困難,大概都是怨天尤人比較多,都怪菩薩佛沒有保佑我,你沒想到業力不得不報,佛菩薩也要觀因果,讓你受業障時,受還是要受,能承受多少,慢慢因緣轉移就可以度過去。
總有度不過去的時候,大概都是五臟六腑都壞了,你要怎麼度過,你的福德無法讓佛創造一新的個體給你,福德不那麼夠,你也不是那麼發大心,為利益眾生,又沒有那種大願力,所以,壽命該盡的時候就會盡,盡了要有信心,我學佛死後,下一世一定會比今生還好。我對佛有信心,今生壽命該盡,去的一定是極樂世界;或者再來的時候,一定又是繼續修佛法,繼續成就菩薩道。
一般比較沒有智慧者,觀不到這層道理,就會怨天尤人,怪東怪西,一方面學不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方面自己沒有反醒,自己業力有多重。你要這麼修,修到受陰盡,憂喜苦樂沒有,感情作用沒有,靈知靈覺的心當然還在,但就是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罣礙。這樣就是受陰盡,入佛門基本門檻,入十信位的初位而已。
我們說佛法有六十四位階得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菩薩、十地如來地,總共六十四位階,六十四年級,你才跨到第一年級。不懂佛法,不知學無一法可得,此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是有點境界,反而執取修行過程之間的受陰魔相,甚至於前面的色陰魔相,五根異能小通,天天在玩這些,最後得著魔結尾,很容易被魑魅、魍魎、鬼神趁虛而入,變成有更真的異能,這個異能越來越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魔神附身,無法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到彼岸,無法度過一切境界,不能以正等正覺的無為法,做為最高指導原則,這個人最後是有點修行樣子,卻無法走出來,無法得到究竟解脫。
很可惜!世間禪、外道人、邪道人都是這一類,無法接觸到適當的佛法,尤其《金剛經》無法讀到,根本就無法讓你度過這種種魔相,天天在有為相、名相裡面打滾。說,哦!佛法就是這麼樣、就是那樣,講得天花亂墜,其實佛法就是叫你閉嘴,每個大乘經典都不是叫你閉嘴,除非到《法華經》、《華嚴經》講神通變化。您又不到那個境界,天天講佛法,講的都是言不及義,不著邊際,不知學空、無有相,《金剛經》是把你的嘴巴封死,把你的心封死,教你無一法可得,如果還在執著一法,執取有為相就會淪墜,最後都淪墜到三界裡,就是有天果報也是照樣輪迴。
你要超越自性、妄執性,就要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成就佛道更要用無上正等正覺法,就是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用,行者當要審慎體會之,放下,唯一的好方法,習氣要放下您是知道,神通異能要放下,就有點捨不得,所以,等到體會自性所能產生的真如性用,沒有什麼大進展。
現在談到「諸法如義」─古聖先賢以無一法可得,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今我們學佛,也要僅記修行過程中實無一法可得,有可得者即不是真佛法。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是非究竟圓融的出出世間法,所以要能超越。當然修行層次是先於世間法中能無執,六根對於六塵能無執,使能入內心,斷粗習、微習、微微習,得入出世間解脫的空證,然後再轉而入出出世間智慧,即能做到:如來者,即諸法如其義。
古聖先學都以無一法可得,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學佛的第一階段,後面還有無量神通變化,無量的陀羅尼門,無量的智慧要學習,不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前,就沒事可作、就修完了?一個得正等覺菩薩,僅得如來十個佛號之一個,第一階段一定要先取得佛法的修證基礎,才能再學其他。現今我們學佛,也要僅記修行過程中實無一法可得,說有可得就不是真正佛法,說沒有體驗,那不可能,體驗了放下,就是無所得,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是非究竟圓融的,只有出出世間法,才是菩薩要學習的。世間法是世間禪定,世間的靈知靈覺,這個心都還不究竟,等到證到空、無相、無願,出世間法也可以解脫時,還只解脫一半,還不究竟,大乘所要修的是出出世間法。所以面對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要超越,世間法捨棄,學出世間法,入世間法得到後把它捨棄,要學出出世間法。得到出世間法時要從裡跳出來,進入空有不二的境界,這就是實相觀、中道觀,這是真正的佛法、究竟的佛法。
當然修行層次,都要從世間法開始,五陰魔相裡的色陰魔相、受陰魔相,就在世間法裡,這個魔相能超越,才有一點定力與智慧,才能學受想滅盡,這種出世間法。所以你在世間法中六根面對六塵的現象,能無執著,不管是一般生活起居的現象,或是超心靈行為上的現象,都要不能執著,只能入內心斷惡習、粗習、妄執習氣,然後進而斷微細習氣。慢慢能感知微習還在,但已經起不了作用,還是不清淨,唯已經起不了作用,這樣也不錯啦!
不可能今生和佛一樣,完全清淨,微微習它會動,但是不會形成一種業,不會去造業,這樣可以入出世間的解脫空證,再轉入出出世間智慧,不要怕玩弄蛇,起先和蛇保持距離,膽量大了就可以玩蛇,有為法不是那麼可怕,可怕在於只會玩,不知道怎麼擺脫,它造業後的解脫,等到法理懂了能做到,就可以回過來用有為法度眾生。
若自己能力不夠,進去陀羅尼門學如來三密加持,能以佛垂跡加持身來加持,讓我們身口意和佛的身口意三合一,就能藉如來法身度眾生,利益眾生,這是佛幫你做,我們幫佛做度眾事。當然,做度眾間你體會很多,增長你的智慧、記憶力,手印也好,咒語也好,和對密教的理解,都是在化度眾生之間,用上以後就知道,原來要這麼做、要那麼做,這又跨入另一個範圍。
你學悉曇咒語這一班,還要慢慢學習密教是什麼東西,增長你的視野,好像佛法都只有顯教理論,理論了半天,有時用嘴巴講,眾生還是無法得利,如果自己能做些佛事,能力也是有限,一個人對一家人做一下完了,一天趕好幾場人也會累,定力也會退失,不如讓大家正統學咒語、儀軌,自己去唸,自己去消災,自己去解決困難。這樣同時學的人就很多,不必一個一個,一家一家幫他們幹什麼。化解災厄等這些事,都是比較侷限在很小的範圍,當然你能教人密咒、儀軌,自己要先懂,密法本來是密中密,怎麼來怎麼去,如果沒有佛菩薩教導你,就要向有人會的去學,向某個人去學正統的,這很複雜的。
但是另一門出出世間的智慧,這樣能完全做到的話,慢慢就會體會到經典所講,如來者,諸法如其義,一切現象,一切法,住法位上,都能自在面對,能隨緣度化就度化,如果能力不夠就等待,方便就是究竟,大乘佛法的三個階段,發菩提心是因,發菩提心後修到空證,修到無相,修到無願,你悲心大起,悲心大起就是成就如來菩提的根本,如果悲心不起,就不想跨出去度眾生,不想跨出去,接觸的人就少,你要度盡一切眾生,怎麼可能。
在有限空間裡度一切眾生?不可能,在道場講,頂多幾十個人聽,無法化導一切眾生,能大量接觸眾生,你就增長無量智慧,就能學習到諸法如其義。何謂諸法如其義?體知種種事情是因緣法,種種因緣法,所現的法都有其必然現象,你體會了不去在意它,讓它呈現那種該怎麼樣就怎麼,就是這麼簡單。對自己解脫是這麼講,,每個眾生依業報的世間相,現苦難、現高貴,福報不錯的,等等皆是,看到高貴,看到享福,不必嫉妒,看到有些眾生實在可憐憫,但遠在他方,電視看到起了心,動了心,側隱之心,不是慈悲心,慈悲心是面對了,他福德夠就去化度,福德不夠,用福德不夠的因緣度他。
有的是用逆境來消他業障,然後再給他一個補償,這是很有意思度眾法,不是一廂情願的發憐憫心,看到每個人都覺得可憐,他的果報就是這樣,你要怎麼辦?你要先和他大打一頓,消消業障後,再給他有個歸處,業障不消,如何轉他的業,有時你們踫到障礙,也不要說:哎唷!障礙。有障礙就是在消業障,以後就能脫胎換骨。
有時候你們看事情,不要看表面,最明顯的例子,以前就有一人溺水,岸上有一善心人士馬上跳下去要救他,結果沒有救起來,兩個人都往生了。好可憐!你不知道他這一善念,救人沒有救起來,他死了往生天上。這個人生有什麼好留念,他先去天上享受榮華富貴,休息一下也不錯。臨終的一善念,馬上先受報,你不要看這個人救人反而自己死了,多不值得,這就是不懂因果。
現在發生在你身上的不如意,覺得很倒霉,怎麼會是我,有其因必有其果。我媽媽有一次無緣無故被地上一大木棍絆倒摔了一跤,頭部就有一個窟隆,你會想哦!好可憐哦!我當時卻想,這一跌倒是很好,以後往生時神識就從窟窿這裡出去,比你在那裡修了半天,打開什麼天庭蓋要方便多了,你說好不好,很難講。有人跌倒了,或被車撞了後,沒有大事就好,也許撞了後腦筋越來越清楚,智慧越來越高,以前老是哪個地方想不透,踫到逆境,踫到什麼,老是鑽牛角尖,現在不會了,一撞車以後就腦筋清楚了,所以好壞很難講,隨緣隨遇而安,腦筋都會想這個是好的一面,或者踫到一件事情,會往好的去想。
有人以前發生事情都是往壞的地方想,想逆境的,想不好的。學佛有時表面看來是逆境,逆境來有佛菩薩在保佑,就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相發生,所以不要用表相來說事情,事情的發生是好、或不好,起碼事情發生是消業障,因為該發生,因為我有堅定信心,對佛有十足的信仰,無形中你的智慧定力,都會在事情發生後有所增長,你們要善思維啊!不要在表相作文章,不要在人世間不如意事裡鑽牛角尖;要有一種超然態度,有智慧的去看一切世間因緣果報之事。
諸法如義─其用意解時,體會粗淺之義理是可以,但若真的心能遍虛空界,識能知過去、未來,當視野寬廣遠大時,是否還有諸法如其義的定力?如來是最清淨覺者,才能真正做到諸法如其義,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內外無有掛礙。
我們雖做不到這樣,但如來境界要能知道,再慢慢以無為法而悟入空觀、諸法實相觀、空有不二觀。今生不能以得少為滿足,要把握時間盡量修證。修證的功課在於精進般若智,隨時觀照自心,於諸法相中以平等法觀之,證得無上等正覺的長遠最後目標,就能做到諸法如義。諸法如義這名相也是解脫知見的一種,但也還未具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種智,所以修行路是很遙遠,但要認真去修證。
如果心真的能像菩薩樣遍虛空界,真開悟的人就是這樣,當時能夠知道過去,能夠知道未來,今生為什麼來這裡受生,來受生以前是處哪一道,未來可能去哪一道,當然未來還不一定,今生還有很多時間修行,誰知道未來哪一念先成熟,受什麼果報,不一定,但今生要認真學菩薩道,認真救度眾生,當然未來還是菩薩一個,果報就是這麼現實,沒有擴大心量說要往前走一步,說我要度眾生,只修自我解脫,懂得多少,就了解多少,這樣也許能在四果位中得一,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何果不知道,但末法時期斯陀含、阿那含已遙不可及,何況是阿羅漢。
但有時要了解初果如何修行,其內涵是什麼,就是要斷三結使,還要加上斷瞋心,瞋心斷了,身見沒有,疑心病沒有,不守不正當的戒律,這樣須陀洹果可能就有。須陀洹果者是不入三惡道,也許再來人間,也許升天,七次往返,就可以證阿羅漢果。當然今生不能以這樣為目標,若瞋心真沒有了,三結也沒有了,趕快再往前推進,淡薄三毒得斯陀含果,斯陀含果有了,阿那含向地往前推,當然阿那含是不簡單,斷五下分結,等於差不多心快清淨了,所以五神通就會現起,我們現在三七五地在修,教你認真修,又沒辦法做到,要上班啦!要幹什麼事,一大堆雜事,所以三七五減租,拿三分之一來修行而已,會能得到什麼好果報,所以成果是有限。除放下一切,最好年輕時能出家專心辦道,又有人和你如法指導最好,如果不行,還是三七五減租似地修修修,以後還要再來。
現在講諸法如其義的定力,人的層次,有人的知見,跨入虛空和眾生因緣一體,如此成就時,視野又寬了,這時有沒有辦法自在,有沒有辦法讓什麼事情都諸法如其義的安住。世尊能觀遍虛空一切佛剎土,了知一切眾生的心,祂都能如如不動的安住,這是如來的境界。菩薩有菩薩的境界,聲聞有聲聞的境界,每個層次之諸法如義,是有其不同「諸法如義」的解讀與消釋。
不能以凡人來講「諸法如義」,這僅安住五根六塵而已,我看外境人事物就是這麼不痛不癢,世間事就是這麼回事,好像很自在,形而上那部份,心超越凡夫的心,那種能力所感知的,有沒有辦法讓其諸法如其義?法住法位?如如不動?或能有五神通,所知各境界時有沒有能力,讓其諸法如其義的安住於其法上?不去影響到你妄心的執著。
度盡一切眾生,是一句提醒你要有這個心,連諸佛菩薩也沒有辦法度盡眾生,所以祂化六道眾生,我們講是化等流身、變化身,入六道裡度一切眾生,眾生還是那麼多,有進一步退二步,進三步退一步,也有一大堆不長進的,反正種種百相都俱足。菩薩有度眾生心,但不要執著。
最後一段在講這個,如來最清淨覺,才能真正做到諸法如其義,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內外無有掛礙。這是如來的心,如來的境界,祂還是化無量無邊的方便身來度化眾生。我們雖然做不到這樣清淨覺,只是有一點點覺,一點點清淨就不錯了,但對於如來、菩薩的境界要知道,不要以得少為滿足,不要像井底之蛙,更不要喜歡吹牛,說什麼不得了、了不得了,著魔還說成是成佛。
我們學佛法,對於什麼境界都要知道,然後慢慢以無為法悟入空觀,悟入諸法實相觀,悟入空有不二的無相觀。今生今世把握時間盡量修證,修證的功課在於精進,不能以得少為滿足。真正的精進,在於隨時觀照這個心。於諸法相中以平等法觀之,無憂喜苦樂,無喜怒哀樂,平等你的心面對一切法,這就是學習無上正等覺的初步功夫,最後就能做到諸法如其義,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諸法如義,名相也是解脫知見的一種狀態,懂它後能量力而為的去做到。
雖然能知道解脫知見是這樣,我們智慧還差得遠,還沒有俱足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種智,所以修行路是很遙遠,但我們要認真的去修證,認真的去做。這是有關《金剛經》這一段怎麼來修行,聽來好像很籠統,又好像不能懂,目標是用無為法,要能得到無上正等覺。
依你的因緣用功,身體變化為優先,身體沒有變化,怎麼修真正的心病,有靈知靈覺的心才好修行,這時候要認真認知內外因緣,怎麼擺平你的心,不和它相應,就以簡單無為法來修證。
3.「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們面對一切境所應採取的修持手段,這中間依心清淨度和認知,又有”實”和”虛”法之分別,不管什麼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又怕你執著佛法,所以佛就說,一切法即非佛法,這樣才是一切法,這裡面有很高深的義理,怎麼訓練你的心,依照這三個層次,對內心所起心念,對因緣所感召的法,能夠去面對,到這裡都是講實際修行者的心靈狀態,要如何安住無上正等正覺,如何得無為法。
我們已知是用無有法,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過程中又有那麼多的法門與境界,何時該認為實?何時要觀為虛?不管虛法、實法,無非是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平等觀一切法,為了要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境界,所以對於一切法,虛而要實之,實而要虛之,總是要能不執虛、實一邊。所以對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三世一切法都要去面對,然後以虛實二法去觀照它,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這樣實境與幻化都能交替於心中,最後圓滿初步平等覺法。
佛言無有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說無上正等正覺要證得,過程中那麼多法門與境界,你所體驗的一切法,何時該認為真的實際有?何時該觀它虛幻不實?不管虛法、實法,無非是要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從虛法裡學不執妄,從實法裡也可學超越因緣諸法,兩邊都可以成就無上正等覺,成就你平等觀一切法的知見,磨練你如何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為了要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境界,所以對於一切法,如果虛的話要實質觀它,何謂虛?即是內心法塵、妄想。如果真實有其法,即有實因緣法來,就要虛級化它,把它看成是假的,把它看成沒有這回事,這樣才能不執著虛實。若把內心胡思亂想當真,把實際因緣法當實際,那定力還不夠時,你就搞亂了心地。本來沒有法時,只是妄念而已,內心實際妄想執著當真,那不是自找煩惱媽嘛;把實際因緣當真,會使人錯亂,擺不脫因果報應,隨緣受報,心不能脫黏。
因為不能實、不能虛,就會執境而煩惱,所以能不管虛實最好,反正什麼法當我搞不清楚,那我用無上正等覺的法,不用一法觀它,起碼穩當八九不離十,哪一個法可以相信真的呢?哪一個法是真的不能相信呢?你要練到真正可以觀內心一切法是真、是假,這樣才有點如實知一切法。
如果有非人來打擾你,你說當然是真的,人家打擾你,但您又不能說真的,因為一說真的話,身體就沒有力量,心就沒有定力,當然人就會垮掉了。你這時要是說沒有這回事情,同時讓身體氣脈要保持暢通,這樣有沒有因緣法就不必在意了。
有人說無法為好像就是只是挨打,無為法要能心不動,不對人、非人起瞋怒心,不對人有怨恨心,要能以平常心對之。但自己定要知道保護此肉體,肉體若氣不通,靈力就不夠,初學般若智者心就會慌亂,真妄心亂成一團。那該怎麼辦呢?用方便法、連環扣、綁腿、磁枕墊腰,讓你能血氣保持通順,心平氣和躺在那裡,以不變應萬變,過一段時間就會沒事了。明天早上還是活跳跳地,一切有為法無常,它不能打倒你,最後你就是勝利者,用慈悲心降服它,這就是方便法門。
剛剛講發提心為因,成就如來菩提,這是因,以大悲心為根本,沒有大悲心,沒有那個原動力來成就菩提心,成就不了如來菩提。要有慈心發起來,有度眾生的心,才會積極去做度眾生之事。怎麼做,只有用方便法,方便為究竟,還沒有究竟以前是要用方便法,一步跨不到,就用好幾十步,這就是方便,能力不夠就用方便,以方便為究竟,這三句話要記住。
能夠用十足的方便法,已經是七地菩薩,七地菩薩就以方便度到彼岸。八地菩薩定力就足夠,願力發起,以願度彼岸。小菩薩雖然還沒到那裡,方便不了,但我們可以用保護身體的方便法,也是可以方便用一用。對於修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要去面對,還有未來的果報還會提早現,不修佛法沒事,有修真正佛法時,就天天有事,你要知道早還是債是好,不還心怎麼能清淨,你說我以前幹的壞事可以不還就趕快要成佛?沒有這回事,該還的還是要還,先還完,有債趕快了結,所以真修行人不修沒事,要真修就天天有事。修佛法就是這樣子,業力感召,人的層次因緣慢慢移轉過來,面對逆緣、惡緣、順緣,如果另一時空有因緣之眾生,祂們有神通力,很快就卡過來,這件事情沒了,又來一件,那件事情未還完,又來一件,是沒完沒了的還債,所以此時面對一切法,順的是法,逆的也是法,兩邊要成就,順的不被它誘惑,逆的可以導你的心,以平等心對之,沒有善惡順逆心,這樣你才能超越[困境。
我剛剛講虛法、實法、罪惡法,你怎麼觀它,如果觀不清楚是何因緣就隨便它,我就是用無為法對治它;如果知道了,有實際的法來就虛化之,虛化就是不當真,然後方便保護自己身體不理它,看它玩出什麼花樣?如果是自己的妄想時,是不真實的,那就更不要執著,要執著就看清楚它,看清楚它就不會胡思亂想,讓它安住心不動,不要再打妄想就好了。
這樣實境與幻化境都能交替於不同時空出現於心中,不怕它來,只怕無覺,覺幾次以後,就能安住此心。你不練就無為,怎麼知道有定的功夫。不練一切法無為,怎麼知道有無上正等覺可以得,你要吃好的佳餚,或怕髒就不要下廚房,要吃好東西就不怕髒,下廚房去做菜,修行就是這樣,你要在有為法,或妄想心之間,交替去體驗,從裡面打出一條血路來,能自在無礙地去面對它。
世間事原來是虛虛實實,假假真真,人生因緣果報就是這麼一回事,你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真的因緣果報來牽扯,你又把它看成不真,玩了幾天沒有了,到底之前幾天發生的事情,是真是假,懶得去追蹤憶念,因為我們沒有神通,有神通也知道未來會受報,現知會受報就現世受報。如果沒神通也沒關係,這是對治法,能虛而化之,實相化成虛,如果不知什麼現象,就不要管它,不知不覺就是最好的方法,大智若愚,無上正等覺就是大智若愚,好像有事,不要管它,一天兩天過去就沒事;好像沒事,自己打妄想,感覺不知道真的有事,妄想不能把要放下,也許你沒有靈力去感覺,但妄想間接會被影響此心境。
圓滿無上正等正覺,是從虛實之間體會,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此法無實無虛,是真是假,是假是真,都以平常心對它。有時候菩薩考你也一樣,菩薩製造一些有的沒有的來考你,念力進來,看你心有沒有清淨、無黏,看你如何去應對,看你對一些世間不如意逆境,你有沒有自在承受,有沒有「無我得成於忍」,您能以這種功夫去面對,法有的是實際,有的是諸佛菩薩化的,有時魔也會化成佛來考你的,所以到底哪個真?哪個假?搞不清楚,我們沒有那個智慧,等到你走過來才知道,覺得以前很可笑,功夫不好時,看不清楚是被玩弄,玩弄久了才知道受騙。有智者被騙了一次、兩次,以後就不會再被騙,上等智慧的被騙一次,智慧差一點,被騙了幾天才警覺起來,我罣礙這些幹嘛!有的是連發生考試了,也不知道。下次再來考,還是犯同一樣的毛病與知見,永遠沒完沒了,一直再重覆事情,這樣根本是沒有智慧,真是沒辦法。學習智慧,智慧要怎麼來學,唯一的學習就是不理它,放下、放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法,佛法就這麼簡單,講了一大堆,講了好幾年,講來講去就這兩個字,「放下」,問題就在你放不下。
修佛法悟無上正等覺者,當依佛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等法門八萬四千,還有非法門的諸法,更是無量無邊,善惡、順逆、正邪等都包容於一切法中。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善緣者直接能接觸到正法、解脫道法,緣不具足者接觸到邪因緣,待因緣成熟也可轉於學習正法、解脫道,所以善惡、順逆、邪正等都是佛法。因真正佛法不能執一法,所以邪法不執最後也能不黏;以正法悟入更自然不執其法,就更能悟無上等正覺;解脫道能覺而不住,更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依歸,無有一法可得,無一法好分別,這樣觀一切法,當然都可說是佛法,一切法又非一切法,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具足佛法。
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法有虛有實,磨練過程中不要理它,就觀它一切法,非一切法,用空性面對一切實際法,當然這是虛級化的法。若是不真實的法,那是妄想,為什麼還要常常打妄想,自己的事不要去想,別人的事可以想,但不是要恨人家,要怪人家的這種想,想他是說我怎麼幫他,怎麼利益他,怎麼讓他解除苦難,這個可以想。其他的怎麼修理他,怎麼恨他,怎麼怪他,這種心不要起,如果有此等心起,這人離修清淨行還差太遠。修佛法悟無上正等覺者,當依佛所言:要有菩提心。
菩提心還沒發起,因種得不堅牢,不清不楚,還在人和人之間,恩恩怨怨間攪和,那怎麼辦呢?修到哪個時候才能靈光?要能面對一切法,觀它非一切法,能做到這樣,就是這樣觀世間一切法,世間一切法、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法,果報因緣的現象,是一合相,沒有錯,你要觀它不是一合相,不是一切法,這樣就超越了虛實,雖然我搞不清楚,是虛的實的,如果已經知道虛法、實法,那是已經開悟的人,清清楚楚,外來的因緣,或自己的妄想,或間接被誘起的妄想,都能清楚了知也能安住。這時是可以用大智若愚,隨其緣裝瘋作傻,人家玩弄你,你故作沒有那回事,隨緣造作,誰耍誰都搞不清楚,我們做不到這樣,就規規矩矩的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觀空一切相,這樣就是所謂的一切法。
因為佛法是講解脫道,一切法不執著它,就是佛法,佛法是要求解脫,觀一切法真真假假,把它看成非一切法,不是真的,是空的,這才是真正所謂一切法。什麼是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等等的,修行法門八萬四千,還有非法門的諸法,還有世間法,非解脫道法門,世間善行,天道的善心、憐憫心,這些都是法門,無量無邊,我們說修解脫道,八萬四千法門,只是一個概括數據,無量無邊,稍微轉變一下,就是一個法。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等二十五基本法,演變成八萬四千,乘十倍演變成百倍,乘百、千倍,都有可能成一法。所以,法法裡都是法,只是有好的、高級的、有精緻的、極品的,看用哪一個法,什麼根基就用什麼法,非法門是無量無邊,善惡、順逆、正邪、、、等等,包括一切法中。
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你要懂得祂在講什麼,如果善因緣,直接能接觸到正法、解脫道,那是你過去世的福德,今生不會走錯路,一接觸道場就是正法道場。如果過去有邪因緣,就有一些不正當的因緣,在邪道裡繞一圈,覺得不對又繞出來,這樣也還好,是沒有入魔道。若緣不俱足,接觸到邪因緣,待因緣成熟,也可以轉學習正法、解脫道。
很多其他天道的,所講的修行道理是亂七八糟,您進去繞一圈以後,因緣成熟,你才會接觸到正法,學習解脫道。什麼是正法、解脫道,搞清楚了嗎?正法就是以戒律修自心,解脫道是釋迦牟尼佛轉的法輪─化教,祂轉的法輪才有在講解脫道,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十波羅蜜、般若空理、、等等,都是解脫道,大小乘包括在內,你在處於善惡、順逆、邪正之間,觀它們都是佛法,你怎麼去取捨,你要有智慧來取捨,因真正的佛法,是不能執一法,邪法更不執,最後也能不黏。
學什麼法,若是不好的,邪的,你要懂它,當作負面的教材,學負面法當警惕,不要看到什麼,一個法好像很有用,有用是用在哪裡,用在心裡的解脫嗎?淫慾心的斷滅嗎?反過來若是心越絞越緊,淫慾心越來越強,你在練什麼功夫,這不對的,搞懂這些法是什麼現象,這個法做了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稍微腦筋一閃就知道,可以立即判斷正邪,邪法就不要去接觸,也警告人家不要去接觸。以正法悟入的,守戒律嚴謹就能成就,守到最後也不要執著戒,當然要成阿羅漢,盡量執取戒律,把心管得死死的,不能犯這個,不能犯那個,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都不犯,當生就有可能成就聲聞果。
當然大乘是很好,但心要有正知見,才不會落於光說不練,落於口頭諍論,若是不守戒律而論大乘法,這樣就是服了大乘法藥,但不能消化,此藥形成是種毒藥了。當生接觸到真正能帶你穩當走大乘法的,要有正知見的人,末法時期學大乘法是很危險的。服用了石蜜不消即成毒藥就是這樣子。
有時正法沒有走對,菩提道沒有走到,正法也修不好,卡到邪法,兩邊都落空,所以不能偏廢制教、化教都得用上。佛說戒為一切菩提本,心能清淨自在守,才有菩提智慧法身生。有戒行就更能悟無上等正覺;往前走即修如來菩提,解脫道能覺而不住,修解脫道能了解,能懂,能證得,但都不要住心在上面,一執著就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執著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對,不去邁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對,一得、一不在意修都不對。
在意就是把它擺在目標上我要做,一得到了,一做到了,就不要說我在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是沒有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是一法嗎?你怎麼執著有這一法可得,無得才說要得,一得就沒有什麼可得,所以什麼都沒有,無有一法可得,包括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一樣。初起步時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依歸,我要歸向這個目標,過程或快接近,還是沒有這個法可得。這個法用在有為、無為之間都不執著,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好分別。無為法也是一法,但有為法好分別,無為法也要看成一個法,都沒有一法可分別,有為無為都一樣,這樣觀一切法都是佛法。
這裡講的一切法是修行用的,不是去造業的,觀造業法是反面教材,不要去造業。造業也可以造善業,但我不執著,這也是一切法,也是培基築本啦!你的基本不夠穩定,所以要培養基礎,觀所作所為,不作不為,等等一切法,都是一切法,為非一切法,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懂佛法就是這麼回事。
4.「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尊者是悟空第一,馬上又接下去講,須菩提尊者言:世尊!如來說:人身又長、又高、又大,如此則為非是大身,這樣有形有相就不是大身,有這種心,有這種認知,就不是大身,無有身者是名大身。世尊贊同此說即說:須菩提!菩薩亦如是,無有一法名為菩薩。我講人身長大,你講有人身時,有大,有小之身,就不是大身。但須菩提,你要知道,菩薩也是這樣,如果菩薩執著有一個眾生可以滅度,我當滅度一切眾生,有這種心就就不名菩薩。
第三品開始講時,就在講這個道理,因為那時候還沒有談得那麼深的道理,現在《金剛經》經文已經到中間了,第二次再談到時,義理就進一步深入一點。菩薩誓度眾生是已發菩提心,發願時一念起,未來要成如來菩提,之後就一直執著,我是菩薩,這樣就不是真菩薩。為什麼不是真菩薩,因執著有一個眾生要度,執著一切法。度眾生是對,度就是要度,但不要在嘴巴上講,不要在記錄上記錄,不要在腦筋裡存下檔案,不要有這種觀念,能度就度,不能度要自在,後面在講這些道理,不然說我要度盡一切眾生,不管眾生怎麼樣,我一定要度他,度得死而後已。哦!這個心量是很大,這樣你還執著有眾生相呢,才會反過來執著善的一面。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對於一個菩提薩埵來講,沒有一法可以叫做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因為有一個眾生可度,表示還有我、人、眾生相,我要去度人,還有這種念頭就不是菩薩,菩薩度眾做是要做,但沒有四相在於心中。
佛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現在先從有相法談起,以有相實體而言,人身有大小高低,再怎麼高大,都有其限量,若無有身體大小概念,是者不住一法。佛身有法身、報身與應化身。
現在先從有相法談起,一切法包括有為、無為,有相、無相,這裡舉色相實例來講,以有相實體而言,人身有大小高低,再怎麼高大,都有其限量,有形有相,看你多大,有多大就是有個限制,若無有身之大小概念,你就不會執著身體有大有小。另一個無形的身才是大,顯教說佛有三身,密教說有四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清淨無相,遍一切虛空,入一切法界,佛的清淨無垢法身是遍虛空,這個佛那樣,那個佛也那樣,佛佛是互相融合一體,此法身才是最大的,無相始能遍入一切法界,遍入盡虛空界,那不是最大嗎?
你說最大到底有多大,不能說的大,因為你說出又不大了,是有個限度了,所以虛空多大,虛空無窮無盡,到底有多大?如果能講出多大,就有個限度,所以虛空就是沒有窮盡,全部都是虛空界的,虛空之間就有那麼多世界在裡面,就有無量微塵數的世界,多少?不知道?只有佛才知道,祂也講不出到底多少,只能用無量微塵數恆河沙那由他數來表示,因為太大了,不能用確實數字來說。
說到報身圓滿,佛的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我們說相好,相是代表三十二,好是代表八十隨好,佛有這些相好之相,報身就永遠住在殊勝佛報土、受用土嗎?不是,祂也是能依法身示現一切佛剎土,報身也在示現一切世界中,法身遍一切世界,報身也可以示現遍一切佛剎土。化身依法身清淨起,法爾自然,法身清淨無相,法爾自然因因緣而起一切法,很自然成就一切法,因緣滅化身自然滅,這個法身是我們要去修證的。像如來這樣,祂在法界之間,身和相之間,能顯出一切世間相,法爾自然存在。只是我們不懂,修證不到,諸佛大菩薩祂們可以和這些自然界,空相裡之一切法相應,既然法身法爾自然,祂可以隨緣應化一個身出去,這是如來清淨法身的殊勝微妙處。
每個如來都俱足三身、四智,化身是無量無邊,有多少眾生,給他憶念之因,他緣俱足,需要化一個化身,祂自動就化出,不假功用,故能化無量無邊,千萬億的化出去,利益一切有情。佛三身以外,還有一個密教所說的等流身、變化身,變化身是自己變的,應化身是被動化的,是因緣感召化出去,就是顯教說的不動而動。佛不是只有這樣,祂對應無量諸眾生,祂也可以主動的化一身出去利益眾生,有因緣沒因緣,化成六道眾生是等流身,化和眾生的身一樣,天神身、畜生身、人身、地獄眾生身、鬼神身等都一樣,和他們相等是為等流,樣子都一樣,不是弄個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在地獄道裡,不是這樣的,這看這樣大家看傻了,嚇死了。佛化六道眾生相,和每個六道之間一樣的身,救度他們。祂們怎麼有這個能力,都是無心、無執又入空,再從空相之中入一切相,祂們法身能做到與虛空一樣大,廣大含容一切相,相包括世界,宇宙裡一切佛剎土,佛剎土裡的一切眾生,這些都是色相,包含入法身中去。
此等修證是我等眾生應該要學習的,你要懂如來的境界是這樣,我們也要往這條路去走,如來在菩薩因地時,發願度眾生的心很強,菩提心就這樣發起。我們第一個要學習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時和如來以前一樣,誓願度一切眾生。但我們一邊清淨自心,及除妄想習氣,一邊度眾生。度眾生之間,不應有度眾生想,若有心要度一切眾生,有這個心的話,那你就不是菩薩,執著還有個眾生可度,四相裡犯了我相還在,常常憶念我要度眾生,犯了要度眾生,眾生是人,三個以上是眾生,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還俱在,就是你沒有壽者相,不執取壽命,我要度眾生,這個暫時不講它,起碼四相裡執著三個,這怎麼叫作菩薩,菩薩是能離四相,不執一法,有這個心就不對,願是可以發,到時要度,隨緣就度,度了多少,能度不能度要自在。
後面在講如何自在你的心,因此菩薩還又回來執取度眾的法相,若這樣那裡有離四相,所以佛說不是菩薩。真正菩薩是要真離四相,做了善事、佈施,沒有佈施想,做了忍辱,沒有忍辱想,有了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想,用無為法修無上正等覺,沒有正等覺法想,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想。
一切法都沒有衝突,從頭到尾《金剛經》講的理念都沒有衝突,你不要抓一段,自己在那裡鑽牛角尖,把全段看完,都是有一法發生,然後不執著,菩薩如何來調整自己心態,有在度眾生又要無眾生可度想,依能力、修證、智慧,而勉強或盡力去做,能做到多少就是多少,修證的體會就是多少。
就實證內涵來說時,於講經說法時,知而不說也是妄語,沒有東西強說有,更是大妄語。修證到哪裡,講到哪裡,智慧達到什麼境界,悟力悟到哪裡,量力而悟,無窮的悟,菩薩道十階,不知道要爬多久,初地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講得比較快,定力夠不代表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還要有神通變化,是那麼簡單?像有的阿羅漢沒有神通也有,因為祂不知道如何誘起神通,祂心永遠清淨,不執著,不是完全,已經可以達到心清淨,三毒滅的境界,微習雖然在,但祂已經自在,不知道誘發起神通,所以沒有因緣就會是這樣。
若你該有神通,有人會教你神通,神通還是要有人教,教的時候,因為有底子,心清淨,隨心起意都能成就,馬上就可以學神通。菩薩心還不清淨,地地往上證,都有不同內涵,自身修證在在顯示在度眾生上,不度眾生自己悶著頭修,是沒有用的,修來修去還不是氣竄來竄去,心永遠無法有一些和眾生之間交往、溝通、角力,或顯現出你的能力,要度眾生怎做得到。
當然菩薩第一要能講經說法,自利也是利他,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方便度眾生,除利他外同時也在利益自己。若菩薩有一個心,我在度眾生,還有一個眾生要度的心念在,這樣實非菩薩,好像不去度眾生就不是菩薩,做了不去罣礙才是菩薩,利他、不利他隨緣而做,絲毫勉強不得。我們又沒有宿命通,說哪個已經差不多程度夠了,或過去和我有一段因緣,我應該去度他。釋迦牟尼佛可以觀過去和祂有因緣者,每一個都度盡了才入滅,須跋陀羅Subhadra就是最後一個受度者,一百二十歲的外道,世尊祂度完了最後一個才入滅。自己結緣,今生只能結緣,盡量講經說法,度眾隨緣而做,不要太勉強,你還罣礙,有度眾生的心念在,佛說就不是真菩薩。
另外,還有一個觀念,行者實證一切法,不是平白可以證,都是以利益眾生之間學得,這個眾生有這個困難,有這個心態,有這個狀況、怎麼樣子的,你用嘴巴?還是用行為?還是用心念?還有是什麼法,因緣當下如何,隨心所欲去運作,度眾生不是說在利他,說實際一點,因為利他而自己得到實證機會,所以不要有利眾,度眾的想法,若要想,一定要想說眾生是來成就自己,如果沒有他當你的實習對象,你怎麼知道自己會成就一些佛法,心地清淨也好,智慧增加也好,增長經驗,這不是眾生的功勞嗎?你這樣想的時候,你會感謝一切眾生,若沒有他,你成就不了佛道,沒有壞人你不知道自己比他人好,還是比他人壞。比他好,你如何去把他不好的調伏,這樣想的話,以前欺侮你的,駡你的,反過來您會感激眾生們。
有拜師父的人,若師父管教嚴格,就是要成就您。如果私人職場最好,老闆權威至上,可以打你、駡你,可以隨便給你薪水多或少。公家機構也是一樣,你不聽話,上司官大,可管你,可以修理你,雖然不能開除你,但可以糟蹋你,或不讓你升遷,當那麼時,您有沒有心平氣和去接受。有這些體驗後,有一天你說,我為什麼會得至心平氣和,原來是他糟蹋你,糟蹋的夠,一回、二回、三回,到最後你已能心平氣和承受,隨便你啦,這樣您心已經沒有瞋心了,所以你要感謝誰,當然要感謝他,如果沒有他這麼糟蹋您,你怎麼會有成就心清淨的一天。
像我駡你,你還是沒有辦法要怎樣,因為是老師嘛!他可以駡人,雖然覺得很委屈,但我還是接受。你要覺得說,我是吃飽撐著沒事,隨便來駡你?罵人我還要花很多心血,還要受你的抱怨,有時還要受你瞋心的反射,有時因此還睡不好咧!所以你要感激糟蹋你的人,講起來是成就你的人。順緣菩薩當然一直提拔你,但要不要提拔你,沒有測試你心淨不淨、柔不柔,怎麼提拔您。
有時候菩薩、佛化成魔的樣子,來考你的也有,當然祂考,適度而為,量力而考,不會讓你考得慘兮兮的。但冤親債主、魔等就不一樣,當然能一拳擊倒你最好。菩薩試您都是讓你要死不死,要沈不沈,在那裡浮浮沉沉,磨鍊你心的靈力,能清淨嗎?能逆來順受嗎?這樣你對度眾所發生種種事,你會感激眾生。這樣悟後不是說我在度一切眾生,是眾生在成就你,你也不要說我在度眾生,好像很偉大似地。
有些人喜歡自己說,師父我怎麼樣、怎麼樣,因一上台看底下千百人,就高興地說:說師父我怎麼樣…。好像自己很偉大,這就是有眾生可度想,還是有我執,因為說常說師父我…,你看那麼多眾生是我在度,這就不是真菩薩。
還有台下有那麼多人,您不覺得怎會如此,是我法說的好嗎?因您不是在講解脫道,不是在講”依戒而修持得道”,而是光講一些說我是誰,或是誰來出生的,過去生是如何,好像多了不起,這跟徒弟能不能修成道果有何關係?修行人不要執著有相,認為看到某幻化相就相信得不得了。若我不依戒而修能成道嗎?況且《大般若經》裡頭,世尊還告誡說,若是菩薩、善知識,您定要該告訴後學說:魔是可以化成佛、菩薩、師長、父母、親愛的人、…等等,來接近您、蠱惑您,讓您疏於防範,小心著魔成魔子魔孫。禪宗祖師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來不斬」,有這種魄力者才能離四相,不然最後都是著魔結尾,所以修行不能執著一切幻化相,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不能當真,這就是《金剛經》的基本精神。
從《金剛經》裡可以學到很多成就無上正等覺的方法,是你認不認識它,正面講,反面講,你要懂得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如果還有人在度眾生心切,若能力受限,因緣不具足,沒有幫忙到眾生苦厄解除,有時良心不安,良心糾葛不清,久久放不下,造成一種煩惱,這樣就不是真菩薩。真菩薩是不住一法,你如果要安慰自己,哎呀!他壽命該盡,我是無能為力,然後就放下。
經典、咒語也有講,你持這個咒一定病會好,除非除非你是命該盡,命該盡你又要活下去,那又有一種延命法,你要去求那個法。如果光為了自己而要活下去,這有什麼意思呢?我常說你活下來不能對眾生有利,只會多吃飯、玩樂,那活下去幹什麼,不如早一點走,不要糟蹋人家的糧食。如果你說我對眾生還有用,我在度眾生,我對佛教做很多事,自然佛菩薩說你發心很夠,不能讓你死,還有度眾價值,祂當然會幫你,這樣想想你度不了的人,也不必太在意,壽命該盡有什麼辦法,像有人五臟都壞了你要怎麼辦,也沒有那個福德,讓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給你五臟全部換新的,這是不可能,你沒有那種福報。所以我說你們五臟要保護好,維他命吃得夠,五臟不會容易壞掉,一般的業力,佛法都可以解決,五臟壞了要救是沒辦法,壞了怎麼辦,再換一個新的?除了這個途徑沒有辦法。
所以有時候你再反面看看,如果換一個肉體,換一個去出生天神也好,出生到淨土也好,都是好的解脫,不要淪墜到三惡道就不錯。有時菩薩不要太罣礙這些,當然啦!捨不得,親人相處久了,或不是親人,但在一起相處久了,往生了還是要流淚,難免啦!但不要放不開,想一想,菩薩不要執著有眾生可度,因為你還有未放下的心,因此造成自己的苦惱,不要因為度眾生沒有度得好,沒有解除他的煩惱,沒有幫他超越他的業力,就自己苦惱,這樣不是一個覺者,還有一種執著的心在。
你仔細想,這樣是不是執著,有時我們看一些心地比較堅硬,自己親人走了好像無動於衷,心平氣和把他送走,雖然他不說是高高興興的,起碼他也沒有一種憐憫,也沒有那種悲哀,也沒有什麼特殊心態,已把他送走了,聽他講起來好像很輕鬆,似在講別人的事情一樣,你說這樣好像沒有感情,解脫的人就是這樣子,不被事情所罣礙,他走把他送到好的地方去就好,佛說你罣礙有眾生可度,就不是菩薩,有覺而不夠究竟,也是小菩薩一個,我們要認真學習思維,度眾時作無眾生可度想。
(2007.12.02.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