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15)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四、經文大意(續)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說要無一法可得,我現在沒有一法了,是不是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要亮底牌了,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這是最重要的觀念,你說要沒有一法可得,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法怎麼做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捨棄一切習氣毛病,也一法,學不執著,也是在學這個法,哪裡沒有學所以仔細思維,有啊!怎麼沒有,講了那麼多法,教你去四相,也是一個法,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觀手段、方法,無實無虛,要用它可以當真有,不用它面對業力,可以看它沒有,知道以後,在實虛之間很自在運轉,這就是悟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悟到當然不覺,有沒有知,有啊!

覺知一切法之間沒有在意,重點就在這裡,所以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過程之間你說沒有法可得,那過程之間有沒有一切法,有,這些都是佛法,後面有寫:「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但若有人說: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視為一個法,似有法可得,這樣如來不是有法可了嗎?無知者誤以為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世尊菩薩道修證過程中來說,確定說無一法可得無上正等覺。

但若有人說: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視為一個法,他已得了,好像有嘛!似有法可得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等覺也是一個法,好像得了,這樣如來不是有法可得了嗎?有法了嗎?這裡就是在抬貢,無知者誤以為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然你練了三大阿僧祈劫,練了什麼功夫,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有很多法嘛!很多法是捨法,有證有悟都當捨,不執一法,是為無上正等覺。

或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的有這個法,所以你才得到此境界。以世尊菩薩道修證過程中來說,確定說無一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路走過了,所有途中的樹木、花草、石頭、名山之類的都,只是走過了就忘記不在意它,所以說不是有一個東西可得。

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否為一個法,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又是如何是否有此一實法來明說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名相解釋清楚,可能被人誤解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這樣又違反實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說法。

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是不是一個法,所有名相出來就是一個法,不然就不要談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提出來說有這個東西可得,當然就是一個法,沒有錯是一個法是否有此一實法來明說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只要不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作一個名相解釋,心裡就沒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一直執著金剛經》講,要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是有一個法在那裡,擺著你去學,去做到。所以還不究竟的人,有個東西放在那裡,我有目標要做,是沒有錯,它是一個法已經走到這裡,拿到錦標,最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說我得到什麼,可能會被誤解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已經得到,說我得到了,如果講這句話,你就沒有得到

還沒有得到,說哦!多遠的地方,有個東西擺在那裡,大家都要去找去得到最後拿到,沒有一個東西可得回到清淨自性而已,沒有真正什麼東西,得到了這東西以後,你就是自在無礙,諸法如義,所以有,沒有,是你認知的問題如果有個名相出現了好幾十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講就違返實在沒有一個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說法把理念搞懂,簡單講就是過程之間,有個東西放在那裡,引誘你去得它,你說要修無為法,無一法可得,不能執一切法,捨四相,修六度,修之間不要有六度想,度眾生,不要有度眾生想,得到以後沒有什麼東西,如果你說還有什麼東西可得,沒有啊!那裡有什麼東西可得。

此要強調的是,世尊於修行過程中,因無一法可得,而能證最清淨覺。最清淨覺是身語意業清淨、不黏一切境,如此法身清淨,即能盡虛空遍法界。身要大能與虛懂齊,語發後盡虛空遍法界無不有佛之語聲。世尊心能知悉虛空界諸世界中眾生之心,至此才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此菩提是修行過程中,三大阿僧祇劫無用一法所證,能力是如上所述最清淨覺所能照之事,及能度眾之智慧。

為剖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否一個法?是一個什麼法?世尊就提出一無實無虛的實相觀理念,來闡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真實義,讓執取有為相者,能勉強得到理解的下塌處。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客觀面對一切法,不管戒律、手段、方法、境界、層次、神變、…等等法,都可以說佛法,故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實無虛的實相觀念,比如說,以獎品來講,慢跑到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獎品放在那裡,你為了要得到這個獎品,拼命的跑啊!跑啊!跑在別人的前面,等到你得到了,這個獎品是沒有的,只是一個空無的,過程之間放個東西在那裡,你有個目標,無為法可以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過程之間不能執取一切法,一直捨,一直捨,捨到最後什麼東西都不會執著,什麼東西都不執著,要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獎品時,原來裡面什麼都沒有,已經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在你心中,你不執著,那個就是你要得到的

哦!那是誘導人的,就是這樣。無一法可得,已經得到心中的自在,這就是初學者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個有形有相的獎品,自己心裡有個東西,讓你執著有為相,你會努力得到,勉強去理解,討論佛法,討論了半天,等到得到了,不要執取它,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摩尼寶珠得到了,可以客觀面對一切法,這時候和你講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是如實如虛

如實如虛解釋名詞已經講很多,何時該實,何時該虛,依你的心,如果究竟了,什麼是實,什麼是虛,這個名詞是多餘的,還不究竟才有實虛,如來諸法如義,講實虛也是多餘的,還不究竟才講哪個時候實,哪個時候虛,這是理念問題,但過程之間還是要和你講,不講,你說那麼簡單,我怎麼下手,我又不會做和你講一些法,讓你去做,能勉強得到理解的下塌處。這樣總是懂了,等到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客觀面對一切法,什麼戒律、以前用的什麼手段、方法、修行過程有什麼境界、什麼有為法、聲聞、辟支弗、菩薩十地、如來十地、如來智慧與神變、…等等,那一個不是佛法,就是天界的善行、孝順也是佛法,那一個不是佛法,就是不正的、邪的也是佛法,佛法也可以說反面的教材,不好的東西,當反面教材也是佛法,每個人都是在過程之間,浮浮沈沈,你們唸了一次佛頂尊勝陀羅尼,有的反應幻相一頭牛,大概我出生牛去了,一個馬幻像,大概要出生一世馬,未來出生可能會出生牛、馬,打妄想,也許這兩個動物,不必再去出生,誦了一部經,要多誦,多誦啊!誦得善緣發起,這三惡道就不用去了,不然三惡道不曉得還要去幾次呢!?  

所以佛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有正逆、好不好都是佛法,因為祂講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是我們在分別,其實它都是佛法。如果講正法,就不一定了,解釋名詞不能亂講,戒律就是講正法,佛法裡的正法,就是戒律,250戒、348戒、菩薩628.、、、等等的,這就是正法,正法有個善戒律依循,佛法裡的解脫法就是出世間法,聲聞、緣覺解脫道的法,菩薩的自利利他法,就是大乘法,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如來法就是菩薩道,度眾生學到自利利他的法,那是最高的佛法,所以一切大小都是佛法

要懂得這些概念就好,現在講的,哦!一切法是佛法,你有執著,理直氣壯,我學什麼法,和你破解,給你一個概念,把它拿掉,不要讓你執著像小孩子一樣,給他一個洋娃娃,抱著洋娃娃,沒有洋娃娃睡不著,和你講一切法都是佛法,抱著好在有一切法,是有為法,抱著有為法不放

小孩子吃奶嘴,大了要拿掉,還要戒了好幾天你學有為法一樣,和你拿掉有為法,就很痛苦,我到底要學什麼,好像沒有一個東西可以抱著,好像我有什麼東西。其實沒有什麼東西學就是佛法,要學什麼你也覺得很奇怪,喜歡打妄想,喜歡談理論,不談覺得很痛苦把題目拿掉,他不曉要答什麼沒有可以辯論的題目,不曉得要怎麼答喜歡講話,喜歡打妄想,修有為法是好,但當要修無為法時,會覺得很難適應

像蒲大德一樣,很喜歡打妄想,喜歡講話,垃圾倒給人家,她不倒不行,不倒她心裡悶啊!所以一定要倒給人家聽每個人有為法,心如如不動的話是難,你教他不要想,做不到。她現在已經可以耐住不想,耐住不執著一切法,以前她說心不起念,她很驚慌,到底我在哪裡她自己問蒲xx妳在哪裡,然有個聲說,哦!我在這裡,到底真的假的回答說我在這裡,自己神經病一樣,一問一答,無心會害怕咧!都不起心動念,會害怕說那我在哪裡

奇怪平時修禪觀,不起心動念,知道有個覺知在那裡,那覺知那裡會跑不見,那裡會迷失,會不見呢?覺知是鏡,心念是像,像可隨緣生滅,鏡子永遠都在,此鏡即是自性,我們也要體知自性能起法,但鏡還是空。心不動時有個覺知()還在那裡,不起心動念而已她的觀念很奇怪,一定要起心動念,才認定是我在那裡用心用慣了,累劫修心動修慣了,現在講真的佛法,心心實非我,就心慌意亂,若有所失所以我們要認知,心實非我,只有真如自性是真我,此真我又無相可得,故知自性也是無,因隨境才會起性,故理地講皆都歸於空。

但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者,要能超越一切法,所以過程中都要觀一切法非為一切法,就怕自性黏著不放而失本真,所以要先觀諸法本空。這樣觀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後又能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能做到這樣的修證,有法、無法已不是一個糾纏不清的問題,所以菩薩能觀一切法就是佛法,此法不被黏故。

所以過程中要能超越一切法,都要觀一切法非為一切法,就在講空,還沒有能力,超越一切的執著時,一定要學空觀觀一切法,不是一切法,為什麼呢?就怕妄心自性去黏它,一件事、一個人、一句話,不放而失本真,所以要先觀諸法本空,這樣求出世間智。修事都有過程,不是說沒有一切法,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法可得,那是最後的結果,過程還是要分階段,所以才有戒律、方法、境界、層次、種種神通變化、…,那麼多的層次,怎麼沒有,當然要無所得,才能得到無上正等覺最後結果

修事過程還分階段,所以才有《大般若經》裡列一系列名相,修行的方法也好、境界也好、層次、果位也好都有其名相,這些都是佛法,這樣觀一切法皆是佛法,好在這裡總是講有為法,讓你執著,不然從一開始一直講空,空到第十七品,才冒出一點有相出現,然後又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能夠這樣去修證,有法、無法,已不是一個糾纏不清的問題

把理念搞懂,能悟空,悟空以後再能回復自性本空,應緣起一切法,這種理念搞懂,佛法已經懂一半,另外一半是做不到的無上正等覺,還有一半神通變化還不會起,還不能鑑照盡虛空、遍法界,這是如來的最高境界。這裡把有為無為搞懂後,拿捏得好、得準,所以能觀一切法就是佛法,但不會被黏,可以從事情裡去推展,事情為什麼要這樣發生,靜觀其變。

像你被駡時,只會看被駡事情,所以進入煩惱境,或產生情緒。我駡完了以後,我看這個人的反應有沒有好一點,有沒有進步一點這就是你在想駡人的事情,我在想考試,您考得怎樣?考的結果有沒有進步的現象?每一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你要執著是被駡了,還是執著一件事,不會看事情的背後,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那樣,要怎麼擺平此心。如果是菩薩的話,善觀每件事發生的過去未來,不是你希望要這樣做,不想要那樣做,順緣就不得不這麼做,很奇怪,逆境來時這種緣最會發的啊!不管正的法出去,逆的法出去,你不會被黏,很自在,如果你被駡怪我,我也不會很在意,就是這樣,不會被您惡心黏住

要有智慧去觀這些,要有智慧面對一切境界,不要執著它,不要糾纏不清,無心去糾纏不清,去想這樣,想那樣,想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糾纏不清,心放下不黏的話,就知道哦!這事情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那樣,這個事情要學的佛法好像很難學,其實很好學,放下的話,不用腦筋去思維,其實很簡單的事情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世尊話鋒一轉,世尊問須菩提尊者,譬如說人身長大,人身是有形有相的法,這也是一個法。要能觀此身為無身,就是所謂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的認知。世尊未說完整個色身的概念。須菩提尊者深懂般若法味,就說:人身不管多長、多高大,有形有相就受限制,不能說是長大,因無身才是真大身,遍虛空盡法界是為大身,所以法身無相應是最大身。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長又大,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釋迦牟尼佛才講這麼一句話,祂就把它接下去,須菩提尊者祂已經瞭解,一開口知道祂下面結論要講什麼,剛剛在講不要執著一切法,或一切法是佛法,佛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現在先考你,出現一個有為相,先用有為法,人身有高有低,這是可以看到,也是一個法,是有形有相的法,你要觀此身為無身,就是一切法非一切法,這樣就是一切法的認知,不要認真看進去,一個人、一件事,這樣就所謂真正的一切法,如果沒有執著一切法,那就不是一切法,進入世間相的煩惱境,過程之間所現的一切法,觀它不是法,這樣就是所謂的一切法,如果執著真的是一切法,那就不是一切法,是煩惱法,不是一切佛法。

世尊說完整個概念,須菩提尊者,深懂般若法味,接了下來替釋迦牟尼佛下定論,不管人身多長、多高、多大,有形有相,這種形相就是會受限制,不能說長,不能說大。無形無相的身,才是最大身,這個身是什麼身呢?就是法身,法身遍虛空,盡法界,可以依自己想像要多高就多高,高大到最大,法界有多大,它就多大,虛空有多大,它就多大,虛空是無量無邊,沒有盡頭,所以法身就是無量無邊,沒有盡頭。法身這麼大,大到多少,不能講,因為虛空無量,所以法身無相才是最大,個人、人身、天神身也好,都是有大,但不夠大,還有一個法身最大。

世尊以人身有形有相來論其大小,先開個頭,人身也是一個法,人身有高有低,若執著一個人形相高低人身,不管其身有多大,總是有個界限。色法這樣,有形有相,比較好理解,先講色法,後講心法,心法也是這樣,無心就是最大,有心有為法,那個力道化成的形相也不會夠大,有形有相的心法不夠大,也不夠多,無形無相的法身自相,無相中才可以生萬法,法身是產生萬法之本源,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非要達到法身清淨無相的目的,所以過程中一切法,亦都是佛法,但不要去執取,以無實無虛觀它,哪個該實際,哪個該虛幻、虛位、不真,能拿捏得好,不被打敗,就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諸法如義,實相觀做到了,究竟解脫是這個樣子,現在還在講有為相。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有什麼法可以學、可以做才稱為菩薩嗎?菩薩一法也沒有,放下、放下,能放下才是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切法沒有這四相,如果你說你是菩薩,您在度人,那就還有我相,說你是菩薩。沒有,若有我相,不是菩薩。菩薩是要度眾生,但作度眾生想就有人相、眾生相,有這個概念,也不是菩薩,這和人身長大是一樣的道理,有形有相的這些的人想要度他,執著有一個眾生、一個人可度,這樣也不對。

因須菩提尊者答得好,世尊即說如是、如是。意即為善說善說。同樣的,若有菩薩發願要度一切眾生,也很執著、認真地要度盡無量眾生,有此心態行者,執取有眾生可度,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因為對菩薩本身講,好像有人可度,有法可教對眾生而言,讓眾生覺得有法可學,這樣執取一切法說是佛法,不能觀此法相、法性為非相,觀菩薩、眾生等為非相,這樣有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所以說不是真菩薩。

因須菩提尊者答得好,世尊即同樣用人引到四相,若菩薩發願要度一切眾生,也很執著、度眾生,認真地度眾生,而且一定要度盡無量眾生,每天忙得七葷八素,有此心態的話,就是執著有一個眾生可度,忙得今天辦這個法會,明天辦那個法會,今天在台北,明天去高雄,拼來拼去,菩薩是依眾生來成就自己,整個人都埋下去,有沒有這種人,很多,好相是大菩薩,為什麼,每個地方都是他,電台都是他,他忘記今生應該成就自己,太著迷度眾生,也就是有眾生可度

《金剛經》沒有讀通,度了一萬個,一千萬個?這些人如果沒有搞懂佛法真道理,一千萬個不可能成阿羅漢、真菩薩。末法時期不可能,每個人會唸唸咒,學一些善事什麼,沾了一點佛法的邊,那裡有什麼究竟,號稱要數人頭蠻多的,到底他們學多好,不一定所以我們也是一樣,這在告誡你,度眾生是可以,但要知道度眾生間學到什麼,是依度眾生來學自己怎麼長大,怎麼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有這樣觀念的話,能度就度,如果因緣不俱足,不能度那就暫緩,不要著急,因為一執著有眾生可度,就執著四相,有此心態的人,執取有眾生可度,就不是一個真正菩薩。

因為對菩薩本身來講,好像有人可度,有法可教對眾生而言,要讓他學佛法,有法可學有法可學就是佛法嗎?是佛法,但是不究竟,不能講它不是佛法真正到《般若經》境界,告訴你無一法可學,都要放下放下,你天天搞法會弄得很熱鬧,到底他心地進步了沒有我常常有時會有靈感出現,我從來沒有學到什麼,然後要解釋經文就能用得上。

昨天花一小時,寫明天要上課講義,你越放下一切法,越清楚知道經典在講什麼如果天天這邊放不下,明天那裡教咒語,那邊辦法會什麼,台灣走,印度跑,天天搞得很忙,他會去想這些道理嗎?看起來很熱鬧,但講來講去沒看到《金剛經》,沒有真正體會到《金剛經》在講什麼,有時候也很可惜。所以很多修行的人,如果沒有接觸到《金剛經》實在很可惜

看到後,喔!哪裡有眾生可度,忙得度很多,怎麼《金剛經》在講沒有眾生可度,度是可以,心裡對一切法不要太執著,這裡講的如果這樣執取一切法就是佛法,不能觀此法相、法性為非相、非性非性是無一個性,這個性是因緣來它才現起有性,因緣滅了性也不見沒有性就沒有相產生,或者相產生是幻化不真,佛法到最後都在講這個,《解深密經》就在講這個。所以觀菩薩、眾生等為非相,沒有一個真的菩薩,沒有一個真的眾生要度,你也不是什麼真正的菩薩這樣的知見是有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如果有這樣的觀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沒有,離不了四相,所以說不是真菩薩。

這裡不是真菩薩是告訴你不要當小菩薩,我們過程都在當小菩薩,才會這麼樣,如果全部放下,修到無上正等覺,就是當大菩薩,那時候要度多少眾生隨便你,因此真菩薩住入法身空際,能化無量無邊化身來利益群生。現在小菩薩當大菩薩用,搞得腦力、定力透支,這樣就不能悟佛法真實義,《金剛經》、《般若經》義理不懂,就成不了大菩薩。

不是說度很多眾生不好,問題度得他們到底有沒有究竟,升一陣子上天,天壽盡又迷糊、淪墜了。為何會這樣?因所學不真、未究竟,所以未達不退轉位,必當浮浮沉沉。每個人都沾了一點佛法的邊,行個善事,會唸個咒,說是學了佛法,到底有沒有究竟沒有很多人不敢到某些道場,因為是非很多,一個網友寫信來,他的心水準太高,但還沒有般若智慧,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說學佛的人,一定要中規中距,知所進退,潔身自愛,這才是學佛法。他以這種觀念去到一個道場,啊!這個人這樣,那個人那樣,受不了受不了回家回家以後就不敢去了

原來佛教徒都是這樣,去了好幾個地方都是一樣,信危機產生,我要怎麼學佛法學佛法的人都這樣學佛法者要每個人都像供桌上菩薩一樣,坐在那裡不會得罪我,也不會怎麼樣,隨便你、不理你自己很安詳嘛!這是菩薩呀!而眾生之所謂眾生者,就是這個德性,才說要修嘛。你不會說,哎呀!這個眾生還沒有究竟,他有這個毛病是必然的,要包容他嘛!這樣認知後,怎麼可以不想去,去就去,不去也可以,自己修自心養自性,但那麼害怕,要找個真能修行的道場。當然他有點情緒問題,搞得神經兮兮,寫了好多文章來問這個問題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世尊因怕大家執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證的空無,所以世尊又再以「人身長大」為譬喻,須菩提尊者立即明白也不能執著有形有相的「人身長大」。有形相就會受限制,不會到最大及極限,所以「是身即非大身」。世尊祂現在講有形有相,不要執著人身,不要執著四相,到最後導入無相之莊嚴相。無相就若菩薩說要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莊嚴是無形無相的心清淨就是莊嚴

無形無相者,遍虛空界,是亦為莊嚴及清淨。因為佛土本自清淨,不必任何人去莊嚴。菩薩要修得去四相,自清淨,才能莊嚴佛土。有的菩薩很執著有相如一定要做什麼事;有的菩薩反過來,不執著有相,但執著空相。所以世尊馬上提醒「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執著有相不對,執著空相及清淨也不對。

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盡量不黏一切境,隨緣清淨自心,學一切法,又放下一切法,學到一切境界,放下一切境界,沒有執著任何現象,這才是真菩薩。世尊又說「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真正莊嚴佛土就是非莊嚴佛土,也就是不執著做清淨事及度眾生事,做了就好了,無所執著。如果執著表相的莊嚴佛土如執意把佛堂裝扮非常莊嚴,便不是真正莊嚴佛土。修行人心地莊嚴,習氣毛病斷盡,心與佛心及佛土相應,才是真莊嚴。以實相無相觀一切法,做一切度眾事,做了以後就放下,成功或失敗,都不在意,才是真自在。佛土莊嚴是自身本自莊嚴,在解深密經》中,佛用「最清淨覺」功德感召果報,以最勝光耀七寶莊嚴道場,所以有非常殊勝十八種功德圓滿相成就的佛土;菩薩在莊嚴中亦可感召佛的果報佛土範圍建造菩薩居住的他受用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受菩薩戒還不算菩薩,行者一定要先修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後,再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才算正式發菩提心。以本人而言在小道場裡隨緣講經說法30年了,還不算真的行菩薩道。要上枱面接觸很多人,有足夠空及無相的功夫,然後再學陀羅尼,以咒語及佛的身語意三密加持利益眾生,如此才有點菩薩的樣子。

世尊提出有為相譬喻說,讓須菩提尊者闡述空、無,才是最大、無量、不可測的理念後,世尊又將話題導入無為、清淨、莊嚴相,無為就能心淨,心淨就是莊嚴,菩薩修證無非要讓自性清淨,自性清淨自能莊嚴,又莊嚴自己等於莊嚴佛土,自心與佛土不二,所以自淨其意等於莊嚴佛土。

世尊提出人身長大的有為相譬喻,須菩提尊者馬上說「所謂人身長大者,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到底那一種才是大身,須菩提尊者闡述空及無相才是最大、無量及不可測的理念。然後世尊將話題又導入無為、清淨及莊嚴,佛法在靈活變化之間,離不開有為相化空,無為相化有,永遠都不執著,才能自在。無為就能心淨,心淨就是莊嚴,虛空無相最莊嚴,心清淨,沒有葛藤,沒有習氣毛病,因緣起,因緣滅,知而放下,自在無礙轉換各個因緣之間。

菩薩修證無非要讓自性清淨到佛始得最清淨覺,就是任何事情都知道,但不會罣礙任何事,清淨無為之間還有覺我們因累劫薰習的習氣毛病執著,所以心不清淨。有的人認真打坐、修法及誦經,一段時間後,心會有清淨一點,臉相會比較清秀;如果不用功,馬上臉相就黑黑糊糊的。這是一般人的不究竟清淨,會隨用功程度增增減減。真正清淨永遠沒有罣礙,如大菩薩及佛境界。莊嚴自己等於莊嚴佛土,心淨則佛土淨,心淨和佛心相應,自心與佛土本來不二。

但菩薩若真作要莊嚴佛土想,就不是真正菩薩。因為此菩薩雖有為相不著,卻反過來執取無為清淨相,所以說非真菩薩。世尊總結,通達無我、無法者,才是真正菩薩,此菩薩當能不執有相、不執無相,法爾自然,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心地不相留礙。

菩薩有所執著,就不是真正菩薩。行者不要常想開悟、清淨及度眾生等事,隨緣造作,不必想,做完放下,忘記了。因為此菩薩雖有為相不著,卻反過來執取無為清淨相,所以說非真菩薩。執著有相不對,執著無相及清淨相也不對,甚至認為無所事事就是修行最高境界,這樣更不對。菩薩每天都有事但沒有罣礙,佛更因此清淨心,才能化身千萬億度眾生,但沒有度眾生想。應化身是佛功德產生的能力,不做而作,才是最高境界,我們要學的就是如來此這種功德相。

世尊說:「通達無我、無法者,才是真正菩薩」因無我觀,無我當然無眾生,即使有眾生也不執著有眾生,無法的執著,才是真菩薩。此菩薩當能不執有相、不執無相,法爾自然,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菩薩面對心和因緣交互之間不相留礙,一者去除自己的習氣毛病,二者在應緣時,受感召的法,要自在無礙面對,三者安住在寂靜之間,有事也能不執著「空」及「有」,以空無的體性,面對一切境自在無礙,最後究竟到佛境界就能神通變化。

 (2007.11.1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