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14)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四、經文大意

此品文字雖然很長,義理離不開三個方向,第一個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誓度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要有度眾生想。第二點學法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不能用一法,無有法可用,無有法可學第三點才導入諸法如義,對一切法不執著,法住法位,實相觀一切法,即是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無一法可學,無一法可得,過程之間用實相觀一切法,要這麼如實去做,故執有相也不對,執空也不對,文字很長都在講這幾件事情。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尊者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菩提心第一個要做,你說哦!發了菩提心,何謂發菩提心搞不清楚,就是誓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當然眾生不可能全部度盡,如果全部度盡,一個佛就夠了,不必我們這麼多菩薩,這句話是說盡量應緣度眾,度眾之間,不要說我在度眾,我在做什麼菩薩,我在度一切眾生,不要有這種觀念,其實在度眾之間,就是在學自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如果躲在家裡,躲在山上,打坐修行,不和人接觸,便無法學到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所以度眾生好像很好,但要成就佛道,是以度眾生來學習到,所以到底是你在利益他,還是他們在成就你,很難講,不要說我在度眾生,有這種觀念,其實阿耨多羅三藐三提也是這樣,度眾可以,不要有度眾想,學佛可以,但不要說我在學佛,這種觀念就是所謂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菩薩不能自己稱為我是菩薩,菩薩有四相中之任何一相,就不是菩薩,菩薩就是要去除我相,不要執著人相、眾生相,不執著自己的壽命或追逐天界的長壽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發菩提心,要誓度一切眾生,剛剛才講,怕你執著要度一切眾生,發提心,實在沒有一個法,是發菩提心金剛經》裡提一個槪念,又把它否決不要你去執著一切法第一段講發菩提心,要誓度一切眾生,離四相,最後這句告訴你,實在沒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我們解釋這一段,世尊說金剛經》之義理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上一品講如果過去沒有造善因,接觸到佛法、《金剛經》,今生受持《金剛經》也許心就會狂亂,因為《金剛經》裡的空義,不能接受,喜歡打妄想,喜歡執著有為法,喜歡執著一切相的,不能接受《金剛經》的義理。第二段講如果有善因,種了和佛法接觸的因果,今生也接觸到《金剛經》,但是因果律律不爽,受持《金剛經》又會受人輕賤,常常被我駡的,大槪都是受人輕賤,所以你要高興,因受人輕賤故,罪業即為消滅,不要很無奈又被駡,因為你心還是不清淨,才會導致這種有意無意,有時無時,都會來一下子痛罵這樣磨啊!罪業慢慢就會消滅。

如果習氣毛病一次兩次就解決,這種毛病實在太輕了,不是重罪,大槪根深蒂固貪瞋痴三毒很重,一次,兩次,好幾次的受人輕賤,消滅以後就得無上正等正覺,心清淨了嘛!修佛法在求心清淨,很多神通變化從清淨中來,學神通很快,心清淨好學一切法,心不清淨神通變不起來,佛法很簡單,前面這一段在捨一切法,無法可學,聽歸聽,教你放下放下,就是這個義理,教你離四相,不是在放下嗎?發誓度一切眾生,又告訴你無一眾生可度,不要太執著,隨緣啦!這是複習上一品的。

解釋因果報應與修學金剛經之關係後,須菩提尊者要問世尊同樣的議題。為何一個問題要重復提出,從第三品世尊解釋受持《金剛經》的方法後,還有更深一層的經義,尚未剖析。所以須菩提尊者承佛威德力,又再提出同樣的議題。問一個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釋因果報應,和修習《金剛經》的關係以後,第十七品,須菩提尊者,問世尊同樣題,於第三品才問,為什麼《金剛經》過了一段,又問同樣的問題問題是一樣,世尊回答要更深一層,不會都是回答一樣,一問一答都配得好好的,當然問的人大概都受釋迦牟尼佛加持,這一段講的差不多了,更深的義理,繼續講下去,所以又問同樣問題,為何一個問題要重複提出,第三品釋尊解釋受持《金剛經》的方法,還有更深一層的經義,尚未剖析,所以須菩提尊者又再問,佛的威德加持,再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把心安住在哪裡,不好的心要如何降伏它,心要安住,要先降伏這個心,這個心不降伏,要安住在哪裡都沒有辦法,所以都是由降伏其心先講。

菩提道的目標、原則是不會變的,所以世尊再提出原有的概念,發菩提心者當要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菩提道目標原則是不會變的,成佛的目標不變,方法是用般若智慧觀一切法,不執著一切法,因此能清淨自己內心,這是目標、方法都不會變的,但過程之間,每個人的智慧福德不一樣,有種種的法要隨時提出來,所以世尊再提出原有的槪念,發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是我們發菩提心的重要觀念

發心以後當然要練功夫修心,隨緣做眾生的工作,如果沒有去做的話,就是菩提心發了但沒有動力,沒有去執行,這樣不是真正發菩提心或有的因緣還沒成熟,發了以後受菩薩戒後,還在學調伏其心,降伏其心,或個性還沒有轉過來,智慧還不具足。

有的過去修小乘自我解脫,不太喜歡攀緣,喜歡自己修自己,等待因緣去轉,雖然過去世也許也發過菩提心,但有的就還沒有真正去行菩薩道,所以降伏其心的過程很久,尚未跨入滅度眾生的工作,一切都因果嘛!有時也不必太急,你說哦!過程這樣,有的人這樣,有的人那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真行菩薩道。有的人出家一年、兩年,就到處講經說法,也有很多信眾在聽,有的人出家十幾,二十年,沒有真正度眾生,只是隨緣,像這樣講起來都和過去因果有關係所以三大阿僧祈劫之間,哪一世走的快一點,哪一世根本沒有進展,這種現象有的,所以世間相不能一槪而論

我們懂經文,不要說絶對怎麼樣,反正知道過程是這樣,朝著方向,依世尊所提過程去走,今生能走快一點最好,難得生在人間,難得聞到正法,趕快走快一點,把握今生目標、原則都一樣,自己要了解,先發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不要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麼去觀它,就不會很在意有人度眾生,如果沒有度的圓滿,就很懊惱、自責、、、等等,變成一種法的執著,能度就度,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祂要觀眾生哪個時機成熟,才現身來度他,當然祂度的是真正入阿羅漢

末法時期沒辦法,有誰發了菩提心,講經說法,那一個得到阿羅漢自己都沒得阿羅漢,別人得阿羅漢,不可能的,所以菩薩是小小菩薩,觀念懂了,我要度眾生,度了以後就不要在意它,度成沒度成,不要太在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觀念就是這樣子,不要一成不變,一直執著執著,這樣你會不安,心不安定,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也沒辦法,或者幫了他,一陣子清醒,一陣子又迷糊,你也沒辦法,我們要了解這段經文主要義理。

若還有此一心,說有一眾生實滅度者,此菩薩就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並非真正菩薩。世尊即是說若還有所執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任何一相,即是還有一法存於心中,有一法在就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即不是真菩薩。

  若還有此一種心,我要讓一切眾生,或一個眾生實滅度者,這樣執著的話,此菩薩就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學無上正等正覺的法,就是做了不要執著,不做,因緣不成熟也不要執著,這樣才能自在,如果還執著,我有眾生要度,這樣不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你還在執著,如果是發菩提心在度眾生沒有錯,有的人比較心裡有種觀念,我是菩薩,他當然不會講自己是菩薩,像立法委員本席怎麼樣,師父我怎樣,這樣不是很好,人家稱你師父還可以,自稱師父我怎麼樣怎麼樣,還是有種執著,我是比較大,我是師父一樣,就是有我相,我相還沒有滅,當然自稱菩薩就不對,因為你還有我相,如果還有眾生可度,那你還有人相,還有眾生相

加上有時很怕死亡,年紀輕輕就死,覺得很可惜,來人間一次不簡單,還不到一百歲,一百五,就要死有點不大甘怨,難免啦!你要真正全部放下,你說我不是怕死,但我想多活幾年,多度眾生,多幾年講經說法,難免都是一種壽者相,當然壽命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也不必輕易放棄,留下來就要有事情做,自學利他一定要好好利用,但也不要太執著,如果身體不行就走了,五臟不能讓它壞掉,五臟壞掉,不走也不行,所以要吃維他命,不吃維他命,老來五臟就會壞,如果其他的障礙,都可以化解,五臟壞掉,要換肝、換腎、換肺、很少人換肺,換肺就完蛋,來不及切,不呼吸也不行,換心,換肝,換腎可以,但可遇不可求,那裡有說要換肝、換心就換了,你要去買肝,買心不簡單,所以好好保養五臟,稍微不正常就要調理沒有壽者相,也不是說身體有問題,不要理它,不要理它的結果,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毛病就來,稍微身體血氣不通,就要化解,化解不是怕死,好好的也可以死,不是病才要死,像龎居士說走就走,聖人要死亡很快,身體好好的,說走就走

我們有肉體才能工作,身體稍微氣不通,就要讓它通,這一個禮拜以來,大腿內側不正常的抽痛,以前都是痛外側,外側太習慣,膀胱經膽經、胃經,現在內側肝經,對不懂或沒有經驗的現象,有一點疑慮,這是怎麼樣,怎麼化解昨天終於用肩立式,三更半夜,一點,二點,三點,五點,做了兩次倒立,一次二十幾分鐘,好一點,又墊腰,用木頭,所有武器都搬出來,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木頭去壓環跳,不是內側不行就解決內側,外側相關,外側膽經,膽經和肝經連結,互為表裡,反正能懂就把它處理,這樣是好一點要拖到哪個時候不知道,不能不理它,不是說怕死,如果現在能死也很好,馬上休息,永遠休息,您們老師休息休息,躺下來就休息,不起來就真正休息了。要用就要處理它,你們也一樣,不能病太久,剛開始稍微不舒服,就是血氣已經不通,尤其我們打坐的人,病不會真的發病,先血氣不通,最後才會發病,所以血氣不通就要讓它通,這和壽者相還扯不上一點關係。

菩薩如果還執著四相,根本就不是菩薩,若還有一法存在心中,就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不是真正的菩薩,所以這一段講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這是目標、原則,誓度一切眾生,做是做了,不要太執著,然後要離四相,若還有四相中之任何一相,就不是菩薩

總結一句話,實際上是沒有一個法,所謂發菩提心的,有發等於沒有發,這是我們學真正佛法的槪念,從這個題一直在繞,你要這麼去思維,第一段在講發菩提心,無一法可發菩提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無一法可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世尊問須菩提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古佛燃燈佛時代,和祂學過法,那時有學到什麼法,有沒有什麼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法須菩提答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講到第十六品為主,須菩提尊者悟空是高的,因為祂的空理悟證,才可以和釋迦牟尼佛對答,祂說據我所了解世尊所說的義理,過去在燃燈佛所,也沒有什麼法可以得到,或者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法可以得這個法,甚至於連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沒有這個法,後面總結就是在講這句話,沒有法可得這個東西,現在連讓你得的這個東西也沒有,不要有說沒有法可得這個東西,我的目標還是放在這個東西連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東西也沒有,最後講到這樣,不然執著有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以得,因為我不用一法,就可以得到這個法,執著無上正等正覺智慧之法也不行

佛言:如是,如是。你講的真的是太好了,就是這樣,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的是沒有一個法,可讓我釋迦如來能夠拿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會和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所以你未來若能成佛,哪一個佛和你授記,若是真正的授記,一定要把你未來的名號講出來,就確定一定會成佛,如果因緣還沒有形成,祂只和你講未來會成佛,但哪個未來不知道,名字叫什麼,還沒有出現,國土在哪裡,還沒有確定,這是未確定的授記。

上一次講授記,講了很多情況,像釋迦牟尼佛這時已經被燃登佛授記的名字叫釋迦牟尼所以要成佛當學無一法可得,說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那時沒有一法可得,所以燃燈佛才和我授記,說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我們學佛法,不要說在哪個地方得到什麼法,如果有這樣講,那個不是佛法,佛法可以體會,但那不是究竟法可以說學打坐方法怎麼樣,學動功怎麼樣,其實這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搭不上線,方便法可以調身調心,但真正要得無上正等覺,就是要放下,學了放下,懂了放下以後哪個時候要用,用就拿起來用,也不要說怕用,因為要學無為法不能用一法,用就用,無為法不是全部不能用,用了不執著,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了忘記它,也等於沒有用,用了就很執著就不好。同樣道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和無為法沒有兩樣,可以覺但不必在意,記憶得很清楚,覺了放下,了放下,像這樣的理念,在金剛經裡講得很清楚,一直重複這個槪念,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有一點真正學如來的樣子。

上次我們解釋到什麼叫如來,我們本來的自性是這樣,讓它恢復到本來的自性現起就是如來,如其本來具有如來的特性,我們自性怎麼不見,只會世間的一切相,如來神通變化這一部份沒有,都是被習氣毛病壓住覆蓋,所以沒有恢復到如來具足的清淨自性,也就沒有原來所具足那種神通變化,那種能力,如來的體性有什麼樣子,對一切法可以知道,但不必理它,讓它安住在法位上,諸法如義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諸法如義,我們解釋很多實相觀,什麼觀,這件事情發生,就是這件事情要這樣,那件事情發生,就是那件事情要這樣,等於讓它這樣就好了所以每件事情發生,都有其必然因果,你能學習讓它發生,然後能自在面對,這就諸法如義。

學習諸法如義,就是讓無上正等覺樣子出現,這裡面有好幾種層次,一個是方法,一個是理念,一個是自性顯露習氣毛病兩邊,所面對的一切境,一個是自在,不個是不自在,自在的是如來、諸法如義,不自在就是妄想習氣,要滅,面對外在因緣,要如何自在,做到就是如來,如來就能做到諸法如義,我們能夠平常心,面對一切境緣,就是在學真正的佛法,過程當然還是有取捨,取捨就是心有病,才會取捨,不能自在面對。

世尊為證明此種修法上的根本理念,所以,以自己過去在然燈佛處為例,問須菩提尊者,世尊早在然燈佛處,真有法可得嗎?須菩提尊者深知般若深義,所以即刻回答世尊,祂在然燈佛處無有法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即肯定須菩提尊者的說法,說若有法可學,有法可得,然燈佛即不會與世尊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無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怎麼修?所以,以自己過去在燃燈佛處為例,拿出來講,問須菩提尊者,世尊早在燃燈佛處,有學到什麼法十八般武藝都學了嗎?真有法可得嗎?這問題很高深,你說無一法可得,有時經典講你踫到什麼事情,比如說金光明經》裡,過去流水長者子」─釋迦牟尼佛有一世出生做流水長者子,池塘的魚,沒有水快死了,記憶起過去世,學到了一個咒十二因緣咒,持這個咒,可以救這些魚,祂就開始持此咒了。

這裡講的,真的你們連一個法都沒有記起來嗎?不是這樣,沒有實際的執著,要這樣吹毛求疵探討這些,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一法可得沒有錯,但過去沒有學到一法嗎?有,意思是不要執著。我們一段一段解釋推演下,法沒有執著等於没有法,沒有可學的法須菩提尊深知般若深義,般若深義祂懂不懂,面對那個境,有沒有知道那個境,當然知道,但祂沒有執著它。

我們不是石頭,石頭若不去踫它,它是沒有感覺的,我們眼睛可以看遠方,耳朵可以聽外在的聲音,雖然這些外緣和我不接觸,但我可以看到,聽到,還是有感覺石頭對於外界的因緣它不知道,沒有感覺,但你踫它,你敲它,它知道,回應一個聲音我們人的心是能覺知的般若深義就是有法、有覺、有知,但不要執著,這裡就在講不要有斷滅相,雖然實無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指出一個重要觀念,只要讓它諸法如義的存在,這個法這樣,那個人這樣,那個事這樣,讓它各安其位,你就是如來,覺而不住,真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義是如此。雖然這裡講實無一法所得,所以燃燈佛和我授記,但無一法所得之間,讓諸法如義的安住,不去執取它,不會有輪迴,這種觀念已經開始慢慢導入實相觀

所以須菩提尊者即刻回答世尊,世尊於燃燈佛處,無有法而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要講無上正等正覺,無一法可悟,如果要講有學到什麼東西,當然是有學,但我不執著,等於沒有學的觀念一樣世尊肯定須菩提尊者所說,設若有法可學,有法可得,你就是很執著,燃燈佛就不會和世尊授記,你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祂已經練功夫練好了,一生之間在燃燈佛處,經歷了很多法,很多事,種了很多善因。祂的善因以前講過,就是那一世,祂也是個梵志,修行人,聽說佛要來哪一個國度,國王要供養祂,國王私心比較大,下令全國的人,那一天的花都不能賣,國王要供養燃燈佛,做國王有好處就這樣,想做什麼就獨佔,功德要獨享結果有個女孩子,其實花已經被搜光了,但女孩子走過池塘,冒出七朵蓮花,趕快把花摘下來,藏袖子裡這位修行梵志經過這個國度時,聽說燃燈佛要來這個國度,一直想要找花來供養祂,結果都找不到花可以供養,後來和摘到七朵蓮花的女孩子交錯而過,眼睛看到這個女孩子,衣袖藏有七朵蓮花,他說小姐你那花賣給我!?你怎麼知道我有花他說我看到了!此女即說:你不能亂說,現在如果持有花者是要砍頭的、十銀兩,是不少後來她說不賣多少錢我也不賣,我要去供養燃燈佛他說妳供養什麼你又不能靠近燃燈佛,國王在接待,哪一個平民可以隨便靠上去,你賣給我,我還可能擠進去,還有希望供養。女孩子想想也是,你要買我不賣,但我給你五朵,另外你要幫我去供養燃燈佛好嘛!妳也不賣,我就拿去供養,還有兩朵一齊送你,但要有條件,以後哪一世,我生生世世要跟著你,就是要嫁你為妻。我是修行人,怎麼可以嫁給我如果你不答應,連這五朵也不給你後來没辦法都沒有花了,說我修行不能有太太,那好啦!妳以後要嫁給我是可以,但妳不要怨嘆!我如果要出家修行,說走就走,出家就出家,你不阻擋我她只答應每個人都會退一步,這樣說了。因為要花供養的事情,就結未來的夫妻緣,經典裡是這樣講的。

他就拿這七朵花去了,去的時候一直擠擠擠,擠進去,因為他男生比較會擠,像有點修行氣派,溫文儒雅,人家總讓著點。然後看到燃燈佛過來,剛好路上有點水,有點髒東西,的恭敬心多大,馬上趴下去,頭髮蓋住不乾淨的地上,讓燃燈佛的腳,踏過他的頭髮,這種恭敬心供養心,燃燈佛心裡知道,菩薩才有這種心供養,具足善根,所以後來才和他授記

七朵花供養,及把頭髮鋪在地上,讓祂走過去,有水、污泥,所以燃燈佛和他授記,你未來會成佛,號釋迦牟尼供養花的女孩子就是耶陀羅,耶陀羅雖然嫁給他,其實沒有同房,釋迦牟尼佛證到菩薩境界,已經沒有淫慾心,結婚只是表相,結了婚就各生活各的,雖然父王給他好多宮女,天天陪他玩,也不會高興,他不會去玩淫慾行為,那你要問,羅睺羅怎麼出生的因為他父王說你要出家不行,我還沒有國王的傳承,怎麼可以出家,不然你不生小孩,你走誰接王位,不行後來沒辦法,菩薩說生小孩還不簡單,進去看到耶陀羅在那裡,手一揮,耶穌陀羅就懷孕,菩薩有神通,有變化力,所以就這麼受孕了我們想耶陀羅是凡夫出生,釋迦牟尼佛也一樣,我們不要用凡夫的眼光在看聖人,他是沒有經過行房就受胎的宮女就去報告國王,他的媳婦懷孕。羅睺羅後來沒接王位,一方面是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被毀滅,二方面是羅睺羅也出家,有時人算不如天算這是講過去的一段故事,讓你了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燃燈佛時授記,它是有因緣的,修到一個程度,踫到哪一個佛,專心供養祂,誠心供養祂,祂說你已經修到無一法可得,謙卑恭敬,佛就會和他授記。

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個成就如來道的人,深知諸法如義之道理,不執取一法,不捨一法,學習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具足一切智,就能如其義觀一切法,不為境所迷,不為習所牽,這就是覺悟者的知見。

法華經裡的一句話: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諸法如義就是世間一切相是因緣果報的現象,不管人、事、物、等等,都是一個法,讓它這樣那、怎樣,不會在意,就是已經悟到如來境界,不執著一法,也不捨一法,不執著一法是放空,不捨一法,要用就用,拿起來也可用有的人修無為法不敢用一法我在學無為法,無為法不是像石頭一樣不動的法,無為法是方便也是可以用,真正有為法也可以用,用了放下,心裡沒有罣礙,不是一成不變的應對一切境,如果能這樣,那是真正無為,功夫太高,釋迦牟尼佛才可以做到,但祂是以化身而度眾生的。

但我們不行,我們生活在這種世間,所遇到障難,還是用有為法化解,用了後不執著就是無為,無為不是一成不變沒有動作。這一段講這種觀念,不取一法放空,該用拿來用,用完了不記得,或者說我也沒有用,用了後不執著最重要,這樣會學習出世間智慧、出出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是空、無相、無願的定,做得到的話,得到三解脫出出世間智慧就是拿起來用,用完了說我沒有用,再進入有為境界,再進入人世間的層次。 

菩薩只要是利益眾生,善惡順逆都可以做,講個字的時候,佛的法報化三身一起入此字母中,經典怎麼講,像國王一樣,統號三軍,全國百姓,他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剛剛那個國王,所有的花都收過來,每個人都不能買,我要供養燃燈佛,這樣有道理嗎?如果現在這樣,在野黨一定駡死了,這什麼政府,花自己買,自己供養佛。而我們不行,天天都過去的國王,那裡這樣,再講多了就殺頭,國王就像菩薩一樣,菩薩有時也做順的、逆的,對祂來講無所謂順的逆的,像我駡人一樣,你說老師怎麼可以駡人,我駡的心平氣和,被駡的就心不平氣不和,臉就臭臭的,哭哭啼啼當老師也有個好處,可以駡人,國王就是這樣黑白兩道通吃,做的時候,沒有善惡觀念,菩薩也是這樣,要度眾生,出世間智慧,當然是空,空做到了,入世間智慧,度一切眾生,用正、逆好的、不好的,做了都可以放下,這就出出世間智慧。有的人不敢這麼做,哦!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是在你的認知,你說我做是為你好,這樣沒有罪惡感,所以菩薩要練到沒有罪惡感。過去有祖師大德,為了要突破心裡對男女之間的忌諱,有個居士出家,從來沒有踫過女生,踫到女生好像是重罪一樣,罪該萬死,為了求新的解脫,故意跑去妓女戶,練這個心有沒有罪惡感,當然這是比較突出的例子,意思就是讓你沒有什麼是做對、做錯觀念束縛,如果真的是可以到心很安的,去做什麼事,當然他不會自己做的,為自己去做善惡事,已經覺得活得沒有什麼意義,去做這些事情,不會,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讓他得度,有的用順緣,有的用逆緣,不是只有用有為法,還用比較特殊逆因緣的法。

中國的濟公和尚─道濟禪師,不曉得故事是真的假的,也許是演繹寫的,如果是真的話,那就的是出出世間的智慧,祂要度你這個人,不管是和你修理、折磨、怎麼樣,祂都幹得出來,祂自己就笑嘻嘻哎!這個就是出出世間的智慧,心裡沒有對錯善惡分別,只知道如何把你弄上學佛的路,讓你得究竟解脫,其他用什麼法,沒有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我們一般人剛學習佛法,都戰戰兢兢,我做這樣好嗎?我做這樣會得罪誰你們有時候罣礙太多,罣礙太多自己心裡疑心病老師會不會這樣不高興,會不會那樣不高興如果我還有不高興,那我修得不好,我應該懺悔才對不要怕你做了什麼事,讓我不高興我不高興不會為我自己,隨緣發脾氣駡人,都是為了您們。我們當家常常說掃到颱風尾,要知是颱風頭,不是颱風尾,別的人事情,結果她被駡,你看是颱風頭,怎麼會颱風尾,問題就是這樣對著你,看有沒有進步,再考一次生氣她不會生氣,但是會掉眼淚,所以還不夠啊!你要如如不動,從頭到尾,一年幾個月都一樣遇境如如不動,好像沒有發生這個事情,那就對了,磨得差不多,成為不動菩薩。過去我們看祖師大德,什麼棒喝啦!什麼跟徒弟打架,你看了也覺得很不可思議

我們世間的觀念還很死板,在修行解脫道路上,徒弟和師父打架,好像是常常發生的,禪宗就是這樣,很自在的學這個法,這裡講的執著一法,或者不執著一法都不對,執著善,討論惡也不對,就是心裡怎麼去突破的觀念,當然什麼都自在無礙,平等平等,安住這個心,那就對了

越來越深了,越來越了解金剛經》講的義理,突破心裡的障礙,一層一層把你帶進去,從小學生一直帶,帶到心裡沒有什麼罣礙,對錯,善惡,道理要突破,具足一切智慧,就能如其義觀一切法,就是諸法如義,懂這件事,那件事,就這樣,就那樣,不為境所迷,不為惡習所遷,這就是覺悟者的知見。所以要能諸法如義,已經究竟了才有辦法

第二段稍微思維,理念搞懂了沒,一下子又說沒有法可得無上正等覺。再下來講一切法是佛法,不要否定一切法,捨一切法,這樣就是一切法,所以無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能執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好的要得,得了又說沒有得,很複雜,也不複雜,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學空就否定一切相,學到空就不要否定一切相,有相,無相,都不執著,這麼簡單的事情幾句話,為什麼要講那麼久,幾年都在繞這個圈子,一直在講,像龐居士講金剛經》,把尺桌子一拍,就完了下坐了,我們講了好幾年,講了一半,這是要把智慧和理念建立起來,不要執著,不是只要一片空白

 (2007.11.11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