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9)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名詞解釋(續)

9.無有法

欲得解脫知見,證無上正等覺,得觀一切法為空無,如禪宗公案名中,盤山寶積禪師提撕學人之垂語,依《景德傳燈錄》盤山寶積章:「禪德!且須自看,無人替代。三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機不動,寂爾無言。覿面相呈,更無餘事。」此三界無法之「無法」,與「無心」、「無事」同義,謂三界之事象,從根源之立場而言,乃不存在者。此公案即指示無念、無想之存在方式即真實的存在。

無有法,無有法就是無為,欲得解脫知見,解脫是自性的狀態、一種能力,知見,就是智慧、見解。有沒有解脫,要逆境來考驗才知道。逆境來時,你心不動,那就是有點解脫能力,接著能有知見,可以自在的化解那種境界,不受它影響,才是解脫知見;如果沒有境界來磨,你說你修得多好都未必是真的。當然解脫知見,一部份是用定力,再者就是空性顯時,自然能面對那個境不動,逆境算是初級的境界,如果順境你也不動,表示你無欲,無欲則剛,當然這裡不是剛,是無欲則定,定以後,空性益顯,智慧益增,知見就具足。你當下不亂,過一陣子,原來是這麼一回事,你自然會去悟,自己去悟,一個人修的好不好,就看他的舉止與行為。你說那到底誰是開悟了?我們怎麼來看?是心平氣和的,是話少的,沒有主觀意念分辨好、不好的,就是修得好的。自詡修的多好、懂了多少佛法、寫了幾十本書,那一定修得不怎好,釋迦牟尼佛哪裡有寫過書?沒有出過書,這樣看人還看不清楚嗎?其實很簡單,不會搞怪力亂神的就是修的好,因為修來修去就是在這個心地到底有沒有清淨?你聽佛法聽那麼久了,心清淨了,不惱眾生,什麼都好的人,那就是修的好。

這裡講無為法,當然是我們《金剛經》所標榜的,般若智慧也是從無為法出來的,從修忍辱、安忍上來而成就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就有解脫知見,得解脫知見,而證得無上正等覺。正等覺,是悟平等法,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當然是無上;什麼叫做正等覺?你對外面的人事物,沒有這個好、那個不好的觀念,如果你嫉惡如仇的話,就沒有正等覺。這個人壞,我不理他,這不行,這是自己本身沒有正等覺。我們常講,你雖然有慈悲心,但是不夠大!這些也是障礙你的正等覺,如果你能夠接受他的錯,接受他業力所顯現的惡,那就是有大慈大悲,你先有這個觀念,你才有正等覺,所以,要證得無上正等覺,沒有別的法門,只有一個,你得觀一切法空無,就是有法、有人、有事、有相,你也要觀它沒有,你心裡面沒有,它外面就沒有,你心裡面如果有主觀意念的話,外面的人事就變成你的負擔、煩惱,本來人就是人,事就是事,物就是物,各不相關,如果變成你的負擔,就是你心不清淨,你自己心不清淨,就看外面的人事討厭。這是很現實的事,在你的眼耳鼻舌身上,每日的生活間之事物都在考你。

如有名的公案禪宗公案中,盤山寶積禪師提撕(提撕,就是耳提面命,天天這麼講、這麼講,像我天天跟你們嘮叨一樣,如果你智慧高一點的話,三言兩語就能夠悟道了,上根智慧不就是這樣嗎?這個寶積禪師也是老婆心切)提撕學人之垂語,依《景德傳燈錄》盤山寶積章:「禪德,修禪的這些大德!且須自看,無人替代,不管你怎麼樣,外面的境或內心的境,境自歸是境。如果內心的境,自己的業,自己受,沒有人替代。三界無法,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一法你執取的,就不會得到三界的果報,如果你一執著,當然就得到三界的果報,沒有跳出三界;既然,無法,你又求什麼心?何處求心?不必求心,安住你的心就好了,心不平、心亂、心起瞋欲心或者無明心,你能夠安撫它就好了,所以,心不平,你要怎麼讓它平最重要,其實也無所謂平、不平,你不去理它,它自己就平了,你如果執著,愈往迷糊的方向去執著,當然愈背道而馳,你不用一法的話,也無法可用,也無心可安,是不安而安。

四大本空,地水火風,雖然因緣和合,但,一切法本空,我們在觀一切法無生,就是用這種理念去觀,如果你愈不起心動念,有什麼觀不觀?反正法是法,我是我,內外當都自在。佛依何住?四大本空,佛依何住?哪一個佛性可見?沒有一個佛性可見,佛性在哪裡?不必去追逐這些,沒有一個佛可依住,璿()機不動,銳利的智慧,所面對的一切現象,如果你不去執著它,它就不動,如果,執著,不管是順的、逆的、好的、不好的,你一執著,心就動了;所以,《阿含經》裡面有講到這些,心怎麼不動?如果想未來,那就是動了,動搖;如果想現在,心也是動搖,想要,是動搖,想不要,也是動搖;想好、想貪都是動搖。什麼是不動搖?無心,就是不動搖。個性、習氣如果還沒有到那個境界,難免都是左顧右盼、想東想西、考慮過去策勵將來,這都是動搖,修佛法不能這樣子,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是要設計規劃好一點,才不會出紕漏,出世間法,都是不動最好!

寂爾無言,讓你的心寂寂然的不動,處在那裡,不必言說,不必起心動念,不必去思考,很簡單的事情。覿面(見面)相呈,面對面的呈現你本來的真正的自性,更無餘事,坦蕩蕩的把佛性現起來,面對那個境不去執著,就是實相觀,我們常常在講實相觀,更無餘事,還有什麼罣礙的?既然不動了,璿(機)不動, 自性不動,有動是因緣,不動是自性,你懂這些就是佛法了,你學了那麼幾十年,繞來繞去還是這個,昨天講的,懂一法,就知一切法;懂一義,就知一切義,何必學那麼多經,除非你要行菩薩道講經說法,這才要學很多,開展智慧。自修一偈、一經已足矣。

此三界無法之「無法」,是說這三界,不能有法,如果有法就會犯三界果報,這裡無法,就是跟「無心」、「無事」同義,你說我有心,有心就是心不定,有事就是心不能接納外界,所以就有心就有事,就有動。何是真不動,為什麼平時可以屌兒啷噹,遇事卻可以不動?法爾的禪風就是這個樣子。你平時可以講話、不禁語,但境界來考時,你都可以考一百分不會迷糊,那你盡量講話沒關係。如果你做不到,那就少講話,學空觀,因為起碼你腦筋在動,嘴巴不講還好一點,能夠慢慢練到有事時,面對事而能夠無心、無法、無事,這是最重要的。因緣來了,如果你還在那裡一問一答,鑽牛角尖,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在思維,這都是跟修無為法背道而馳的,沒有辦法修的好,當下能夠立斷,封死你的念,這麽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做不來?做不來,就是無始劫薰習的習氣,沒有那麼快就能斷,所以,大考大成就,小考小成就,不考不成就。你不要再抱怨為什麼不說清楚講明白?講明白,佛就沒得考了,魔也沒得玩了,講的不清不楚,讓你迷迷糊糊的,自己去證悟,去自了,不可說,是不可說。

謂三界之事象,從根源之立場而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現象,有那個現象就有因,有緣,乃不存在者,如果你現的那個境,你不執取它,它化了,滅了,就不存在了,就怕你執著它,看到花盆的花就想摘,花盆的花不能摘採,採了就不自由。老師你說給我們聽聽看,你現的一切現象,不要去執著,它,沒有立場,沒有立場的話,對立的關係沒有,一切相就不存在了,這很重要的,佛法講了半天,就在講這個而已。

此公案即指示無念,無念,不是不要起心動念,你可以覺知,但不要有第二念、第三念,覺知是第一個念頭,如果你連覺知都沒有的話,豈非與石頭無異?不一樣!石頭你敲它,它還會出聲,而你沒有覺、沒有知,怎麼可能,這樣連石頭都不如?不可能!有覺知,但是只有第二念,放寛一點,第二念可以,你分別起就是第二念,但不要有第三念,好壞分別想不要加進去,就沒有第三念,修行就是這麼現實的事情,無想之存在方式即真實的存在,你沒有第二、第三念一直想下去,這種無想的境界如果能存在,你覺知,然後不動,實相觀自然就現,般若智慧也成立了,就是這麼現實的事情,你修行就是在練這個。無事怎麼練?沒有事不能練心,有事才好練心,有的人三二天考一次,當然考久了智慧就會增長,不要每次考都考不過,惡性循環,如果你當下能夠四兩撥千斤,現璿機不動,這個考題就沒有意思了,下一次就沒有了,再換別的考題,這就是你拜佛、學佛的好處,隨時隨地都在考你,隨時都要小心。

 

無有法以三階段之觀念來闡述,(1)先觀「諸法無我」,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並無「我」)之實體。即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相互依存,無實體性。有為法雖有作用,然不常住;無為法雖常住,然無作用。(2)「諸法無相」其相指特質,現象界一切萬法皆為因緣假和合而生,實無固定不變之相。蓋諸法既為假和,即無自性可言,亦即無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故知宇宙人生之現象萬法,並無任何固定之相存在,僅有剎那生滅之不斷連續狀態而已,如此觀知諸法無相。(3)「諸法實相」諸法是屬世間與出世間之一切萬法,乃差別之現象、隨緣之事;實相,其真實之體相,乃平等之實在、不變之理。為大乘佛教之表記,相對於小乘之三法印而稱大乘一法印。根據大品般若經卷十七深奧品與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所說,諸法實相唯佛所自證究盡,非名字、語言所能顯示。蓋外道、聲聞等亦皆期望就諸法究明其真實相,然般若等經則以彼等所說未達究竟,而以不可得空為第一義真實諦。

無有法以三個階段的觀念來闡述,如果絶對的無有法,就是無為法,那就不必談了,然而修行也並非人人都有上根機,一講,心就不動了,大多是慢慢一段一段去修。

(1) 第一階段先觀「諸法無我」,一有那個法現,有哪個逆境現,你的瞋心被勾起時,你對著瞋心讓它裡面沒有你!沒有我!沒有我!如果你不這麼提醒自己的話,把「我」陷到瞋心裡去跟它狼狽為奸,你就看不到你自己的清淨覺心,如此「諸法無我」沒有做到。一件非常重大、不可理喻的事加諸在你身上,你會真的無我嗎?這個要練,你開始做不到,所以要先觀,無我,裡面沒有我、沒有我,這麼訓練久了,你當然會有點力量,你會鬥得過那個妄習的心。

這個無法,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並無「我」之實體。如果有為法現,你把你的我的觀念抽離的話,你不會陷入那種困境,是你的妄想習氣在發脾氣,妄想習氣在哪裡?你把”我”抽掉的話,它就不見了,它就像汽球一樣,戳破的話它就沒了,因為有這個瞋心,把「我」帶進裡面,二個一體以後理直氣旺,聲勢愈大,不去看實體、不去看無為,「我」跟妄習合一,當然錯誤膨脹,這是修佛法的大忌。一切法,有法,住無為境,法裡面不要有一個我的實體。

問題是要怎麼做才能做到無我?這才是關鍵,你講要無我的實體在,怎麼做?根本不要去講有我、無我,就是不要去動到它,坦蕩蕩的去面對那個法,不要去起心動念,這是最高段的。上面還講不動搖,你修解脫就是不能動搖,這個心一動搖,道業沒好,你這樣一晃動,糾沒完沒了;把它打死掉,打死掉這個我,就是把它湮滅掉、戳破,它就沒有心可動。南傳《沙門果經》云:用四念處修行,其過程是:從”專注”開始,修入─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不動搖。簡單講心先要柔軟,心柔軟才能適應一切業(無執),才能得穩固,最後得不動搖的自性。

你自己要去思維,我常常講佛法沒有道理可講,要聞思修,從開始修佛法就知道聞思修很重要,聞思修入三摩地,你為什麼聞思修那麼久還沒有得到三摩地?三摩地(samādhi)是正定,sa是諦,是我住菩提義,dhi是以法界為根,samādhi合成梵字即是正定。因為你沒有去思考、去思維,自己爲什麽會迷糊未來再發生的話,我要怎麼去預防上智慧的人,根本自心就不動,璿機不動,哪裡有什麼商量沒話講,不通商量反正就是不動;次機的,你去思維,我到底差在哪裡為什麼考不及格沒有上等智慧的人,就是這麼先觀諸法無我,無為法跟有為法之間,要怎麼去思維、修入?

即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你要吵架也是因緣生的,要被駡也是因緣而生,要發生任何事都是因緣生的,都是相互依存才會起法,但是這些法都是短暫無實體性,因為只有空才是最真實的,其它妄起妄滅都不真實,你要抓它抓不到,空你可以抓到嗎?雖然空你抓不出來,但你可以感受到空寂,面對一切境那種空寂的現象,這麼去思維,你不起動念有一個覺知,雖有一個覺知,又似有一無所事事的心安在那裡,有風吹草動你馬上覺知,這就是有點自性顯露的樣子。你要見佛性、見自性,也會經過第八意識現起自心性妄想之相的過程,沒有這麼走一回的話,都是假的。所以過程一定要清楚,剛開始的現象,好像是,沒有錯,但是境界來,你沒有這麼磨練的話,就不是!因為你做不到以上的諸法實相,要這麼慢慢去思維,要從有法慢慢修到第三階段的無為。

有為法雖有作用,但它不常住,法都會滅,諸法從緣起,緣滅法滅,這是必然的一種因緣現象,它不會永遠住,一定有滅的時間;無為法雖常住,然無作用。它沒有什麼作用,這是你要去找的,你要去學習的。所以,昨天你學習咒語,我告訴你學咒語是利益眾生,這階段我學的不好,我利用咒語來增長智慧,來增加定力,開展智慧,是可以的。到最後,如果碰到自己逆境來時,還是要用無為法面對,不能唸咒語,如果你用有為法來唸咒持咒,那怎麼證得解脫?你要依賴佛菩薩的力量,那不能解脫,你還是在求諸佛菩薩來幫助你,度過這個劫難,那怎麼能夠叫做解脫?沒有!你學咒語是為利益眾生或為利益自己,但等到智慧慢慢成熟了,就要用無為法,因為它能夠常住,但是又不用,你要學到這個境界,後面這幾句話,就是第三個境界。

 

(2)「諸法無相」,把”我”抽掉的話,還有相,那這個相要怎麼破?先從內安撫自己的我,都沒有一個我,現在對外界或者對心內的念頭,諸法把它看成無法,其相指其特有本質,現象界一切萬法皆為因緣假和合而生,因緣和合就是你妄想所引起的,從外緣就是實際有種種的非人、鬼神或什麼的靠上來,因緣和合才產生一切法,如果你不能體會到這個層次,沒關係,你就觀你的內心好惡,心法起滅起滅,不管它是好或者厭惡,你都把它慢慢安撫下來,不觀為真正有那個法,實無固定不變之相。它會變,你執著它,它愈來愈重;你不執著它,它愈來愈淡,變來變去主要依據什麽?就是你的心習。到底執不執著?愈放下愈沒有事,愈拿起來就愈糟糕、愈鑽牛角尖、愈迷糊。放下!很簡單一件事情,為什麼放不下?就是不甘願放。想放,放不下,那就是習氣太重,不甘願的心,要怎麽樣才能夠安撫它,讓它願意放下?你們的困境就在這裡。

到底怎麼放下?遇到自己的事情、親人的事情,關心則亂,當然就迷糊了,愈關愛愈迷糊,你如果不在意,放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都放下,反而能過關沒事了,這就是諸法無相,你要怎麼讓它變成無相?理念很簡單,幾句話就講完了,你境界來時,才能去體會這些,我怎麼放不下?我怎麼放得下?如果諸法無相做不到,那是你主觀意念太重,你要這麼從源頭去思維,因為你常常有這些執著,善、惡、好、壞分別心太強,學佛法不能分別心太強,否則你就算有慈也不夠大,有悲不夠大,如果你夠慈悲,他有錯你就去愛他的錯,接納他的錯吧!這就是大慈悲;如果你也不去接受,也不去應緣,也不看進去,那是最好不過了,就是無為了,本來就是要這個樣子,但你做不到,對外境還有很多分別心,這樣就是有執著,你要去接受,把你那個不以為然的心擺平,做到平等心,就有辦法大慈大悲,這就是修得好的,是我們要學習的。好與壞,都是因緣和合而起的法,沒有固定的相,你心變它就變,當然,你心不變,隨緣,該怎麼樣就會怎麼樣。

蓋諸法既為假和,即無自性可言,自性,在《解深密經》裡講的是無自性,連圓成實性都無自性了,何況是遍計所執性,這種妄執性更是無自性,是以,亦即無有常住性、獨存性、實有性。常住是永遠不變的,永遠都存在。哪裡有這種東西?只有空性!如實存在的這種自性,哪裡有?沒有!因緣滅了它就滅了,故知宇宙人生之現象萬法,並無任何固定之相存在,僅有剎那生滅之不斷連續狀態而已。如此觀知諸法無相隨時都在變,這個變,聖人他們為什麼可以解脫,因為他們不執法相,所以他可以慢慢的修一切有為相,變無為、變空。至於修得好不好?就要看諸法無我學習得好不好?心去抓它多少,就現多少因緣和合的相,如果你不抓它或者只抓百分之十,那反彈回來百分之十的果報現,還可以承受。所以你修的好不好,就看你對這個境的執著有多少,你執著的重它反彈就重,你執著的輕它反彈就輕,是緣在轉,業力就是這麼隨著在轉的。

在第二階段,你還沒有辦法把握如如不動的看這個相時,你就盡量少提起一點、少拿一點。你說怎麼別人沒有那麼考?我怎麼那麼冤枉,天天都在考我?人家在考,你看不到,你只有看你自己,你沒有看別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主要是你在面對事情時,怎麼去安住這個心?講來還是跟過去世的修行有關,一念轉就沒事了,一回生、二回熟,沒有第二次的,被騙一次可以,怎麼被騙第二次?你要怎麼如如不動?你們都不要去管它念頭是真、是假,都不理它,它好像是真的,後來又不是真,好像是假的,假的卻又成真,真就真有什麼關係?你要很自在承受啊!你那個念頭起滅起滅,你都放不下它,它當然就天天來攪和。諸法無我,你偏要把我加進去,諸法無相,你看到偏又要把相抓進來,當然搞得天花亂墜,你來問我,要我說清楚講明白,我講了一百遍,你還是迷迷糊糊不明白,我寫在這裡「諸法無我,諸法無相」,這八個字背一背,可以做到,諸法實相就現了,就這麼簡單的事情,要修幾十年嗎?把這個心打死不就完結了?

 

(3)「諸法實相」諸法是屬世間與出世間之一切萬法,乃差別之現象、隨緣之事;實相,其真實之體相,乃平等之實在、不變之理,事象在那裡就是在那裡,你懂了,就放下,不要再起心動念,你們修得不好,就是起心動念去抓內心的那個念或去抓因緣和合那個相,永遠走不出來就是這樣子。不要去加以思考,都不必想,你安住這個心就好了,想什麼?事情就是事情,只要你的心住,實相就現了,這麼簡單的道理,你怎麼搞不來?佛法那麼難嗎?心擺不平才難!所以,世間相、出世間相、一切萬法,都是有差別相,那你如何去破解這個差別相?就看你心定多少,心定,差別相就沒有,那世間法、出世間法不是一樣嗎?有為法、無為法不是一樣嗎?有為法變實相觀,無為法本來無有法,那不是自在嗎!就是這麼回事而已。如果你做不到沒有差別,那就隨緣,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安住這個心,不要有一個我,不要有一個相,觀一切法無相,那就是隨緣,你要實相,實相,其真實之體相,乃平等之實在、不變之理,你把它看成法法平等平等,平等觀一切法,法就是法,不要說有好有壞,這就是平等,逆境跟順境,你不要去分順逆,這平等不變,是大乘佛法修行上要去體驗的,為大乘佛教之表記。

相對於小乘之三法印,實相觀就是大乘的法印,稱大乘一法印。根據《大品般若經》卷十七深奧品與《法華經》卷一方便品所說,諸法實相唯佛所自證究盡。當然,我們懂實相就是這樣,但是,我們做得不夠實相,你說我看這個人做這件事來惱怒我,我把他看成不惱怒,這是實相,但這太粗淺了,你要看的對象至少是六十億人口,每一個人你都可以觀照到,他做的大小好事、壞事,你都可以照單全收面對他,當然這沒有神通是做不到的,現在是假設你有神通的話,這個人不管做了什麽五逆十惡之事,你看著他心裡面對他一點評論都沒有,照單全收。能夠這樣的話,因您心已淨了一點,你就可以擴展到觀第二地球,觀第三個世界,觀千萬億個佛世界裏的所有眾生。如果你有慈不夠大、有悲不夠大,就沒有神通力,沒有神通力,只能在這裡紙上談兵,實相觀也只是觀你周圍的人事物,佛法如果只是這樣,就太粗淺了。

現在你還在觀人的層次,生老病死而已,光看跟你比較親近的人的生老病死,你就很受不了,那你還怎麽看眾生裡面受天報、受地獄報下油鍋?如果你觀這些相都能夠不動心,這種實相觀才是真的。為什麼我們沒有神通?因爲我們心不淨,真正的實相觀還做不到;阿羅漢可以觀三千大千世界,他心淨定力夠,可以觀三千大千世界以內所有眾生的好壞果報,面對各種現象而不動心,沒有憂喜怖畏。這實相,我們是有點,但不夠大,天天在人的層次掙扎。到了有一天,你心清淨了,有宿命通時,你知道很多未來事情,可以觀所有人類、所有眾生、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的果報而不動心,沒有憂喜怖畏,那這個實相觀就夠大,那你真的就是阿羅漢了,再修下去就是大菩薩;菩薩來來去去,十方國土眾生都能夠觀照到,祂這實相觀更大;佛的實相觀怎麼樣?所有佛剎土裡面的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衪都知道,哪一個要度、哪一個時機還沒有成熟、哪一個如何?衪清清楚楚的,衪能夠如如不動。給你知道很多事情,你安得住嗎?你現在不知,什麽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這種實相觀能做到,實在太膚淺了。

然而即使是膚淺的實相觀,你現在在修行,也還是這個階段的目標。面對一切世間相、出世間相,如果你能夠不動,今生給人欺辱、委曲了,或是反過來講,你過去欺辱人家、見怪人家,現在所受的因緣果報都清清楚楚,能夠雲淡風輕,不去受它影響,這就是有現在能夠做到的實相觀。佛法有太多的層次,光表面上這種實相觀,你就已經被搞得迷迷糊糊的,再讓你知道未來,知道世界眾生的因緣果報,能觀下地獄,看到十八層地獄是什麼樣子,升天,像善住天子一樣天天跟天女玩樂,七天後要死掉,死後墮落畜牲道,旁生七世,你知道你的未來會這樣的話,你的心還動不動?放得下放不下?現在我們跨入陀羅尼門,很多經典,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以前所造三惡道的業,專注誦一個咒,就能夠把這些業消掉。陀羅尼利益一切眾生,因緣好不好沒關係,只要讀到一部經就受益了,這就是大慈悲,相較於你以心力度幾個人、度幾十個人,杯水車薪,經典整理好的話,有緣可度千億人,這才廣大,菩薩做大事就應如此。

諸法實相唯佛所自證究竟,非名字、語言所能顯示,衪是究竟者,衪能夠展現出無量功德。蓋外道、聲聞等亦皆期望就諸法究明其真實相,外道也想,聲聞小乘法行者他也想,大家要學法,總是要學最究竟的,但是,他們受智慧跟法門所限,沒有辦法修到真實相,我在修大乘,我有真實相吧?沒有!嚴格說起來你是有真實相,但不夠大;真實相,不夠究竟,你不要得少為滿足,等到有一天你能像佛一樣具足無量神通智慧,你能夠知道很多事而如如不動,那你就真的做到真實相。小菩薩、中菩薩、大菩薩的實相一定不一樣,我們要建立這種觀念,不要得少為足。

然般若等經則以彼等所說未達究竟,小乘、外道他們也想要究竟實相,譬如在禪定之間所看到的一切相,那是相沒有錯,但是,他執著為真,他不知道那是因緣和合而化的,他不知道那是自己自性感招到那個境緣所現的相,他執著它為真,沒有辦法實相客觀的觀它,他雖然也可以做到一境性,但是沒有辦法去預防那個果報的因,死時升天去受報,這個也是不明究竟,所以《般若經》講未達究竟。雖然你沒有看完《般若經》,但是,你讀《金剛經》,應該知道所有的法、過程之間的一切現象,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真正的第一義諦,如此你就不會裹足於半途,今生你已聞佛法,要趕快用功、要趕快把這個心解脫出來、要能夠自在、要有實相觀,這樣才是究竟學佛。

 
   《大智度論》認為諸法實相即般若波羅蜜,謂世俗所說之諸法實相,僅為安國保家,並非真實;外道所說之諸法實相,皆墮於邪見法中,心有愛著,故非真實;聲聞法中雖以無常、苦、空、無我等觀諸法之實相,然彼等僅自求解脫老、病、死苦,不為一切眾生,不具足智慧,故未能究竟實相;唯有菩薩於初發心即發大弘誓,起大慈悲,供養一切諸佛,以大利智捨棄淨觀不淨觀、樂觀苦觀等妄見心力之諸觀,而觀諸法之非淨非不淨,乃至非我非無我;復捨如上諸觀,達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乃究竟之諸法實
相,此實係無有法之真實義。

《大智度論》認為諸法實相即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觀這個法有因緣起滅起滅,但我不受它影響,可以客觀的觀這個法。謂世俗所說之諸法實相,當然你在修行層次,佛從世間覺,當然在人事物之間去覺,去觀諸法實相,阿羅漢就不是這樣,阿羅漢從三千大千世界中去覺,佛,衪是從十方一切佛剎土的一切眾生中去觀諸法實相,這層次差別很大。我們只以最小的範圍來學習,所以,我們僅為安國保家,並非是真實的實相觀,還是太粗淺,不是真實的實相;外道所說之諸法實相,皆墮於邪見法中,他有所執著,如果是世間禪定,他執著四禪天的一境性,已經算是很好了;或者四空處定,已經是做到非想非非想的定,不得了了,不錯,那也是他的諸法實相,但那些都是不究竟。

心有愛著,你執著那個境就是愛著,故非真實,沒有客觀對待那個境,就是非真實;聲聞,這些四果阿羅漢,法中雖以無常、苦、空、無我等觀諸法之實相,有點斷滅,諸法之真實是有,是有點樣子,然彼等僅自求解脫老、病、死苦,不為一切眾生,不具足智慧,故未能究竟實相。究竟實相,這是大菩薩跟佛才有辦法。你的實相觀到底做到沒有?要依你的能力去感受,你可以觀照到多大的世界,多少的眾生?最完美的就是如來,衪可以觀照到一切佛剎土裡面的所有一切眾生,好壞衪都可以自在觀他們,哪一個因緣成熟?該度,就度!那一個尚未成熟,受報,那也沒有辦法,哪裏有人作法會,有因緣要唸破地獄咒,讓地獄眾生稍微休息幾天,這都要有因緣,所以說沒有度也不著急,度了也沒有什麼可高興,度了一切眾生,無一眾生可度,學到最後就是這樣。

唯有菩薩於初發心即發大弘誓,起大慈悲,供養一切諸佛,以大利智捨棄淨觀不淨觀,小乘修淨觀不淨觀,觀白骨觀,觀這個肉體不是我,觀它是假合,觀死屍膨脹、腐爛、流膿水、發臭什麼的,觀身體氣旺就很快樂,修這些樂觀苦觀等妄見心力之諸觀,這對大乘佛法而言都是不真實的。是不真實,但是他們這麼修可以得到神通,可以悟到基本的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但這對菩薩法來講是不究竟的。而觀諸法之非淨非不淨,乃至非我非無我,菩薩可以觀非淨非不清淨,觀非我非無我,沒有偏哪一邊,如果偏哪一邊都不對,實相觀就是安住在那個現象上,不去說好壞,不去看它有我無我,都不去講這些,反正就是如如不動面對那個境而已,這不是很簡單嗎?

譬如你心起一個念,不好的念,死亡還是火災什麽的念頭,你就觀著它,不要相應,這樣你會害怕嗎?會害怕的話,就會心慌意亂,恐怖就沒有實相觀,你在心起心滅之間都不去理它,管它起什麼念都不去理會,這裡面沒有一個我,沒有我,也沒有一切不如意的事,只是一個念頭而已,不管它真假,它若是真的,來就來,它如果是考試,那就是假的,這樣的話還會有什麼問題?你們就是捨不得不去看,你們看到一個念頭,不知是真是假,接下來是會怎麼樣?就想看下去,這種念頭一起就完了,想知道未來怎麼樣就正好上當,有一個想知道未來事要怎麼發展的心,哪裏還會有實相觀?你一定還在迷糊,考鴨蛋,這就是太好奇,實相觀就是不能動心,不能太好奇。已經講多久了?老毛病還是老毛病。修行不能動這個心念,這念頭起滅起滅,你都不管它,如果那個念頭起滅起滅,你抓住它,是真的嗎?那就沒完沒了,修行差別就在這裡,這一差就差多少?少則五百世,多則或許幾千刼。

復捨如上諸觀,再進一步的,捨去上面所講的各階段的觀法,什麼諸法無我、諸法無相、諸法實相觀,都不要去觀,達於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不必用嘴巴講什麼,心行處滅,心也不要動,潛意識裡幻起幻滅的意識心,第七、第八意識所現的法,都不去理它。行是講非常微細的心念,用近代的話來講,就是潛意識裡所現的相,你都讓它滅,不去動心、也不動嘴,身心二者都封住的話,還有什麼法?所以諸佛可以如如不動,住入涅槃就是這個樣子,如果衪不度一切眾生的話,衪就是這個樣子。度眾生因祂法身清淨,化身無量,報身圓滿三身都在度眾生,度眾生又沒有眾生可度,衪的究竟相是這樣子。

那我們現在要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禪宗常提的,不以嘴巴去論佛法,不去寫一些書宣揚你的佛法,有因緣才講,講是依經典講,如果不是為了要利益眾生的話根本不必講、不必寫,此乃究竟之諸法實相,此實係無有法之真實義。無有法就是無為法,無為法的真實義,就是究竟真實諸法實相。

這裡簡單做個總結,要如何修到諸法實相?三個階段,你要先從「諸法無我」做起,做到中間「諸法無相」,最後做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解脫,但是諸法實相有不同的層次,你有沒有佛的諸法實相?還沒有,所以修行還沒完,三大阿僧祇劫,你證得到、證不到還不知道,總之就是一條路,這一條道路擺在那裡,菩提道就是這樣,你就要這麽去走。今天就上到這裡。

(2007.10.1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