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3)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名詞解釋

1.發菩提心()

據《菩薩地持經》所載,發菩提心有四因:云何四因,一者種性具足,二者諸佛菩薩善友所攝,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難行苦

據《菩薩地持經》記載,發菩提心有四因,前面四個緣,現在講四個因:云何四因,一者種性具足,就是你已經有菩薩種性,在過去修,累劫修,所以,種性具足,二者諸佛菩薩善友所攝,你過去也有一點因緣,所以,被佛菩薩或者其他的善知識、善友來攝受你,攝受你,你才有發菩提心的因,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難行苦,對著生死的問題或者是病痛的問題,你能夠進入難行能行的境界中的話,你也會發菩提心。一般順緣來修行的,就像種性因緣或者諸佛菩薩攝受,這是有過去因緣,你自己感覺要發起的;也有逆緣修行的,有生病的或者心有煩惱的,是為了要解決身的病痛、心的煩惱,自己就進入修行的團體裡去,這是逆緣,不管前面講的二種順緣或者逆緣,都是要修菩薩道,發菩提心的成因
 

(1)如是久遠無量諸苦,於此眾苦心不怖畏,種性具足者,所謂無始法爾

 如是久遠無量諸苦,於此眾苦心不怖畏,修菩薩道所碰到的障礙很多,難行能行,已經到不退轉位的登地菩薩,他不會位退轉,他碰到種種困難、苦難,他不害怕、不懼畏,因為累劫已經修到一個境界了,這是菩薩的種性具足,這個種,是一個種子,種子,在今生如果萌芽了,開始他就有這種慈悲心、度眾生的心,這不是今生才修的,是久遠久遠無量劫以來,就受這種行菩薩道的痛苦,因為你不是只有修你自己,你還要修眾生,要度眾生,讓他的心能夠清淨、病痛解除,好在菩薩種性具足,不會退轉,所謂的無始法爾,沒有開始的一種法的生起現象,叫法爾,法爾起滅起滅,從無始以來他己經種了菩提心,他行菩薩道永不退轉,他不會痛苦、不會害怕,這樣一直行菩薩道下去,能夠這樣打死不退的,就是菩薩種性具足。 

(2)善友所攝者,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鈍,黠慧不邪;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與他人;三者不教人惡行,亦不以惡行之具授與他人;四者終不斷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進、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進、下方便、下功德,授與他人所謂斷無上大乘令學二乘,斷修慧與思慧,斷思慧與聞慧,斷聞慧與福業,斷戒與施,如是等斷上功德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習 
 

你為什麼會發菩提心,為什麼今生會想受菩薩戒?善友所攝者,也就是說你親近到好的朋友,好的朋友懂得多,可以攝受你、教導你,你就會發菩提心,過去沒有因緣,沒關係,今生碰到好的因緣,你就會發菩提心。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鈍,你所接觸的人不是愚笨、遲鈍,黠慧不邪,黠慧是好的智慧,聰明,但,不帶邪氣、邪心,有的人雖聰明,但不正派帶邪術。檯面上那些常常引起大家爭議的人物,你說他聰明不聰明?他能言善辯,講的讓一些沒有智慧的人,分辨不出好壞,如果不從戒律去看他的行為的話,他講的佛法頭頭是道,但是,他隨時隨地都在犯戒,這就是帶有邪心、邪術。魔也會講佛法,他也會勸你為善,一個重點就是他不教你去斷淫欲,他不講這個。他也可以講性空緣起,也可以講的天花亂墜,但是重點是戒律,貪欲心不去滅、瞋心不去滅,這樣怎麼叫做佛法?佛法,都是從心裡面去轉,轉你內在不正當的貪瞋癡慢疑種種毛病。所以,有黠慧,非常高的智慧,但又帶有邪心、邪術不正當的人,這就不是善友。 

善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講實話,不去講一些怪力亂神的言語,魔,他可以化成佛、化程菩薩的樣子、化成你的親友、師長等人物來親近你、教導你,你沒有警覺的話,著相,以相為主,那可能就會迷糊掉了。譬如你看佛像,佛像就是佛,看到菩薩就是菩薩來,其實如果沒有真正的必要,佛菩薩不會現身,所以你不要執著那個境,善友會跟你講這些道理,如果他心裡面有不正常的念,這個魔他會化佛、菩薩相、親友相給你看。譬如有一位大陸的網友寫mail來說做的一個夢,明明知道是這些鬼神,化成他父親的影像跟他講話,一般我們碰到親人都覺得親切,你沒有智慧,在夢中看到這個親人就以為真的是你的親人。如果這些鬼神要淫欲你,他會化成你的另一半或以前的愛人,你的心沒警覺,沒有防備,你就會迷迷糊糊陷入那種情境,這個都是不正當的魑魅魍魎來作怪,你要懂得這些道理。如果不講這些實話的、不講這些戒律的,那就不是善友。善友會攝受你,善友有智慧,也不愚癡遲鈍,可以教化你,告訴你實話。 

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與他人,自己不放逸以外,還教你不放逸,要認真管住這個心,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不要起心動念。要如何管這個心、要怎麼管?你心裡面沒有期望,你就不會起心動念,沒有害怕,你也不會起心動念,順、逆因緣都不在意時,你的心自然就安祥;反之,你去追逐欲望或者想逃避不好的事物,這就讓你的心更放逸、更煩惱,當然善友跟你講這些道理,他自己本身也要不放逸,不以放逸具授與他人,如果自己做不到,卻教你這些,這樣也不好,這是第二種的因緣,善友鼓勵你不要放逸你的心。 

三者不教人惡行,「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古代出家人要先背此偈語,依諸於修學,犯戒律或者是自利而不能利他的種種行為都不去做。出家人第一個要學的四句偈「身語意業不造惡」,三業不造惡,三業清淨;「不惱世間諸有情」,不惱怒或者莫惱諸眾生,你對世間的這些六道眾生,不是只有人,自己喜愛的或者自己厭惡的,有情都是有輪迴的,今生、這一世都有輪迴的,無情眾生,雖也是眾生,但是,起碼在世界未滅前不會有輪迴,你起一個念或者講一句話都不要去障礙到其他有情,讓別人起煩惱;你說,老師常常在讓我們煩惱,動不動就罵我們。我是在考你,不是在罵你,如果沒有一個因緣,我罵你幹嗎?我疼你們都來不及,怎麼還來罵你?有時候因緣到時,就會罵人,你被罵的話,要很高興,考試來了,到底及格了沒有?你如果鑽牛角尖,當然考不及格。 

現在講不要惡行去惱怒眾生,那麼你如果被惱怒的話,該怎麼辦?如果被我罵,你要怎麼辦?你不用常常去想那些被我罵的道理,為什麼要在這上頭罵我?你應該回過頭來想說,我的心為什麼不平?能夠把它擺平,就沒事了。修的好、不好,罵一下就知道好不好,如果你心平氣和,當下不動但回去後又鑽牛角尖,那就是禪定力,智慧不夠。回心反思:為什麼我的心還不平?為什麼我還有不甘願的心?這忍辱法還沒有學好,無生法忍沒有學好,你自己要回觀,我們要學習「莫惱世間諸有情」;第三句講修心,「正念觀知欲境空」,你用正念來觀你的心,你的心常常會起什麼?都是貪欲。你用正念觀種種的欲境是空,不要迷糊、不要執著,不要陷入欲境裡面,六塵色聲香味觸等等的法或者名色財食睡等等的法,你都不要陷入,叫「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沒有利益的苦行,應當避免。看人家不倒丹很好,你也來不倒丹,搞得身心俱疲,你又沒有氣,學人家搞了這個不倒丹?是他身體氣機足夠,才能搞倒丹。我們以前有位同學,禪定力不夠,還要學不倒丹,每天都不倒下去睡,搞到後來神經衰弱,這種苦行就可以免了。人家不倒丹是全身氣充滿了,可以不睡覺,坐在那裡沒關係,不倒丹,有睡沒睡都無所謂,主要是讓你不睡覺,這個識神不會跑出去。有的人睡覺一作夢,這個魂魄就迷失掉,到一定境界時,不喜歡這個魂魄跑掉,所以練不倒丹,你如果沒有到那個境界要學不倒丹是無益的。像世尊六年的苦行,日食一麻麥,隨時在打坐,坐了半天當然是有世間禪的境界,但是,還沒有證悟,像這種永遠不吃飯或者日食一麻麥,這樣苦行也不是很好,衪還是沒有成就,後來衪自覺不對,繃得太緊了,放棄了苦行,所以「無益之苦當遠離」。 

這四句,一方面是自己不去造業,二方面也不把惡行加諸在別人身上、心上,然後,如何能夠用正念觀諸欲為空,淫欲心空、貪欲心也空、想要什麼東西的念都是空的,你能夠觀破它,它就起不了作用。如果是善友,他不應該叫你去做不好的事,譬如學打坐,有些外道不修佛法,不知道修行是在修心,他就教你一些怪力亂神可以吸人家真氣的能力,人家菩薩是要給人氣、給人光,供養佈施人家,但是你這師父反過來,教你如何吸人家的真氣,這種就是貪欲,這種行為對嗎?氣自己培養就好,為什麼要偷人家的氣?偷人家的氣也是有為法,更何況也不是用不完,過幾天就沒有了,既然還是會沒有,你何不自己去練?這個心就是貪欲心,而且是惡行、邪行。如果有人教你這類邪行,那這個不是善友,是惡友,善友他不會教你這個。修行,如果往外去追逐的,多是惡行。 

又譬如有的人,他會進到人家的夢裡面去,雖然他修的不錯,但是有這個毛病。佛法真懂的話,都不能動心,既然不能動心,怎麼可以用你的心,進到人家的心裡面或夢裡面去?這都是惡行,哪有在教這種法的!你仔細分辨一下也知道這不是善友,是惡友,不是正確的具德行者。修佛法,從《金剛經》一直講下來,佛法哪裡有教你一個法?沒有!教你修忍辱,這麼一路走來都是教你捨一切法,沒有一法可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沒有一法可得、可用,如果有人教你種種惡行,就是不是善友。善友,不教人惡行,亦不以惡行之具授與他人。 

四者終不斷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進、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一個人,如果這些東西他已經都有的話,你不要讓他往後退失掉。上欲,不是上等的欲望,是往上追求禪修進步的這種欲望,是比較正面的欲望。你要求解脫、修世間禪,這些都是好的,雖然世間禪不究竟,但總比你去學一些亂七八糟的邪法、邪定好;上受,就是正確的定力、正確的覺受滅掉了,上受無憂喜苦樂心迷失;上精心,精進心,精進正確,就是隨時管好你的心念,而不是說你誦經,一天誦了多少部《地藏經》,誦了十幾、二十個小時,這種唸多了經典喉嚨會痛、精力透支,這種表面身心的付出,也是精進,但這種精進要適可而止;最好的精進就是管住你這個心不要使它亂動,守在空寂,這樣你哪有什麼煩惱,煩惱來一觀就擺平了,種種的欲望種子,你的心不去接觸外境的話,你起不了欲望;上方便,菩薩有方便的這種功夫,去善導善誘眾生,他根機還不成熟,給他一個空間,不要強逼他一定要做到哪裡,這樣反而讓他會起副作用,智慧不夠的人,你就等待機緣成熟,有的因緣比較好一點,受考驗,考驗時是方便考試,不是天天考,練習的差不多了,考他一下。方便,有的人不能受考,有的人心比較神經質,智慧不夠,你要因材施教,也不能一個勁兒都用逆緣的法,該讚嘆要讚嘆,該鼓勵要鼓勵,到底怎麼做?菩薩心裡面有一種智慧,善巧方便,不是為自己,都是為眾生,怎麼讓他得到好處?如果你沒有這種善巧智慧的話,那你還不是真菩薩,這你也要學。方便是第七地菩薩特有的智慧,哪一種人要怎麼方便度他、哪一種人在緊要關頭要如何開發他的智慧、哪一種人是不能受壓力太大?這種種不同的眾生,要用種種不同方便法門。 

上功德,當然最大的功德,是無形無相的,譬如這次上網的文章,到底出家修好,還是在家修好?有人去請教羅睺羅尊者,到底出家好不好?尊者講出家最好,結果維摩詰居士聽到了,什麼叫出家最好?出家有什麼功德?就開口教訓羅睺羅尊者,真正修行是無功無德,你還求什麼功德,羅睺羅尊者說:我說出家好,也是聽世尊講的,有錯嗎?結果維摩詰居士又說了一句話,現在佛在,能夠值佛很難,你趕快要出家、趕快出家,前面罵了半天,後面又說你趕快出家,這一方面是教導羅睺羅,你不應該執著功德,二方面鼓勵人現在要出家,這是方便。真正修大乘佛法、修《金剛經》的,哪裡有什麼功德?你布施很多,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來布施,這功德比不過你誦《金剛經》、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大。福德,沒有福德性,哪有什麼功德?大乘菩薩是這樣學的,他在修上功德,是沒有著相的功德,這是最好的,如果你要把他拉下來,讓他去追逐世間這種有漏功德,那就不好。另其退下,你如果是善友的話,不會讓他退轉,失去他已有的。現在的人,有的號稱是師父,其實修得沒有徒弟好的例子我也見過。有時候沒有正確的觀念,會讓他徒弟退下,如果是真正的善友,不會發生這樣的情形,因為他看的多、證到的多、懂的多,既然得到修行的境界,不會讓他又退下,這是很重要的。不斷人的上信、上欲、上受、上精進、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 

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進、下方便、下功德,授與他人,不要把別人好的拉下來以外,也不要教人家不好的、低層次的。下信,就是有為、有相的信仰,譬如說神教,神教就是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要讓你去信。上信跟下信有什麼不同?上信,就是空無,是沒有一個形相的空理,譬如佛有法身,上信,就是信仰一切法身空無如虛空,你要修到最清淨,當然要信仰一切都無相,法身無相,這種是大乘菩薩要追逐的目標,而非信仰一個雕塑的佛像或菩薩相,這是屬於有形有相的信仰,次要的。譬如一個人很執著一個有為相,一定要看到佛像才說佛在、看到菩薩像才說菩薩在,他不知道十方虛空都有佛,佛法身都有存在,雖然他體會不到,有機會你也要跟他講清楚;反之,對一個上根機的人,不要去講有漏、有相的這種境界,讓他起信無為法。總歸一句話,你是善友、善知識,就要知道,哪一種人適合停在哪種信仰上,你要尊重他,以後有機會再開導,不要把已經有上根機的修行人,帶到下根機的境界,下根機的,你也不要教他不好的,要把好的法教他,讓他往前走、往上走,這才是善知識。 

下欲,比較簡單的一種上進的欲望,譬如他出錢、出力去幫人家,去求這種欲界天的果報。修行,有人行菩薩道,求成佛、成大菩薩,也有人求天界的欲望,沒能脫離三界。當然,每個人根機不夠,但是你不用去強調它,好!你就是根機不夠,不能修到須陀洹、斯陀含色界天的境界,那你去欲界,你就是這樣子了。就算他是適合修欲界天的境界,但是,不是以這個為終極目的,等到功德做多了,你跟他講,前面還有更好的境界,你怎麼不去學?這也是方便,階段性的帶他。善友、善知識都有這種能力,而不是一個道場,只講一個法,不管上根機、中根機、下根機都學同一個法,應該根據不同根機指導他們相當的法去修,視各個因緣來教導人家下坐。最好的是捨受,受就是定,如果你住捨受,就是沒有憂喜苦樂的覺受,都是平等觀一切法;做不到的話,那追求一下身體的快樂、心靈的喜俱感是可以,但是不能教他們以此為目標,也就是說你修不到平等觀一切法,憂喜苦樂、善惡、順逆境都平等平等的話,你起碼讓他學好的,先求一個法,來幫助他的心安定,沒有苦惱,法喜充滿,起碼先安住一下,但是,不能以這個為究竟。 

下精進,不是正精進,不是從心裡面的精進,比方表面上天天唸幾部經,這麼在用功,卻沒有真正隨時在照管這個心。看到大部份修行人都是這個樣子,這也就是為什麼他修一、二十年都不會有進步,他以為他很認真,每一天《地藏經》,早晚唸二部,一唸就要一、二個小時,很用功唸完了,其他時間就是放牛吃草,他這個心還是胡思亂想、胡亂攀緣,這是不精進,這種下精進,表面上的精進,對心根本沒有幫助,叫下精進;下方便,什麼是下方便?你給他方便,卻沒有達到目的。菩薩隨時給人家方便,但是,他的目標永遠不會放棄。如果你給人家方便,人家卻不想邁向學佛目標的話,你給他方便,幹什麼?這叫下等方便。比方所謂的財神法,以利勾之,給他方便,他也賺了錢了,但是他就是不來修行,藉佛教護法神的力量,得到好處以後,他永遠就是不來修行,像這種沒有達到目標的給他方便,這不是真方便,這是不好的下方便;下功德,就是有形有相的福報,你做很多功德,馬上希望要得到這種好報的,這比較下級的功德。剛開始入門學習的人或是不懂佛法的人,出錢、出力,難免期待馬上要得到功德。如果是善知識、善友的話,不應該以此來誘導初學的人,把這些不好、較低層次的法門教導他們 

所謂斷無上大乘令學二乘,總歸一句話,斷無上大乘,把他斷絶修無上菩提的機會,而讓他去學聲聞、緣覺二乘、小乘法,你學二乘的話,你就學不到真智慧,斷修慧與思慧,斷了修慧跟思維道理的機會。我們常說聞思修入三摩地,你聽經聞法是聞,你用眼睛聞就是看經典,不管你要用眼睛聞或者耳朵聞,聞只是第一階段而已,你要去想,想它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就要好好去做,聞思,思了以後就要去修,最重要是修,如果,你聞思了以後不去修,那你進步很慢。智慧不夠,最好還是修,能夠知道無為的修、不執著的修,這是最好,如果你沒有這種四兩撥千斤去掉煩惱的功夫,那你就去聽人家講,聽了以後再去思惟,有道理,就去做,如果你不去做,那還是光說不練,你講的再好聽,像銀行的行員一樣,天天數錢,數來數去都是別人的,沒有用。就像釋迦牟尼佛的十八種圓滿功德相,實在是太好了,但怎麼好那是衪的,我們也沾不上邊,我們也修不到那裡,你聽了,思惟了,有用,有用就去認真去用功,有時候,你迷糊了,我跟你們提醒了,你就要迴光反照,我為什麼要執著這個?我為什麼不能夠得到好處?我為什麼不能夠放下?全部放下,好的都要放下了,何況不好的?要全部放下、放下,才能夠得到正等正覺。 

《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品,已經很明顯了,要講三輪,第一輪是已知,讓你知道全部的道理,第二輪再講的話,發菩提心,以前名相有出現過嗎?有!那時候,沒有講這麼深,現在為什麼要講得更深入一點?因為第二輪要讓你已斷,已知第一輪,讓你知道道理,第二輪你聞思以後,就要去修,修了就會斷,這是第二輪,一定要去做,第三輪是已證,證得再轉,三轉法輪,你再笨再笨的人,三轉法輪都要覺悟了、要得到好處了。《金剛經》很有意思,你說這個前面已經講過了,「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在第二品就提出來了,為什麼要重新再回鍋一次?第一次是讓我們已知,告訴你要怎麼做,讓你懂道理;第二輪是已斷,要讓你斷,怎麼斷惡習?它就告訴你方法,前面告訴你,要觀它「無實無虛」「無一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這一品裡面提出新的觀念出來,要實相觀,你要去斷你內心的這些執著;到最後已證,要證得,聞思修這麼修下去,每個階段因緣成熟一定會證。 

回到善友,善友不會要你斷修大乘,而去學小乘的法,不會斷掉你修智慧,讓你不去用這個心,因為小乘只要守戒律嚴格,讓心不動,他就有辦法證到阿羅漢。如果你戒律也守不好,要學菩薩法,又不去用智慧、不去思惟,那你怎麼斷煩惱?你要學大乘佛法,就是要用智慧來轉你的煩惱,不是用定力、戒律來讓你的心不動,這是小乘的法;斷修慧與聞慧,你聽到了佛法或者你進入《大藏經》看到了佛法,你去想有沒有道理?有道理,著手去實修。一個善友不會讓人家斷掉思惟的智慧而不得修持;斷思慧與聞慧,即使再粗淺一些的思慧與聞慧,一個善友也不會讓你斷去它,連聽的機會都沒有;斷聞慧與福業,最基本的福業,雖然福業不應該執者,但是,他根基不夠、境界不夠,你還是應該讓他造福業。為什麼你聽了不受用,這表示也許你供養諸佛的心不夠,那你要趕快再去供養。當然福業也一定要有錢才能做,你沒有錢,也可以出力,出勞力來道場裡義務做一些事,也是很好的福業,你斷掉他,不給他機會,這有漏業不要做,但是這時是他需要呀! 

現在七月份,你們很多人喜歡作法會,也有的人是不想做的,從來沒做過的。有人說,不能去做有懺悔的法會,因為你哪裡有什麼罪?罪福本空,既然罪性空,做什麼懺悔?你對高智慧的人可以這麼講,他一放下,就沒有業了,然而每個人都這麼有智慧嗎?福報那麼好嗎?這種話不能夠絶對講的,有一些人就是因為業力太重,不讓他拜懺,他永遠就是走不出來,他需要這邊拜懺、那邊懺悔,讓他的腦筋清楚一點、業力消一點之後,才有可能修無為法。你不能斷人家的聞慧與福業,像惡友就是這樣,講話很果斷,不要去作懺悔的法會,因為經典上講的很清楚了,「罪福性空」,既是空,還有什麼罪?可他明明惶惶不可終日、事業不順、身體有病或家宅不安了,你還叫他不要懺悔,那他要怎麼辦?經典很多都是講懺悔的,像上回我們講的《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世尊講這部經幹什麼?不就是要給人懺悔嗎?連出家師父都要懺悔了,何況我們在家居士?你有業障,就要去懺悔,你不要說經典講的很清楚,「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都空了,還懺什麼悔?問題是他心不空,罪能亡嗎?要看什麼程度的人,講什麼樣的話,這就叫不懂方便,如果是善友,他不會講這種話,善友一定有善的、正確的觀念,能應機施教。如果這個人已經差不多了,智慧一轉,煩惱就沒有了,他不會叫他去拜懺;反之,因緣不具足的人,善友會讓他修一點有漏的功德,是善友,應該有這種種方便,不會斷人家造福業。 

斷戒與施,戒是一切菩提本,當然要去守,你不要說《圓覺經》裡面講的很清楚「守戒亦不愛、毀戒亦不憎」,那是菩薩,教導菩薩的法,不能拿來跟初學的人講,這不是善友,善友會拿這句話對大學生程度的人講,不會拿來對小學生講。不要斷人家守戒的心、布施的心,布施是有漏福德,你修布施幹什麼?《金剛經》已經到大學程度,它還是教你布施波羅蜜,你要廣結善緣,你要去布施一切,讓你的心不執著你所擁有的,這對你自己也有好處,不是只對別人有好處。 

如是等斷上功德令其退下,上好的功德讓他退轉,這樣絕對不是善友,以下功德授令修習,教他一些下功德的法,這也絕不是善友。你們要學習當菩薩,要學習眼睛亮一點,用心來感應他,這個人到底在什麼程度?不要把好的拉下來,他已經有這個功德相了,你又把他拉到下層次去,已經有基礎的,你不要教人家一些有漏功德法,追求比較低下的目標,這樣不好。佛法,這一路到解脫道、到如來成就菩提,不是每個人的根基都一樣,根基好的,你不要把他拉下來;根基不雄厚的,你就教一些基礎的法,他確實不行,你也不要斷他修福業、修善業,你讓他出錢或出力修福業,做久了,做得法喜充滿,他有一天忽然有一個念頭起來,我天天來做義工,我為什麼不也來打坐、修心?因為他已經因緣具足了,有那個能量了,別人跟他講禪修,他一聽就會歡喜,否則因緣不成熟,你跟他講這些沒有用,他不會做,因為他還在積福德的階段。眾生眾生三不等,你不要太一廂情願的都要把他們怎麼樣。你如果能夠接觸到善友的話,他讓你發菩提心,都用上面的法來利益你。
 

(3)起大悲心者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惱處,或有世界無有苦惱。菩薩生於有苦惱處,見他受苦,或自受苦,或見俱受;或見生死長久受無間苦,菩薩依自種性,性自仁賢,於四境界起下中上悲,於無窮生死無間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一者性安隱勇猛。二者黠慧專修思惟。三者於無上菩提,起增上樂四者於諸眾生發增上悲云何四力: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方便力菩薩自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發心,是名他力先習大乘相應善根,今少見佛及諸菩薩,或少聞歎說則便發心,是名因力於現世中近善知識,聞其說法能修眾善,是名方便力。 

(3)起大悲心者有四事,你看到眾生非常痛苦,起了一定要解救他們的這種心,有四個範圍:或有世界有苦惱處,有世界就有苦惱,有人就有苦惱,或有世界無有苦惱,有的世界,那裡的眾生心的程度高一點,他不煩惱,這是過去他有善因緣,他有這種能力,不煩惱,放得開,就沒有煩惱,有欲望,想要到得到什麼,當然就會煩惱,有恐懼心,害怕失去什麼,那就會有煩惱,如果你也不想得到什麼、也不怕失去什麼,那還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煩惱!世間事離不開這兩個,有世界有苦惱、有世間沒苦惱的現象。菩薩生於有苦惱處,如果你生於無苦惱處,你要度誰?菩薩就是要自利利他,你生到天上或者生到四大部洲裡面三個地方,有人類,但是,他們福報比較好,沒有很大的煩惱,那你去那邊幹嗎?去了西方極樂世界,要講經說法,你要講什麼?每一個人起碼都有須陀洹以上的功夫,他們有煩惱,有煩惱也是小煩惱,你要去那兒度誰?沒有發揮!菩薩要在娑婆世界最好,很多人苦惱一堆,一定要出生在有苦惱處,才能發揮你菩薩所學,有對象可以救度。 

見他受苦,好像自己受苦一樣,很多有菩薩心的,看到人或是動物怎麼那麼痛苦,他心裡也在絞痛,菩薩剛開始都是這樣。阿羅漢就不會了,他心很硬,他這個心都不動,他才能夠解脫。菩薩第一個心要柔軟,心柔軟,才能對眾生起救度的心,你要是一副好像見慣了,人就是有煩惱,緊張什麼?只要出生六道眾生,就是有煩惱?司空見慣了,必然這樣,那你當然起不了大悲心。看到別人痛苦,就像是自己受苦一樣,要這樣,或自受苦,或見俱受,他痛苦,我也痛苦,俱受就是你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身體心眼比較開一點的人,就自然有這個能力,眾生在痛苦時,你會感受到。有的人講作法會,為什麼我想哭?我本來不想哭,為什麼一個心酸,就想哭,一定周圍有眾生在悲傷、痛苦,你感受到,這是你跟它同一體,這自然的,你就會俱受,他痛苦,你也會感知,當然,他快樂,你也覺得快樂。就像有一位菩薩來了、正護法神來了,你覺得最近好像心覺得很舒服、沒有什麼罣礙,這表示你跟衪的心有感應。然都是無常,正的來也好、邪的來也罷,來來去去,不會天天有好日子,天天有壞日子也不會,日子總是有好、有壞,這個就是你跟眾生可以一體,可以感受到。 

或見生死長久受無間苦,沒有間斷的這種痛苦,生生死死,永遠在輪迴之間,眾生就是這樣子,菩薩你自己功夫愈大,就愈能夠感受到這些,你現在還沒有宿命通,你只是表面上眼睛看到別人痛苦,就覺得自己也很痛苦,等到你可以觀十方眾生的因緣果報,痛苦無量,每個人都在水深火熱中,這個人下一世要出生哪裡,受什麼苦,你都清楚了,你會不會更痛苦?當然會更痛苦。如果菩薩沒有能力觀這個,還好一點,如果能觀到十方眾生因緣果報的現象,你當然會立大悲心,會起更大悲的心。 

菩薩依自種性,性自仁賢,性是你的自性,仁是慈悲,賢就是有點智慧,能夠開導自己、化導別人,於四境界起下中上悲。憂喜苦樂是身跟心的問題,福報或者沒有福報,受種種不同的這些果報,或是你在六道之間的上三道或者下三道,你對這四種不同情況的人起悲心。地獄界,你還沒有到那個境界,你看不到,大菩薩可以看到,可以起悲心,鬼道、畜牲道,也是不好的三惡道,你也會起悲心,人的層次、阿修羅的層次,這算一類,如果是天界,天界你起的悲心會比較淡薄一點,憐憫他們為什麼迷糊進入天界,好可惜,本來可以修解脫道,現在還是在三界裡面輪迴,這是比較淺薄的悲心。當然,對下三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這下三道,會起大悲心,如何來度?依菩薩大、小而不同。如果你學到如來的咒語,可以唸破地獄咒,開地獄門,可以讓他們一天沒有煩惱,這個是很好,但是我們還做不到的話,就在你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範圍內,盡量的起悲心。 

這裡介紹的,當然是以大菩薩來講,於無窮生死無間大苦,在輪迴之間,無窮盡生生死死、沒有間斷的受著劇苦。你如果沒有神通能力的話,當然感覺不到,人,頂多他生病有煩惱,你沒有看到地獄眾生、餓鬼道眾生,要吃不能吃,一吃,喉嚨就化火,這種苦,你當然體會不到,我們是看經典才懂,只有大菩薩他們有這個能力可以觀到,是以他們會起大大的悲心。這是相對的,你有多大的神通,你就會起多大的悲心,要到大悲心那個都是大菩薩了,最大的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那是如來,這些我們看不到,所以我們由小悲心學習起。面對這些無窮生死無間大苦時,心不怖畏者,一方面起大悲心,二方面要不恐怖,想著怎麼來度他們?有恐怖的話,就起不了學習的能力,你心不恐怖,就要做四件事情 

有四事一者性安穩勇猛,你有初步的定力,心安祥了,勇猛心起來,有的人說心安祥就很好了,菩薩不能這樣,菩薩在安穩之下,還要勇猛,自性安穩是一回事情,但是,安穩之間都有一種勇猛的力量發起;二者黠慧專修思惟,有無上的智慧來思惟,這件事要怎麼圓滿?要怎樣化解別人的煩惱?要思惟。三者於無上菩提,無上菩薩是不用一法的智慧,你不能讓心動搖,讓心動搖的話,這智慧就低了,如果對一件事、一個人都不動心的話,是最好的無上菩提,慢慢的事情就會化解,不是你用有為法,這麼挖東牆補西牆的去補救,這不是最好的法,碰到事情,最好保持緘默、保持心平氣和,事情反而比較容易過去,這是最上的智慧,你四處去發洩,反而引出新的問題,煩惱像水一樣,抽刀斷水水更流,有用嗎?沒有。無上菩薩,沒有比這個更高段的,不用一法而能得到無上菩提,你要這樣用。你被誤會了、冤枉被罵了,你抱持著一個不用一法的心,比較容易度過去,如果這個時候,你用第二層思惟的法來斷煩惱,那就差一點。無上的智慧,事情發生你就保持心平氣和,保持不用一法,反而事情到最後就轉了。你依無上菩提,可以產生增上樂,你在這種寂滅的安祥的快樂之間,你可以再增加你涅槃的快樂四者於諸眾生發增上悲,前面這些智慧思惟或者種性安穩,勇猛心等等,你最後還是要用在眾生身上,成就自己為的是要利益別人,如來成就如來果位時,衪不是為衪,為自己的話,衪不必成就如來,都是為眾生才成就如來,如來的最大心願,就是度盡一切眾生,度盡一切眾生,當然要對眾生都起增上悲,所有的眾生都要發起悲心,好的發小悲,不好的發起更大的慈悲心,這是衪具足這三個,自力以後,全部用在眾生上。 

那麼,要怎麼產生這四種力量?云何四力:一者自力,自己有能力,這是初步的種性所培養出來的智慧跟定力,你學打坐、學一切法,無不是在培養你的自力;自力,包括智慧跟定力,菩薩不一定只有定力,又包括智慧,智慧包括化解自己煩惱的力量,還包括讓眾生也解除煩惱的力量二者他力,如果不藉用他力,就能夠得到修行的無上境界的話,那是已經快到成大菩薩、成如來。我們在學習菩薩道時不可能,一定還是要菩薩、如來的加持,還要藉他力。我們學到一個層次時,祖師大德也常常講「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這是求解脫時,可以這麼講,但是在學有為法用時,你要不要傳?不傳,你怎麼會,不可能。你看以前的如來常說,衪還沒有成佛以前,在哪一位佛前、親近衪時,衪講什麼道理、講什麼咒,衪都記得很清楚,這是不是他力來訓練你,培養你未來成佛的功夫?還是要他力,現在你還不能解脫,唸唸經咒、拜拜懺,來解除你的業力,增加你的智慧,目前還是要先藉用他力。 

我們有一位同學,他說看《地藏經》裡面講的很清楚,你唸《地藏經》,地藏菩薩就會現,我怎麼都沒有看到?菩薩有現,問題是衪現了,你看不到,經典是不會打妄語的,問題就在這裡,為什麼你看不到?因為你的智慧不夠、煩惱無量,把你的自性可以看的能力泯滅了,所以人家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看不到沒關係,你說,我沒有看到,是我自己不行,不是衪沒有現,你會有自利、有他利,你還有一個因力。如果因緣不具足的話,你沒有修菩薩道的能力,你現在會來讀誦、聽、受持《金剛經》,你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諸善根,以於無量千萬佛所而種善根,你不知道拜了幾千萬億的佛、親近過了,今生才有幸來聽聞《金剛經》,這是因力四者方便力,方便力是對自己也對眾生,目標不變,你要成佛、成如來,過程之間的種種方法是可以方便,對自己方便,對眾生方便,你要教導眾生也要方便,不要落井下石,如果你沒有方便力的話,那會增加很多的煩惱,因為他如果理解力不夠、定力不夠,你又不知道方便,也許會讓他斷掉修行的路、讓他退轉、讓他起了不正的心態,甚至最糟糕的,讓他反過來毀謗佛法,那你就很糟糕了。本來要教導他、拔度他,最後卻讓他去毀謗佛法,這是方便力不夠,菩薩一定要有方便。 

地前菩薩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一個開悟的地上菩薩,會稱為真正的菩薩,一定是地上菩薩,要不然地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他的方便力不夠。以一個方便力,也可以來判斷這個人到底智慧夠不夠?修到哪一個境界?如果一成不變,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那這個人的方便力是有問題的。如果是地上菩薩,他對眾生有增上悲的話,他一定有善方便,要有這個力量,開悟的地上菩薩,六波羅蜜以外,再加上第七個,他一定有無量的方便,一點都不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話,你不是開悟的菩薩。再來願波羅蜜,八地菩薩要修的。再來是力波羅蜜,最後是智波羅蜜,這十波羅蜜,地上菩薩要成就如來的境界的話,要修這四個波羅蜜。你要對眾生發起增上悲的話,要有這四種力量,自己有力量、度他的力量,還有藉諸佛菩薩的力量。像你要講經說法,不是你會講,都是諸佛菩薩假藉你的嘴在說法,如果要講到一些你自己的主觀意念、自以為是的說法時,你會講不出來,佛菩薩知道你要講這句話,不對不對,違犯因果,不讓你講,你就講不出來。這他力,菩薩、佛隨時在教導你。當然,也不是說你能講經,全部都不是你自己的能力,起碼你要有點基礎,有一定程度的清淨心、定力,在諸佛菩薩的善導、善誘下,你就可以講。 

菩薩自力發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發心,是名他力,你在學菩薩道也是一樣,發了心也要他力,要成就菩薩道也是要他力,這兩邊都是相輔相成的,雖然這裡在講發菩提心,以後修行也是這樣,自利要有,自利有了,才有他力,現在發菩提心,也有他利讓你發菩提心先習大乘相應善根,過去你已經有學習過大乘相應的善根,今少見佛及諸菩薩,只是今生沒有看到佛,那是因為佛已入滅了,真正的菩薩不會現身給你看,有的人或在夢中或在坐中的看到菩薩像現,真的也好、假的也好,反正看到就好了,不須掛懷於心。或少聞歎說則便發心,聽到一點點人家讚嘆你,你就發心,這就是過去有這個因,佛教講因緣法,人家跟你講去受菩薩戒,好呀!好呀!你就很歡喜去受,如果沒有過去的因,怎麼會去受?不可能。稍微聽到人家提一下,你就去受,這是順緣,你今生會去受菩薩戒,沒有很大的逆境、阻礙,這是過去有因緣。這個他力、發心、自力、因力很多的因緣都在裡面,這個因力很重要,你今天來聽《金剛經》、會去受戒,是過去世有這個因緣,水道渠成,這個因力很重要,一切講緣起於現世中近善知識,聞其說法能修眾善,是名方便力,所以就想去受戒,發了菩提心,這是方便力。你要起大悲心,有過去的因緣、自己的因緣、別人的因緣,一切都離不開因緣。(待續)

 (2007.08.1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