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20-2)
               --
七品 究竟無我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名詞解釋

1.發菩提心

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慈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欲求往生淨土者,亦須發菩提心;《無量壽經》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所以真淨菩提心即眾生本有之菩提心,其本性清淨而真實,故稱之。《大日經疏》:「正觀自心,無有生處,得入真淨菩提心也。」

我們之前說了你要發願誓度一切眾生,那現在要怎麼發菩提心?菩提心bodhi-citta,發菩提心就是你要求無上菩提的心、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你要成佛是要覺,怎麼覺?要放下一切法,你要這樣子覺,覺一切因緣是可以起法,沒有錯,而你有能力觀它「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那就是解脫;解脫,成佛的人才能解脫,阿羅漢是解脫,他成佛是成解脫的佛,不是成如來的佛,這不一樣。

解脫的佛,他還會轉境,轉境也是退轉,在二萬劫、一萬劫以後,阿羅漢二萬劫、辟支佛一萬劫以後,祂會迴小向大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修菩薩道,修菩薩道就還有可能墮到畜牲道、地獄道、人間道,有時還會退轉。退轉沒關係,只要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放下一切,就是種下成佛的種子,未來世能夠聞到佛法或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取得衪的授記最好,即使不然,未來也一定可以成就。

成佛的種子,是因你發菩提心才有這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你修行不是在修什麼有為法、不是在修什麼功夫,是在清淨你的內心而已。這個法不執著、那個法不執著,這個習氣毛病要清掉,把你那執著的法、我二執都放下,淨法是在學這個。淨法長養,就是你清淨的法門,你要能夠永遠的去培養它,不要學了一點佛法就喜歡跟人家辯,學了一個佛法就執著不放,這樣不是淨法長養,這塊良田裡面你這麼去學淨法。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這句話很重要,你聽了《金剛經》後,有沒有去思惟?還是說佛法很好,我懂了「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我懂了,懂是懂了,你內心裡面的垃圾要拿掉,聞到一切法,能夠看它非一切法嗎?所以,為什麼要聞思修很重要。

很多同學在寫報告說要用功,或者你去印度回來發願我要用功,要怎麼用功?不是打坐四小時、六小時就是在用功,隨時隨地你的心有什麼病,你要趕快轉,那真是在用功,這個隨時轉地,不一定要參加禪四、禪五,每一天都要轉,你要想究竟我這個事情做得對不對?你有沒有清淨?你如果不能夠這麼去思惟的話,你光聽,喜歡聽、喜歡聞,都不去想,或者想是想了,又不積極去修,也沒有用,光聽不練、光說不練,都不對;你要去思惟,這件事,我為什麼有這個心態?我要轉、我要放下,發生事情是一個因緣法,沒有錯,你要馬上警覺,不管當初處理的好不好,你知道我還有這個毛病,要怎麼轉?能轉,就是清淨了,就是真正在學佛法。南傳的好處實修就是這樣,隨時在觀照這個心,你要勤行精進,你就二十四小時隨時觀照你這個心、隨時觀照你跟人之間的關係,這件事、這個瓜葛,要怎麼化解,要怎麼轉我自己?把我這執著的心去掉,這樣才能速成無上菩提。

為什麼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們每一個人,不管有多高的智慧,還是沒有智慧,釋迦牟尼佛轉一下,有的當下就能證得無生法忍?智慧差一點的,過一天或者一個禮拜、一個月也能成就?轉!轉!轉!就能得到無生法忍。我們講了三、四年了,有沒有得到法忍?叫你無生法忍,就是忍不起來、法忍不起來,脾氣先發了再說。你們夫妻常常吵架,我常常在注意看你們有沒有進步?這次還吵、下次還吵,真的要反省一下,人與人之間有意、無意的瓜葛,你還那麼在意?有沒有放下?死腦筋記得緊緊的,怨氣那麼重,有沒有在轉?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沒有轉就不是成菩提。我最近在思惟,要怎麼像釋迦牟尼佛不必發脾氣也可以度眾生?講道理,他就能夠成佛,不一定要罵他,他就能覺悟,釋迦牟尼佛就有這個能力。我們每個人要反省自己,你跟誰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可以放下嗎?不能放下,就要試著去轉。

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心是你正願,正願就是你要誓度一切眾生,你要成佛是為了什麼?是為要發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來度眾生,每一個人都要度,度盡一切眾生,這是你當初發菩提心、發了願,這叫做正願之始,你發菩提心、發了願,要培養菩提心,你就要在這塊淨法長養的良田上培養菩提之根本。菩提是覺了,覺是放下一切,或者知道一切因緣法,不去執著它,能夠放下一切法,也是覺。你的根本是發菩提心,有根本,才能夠得到菩提,如來菩提是最後要得到的,你發菩提心,等於是方法、手段,會起大慈大悲的心,及菩薩學之所依,一切菩薩所要學習的法。菩薩要學什麼?要學一切智慧,我們講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薩婆羅智;薩婆羅智,就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無所不懂的智慧,我們也要學這個,你既然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就是要跟菩薩學菩提。

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有的人發心,我看都還沒有在行菩薩道,喜歡聽經、吃素、誦經,但還沒有想去幫人,你說我還不行,我才講幾句指引人一下,我自己馬上發生問題。以前有位同學在公車上,看到有個人身體有病,好心的跟她講,你可以去怎樣怎樣做,指引她一下,下車時腳馬上被門撞到受傷,這還能行菩薩道嗎?才好心跟人家講一下,自己馬上就受傷,這還能行嗎?然而菩薩就是這麼做出來的,看你們的道心,菩薩心有沒有堅定?如果你從來都沒有幫助過一個人,你這個發菩提心,講起來是假的,沒有真正實際的作用。

為什麼這次要特別提出來講,這部經已經講了三、四年了,以前是講發菩提心要做什麼?現在是看你有沒有去做?我要度盡一切眾生,到底有沒有在度?我自救都來不及了,怎麼度人?你沒有去做,你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如果你看到這個人或自己的親戚朋友在受難、受苦,你怎麼幫他?你就盡量幫他,幫他一定會有障礙,你要學習怎麼去化解這個障礙,在化解障礙的摸索過程中,你會得到很多智慧。就像我們學佛一樣,經典講的,我們不懂,但是我慢慢摸索,如果我聽了、看了,也證了,那就是我的了,本來是釋迦牟尼佛的,但是我證了,衪的就是我的了。行菩薩道會學很多的智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這不是如阿羅漢般坐在那裡,阿羅漢較菩薩沒有智慧,坐在那裡入涅槃,我們不要像阿羅漢,要像菩薩這麼東奔西跑去接觸很多人,學很多法,那就是智慧。

要學智慧,學什麼智慧?去度眾生,實際去做才學得到智慧,他有這個困難,用什麼法?譬如你學到一個咒,你教他,這咒有效,你就知道這個咒,剛好對這個困難有效,這就對了,對這個咒語更有信心,這藥方用了有效,你更有信心。發菩提心,你發了、受了菩薩戒,要去做,當你真正在行菩薩道時,你的家在哪裡?你都搞不清楚,你幾個兒子、女兒,都不知道在做什麼,那是真正的在行菩薩道,因為大家都是你的兒女,不是跼限在你家裡的那二、三個兒女,幾百幾千個都是你的子女。有一個已婚在美國讀書的大陸女孩子,她問我,要不要有小孩?她修的境界也不錯,我告訴她,小孩,如果你要養老,那當然需要,但是,你修到這個境界,你去生一個小孩,你身體的氣機都沒有了,那你何必養這個小孩呢?你如果去弘法,有很多的信徒,他們都是你的小孩,那不是更多、更好嗎!後來不知道她有沒有聽進去?不知道。菩薩就是擴大你大慈大悲的心,把每個人都看成是你的子女,這麼去照顧。

欲求往生淨土者,亦須發菩提心。你行菩薩道是今生,最後你要去哪裡?要往生淨土也可以,必須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還是要隨緣度眾生,度到差不多了,你要往生淨土去再去,最後一念往生淨土;《無量壽經》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上、中、下根基的三輩,開悟的人是上根基的,中間的是一般的,下等的就是犯了重罪的,五逆十重罪,無論你是哪一輩人,你要往生淨土都要發無量菩提心,在有生之年幫助別人,要走的時候,一心求生淨土便可。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如果你自己能夠真真實實的知道自己的心,即為菩提,你說我還不知道我的心,凡夫,怎麼會知道自己的心?一個是妄心,你不懂把它當是我,一個是真心,你又不認它、不用它,如是認賊作父,搞出煩惱無量。

你不認識自心,把心特別拿出來講。我們為什麼要修心?你錯認的那個心本來不是你,所以要修﹔降伏其心,為什麼要降?本來那個心就不對,不是你,是無明累積的種種的業,所以要修、要降伏;你如果到初禪境界就比較容易認識自心,當你妄想心起滅起滅時,你都有一個覺知觀照它,這樣你還不知道哪個心是真、是假嗎?當然知道。如果你還不到初禪,那你就不認識自心,起心動念就總是那一個心,我在想、我在想,你在想永遠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不要想,用你的自性清淨,隨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想,那個也是真心,你要認識真心,那個也是真心。我們如果不講真心,講覺知好了,你起心動念在煩惱,如果這你都分不清楚的話,就不認識自心。起心動念你都清楚了,這起心動念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你自己內心的妄想在起滅,一個是因緣來了,你起念,這是被動的、是有實際的法的因緣,你也知道它在起滅,一個是去認識它,一個是被認識,這兩個主客體具足的時候,你就是認識自心﹔另外一種情形是冤親債主來了的時候,他給你一個念、障礙你,如果你看不清楚,就是不認識自心,這很清楚的;譬如你以前殺過他,他現在要害你的命,一命還一命,很公平,因果就這樣,是以他障礙你,讓你起個念,人活著有什麼意思?你無覺,就會隨他想這樣,你以為自己這麼在想,其實不是你在想,是人家丟一個念頭給你,我活著有什麼意思?不如死了算了!要怎麼死?找個高樓往下跳吧!是別人叫你跳下去,你以為你自己想跳下去?你傻傻的,真跳,果報就成就了。

這就是不認識自心,外來的心,你要怎麼認識它?平時你要不打妄想,不要胡思亂想,或有所思皆是善念,你不會起不好的念,不會有害心,如果你平時都保持正念,從來都不會有這種念頭,這時,你就比較容易察覺一定是外來的冤親債主。你能力不夠,不知道他已經在你的周圍,試圖控制你的行為,因為我們的無明,當然被耍來耍去,人家有功夫、有神通,我們沒有,所以只有挨打的份。你現在聽佛法,懂了,他要給你煩惱,雖然你做不到擺脫這個煩惱,但是起碼你懂了,這不是你的心,不是你在煩。沒辦法,一時定力不夠,沒關係,慢慢來,以後你的定力愈來愈高,神智愈來愈清楚,他左右不了你,只能在旁邊起哄,你又不理他,你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你起你的哄,那不是真的,你要練到這種功夫,所謂練到這種功夫,就是你認識自心,外來這些心,你分辨得很清楚,菩薩在考試,丟給你一句話,你不會像從前無明這麼一頭栽進去胡思亂想,你根本都不動,也不會去擔心,這個念頭是真的嗎?如果真的就糟了,我要怎麼預防?趕快去做預防吧!這麼想,那你就完了,一失覺,菩提就迷失掉了,菩提就是覺以後定得住,叫做菩提;覺了以後,還定不住,那菩提還沒有建立,覺一半,知道有這回事情,還做不到,定力不夠,還要再學,學觀一切法不是佛法,觀一切要障礙你的法,不是一個障礙法,那才是覺,不然你只是覺一半,雖然認識自心是菩提,沒有錯,但是,你成就一半,你還沒辦法能夠完全定住,還要再學定力。智慧,觀心是一回事情,你怎麼從業障裡面解脫出來,是另一件事,這是要有定力,看破它,自己不怖不畏,這樣才有辦法把你的菩提建立起來。

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菩提心的本質、體性是什麼?它就是這一個,清淨心、自性清淨心,這個本來不必修你就有的,人家說你現在就是佛,就是說你有清淨自性心在你的自性裡面,這樣你還修嗎?要修﹗不是去修這個清淨自性,是修去除你的妄想習氣毛病那一部份,讓菩提顯現出來。你也是佛,為什麼現在不是佛?因為以前造的業太多包覆遮蔽住了,等著你去清掉,把那些清掉了,你就是佛﹔清不掉,你還是凡夫。今生清不掉,光說不練、光聽不練,這不行!我提醒各位,要去思惟,煩惱為什麼不能轉?拿掉,回到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就是你對一切法不執著,也不能用一個有為法,才是最清淨。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叫最清淨覺?因為衪自性清淨心顯露,因為自性清淨心不用一法,可以面對一切因緣、十方虛空一切世界,當然,這還包括神通變化這一部份,現在我們講修心,注重在講菩提心的建立,觀破一切法的執著。

所以真淨菩提心即眾生本有之菩提心,你要去找嗎?你本來就有,發了心,不是去找個新東西來,是要救回你原有的舊有的東西。成佛不是說你有一個佛可成,是你丟了垃圾,找回你的自性而已,佛本成,是你不成而已,其本性清淨而真實,自性本來清淨,因為佛衪已經看到這樣,我們也有佛性是本來清淨,但是累積了很多的垃圾遮蔽它,這些垃圾要怎麼清掉?這是我們修行要去做,故稱之為菩提心。《大日經疏》:「正觀自心,無有生處」,如果你真正用菩提心來觀照你自己的心的話,這個心沒有生滅、虛幻不實在的,你的妄想心起滅,那個根本不實在,冤親債主來念頭讓你感受到,讓你起念頭,那個也是不實在。沒有生處,沒有生就沒有滅,你說一切有為法成住壞空,有!那你要說有,等你功夫練好再說有,現在還在練功夫的時候,學功夫才要觀自心,才要看它無有生處、也無有滅處,無生無滅。你成菩薩,不汚垢了,你就看它有生、有滅,有生有滅不真,那是因緣法,我們自性清淨,所現的一切有為法都無生滅的,這樣你就可以得入真淨菩提心也。菩提心就觀一切法無生滅,菩提心就跟觀你自己的清淨自性心,如此而已,這跟前面所講的無一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義理是相通的,這是第一段菩提心。

 

菩薩以四緣、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堅固不動決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不堅固動轉不定。所以菩薩要發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記載,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

你要發菩提心,一定有四種因緣,佛法講緣起法,這邊有四種因緣,你才會發菩提心,菩薩以四緣、四因,自力、因力發菩提心者,堅固不動決定究竟,如果你發了菩提心,退轉了,會的,你不證到十住的七住位的話,你這個菩薩位會退轉,但是,因為你過去發了菩提心,像《契經》講的你發了菩提心,就已經成佛了,不是不修就成佛,不是,未來一定會成佛,這個佛已經先安在那裡,但這中間進進退退要多久?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菩提心不會滅,中間退退進進、退退進進,六道裡面一直輪迴都有可能,這個沒關係,因為你初發心的時候,已經堅固不動決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發心者,有一些人過去還沒有發菩提心,但是,有善因緣,有的是親戚朋友拉一把,叫你去哪裡聽經聞法,有的是自動自發的參加哪一個法會,你聽了以後受用了,你就發心了,這裡講四種因緣,無因不會有行動,不堅固動轉不定。你如果自己發的,這個定力比較強,菩提心比較不容易退轉,不是說你修行不會退轉,你這一生之中進進退退都有,何況哪一世都有進進退退的,聞到佛法就進了,不知思惟又退了,哪一世一句話又淪墜了,到畜牲道、餓鬼道去了,搞了好久千萬億年以後又回來了,這個進進退退都有,這個不要去擔心。

以前有同學問,我如果發心再來的話,經過母親的產道又迷糊掉,那我怎麼辦?我過去修的都沒有用了?你不要擔這個心,你既然發了菩提心,這個心是遍十方虛空,諸佛、菩薩都會按照你過去的因緣,幫你安排,很微妙就是這樣。像釋迦牟尼佛要成佛,也都是這些菩薩、天神在安排,衪就配合因緣。衪要出家,淨居天的天神示現,出家時候到了,就出家吧!半夜就跑了,隨緣去請教外道師父。這不究竟,修苦行,隨緣修的不好,就再轉,牧羊女蘇迦達經過天神的示現教導她怎麼準備乳糜粥,供養悉達多太子,這些都是天神在安排的。所以,你未來要成就佛道也是一樣,你因已經種了自動自發的因,這是堅固不動,自然因緣,順緣都會幫你安排。當然你造了業,造了業要受報,所以,有很多逆境會出現,逆境之中示現了,諸佛菩薩也在眷顧你,不會不理你,只是你造了業要去受報,要心甘情願去受報,人家怎麼輕賤你,你要心甘情願、忍辱、心平氣和去受報,這樣完的時候,你的菩提心再現,不會不見。

如果是因別人的力量,過去不是你自己很強的發願,別人方便讓你發心的,你比較會退轉,你可以看你自己,如果好像沒有很積極的力量,沒有順緣一直往前走的力量,好像一直呆在自己修行的境界,這個要多發心一點,受了戒,你也不知道,到底發了菩提心沒有?有的說,受戒,應該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應該誓度一切眾生,這個觀念要建立。你們幾位有沒有去度過一個眾生?自修而已,這個要打破你的觀念,有時候不是「雞婆」(多事),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還是要管一下子看看,看你管的時候,事情有沒好轉?踏出去一步,試試你的菩提心到底是發真的,還是發假的?學《金剛經》到這裡為什麼一直講這個?剛開始為什麼不講?因為一下子講那麼深,你還沒能接受,現在已經講了四、五年了,雖然發菩提心是老句子,也跟你提醒要發菩提心,真的要開始去行動一下。所以菩薩要發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記載,菩薩有十地,你要跨入初地就不簡單,地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也是菩薩,但還不是真菩薩。你發菩提心還是有四種緣,初發心菩薩有四種緣

 

(1)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彼見聞已即發是念,是為大事不可思議,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若見若聞諸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神通變化,如果你能夠自己看到諸佛菩薩顯現神通,現在末法時期,我們未值佛,佛不在世、入滅了,當時二千五百多年前,你如果出生在印度的話,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顯現神通,一定是常常可以看到的,如果看到,你就產生我要發菩提心,要像祂們一般,這是自動自發的。彼見聞已即發是念,是為大事不可思議,能為如是諸變化事,以此見聞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這是最好的第一種善因緣,你看到諸佛菩薩現起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你說衪們是怎麼得到的?原來衪們是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衪們得到這種神通變化的力量,你著眼在衪們的神通變化,這種力量促使你發菩提心,那是最好的,第一點是講這樣。

你非常喜歡諸佛的大智慧,為什麼衪們會產生這些神變?到底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多大?在經典上很少談,只是在舍衛國,衪為了降伏六個外道而比神通,示現一下大神通,諸佛菩薩隨時都在示現;譬如衪要度這鴦窟摩羅,釋迦牟尼佛衪就走路像飛的一樣,讓他永遠追不上,這是對某一些修行的人,他已經有一點慢心、傲心,用這種神通變化來折服他,如果你現一個我什麼本事都沒有的相,他也看不出你有什麼神通,他當然不會服你。但是,這是對善根基的人,著眼點在衪的神通變化而發心,這是比較順緣的

 

(2)雖不見聞如上神變,聞說法者讚歎菩提及菩薩藏,聞則欣慶歡喜信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雖不見聞如上神變,像我們現在,諸佛菩薩衪不現應化身,你聞經聽法,好像都是在字面上的意義而已,有的雖然是參加法會或去印度朝聖,現一些什麼異相給你看,看是看了,不要太在意,也許增加你的信心,真的有這麼一回事情,也有的根本沒有看過、沒有聽過,但是,聞說法者讚歎菩提及菩薩藏,光聽經聞法,就產生無量的法喜、信心,也喜歡菩提道,這菩薩覺有情所要學的這些法,當然這些法都是如來過去所修過的,教導這些菩薩,你光聽就很羨慕佛或者這些菩薩,衪們的威德、智慧,你自己本身就想發心,聞則欣慶歡喜信樂,聽了法喜充滿,信仰心起來了,不會懷疑怎麼可能這樣,你自然有信仰心起來的話,歡喜快樂,以此聞法為增上緣故,把你往前推一把,叫做增上緣,把你帶到前面,往前推,樂佛大智發菩提心,樂佛的大智慧,而發菩提心,這是第二種因緣。

 

(3)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眾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我今當修菩提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第三種是雖不聞法,見法滅相而作是念,無量眾生當遭大苦,菩薩住世則能除滅,一切眾生都在受苦,不是在受心的苦,就是在受身的苦,哪個人不受苦、哪一家不受苦?有錢他也煩惱,子孫不肖,到底錢要怎麼處理?有錢也煩惱。如果你光聽,沒有這個概念,但是你作是念,看到大家都苦,你心裡面自然產生這個慈悲心,如果有菩薩住世的話,應該可以解救這些眾生,讓他們身心得到好處。既然希望菩薩住世,來滅諸苦的話,那我是不是來當菩薩?你有點善心、菩薩心的話,你就會這麼自告奮勇我今當修菩提之道,護持正法,為諸眾生滅無量苦,以護法為增上緣故,以護持佛法為增上緣。這第三種發菩提心的人,樂佛大智發菩提心,見不得眾生痛苦,如果你還不起這種菩提心的話,去醫院走一走,去安寧病房多待一下,你會發起這種心。第一種、第二種早已經發了,不必再見苦而產生這種慈悲心,第三種是見眾生的苦,發起如果我來行菩薩道,學一些菩薩法是不是能夠解救他們,讓他們能夠離苦得樂的念頭,這樣而發菩提心的,是第三種。

 

(4)不見法滅,見惡世眾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一者愚癡,二者無慚愧,三者慳嫉,四者苦惱,五者穢污,六者煩惱,七者惡行,八者放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見已作是念,大濁世起,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我當發心亦令他發,以濁世中發心難得為增上緣故,樂佛大智發菩提心。

第四種是不見法滅,法滅就是佛法慢慢退失,現在末法時期愈來愈糟糕,同樣都是經典,很多都去選那種最好學的,最好學的就是去做善事,都不真正去修佛法、修較苦的修行。正法,是一定守戒律,轉輪聖王是以正法統治天下,他教導子民都要學戒律,所以,在人壽八萬歲、六萬歲、四萬歲的時候,他們的福德很好,沒有什麼殺盜淫妄、五逆十重罪都沒有,他們的土地很平,沒有什麼高山、丘陵地,都很平,你要吃什麼東西,今天要吃多少,你去摘就有,天會養你。道德水準高,雖然住在人間跟天上的福報一樣﹔人壽在快速遞減的時候,人的行為,開始變壞,不是一下子就變得很壞,是從偷懶開始,人心開始敗亂,愈來愈糟糕,人壽很快的減到一萬歲,道德很快的衰退,人的壽命也很快的減半。你要了解正法,就是一定要守戒律﹔解脫道,解脫道就不一定要在戒律上面做文章,學中道觀、學忍辱,放下一切法,無為法去面對一切境,《金剛經》就在教你這個道理。你放下一切法,哪裡還有什麼瓜葛、誰對不起你的?這些都沒有,無為法哪裡有這些?法也沒有、人也沒有,這是解脫法,釋迦牟尼佛傳的法就是這一乘佛法的解脫法,其它都是方便法,不是說那些就不是佛法,你根基不夠就學那種,每一種法都能夠依你的程度而受用。

第四種不見法滅,見惡世眾生為十煩惱之所惱亂,你不知道說佛法慢慢滅掉、衰敗,只是看到眾生都被十種煩惱所苦惱,何謂十種煩惱?

一者愚癡,愚癡是不明了因果叫愚癡,不是笨笨的叫愚癡,腦筋很靈光,一加一等於二算的很清楚的人,不見得他就能夠放下心裡的煩惱,會送太空船到月球的,不見得他就不離婚,他自己心裡面不清淨、煩惱無量,那種世間的智慧跟你修解脫的智慧完全不相干。這裡講的愚癡,是不了解一舉一動之間都是因果報應,如果不了解就是愚癡。有那個因,就有那個果,為什麼有人要辱罵你?就是你有三惡道的因,人家要辱罵你,你看清這些,還發什麼脾氣呢?就逆來順受、忍辱忍辱、平等平等就好了,你偏偏不肯,所以說愚癡就是這樣子,鑽不出牛角尖。你回去想想,就知道世尊講的,一切因緣果報歷歷不爽,一句話就概括了,你就能從心裡面解脫出來。你要好好去思惟,修得好,才能夠進入宿命通,才能夠知道因緣起滅,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那你更是不會煩惱,因為事實本來就應該這樣,那你還要跟它轉變業力,業不可思議,你又轉不了它,要怎麼辦?只有降伏降伏,讓你心清淨就好了。

二者無慚愧,慚愧心很重要,先有慚愧心,才會想懺悔,如果無慚、無愧,無慚、無愧是二中煩惱,不知道慚愧,理真氣壯覺得自己是對的,一方面愚癡,二方面沒有智慧外,還加上你自己自以為是的觀念很重,學佛法要起慚愧心。這有時候很難,你做錯一件事,你要擺明說我是錯了,我要懺悔、我慚愧,這個心有時候不容易發起。二中煩惱,就是無慚、無愧,不是只有你們要學,我也還在學,我家那位菩薩罵起我來時,我照樣是!是!是!這樣她也笑了,這樣怎麼吵得起來?以後,你的另一半罵你,你就說是!是!是!菩薩你說的是!這樣皆大歡喜,你心也柔和了,他要發脾氣也發不起來,慚愧心先抱著,有慚愧心你才要想懺悔,如果沒有慚愧心,那個懺悔也起不了大作用。如果你說我這樣做沒什麼不對啊!或是我是為你好,這樣都不好,修佛法不能講道理,只講求不讓眾生惱怒,那你就對了。不惱世間諸有情,不是只有人,眾生也一樣、非人也一樣、鬼神也一樣,你不要去惱怒他,沒有慚、沒有愧,在《唯識》裡面把這兩個拆開來講。

三者慳嫉,慳,就是很吝嗇、一毛不拔,妒是嫉妒心,嫉妒心,這兩個是很不好的,會讓你墮到餓鬼道或者畜牲道,甚至於你發了妒嫉心以後,很容易發起瞋心,所以,有慳貪跟嫉妒心就會發怒、發脾氣,你看男女之間的情愛,嫉妒心會毀滅一個人,如果你沒有割捨你的另一半,這個心很容易起嫉妒心,你看像釋迦牟尼佛不是只有布施肉體、家眷、王位、國家都布施。這些大菩薩,有時候想一想,我們做不到,做不到就要修,起碼修男女之間、夫妻之間不要有嫉妒心,有的人看開了,他要怎麼樣,就隨他去,這個講起來就是淡薄了妒嫉心,這是修行有點樣子了,或者他雖然沒有在修行,他看得開。

你說我在修行,眾生都是割捨不了男女之間的情愛所苦、所煩惱,現在我們是在家修行,並不是說你要把配偶佈施掉,而是起碼要把妒嫉心修掉。有人說我好像還好,沒有嫉妒心,你有,微細、極微細的還是有,如果真的沒有,大概你們因緣很淡薄,就像那種出去好像丟了,回來好像又撿到的,大概緣不會很深,因為你不會為對方煩惱,這樣也好,修行總是要學這樣。緣深,了解了,要趕快把它淡薄、淡薄,這是你要修的斷煩惱的一個方向,如果煩惱起來的時候,你就把它轉!轉!轉!像子女也一樣,也有善緣、惡緣,對小孩子很罣礙,這表示過去因緣很深,或者父愛或者母緣的念很重,很重是情重,情重是人的特性,人性你要把它轉成天性、聖性,聖性是解脫了,天性有慈愛但還可以放下些,人性就是很罣礙,放不下,天天為了小孩子煩惱。小孩子都有他的因緣果報,要嘛!就幫他結善緣、積福德,讓他去受報就好了,並不是你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就很好,你很照顧他,他沒有那個命,最後還是照原來的命運走勢在走,不因為你特別照顧而改變。你從小讓他補習,進一流學校,他從台大出來,最後還是幫別人拿包包,他的命還是公務員,天註定就是這樣,你學佛法、世間法,你要知道因緣果報,就幫他多積善緣、福德,那就好了,你不要對他特別關照,只要不學壞就可以,以後依他的福德去發展。你學佛法不是只應用在自身,家裡面也要融入一些佛法,你才不會煩惱。

四者苦惱,又痛苦、又煩惱,這個包括所有的,你放不開的,都是屬於這裡面的苦惱。

五者穢污,心不清淨,邪心、邪識,害人、害自己這些所有的法,都算是汚穢法,這跟戒律比較有關係。

六者煩惱,苦是痛苦的,包括身體,這個煩惱是比較偏向於心方面。

七者惡行,就是你去障礙到別人、不好的,對自己沒利,對別人也沒有利的,修大乘法,出家人的四句偈,「不惱世間諸有情」你要背一背,盡量不要惱大家,如果已經惱了的話,那一定有那個因,有那個因,那也沒辦法,你要受報,你罵了他以後,他要罵你,你要受報,你要乖乖的去受報,不要你罵人家痛快,人家罵你,你就不痛快。就像我罵你,你在氣我,我也認了,你心裡不痛快,我盡量保持心平氣和,去接受你那個不痛快,臉臭臭我也忍了,你要甘願,這個就要學沒有煩惱法,這些法是什麼,用很簡單的般若波羅蜜就度過去了,或者般若波羅蜜觀它無所有不可得,就度過去了。我們學《金剛經》就是學化解不好的惡行,叫你起惡心去害人家,這個不會的,但是,這是在煩惱裡面。

八者放逸,你心不願意去轉它,也是一種放逸,縱容,縱容你自以為是的觀念,改變,就是放,不去思惟。譬如夫妻兩造之間在吵架,你認為我對,理直氣壯開罵,這有沒有放逸你的心?當然有!你沒有回到中性、空性﹔或者另一種情形,每天胡思亂想、海闊天空,無事找事,想的多到睡不著覺,神經衰弱,這也是放逸。當然開悟的人要管住這個心,平時還沒有開悟的人,更容易動凡情,胡思亂想,更要管住這個心,不要讓它有一絲一毫的起心動念,這就是真正精進在修行。沒有放逸,有幾個人可以做到這樣?平時不打坐,不觀這個心,或者下坐以後沒有能力觀這個心?如果你只有一個心,怎麼觀?沒辦法,你沒有修到初禪的心,初禪才有兩個心,可以用覺知的心觀照你起心動念,剛講的惡行,有沒有害人的心、有沒有妒嫉心、有沒有慳貪的心、有沒有捨不得的心?隨時你都能夠觀照到,這才是不放逸,而非你天天誦經、天天打坐就是不放逸。

其實放逸,用在前面講的這些煩惱都可以去反省,像我有個四眼的念珠,我很喜歡,掛到大陸去,陜西附近有一位大德,突然間冒出一句,老師你這念珠送給我好不好?開口了,不給他就不行。目前還沒有人開口要太太的,人家要就給,菩薩就這樣,像舍利佛當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布施,天神就來考他,你發菩提心要布施,現在我媽媽生病,要一符藥,要用眼睛來做藥引,跟你要你的眼睛來做藥引。舍利佛心想,發了菩提心就有生意上門,你要,好!舍利佛一下子就把右眼挖下來,天神說我要的是左眼,你怎麼把右眼挖下來了?錯了?好!祂又把左眼也挖下來,天神故意整衪,放在鼻子上一聞,說眼睛好臭,怎麼做藥引?把眼睛丟到地上踩,衪馬上起了退轉,菩薩心要捨,真的不好捨,馬上起退轉念。

九者懈怠,懈怠跟放逸其實很難去分別,不懈怠就是,你這個心隨時能管住,這是最精進,而非你每天誦幾部經。對修大乘佛法的人而言,你應該是隨時觀照你這個心,二十四小時沒有空檔,如果是一個開悟的人,他永遠不會懈怠,因為他起心動念馬上業就成就,很可怕,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夠懈怠嗎?禪宗講執杖牧牛,你開悟了,非得執杖牧牛不可呀!否則起心動念皆是業。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已經開了,開悟的人,起心動念遍虛空,但凡起心動念都會成就。你不開悟沒有問題,心眼不開,不懂佛經在講什麼,心眼開的話,起心動念,萬法唯心造,原來都是這麼造,你現在造了一堆,以後再慢慢去還,不懂的人,看不到不害怕,開悟的人,起心動念馬上現世報,不必幾天,甚至當場就報,這時你才知道,原來要殺人,不必拿刀,也可以殺人,可怕哪!至此,你才知道這個心可怕、過去的業力可怕、瞋心可怕,如斯你怎麼可以讓它懈怠,不管住這個心?你要聽《金剛經》一定要懂得這個心,為利益眾生,他可以成就一切佛法,如果要害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就可以成就,這樣你還敢懈怠嗎?不行!連睡覺都要管住這個心,不能夠讓它脫離你的管制範圍。這是懈怠,不能夠沒有懈怠也是很大的煩惱。

十者不信,八大煩惱裡面的幾個,你現在說佛菩薩我很相信,如果障礙來了或者開悟的時候呢?開悟也會產生不信,為什麼?因為你在開悟的時候,你所有起心動念都真真假假一直涌出,你說這個佛菩薩沒有在保護你,進入那種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狀態,像上次《金剛經》解釋的無實無虛,又像真、又像不真的狀態,你會慌亂﹔又或者一個人好好的,突然一直病、一直病,病的快死了,你說我那麼用功,我天天拜懺,我為什麼還會得重病?這麼要死不死的,你還會不會有信心?人在逆境的時候,講信不信的問題才算數,修的好不好、信不信要境界來考。你很用功,卻病得要死了,死也心甘願情願,朝聞道,夕死可矣!你抱著這個心,我堅定信三寶,不會變,這個心永遠都是信。

我們常看到有人去救人而自己溺水,都說這個人好傻,為什麼要去救人?救不起就不要救了。你知道他這麼救人而死了,他已經升天了,一念善,就升天去,升天不比做人好嗎?表面看上去是死了,然而做人有什麼好活的?做人有什麼好,那麼多的痛苦跟煩惱?不要以表面看到為真,你所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你又沒有宿命通、也沒有未來果報的這種神通,不學佛的人一定會去毀謗佛法,說這個人吃素吃了三、四十年了,信佛這麼虔誠,還得到這個病?佛法不靈。你知道得到這個病,是你的業力,你要怪佛法嗎?如果信佛就不會生病,那癌症的人都去信佛,信佛的一定不會得癌症了?那各大道場豈不門亭若市了?

不是你信佛,就不會得到果報,你還是照樣要去受報,你沒有信佛沒出事情,是因為你總是在六道裡面一直輪迴,不急著還,你信佛要求解脫,你今生都要還。沒有正信的人就想,我不信佛還好,信佛以後,怎麼事情一直來,孩子原本很乖變不乖,投資也虧錢,沒一件事順心?你知道你過去傷害多少人?你現在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以後不得了,要成菩薩、要成佛,那我這個怨氣哪裡出?所以,有感招的馬上都聚攏過來,人也感招來、無形的也感招來、鬼神也來,當然你要心平氣和去承受。要怎麼受?那麼多的債要怎麼還?《金剛經》就是教你怎麼還,忍辱,忍辱度到彼岸,忍辱,忍辱,般若、般若,看它無所有不可得,被打也說沒有、被罵也說沒有,你有這種修養的話,你才能夠還這種無始劫的無量無邊的債,修得好不好、到底有沒有信心?要境界來考。

有一位師父,得到胃癌,他的弟子把他送到醫院去,他說他不手術,弟子還是把他送進去了,手術完了,他說他不想活了,我要往生淨土,他堅持不吃藥,過不久他就往生了。如果你的肉體不能用,你要抱著信心,我對佛很有信心,一念不放,守住一句佛號,死就死,換了一個地方,更好,不會比現在差,如果你有菩薩心,再來投胎,換一個新的肉體,等於換一個新房子,有什麼不好?所以,對死不要太害怕,你要用它,就要好好照顧這個色身,別讓它七零八落的,這十個煩惱

已作是念,大濁世起,五濁惡世是在人壽四萬歲就開始發起,那時候只有一個濁,就是命濁,再來煩惱濁,見濁、眾生濁,我們現在已經在五濁惡世,末法時期,在大濁,大濁就五濁惡世全部都具足了,於此惡世尚不能發二乘之願,況能志求無上菩提?在這五濁惡世末法時期,親眼目睹眾生被這十個煩惱所障礙,如果你連二乘聲聞、辟支佛的心都發不起來了,那更別提是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了,也就是說,你是因為看到眾生有這十苦而發起無上菩提心。你會有興趣聽《金剛經》、聽大乘佛法的人,是過去世已經修過小乘法,小乘的法是從戒律去修,當然,斷三結、淡薄三毒,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是很重要的修行指標,但是你不一定要以阿羅漢斷五上分結為終結目標,你可以跳過去,不入涅槃,發菩提心。如果你不想再來,你要發二乘的心,你可以先去阿彌陀佛淨土或彌勒淨土,或者先入涅槃,你如果修到入涅槃,可以寂靜不罣礙的話,入兩萬劫去休息一下,可以!但是並不是今生證入阿那含道或阿羅漢道,你就永遠在那裡等著入滅,你也可以馬上發菩提心,跨過小乘的修行,開始接觸眾生,發願度他們,因為你已經發願誓度一切眾生,今生不管能夠度幾個,總要開始去度。

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你要成佛的一個基本的願力,《金剛經》裡面講的,第一個就要是誓度一切眾生,要跨出去,第二個就是要斷四相,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第三個要修布施波羅蜜,再來修忍辱波羅蜜,再來修般若波羅蜜,這一品裡面講很多法我當發心亦令他發,我發菩提心,我也要令大家發菩提心,以濁世中發心難得為增上緣故。在八萬四千歲的人壽,你發個菩提心不足為奇,你在二千五百年前出家修行,證阿羅漢不足為奇,到現在的末法時期,你要發心修行就很難,你要修正法,更難,你要發菩提心更是困難重重,就像天上這些聖人,去做一件善事,並沒有什麼困難,我們人間做一件善事,這功德要大得多,在阿彌陀佛世界的人做一件善事,沒有什麼困難,在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做一件善事那才困難,所以功德很大,也就是說你在道德水準很高的世代,做一件善事,是自然水道渠成,沒有什麼稀奇,你在最困難的時期,你能夠去發菩提心,這是要福德因緣具足。

前面三個因緣,最後一個你看眾生太苦了,自己要發無上菩提心,這個是更難,你一出生下來,人家就說你是胎裡乘願再來的菩薩,菩薩他聰明學佛法很快,這不足為奇,他再來菩薩當然是這樣子,有什麼稀奇?現在你不是再來菩薩,學佛好像很困難,很困難之間,你也提上來了,你發菩提心了,這種人才是初發心,在很困難的境況下你做了,這種才是不可思議。你不要自謙你學的不好,學的不好,沒有錯,但是,你發了菩提心,誓求無上菩提,還希望別人也同樣能發無上菩提。講到這裡《金剛經》已經講去一大半了,我為什麼一直在叫你們要跨出去幫助別人?發菩提心,你說你受了戒,受了戒,就發菩提心了嗎?不是,你要去誓度一切眾生,吃飯的時候唸的,「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個是願,你們也常說的,「誓度一切眾生」,你發過誓的,那你今生度了幾個?

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今天講這四種因緣,你能夠來這裡聽《金剛經》,離不開這四種因緣,佛法講緣起法,一定有因緣,就是你過去世沒有佛的因緣,那別人把你拉來了,你聽了,有一點受用,你發了歡喜心,也想去受戒,這就是要發菩提心,佛法講因果,我過去沒有這個因,我現在種了,雖然是別人間接跟你提拔的,總算也是種了。不是說先種,就先成佛,有的後種,但是他發起這種修行精進心的時候,他成佛很快。不要說我落後好幾劫,甚至女生說我少修五百世,這些都沒關係,像《圓覺經》講的,「不重老參,不輕初學」,你不要小看這初學、初發心的人,他勇猛精進的話,進步很快,有的接觸佛法三、四十年,像老牛拖車一樣慢,各有千秋。不要認為自己學佛久了,就看不起初學的,初學的初出茅廬,初生之犢不畏虎,什麼都不懂,才敢參加禪四、禪五,才會受用。(待續)

 (2007.08.12.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