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8-9)
               --
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三)名詞解釋 ()

13.人見

又稱人我見,據《大乘起信論》載,初學大乘之凡夫,於教未解玄旨,由人我見而起五種邪執,即:(1)執虛空是如來性。(2)偏執真如涅槃之性空無。(3)偏執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4)執如來藏之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染法。(5)執如來所得之涅槃有其終盡,既盡還作眾生。

人見,又稱人我見,見是一種執著,肉體不執著為我,更進一步的,對一切法內心不執著有我,外境這些人物就跟你沒有直接的分別了。人我見,為什麼人跟我會擺在一起?如果你沒有我見的話,人見自然也沒有了,先滅我見,人見自亡,如果你心中有我的觀念很重,那外在的人,當然永遠是格格不入,與你對立的。

據《大乘起信論》載,初學大乘之凡夫,於教未解玄旨,因為大乘教的法相很簡單,但意義很深遠,光一個實相觀,你要做到就不容易,先修我空觀,再修法空觀,才能證得實相、中道,而這種玄旨,雖然意解了,做不到的話,也不是真正了解,所以初學大乘的人,不了解大乘經典的真正義旨,由人我見而起五種邪執,由我、由人的執著,就產生五種不正當的邪見,也就是不全然圓融的佛教理念,只看了一半或看到局部,就當做你的見解,依解而行、而說,這就變成邪見。

我們不可能如釋迦牟尼佛般,衪有正知正見,由凡夫到天性、色界天、無色界、無想定、四空處定、聲聞、辟支佛、菩薩,甚至於成佛的果地佛的如來,每個境界都清楚了知,而且衪有無量的神通,懂得十方世界眾生的因緣,我們沒有這種修證,所以我們就要多看經典,依經典所講為主,融會貫通。如果你沒有累劫熏修的智慧,修得這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的話,要了解修行過程或者是佛法講的登地、要如何解脫、如何圓融時,可能會執著你所知、所證的境界,一種不正確、不完美、局部的見解,這就是一種邪執、邪見。

這裡舉出人我見會產生五種邪執,即:(1)執虛空是如來性。虛空本來無一物,你說證到空,就是這樣子,虛空是如來性,沒有錯,但只對一半,因為空,是一切法,應緣產生一切法的根本,而且你證到無餘依涅槃時,會遍入十方虛空一切佛剎土,也可以遍及虛空無盡,虛空界是無所不到的概括,你的如來性跟虛空一體,是沒有錯,但是,不是執著虛空這一個法相為如來性而已,如果執著虛空為如來性,那只是一半,你要學虛空無相,破解一切法,破解五根六塵種種的因緣相。阿羅漢,甚至於辟支佛,祂們去掉我見,卻偏執一個虛空,就是他要追逐的一個空性,小乘的行者很容易犯這個毛病,或者初學大乘,還沒有成就的凡夫,有世間禪的境界,但是,沒有這種大乘所有境界的概念,也會執著虛空就是我要追逐的一個目標。

(2)偏執真如涅槃之性空無。偏就是不正,就是偏頗執取一邊,執著真如的涅槃性,它是空無的。每一個法相,都有它的真如性,所以任一個名詞,你在其後安一個真如都沒有錯。涅槃,也是一個現涅槃的真如,你天性的善根,也可以安一個善根真如,也就是你已經熏習有做善事的這種心性,有性就是有緣起的動力。一般人這種真如現不起來,只有累劫修慈悲心的、具足善根的,才會產生善根真如,小乘或初學的大乘,為求空解脫,會去追逐這個虛空性,不愛去面對有相或去面對因緣所產生的一切法,因為一個修到證入空的行者,不起心念,覺得非常舒服,要他起心動念,就會覺得非常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回到最原始的虛空性時,像回到老家一樣,不執著這一個法相,很容易住入對世間相都不起心念、不執著的境界,這樣覺得很安穩,此涅槃是非常快樂,可是你如果把這當做是學佛法的終點,那你只是走一半。

這個偏執真如涅槃的性是空無的,但佛性是空、有兩面同時都具足的。證到空的涅槃知見獲得了以後,你面對因緣起一切法,讓它現一切境,然後你再練習從現一切境之中又沒有煩惱,可以常住在涅槃境時,那空有不二的境界就會現起來;菩薩更進一步的,從空無的涅槃性之間,也可以自己產生一切法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之間又可以守住涅槃真如性而無罣礙,就像《金剛經》裡面講的,要度一切眾生,度完了,又沒有一切眾生可度,這種第三層次更高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佛性。所以,執著真如涅槃的性為空無、沒有,這也是一種人我見的執著。

(3)偏執如來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因為是初學的大乘凡夫,不懂,又喜歡談如來藏。如來藏,因為大家都不懂,只有證得成如來或大菩薩者才懂,我們避免去談它。你說如來藏是每個人的自性,這是意解而已,你沒有到如來境界,稱不上懂得如來藏,見如來藏,與如來藏、虛空藏、世間藏諸相全合一如。頂多你只能去談阿賴耶識跟阿陀那識,沒有資格來談如來藏,因無證知故。如來藏是已經接近如來地成佛的人,衪的自性跟虛空一體,十方虛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都映現在衪的心中,這個如來藏有多大!衪的虛空性跟十方一切有相、眾生都合一了,所以我們十方一切眾生、一切世界都在如來的心中,這如來藏,你怎麼可以執著空?不可能!

如來藏有色法、心法種種自相的差別,如果你只走一半的話,那你還是有所偏執,用理念在討論這些。一個證到如來境界的人,衪的心地清淨,真的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汚染,那虛空就是衪的如來藏性、如來真如、法身真如。而一切因緣法─諸眾生、器世界,都是如來藏中物,怎能說如來藏僅是虛空,如來藏應含容一切相。所以,有相、無相是一體的,雖然眾生、世界等等現種種差別相,對已證如來藏的如來,並沒有什麼分別。第一個本身空無跟虛空一切眾生、世界合一,不能有差別相,有差別相就格格不入,不能夠容納一切眾生相、一切世界相,無差別相才是證得如來藏的佛,衪的清淨法身包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所以色法、心法對於一個證到如來藏境界的人而言,是沒有差別的,衪本身沒有分別。所以《金剛經》云:「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這是指心法無異於色法,以如來之境界,心法、色法都能悉知悉見。

《金剛經》三段論在講:「是微塵,即非微塵,是為微塵」、「是世界,即非世界,是為世界」、「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這就是在訓練你,能夠真正進入如來藏性裡面。初學的大乘凡夫,不了解這些境界跟衪的心量,常常會有差別相,有差別,就是有分別,就不能超越,這是第三種邪見。

(4)執如來藏之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染法。世間生死是一種現象,已得如來藏的佛,衪隨時在示現,示現、不示現都沒有這種生死的觀念,因為衪本來是不來不去的,凡夫才有生死,一個證到如來藏的自體之如來,是沒有所謂的來去,怎麼從虛空來,怎麼會虛空去,來去之處皆是虛空性也。毘盧遮那佛隨時都在化無量無邊的佛,此佛過一段時間示現一次,過一段時間再示現一次,衪示現時,也沒有說來,也沒有說去。如來藏的自體,如果化一個身,像釋迦牟尼佛或者未來的彌勒佛,這些示現有生有死,來度化一切眾生。我們還不究竟的人看了,好像有生有死,其實以如來體性空寂來講,並沒有所謂的生死。悟如來藏的行者,衪對法都沒有什麼執著的,只有不究竟的、初學大乘的凡夫或者小乘的人會犯這個毛病。

(5)執如來所得之涅槃有其終盡,既盡還作眾生。這是認為證到如來果位的佛,衪所得到的涅槃有一定的時間、有終了時,沒有完全的住在空無之間。這是看到每個如來過一段時間,會為眾生一大事因緣,幻化一個應化身來度眾生,便誤認為衪的涅槃是會盡止,盡止了以後,還要再出生。他不知道如來體性遍虛空,見者所知所見侷限在某個範圍裡面而產生執著。你看這個佛、如釋迦牟尼佛衪也是再出生,然後再示現修行,再示現度眾,再示現入涅槃,所以他們認為佛所得到的涅槃是有終了之時,這都是錯誤的認知。

總言之,前兩個執著虛空性,是偏於空,涅槃性,空無也是偏於空;後面三個執著是執著有相,第三、第四是執差別相,最後一個,是未能了知如來真正的境界,認為如來的涅槃性還是有盡,會再輪迴,這是以自己的知見為知見,叫邪見。持邪見的人,大概都很執著,所以叫做邪執,如果經典看得不多,不了解這境界是在講什麼,沒有辦法解釋經典的義理,不懂,就不要講。佛法,不要太執著所知所見,更不能執著你所看的那幾部經典,其實佛法要有完整的概念,要看很多經典,不但要能意解,實修的境界也要跟得上,否則你天天講如來藏,如來的境界都不懂,怎麼講如來藏?

我們還證不到如來藏,在思惟上,要去體會這個證到虛空性的人,如何證入有相世界,他的虛空性,怎麼證入土地、器世界、宇宙,空、有相要怎麼去融合?這是很有意思的。你如果偏執虛空就是如來性,那虛空永遠都是虛空,你就體會不到虛空性如何證入到含容一切有相,或再化起一切相。譬如虛空性與娑婆世界的地球、山河大地,怎麼跟它融合為一?山河大地就是你的自性,自性中有山河大地、有虛空性,這些不是你憑空胡思亂想,就能夠想出來的,時間到,該會懂什麼事情,就會懂,然而你在過程之間不可執著,要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才能夠一直有新的體會,因為如來藏的這種體會實在太究竟、太完美,非我們能力所能及,當然我們現在只祇能需要要經典來了解它。

 

14.眾生見

即執著眾生為實有、實無之妄見,認為眾生實有,即欲逃避一切眾生入涅槃(聲聞乘行者),或認為一定要度盡眾生(菩薩乘行者);若認為眾生實無,是否定世間相,其義同於「我見」,是另一種逃避心理。

三個以上就是眾,眾生見。一個、二個,只是人我的對立,眾生見,就是我們因果輪迴的其中一個根源,大家都有分,跟人結善緣、結惡緣,攪和的這麼多,就是眾生見。眾生見,即執著眾生為實有、實無之妄見,說有是錯,說沒有也不對,剛開始學空觀的,不能解脫,所以,最好什麼都說沒有。最近有一個網友寫信來問,好像看到有影子、有光、有什麼的,他也知道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就是會怕,要怎麼去除這種恐怖心?這就是執著它為實有,你看都看進去了,看到的以為真,心裡自然會害怕。

我們學佛法、學禪修,五根六塵接觸外境所現的異相,如果能夠突破這些,五根不起作用了以後,你的阿賴耶識還是有原來這些功能,它還是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縱然不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它還是會產生見性,這是根本佛性的見性,不是那個眼根的見性,眼根見性沒有眼根就看不到,眼根在天界境界時,它還在,如果你不開悟、色身沒破的話,五根都在,所以修行沒有打破黑漆桶的人,就先看眾生相、光相、世界相,聞也是一樣,聽眾生聲音,這些都還是天性所產生根性的作用;你要能突破了,才是用像如來藏的這種能力,衪知見更大,所有虛空裡面,一切世界眾生,衪都能夠見,這個才是大,周遍圓滿,才是大。

所以見聞嗅味觸,見聞覺知,還是有不同層次的,譬如你現在無所見,但是,你打破黑漆桶,真正開悟了,進入無色界的境界,你的意根可以起作用,還是有見聞嗅味觸這些功能,只是不透過眼睛、耳朵、…等器官。你閉著眼睛也可以看,你不用耳朵也可以聽到心聲,眾生說話或用意也好,你都可以接受到,這就是心聲。單一個意根就具足六根的功能,這種能力、這種境界,一個開悟的人,一定會經歷到。

初學的人或是有天道境界的人,常常看到光、眾生、鬼神,如果你把它觀作實有,當然會害怕,你把它看成有,但是不去執著,這樣最好!做不到的話,你一概把它當成沒有,沒有!沒有!因為剛開始要學空觀,這是無可厚非,你定力還不夠,最好是不要理它,看了等於沒看到。我們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看到一個影子,定要再看清楚一下,我仔細看一下,看清楚就看進去了,就實有。你瞄一下好像有個人、有個眾生,知道就好了,不用太在意。你一直要看清楚它,有看清楚就是實有,過程間難免都會犯一邊,在實有、實無裡罫礙,最好是有看沒有到,不理睬它,跟我沒關係。除非你是菩薩種性,不執著有、不執著沒有,反正就是這麼回事情,自在無礙。

講這些修行境界,也許比較難接受,講到世俗人間,你看到眾生,眾生實有嗎?你說沒有,實體就在眼前,也會跟你結善緣、結惡緣,吵架吵得不可開交或者愛得難分難捨的都有,這都是因為你認為眾生實有,所以對境投以種種喜怒哀樂的情見,這些都是有眾生見的標準行為,所以,要超越世俗的眾生見,用因緣法來觀它最好。有,也是因緣才現的這個相,因緣無常,它會滅,它階段性的時限盡,它就滅了。執著眾生實有、實無的妄見,認為眾生實有,即欲逃避一切眾生入涅槃(聲聞乘行者),不想跟他們夾纏往來,不要跟他們結緣,這些都是聲聞乘行者的心態。

有時我們觀一個出家師父的一舉一動,就知道他執的觀念是什麼,有的人,就是你要供養他,他也不接受,他避免跟你結緣,你可以拿這錢去佈施道場的其他需要,但他個人就是不跟你結緣,講好聽是說自己修不好,不敢接受你的供養,其實是不想跟人結緣,這是小乘行者;又或者有的師父是你給我多少,我總是要回饋你一點,一把菜或幫您個小忙都可以,反正有來有往,這當然也是心裡面還有一點障礙。真正大乘菩薩究竟的,他不在意這些事情,供養與否他不執著,即使是還沒有究竟以前受供養,受供養以後就是你跟他結緣,他的功德和結緣的眾生雨露均沾,他也不在意。如果菩薩他很逃避一切眾生,希望己心自淨,不要有人來煩我,這是小菩薩的心態,他希望自性永遠住在涅槃無事的狀態,當然這是很舒服的,哪個人不喜歡?但是,你逃避眾生而自去追求涅槃的話,就落在小乘境界。

菩薩有大菩薩、小菩薩之分,大菩薩只要有因緣,反正祂心淨,隨時都可以去利益眾生,小菩薩接了一兩件、兩三件單,就很累了,有時候,祂也要觀自己的能力隨緣,不能夠像醫生一樣,一天掛上七八十個甚至上百個號,每五分鐘看一個病人,小菩薩不行。如來或大菩薩,千萬億眾生憶想衪,衪們都可以一時利益眾生,所以,修行不究竟的,還是得隨緣度眾,然而隨緣也不能逃避一切眾生,如果逃避一切眾生,你就是認眾生為實有。逃避不是沒有嗎?怎麼會有眾生見?其實逃避是認其為有,如果認為無、沒有,哪裡還需要逃避?這和跟眾生認為較真實有,與他們為善、為惡都是一樣,執著有眾生,執有、執空都是眾生見。菩薩要超越眾生見,就是要跟眾生結緣,攪和在一起,有因緣關係,你可以做很多善事,利益他們,但不要執著,即使你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沒有《金剛經》無上正等正覺的概念,但是,只要不去執著對眾生的這個利益是真的、還是假的,就能超越眾生見,要有這種能力,才是真正的菩薩。

逃避眾生,不要跟眾生結緣,這是有眾生見,是小乘的行者;如果,你認為一定要度眾生,那你是標準的菩薩,其他什麼煩惱差不多都沒有了,但是就是執著要度眾生,什麼都可以不做,但度眾生就是不能不做,這就沒有《金剛經》的理念。度眾生可以,但是,度完了以後就忘記了、放下了;如果度很多眾生,度了以後又放不下,度愈多人情感的包袱就愈重,那你可要完蛋了。度眾,度完以後就忘記了,沒有眾生可度想,《金剛經》不就是在教你這個理念?你不度眾就是沒有菩薩精神,反之,你念茲在茲一定要度,度了後又放不下,這樣也不好,兩者都是執著,要度、不度都是逃避,都有眾生相。

眾生見,這兩個實有、實無的概念,若認為眾生實無,這是否定世間相,世間相,你不能說它沒有,它是因緣成就的一切法相,你要解脫,你可以暫時說它沒有,你圓融以後,它還是有,不可能否認的,所以,一否定世間相,其義等同於執著「我見」一樣,你說沒有,也是一種我見的執著,你說有,當然更是實質我見的執著,所以,用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最穩當,不要說有、沒有,就是看這個法我不在意,學習、鍛煉這種定力,不要說它有、它沒有,不要說我看的相是真、是假,這在修行過程之間很重要。你看到佛菩薩現應化身,看到有垂跡加持菩薩在就很高興,到底是真的菩薩還是假的菩薩?

常聽到很多修有為法,尤其密法的,發生問題,一者是你沒有正規的傳承,網路發達資訊流通,你隨便拿到一份咒語,這麼一直唸一直唸,就認為自己在修密法,難怪會著魔出問題。前後儀軌都不如法,隨便網路上看到中間一段咒語就土法煉鋼自己修起來,很多人著魔就是因為不正確的修法。再者,你要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相,無所有不可得,誰化現來跟我有什麼關係?菩薩來、本尊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要太執著。其實修行有一個指標很簡單,你就看自己的智慧到底有沒有長進?心地是不是愈來愈清淨?煩惱是不是愈來愈少?家中大小是不是都很順利?這些都是相關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表示你修法修的有用,如果你學了很久,家裡永遠都是吵吵鬧鬧的,這表示不對,你沒有真正在修,所以來的是魔、還是魑魅魍魎?真正佛衪是不會現像,因為衪本是無相,衪也不必現給你看,衪頂多是用身語意教化你,衪住在那裡不動,就可以化導你;至於菩薩示現,是真的菩薩還是假的菩薩化的?不知道。

所以,你看很多經典,這部經典是誰護持?那部經典是誰在護持?佛為什麼不自己護持?佛只是把這個法講起來,讓你去學,但是護持的人是誰??像《楞嚴經》,護持的人是阿難尊者,《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化導,《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帝釋天主、善住天子護持,…。為什麼佛講的經典,衪不自己護持?佛衪不會現給你看,衪只講道理讓你去學、去做,至於所現的是菩薩、護法神或者天龍八部,其實並不重要,你只要自己修心,不要管他是什麼化的。這也可以看出你的眾生相,你排斥、說不要是有眾生;你說這是真的,我看到了,看到了很高興,那你更有眾生相,要把眾生相用在修行,不要用在結恩結怨,這樣就落在凡夫的境界。

《金剛經》講人相、眾生相,就在講破解你修行之間的種種知見,不要落到根本的人跟人之間的恩怨裡,那個層次也太低了!《金剛經》在講修行、講修心,境界之間你看到什麼?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有任何相,有冤親債主是不是有眾生相?你看到有冤親債主,有,當它沒有,我不執著,你讓我不如意我就不如意,也是在過日子,要這麼修的話,你的我見、人相、眾生見可以化解了。抱著一種有也好、沒有也罷,不在意的心,就沒有這三見。這三見先去掉我見,才能夠擺脫人見、眾生見,根本的我見沒有去掉的話,人見、眾生見永遠都在,這個要先了解。

 

15.壽者見

壽者是指壽量之相即壽命之長短。關於三界六道眾生之壽量,據《俱舍論》載,人界中,北俱盧洲人壽千歲,西牛貨洲人壽約五百歲,東勝神洲人壽約二百五十歲,南贍部洲人壽不定;南贍部洲人減劫最後時期之壽命為十歲,劫初時期之壽命無量。其次,關於天上界之壽量,以人間五十年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晝夜,其壽量為五百年;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人間之百歲為第二天之一晝夜,其壽量為一千年;第三天以人間二百歲為一晝夜,壽量二千歲;第四天人間四百歲為一晝夜,天壽四千歲;第五天八百年;第六天千六百年,依次倍增。

壽者相不是以凡夫壽來談的,凡夫該活幾歲就活幾歲,當然這個壽命,也不是你該活幾歲就一定活幾歲,做善事或者做壞事,這兩種人該活幾歲是靠不住的,你說這個人去算命只有活二、三十歲,一心修善,結果他一直活下來了,活到七、八十歲,有的人算命是可以活到八十歲,好事不做,專門去做殺人、放火的壞事,二、三十歲就抓去槍斃,像這種,好人、壞人壽命都控制不了。壽者相,不是在說一般人的壽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不是在講人,是在講修行的境界之壽命,所謂的不要有壽者相,是說你已經修到天界,一個幾十億年的境界,你要不要去拿它、要不要去受生?你修到無色界的境界,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天有五百三十七兆年的壽命,你要不要去取它,有,要取它,就有壽者見。

《金剛經》並不是在教你,你今生活多少歲要不要去執著,不是!是教你修行境界到天界的壽命時,你要不要去拿取?要拿,有數就有盡,你以後還是要再輪迴;如果你沒有壽者相,你拋棄了天界的果報,無執走過去的話,你就能進入涅槃,你就不再來受生,所以壽命,有數即有盡。現在你要看破壽者相,你修修修,修到哪一個禪定,你的境界可以到哪一天,沒有佛法熏習的或者根本智慧不夠的,會走入天界。你現在經典看多了,知道天界不好,欲界天不好,但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地前菩薩,還是出生到欲界三、四、五、六天裡去,這是因緣果報的關係,因為你佛法雖然聽了,但最高境界你又達不到,解脫也沒有得到,做了一點點修行,你須陀洹得不到、斯陀含也得不到,那你要幹嗎?做一點點修行要擺到哪裡?進不了色界的禪定天去,你只有掛在欲界的第三、四、五、六天,這是因緣果報的關係。 

《金剛經》裡面講的壽者相,是指已經有色界天的禪定境界或者是已經破掉無色界境界的色身以後,進入無色界的行者,你要不要取這個壽命?教你不要執著這個壽命,不要執著那種果報的目標,不要有壽者相、壽者見。前面講四相,這裡講見,相是一種客觀的法相,你可以執著、可以不執著;見,是一種執著,這個就要講四見,你已經執著了才叫四見。壽者是指壽量之相,即壽命之長短。關於三界六道眾生之壽量,要懂一些,你如果在人界裡面輪迴,沒什麼好講的,如果你修了一點境界,你就有可能落在四大部洲裡的另外三個地方,或者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甚至於無想天。首先你要認知修行的境界是要走哪一條路,其次,你在修行過程之間,要小心翼翼不要去跟這些諸天結緣,一結緣的話,一上去壽命久遠,有可能是虛耗空轉,於修解脫道無益。

據《俱舍論》所載,人界中,北俱盧洲人定壽千歲,這一洲的人出生就一定滿千歲,這個壽命是一定的,不像我們這裡有多、有少,有很長,也有短到十歲的,此洲人則無所繫屬、無有我所;西牛貨洲人約五百歲;東勝身洲人約二百五十歲;北俱盧洲最好,西方次之,東方更次之,南贍部洲人歲壽不一定,道德水準很好時,有八萬四千歲,道德最差時,人壽只有十歲,每百年減一歲,一來一往時間為一中劫,南贍部洲人在減劫最後時期之壽命為十歲。減劫,就是從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一直減下來,這就是減劫,如果是人壽從很短一直往上增,就是增劫,這個道德水準愈來愈好,劫初時期之壽命無量,也就是說最開始八萬四千歲的壽命很長,八萬四千歲,每百年減一歲,為什麼減?因為道德水準開始變差。經典講,人壽四萬歲時,大家開始偷盜,為何會如此?因為人的欲望開始出現增長,五濁開始出現,所以才稱為惡世。

我們這個世界,彌勒佛下生後之時間,每個人壽都是八萬四千歲,道德水準很好,那個時候地是平坦的,你的穢物下到大地,大地自然把它埋在地裡,看不到穢物。道德水準很好時,就很接近天界的果報,要吃什麼,它就自現出來,像忉利天裡有一大片果園,你飛去採這個果,一採下來,那個果又長出來,根本也不會少,你要穿什麼衣服,起心動念它就現起,真的是這樣,不要講天上,就講我們人壽八萬四千歲時,這個地球都是平坦的,你的穢物一下來,它自然吸收掉,沒有沾污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但是到了人壽四萬歲時,人開始偷盜。原本要吃東西時稻子就長出來,固定的,今天有四十個人,它就現四十人分,大家都可以吃到,每一天都固定現出來,養你的福報、養每一個人。有一天,有一個人就打妄想,為什麼每一天要取一分米來吃,我怎麼不能一次取二、三天的量呢?反正,都是冒出來的,他就取多一點。有這種起貪心、好逸心開始發展,其他人也跟著有樣學樣,人的道德行為,起心動念都是貪字在作祟,欲望心愈來愈大,很快地四萬歲就降到了二萬歲。

這裡講劫初的壽命無量,為什麼劫初是壽無量?因為八萬四千歲是道德水準最好時。劫初的人壽命很長,後面就不定了,起了貪欲心,一下子從四萬歲降到二萬歲,二萬歲又起淫欲、鬥爭心殺來殺去,又降到一萬歲,這個時候壽命降得很快,並不是百年減一歲。前面劫初時間很長很長,但是愈到後來人壽愈減愈快,只是總時間,每一劫都一樣長。上記之一歲即人間之一年,其次,關於天界之壽量,以人間五十年為六欲天中最下天(即四王天)之一晝夜,四天王天,因為是以太陽跟天界的距離來算,我們地球離得太遠,他們比較靠近,所以,我們的一天很短。四天王天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其壽量為五百年,要算四天王天人的壽命,你就要用50X365X500年來乘算,結果就是他們的壽命,可以活那麼久。其上之五天界依次倍增,即忉利天,人間之百歲為第二天之一晝夜,其壽量為一千年。夜摩天一日夜,我們人間二百歲為一晝夜,兜率天一日夜,我們凡間四百年,壽量二千歲,第四天四千歲,第五天,化樂天一日夜,我們凡間八百年,他化自在天,第六天一千六百年,依次壽量倍增。

我想天主教耶和華菩薩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你去看聖經,新約聖經最後面第二、第三頁有提到,主曰:「天上一日夜,凡間一千六百年」,既然他是菩薩,他也會講一些神通,六欲天的菩薩,當然祂的知見比一般的天神要多得多,但比其他的大菩薩或佛還要少得多多。祂講祂那邊一日夜,我們凡間一千六百年,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沒有兩樣,所以,你信基督教信得夠虔誠,你往生以後去當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不是當教主,因為教主只有一個,是此天的六地菩薩。當然教主的壽命也會盡,也會換人,這個天主並非是永遠的,你如果有佛的知見的話,不要有此邪見。由佛法的角度來講,他們所講的是邪見,因為他們講說,去他化自在天就是得永生,其實並不是永生,只是壽命相對而言很長,有九十三億年,或許是他們沒有神通去觀更久遠的未來,也或許是他們的智慧不夠,認為這樣就是永生,其實九十三億年在宇宙時空裡只是一小點而已。

 

又色界中,其身量之標準對壽命之長短亦有影響;梵眾天身長半踰繕那(由旬),梵輔天為一踰繕那,大梵天為一踰繕那半,乃至色究竟天為一萬六千踰繕那,準此,彼梵天之壽量可從半劫乃至一萬六千劫。再次,無色界各天之壽量,從下向上分別為二萬劫、四萬劫、六萬劫、八萬劫等。又劫之計量,少光天以上為大劫(八十劫),初禪三天為半大劫(四十劫)。若於惡趣中,等活地獄之一晝夜以四王天壽量五百歲計算,其壽量有五百歲,乃至炎熱地獄以他化自在天壽量一萬六千歲為一晝夜,其壽有一萬六千歲;而極熱地獄是半中劫(十劫),無間地獄是一中劫。又傍生(畜生道)之壽量多無定限,其壽量最多者,如難陀等大龍王,為一中劫之壽量;其他,如鬼之一晝一夜為人間之一個月,壽量為五百歲。

又色界中,其身量之標準對壽命之長短亦有影響,你的身高到底多高?跟你的壽命長短有關係,愈高天的天神身高愈高。梵眾天身長半踰繕那(由旬),一由旬,有的說是四十里,我們中國里,大概六百公尺一里,算起來大概是二十四公里(有說佛教一由旬是七、八公里),梵輔天為一踰繕那,大梵天為一踰繕那半,乃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就是五淨居天裡面最高的,四禪天上去就是五淨居天,五淨居天有五天,最高天就是色究竟天,為一萬六千踰繕那,以我們人的身高來講是很大,但是在宇宙這麼廣大的虛空間來講,一萬六千由旬不算什麼。準此,彼梵天之壽量可從半劫乃至一萬六千劫,也就是你身高有多長,你的壽命就有多長,色究竟天他的身高一萬六千由旬,壽命就是一萬六千劫,一劫又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再次,無色界各天之壽量,從下向上分別為二萬劫、四萬劫、六萬劫、八萬劫等,八萬劫就是五百三十七兆年。又劫之計量,少光天以上為大劫(八十劫),初禪三天為半大劫(四十劫)。

若於惡趣中,等活地獄之一晝夜以四王天壽量五百歲計算,其壽量有五百歲,乃至炎熱地獄以他化自在天壽量一萬六千歲為一晝夜,其壽有一萬六千歲。天上有這麼長的壽命,一入地獄也有那麼長的壽命,讓人求出無期。我們修行不希望入地獄去,但是不小心可能會進入欲界天、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裡面去拿到這個壽,所以叫你不要有壽者相,不要去執著這些,你一去受生就有壽者相。極熱地獄是半中劫(十劫),無間地獄是一中劫。你要去看不同的經典才能了解這些,小劫、中劫、大劫,這三個名詞怎麼去分別?其實中劫跟小劫是同一回事,此二者以中文來看是不一樣的翻譯,但是,以梵文來講都是一樣的。

既然梵文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名詞?因為譯者的關係。劫初從八萬四千歲到人壽十歲,這是劫初的第一劫,劫末是從人壽十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算劫末,這中間的十八劫,其實距離、時間是一樣的。譬如剛剛講的八萬四千歲到人壽十歲這劫初,第二劫人壽十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由八萬四千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這麼一來一往到最後,這中間十八次,叫做中劫。中劫的中不是指尺寸,並非大小中的中,而是兩者之間的中(in between),也就是二十劫裡去掉初劫跟劫末的時段,在指其間的劫稱。有時候看經典,我們會被翻譯的中文名詞搞糊塗了,有的人在採用經典時會講中劫,指的是在第二劫到第十九劫之間的一劫,當時有哪一位佛、在哪個地點、發生了什麼事情,就在這二十劫裡面的一劫。如果以小劫來講,二十劫裡面的每一段都是一個小劫。如果講到中劫跟小劫之間的分別,那就是劫初跟劫末之間十八劫裡,都以中劫來稱呼,表示就在這中間之劫。

又傍生(畜生道)之壽量多無定限,其壽量最多者,如難陀等大龍王,為一中劫之壽量,這裡的中劫就是指大小中的中(medium),而不是劫初、劫末的中劫。有說以二十劫為一中劫,也就是二十劫長的時間等於一個中劫,這是在講數量的大小,跟劫初、劫末、中劫這三個表示方法不一樣,這「中」可以是不同的意義,要看經典的前後文來判斷其意。其他,如鬼之一晝一夜為人間之一個月,鬼一天一夜,已是人間一個月,他的壽量為五百歲,也就是30X 360X500歲,約為540萬人間歲。

  (2007.04.15.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