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8-6)
--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三)名詞解釋 (續)
9.無邊
無邊(aprameya)是印度數字第54位階,約是1053等數字。若是不指數字,與「有邊」合稱兩際,有邊是指有之邊際。邊,指偏於一方之極端,計執世間一切諸法,係假眾緣之和合而生,此和合之力能呈現諸法之作用,故稱為有邊。對此而言,計執諸法既假眾緣之和合而生,故無自性,以其無自性,則諸法之體非為實有,稱為無邊。蓋有邊、無邊乃論議有無之理時所用之語彙,散見於諸經論中。《箭喻經》云:「世間有邊,世間無邊。」若執著有邊、無邊之人,極易落於偏狹不正之見解中,唯有捨棄有無二邊之見解,才能了知中道實相之理。
無邊,或稱無有邊,無邊是(aprameya)是印度數字第54位階,我們列出來有六十個位階,後面還有不可稱轉、不可量轉、不可思轉、不可說轉,這些都是自己乘自己,如果是1055 x 1055就有一百多次方數,無邊約是1053等數字。Aprameya是apra與meya合詞而成,meya是由m2動詞變化而來,有測量之意,meya於羅馬數字是mega百萬之意,prameya是pram2是可測量的,apram2或aprameya就成不可測量的,故中文稱為無邊。
無邊若是不指數字,無邊、有邊是在講空有的道理,無邊與「有邊」合稱兩際,有邊是指有之邊際。邊,指偏於一方之極端,有的極端就是有為法的這一邊,計執世間一切諸法,有為法,還沒有成就的人修有為法,這是方法,就是你唸咒、你唸佛、你打坐、學禪,這些都是方法,這是屬於有為法,你要修到空性沒有執著,那要修空觀,這裡指一切有為法,係假眾緣之和合而生,有關心的問題、人際關係都是屬於因緣和合而生的,有對象加上基本因,然後時空對了,就發作,前一年不發生、後一年不發生,今年是你的本命年,流年正沖、偏沖、自沖就來了,修不好的會來,修得好的來了,少講一句話,少動一個念,都可以避重就輕,就會過去了,這是眾緣和合的法,這是初學的人。
此和合之力能呈現諸法之作用,你唸這個「法身緣生偈」,等到因緣來了就迷糊了,想一想這個因緣法,不好的緣,你更要避免,有位同學在菩提迦耶被我罵,原本想離開道場不要來了,最後還是來了,這是因緣法。以前有一位同學被我罵了之後,真的就不來了。但是,這位同學想想還是不行,最後還是回來了,這是心裡交戰,考你心到底柔和不柔和?到底有沒有隨緣在發作?隨時都在考試,被罵有被罵的因緣,以後的處理,怎麼處理?你有沒有隨因緣在轉?有智慧或者因緣比較深的,就還是會來的。
像以前有一位同學,心病發了他就離開了,同學認為很可惜,我告訴同學說不會的,他還會再來,最後他還是再回來了,這是因緣比較深的例子,緣不深就斷了,為什麼我講的那麼篤定,我知道此人緣深,緣深就是這個樣子。你今生個性習氣未轉好,因緣來時又沒有辦法處理,就想要離開。但是潛意識緣深,因緣慢慢轉變,這麼轉後,最後又出現在道場。
有的也不是因緣不深,而今生發生一次出走事情,過去世歷史也曾有過,歷史都一直再重演,無知者不知,不知要轉習氣、執著,讓事情逼再發作,所以有為因緣是不是很可怕。像你們這樣聚集在一起,聽我在講課,過去世也一定有這種場面過。有事時己經將過去世的事告訴你們一下,有智慧者就轉,不要被你的這種因緣再轉或者讓冤親債主作怪,它要讓你走到另一條不好的路上去,你要克服你內心那種不甘願、瞋心習氣,不要被罵覺得沒面子,死要面子是幹什麼?一心放下就沒什麼關係?放下,就海闊天空,表示你調伏了一條瞋心。你光在想死要面子或怎麼樣不服氣,做不對事當然要被罵,一個人做不對,影響到整團在國外的士氣,這些無形非人外道或者魑魅魍魎馬上就乘虛而入,一團有幾個人心不團結,很容易被滲透進去,你不馬上處理,問題就會接著來了。
你不要看朝聖好像都是嘻嘻哈哈在觀光,不是的,帶隊的人心裡很沉重,等到兩次全部都安全回到家,我整個心情才完全鬆懈下來。第一次帶團後回家,第一次解決就好了嘛!但是,不知道怎麼樣,一個心總是放不下,等到第二次朝聖完全安全回家了,心,才非常舒服沒有罣礙,很多事情、工作要做,但那些完全沒有壓力。你不要認為帶一個團出去,好像很簡單,眾緣和成,成就一個朝聖團,生活起居一切亂七八糟,都是因緣成就一切法。
這些都是講有邊,在有邊之間你怎麼去沉著應戰?你就可以安然度過。對此而言,計執諸法既假,眾緣之和合而生,你要學解脫,要怎麼做到?怎麼不被境轉?要觀無自性,要瞋心起來時,就要觀無自性;你要講道理,你就觀它無性;你要降伏對方,也是要用無性,心放空的話,沒有惡毒念;或者接受到惡毒、害念,能一放空,這兩個心交戰不起來,修行就是要這樣子,人家在恨你、在怪你,你都照單全收,默默然接受,也不用去辯白、也不去起瞋心相應,像石頭丟到水池一樣,咚一聲,慢慢漣漪沒有了,又如船過水無痕。你要觀它無自性,這是《解深密經》裡在講的,第五品在講遍計所執性,因無自性,此性是不好的;依他起性,有感知、靈通、心通,你也要觀它無自性,才不會隨便應緣、才不會感知很多事情而執取;圓成實性,可以超時間的見照一切境、一切人,你要觀它無自性,不會去在意。你要聽得到《解深密經》是很深義理,同時又能夠做到,就能解脫了,佛法,哪有那麼多可以學的!人家一言半句可以證道,我們已經聽了好幾句,還是做不到,難就難在這裡,智慧不足。
說無自性,光我唸給你聽而已,你說有啊!有啊!有自性,我感覺到它,人家對我不諒解,我自性感知了,一直執取有相。《金剛經》裡面講,誦《金剛經》的人,如果是被人家污辱了,是你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的種子,這時你應該高興,你應該去感謝那個作賤你的人,誰來作賤你?有因緣才會來作賤您,像我以前上班時,那個主管,當然不是最大,是經理在作賤你;你在家裡誰來作賤你?不是先生就是婆婆、公公,或者你是「孝子」的話,兒子來作賤你,總是要有一個作賤您的對象,那時你要感謝他,如果不是他來消你的業障,你是要入三惡道─出生畜牲道、做餓鬼,搞不好還要入地獄道。
《金剛經》都讀了快爛了,重點都沒有去看,如果有人在作賤你,代表腦筋裡面有三惡道的種子,不是說在修行就沒有三惡道種子。釋迦牟尼佛的兩個外道師父,當釋迦牟尼佛證悟時,第一個想要度的就是衪這位外道的師父,已證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五百三十七兆年,結果世尊一觀,已於七天前往生了,往生升天以後,天壽盡以後會出生做什麼?釋迦牟尼佛有宿命明,眾生一切因果都知道,再觀一下,此人天報完了,就下地獄,下地獄完了又出生畜牲道。釋迦牟尼佛嘆息,真的是此外道師福報不夠,我證悟時,他已經往生了。
第二個想度的是誰?衪的第二個外道師父在摩竭陀國,世尊一觀,三天前也往生了,他證到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定的天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的一半,五百三十七兆年的一半,二百七十幾兆年,也算很多、很久,他天報完了,出生哪裡?世尊再觀,是出生邊界的小國王。邊界小國的國王,福報還算不錯,那當國王死了以後又出生哪裡?還是很不幸地要下地獄。這是因果報應關係,此兩外道無緣受教,因世尊第一個要度的是憍陳如尊者,不是這兩個外道,冥冥之中這兩個外道聞不到正法。
你說今生有修行的人,修行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都還要下生三惡道,何況我們什麼禪定沒有、更什麼果位都沒有得!怎會沒有三惡道因。《金剛經》告訴你,若讀誦《金剛經》的人,如果為人作賤,你還有下地獄、餓鬼、畜牲道的機會是很多的。這兩個已經有修到世間禪定那麼高境界的人,還要下地獄。現在今生你們有幸聞到佛法,有人作賤你,就是你還有地獄道的種子、畜牲道的種子、餓鬼道的種子,你應該高興有人作賤你,你要是還沒有受完果報,這個作賤還會繼續下去,等到你修得心清淨了,自然那些作賤您的人都對您另眼相看。
你心清淨,代表你給他的是心是清淨心,是一種慈愛心、慈悲心,對別人的父母親,都誠心誠意的跟他們有說有笑,自己的親人為什麼做不到呢?沒有學佛,不知道怎麼做,都隨業在流轉,就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對我不好就就對他不好,沒有一個慈悲心、同理心。如果你有菩薩心,把他當做一位眾生,妳要度他,跟大家講一位大陸網友,婆媳間有問題,我告訴她要做好七、八點事,你不要逃避、妳不要怕你婆婆來,妳怎麼去轉她的觀念,每天買好吃的東西給她吃,帶她出去玩,帶她去逛街投其所好買東西給她,但要誠心、誠意的對她,不是耍手段,這樣時間久了,她就會認為我這位媳婦是不錯的,你先自己改變觀、作法,人家才會改。你不改,你要心平氣和去承受,觀無自性去承受,這樣也可以解脫,解脫就是要觀無自性。
三性無自性,以其無自性,則諸法之體非為實有,你要觀一切相都不是實有,都是假合有的,表面的事情看成是沒有,已經發生你還觀成是沒有,觀沒有是你心要放空。有對夫妻很好玩,家裡有部車,一個人開車來,一個人去坐大客車來上課,我看你就討厭,我就不跟你坐在一起,是不是很好玩,這就是你執著一切相為真。若要真修行,我知道你感覺是不好,我就偏偏要跟你坐在一起,看你怎麼辦?我偏偏對你特別好,同時不要去講過去的、不要去講該怎麼樣,慢慢事情就會變融合了。
人就是沒有這種謙卑、慈悲、忍辱的心,如果兩個夫妻吵架,他不跟你講話,你就這樣的黏,黏到最後他像生氣也不像生氣,總是要怨一下,慢慢事情就過去了、好了。如果,兩人採冷戰方式,你一來我就走,我來他就走,像這種觀自性真的是有,當然隨緣流轉了。觀性實有為非有,觀它實有就是非實有,佛法那麼難懂啊!這個文字相講得是頭頭是道,用在生活上就好像胡說八道,就做不來。
有的人福報就比較好一點,聽說長官罵他,他突然間耳朵就聽不到,他在說什麼不知道,但他罵完了才可以再聽到,這種人福報實在太好了。但你要真的聽得到,他在罵您了,你還心平氣和,笑瞇瞇的,照單全收,這樣也可以真成就。
世間的一切有相,是屬有邊,你要怎麼應對它?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你要觀此三性無性,不要起心動念,真的、真的,你熏習一些道理、熏習世間的一些原則或什麼,這是沒有用的,要回到空性,不要去講道理,修行就是這麼簡單,在處有邊時,你要特別注意,要回到無這邊,你觀它實有而不是實有的話,就是無邊,這也是在修空性。
蓋有邊、無邊乃論議有無之理時所用之語彙。你要有邊、無邊不存在,有事情發生,眾緣合和產生了,你這無邊就同時存在了,你無明、沒有智慧,你就執著有邊這一邊,你不會去執著無邊這一邊來對抗有邊。我以前也提醒你們好幾次,最高段的修行就是如如不動面對一切境,你說你又做不到,你心裡面總是有一些個性習氣要去相應,你就說假的、假的,讓你的習氣毛病不要冒出來,這就是第二流的修行者,住第二流也沒辦法,誰叫我就是沒有一點智慧。我們道場誰修得最好?哪個敢說修得最好?坐在供桌上面那些是修得最好的,你供養衪,衪也好,你不供養衪,衪也不講話,你認真工作衪也沒有褒獎你,你就是進進出出不跟衪擦桌子,衪也不會說你這個人怎麼那麼懶,要學上面這些佛菩薩,眼睛低垂,你幹什麼衪都清清楚楚,但,衪都沒有話講,這是佛堂上最好的教材,佛菩薩眉毛低垂,視而不見、聽而不見,修行就是要像這麼,很簡單的,嘴巴不會講話,眼睛多看看!
都在講有邊、無邊,這是講二種,散見於諸經論中,我們說有邊、無邊是二際,如果講三際就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如果講二際,就是空、有兩邊,如果講無邊際就是在講時間,是不可數的一個數量,在本經文裡面這是在講數量,不可數、不可稱、無有邊,這三個都在數字。
《箭喻經》云:「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一切因緣法所產生相,就是有邊;如果世間所現這些相,你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去與它攪和,你就證到無邊,修行第一階段就是要這樣。再高一點的修行,你要是能利益眾生了,就要再帶功夫入有邊了。有位在美國同學,他修「心中心法」,修到有點樣子,我問她要不要學密教?我要把她導到菩薩道,雖然「心中心法」修了,但是,要修其它密法她卻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我知道,她還在修空觀、修無邊。一個人證到心眼開了,但心還不清淨,還要感招無量時,沒有辦法脫黏,你直接去修密教的咒語、手印要去度眾生,這樣自我解脫能力不夠堅定。
《大般若經》諸名相已經告訴你,我們修行過程之間,任何一個名相都要這麼依次地一個一個修上去,你還沒有證到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前,你沒有辦法進入陀羅尼門,你證到了,如果你是有菩提種子,有菩薩種姓的話,而且是不定性的,如果定性聲聞,他意思就是沒辦法轉入如來道,不定性的菩薩種姓,才會轉成修一乘佛法,你要修一乘佛法就一定要再進入密教,那是高級的佛法。
我現在在寫「心中心法」相貌─佛心決定相,表面是給修「心中心法」一咒六印有開悟的人用的,那是也可以給初學的人用的,修「心中心法」跟我唸佛沒有兩樣。但是,如果心空法了的人,再來學這一咒六印,很多神通都是從這裡面出來的,像維摩詰居士用如來語印,向忉利天天主借天椅給這菩薩、阿羅漢等坐,祂是結第六印來達到目的的。像釋迦牟尼佛降伏脾氣很暴躁的大象旺財,世尊衪是結第五印降服的。菩薩要去天上人間,或其它各個佛剎土,從這六印都可成就。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修空、無相、無願以前,不能去學法,因為你心不清淨,心清淨以後,你就要去學密法,什麼密法?如來心的密法。如來心的密法,就產生無量的神通變化,不是依你的自性產生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不是!是依咒語、依如來的咒語,那你以後,最後要不要去學密咒?除非你今生沒有辦法修到空觀初步解脫!「心中心相貌」這本書,現在我是在寫了,你們負責你們的,我負責這個「心中心相貌」,十二種佛心決定相是修行有成者,現在我已經開始工作了,「十牛圖」修稿有美國加洲的南部跟北部兩個集團在做,兩個地方各領養五頭牛。
《金剛經》有一團人在做,「心中心相貌」我自己在寫,如果你修得有成就,修到空,觀無性能做得到,你還是要回來懂這些密法,進入陀羅尼門,你能夠修到神通變化,當然最好,如果還不想修,也不能勉強,因為是因緣還沒有到。每個人修行的時機點是非常微妙的,以前我很排斥密教,有趨鬼神去辦事,我覺得這樣不好,後來才了解,菩薩佛衪們是非常慈悲的,慈悲到連魔都捨不得打他們一下,修到如來、佛、菩薩這種境界的人,你要看他怎麼去做壞事情!像波旬魔,說世尊你該要入滅去了,世尊就說好,我去入滅,你要隨順眾生,佛、菩薩就是這樣子慈悲,隨順眾生,衪們怎麼去做壞事?沒有辦法,只有有人持咒,誰護持這個咒的天龍八部,或金剛護法神,他們就要負責去辦眾生希要的事情。
我剛講的,證到空性的人,他是對眾生沒有喜愛、厭惡的權利,連起什麼心態都沒有,我為了利益這個眾生,讓他離苦得樂,那我持這個咒,相關的護持者,看誰護持哪一部經、哪一個咒?這些金剛護法神祇都要去辦事,來滿足這個眾生,讓他能離苦得樂,又能不去傷害他的冤親債主,如此都皆大歡喜,這如來法是圓滿的。
你還不想修密教悉曇,我剛講那位同學還沒有修到空,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後,也許他就想要修更深的密法,除非他是不長進,永遠都被這些有邊的雜事搞得心慌意亂,沒有辦法脫黏出來。能夠能夠修空觀、修無相觀、能夠修無為法,最後都可以走出來,走出來時,那時候就會想修密法,也就是三三昧證得,得轉入陀羅尼門殿堂。
你現在心不清淨,修無為法會害死你,我常講有的喜歡修「穢跡金剛」法,脾氣又特別壞,這樣修穢跡金剛只會增加你的脾氣,若不知悔改,沒有發起慈悲心,對於自己沒有真正好處,所以「穢跡金剛」法是證三解脫道者(空、無相、無願)要行菩薩道時,才要好好修的法門。若是僅要求開悟自心性,當一般普通修行的法門,那起碼脾氣不能太壞,太壞反而修之無利,該修什麼法,依你的程度去做。
話說世間有邊、無邊義理,若執著有邊、無邊之人,極易落於偏狹,你執著空觀、空觀、空觀,執著到底就變成「頑空」了,一方面到此境界,你心裡面的知見,反正就不喜歡管事情,自己解脫就好了。如果你能轉向,馬上學密法來度眾生,那你就不執著有邊、不執著無邊,如果你還沒有證到無邊的理念,去從事有為法的話,你永遠都沒有辦法悟到解脫知見。
如果你還有很多餘習,還有習氣毛病,不避名聞利養,用有為法去利益眾生,也是大有這樣的人,如此害死眾生慧命也大有可能,你結什麼緣,造什麼業,都要自己去承受,因果歷歷不爽。所以,哪個時候,該偏無、偏有,最好像《金剛經》講的不執著有、不執著空,我就是中道實相來觀一切法,該做就做,做完了也放下了,這是心真正成就者。不然你執著有邊、無邊的話,會落於偏狹不正之見解中,唯有捨棄有無二邊之見解,才能了知中道實相之理。
如果悟到三三昧的人,他能夠學密法,為眾生做佛事、法事,做了以後他也放下了,到底做了有效、沒效?不要去管它,這眾生有沒有得度?不用管他,如此沒有罣礙。我要去度他、去幫他,那是因緣法起,事過了,就不要太在意,這樣你就是有中道實相觀者,有解脫境界的人。
如果,沒有解脫境界的人,你還在學空、有二邊,要怎麼站邊?你要先站到無邊、站到空這一邊,腳跟站穩了,你才能來玩法,學一些有為法,有為法用了以後放下,用了以後放下,經典說是樂行心寂靜,一般善做利益眾生事,一般卻能無礙自性清淨。
用什麼法?真的學佛法的話,沒有一定法,隨緣而用。譬如昨天我去看一個七歲的小孩,他是有「胎裡素」,我一聽到「胎裡素」,不去看他都不行,一出生就吃素,父母親在懷他時就吃素,這個善因緣,怎麼能夠不去看他!看了,也不知道用什麼法,「心中心法」嚴重的要從一到六印都要用上,但也沒有用到各印,也沒有什麼大事要用大法,他只是受到驚嚇,因此僅用兩印,第一印跟第六一印,短短時間就結束了、然後迴向,感謝諸佛菩薩、金剛護法神祇。
當然收驚就收驚,這種不是你學的,這是你心裡面自然會的,這個人什麼毛病我不知道,但是,你用法下去,你就知道這個是什麼毛病、什麼毛病,該要怎麼處理。我們自性就是佛性,佛性能隨緣而去做佛事,助人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無一法可學,隨興而作,隨興而作你要有那種定力,要有那種空性熏習,在你用法之間你就會顯出他是什麼狀況,很多不可思議的法就一直出現,你該學的是這個自性心法,誰教你也不知道,突然間就會冒出這個法、那個法,這是你發菩提心發起時,要幫助眾生,你心沒有執著,這個法就隨時從心中出現。
你們修持《金剛經》要先把心裡面毛病擺平,回到空、無邊這裡,然後再來學密法,當然我講的密法不是這些唸唸菩薩咒或者是什麼加行或者本尊相應法,不是這些初修法門,我們直接跟釋迦牟尼佛的清淨法身相應不是很好嗎?幹什麼要去找什麼上師,當然上師代表釋迦牟尼佛來弘法,講經的人也是一樣,代表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你在講之間就學很多法,真正學佛法一定是會講經說法的,你會講經說法。如果一個人還要從人家那邊去學的法,那個不是真的是你的法,你要開悟自心性之後,心已較清淨了,就要能轉入陀羅尼門。
陀羅尼是什麼?在心空法了時,你看一個文字相,你就可以演譯很多的法義,或者看一個名相,你就可以講很多的意思,從一之間演變無量義,這個叫陀羅尼或者叫做總持。我抓了一個字、一個法,我可以演變無量無邊的法,這是陀羅尼的真正意義,你說陀羅尼是咒,你要說咒也對,但,那些咒都很簡單,「O3 09ri-09ri-mah2 09ri-0909ri-sv2h2」出現口業清淨。若一個人心想要清淨什麼,要怎麼清淨?虛空怎麼清淨、道場清淨、法界清淨、眾生心清淨,這些要怎麼清淨?
你可以講了一大堆的道理,這些道理都從清淨一個字裡面演變出來的,這就是咒語,這咒語不是很深,像心中心咒,叫你自己的慈悲心發起,你唸了幾年,慈悲心也發不起來,我一看到你就氣,我一看到你,明明是親家看成冤家,就沒有做到慈悲心發起,慈悲心發起有什麼現象?講了一大堆道理,對眾生、對冤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麼去講了一大堆的道理,菩薩證到的人自然要有這種能力。一部經那麼多經文,像《大般若經》六百卷,離不開一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什麼?你用什麼方法,修到什麼境界,體悟到什麼自性,都要能放下、無執,看它無所有、不可得,是在講這個理念而已。
你懂了以後,般若,你可以講什麼叫般若,一大堆的道理,此經有六百卷,是很多嗎?其實都在講無所有、不可得這六個字而已,你能夠做到就是菩薩,自利還可以利他,做不到,很執著,對世間的六塵境都放不開,看到人、事、物就不痛快,有修跟沒修者一樣犯這毛病。若自以為修得很好的,這還是很執著世間事物,其實那個比沒有修的更糟糕,造業力更大,因沒有修的人,執著是當然,我頂多跟這個人搞不好、那個人搞不好。
你說你有修行,寫一些書到處發,此負面影響人家有多大?這樣害人慧命有多深?把一個人的腦筋、慧命都破壞掉了,所以罪業也大。昨天,有人帶我們去藥浴,我也就去了,那邊擺了很多蕭大德的書,他們是他的弟子樣子,都讚說他修得很好。但有人卻說一看到他的大作就要生氣,為什麼會要生氣?因為這種書裡面包含很多瞋心、鬥心、諍心在裡面,所以心不淨者看後,也會看到人就罵、看到有人不合己意就罵,古人今人都罵,出家居士也罵,好像沒有一個人是對的,只有他自己是對的。
我們是要學習須菩提尊者,祂是無諍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像放不下世間事的人,是要好好讀誦《金剛經》,要成真菩薩,當先學好離四相,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能學好離此四相,怎會容不下別人。我們自性本是一面鏡子,黑字寫於書中、印於書上,也是一面鏡子,不正常的人看書後也會隨緣反應此瞋心於心中。有修行者拿起書就覺不淨,當然更不會想看此種書,這種卻是好可怕還有瞋心之書,所以不能稱為佛書,因佛書讓人看後善反省、善除心病,人會住心安理得。
若有人根本是「無邊」這邊沒有站好,都站到「有邊」那一邊去,「有邊」又是心沒有清淨時,先住「有邊」就會造無量業。修行是要先站好「無邊」處,當心空無執了,世界上都無任何一個冤家了,因已可以接納人家、異己存在了,然後再回到「有邊」處,就可以真無心地去行菩薩道了。如果修行人從「有邊」處開始,你站在這「有邊」處,那是沒辦法成就解脫道,因為你的業力或者習氣毛病還沒有斷盡,還是在修除妄習、執著心,那是初學的人沒有辦法的辦法。你說你有修行,修得很好、很好,結果永遠沒有站在「無邊」這一邊,沒有站在「空觀」這一邊,這會很大影響到解脫知見。
你可以觀世間的禪定之中,所現的一切相為真,但這樣是沒有辦法轉命,那就不是在學佛的,那怕你具有五神通,也是沒有用,照樣還是要受輪迴。真佛法,為什麼那麼殊勝?就是我知道這個命,但是,我也知道可以轉命,我知道這個業,但我不被你黏上,我可以轉業,學佛法是在學這個轉業力道。我不必算命,但是,業障來我可以轉業緣。你會去算命,但是算完了,你也沒有辦法轉命。
昨天兩點多聽到一個廣播,說有一本書,我不希望你們去算命,有一個留學英國在讀博士班的人,他寫的論文就是「占星」,這個人還是有點菩薩精神,他不會只有算命,他說那個星進到你的本命宮時,譬如說你犯了小人,他不會直接說你犯小人,他告訴你,你今年是犯小人沒錯,你心裡面是不是有毛病?你對人講話是不是很沖?你對人是不是很不尊敬,或者懷疑心重?你要去反省,反省以後,你就不會被今年流年的命運所影響,那小人也就不會犯了。這是算命的高手,點破你今年會發生的毛病,然後教您避重就輕轉命。
有的人光會排流年,告訴你今年犯小人,你要注意注意。但是此人會剖析給你聽,你有什麼毛病,這些毛病可能就是因緣,會跟人家起糾纏,或者你不惹人家,人家也會找上你。所以,你要謹言慎行,這是個博士算命家,其實這樣也是有菩薩精神。菩薩精神比較偏向有邊,婆婆媽媽的,如果禪宗的祖師大德,簡單講「打得念頭死,許你法身活」,還有什麼脾氣、毛病,還有什麼心念在動,直接了當,封死你的念頭,這樣還會去得罪小人嗎?世間法有世間法的一套,世間法也不是不好,某一些人就喜歡這個調調。這是讓你了解有邊、無邊,所引申出來的意思。
10.大乘
梵語mah2-yana,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為小乘(hina yana)之相反詞。乘(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係指能將眾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次各說:
大乘,天天在了解大乘、小乘,到底大乘有什麼意義?梵語mah2(大)-yana(乘)。這大乘存在,小乘的對立名詞就出現,小乘(hina-yana)。乘(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如果你乘這個工具可以能夠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這是你所要坐的工具。我們一般的概念還是不很清楚,以為小乘就是自修,就是小乘,其實嚴格的講,不是只有這樣子,你看那些修小乘法的,他也是在度眾生,有人是說把你的徒弟度到小乘解脫的道上,那你就是小乘的行者;修行人把你的徒弟教導成菩薩行者,那你就是大乘行者。
這樣說法跟你一般的了解不一樣,你可以說這個師父在度眾生,他就是大乘,他是把眾生帶到自我解脫的那條路去。釋迦牟尼佛早期講的是小乘法,《阿含經》都是小乘法,我講小乘很容易修、容易成就,為什麼容易修?你把所有親人都隔離,把所有社會都隔離,你一個人好好修,一人成佛全家成佛,全家只有一個人呢!
菩薩道是不好修,你自己心有點清淨了,周圍之間的人都還不清淨,不清淨你還是要苦口婆心的、拉拉拔拔的,一個帶一個帶地,把他們帶到長大,這個耐心跟智慧是要很大的。你要成為一個小乘修行者是很簡單,戒律守得嚴格就有好了,為什麼戒律能守得嚴格?你守戒而修就有定,譬如你不去貪人家一支筆、一張紙,連這個小東西都不偷的話,如果有一天「毘那夜迦」來了,毘那夜迦當修行有境界的人「毘那夜迦」就會來作怪了,佛心決定相裡面出現六個毘那夜迦的順逆障道境界,它們也許突然間給您一個念頭,若你貪、偷守得不好,就會心虛,就會受其影響。
為什麼守得不好?因你拿公家一張紙、一支筆,你就是破戒了,你心又沒有智慧,對喔!我昨天才拿了人家一張紙,沒有大乘的智慧,觀一切法虛妄、幻有,一切法是虛有,我有拿等於無拿!就是昨天有拿,今天沒有拿,反正我說沒有就是沒有,不去應緣而起罪惡感,那就很簡單不動心,當然此菩薩不會於今生成佛,要三大僧祇後始能成佛,不在於立即要入涅槃。但小乘行者不是這樣修,小乘者行為有出差錯,就會去鑽牛角尖,我破戒了啦!?
修行修到一個關鍵點也像這樣,所以,為什麼要守戒得定?如果你守戒嚴格,這個沒有犯,這個考題不曉得怎麼來考,你說你犯了這個貪,我檢討起來,從受戒以後,我沒有去貪人家什麼東西,你心裡坦蕩蕩,你不會有一個罪惡感,如果,你動不動就拿一張紙、一支筆,又沒有般若智慧,這個冤親債主來也好或者菩薩來考試也好,給你一個念頭,你就好幾天沒睡覺,天天在想這件事,天天在懺悔犯了偷盜。叫你過去的事情不要當真、算了,你就是做不到,常有一種罪惡感。
小乘者只要把戒律守好,你就可以通過考試,很簡單修持就成成就,但祂把所有徒弟帶到自我解脫的路上,哪怕你在度眾,你也是屬於小乘;講的佛法是培養菩薩種性這種理念的,那當然是大乘行者,這大乘法裡面也有菩薩道、也有如來乘,一乘佛法,這下面還會再講最上乘。
有人去印度回來,為什麼要生氣?你著了瞋心魔,只是你沒有警覺,有幾個從印度回來心就迷失掉,鑽牛角尖,瞋心、瞋心,我是沒有叫醒你們,現在您的心跑到哪裡去了?讓你自己去磨,衣服是你自己穿上的,脫衣也要自己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幫人家脫衣的?衪只講道理給你聽,聽了你要不要脫,你自己的事情,當然衪也有加持力,每個人都會自己脫得乾乾淨淨。我講《金剛經》也好幾年了,你們是「言者諄諄,聽者渺渺」,虛無飄渺、迷迷糊糊。先告訴你們大乘、小乘怎麼分。有如次各說:
1.在阿含經中,尊稱佛陀之教說為「大乘」。
佛陀教導有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我解脫的法,第二階段是跨自我解脫跟菩薩道中間的《方等經》,第三階段才是真正在講菩薩道,菩薩道離不開密乘,真實的大乘是密乘,你看心中心法的《佛心經》,或者是《大寶廣博閣樓善住密袐陀羅尼經》這兩部經所講的,是進入密乘時,釋迦牟尼佛雖然入滅了,但是,用衪的化身再重新宣揚密教,此第二階段在教菩薩的,這才是真正的大乘,大乘就是用一些有為法,藉諸佛菩薩的清淨法身,在利益諸眾生,也是發大慈悲心的人,以眾生得度為己志,然後最後自己也要成佛,成佛也就是說要有大悲心者,希望每個人都得度,如果你沒有這種心,你就不是大乘,也不是無上乘。自己先學習大乘菩薩道法,最後自己才能得無上乘的境界,一個人不是閉門修行就能得無上乘,要成就無上智慧,就要度盡一切眾生,而於三大僧祇劫中行菩薩道,才能成就無上乘。
2.大乘、小乘之語,係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於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係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
小乘的修行者,依有歷史記載的《阿含經》而修,他們說這是世尊所講的,這是無知者的知見。我在寫「心中心相貌序言」,就在那裡思維要寫什麼,突然間靈感一來,人類因無知就會自大,所謂無知,就是知見侷限在某一部份,就以為是懂了全部,其實那是邪見、偏見,外道人就是犯這樣的毛病,修行過程之間以得少為滿足,走一點點修行路,他就以為佛法就是這樣,這種無知的見解,使他以為他所修的、所用的法都是對的,都是無上的,這就是自大。
學習真正佛法,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在修行過程之間,都不要講話、寫書,完全閉嘴,等到過了二、三十年,甚或四十年過了以後,再來看看究竟是怎樣,那時你對整個佛法的修行過程都已了解以後,你就知道是真有很多人無知自大、胡說八道,亂愛講話、亂愛寫書,這都是障礙眾生慧命,全都是在造業。小乘的人罵大乘行者,光說(法)不練(心),說大乘經典是假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親講的。那大乘的人就罵小乘人,只會抱著《阿含經》不放,你只會求自我解脫,這樣互相攻擊,這些言行都是在造業。
大乘法雖然是佛入滅五百年以後興起的,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他的報身、應化身再現,也可以再講密教經典,再看密教裡面都稱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遮那佛,就是清淨法身當然無相,確能利益眾生,千百億化身釋也在利益無量眾生,圓滿報身盧遮那佛是住在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的大宮殿裡面,《解深密經》裡面所講的,更有的人講靈鷲山就是密嚴淨土,是釋迦牟尼佛的弘化世界,也是永遠永遠的淨土,就算是此世界滅了,它永遠還是存在那裡,這也是衪的受用土,自他受用土佛菩薩所居處,我們不知就不要用凡夫的眼睛在看這些。
那大乘經典從哪裡來?有的佛還沒有入滅衪就講了,如很多雜密經典,其中就有密咒,已有很高深的佛法、密教;也有的是佛入滅以後,如來佛用化身在講的,應化身有盧舍那佛或千百萬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無知者看這個密教法,有時候都被搞得迷迷糊糊的,一下子毘盧遮那佛,一下子盧舍那佛,一下子又釋迦牟尼佛,到底哪一個是哪一個?是會搞得很迷糊的。清淨法身佛是無形無相的,是毘盧遮那佛,但清淨法身佛能化無量數佛,如盧舍那佛衪是報身佛,也會現無量佛,如果衪要講一部經,祂會化一個釋迦牟尼佛,在哪個地方講密教經典,講完以後經典怎麼出現?馬鳴菩薩大概佛入滅五、六百年或七百時,(約西元100~160 頃),馬鳴菩薩(Aśvaghosa)是佛教付法藏第十二祖,一般小乘的經典用巴利文翻譯,馬鳴菩薩是博學三藏,通達內經、外典,把大乘經典翻譯而出,是古典期梵語文學之先驅者,開優美文體(kāvya)文學之先河,在梵文學史上留下不朽之盛名。他將佛陀之生涯以梵語寫成敘事詩「佛所行讚(Buddhacarita)」。復以難陀之故事(難陀斷卻美妻之愛著,最後成為大乘佛教徒)為經緯,襯托以美詩,即孫陀羅難陀詩(Saundarananda-kāvya)。此外,最近從中亞發現之斷片「舍利弗之所說」(Śāriputra-prakarana)為古典梵語劇之最古例。
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都用巴利文講的,哪裡有用什麼悉曇、梵文,是沒有,但是,釋迦牟尼佛懂得悉曇,懂得梵文,因為梵文是在婆羅門跟剎帝利這兩個階層才可以學的,一般的老百民跟賤民,只能講一般的巴利文而已,當然釋迦牟尼佛要講經說法要講大家能聽懂的普通話巴利文,因為當時的語言是巴利文,在宮庭跟婆羅門祭師這一階層的才懂得梵文。
馬鳴菩薩那時候,把所有大小乘經典弄成兩部份,一個是巴利文、一個是梵文重寫,寫完以後,梵文這一部份就從印度北方透過喜馬拉雅山北部,傳到中國再傳到日本、韓國。巴利文經典就變成南傳的重要法本,重點就往東南亞國家去弘傳。
無知者不要看到大乘經典、小乘經典不同,就在那裡打筆戰,你無知就是在造業,你要懂得歷史、懂得這些語言的發展,像釋迦牟尼佛在哪個時間講的法,尤其在密教裡面,轉入另一個時空,我們表面上看到一個佛堂,另外進入一個時空,就進入另一個世界,也許進入一個聖境也說不定。你如果懂得《佛心經》裡面有一個咒語,你要到唸七十萬遍你可以做忉利天王(玉皇大帝),我常常講欲界天不要去,但你學佛法又不能成就,那不去欲界天怎麼辦呢?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這些地前菩薩,都是寄居在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化城處暫居。
華嚴宗裡面的地前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位階的地前菩薩都落在欲界天裡面,你若是眼高手低,我要超越三界,但是,沒有出三界的修證,心地亂七八糟,你連升欲界天的資格都搆不到。我們佛法要懂,心地要清淨,你才有辦法脫離欲界天的感招,不然你修一些善行,你還是升到那裡去,不去還是要去,一去再下來,不知道要再去哪裡,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隨便依業亂撞。
如果你什麼地方都不去,再來出生做人,再來聽經聞法,再繼續修行,到底修得好不好,有沒有這因緣還不知道,很多再來的人,他都有一種能力,身體敏感、心地敏感,如果剛好沒有碰到善因緣的話,會搞了亂七八糟,好像神經病一樣,那今生又報廢掉了。外面很多人都這樣,所以我們要跟諸佛菩薩結善緣,以後自有諸佛菩薩幫你安排,若下一世再來出生時,衪就會跟你安排,哪一年碰到哪一個善知識,哪一天開始學佛法,哪一年又繼續修行,這樣就不會迷失掉。
一般而言,大乘佛教徒會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好像你學大乘就比較大、智慧高,修小乘的人就比較志氣小,無知的人會有這種心態。《大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菩薩沒有從小乘的修證上來,不知四聖諦、十二因緣觀、三十七道品,這些理念都沒有,就是說你解脫法沒有做到,那你說你是菩薩,這樣世尊說無有是處,哪裡有這樣菩薩!
有六根都不淨,喜愛諍論、毀謗小乘,然後說自己是大乘,又是菩薩,有這回事情嗎?世尊在《大般若經》裡面講,是沒有這種人的,如果是真菩薩的話,過去世是從小乘的修行上來的,所以是六根清淨,可以善觀因緣的,有八正道的理念的,你怎麼會去批評別人呢,你怎麼會沒有戒律,不可能的!菩薩是從小乘修行接續下去。如果你自稱為菩薩又沒有小乘的這種解脫知見、定力,那你就是魔一個。魔,就是輪墜在貪慾裡面,不管是色欲或者名聞利養,還是什麼的,反正就是慾望。
所以,大小乘不必去互相辯駁,但是,過程之間,大乘在興起時,有別於小乘,就有一個大乘,原始佛教跟部派佛教的分別。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有人一開始就要度眾生,搞一些什麼什麼的,自己又沒有修得好,這樣小乘行者就要罵你,你修的法不是佛講的,你也修得不好,行為亂七八糟,解脫也不像解脫,智慧也是沒有具足。部派就是原始經典裡面信徒,共有二十部派,大眾九部,上座十一部,合計二十部。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大般若經》也有這麼一句話,你如果大乘的號稱大乘,你沒有小乘的這種修行的德行,你說你在行菩薩道、是什麼的,那是假的,是假藉佛教的外貌,在行自毀之實。
(2007.03.04.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