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8-1)
               --
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前言

上分中須菩提尊者甚解《金剛經》義趣,悲泣讚嘆世尊,前都未曾聽聞此經。須菩提尊者重複說明世尊所提離一切相的重要性,闡述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之道理。世尊便說:若有人不執取有為,聽聞此法不驚不怖不畏,是甚為稀有之人。世尊提示要修實相觀時,則要配合布施波羅蜜,再修忍辱波羅蜜來證離四相。無我觀證得後,始能得離四相,離一切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上分中須菩提尊者甚解《金剛經》義趣,悲泣讚嘆世尊,前所未聞此經。須菩提尊者重複說明世尊所提離一切相的重要性。世間禪、外道都是執著修行的境界,而修佛法要回到自性清淨,不是要學真如性在各修行階段的反應,這是佛法有別於他法之處。為什麼要這樣做?你要知道諸佛菩薩,不是用這個心去度眾生的,而是以自性清淨化起千萬億化身來度眾生,而唯有捨一切法,才能回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又有什麼功用?一個眾生憶想衪,衪本尊不動,就能夠隨緣化一個應化身出去;同時有千萬億人在憶想衪,衪也都可以從不動之中化千萬億化身出去,而世間禪、外道則是用自己的心力去幻化,差別就在此。你要學無上的如來菩提,就要捨離一切法,回到清淨自性,如此你就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心,產生四無所畏、四無礙辯,甚至修到佛的十八不共法。這要怎麼修?捨一切法、捨一切相。阿羅漢道、阿含道修有性教《解深密經》裡面講的,菩薩道修無相教、不執一法,無上菩提就是這麼修來的。

你讀《金剛經》就等於讀《般若經》裡,對於居士、出家眾,一切菩薩根基者所講的經,你憧《金剛經》就等於懂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一樣,所以《金剛經》的殊勝在此。不用一法,就是無為法,無為法,於己可以擺脫業力的牽扯,無為法,不用一法,不必去跟眾生的業力交戰,修無生法忍,就是忍辱波羅蜜,可以讓一切業緣抓不住,才能夠自在解脫。修無為法,眾生用一切法來障礙你,你無為、無相、不執著,可以擺脫世間的一切有為法,所以先求修解脫,再來清淨內在一切習氣毛病,回到自性清淨,你就可以有法身清淨莊嚴,有無量的應化身千萬億,當然這個時候,也有圓滿的報身,三身具足就是圓滿的佛。我們還未成佛,我們修菩薩道也是向這條路前進。《金剛經》所提的道理大乘法印,不是以前須菩提修空觀所了解的,所以他悲泣讚嘆世尊,他為什麼悲呢?因為只有他自己可以聽聞,末世眾生可能聽不到,自己感嘆過去修的空觀圓滿,但是,沒有修學到大乘實相觀,現在才學得,為己、為眾生、為未來的眾生,這心裡很是五味雜陳。

發菩提心者,不會只想自己,所以他提出問題來,佛入滅後五百歲,眾生有沒有福德讀到這部經?讀到這部經相不相信呢?菩薩,都是除了想自己以外,還要想別人,大菩薩,從來不想自己,自己要好、未來會如何,從來都不想這些事,每一天想的都是眾生,能不能得度?有沒有機會學佛?在十四品中他涕淚悲泣地說:從來就都沒有聽過這種經義,也沒有聽過實相法印的道理,他徹底的了解,很多都是佛還沒有講,他替佛講出來「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過去修空觀,可以空一切相,有無量的智慧,然而菩薩卻不能空一切相,菩薩要面對一切因緣所起的法,面對它而不執著,這就要觀它有相非相。譬如你聽到一句話,雖然你懂得講這句話的人背後所含的意義,是感激的心、嫉妒的心還是什麼心,他的心態,你懂了以後,就放下,放下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面對的六塵境,如果能夠懂了就放下,這就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為實相;反之眼耳鼻舌身意接觸了實相以後,你執著,進入妄想,這個實相就變非相,這種非相不是原來的實相。 

聖人的非相是看它有這個相,認識它以後,不要執著,不要再起第二念、第三念;我常常講是第一念覺,是覺而不住、沒有分別,如果你起了分別心,就會在意,在意就黏住了,什麼胡思亂想的心都來了。菩薩,不能夠動心,覺而不住,這就是實相。在第十四品裡面,須菩提尊者代世尊講:「實相非相,即是實相」的道理,也就是從頭開始講的,菩薩發心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可度想;菩薩要離四相,離了四相,離了也是執著一個法,要不即不離,不即不離是什麼?反正實相在那裡,你就讓它在那裡,諸法各安其位,沒有你起心動念相應的道理,《法華經》所講的,諸法、法住,什麼相、什麼法都是依它的因緣住在那裡,不要去強加分別、胡思亂想,這就是實相觀的道理。 

須菩提尊者問了,世尊便回答:若有人不執取有為,聽聞此法不驚不怖不畏,是甚為稀有之人。很多喜歡修有為法的人,不管是唸佛、唸咒或者玩一些色身的功夫,都是有為法,你要叫他放下一切不要用了,「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要用,因為《金剛經》告訴你要捨一切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人,無有少法可得,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大乘種姓的人這時會驚恐,那我修行在修什麼?你叫我不要起心動念,那我不起心動念,那我在哪裡?他認為在起心動念的那個就是我,如果他不起心動念了,那他何在?這是認賊為父﹗認那個會起心動念為他,他不會迴光反照,看看那個可以觀起心動念的誰?誰在觀?可以了知你在起心動念、胡思亂想,或者在應緣起了什麼心法的是誰?你不去找這個覺知,你去找那個起心動念的傢伙,認為那個就是你?《金剛經》就是在破解你這種妄執,叫你修無為法,然而喜歡胡思亂想的、喜歡學有為法的人,他會害怕,我在哪裡? 

你聽了《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你這個人不是今生才聽《金剛經》,你是無始劫以來,已經禮敬千萬億佛,每一世都在熏習,才能聽到《金剛經》不驚恐怖畏,當然有的人,開始喜歡胡思亂想、喜歡修有為法,因緣時節到了,聽到《金剛經》他也可以接受,不驚、不怖、不畏,這樣也是以前修過,因緣成熟了,過去的日子沒接觸到《金剛經》、大乘佛法,現在接觸到了,也沒有什麼驚恐怖畏,這也是善根具足,有大乘的種姓;後面會講到,你如果不是大乘種姓,或者業障該墮三惡道,你讀《金剛經》會發狂、胡疑不信,這講起來是諸法因緣起,過去世沒有種這個因,今生不可能順利聽這種法,聽到這種法就會產生懷疑、恐怖。

佛法在修什麼?無一法可修。方法,境界,甚至於什麼小通,都要捨棄,這不是你要的,你要的是最後清淨的自性現起,你就有佛所具足不可思議的智慧、不可思議的度眾生的能力,在不動之間可以感招眾生的意念,現起應化身去救度眾生。這不是最好的佛法嗎?你把佛法是在修什麼弄明白以後,就解釋得出為什麼要這麼做?懂的人才會講,不懂的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少法可得,這個懂了,不用一法,但無有少法可得以後要做什麼?當然在《金剛經》裡面這沒有講得很清楚,這要在《解深密經》裡面或大乘佛法的最後經典,才能來闡述它,你什麼都不學,到最後你得到什麼?你什麼都不去執著,佛性現起來的時候,你有什麼能力?具足三身四智,十八佛不共法,甚至於後面的無忘失法、一切智、一切相智、一切道相智,在度眾生之間不必起心動念,就可以度眾生。

世尊提示要修實相觀時,回到修行的四度修行菩薩,則要配合布施波羅蜜,布施是捨掉你的慳貪跟大眾結緣,如果你讀釋迦牟尼佛的《本生論》,過去世衪布施肉體給誰,那些人都一定要受衪救度。過去誰與衪結緣?衪成佛後也是要全部救度。哪一個人跟佛教有因緣,唸佛、供養一切如來,衪還是要救度。布施是菩薩行,第一個到彼岸的法,你不去布施,沒有跟眾生結緣,沒有發願要布施,你的阿賴耶識裡面就沒有這個種子,看到有布施的因緣時就不會有行動,就發不起那種大心;你愈能夠犧牲自己布施,不吝嗇的布施,就會得到好處。 

我們學《金剛經》第一個要行布施波羅蜜,第二個要修忍辱波羅蜜,所有的法,除了積福德、修自己,用功精進以外,最重要是忍辱波羅蜜、修無生法忍。譬如你在這裡打坐,修不到無生法忍,只是修這個腳痛,七天禪七在忍這個腳痛,在那裡痛得要命,對這個腳痛都忍受不了了,還談什麼禪修?沒有禪味。對肉體看不開在修,這是最初淺的忍,真的忍,就要對外境,哪個人給你的逆境,對著那個去修你的心、去適應。你們如果能夠知道忍辱波羅蜜的重要性,你說要離四相,第一個要離我相,無我得成於忍,你要無我觀,你就要去我、無我,用這個忍來修,修到最後沒有我的存在,當然就沒有人相,眾生相也隨之沒有了;壽者相,天報的果報很長,你不稀罕天神的果報,這四相就滅了,所以最重要的法,還是忍辱波羅蜜。 

要去印度朝聖的人,十四天要修忍辱波羅蜜,為什麼修忍辱波羅蜜?吃不見得合你的意,睡,睡得少,早上三、四點要起來,看,都在看一堆石頭,當然這是從非佛教徒的眼光來看。有一次導遊說,他以前帶一團,有一對夫妻,太太是佛教徒,先生是沒有宗教信仰,太太好心帶先生來參加朝聖團,每到一個地方,這先生就罵,看什麼!千里遙遙花那麼多錢來看這些石頭、磚塊,因為他沒有佛教的宗教情操、沒有追思聖人的心。我們看的不是磚塊,凡夫的眼睛看的是磚塊。我們說還沒有悟道的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的人,進去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等到你悟道後再回凡,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不是在賣弄文辭、意境,不是,是真正在講修行的境界。你眼睛還看到的、你心感受到的,如果跟一般人不一樣,這些都是魔相,都不能當真,到最後回復到一般人的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不會變來變去,雖不會變來變去,還是有不清淨、還是有世間禪定的執著,這些公案大家都會,但是意境懂了嗎?每個人的體會不一樣。

用忍辱波羅蜜來證離四相,無我觀證得後,始能得離四相,你在修行,每一次想的都是你自己、家人,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從來都沒有去想眾生,這樣還不究竟,所以,我相破掉了,才能夠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滅,這才能真正的離四相。統籌來講離一切法生心,五根對六塵都能夠自在無礙,那時候所起的心是真心,是有覺有知而不住,這是清淨心所應有的,這個候你才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沒有到一個境界的人是會不解的,既然應無所住,為什麼還要生一個心?其實這個心,不是你的妄想心、不是你的分別人、執著心,這是只有覺知,而沒有起心動念的心,就是剛剛我們講實相觀那個境界,是覺而不知,而這個覺知的心,你要去好好的去認識它,在修行過程之間,就是要真、妄能夠搞得清楚,你要站在哪一邊?

 

本分中經文第四次較量功德,若人一日三時分,各以如恆河沙等身布施,乃經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其功德甚多,然若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經》,並廣為人說,其福勝彼。若此經一聞入耳,無所猶豫,其福已不思議,況復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若樂小法者不能見聞,所以此經非下劣根器能聞知,亦非聲聞種性者所能願聞,惟菩薩欲趨無上菩提者,足以聽聞而信受之。其成就功德,言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此經所在之處,即是塔廟似地,人天所應供養。

本分中經文第四次提出無住相布施的功德、提出能夠讀誦本經的功德、能夠受持本經的功德、能夠為人說《金剛經》的功德,到底有多大?第四次提到,整部《金剛經》主要的道理大概都講完了,自此後大都是重覆再重覆,為什麼要這樣講呢?一個法,不能只講一次,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講的是《三轉法輪經》,去鹿野苑,釋迦牟尼佛開始結了轉法輪印,轉法輪印開始轉四聖諦,第一轉是為憍陳如講的,他馬上得到須陀洹果,這初轉,講苦集滅道,講一次已知,是智慧高的人,你講了,我懂了,但還沒有證,這要再等因緣,隔一天,再講一次,你馬上已證諸習,證苦集滅道,第三次再講一次,你就要證到已斷,叫斷諸習。三轉法輪,一個法,要重覆的提醒,這些都是上根機的要轉三轉,第一轉是已知、第二轉是已證、第三轉是已斷。初轉,第一次對憍陳如講,因為他第一個上前去迎接世尊,以此因緣所以先跟他講,他馬上證須陀洹果,然後另外四比丘再來,一起講,轉第二輪,轉第三輪的時候,憍陳如就悟到阿羅漢果。第四天、第五天就講無我觀、無相觀,在鹿野苑那邊講兩部經,所以在那邊建了兩座紀念塔,一個是講《三轉法輪經》、一個是講無常經,諸法無我、諸法無常這部經,五天講這兩部經,五位比丘全部證到阿羅漢果。《金剛經》現在講了第四次、第五次,後面還要再講,一直提醒你能夠讀誦《金剛經》、能夠受持《金剛經》、能夠為別人講《金剛經》,功德有多大?這樣你才會想,這個道理我要去做、受持以後要去做,我懂了,以後要為別人講這《金剛經》。要記得,每一部經要轉三輪,已知、已證、已斷,讓聽的人經過這三轉。苦集滅道有四行,三轉變成十二行,有十二個道理、十二種法行,這邊的《金剛經》雖然沒有這樣講,但意義也差不多。

於是世尊第四次較量,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為他人說的功德,比你以恆河沙的世界所具足的珠寶去布施,其功德要大的多,一直闡述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你修習慧命得到解脫,或者使人增長慧命得到解脫,這種福德比你去布施給他的功德要大得多,一個是有形有相的福報,一個是解脫的無上慧命增長,這兩種功德是不能相比的。這部經在十五分裡面所講的,一個人,如果把一天分成三等分的話,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各以如恆河沙等身布施,恆河的水中沙很多,這在解釋名詞已經解釋過,裡面有多少沙?無量無邊的多。那以這種無量無邊多的身來布施,雖經百千萬億劫不可數的時間,其功德多嗎?當然很多。但是,若有一個人能夠去受持,受持就要去做,不是光說不練,讀誦《金剛經》,並廣為人說《金剛經》的道理,這種福德比你一日三時分的去以恆河的身布施之功德還要大。你要了解《金剛經》為什麼功德那麼大?它是讓你真正學到如來菩提的必經之路、必用的經典,除非你不學如來菩提,你要學一些小乘解脫道、學一些世間禪定,那沒話講。 

若此經一聞入耳,無所猶豫,一聽到《金剛經》,不管哪一句,聽了,沒有猶豫,馬上能夠相信,就像須菩提尊者,過去也沒有聽過,到今生才有辦法聽到,過去須菩提尊者脾氣很壞、個性很執著,他修空觀,修到最後解空第一、慧命第一。脾氣壞的人,罪過很大,《菩薩戒經》裡面講,一個菩薩對於貪欲心沒有斷,犯了貪欲心的戒,猶可原諒,為什麼?因為貪欲,是我們根本的罪業,不容易斷,不容易斷而沒有斷,情有可原;最重的大罪,就是瞋心很容易斷,但你不去斷,你犯了這個瞋心,這個罪很重,所以喜歡隨便發脾氣的人,要趕快修無我觀,怎麼無我?去接受大家。他要怎麼做就隨他去、他要怎麼講就隨他去、他要怎麼罵就隨他去,你要自在無罣的去接受,用忍辱波羅蜜去接受一切法,接受以後,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也沒有在忍,反正聽了也忘了。

如果此經一經入耳,無所猶豫,其福已不思議,況復書寫,現在書寫比較簡單,以前印刷業還沒有這麼發達的話,你要慢慢這麼一字一字去抄,抄一部經才給一個人或給一個道場去保存,讓人家借閱,這功德當然很大。現在你法布施去印給人家,這功德當然很好,但是你們自己要身體立行,不要光印給別人做、給別人讀,自己不去做、不去讀,這樣不行,你們要去受持,細心的去按照釋迦牟尼佛每一品之中所教的法去做,這叫做受持,你光聽或者光唸,都不是受持。受持讀誦,再進一步為人解說,你說為人解說功德無量,那我趕快為人解脫,但是自己沒有修證以前,要為人解說也不簡單。諸法從緣起,過去一定有因緣,《金剛經》講的很清楚,你能在這裡聽《金剛經》,不於一佛二佛三佛四五佛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你能書寫、受持、讀通,甚至於融會貫通,能夠為人解說了,這種功德,比你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以恆河沙那麼多的身,無始劫以來這麼去布施的功德,還要大得多。 

若樂小法者不能見聞,如果你喜歡學小乘的,你一看到《金剛經》你就不會想去學,若樂有為法的人,你要搞五神通的人,心不是完全清淨,就可以現五神通,世間四禪就可以現五神通,你學斷三結使,淡薄三毒,或者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證到阿羅漢果,你不想回小向大,你就不會去讀《金剛經》,不能見聞《金剛經》的義理,所以此經非下劣根器能聞知。有的人連《金剛經》這個經名都沒有聽到,因為他們智慧淺薄、根基下劣,只能學學佈施、修善行、幫助別人,修欲界天的福報。欲界天,我們雖說修佛法,不想入欲界天,現在很多人間福報、人間佛法,讓世人種一些善根,他們智慧有限,你不讓他們生天怎麼辦?搞不好要下三惡道,升天總比下三惡道好,末法時期是無奈的,末法時期,不是每個人都學這種法。還是有很多再來的菩薩,他還是很喜歡《金剛經》、《般若經》大乘佛法的經典,還是要繼續修菩薩行、要追求如來菩提的,你能聽《金剛經》就是過去的因緣。如果是想學一些通的人,那根機比較淺薄,不適合修大乘佛法,他們般若經也聽不進去。 

亦非聲聞種性者所能願聞,聲聞種姓,雖然思惟四聖諦、十二因緣觀、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不管是阿羅漢或者辟支佛,他還是自己清淨最好,不喜歡為了別人的離苦得樂去承受甘苦,看一個人他不舒服你也不舒服,他心不寧你也心不寧,我為求心寧、無事安祥最好,這種吉祥是假的,如果你在痛苦中也很自在,心煩一轉念就不煩,不是因為我自己才身痛、心煩,是眾生有病,我有病,我有病又很容易化解掉;一般人沒有這種心,修到一個境界以後,經典也不用看了,我心很安祥,不看了,多自在啊!阿羅漢很多都是這樣的,因為他喜歡自己自在,他沒有一個大慈大悲的心,思維我雖然自在,但眾生在痛苦,為什麼不讓他們也自在?這種聲聞種姓的人,他不會去學《金剛經》、《大般若經》裡面的道理。他為什麼不學?過去的因緣不夠,這不能怪誰,為什麼有的人聽到《金剛經》就很喜歡?因為你過去有經過聲聞種姓的修習以後,又學菩薩道,所以,你今生聽到《金剛經》當然法喜充滿,我要這麼做,我心甘情願為眾生的苦難來分擔,從分擔之間學智慧、學無生法忍,那你是自利,同時利他,這自利是別人給你的,否則到這個境界你要學什麼?一個人如果身不病痛、心不煩惱,他要學什麼?沒有什麼可學,唯有別入的病痛也讓你來病痛、別人的煩惱來讓你煩惱,這樣你才有機會來修行,菩薩就是這個樣子。

有的人過去世有菩薩種姓的因緣,今生接觸的是其它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但他也有這種能力,他去看一個病人,他身體也生病,他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會害怕,這是沒有再來學佛法,今生走錯路,如果因緣成熟,他應該會再轉回佛道,修習菩薩的病行,菩薩修病行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你自然就接受到跟眾生同體,這是自然的,你不要也自然能產生那樣的境界。問題是你接觸了這些以後,你要怎麼化解?這要靠智慧、靠你金剛身、金剛心去練、去化解,化解的過程中你學了很多的技巧,善巧方便是這麼學的,不是在課堂學名相,很多的名相你要親自去體會。很多號稱菩薩的,沒有菩薩身,有菩薩身,菩薩的病行就會現,眾生病,他哪裡病,你也就哪裡病。五根可以當做妙觀察智,為什麼你不用眼睛看,可以知道他的病灶?因為他的身就是你的身,你哪裡病,就是他哪裡病,你看到這個人你覺得心悶,就是當時他心在悶;頭痛,就是這裡他氣不通。肉體可以不可以當眼睛看?妙觀察智,五根都可以互換,你處理好你的病痛,他就好了,他交給你了,共業,菩薩跟眾生共業。維摩詰居士為什麼會示疾在吠舍離不遠的地方?一個補處佛,為什麼會示疾?因為眾生有病,菩薩不是你已經自在無罣了,是你跟眾生一體之間,你如何去修病行?從化解病行之中修到方便善巧,才證得金剛身跟金剛心,這是你的資糧,未來要得到無上菩提的智慧。

惟菩薩欲趨無上菩提者,足以聽聞而信受之,你有那個因緣,聽了《金剛經》你才會相信,而且能夠受持讀誦,若能夠為別人解脫,其成就功德,言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也好,這些都是印度六十種數量的名稱,下面解釋名詞,會把這六十種說數字的名稱列出來。此經所在之處,有這部經在就是這個地方有佛,這跟有塔廟是一樣的,人天所應供養,因為這部經是要產生無上菩提智慧的,能夠懂得、讀誦、受持,為人解說,那個地方一定有佛,能夠講經說法也不見得成就,這也是釋迦牟尼佛或者諸菩薩加持,講經說法的人透過加持也才能夠講這個《金剛經》。

 

()、經文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已經具足善根的優婆塞、優婆夷,要懂得印度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古代的這些時空,稍微了解一下。印度的晝夜六時,如果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劃成三等分的話,六點到十點算初日分,如果一顆沙當做一個身的話,以恆河裡那麼多沙的身來布施,中日分,十點到下午二點,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還是以那麼多的身來行布施,後日分,下午二點到六點,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恆河沙數的身來布施,不如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不逆就是不反反復復,為什麼有的人剛開始有信心,後來就退失信心了?以後你碰到眾生哪個人有障礙、魔障,你叫他唸《金剛經》,唸《金剛經》有個好處,你自己熏習你的智慧、觀一切逆境空、觀不如意空,再修忍辱波羅蜜,也知道去布施,廣行布施、無住相布施,會有信心。有的剛開始有信心,唸了幾天怎麼沒有消息,就沒信心了,這業力有輕有重,碰到障礙或者開悟的人,要從亂七八糟的心,回到清淨的心的時候,你還是要唸好久好久的經典,讓你道理懂了,碰到障礙時,就把經典的哪一句拿出來用唸,這是信心不逆,如果信心不具足的,唸一唸沒消息,再換一部,障礙還是沒化解,這是你的因緣時節還沒到,你不要反復懷疑。

你一直唸,唸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一定所有的障礙會化解,你要唸什麼經都好,你如果讀菩薩本願經或者佛的本願經,一方面懂它的道理,二方面是求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其實你懂的話,虛空只有一個佛化無量的佛,一切如來就是一個如來,經典有什麼差別?是你凡夫心想才有差別。你讀《金剛經》義理懂了,自己心解脫、解縛,但是,如來隨時不離你的身,只是時間快慢之別,而時間的快慢跟你的業力有關係,像六祖他還沒有修行,問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意解心開了,就是還沒能夠身體變化。你要信心不逆,身體病痛,對佛法不要失去信心,有時候病痛也是給你一個考驗,沒有境界來磨的話,你的解脫、自在都是假的,有境界、有病痛來磨,你能夠自在無罣面對他,這樣也好、那樣也好,病痛我也法喜充滿,那是在修忍辱波羅蜜,忍身、忍心的不清淨。

你能夠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用在很多的境界層次,好好思維。其福勝彼,比前面這些恆河沙等身布施的福報還要大的多,光聽到就信心不逆,已經福報很大了,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書寫經典,功德無量,你寫給別人,寫的時候是自己修你的心,觀進去,了解義理沒有?受持,要確實去做,不要光說不練、光聽不練。讀誦,看了經典去唸,唸,我們唸的時候,一邊要練我們身體的氣,吸一口氣吸滿了,然後一股腦兒的唸,唸到沒氣、不能再唸了,再換氣,跟寶瓶氣一起用。讀《金剛經》要在句點的地方才換氣,這樣唸,你氣就醞釀的很好,身心可以同時修的,這種唸,只要招呼吸氣、吐氣,不影響到你看每個字、了解每個字的義理,讀誦經典也有技巧的。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這些都顯現出這部經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有邊,我剛才講印度的六十種形容單位的數字,最常用的阿僧祇,阿僧祇就是無量無邊。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般若經》都是對菩薩講的,菩薩就是未來的佛,小乘的聲聞緣覺乘,他如果入滅的話,要兩萬劫才能夠發菩提心,辟支佛、阿羅漢要一萬劫以後才能發菩提心,這中間逍遙自在,如果講得嚴格一點的話就是虛耗時間。發菩提心不是馬上成佛,發菩提心再到八地菩薩,還要一大阿僧祇劫,不可數的時間,八地菩薩要到如來成就十號具足的佛還要一大阿僧祇劫,如果你直接跳過小乘的修行,今生證到回小向大,直接再修菩薩道,阿羅漢是十信位的最後,你地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這個就要修無量劫,有一天開悟了以後,還要再一大阿僧祇劫,修到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佛,不是隨便一下子就能成,沒有那麼簡單,要看他的知見到底懂多少,這不能假的,智慧多少、神通變化多少,不是人家叫你活佛,你真的就是活佛。你今生有因緣的就要去受具足戒、受菩薩戒,有大乘佛法,你才接受大乘經典。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如來為什麼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衪的智慧跟神通,衪具有大圓鏡智跟圓成實性,衪靜態的神通可以觀所有佛剎土的世界眾生,世界可以觀、眾生也可以觀,可以觀所有眾生的因緣果報,無始劫來跟未來無始劫後的事衪都知道,所以你修到哪一個境界衪都知道,是不是現在該給你加持,讓你開悟,衪都知道,衪會來做,你不必天天求菩薩、求佛,你要自我反省,我的心地是不是清淨了百分之七十左右,也就是說你這頭野牛放出來不會傷害到人,沒有貪瞋癡慢疑這種嚴重的毛病,淡薄的毛病有,沒有嚴重的毛病,到這個階段,佛菩薩就會製造因緣讓你開悟。開悟是求你自己,不是去求佛,為什麼求你自己?你內心不清、不淨,你說要開悟,佛怎麼可以把你的野牛放出來,不可能的。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這個根機成熟了、心地差不多了,衪就會幫你,我們常常講的自助人助就是這樣,你不要一廂情願的天天拜佛,拜了半天你這個心都沒有修,修你自己的心地清淨。為什麼要成佛?成如來幹什麼?不是坐在那裡無事給人拜,不是,你成就如來道就是你的大悲心起,每個眾生你都要去度,衪坐在那裡,眾生憶想衪,衪就度,衪當然有靜態神通可以觀,悉知是人、悉見是人,他的修行是不是到一個境界了?到一個境界可以成就他,衪可以用應化身以外,用衪在修行過程之間的加行、作意、願力主動來幫你。不見得外道就不能夠成就,在佛心中沒有什麼內道、外道,只是你修行到什麼境界,夠了,我就讓你懂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身體要改變,氣脈要通,然後慢慢教你、訓練你無為法。怎麼訓練?真正的訓練是怎麼訓練的?沒有一件事情是真的,所有的事都跟你所感應的背道而馳,你感應未來事情很準,很準你就是外道,你不是學佛法,你會卡在天界;每樣都不準,最終都證明不是那樣,學佛法的人,不好的現象會慢慢轉變成好的現象,這是第一個不準的;第二個虛幻不實在的法,本來就不準,諸佛菩薩訓練你都是讓你不準的。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如果你真的發大心,誦《金剛經》的話,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到這個境界,如來就維謢你,要有能力來承擔、弘揚如來法的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不是那個修天界善行的法,每一個人雖然都是菩薩,但是有的人就引導人往升天一路去了,你不能講這不好,總比眾生墮到三惡道好。你修佛法都不想升天,要求解脫,但很多人根本不想修佛法,你叫他唸《金剛經》、讀《金剛經》、修《金剛經》,他沒興趣,你叫他出幾千萬去幫助別人,他願意,那怎麼辦呢?只有升天去。每個人的根基不一樣,但是你既然能讀《金剛經》,你就是要承擔、荷擔如來家業,你是要讓眾生有慧命,自己解脫以外,也要讓眾生解脫,要求得真正的佛法正等正覺無上菩提,真正的佛弟子就是這些人。

小乘就是你教一些小乘法,讓你的弟子得到小乘的解脫,他也在教人,不是小乘不度人,小乘也度人,但他是把人度到小乘的阿羅漢境界。大乘菩薩,他把人度成菩薩,你在法爾學的是菩薩法,你要去度別人,不是說你自我解脫就是小乘,小乘也有大阿羅漢,他也在教人解脫,那麼他在教人是不是也是大乘呢?不是說所有教人的就是大乘,你把人導到自我解脫的境界那是小乘,把人導入大乘入菩薩的境界,那就是大乘,兩邊都在度人,但以導入的境界來看大小乘。

你既然在讀《金剛經》,能夠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如是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還在執著四相,有一個我,有我一個神我可以進出,有一個自己的身體可以產生神變,有我,就有人,有人見,三個人以上就變成眾生見,有見,你跟眾生之間的因緣果報就牽扯得沒完沒了,有一個我,你就想升天,想有多少天壽?,八萬大劫最高,欲界天有幾千歲?這些都是壽者相。真正學佛法的,就沒有這些要活多少歲的觀念,不來受生怎麼會有歲?或者每一世都來出生做菩薩化度眾生,不畏生死,為什麼一定要涅槃?有這些知見的人就沒有四相,而有四相的人,都是樂小法,很喜歡這些小乘法、有為法,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因為你有所執著。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2006.12.17.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