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30)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如何依經文來修行(續)

10.「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須菩提最擔心的,就是佛入滅五百年後,眾生根機不雄厚,聽到這部經以後,能不能聽的進去、能不能依法受持或讀誦?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福薄,有時候智慧不夠,這種空有不二的解脫法,有的聽了不能接受,於是世尊說:「當來(未來)能夠聽聞到《金剛經》的善男子、善女人,若是能夠真的去受持,天天讀誦,他們即為如來。」即為如來並不是說你就像世尊一樣是如來佛,不是,未來你可能會成佛、成如來,但是,在無數劫中還是要修《金剛經》所說的種種法門,這樣能夠受持、讀誦,受持、讀誦,未來哪一世就可以成為如來。

如來具足十號,每一種名稱都是衪的德行,如果你說你覺悟了,只是十號其中一個,佛就是覺者。如來具足十號就是如來、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每個名稱你都有那個功德相,這樣才能稱為如來。所以,智慧具足、神通具足、度眾生的功夫具足,這樣才能稱為如來,如來並非入滅、無為、清淨,非也,如來是真正大慈大悲的,衪是一心度眾生,因此成為如來不是在那邊享受寂滅為樂,是感招眾生因緣要用你的空性度化他們;要成為如來要具大悲心、發大願度眾生,如果你要自己入滅、安享寂滅為樂,那你永遠成為不了如來。如來就是一定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觀念大家比較搞不清楚,好像如來就神通廣大、無所不知,無所不知、神通廣大是用來度眾生的,因為衪有大悲、大願的心,才要成就如來道。

 

末法時期若有善根眾生,能受持讀誦此《金剛經》,可知是人已得如來必定法印,已具足菩提心。行人以發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來為其授大菩提記,將來必定成佛,即是如來。

末法時期若有善根眾生,能受持讀誦此《金剛經》,可知是人已得如來必定法印,已具足菩提心。我們知道菩提心,第一個是對諸法有知而不黏的能力,於一切法、一切境界,有所得以後,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才是菩提心。菩提是覺,覺就是面對一切法不黏、不執著,如果,你見境即境,那就是沒有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發了以後,會經過五個階段,發菩提心就要開始修心,伏心菩提,調伏你的內心不清淨,如果調伏的差不多了就進入明心菩提,心明智慧則現,智慧現了,就可以用智慧來解脫一切境,就到了出到菩提,出到菩提是小乘的解脫法,還沒有成就如來菩提,所以繼續修菩薩道,最後就成就如來菩提、無上菩提,這是發菩提心以後要走的五個階段。你現在聽到《金剛經》,也天天讀誦《金剛經》,你就懂得修行要修什麼?《金剛經》告訴我們大乘菩薩的「實相法印」。實相觀,就是觀一切境而能夠不執著,法住在那裡,你的心了知了,但是不會去執著那個境。實相是修菩薩道的一個法印,跟小乘的三法印不一樣,小乘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菩薩不一定要寂滅,他是可以面對那個境、了知那個境,但是不會去罣礙,有法無執,能夠這麼去磨練實相觀的話,心起心滅,無論真、妄都不去執著,你就可以學到實相法印,你誦《金剛經》,如果對《金剛經》所出現的名詞、法門,你都能夠做到,就一定有實相法印。

修行人以發菩提心之功德,乃得如來為其授大菩提記,你去受菩薩戒,等於就是發菩提心,菩薩戒是生生世世都是菩薩,這菩提心不滅;如果你受五戒,今天死了以後,果報受了,也許升天、也許再出生做人,那個戒體所得到的福報就沒有了,就顯現在出生人間享受榮華富貴,出生天上享受天界的殊勝,一世就沒有了﹔發菩薩心受菩薩戒或出家眾受具足戒,這個心是生生世世的,你既然發菩提心,就是要求未來能夠成就如來菩提,有這個心,如來一定為你授菩提記,將來必定成佛,而且是十號具足的如來,不一定在這個娑婆世界。也許你經典聽多了,你會想,未來還有一千九百九十六個佛來此娑婆世界,那我怎麼排得進?不一定,而且我們這個世界的毀滅時間,說長是很長、說短也是蠻短,也許你的菩薩道還沒有走完,它就毀滅了,但是我們可以在別的世界去行菩薩道,未來有一世一定會成就佛道,將來必定成佛,而且成就果地佛、如來佛

 

什麼意思?意為乘真如之道,而往趣於佛果涅槃城,什麼又是真如?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真如性現起,像我們人的真如六根、六塵、六識的真如,知道吃飯、睡覺等真如功用,這麼簡單的,也是真如功用,其它造業是業力不清淨的部份,善境天的則是欲界善界天,他們是修五戒十善,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等而感招的,都可以生欲界天。

欲界天,你看大乘佛法裡講的,因為大乘佛法要廣度眾生,但眾生的根機又參差不齊,你要他修解脫道、修阿羅漢道,功夫不夠,不夠,菩薩要怎麼度他?方便度。你升天也好,現在末法時期,眾生德行愈來愈不好,人間佛教應運而生,要廣度一切有緣眾生,既然不能成為阿羅漢,那你去天上小住一下也好,但是往天界,一般人如果沒有跟佛法結緣的話,也許一升天,享受榮華富貴慣了,就迷失掉﹔如果今生有熏習佛法者,方便的去天界繼續修,為什麼佛在的時候,天神、天龍八部都可以去參加法會?因為他們過去有聽聞佛法,有結善因,只是當時他們內心修得不清淨,還有瞋心、嫉妒心的,所以感招天龍八部裡的哪一部眾生。天界,主要是欲界天,現在佛不在了,到你升天以後,就聽不到佛講經說法了。從前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也升各個天講經典,最高到他化自在天,對天神講經說法。我們人的腦筋聞思修比較靈利,天神他雖然也可以理解,但沒有那麼靈光,有結善因的,在天界也可以繼續聽聞到佛法,未來彌勒佛成佛以後,看看會不會去度天界眾生。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各有其真如性的作用會發起,那是要看每個禪修境界,它真如現什麼相,再上去就是四空處定,再來就是聲聞乘的四果,也有他們的真如性現起,辟支佛也有辟支佛涅槃的真如性現起,菩薩有菩薩的真如現起,這些都具足了,再上去佛的真如就很多了,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陀羅尼門或是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一切的三摩地門,十八不共法、五眼六神通,還有恆住捨性、無忘失法,還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等,後面這些都是佛的境界,以佛的真如所現的境界。佛的真如是最完整的,包括小乘阿羅漢、菩薩及以下的境界,衪無所不知,容納一切真如,臻此境界,是真正得到佛國的涅槃城﹔若是往生天界,只是方便休息的化城,你修累了,暫時去哪一天休息一下,然後再下來人間繼續修,《法華經》把天上的休息,叫做化城,因為勇往直前一生一生連續修會累,就暫時到天上去休息一下,天界果報盡了再來,這是化城。

 而真正能夠得如來果位的,是確實可以證到涅槃的境界,入涅槃就是等於去了,稱為「如去」,依此當修解脫法,你要「如去」,你就要修解脫道,「如去」可以進入涅槃,不再來受生,如果你進一步的對於佛法、大乘佛法、如來的心地能夠確實了解的話,那你還可以再來,就不一定要入滅,一定要進入解脫境界,又能再為真理如實而來,真現而來,不是只有悟如實的真理,還要去度一切有情眾生,如果再為真理如實而來,修證自己、利益眾生的話,是謂如來

 

行者修解脫法當斷三結(須陀洹)、淡薄三毒(斯陀含)、去五下分結(阿那含)、去五上分結(阿羅漢),到此永斷三毒得三解脫門。此時行者要再迴心向大入菩薩願海中,依如來所說法,證得諸波羅蜜門,得諸陀羅尼門,以一義演唱無量義,證得究竟涅盤。

行者修解脫法當斷三結(須陀洹),修行離不開心,心不清淨,就要斷你的毛病,斷三結,身見、戒禁取見、疑心病這三結,這三結斷,就有須陀洹的果位,三者未得或是三得一、三得二都是向須陀洹的境界,還沒有得到須陀洹果,你要知道須陀果一得,就不落三惡道,一個得須陀洹果的人不會下地獄、不會出生餓鬼、畜牲道,但是他沒有悟到阿羅漢,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我們修解脫法,初步一定要斷這三結,身體不突破,身見不去,沒有辦法,打坐雙腳(包括身體)不能克服,修心,是修不到真正的心。很多網友在爭議「心中心法」該不該盤腿?有的人就講修「心中心法」是在練心,不是練身,然而身體沒有成就怎麼練心?練了半天,這個心還是亂七八糟,最明顯的就是好諍辯,寫文章互相攻擊,這練心練得好嗎?為什麼練得不好?因為身體沒成就。什麼叫做身體成就?就是心眼開了,能看到你自己自心的起滅,如果你能夠看到自心起滅,身體,就算沒有辦法完全掌控它,起碼你對於肉體不會很在意,你能夠看得開,尤其是如果能夠讓你的腿熬下去,熬到你不在意,能夠忍受痛的話,那這個身見,自然慢慢就沒了。身見不斷,要修去心的毛病,是不大容易的。

第九品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是在修什麼?斯陀含要再淡薄三毒、阿那含要去五下分結,五下分結就是身見、戒禁取、疑病、貪、瞋這五個比較微細的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那是更微細的毛病,阿羅漢去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包括色界所有真如性的反應,你都要斷,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有它的真如性用,無色界的四空處定也是要超越,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出生到無色界天去了。然後掉舉,掉舉是八大煩惱之一,阿羅漢還沒有證得的話有掉舉,阿那含也可以感招眾生的心,因緣,會產生因緣牽扯的掉舉或者自我掉舉,有的是自己打妄想,到阿那含境界,自己打妄想的機會愈來愈少,都是感招因緣,感招因緣之間,你的心是否上上下下胡思亂想?有沒有自在以對,不被控制?如果可以的話,掉舉就滅了。有時候我們無形之中感招因緣,你心會起、心會滅,心起心滅,你讀它、懂它以後,你有沒有罣礙?好事,當然沒有罣礙,壞事,你有沒有罣礙?面對你的掉舉,心起心滅,這不是打妄想,是感招的,突然間沒來由的一個念頭,如果你能夠自在的面對它,它晃過去,不理它,過一下子忘記了,那是最好。

再來是慢心,阿那含有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通還沒有證得,得到五神通的人,很容易貢高我慢,以為佛也是這樣而已,其實佛不只是這樣,佛,三明六通、五眼具足外,其它的智慧更不用講,但阿那含或是向阿羅漢者,有這五神通會起慢心,認為佛大概就是這樣子而已,我也離佛不遠,就會起貢高我慢心。貢高我慢心會障礙你成就更大的法,我們如果在修這個五下分結或五上分結的時候,這個心只要有一點偏差就不對了,自己要注意哪裡可以讓慢心起?修行就是不要有高傲心,但是,我們這腦筋裡無形中就有一種慢心,實在沒辦法,我們不是佛、也不是大菩薩,這些慢心是一個極微細的毛病。最後一個根本無明,前面這四個全滅了,最後無明當然就滅了,前面的斷三結、淡薄三毒、去五下分結或者去五上分結這四個全部滅了,等於是心完全清淨了,那根本無明就滅了,這就到阿羅漢的境界,到此永斷三毒得三解脫門。

三解脫門,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得三解脫門,這時候,如果你順緣再迴心向大入菩薩願海中,你直接進入涅槃,進入阿羅漢的涅槃境界。我們每個人最後一定要成佛、成如來,縱使你進入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可以入滅,但化城還是化城,有的人到天上去休息,進入阿羅漢道的涅槃寂滅清淨,那也是一個化城,因為最後你有一天還是會迴心向大,還是會求如來菩提。這個時候,根據經典講,你如果得阿羅漢,兩萬劫以後,還是要迴心向大,就不在化城裡休息了;如果證辟支佛的還要一萬劫,也是要迴心向大,反正大家最後一定要成佛的,你迴心向大以後進入菩薩道。你今生了解這個道理,你不一定要進入阿羅漢道、進入辟支佛境界,你直接修菩薩道,菩薩道就不一定要入涅槃去休息,經過一萬劫、兩萬劫,不必要,這麼說修菩薩道好像比阿羅漢高嗎?沒有,阿羅漢他是心清淨,菩薩心不淨,但是,悲心慢慢增強,要度眾生的心慢慢增加,你累劫修菩薩道,幫助眾生,去掉自己內心的不清淨,雖是比較慢,但是,慢的同時也在累積智慧、累積功德。我們要把佛法修行的路徑搞清楚,不要去批評哪個高、哪個低,你說這條路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走這條路,像釋迦牟尼佛發大心要捨身一千次來度眾生、來布施給眾生,叫你發這個願,你有沒有這個擔當?你捨得嗎?所以啊﹗我們不能夠成佛。未來要成佛的,一定有他必然的因地的修證、願力,每個人不見得一樣,你懂了這道理,量力、儘量的發願,積極一點的,會早一點成佛。

依如來所說法,如來是無所不知的,既然衪證到如來境界,從小乘的法講到方等法、講到般若法、講到一乘佛法,都講了,我們有因緣能夠接觸到各個經典,你自己要拿捏到底能夠學到哪裡?要儘量學,反正你要修菩薩道,就要證得諸波羅蜜門,種種到彼岸的法門,了解這個法門,也做到這法門所講的,這才叫做波羅蜜門。種種波羅蜜門證得了,你佛法大概了解了,你會進入陀羅尼門,陀羅尼門就是把佛法的經義,原本很長的道理,把它濃縮成幾個字,這幾個字就像咒語一樣,譬如你一直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一直這麼唸的話,慢慢把色、空這兩種不同的境界,有、沒有搞懂了,也許你真的就會神變,從無中生一個有,化一個人,然後再變沒有,這是空中化有,有中化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總之,用幾個簡單的名詞囊括所有的義理,這就是陀羅尼門。陀羅尼門有的只有一個字,譬如清淨叫「覽」,你加一個「嗡」,「嗡覽」、「嗡覽」,就是清淨自心、清淨法界、清淨道場,你從一個「覽」字,就能去體會很多。清淨怎麼用?怎麼清淨法?你要能夠用,譬如對象、方法、表相的清淨、內心的清淨,你可以講很多的道理,然而陀羅尼門是一義衍無量義,你徹底懂了才能夠做到。

以一義演繹無量義。佛就是這樣,一個字,衪可以講好幾年,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大開始講,大講了幾年還沒有講完,這是衪懂了這個意義以後,隨衪的智慧這麼去發揮,陀羅尼門不是只有咒語,陀羅尼門是總持門,徹底理解了佛法以後,為了方便,以一個字或幾個字就可以闡述無量無邊義,譬如咒語,就是所有的經義濃縮的不能再短了,又如六百卷的《般若經》把它化成二百六十字的《心經》一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有的名相變成空有不二的道理,講出來,這是契入陀羅尼門,你可以學習到陀羅尼裡真正佛法的經義。再則,你唸這個咒,陀羅尼也可以產生力量,這牽扯到信心問題,心清淨的人,理解這個咒語,意念再加進去,就可以達到他所要的簡單的目的。菩薩到陀羅尼境界的時候,學很多這種經義,化成心力,然後唸出來就有它的效果,愈簡短威力愈大,很多咒語只有一個字,譬如「嗡覽」、「嗡搏隆」,這些都是佛的心字。

一進入陀羅尼門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對佛法大概都懂了,你悟到空以後,有初步的解脫,就比較能夠吸收所有的佛法,這在陀羅尼門都會受益很大。每部顯教的經典都有一個咒,陀羅尼,把所講的道理濃縮成很簡單的幾個字,當然有的很長,長的大概都是如來的咒,如來有無忘失法,衪腦筋清清楚楚,如來加持給你,你就會背,否則要到一個境界,得無忘失法以後,你才有能力進入陀羅尼門。你也可以在理解道理以後,創幾個咒語出來,大部份過去、現在、未來如來所體驗的法都一樣,很多同樣的咒,有些經典會講,這個咒是多少多少的如來所說的,譬如千萬億佛所說,就表示這個咒語是很共通的,每一個成佛的人都會講這個咒,所以如來所說的咒,都是宇宙共通的,這是有關於陀羅尼。

你得了陀羅門,你己經可以一義演無量義,一個字可以演變無量的意思,如果不演譯,回到空,沒有,究竟涅槃的境界,如來是學習空有不二的道理,講經說法利益眾生,講經可以講得頭頭是道,講完了就入涅槃,心寂靜、沒有罣礙,像這種如來的境界,我們要善思惟,從斷去心的毛病開始,慢慢思維菩薩有什麼境界、如來有什麼境界?去學習,甚至去模仿他們的功夫。當然每個人智慧不一樣,要看經典都看不懂了,如何能去思惟如來有什麼神通變化?有時候有一些境界,我們要去體會,當然基本的心清淨,部分心眼開是必須的。如果你身見去不了,心沒有辦法現出原來的真如,那你聽的佛法就白聽了,聽歸聽,起不了它的功用,那是很可惜的,所以初期主要在修心清淨,再來學空觀,諸佛、菩薩的空是怎麼樣子?再從空中化有怎麼化?人家可以變,我們為什麼不會變?當然到了一個階段,你到了那個境界再去思考,學太雜也不好。《大般若經》所講的次第,如果你沒有菩提慧、般若智慧,你學了一法就卡在那裡,後面還有很多你都沒有辦法學,所以佛法教你一路走來不要停止,一直往前走,有所得就要放下,有所得就放下,體會放下、體會放下,一直到你成就如來菩提的時候,那是已經成佛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11.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以佛的智慧,為什麼不以佛的眼睛?以眼看人只是看表相,佛的眼睛可以看所有的人,智慧也是心,看眾生的心。修行有兩種,一種是看到人,譬如你用見性看到鬼神、看到菩薩、看到其它的世界或者天界,看到有什麼用?你也不懂它﹔另一種是不能看,但是他可以用心感覺,這個人是好人、壞人?用心可以感覺,但先決條件是心眼要開,才能感覺,以心傳心、以心感心,如果做不到,就是身見沒有破、色身沒有打開。佛當然是看境界,看人相可以看,看人的心也可以看,所以你在讀《金剛經》,進展多少,衪都清清楚楚,到緊要關頭衪幫你一下,讓你突破瓶頸,你就會進步很快,因為佛的神通可以見實物、實相,也可以見人的心,而且這個心不只是過去、現在,連未來的心衪都知道。佛的神通非常的不可思議,衪可以知道你哪個時候,會講哪一句話,為什麼能未卜先知?衪先觀你過去的因,就知道你未來哪個時候,會講哪一句話,像這種智慧,那麼了不得,這就是如來的智慧。

你看大、小乘經典裡,比丘在討論什麼事情,衪都知道,衪認為這件事情需要讓他們懂,衪就來,來了以後,就問他們在討論什麼?衪明知故問,為的是要讓他們請法。譬如經典裡,有幾個和尚在討論:為什麼釋迦甘蔗族會成為最優良種姓、是怎麼形成的?這釋迦甘蔗族裡哪一個人最突出、最優秀?有的人會打這些妄想。釋迦牟尼佛知道有人在討論甘蔗族裡哪一個人是最優秀的,當然最優秀的就是成佛的釋迦牟尼佛,衪不能自己講自己最優秀,於是衪就躺下去,用衪的神通來加持十大弟子中的一個,藉他的口去講釋迦族,為什麼會成為釋迦族?這個世界未成形以前人類怎麼來、他的祖先怎麼演變而來?他們福報怎麼樣?釋迦族裡面哪一個最優秀?佛的智慧是無所不知。這裡講,你誦《金剛經》、讀《金剛經》、也受持《金剛經》,以佛的智慧都可以知道我們,未來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佛智慧有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還具有密教則加法界體性智而成五智。佛依此大圓鏡智,能觀無量眾生因緣果報,所以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當來世定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大圓鏡智包括靜態的神通,可以鑑照十方一切佛剎土,不是阿羅漢的境界看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之間有無量無邊的佛剎土,一個佛剎土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世界就是一個銀河系,這世界到底多大?有不可思議的大、無量的大。虛空無邊,這個世界你在哪裡都可以安世界在中間,上下左右都是無量無邊的佛剎土,這靜態的神通都可以觀,光這大圓鏡智就不得了。你看大乘經典,哪一尊佛發了什麼光?距離好遠、光速好快,但是,多少光年以外的世界所發出來的光,衪都可以看,說出這是從東方哪一個佛世界的佛所發的光,這代表衪正在講什麼經,然後所有的菩薩就趕快過去聽經。這種靜態的神通是大圓鏡智,用衪的智慧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或者看因緣果報過去、未來,也是衪靜態的神通的一部份,這大圓鏡智是佛、大菩薩的神通變化境界。

佛有兩種神通,動、靜,動的部份是成所作智這一部份,後面要講的;靜態的,大概是觀眾生、觀世界、觀因果、宿命,這些都是比較靜態的神通。我們說學佛就要學這三身四智,開發出法身清淨無相、開發出報身圓滿、開發出應化身,學佛開悟以後,慢慢就具足這三身圓滿,要講圓滿,只有佛才有辦法,初地菩薩也有法身現起,但還不清淨。四智就是這四個,平等性智,就是順逆、善惡等等的法,都一概看成平等,我們要修就在這裡,對不好的逆境,慢慢去掉這分別心,或許有一天你對著好人、好事、壞人、壞事就能一如,保持一個平等心。這不簡單,我們一般看到一個討厭的人,要跟他打個招呼都很難,平等性,沒那麼好修,這是我們腦筋裡的一種執著,講業力,也是業力。平等性,就是你對一切眾生的語言、行為都能坦然以對,對你心裡面的順逆、善惡境界,你也要能夠平等去觀它,這種智慧,當然佛是最完美的,我們要學這四種智慧。

 妙觀察智,五根面對五塵境,都可以產生人家所觀察不出來的智慧,這不是神通,神通就在五神通裡面去現,這是觀一個人、一個心。當然每個人的妙觀察智有大、有小,佛的妙觀察智不用講,我們講一般人,你總是可以看這個人,今天人好像很清澈,精神很好,這表示最近很用功,如果看到這個人浮浮的,那是不用功或是碰到障礙,這些用眼睛可以看出來。為什麼一般人看不出來?因為心沒有開,有些人只可以看鬼神,看不到心,甚至三魂七魄在不在也搞不清楚。妙觀察智,可以觀眾生的身體,我們常常在講菩薩有病行,他怎麼有病行?眾生哪裡有病,他就感覺哪裡有病,有一些病沒有病兆,有的人用見性可以看到你哪裡長一個瘤,有的人不必用眼睛看,用心感覺,或者用自己的身體來感覺。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可以現觀察智,你應該有實修的經驗去感覺,妙觀察智有很多不同層次,這裡只是告訴你一些修行人可以感覺的一些妙觀察智。五根都可以用在觀察,最靈力的還是心根,心可觀透物體以外心的狀態。

成所成智這種智慧,這是《解深密經》第八品要講的,被動的感召應化身出去,主動的製造因緣去度化人等,普通釋迦牟尼佛要度人有兩種情況,如果這個人根機很好,衪不會主動去找他,衪等他來,因為他有因緣,慢慢會找到這裡來,到的時候跟他開導講正法、轉法輪,讓他覺悟;另外一種,是跟衪過去有因緣,根機還不夠,這就要衪移駕教導,度他還要親自去他那裡,這是根機比較不好的。如來,整天在幹什麼?入禪觀,看今天要度哪一位?哪一個因緣成熟?衪天天心都在看、見性也在看、神通也在看,看過去這個因,現在這個果,哪個時候可以教他、度化他?如來是來度眾生的,若是為自己可以不必來受生的,度,都是用成所作智。成所作智都離不開五根,衪要怎麼變?主動神變,還是被動神變?被動神變是應化身,這在《解深密經》裡會講的。

佛除了四智外還具有密教所加上的法界體性智,密教裡還有法界體性智變成五智,修到空有不二的菩薩,慢慢就會進入密教,密教不是指現在的藏密,藏密跟唸佛沒有兩樣,只是他們唸咒、加行;末法時期沒什麼對不對,個人因緣不同,末法時期有善根的,可以聽《金剛經》,從《金剛經》契入,一樣可以悟到解脫。真正的密教是進入不可思議的境界,大菩薩就在那些異次元空間裡,這是屬於另一種範疇。學顯教的行者,你不要說我對密教沒興趣,那是你現在還沒有到那種境界,你說你現在對唸咒語、修初級的密沒興趣,那些跟唸佛打坐沒有兩樣,但是心地到了某個清淨的程度,就算沒興趣也要有興趣,不然你就進步不了。你進入佛的境界也是那個境界,所以現在不要說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境界到了,你就會喜歡。佛依此大圓鏡智,能觀無量眾生因緣果報,所以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當來世定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這大圓鏡智,我剛才講佛有靜態的神通,所以衪可以觀。

 

佛如來具足一切智( sarvajña),又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能悉知、悉見是人修行境界、層次,是否善根成熟等等。佛以一切智能了知內外一切法相,因佛如來已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故有一切智,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如理而觀照,隨念而流露;也能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者。

佛如來具足一切智( sarvajña),又道種智、一切種智,這種智慧佛具足,衪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有你的過去,你未來哪個時候會說什麼、做什麼?衪都知道,衪可以先為你安排,要怎麼來度化你。你不要說釋迦牟尼佛入滅了、衪一直都在,你有需要或修行到一定的境界,衪還是會示現,當然不見得會讓你看到,衪會用衪的神通力加持你,你要有信心,佛隨時都在身邊。衪不會直接現給你看,看了,代表你還有見性,還有世間相,有的人看不到,但是用心感,那是心開的人,他不見得每件事情可以看到,所以佛如來不見得給你看,尤其修無相密、修空的,衪更不給你看,因為你要修空觀、修無,怎麼可以給你修有相?

如來衪用一切智慧,可以觀到一切眾生的過去、未來、現在,衪要觀你誦《金剛經》、讀《金剛經》、受持《金剛經》,是很容易的,衪都知道。你未來會成佛,也種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這裡講的,衪悉見是人修行境界、層次,是否善根成熟了,有需要時,衪會用意化、語化提醒你,製造機緣讓你開悟。我常常講開悟不是天天很用功就會開悟,要因緣成熟,你用功到一個關鍵點,身心都成熟了,就像灶上燒的水快要冒起泡了,這時,衪製造一個機緣讓你開悟,開悟了,水就燒開沸騰了。所以,衪悉見是人、悉知是人,衪隨時都在準備,你準備好,衪也給你加持。佛以一切智能了知內外一切法相,這一切智是佛才具足,我剛剛講的都是佛的智慧。因佛如來已滿足無漏界,心地完全清淨了,阿羅漢還有心未完全清淨的,心不清淨有時候會起不清淨法,但是,他可以自在的面對它,但這是不究竟的,菩薩也一樣,菩薩還沒有到八地不動地以前,心裡面的毛病比阿羅漢還多,但是他以度眾生的經驗去累積智慧,要到佛的境界才是真的無漏,衪起心動念都是淨法、白法。注意了﹗我不是說阿羅漢和菩薩還有煩惱,他們煩惱起來可以不去罫礙,我是說他們還有種子,這也就是跟佛不一樣的地方。佛心地裡面都是清淨的,念頭起來都是清淨的,不像阿羅漢和菩薩,還有一些不淨的念頭起來,他們看著它無所謂,不會害怕,佛沒有這種現象,真正是已經滿足的無漏界。

常淨解脫身。不是有時有、有時候沒有,是永遠都是淨解脫身。因為無漏,所以衪沒有不乾淨的種子,常淨解脫身,所以衪永遠都是心地清淨。寂滅不思議,因為衪寂滅不思議,才可以感知一切眾生因緣,眾生憶想衪,衪就化個應化身給他們,眾生,有因緣需要度,衪就來幫你,衪在寂滅之中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具足一切智。於一切界,也就是三界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九地,無論你是修到人、天,還是哪一禪定境界,衪都可以幫你,當然你要有善根,如果不具足,就算衪想加持你也沒辦法﹔於一切品,品,是你心清淨的程度,我們講九品蓮花,心淨、不淨都有等地的不同。哪一些人應該慢慢增加其心清淨,哪些人應該從一般境界進入菩薩境界、或進入小乘的四果境界,這些都有不同的內心清淨度﹔於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智無礙轉,這智慧,這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該怎麼為眾生做,衪利用一切智慧去轉、去利益眾生。如理而觀照,佛的境界,衪在寂滅之間觀照一切,哪一個眾生可度、哪一個因緣成熟?隨念而流露,現在佛已經入滅了,在的時候,你只要問衪、想衪,衪的智慧就隨念流露出來,不必觀,像有的人還要觀一下,衪不必觀,講出來就是這樣,你問大小事情,哪一個人、發生哪件事?是什麼因,才有現在這個現象?衪的答案都可以傾流而出。

釋迦牟尼佛入禪觀,衪有這個能力,能如實了知一切世界、眾生界、有為、無為事、因果界趣之差別,因果跟果趣,果趣,就是你因果報應,你要去哪一趣?你為什麼出生這裡?你現在做什麼?下一世出生在那裡?釋迦牟尼佛無所知,阿羅漢,八萬劫以外他就搞不清楚了,他的神通只到八萬劫,過去跟未來各八萬劫,八萬劫以外他看不清楚了,斷滅見,這些世間禪定、婆羅門都犯了這個毛病,他們都以自己所見為據,說沒有什麼世界、無中生有,到最後他們死了去哪裡?沒有了,斷滅,這就是他們的斷見、邪見由來。釋迦牟尼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衪於界趣之差別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一切事都懂。當然這裡所講的是最終的結果,在修行上用不到,但是我們多少也應該了解一些佛的神通力。

 (2006.12.10.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