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29)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如何依經文來修行(續)

實者又作一實真如、一實諦,指絕對、真實法,即真如實相之理體。實者,無顛倒,無虛妄,平等不二之實相,故實諦,乃勝諦之一。一實相
乃指真實無二之理,即真如、法性;以其無二無別,離諸虛妄,故稱一實相。行者若不知諸法無實無虛,處妄想夢未覺,不解一實相,生是非想,終輪迴於六道中。

實者又作一實真如,世間禪定的人,大多很執著一實真如,一真諦、一實諦,因為我們的真如在初禪就有覺觀現起,在二禪就有超能力,能觀一切相、一切顏色,進入青、黃、赤、白種種顏色,體驗全身充滿氣的那種快樂,甚至再往上可以觀十方因緣,又能夠自性不動,進入一境性之間,這些都是真如的功用﹔而凡夫地呢?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真如,照樣能夠見聞覺知,這也是真如功用,要求解脫就不能去玩這些,要求解脫就要觀它無實,觀沒有一個真如在起什麼功用,佛法學了幾十年,沒有智慧或還沒有聽到正法解脫道的人,汲汲營營於真如的功用,心感招世間一切相的能力,世間禪定的外道,甚且去磨練這個真如,讓它的能力更強。能觀一個世界不夠,要觀一千個世界;能觀一千個世界不夠,要觀三千大千世界;能觀三千個大千世界還不夠,要觀無量微塵數的佛剎土的世界,這是在用你有為的心,讓真如發揮到極至的神通。可是佛法不是這麼學的,佛法,是學如何斷盡內心的貪、瞋、癡、慢、疑五蓋心、二十種煩惱、六大根本煩惱,這些斷盡了,自然種種神通現起。一知半解者,在過程之間會執著真如性功用,這樣的話,你解脫沒有學到,永遠都是半吊子。

實者,即指真如實相之理體。實相是體,真如是用,實相是空、是體,而真如是實相的功用,這兩個是因緣起法或者唯心造之因緣起法。在你還沒有證到解脫之前,不能去玩這些,要觀無實。故實者,無顛倒,無虛妄,真正的理體是不顛倒想,一個求涅槃的人,不起心動念去求涅槃,用自在的空性去面對一切緣,不執一切法才能得到涅槃境界,不要起心動念去想求涅槃,這樣是顛倒想。沒有顛倒,你就對心中被動的因緣法,不起虛妄,不執著它為真,平等觀順逆、善惡、真假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觀是要從心地裡去磨練出來,能夠無虛妄的話,是真平等。真平等就是空、有二相之間,你不去執著,無好壞、善惡分別想,順逆一如,這種心態才是真平等,這才是實際的相。你剛開始學的這種妄想分別法,不要觀它為真,你要去學習真正的無顛倒、無虛妄的平等不二之真實法,如果你做到的話,你可以觀它無虛。境界不一樣,佛陀講到哪裡,你就知道衪在講什麼境界,無實、無虛這兩個境界,不是說絕對,但是,相對的你走到哪個境界,就要體會這些法。

故實諦,乃勝諦之一,既然無顛倒、無妄想、無分別、平等,那才是佛法真正要講的,是實諦、是第一勝諦,一實相乃指真實無二之理。這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空真如,是絕對的、實相;一個是法真如,在應緣所產生的法之間,你觀一切法是妄想所現的,仍舊要觀它空、無,這樣你可以守住實相,這兩種是不一樣的層次,前者是阿羅漢的境界,後者是菩薩的境界。所以實相乃指真實無二的理地之體,也就是真如法性;以其無二無別,空真如與法性所起的法真如,這兩者沒有分別,有分別是我們的妄想心。菩薩沒有分別,是法自起又自滅;凡夫,是法起後加以執著,進入妄分別,你如果能夠做到離諸妄想、離諸虛妄,這才叫做真正的實相,故稱一實相。

在這一品裡,世尊第一次提出實相觀,你要徹底去思維實相兩個不同的意義。能做到的境界與不能做到的境界,差別在哪裡?一個不去觀這個法的內容,就觀這個法沒有,這是絕對的空理,乃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所修證的境界;而菩薩境界,心不去壓抑它,讓它去感招一切因緣,起了一切法,仍可以自在觀這個法法起法滅,因為菩薩沒有內在的種子去跟它相應,這個法起不了分別想,自在任法起又自滅,這才是真正的實相觀,這中間哪裡有虛妄、不虛妄?不必以語言文字去分別,心自起又自滅,這是菩薩的真實境界。修行者若是不知諸法無實無虛,處妄想夢未覺,不了解所謂的實相是什麼境界,一有心意念、有因緣,就生起是非想,如此終是輪迴於六道中,沒有辦法解脫出來。要練到能夠心不亂動、心感招因緣而不分別,先決條件要斷盡內心的妄想、習氣、毛病,斷不盡,也達不到這種境界,那怕給你一點世間禪定,最後還是要輪迴,沒有真正學到解脫的知見。

 

 那我們如何來觀諸法無實無虛?初學解脫法者,當觀一切法無實虛狂,所以能對外境無執,對內心有意念起時不著,善境不足喜,逆相不憂懼,以無恐怖心,面對一切法,以不即不離法門,能觀諸法無實無虛,如是磨練當能永離業緣牽扯。

那我們如何來觀諸法無實無虛?要怎麼觀?道理懂了,明白階段性的境界後要如何來做?初學解脫法者,當觀一切法無實,不管感招的心,認為是真的、假的,都不要執著它,要斷你那種妄執心。不要說你的心很靈,感受的覺知都很真實、很準,準不準於解脫沒有什麼意義,如果你解脫的知見有了,你感招的準,那就讓它準,因為你不在意它準、不準,該來的,就會來,因緣轉來轉去,因為你不在意,最後事情該發生卻沒發生,佛法就是在學這個,不是在學覺知有多準,很準又怎麼樣?很準,你也解脫不了業力的牽扯,你照樣去受報。能對外境無執著,對內心有意念起也不著不黏,你的心真的感招了一些事情,這起心動念之間,你不要去執著它是真的、假的,不要去黏上,內心所感招的法或者五根對五塵境不再加以執著,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等等的法,不要去加以妄分別,這樣一來善境不足喜,逆相無所憂,坦蕩蕩的心才會現起,就不會有恐怖心。

 無恐怖心,咒語裡面很多字,你只要去觀一個字,ba-ya就是恐怖,ba-ya ga-de去除恐怖,在《一切如來心真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都能見到它,《心經》裡面講的,「以無恐怖故,菩提薩埵」,我們的諸多恐怖心,怕不好的事來了、怕死、怕再輪迴、怕怎麼樣了,人都是有期待,不喜歡死、不喜歡障礙來,你有不喜歡的心,恐怖心才會起,如果你抱著死就死,壞事來就來,病就病的話,還有什麼好恐怖的?你身體有病,你要去反思你內心到底還有什麼毛病留著,為什麼這個病不好?一定是心有病,身才有病,要如何去擺平你內心的毛病?反過來看,你的恐怖心,你不擺平的話,學什麼法求解脫都沒用,所以,以這個無恐怖的心,去面對一切法,不管它真、還假,以不即不離法門,觀諸法無實無虛,既然不能解脫,觀它無實;解脫了,不在意,觀它無虛,無虛之間你了知諸法的內容,但你沒有罣礙。在沒有這個能力之前,你好好學觀一切法無實,不是真的、沒有實際的意義,不管因緣所現的一切境是真、是假,你不要在意,如是磨練,當能永離業緣牽扯。

要超越輪迴,不是拜拜佛、唸唸經就能夠做到,無始業是你自己熏習的,要你自己脫掉,衣服自己穿,要自己脫,佛法,只是告訴你要這麼做、那麼做,至於你做不做得到,那是你的事情。認真做,佛法,就是真正的佛法,會產生它的威力;你聽了不去做,善根不具足或者障礙纏身,讓你的心起不了信心,聽了也不想去做,說到底你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辦法去了知你的心被外緣影響、你的行為被控制,就像拉線木偶般依照著別人編排好的劇本演,這樣你怎麼去超越?不能超越,你就沒有辦法擺脫業力。於不如意、怖畏事,你要千錘百煉的去磨練,就能夠永離業緣的牽扯。世尊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一法可得,雖無一法可得,從第三品開始教我們很多的法,這些是過去如來所得的法,現在教給我們,我們有沒有什麼可得?我們也沒有所得,要觀它無所有不可得,這麼實際的去應對這些善惡因緣、順逆因緣,你能夠一關過一關的磨練出來,你才能夠超越業力,才能夠真的悟得解脫。

 

世尊總結:不要學一法執一法,學空執空,學有妄執諸法為有。若能體會如來所說法,此法無實無虛,即是證得實相法印,佛子當如是修學。

世尊總結:不要學一法執一法,學空執空,學有妄執諸法為有。如果,你真能體會如來所說法,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法來講的話,此法無實無虛,不如意的法觀無實,得到解脫的人觀一切法無虛,無虛又不黏,那跟無實不是一樣嗎?名相,是境界不同,所認知的境界不一樣,其本質沒有兩樣。一個是無法,你不認為它是真的,一個是有法,你認它是真,不一定要觀它虛,然而你不受它影響。虛跟假是我們妄分別所立,無實跟無虛兩個是一樣的,實跟虛不一,是你在講的,這法裡面有不一樣嗎?是我們先有分別心才看它不一樣。無實就是無虛,無虛就是無實,重點是你做得到做不到?做到了,兩個沒有分別,這平等性;做不到的話,分階段來做,先觀無實,無實做到了,再進一步觀無虛,於無虛之際,你自然能自在不黏、解脫了,懂一切法,懂一切事的演進,又沒有罣礙,即是證得實相法印。這一品第一次出現的實相法印,就是在闡述這個道理,大乘佛法的人,要學實相法印;小乘有為法的四果阿羅漢,學「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這三法印,大小乘行者根器不同,所學的法是不一樣的,佛子當如是修學,就兩句話,包含無量深義,你要去證,不是光懂,懂沒有用。

 

9.「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現在從菩薩法、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之間,又回到現實菩薩在修行過程之間,要無住於法,也可以再回過來用這兩句話來印證這句話。無實,就是你在行布施的時候,不要抱著你在行布施的這種善行,這樣你會受天報;無虛,你做了無量無邊的布施,功不唐涓,不會沒有功德,但是,不管有沒有功德,菩薩不能去執著功德,一執著有為功德、有相功德,這個功德就不大。《金剛經》其實一直在重覆這些理念,第一次講,利根的菩薩一聽就懂了,還有不懂的,就重新再講一次,世尊在三十二分之間就一直重覆講這些道理。像釋迦牟尼佛對憍陳如初轉法輪所講的四聖諦,初轉第一轉的時候,憍陳如就悟到四果裡面的初、二果,然後再加上五比丘,再二轉四聖締、再三轉四聖諦總共十二行,他們都次第悟到三果、四果,這智慧有差別。

《金剛經》裡面,四句偈總共出現七次,為什麼要講那麼多次?要灌輸你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果不同境界的觀念。《金剛經》最基本是在講這個,你得不到四果,沒有四果的基礎,光講菩薩的心、實相觀是說不過去的。有定,才能夠學菩薩道,沒有定,學菩薩道到最後被眾生度走了,度不了眾生,反跟眾生同流合污。菩薩要有菩薩的智慧、菩薩基本的定力,大、小乘不必太分別,大乘菩薩是從小乘的修證定力得來的,沒有先修證空的道理,你說你是菩薩起心動念、隨便一句話、一個念頭都是在造業。業力,是不可思議的,當然我們所造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未來的功德,總是會現的。這一段在告訴我們,你無所住在行布施的時候,你的目光才能夠洞燭一切,你才不會被福德因緣牽絆住,絆住了,如入暗室,等於進入一個沒有燈光的房間,怎麼會看得到東西?這是凡夫的境界﹔如果是大菩薩的話,一切眾生都會映現在心中,自然能夠看到。

這裡講的當然是小菩薩、初學的,如人入暗即無所見,這裡講小菩薩的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就像人入暗而無所見,只有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的心才靈活,如人有目見種種色,這只是一個譬喻,重點不在於眼睛可以看到,而在於我們的智慧能不能超越世間,會不會被世間相綁住?有為心法讓人蒙蔽自性,你去練真如自性的功夫,這是有為心法,你一直投入其中,你就不懂智慧,學不到什麼智慧,矇閉了你本來自性清淨,沒有辦法得到本來自性清淨的樣子。為什麼?你練一法,矇閉了你的自性,你光練這個自性可以觀十方一切虛空、心燈,其它的你沒有學到。為什麼有五神通的人,沒有什麼辦法解脫業力?他只看到你的因緣果報,看不到要怎麼讓你擺脫這種果報的能力,這是學自性真如性用的人,跟學心空法了、能夠轉業者的能力之別。用五根去學五根的神通,你學不到心,不能自在無礙的去面對一切境,不執著、不黏,轉一切業,學不到,你當然像入暗即無所見,因為你執著你的眼睛可以看到,怎麼看都真,然而你看到的頂多是這個人因果報應的現象,沒有辦法用智慧講一句話,讓他改變因果報應。

如果你執著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的功能,你不去學心自在無礙的靈通變化,就像在黑暗中你的眼睛看不到東西;你捨棄這些、不執著你所建立的功德來修心養性,反而就像在陽光下能夠見到種種物件,所以不要去學有為法,你要學真正的佛法。學有為法,如果你根基不夠厚、智慧不夠,還不如老實唸佛抓住一句佛號。唸佛也不是永遠唸佛,唸佛唸到心眼開了,要進入修無為的時候,唸佛也是要放下,當然以後練到空、無現起來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再抓住一句佛號,法,不是像木筏一樣,永遠都坐在上面不下來,不下來,就永遠沒有辦法再上一層樓,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行布施、做善事,如果執著你的所作所為,這種有為法會矇閉你的自性,不能夠學習自在無罣的心;無為法,沒有一法可得,無為法,沒有一法可用,這樣才可以學忍辱波羅蜜,前面我們講到種種忍辱法、無生法忍,就是在學這個。

自性不能隨緣運轉,你練一個功法,你只會這一招,譬如你唸阿彌陀佛,我只會這個阿彌陀佛,什麼不如意來我都唸阿彌陀佛,高興我也唸阿彌陀佛,障礙也唸阿彌陀佛,你沒有解脫時、沒有定力時,也不能說這樣不對,這是對的;但是如果你要學自性能夠應緣、能夠起靈通、能夠變化,你就要學無為法,無為法,就像無上正等正覺一樣,無一法可學,這樣你自性才能夠隨因緣去轉,能夠像水一樣碰到障礙就流過去。修佛法是回到空無的境界,你什麼因緣來,我就隨你怎麼轉,自性隨緣而轉,隨緣而轉就能八面玲瓏,如此還有什麼障礙?剛開始不如意、有點不自在,到最後化解掉,修大乘菩薩法的,無上正等正覺要得到,要修無為法。

 現在在講布施,菩薩若心住於法,說有一法可得而行布施時,有我在布施、有一法可得,布施功德無法無量無邊,就是以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所有的珠寶來供養十方諸佛、菩薩,亦是有形的布施,你不如去好好修行,得到阿羅漢四果位、得到菩薩境界,以無為法來修行,這種功德才是無量無邊的大。我們如果住心於法來行布施的話,如入暗室當無所見,第一個你會看到你所布施的對象,你被綁了一次,第二個又被你所布施的物再綁一次,第三次看到自己有布施,這三個捆綁繫縛,以後就有因緣果報,你在意跟誰結緣、發生什麼因果報應?是沒有辦法做到解脫的。看到人跟人之間的因果報應,沒有辦法從因果報應之間超越出來,所作所為,是有,但是,我超越布施的功德,我就自在了,做了以後不去執著,才能夠八面玲瓏、自在無礙。

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者,就像明眼人入暗室而無所見,不得見真正解脫佛法、不能見利益眾生之法。如果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執著做那一件善事,你就卡死在那裡,不能見利益眾生的法,利益眾生的法怎麼學?其實就是以無所學。但是,抱著一個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心,這麼去做,你就是在學利益眾生之法,這樣就可以做得到這個心法,可以讓眾生受益。佛法是不能教的,佛法是從自性起的,從自性它自己就會起,你如果有學什麼法,那是有為法。有為法,你學了它以後,觀念就執著在那裡;如果修無為法的話,自性應緣變化何其多,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多,你怎麼只用一個法呢?有事情,根本也沒有人教你,沒有人教,你怎麼會用?自性本來就會用。它怎麼用?它是自然應緣的去用,你如果心比較靈光,它在應變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它在動,原來它是這麼在行利益眾生的事情,學了以後,你自己以後就會了,但會了,並不是記起來,下次又這樣一成不變的用,不是,下一次人不同、背景不同、因緣不同,你的自性就依因緣而轉,佛法是微妙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學無上心法,無一法可學,只要回過心來,把你內在不清淨的心拿掉,你就有自性隨緣運轉的能力。這個很難嗎?理論上很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你起不了這種能力?太執著,我想的是對的、我認為這樣比較科學、這樣比較簡捷,你有這些情見,就等於你行布施法,執著於布施,就等於你進入黑暗的房間,你的眼睛不靈光了,看不出什麼東西;如果你的心,沒有主觀的情見,你這個心才會靈活了,自然會應緣。法是這麼去學的,不是教你做這個、做那個,那是有為法,效果有限。我們讀了幾次了,釋迦牟尼佛在然燈古佛處得到什麼、學到什麼?無一法可學,如果有一法可學,那你是在毀謗佛法﹔無一法可學,你最後要怎麼度眾生?回到清淨自性,你的自性跟眾生同一體性,和合一味事智自然就產生,這是佛的境界。衪從空無之間應付眾生因緣,一個無為法,卻可以產生無量無邊的法,這才是自性清淨最高的境界。

有時候我教你們一些利益眾生的方便法,但這個是方便,力量有限,長遠來看,你要學無量心法、你要學無上心法,你要回歸到無為法,自己去體會。如果你的心眼沒打開的話,講這些都是多餘的,真正解脫法學不到、利益眾生的法也學不到。要學得無上心法,要回歸到基本面,身體要用功,在未死之前,把它當死一樣的操、磨練,不要怕腳痛!身體有境界,心就會現出它的靈通力,面對這個靈通力來修,有靈通讓它不靈通、有超能力讓它沒有超能力、對什麼事情很在意就讓它不在意,這樣回到清淨自性,它自然就會產生剛剛所講的解脫法,原來解脫法是這麼學的。要利益眾生,不學而學才能得到利益眾生的法,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法怎麼學?不起一法,才能進入真正的無上心法。若菩薩行布施時,以無所住心來布施,就會像明眼人,在日光下能見種種事物。做善事不要執著,用什麼法可以體會這個有為法、方便法,但不要執著它,不要永遠都用一個法,才不會陷在那裡面。

菩薩學習心不住法而修布施,即能見解脫聖法,悟得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懂一切陀羅尼門法義,總攝一義演繹無量義,是故能見空有不二圓融實相觀,亦能得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學習到諸佛一切出世法、出出世法。

菩薩學習心不住法而修布施,會產生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即能見解脫聖法。我們要學解脫,第一階段你要學布施又不去想布施的功德,進一步悟得空、無相、無願解脫門,這是修行的一個門檻。以前積了很多福德,不管是誦經、唸佛、拜佛、布施,積福德、累積智慧,心眼開了、身體變化了,可以來學習空解脫、對待一切法的無相解脫、不起絲毫祈求心的無願解脫,要證得這三解脫,在大乘菩薩是七地以前的菩薩,在阿羅漢是究竟的大阿羅漢或者阿那含、斯陀含的境界,如果你這三三昧證得的話,表示你已經可以一法化無量法。陀羅尼這個名詞就是咒語,什麼是咒語?我唸一個字,它就可以化無量無邊的意義,我從一個「空」就可以化無量無邊的有為法,我唸一個金剛就可以產生無量的摧毀力量,一法可以演無量法,這就是陀羅尼門、總持,陀羅尼門就是總持。

如何總持?就是我觀一個字就好,它可以產生無量無邊的佛法,那不是很簡單嗎?觀想一個「空」,一切因緣果報就化為無形,觀想一個「空」,再觀一個有為法,從空之間化一個有為相-無中生有,這是神通變化。陀羅尼,我們說是講佛法經義的總結變化,懂得一切陀羅尼門法義,總攝一義演譯無量義,你把佛法全部搞懂、三三昧證得以後,你就懂得佛法原來在講什麼?懂得這個,就已經得到陀羅尼的真義,你再把你的體會,濃縮成幾個字,如同過去諸佛的咒語是在敘述佛法的義理,都有其意義。你在唸的時候,唸這短短的幾個字,最短的甚至只有一個字,「種子字」,它就可以產生無量的能力,「嗡」、「攬」,這個「攬」是清淨法界,既然法界清淨,你的肉體也可以清淨,這只有一個字「攬」總持法門,在清淨一切有為相、煩惱相。

你在布施的時候,不執著布施,你做了無量無邊的功德,你不執著功德,你才會靈活,才會懂得佛法,否則,你唸了幾千萬遍的《金剛經》還是不懂,唸唸唸,不知道在唸什麼,究竟懂了沒有?如果真懂了,你應該證得了解脫能力,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都應該證得了,證得三三昧就一定可以進入陀羅尼門,進入陀羅尼門你一定可以了解佛法哪一部經、哪一句話在講什麼。一個字也是佛法,把這個字推演千萬義,也是佛法,你這樣把所有的道理融會貫通以後,就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如果不是為了讓眾生了解這些義理的話,真沒什麼可以講的,不必講。

所以能見空有不二圓融實相觀,就是證得空,然後在因緣起法的時候,你不執著它,有了空有不二的圓融實相觀,你就可以得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佛法是在學智慧,不是在學有為真如怎麼用,怎麼用,那是佛才具足的一切智、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簡單一句話就是薩婆羅智,就是一切智,由一義演繹千萬義,這只有佛才有的智慧。修證是要階段性一步一步來,在過程之間累積無量無邊的智慧,然後產生無量的神通變化,三明、六通具足。要學習的佛法太多了,我們今生要積極一點,把《金剛經》裡面空、有不二的道理、解脫的知見學好,最後再學這神通變化,才能夠利益眾生,才能夠當大菩薩,十方國土來來去去。我們具足了空、有不二的圓融道理以後,進一步才可以學習到諸佛一切出世法、出出世法。出世間法是解脫法、斷煩惱法;出出世間法是菩薩法,是絕對的學空、學實相觀,能夠用有為法利益眾生,利益眾生而又不被有為法繫縛,你要有不住法而行布施、不住法而用心法的能力,不然你還是被法綁住。

 

所以我們要學習心無住於法而行布施,有所行施不要記掛,隨緣造作,造作時無喜無憂,不思未來、不思現在,以無所施者,無受施者,無所施之物,如此超越,三輪體空,當能不為法縛,奠基無量福德與無量波羅蜜菩提智慧。

所以我們要學習心無住於法而行布施,布施只是代表之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波羅蜜,你都要這麼無住相、無住法的去做。有所行施不要記掛,我們一般人還沒有到「無忘失法」的境界,都會記憶力不好,記憶力不好,是在出清你妄想習氣煩惱的存貨,不要太在意腦筋不好,腦筋太好你會住於法而行,腦筋太好,所知、所見都記得,記得,又沒有解脫的能力,豈不住於煩惱?求解脫道的人,你體會一個現象,剛剛念頭起,三秒鐘滅了以後就忘記了,有什麼可以罣礙的!你的覺知,感知了以後就要放下,即使你事後印證當時的念是這個,這個就這個,無住。如果所覺知的是不好的,也不去不罣礙,事情真的來了,隨緣去化解,有時候不會真的來,為什麼?因為你學空無的話,那個因緣轉到後來沒有了,沒有發生,你當然就忘記了,學佛法就是這麼自在無礙。

隨緣造作,你空無才會隨緣造作,如果你有所執著,你就會依你的執著造作,這跟學佛法是背道而馳,你要反向操作,學佛法跟一般世間法不一樣,你自己要求解脫,那就要跟著佛法去做,你要以佛法利益眾生,你也是隨緣去做,這隨緣意義很大,如果不能體會到隨緣的好處,有時候會造業,隨緣的好處學得了,你就能依因緣起,恰巧發揮它的功用,恰到好處,俗語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剛巧在那個時間點,你能夠做出該做的事情,隨緣的精義就在那裡。因緣成熟了,無形中有一股力量,大家都往這條路走,事情慢慢就造作起來了,你會順著這個緣、會隨著緣這麼去做,如此你起碼佛法體會了一半,能夠隨,你的執心沒有了,什麼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沒有了。造作是有為法的開端,一造作時無喜無憂,造作,當然為利益眾生而造作,不是為我自己,為我自己,有什麼可造作的?

不思未來,不要想未來你會得到什麼好處?不思現在,不要去想現在碰到什麼障礙或得到什麼好處?以無所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如此超越三輪體空去做,這中間無論順逆,當能不為法縛,一邊練自己的心力,一邊去積福德,如此為無量福德奠基,未來菩提道上一步一步都會進步。佛法沒有搞懂,是基礎沒有建立,佛法搞懂了,又不去利益眾生、不去為眾生離苦得樂著想,沒有福德,你這動能沒有、基礎也沒有。佛法不是道理懂得很多,懂了很多,你不去做有什麼用?基礎不堅固,那沒有話講了﹔道理懂了、基礎有了,福德沒有,也完成不了佛的利益。反之只有一顆熱忱,很喜歡去做福德,但是智慧不夠,有時候還走錯路,把人家導到邪魔歪道裡去,這你要負連帶責任。邪魔不包括外道,外道起碼還自修、自證,只是解脫道理沒有搞懂,邪魔根本就是怪力亂神,胡說八道,完全不知佛法是什麼。

你要積無量福德,也要知見、智慧具足,然後又有實際的行動去布施,布施的時候,不住相布施,三輪觀空,這樣就是具足無量波羅蜜。第一個要先把觀念搞懂,再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你做到,那就可以安放波羅蜜在布施之後,做不到的話,布施沒有波羅蜜,有什麼用?布施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感招生到六欲天去,天龍八部每一位眾生,前一世都有修布施,修布施之際,知見不正、心地不正、習氣毛病猶厚,感招的因緣,才化成天龍八部裡面的眾生,然因其布施前因,每一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們都可以參加。我們布施可以,但布施以後,要做到波羅蜜,就是觀布施無所有不可得,這就是真正般若波羅蜜。從布施開始,持戒也一樣,在持戒之間,不執著持戒的功德,如果執著持戒的功德,那你一定感招生六欲天,如果你不執著持戒的功德,那才是真正的持戒波羅蜜,亦即觀持戒無所有不可得,你才有辦法去修菩薩道。

同理推之,你的精進心,修忍辱法,修禪定,修無量的這些波羅蜜智慧,在過程之間你都觀無所有不可得,這樣一直修下去,就是圓滿種波羅蜜,才是具足所有的菩提智慧。功德、福德、智慧、知見圓滿具足的話,你才有辦去圓滿菩薩道。總之,該做的去做,但做了無量無邊功德,不要執著功德想;修行有境界,身的境界、心的境界、無量無邊的境界,要觀它無所得,不要執著有所得,地地往上這麼推進的話,到最後你才可以悟得無生法忍,得到初步解脫,接著就是悟得無量智慧、菩薩知見,我們要得到的是最後的如來菩提,希望有一天能成佛,成佛之前的無始劫要修菩薩道,圓滿這些波羅蜜,你就可以具足一切智慧。(待續)

 (2006.11.1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