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28)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如何依經文來修行(續)

不異語者,如來有一切口業隨智慧行,是佛十八不共法之一,又作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故稱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又不異語者,指佛陀洞知因緣果報,依因緣果報而語眾生,實不違因果,是故無有異語。又佛陀有所言說,無有異說,因口業莊嚴,無所妄語,所以能不異語,說話算話,例如世尊於吠舍離三問阿難尊者,暗示尊者請佛住世,尊者無覺而錯失因緣,其後天魔波旬請佛入滅,佛陀應允所求,當下法身、報身即先行入滅,以其神通力護持色身於三個月後入滅。當佛陀告知阿難尊者,三個月後色身捨報時,尊者請佛住世,佛陀即說已應允波旬入滅,怎可二語。又如來語印依如來口業功德圓滿,眾生若有所求,如來言出口者,皆能成就,是以如來無有異語。 

不異語者,不異就是一,講話算話,說一是一。不異語者如來有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因為他口業清淨,所以講出來的話,都是隨智慧而說,這是佛十八不共法之一,菩薩沒有、阿羅漢沒有、辟支佛沒有、天神也沒有,凡夫更不用提,只有佛才有,當然身口意三業清淨,如來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衪說什麼,都是以衪的智慧而說,口中所說出的,就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此乃修口業清淨圓滿所具有的功德,菩薩還不能圓滿,小神通還比不上釋迦牟尼佛無量的智慧,出口皆真,還可以預言,某某人未來哪時候要成佛、號何名、在哪個世界、住世幾劫,這是衪的智慧,要給你授記,隨智慧行,隨意講出來就是這樣,很輕鬆,不用學什麼有為法,得定力、神通,不必要。你內心口業清淨了,你自然就有這個能力,身口意三業清淨,那身口意三業都是隨智慧行,你要了解為什麼佛跟我們不一樣? 

十八不共法這裡面,你要知道佛內心多清淨,又作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故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衪的智慧怎麼轉,嘴巴就怎麼講,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故稱一切口業隨智慧行。這樣難怪衪講出來的話,都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又不異語者指佛陀洞知因緣果報,這是衪大圓鏡智所具有的,依因緣果報而語眾生,你為什麼會這樣、他為什麼會那樣?某甲跟某乙之間為什麼有這個事情?在過去某甲跟某乙之間的因緣果報怎麼樣,衪都清清楚楚,隨衪所認知而講的話,當然不違因果現象,所以無有異語。那未來呢?未來要看你接受佛法的程度,為什麼有的人可以解脫,有的還是凡夫一個?因為你相信佛陀所講經文的意義,所以徹底的去改變你的心、習氣,毛病轉了,未來會怎麼樣?不怎麼樣?還是變成聖人?要看你用功多少。如果你真的用功到某個程度,譬如說用功到解脫境界,那佛可以跟你講,你下一世會證阿羅漢果,印證你得阿羅漢果;如果,你已經是行菩薩道、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打死不退,那衪可以跟你授記,未來哪一世你會成佛,衪有能力知道衪講出來的話,當然不打折扣不異語,說話算話。 

又佛陀有所言說,無有異說,因口業莊嚴,無所妄語,所以能不異語,說話算話。這就講到世尊於吠舍離三問阿難尊者,暗示阿難請佛住世,阿難尊者無覺,而錯失因緣。之後天魔波旬即下來,因為世間發生什麼事情天魔都會知道,菩薩尚能知道,天魔他的能力也不差,只是心不正而已,他馬上下來請佛入滅,雖然佛告訴阿難,仙人修到成仙可以住世一劫,一劫就一萬六千八百歲,我是成佛的人,我要幾千倍都可以,當時阿難就不知道趕快打蛇隨棍上,跪請佛住世,所以《普賢十大願》為什麼有一個願提醒大家要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因為佛,衪住跟滅,其實都沒有差別,但是要有因緣、有人祈請衪住世,如果沒有因緣,衪就入滅,住世跟入滅對衪來講沒有什麼兩樣。天魔波旬這一祈請,佛陀即答應所求,同意波旬請求後衪法身、報身先行入滅,以其神通力護持色身三個月後入滅。這三個月回到凡夫身,常常示現病痛,當佛陀告知三月後色身捨報時,阿難尊者再次請佛住世,佛陀即說已答應波旬入滅,怎可二語,說話要算話。 

我們也想要說話算話,但是常常做不到,做不到是我們福德不夠,我們有時對人說,我以後一定來看你,因為當時很感動,哪個時候我一定要來看你,一年、兩年、十年過去,也沒有去成。因緣不成熟,講出來的話,老是做不到,表示我們嘴巴不清淨,口業沒辦法成就;如果是因緣成熟的話,你講出來的話一定會實現。有時候,我們要反省,為什麼佛有這種神通力,能夠不異語者?我們講出來的話,十次可能連一次都沒有兌現,有的人講我從今年開始,每個禮拜一定要來上一次課,講的時候很真心實意,過幾個禮拜就不見了。講話老是不算話,這樣不好,最好少講話、少承諾,但講出口的話盡量去達成,否則,這就是我們福德不具足、口業不具足。有時候,打個妄想要這樣,過幾天以後這個念頭沒有了,那個動力也沒有了,你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常常打這種妄想?然而為什麼不去做?因為衝勁不夠,也可以說是因緣不具足,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修行很難,為什麼佛能夠圓滿?因為口業清淨。 

又如來語印依如來口業功德圓滿,眾生有所要求,如來出口之言,皆能成就,所以說如來無有異語。我們現在不行,即便結了第六印如來語印,講出來的話算數,是佛的功德,不是我們的功德;學佛法,我們不圓滿,就要學習怎麼借如來法身清淨、借如來的印,來講一些利益眾生的話﹔它會成就,不是我們的功德,是佛清淨,我們利用衪的功德來滿足眾生願。很多修過心中心法的人不會用,當然心中心法不應常用,常用就不靈光,要大事情才用,否則隨便有德、無德者,你都要為他們用,用到最後就不靈光了。這一段,除了了解佛為什麼有這五種口業——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我們還要去學習衪怎麼做到的?口業清淨就做得到。
 

吾等善修持口業功德,聽聞如來至德名號,即能解脫種種口業之繫縛,入於如來之家,畢竟得平等之口業。故口業功德兼指名聲、音聲,名聲者持佛之名號,聞於十方;音聲者聞佛說之法,通徹法界,是為修持口業功德。 

吾等善修持口業功德,聽聞如來至德名號,即能解脫種種口業之繫縛,我們剛才講那麼多,為什麼做不到?心有餘力不足。心有餘力不足,就要多唸佛的至德名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其他菩薩名號,這麼薰、這麼薰,讓我們腦筋裡面口業清淨;唸佛,不要修禪就不唸佛,你修心中心法最後還要唸佛,修什麼法都要憶佛、唸佛,不是你學了一法,就否定其他的法。你要知道佛的功德、名號功德,你憶念衪,可以消我們的口業,入於如來之家,能夠走入如來家族,畢竟得平等之口業,口業平等就沒有二業,講出來的話就算話。故口業功德兼指名聲、音聲,口業功德我們一時修不來,就唸佛的名號,音聲,就是多聽佛所講的經典,現在佛的聲音,我們沒有辦法聽到了,就看經典,聞於十方,唸佛號聞於十方。 

音聲者聞佛說之法,通徹法界,現在聞不得音聲,就看經典,深入經典,多看經典,第一次看,跟一年以後再看都會不一樣。就像有同學說每次誦《金剛經》時,這次對某一段突然有一種想法,下一次又對那一段突然間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我不知道你們每個禮拜誦一部《金剛經》,有沒有在進步?人家二十分鐘誦一部,我們要五十分鐘誦一部,為什麼我們要誦那麼久?誦時要思惟,當然不可能每一句思惟,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誦它,微妙就在這裡﹕今天誦到這裡,突然間某一句話特別放大跳映出來,你也許過去唸過千百回,卻沒有特別留意過,這一次誦,你得到一種新的想法與體會,這是進步,要這樣誦經才會有進步,不是有口無心的誦,二十分鐘誦完一部,交差了,什麼都沒有得到﹔但話說回來,得到什麼呢?也並沒有﹗ 

以前的小乘聞思修入三摩地,修禪的人說不用心,也沒有思惟,修到一個時間你就要去思惟,同樣這句話、這件事為什麼會這樣?像剛剛我講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那麼辛苦示現投胎、出生、修道、證道,示現生、病、老、死,你們不去思維,為什麼衪要那麼示現?就是要讓我們知道,與祂有同樣色身的我們,也可以像衪這樣成佛道的,否則衪突然間化出一個寒山、拾得,神通變化無量就好了,何必像我們一樣出生?衪出生走七步,坐下去以後就什麼奇跡都沒有,跟我們一樣了。什麼天上人間最殊勝的,什麼唯我獨尊,這些都是文才並茂的人寫出來的,經典上沒有這種說法。衪走七步以後就跟我們一樣,還是小嬰孩,一路學習語言、武藝、打坐,然後初禪、二禪、三禪這麼自己去體會,智慧也是累劫累積下來,還是要去學習,還是會老、會生病,最後示現死亡,祂藉機告訴我們,今生也是可以這麼樣去得到解脫,主要我們要不要好好去做,聽了就要去學習、去實踐。

 

8.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這一段和前面的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有點不大一樣。上面所講的,是世尊講的話都是真的,實際都是這樣,確實也是這樣子,不誑你們,也不會說前後不一的話,現在講《金剛經》是這麼講,以後講大乘佛法也是這麼講,不會不同;而這裡講如來以前得到的法,祂所教我們的法:離四相、無住相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這麼去修,這法,也不真、也不假,這裡說不真、不假,到底是真、是假?不能講真,也不能講假,這需要說明一下: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法本無得,無有少法可得,是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要強說有得,如來所得之法,此法無實又無虛。如來述說法為一實相印,一實相,謂真實之理,無二無別,離諸虛妄之相。若初階菩薩觀一切法無實,不取自能無礙;大菩薩觀一切法無虛,以利益一切群生。從實相觀一切法,說有諸法卻無體,說無諸法依緣而生,是故大菩薩當依世尊所說實相觀,來觀一切法,如此即能處真實法而不黏,從理地觀無有實法可得,從事相觀諸法皆依因緣而生,其實無有實法可得。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此實相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法本無得,你要得什麼?這是《金剛經》裡面所講的「無有少法可得」,是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你發菩提心,就是要學無上正等正覺如來菩提,如來菩提的修法,就是沒有一法可得,既無一法可得,你要修什麼?不修而修,隨緣。也沒有一法可用,兵來將檔,水來土掩,看著辦。現在,解釋無實無虛,若要強說有得,如來所得之法,此法無實又無虛。如來述說法為一實相印,我們說大乘佛法是實相法印,以一實相來顯示他的法相,一實相,謂真實之理,無二無別,離諸虛妄之相。 

一實相,是有個相,而實相跟空相沒有什麼分別,空相是空了,實相是有相,那怎麼會無二無別?這就要看你是站在哪一頭來觀?如果觀它有相,但它虛幻不實在,觀它等於無相﹔若初階菩薩觀一切法無實,因為初階菩薩是要斷煩惱的,心還不定,所以要觀一切法,不管真、假,都是不真實的,這是《金剛經》前面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能當真,不取自能無礙,不取一切法,你自己本身就能夠沒有罣礙,心裡面起了一個不祥的念,你沒有罣礙,你不取它就沒有罣礙,問題是一般人法起的時候,怎麼可能不取它?你要學習捨一切法;譬如心裡面現一些不如意、糟糕的念頭,你不要去管它真的、假的,一概把它打死、把它當成非真,你要有這種魄力,你不要抱著將信將疑的心,糟糕就糟糕,有什麼關係?你不能夠徹底解脫,就是因為沒有破斧沉舟、豁出去的膽氣,你有這種心態的話,怎麼會有罣礙?沒有罣礙﹗ 

偏偏我們沒有這麼豁達,尤其在家居士夫妻、兒女、父母一堆的,更難做到﹔真正出家人,一個人解脫,全部解脫,不是很自在嗎?在家居士,感情牽掛很多,就算是不祥的念頭起,就是一切法,你都要觀它不是實在的,修解脫只有這條路,如果定力不夠,起了第一念、第二念妄想,有了恐怖心、規避心,那就亂了。很多人問智慧怎麼來?定力怎麼學?這就是在學智慧、學定力。智慧不是告訴你,此法無實,起了一個很不祥的念,大災難,你不要去罣礙,觀它無實,無實你就能自在,最好是當下如如不動,連去觀它無實都不必,過幾秒鐘就忘記了,這樣,一個念頭,一般人轉了一兩小時還轉不動,惶恐不安害怕,你三秒鐘就把它轉掉了,五秒鐘就忘記了,菩薩都是這麼磨練出來的﹔要是有一天,你所感覺的都是真的,那是著魔了,如果是菩薩在考你,都不會真的發生,如果你發現所感覺的都是真的,那一定是魔、毘那夜迦、阿修羅,讓你覺得你這個靈通力很準。不好的準,有什麼好?學佛法,怎可學成這樣! 

因為你還沒有解脫,所以要千錘百鍊,要觀一切法無實、不真,要學這個無實的法;若是大菩薩,則觀一切法無虛,大菩薩是已經有定力、有智慧了,他起心動念之間,他可以去觀這個念起到底是什麼?好消息也好,壞消息也罷,他都不在意,大菩薩是這樣,不在意,可以觀無虛;無虛,懂一下就好,也不會去在意,該來就來。一個法,在不同的修行階段,可以觀無實,也可以觀無虛;法就是法,當然妄想的法、無中生有的法,跟菩薩考試或冤親債主直接來要債那個法不一樣,它們本質不一樣,但你不管,你一概都觀它沒有、非真,如果是考題的話,那就考一百分,如果真的有冤親債主,你觀它假的,你有定力,對方拿你沒輒。你若是觀它無實,有當成沒有,才會自在,如果你每樣事情都認有,有的結果,就會隨緣流轉去受報。你這麼練,練到大菩薩的境界,大菩薩是要度眾生的,因為心已經定了、有禪定力了,不害怕,也沒有恐怖。一切如來心咒,恐怖心拿掉,《心經》也一樣,你學到哪句話?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恐怖」這詞很重要,你為什麼會瞻前顧後?因為你在意,心有所繫,有把柄了,就有恐怖;如果這些心都沒有的話,沒有恐怖心,那什麼都能自在。 

大菩薩已經磨到一個境界了,可以反過來觀,這個法是有,有,因為他也沒有煩惱了,以利益一切群生,從實相觀一切法,大菩薩可以認知這件事,他就只單單觀這件事情,而不去加以分別有、沒有。說有諸法卻無體,說無諸法依緣而生,這是為了讓你了解,進一步的去解釋﹕你講一切法無,為什麼它又因緣和合而起呢?沒有因緣起什麼法?若說有,有體就不會滅,為什麼一切法還是生生滅滅呢?法,如果有體也是依空體,空體不是法自己的,是空真如體本來具足的。因緣所起的諸法無體,無體當然因緣滅,它就滅了,菩薩是這麼去觀的,如果真的是大菩薩,連觀也不必觀了,起滅起滅,他瞥一下看是什麼事情,等一下就忘記了,有一些事情記得,有一些事情沒有意義,不必記,該來就會來。 

是故大菩薩當依世尊所說實相觀,來觀一切法,這是還不究竟的菩薩,就要觀一切法無實無虛,真究竟的,是連觀都不用觀,就讓它起滅起滅,也不去加以了解這心起了什麼念、心有什麼感受?感知完了,就忘記了,三、五秒鐘就忘記了。就算很不好的念頭,一般人會驚恐、慌亂,趕快去求證。很奇怪,大菩薩在心中起來一下就下去,幾秒鐘就忘記了。你要練習觀一切法無實無虛,該做、該體會,了解一下就好,真的假的,那有什麼?不要去執著它。無虛不是要一直執著它為真,因為它是因緣,因緣在運作,不管是生病、心慌亂,三、兩天就滅了,因緣滅,它就過去了。法身緣起偈,不就是告訴你們,彼法因緣盡,你要了解這些道理,根本不要觀是實是虛,任它起滅起滅就好。 

觀一切法,如此即能處真實法而不黏,你用世尊所講的實相觀,在一品裡面講到最重要的理念,第一次出現的實相觀,你用這種實相觀的理念去觀它的話,你就不會被黏住,如果真的,你說不真,無實;如果,你已經練得差不多了,那這個法起,你說無虛,雖無虛但我不去探討它真假,那不是也不黏了嗎?可以自在不黏,從理地觀無有實法可得,哪裡有一個法可得?沒有﹗你不去抓它,就沒有什麼法,真也好、假也好,不加以評論。從事相觀諸法皆依因緣而生,有沒有因緣起法,這也是妄想,妄想也是一個因緣,那是不真實的因緣;其實無有實法可得,你說它真,沒有一個實法可得。如來所說諸大乘經,皆以此實相理印定其說,你要懂這句話,觀一切法無實無虛。 

「外道不能雜」,外道他只能講過去怎麼樣、未來又如何,有神通有什麼用?轉不了業;佛法,不一定要知道過去怎麼樣、未來怎麼樣,但是,我面對這個法不即不離,我可以轉它,自在就在這裡。「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果你有這種修證的話,外道不能混淆你,把你帶上歧途,不能把你帶到天道,色界天、欲界天、……,天魔就帶你到欲界天,魔界他化自在天的魔宮去,天魔則不能破你內心的這種實相觀。若有實相印,即是佛說,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只要哪個人對你說,這事是真的、有這個能力做到這樣那樣,那就是魔在說;如果是佛,佛會說有這件事,但是,這件事不會成真,慢慢會轉成沒有,這是佛說,因為佛能轉你的業。這和算命不同,算命準好,佛法,不準才好。算命算得準的,不是在學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在擺脫業力,就是要讓它算不準。
 

初學者當觀一切法虛妄無分別,若作妄分別,即錯會事物真相,而妄自思惟、識別(分別),起虛妄分別相。蓋萬法唯心造,心外無別體﹔然愚癡凡夫起妄心亂識,生種種分別,或執心外有實法,或執實我,此實我、實法之見,即為遍計所執,不契真性,故稱虛妄分別,當觀為虛。  

初學者要觀一切法虛妄無分別,初學打坐的、初學《金剛經》的、未得解脫的,你要觀無實,要觀一切法虛妄,不要起分別心,一起分別你就開始探討是真、是假,若作妄分別,即錯會事物之真相,你的起心動念都是真的嗎?你沒有五通,起心動念感召因緣,你怎麼知道這個念頭是自己的?諸佛菩薩給你的?還是冤親債主給你的?你沒有辦法分別。要分別也分別不出真假,所以會錯會一切事、一切影像、一切念頭真實的樣子。更差一點的、定力不夠的,更妄自思惟,以空的體性面對一切因緣,起了第一念那是覺知,起了第二念是分別,起了第三念就是妄想,妄想一起,第四、第五……、百、千念,沒完沒了,這就是妄自思惟。總而言之,修行還沒解脫前,心不能妄動,心不能動說起來簡單,但你的境界不夠,如何能不動?一定要打開第八意識,見到本心,然後因緣感召十方虛空一切眾生心。我們在第三品世尊就提出來,菩薩摩訶薩要發度一切眾生的心,為什麼要發度一切眾生的心?其實就是在度你自己的心,因為十二類眾生跟你有因緣的會感召,你能夠度你自己的心,不跟他們相應,就等於度了他們,因為他們不修行,執著因緣的妄心很強,你若能對著他們不起心動念去相應,不妄思惟、不妄分別,你才能超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度了他們,而又無有度十二類眾生想,有度、沒度都沒兩樣。 

初學者在這些法都還搞不清楚以前,要學習不起心動念,不起心動念,對沒有開悟的人講其實是多餘的。叫你不要胡思亂想,能夠少想就不錯,又或者能夠想了以後,警覺我在打妄想,這也可以。有的人根本沒有警覺,想了好久,一天、兩天、三天以後才恍然大悟,我想這些幹什麼?你已經迷失好幾天了。開悟以後的好處,就是能夠觀心了不可得,一念起三秒鐘,三秒鐘就定住、不動了,要學習三秒膠的功夫,妄念起,馬上不讓它動,這第一階段要無實,要這麼去觀。無實是一個境界,做得到,就是空性現,不受妄緣所迷惑,心動不了,也就沒有接下來的妄自思惟,起妄想分別心;身先要有成就,修心才比較容易,身沒有成就,修心很難。《金剛經》誦了幾萬遍,誦歸誦,在身體沒有初步的成就以前,你還是沒有進入那個境界,體會不了《金剛經》的意義。有境界了以後你才知道,原來這裡是在講這個、那裡是在講那個,這裡講的如來在修行過程之間所得到的一切境界、所感召一切因緣法、所得到的宿命通或者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所感召的種種事情,要觀它不實在,這是第一階段的修行。 

「蓋萬法唯心造,心外無別體」。萬法唯心造,我剛剛講的,一個是你過去的種子所感召來的,你要觀它虛妄不實在;另一個是你有因緣來,你體性空所感召的真實法,然而即使是真實法,也還是包涵於萬法裡,也還是唯心造。這唯心造是主動去起心動念,這也分不同的層次﹕一個是凡夫的造業,起心動念要做好事、要做惡事,凡夫因為分別心起、根本的善惡心起而造業,如果心不動,它就造不起來,這是凡夫層次的唯心造,在凡夫境界,感召因緣而造業﹔菩薩不同,祂觀無實無虛的境界,祂不會去造業,不被妄習來左右,祂的唯心造,造不起來!萬法唯心造,《華嚴經》、《華法經》的境界,都是在講菩薩的境界,但是,沒有解脫的凡夫就是唯心來造業,菩薩卻是唯心來幻化一切心力、神通變化,層次是不一樣的。

萬法唯心造,是有為法裡面的境界,有為法只有兩種境界,不管善業、惡業都是在造業,造有漏業,它可以是菩薩的無中生有,一粒米幻化成須彌山那麼高的米,來滿足十方一切眾生的心,讓他們吃飽,萬法唯化造。如果你不去體會空、不去體會心法,你光體會萬法唯心造,那麼你在施食的時候,你要唸萬法唯心造,你才造得起來,你沒有這種有為法的動力,你還是不能做菩薩,去供養這些眾生。凡夫造業,菩薩用有為法利益眾生,離開心以外沒有法體,體是空體,有為法的體是不真實的,因為緣滅法也滅,你不再用有為法去造,這個體就不見了。講到空體,只有悟到空的人,才能知道永恆的空體是無形無相的,你用心造一切法的時候,是憑借短暫的心意念,你想什麼、你就化什麼、就變什麼?那是短暫起法,完了以後,你不再持續去用心力,它就沒有了,心以外沒有實際的一個法體在,這要修到菩薩境界才能懂得。法,有實無虛,都是你修行過程之間的境界,用你的有為心,去產生一切法的時候,這些法也不能當真,因為它是無常。 

「然愚癡凡夫起妄心亂識,生種種分別,或執心外有實法」,沒有智慧的凡夫,他隨便起的心意念,自己想當然耳的胡思亂想,亂想多了會蓋過你真實的意識心、認知的境,前五識跟第六意識和第八意識,這是可以了知外境的真實心,你胡思亂想就等於就是用你第七意識的妄想心,擾亂了你的所見所聞,甚至於第八意識所鑒照的實境,把它扭曲、轉化了。譬如你第八意識超世間的眼根,看到一個天龍八部的眾生,這個相是不好看的,相就是相,有什麼好、不好看的?不好看,是你自己的妄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會干擾所鑒照的那個相,本來相映於鏡是很單純的,照到了天龍八部,照就照了,你胡思亂想會把你剛剛體會的那個心、那個相、那件事轉化了,這叫做起妄心亂識;識,如果不亂,看是看了、聽是聽了,就是這麼回事而已,不會去起心動念相應。你如果亂了,就生種種分別心,開始執著起來。你真心所感知的境,境歸境,也不用去當成實法,如果從有為開始,到最後還是有為,那麼你沒有證到無實的境界,也沒有辦法證到解脫知見,怎麼磨練也沒有辦法解脫,你化解不了這個境,因為你執著一切法是真的。   

「或執實我,此實我、實法之見,即為遍計所執」,這是凡夫的境界;聖人的境界,就依他起性,然後圓成實性面對因緣,不再起妄分別,這樣你就可以觀無實無虛,你修了半天真性不起、不了知真性,真性無形無相。世尊在世間講這種法,跟在忉利天為衪母親和天神講的法沒有兩樣,都是講一切法皆空、虛幻不實在,你不要把它當真,這樣才能契入真性,真實的空性,你以真實的空性去面對因緣時就不會被黏上、不會起妄想、也不會起分別,沒有這種起心動念,讓你的真性去應緣,讓真性主行,這樣哪會有虛妄分別?沒有﹗若第一個階段做不到,還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有一個實我、有一個實法,難怪你超越不了心裡的煩惱,這是遍計所執性的凡夫性,具足妄想分別心,這個時候,你要觀一切法為虛、為不實,觀它不實,你才能解脫,你不要習慣打妄想、慣於起心動念去思維,要思維可以,等到你心空法了再來思維,那時候的體會又不一樣。你經過對諸法的了解以後,有,唯法的相;無,空無的相,都能夠了然洞知它的真實形貌,這時候再來思維,進一步的去了解世間相,甚至進一步的去思維神通變化如何起?這就進入第二階段菩薩的境界。(待續)

 (2006.11.1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