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25)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如何依經文來修行(續)

3.「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

此時雖已得忍辱心,還未達忍辱波羅蜜境界,進而要修無相三昧,以安忍來忍眾生因緣、忍一切善境界,復以般若波羅蜜智忍一切法,止觀雙運,得禪定力,去分別、妄執心,得安忍波羅蜜是已得止觀、禪定者。行者修忍辱波羅蜜,若能觀自心無忍辱狀,即是觀忍辱非忍辱,是為忍辱波羅蜜,臻此境界,即如來所謂真忍辱波羅蜜。

行者此時雖已得忍辱心,但還未達忍辱波羅蜜的境界,因為你還有忍心、忍念,還提醒自己要忍,還有一法來對治你的忿心,這是不究竟的,還沒有到波羅蜜的境界,因此行者要再進一步修無相三昧,無相三昧讓你能夠得到無生法忍。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關卡就在這空、無相、無願三三昧(sama),能夠證到這三三昧的話,你才有基本的解脫智慧跟解脫能力。第一個空三昧,是絕對空;第二個無相三昧,是相對空,也就是所謂的實相觀,相對的空,我不否定有這個人、有這件事、有這個境,但,我看著它,不受它影響,這是真正的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無作三昧,對一切境都不起一心、一念相應,對法無願求,無拒斥,順、逆不拘,這才是真無作、無願三昧。獲此三正定者,其定力非一般世間禪定可比擬,世間禪定以氣得定,終會退失,而此三正定乃菩薩解脫智慧所得之定。

行者修無相三昧,以安忍來忍眾生因緣,要解脫,並非你自身修得好,一心不亂就解脫了,你還要有辦法斷掉跟眾生之間的因緣關係,如果還有眾生的因緣在牽扯,你還沒有能力來忍這個境界,那怎麼叫做解脫?此時要以安忍來忍眾生因緣,以安忍來忍一切善境界。修行沒有進境、沒有功夫,那不叫修行,有了進境、有些異能,你不執著,那就是善境界,你一執著,那就完了,因那就是陷阱,《楞嚴經》裡的五陰魔相就是在講這些境界。以安忍心來忍一切善境界,這裡不是在忍辱,是忍對善境界的貪愛心,以般若波羅蜜智忍一切法。

第三個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無論好的、不好的境界皆是一切法,你要用這般若智來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不好的觀它無所有不可得,你可以自在,好的,你用般若智觀它,不會犯貪愛的心,這樣你才能夠超越。在用般若波羅蜜來觀一切法的過程就是止觀,你能這麼一觀,其實什麼心就都沒有了,沒有貪愛心、沒有忍辱心、什麼心都沒有了,這是用觀;如果觀了以後,這個法還是一直來,驅之不散,你沒辦法超越,那唯有用止,止,就是徹底罷休,不讓它再繼續發作,止觀雙運,有時用止,有時用觀。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較淺的罣礙心起來時,你止它也許它就不再罣礙,譬如你掉了一千塊,有什麼好罣礙的?一千塊小事情,錢是身外之物,可是如果加上四個零,你被人倒了一千萬的話,這不得了了,你想放下,諸法皆空,可是你的心受不了,這個念頭一直起,你止不了。小事情可以一止即休,大事你就止不了,止不了,愛莫能助,就用觀,你就看著它,看它在煩惱,看它在你心裡這麼晃悠晃悠,你這麼看著它,不理它,久了也能夠沒事了。

有事、沒事,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那個在意的心,如果你內心很在意,那就是你的習氣。當你習氣還很重時,你的真心就沒有辦法和那妄念一分為二,也就是說你觀不起來,未得觀念頭起滅之要旨,你這個心當然就自在不起來。一千跟一千萬差太多了,如果你是億萬富翁,一千萬也許能看開,如果這就是你的全部身家,那你會大大捨不得,因為你還沒有看開,還受到錢的束縛。有些出家師父特別持金錢戒,手不去摸到錢,摸紅包都不行。從前虛雲老和尚,人家供養他,他都不去看紅包多少,信眾一定要供養他,他收來就隨手一丟,丟得紅包堆積如一座小山,他也不關心有多少錢,這是戒律。有人說,老師啊!我們在家居士要賺錢營生,要養小孩、要養老,很難不去在乎錢。這話是不假,但如果太執著錢,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自己要去拿捏,到底你的心對錢能自在到哪個程度?

止觀雙運,能止,一看它,它就不再想,那是最好;如果用止,這妄念仍然如浪頭般,前仆後繼地打來,你拿它沒辦法,就只有觀,有如旁觀,覺知妄念就是觀。這心地上的用功是這個樣子。現在內心還不淨時,要用止觀,都是在心裡面用功,得禪定力、去分別心、去妄執心。你有了禪定力,如果又能去掉分別心、妄執心的話,即得安忍波羅蜜。得安忍波羅蜜者,是止觀自在能夠成就者,也就是有禪定力。何謂禪定力?禪是你可以懂一切因緣起法,你對這些境,你有定力去面對它,不會迷失掉,不會起心動念跟它相應,這止觀禪定才現起來。

若能在修忍辱波羅蜜中,觀自心無忍辱狀,面對這個境,沒有一個忍辱心想,沒有忍這個念,有因緣來,我坦蕩蕩的以自性應緣,不去分別這是不是個逆境緣?我是不是該忍?如果你還需要以一法對治一法,這都不行,表示你還要用有為法面對這個境。這無為法很難修,但是,要說它好修也很容易修,為什麼?因為你根本不要用一法就是修無為法。你說我這個身體有病,不用一法怎麼行?沒有辦法,我們不像菩薩一樣有金剛身,我們這個身還會受外境、逆因緣、惡因緣所制,我不用一法來對抗外在的因緣,但是,我看病吃藥找方法解決我身體的病痛,總可以吧!這樣雖然好一點,但是,還不是究竟的無為法。無為法的道理我們能懂,但是,一時做不到。我們以無為法為目標,修無為法,過程中不要太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騖遠。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是要學最高的無為法呢?還是要修有為法?也不是說有為法就比較差就不能修,有的眾生本身根基比較淺薄、因緣不足,所以他要修有為法。修有為法的人,通常依賴心比較重。譬如你找一個上師跟他學法,他教你加行,教你大禮拜,教你唸咒,什麼都是幾十萬遍,幾年、幾十年下來你還要依靠這上師保護你,永遠長不大。如果,有一天這上師不在了,自己就徬惶迷失,我怎麼走下去?修無為法或顯教的人就沒有這種隱憂,他們都是靠自我能力、自我解脫來達到心清淨。我不是說修密法就不能做到心清淨,不能達到無為,修密法但有所得,但有任何現象、境界,都還是要破掉它,回到最後你不執著一法,才能叫做無為法。

無為法內心清淨以後,許多能力你才能夠慢慢去體會。不管顯、密教、禪宗也好,都要回到基本面,悟得空性,才能夠去學一切的神通變化,這神通變化不管是用自力或者諸佛菩薩的密咒,你總是要有基本的定力,才能夠成就。你要心清淨才能去看那些密教的經典,毘盧遮那佛很多法變,神通變化不可思議,幻化雖說都是假的,但是,你要是心不清淨還玩不起來。《金剛經》還在講解脫,還沒有講到神變方面,但是你要了解,修行到最後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不然你成不了大菩薩。

我們現在講《金剛經》是講到自我解脫,講實相觀、解脫,講忍辱,修忍辱是最基本的,觀自心沒有忍辱的樣子,當然這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有次第的,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夠自在無礙的面對一切逆境,產生忍辱的功夫。

剛開始你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心裡就冒火,你要能警覺,為什麼瞋心會起來?觀著這瞋心冒泡,觀著它勢微,最終勢盡,於是你知道這句話你受不了。為什麼受不了?你內心還有一個瞋心在,所以你要斷瞋心。好,再練,一直練,練它千百回,待到有一次再聽到一些從前很逆耳的話,人家真正踩到你的心地或身上來時,此時你無動於衷,並不在意,這才真正做到瞋心不起,這種忍辱的功夫,才是真正的究竟。即是觀忍辱非忍辱,能夠做到忍辱,那就度到彼岸了,以忍辱的功夫度到彼岸去,才叫做波羅蜜;你只要起心動念要忍,就沒有度到彼岸,就不能稱之為波羅蜜多。要很自在無罣的去忍那個境、那句話、那個事,過去了都無所謂,這樣子就是真的度到彼岸去,是為忍辱波羅蜜。忍得不夠好的、不究竟的叫忍辱,能夠忍善境界的是無生法忍,全部都能做到才能加波羅蜜多在安忍或忍辱之後。

 

修忍辱波羅蜜有生忍與法忍兩種,就層次而分,有世間忍、出世間忍、出出世間忍,應由外忍修到內忍。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所宣說,內忍指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後一忍分上、下二品,總稱十四忍,詳見前名詞解釋。

修忍辱波羅蜜有生忍與法忍兩種,生忍就是我忍,我也就是我空,生忍做到即是我空智證得,法忍做到則是法空智證得,全不執一切法了。再以層次細分下去,世間忍,世間忍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的禪修,無色界定這些修行者,他們只是修到世間裡的忍功,得到天界的果報;如果是聲聞、緣覺二乘,他們可以做到出世間忍,也就是不去執著天界那些善境界,同時內在的妄想、習氣毛病已經斷掉,這是出世間忍;菩薩修出出世間忍,忍功之忍有不同層次的境界跟對象,菩薩道行者,空有不二兩邊都要去忍,他忍世間忍、忍出世間忍,他有我空、法空的修證,但同時又不會去執著出世間忍那種絕對空的功夫,祂承認一切法、因緣存在一切法,這樣祂自然可以做到實相中道觀。

世間忍、出世間忍、出出世間忍,這是以縱向、垂直面來講。修出出世間忍以前,當然要先修出世間忍,就像《大般若經》裡世尊講的,一個菩薩摩訶薩,沒有不是經過聲聞乘、緣覺乘上來的,意思是說你本身空的解脫知見都證不到的話,你說你是菩薩,修證到中道觀、實相觀、空有不二的道理,那是不可能的。同樣的,修出世間空,你世間的忍、善行,要不要做?你沒有世間十善的基礎,你連六欲天天神的境界都沒有,你要怎麼去修出世間或出出世間?心,我們一般欲界天的心地就是善行、慈悲心、愛心,連這些都沒有,你說你在修解脫、在修中道,無有是處!初級的善法都是你的基石,不能沒有它們,出世間忍還是從世間忍修上來,出世間忍證得,你才能夠去證出出世間忍。如果連空觀都做不到,生活中不時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心裡都有不平,你說你在修實相觀、中道觀,這是本末倒置的邪見。

忍如果以平面、橫切面來看,就是內忍、外忍。內是內心裡面的妄想習氣,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種子,我們自己所養成的個性、習氣;外,眾生所製造的一些音聲、現象,你都能夠不受其影響,這就是從外忍而修到內忍。外不能忍,修內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你色身如果沒有成就,你修不到內心的忍辱功夫。你要有能力去忍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所現起的一切法,外忍成功了,你色身才會打開,你才能看到自己潛在的妄想習氣、乃至於種子法塵,甚至於眾生彼此間的因緣。你有沒有辦法忍眾生因緣牽扯?能忍,才能夠超越眾生因果輪迴的纏縛,否則,你光修自己忍,還沒能修到心通有緣眾生,你的心不能感知與外境哪個眾生間的因緣牽扯,就沒有機會去忍眾生因緣的牽扯。

在心還沒有能力感知以前,當然可以說沒有這些事情,到有那個能力、有那個境界產生了時,你才知道,不是你自身心清淨就沒事了,你還要練到眾生心力投向你時,你能夠忍這些心力的牽扯,其中以愛心和怨恨心最強。如果緣不深,那是不痛不癢牽扯,這倒容易捨去;緣很深時,愛是愛得死去活來,恨則恨不得啗其肉而後快,這種愛心、怨力投向你時,你心通了,都感覺寢食難安。所以奉勸大家儘量少去得罪人,得罪聖人還不妨,得罪小人可就糟了。小人眼裡有現世報,一有空就怨恨你,你天天都接收這些負面的心力,心裡難受的緊,這時你能不能忍?再者,順境,被人愛好像很幸福,但是修解脫時,這可是大陷阱,你能不能攝受你的心,忍這愛心,不被這因緣拉去,隨之流轉?修行不在表面的文字相,要從心地裡走上一遭,你能感受到、也經歷過這些了,才是在修行。

這是從外忍修到內忍。內忍指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這五忍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跟你的修行境界層次有關。伏忍,妄想習氣很多、個性毛病一堆,暫時把它壓住,根沒有斷,這是地前菩薩的伏忍;地上菩薩,開悟的人有信忍,因為你開悟了,你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對佛法產生信心,這時你要去忍,忍內心的不清淨,自性真如的種種神通變化你也要忍。有信心發願要忍,會比較甘願一點,但是,這個階段畢竟還有一個忍的心在,是用一個法去忍;順忍,就較簡單忍了,你隨順那個因緣,不忍而忍,這樣就自在了;第四個無生法忍,順忍成就了,能夠達到前面我們講的「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為忍辱波羅蜜」,這三段論道理得到了,就是得無生法忍;既然無生忍證得,寂滅忍,心自在無礙的入空寂,得解脫,是必然的最後一個結果。

這內忍,五個層次的忍功,你要去做。內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等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後一忍,就是寂滅忍,還分上、下二品,總稱為十四忍,出於《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前面名詞解釋裡已經詳加解釋過了。總結言之,怎麼修忍辱?忍包括一切寵辱順逆,由境界分,從修世間忍、出世間忍、出出世間忍這麼修去;從外修到內,從有忍修到無忍,從有忍心修到無忍心,你要這麼去用功,一切善境界、逆境界都包括在你修行的範圍內。

 

4.「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Kali{ga r2ja)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理論講了半天,現在世尊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就像你《金剛經》唸了半天,懂了,做得到、做不到?要拿實際的境界來印證。世尊舉這一段,是非常好的例子,來印證世尊到底有沒有做到離四相?當歌利王在割截世尊身體時,世尊已經修到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怎麼來證明呢?如果沒有離四相的話,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最重要是有我相的話,就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就會產生嗔恨歌利王的心,並且擔心自己會不會死?但是,事實證明我完全沒有嗔恨歌利王的心,我有神通變化的能力,在被肢解後我使身完復,但我沒有用我的神通去對付歌利王,而是逆來順受,隨他割截,因為我在修忍辱,我對歌利王完全沒有恨心,因為我已經沒有四相。佛又告訴須菩提尊者!我過去五百世都在做忍辱仙人,在過去就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不是只有碰到歌利王的這一世才了去四相。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得知,修忍辱波羅蜜最具體的修法是面對境界來磨時修,也就是用境界來考驗你,你到底修得好不好?不是你佛理講得很透徹、佛經看得很多,就好像修得很不錯,非也,都是要境界來考過才算數。修得好不好,要境界來磨,要能像世尊往昔做忍辱仙人,遇歌利王割截世尊身體時,祂心中沒有我在受酷刑被割截的念頭,所以無我相;沒有歌利王在割我,我記著你,這個仇一定要報的念頭,所以無人相;也沒有我跟此王究竟宿世有什麼恩怨,今日遭此大劫的念頭,所以無眾生相;更沒有害怕命不保矣的念頭,所以無壽者相。這些念頭都沒有時,代表衪真的是離四相。要怎麼證明世尊無此四相呢?因世尊當時沒有瞋恨心,發願將來得成菩提,先度此人。如果世尊有瞋恨心起,就代表衪還有我相,還有我相就有人相、眾生相,還罣礙活不活得成,這當然有壽者相。無瞋恨心代表沒有四相,而且祂不是這一生才修離四相而已,祂過去修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仙人的壽命以劫論,都很長,最高有八萬大劫,所以世尊修忍辱離四相已經很久了。

修忍辱由逆來順受開始,逆來順受一詞知易行難,遇不順己意時,先做到不起瞋恨心、不大小聲、心不嘀咕、乃至不以為意。若能外忍一切境,內心不波,猶非忍辱最高境界,要如世尊般,將失身命亦不起悔恨心,才是真正離四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修忍辱由最基本的逆來順受開始,我們怎麼學習逆來順受?逆來順受講起來簡單,小逆你可以順受,大逆可能就心慌意亂,做不到了。一般凡夫遇不順己意時,立時起瞋恨心,這最糟糕;再者破口大罵,心中一口惡氣吐了方快;比較溫和的,表面不動聲色,心裡猶犯嘀咕;能不以為意,不當一回事了,才有逆來順受的樣子。這幾個是逆來順受的指標,境界來時,你是哪一種?你會怎麼反應?自己可以參考一下。這都是修自己而已,自修和度眾不同,修自己簡單,度別人就比較麻煩了。你要去矯正他人的觀點、行為、意念,你要矯正他就必須要跟他有互動,通常這互動,從表面上看起來都不是好的,過程不好沒關係,結果是正面的就可以了。菩薩祂度眾生,如果沒有神通就比較累,比較難折服眾生,所以心更要自在。像公案裡禪宗師父在度眾就是如此,該罵就罵,有時棍棒掄起便打,還是一心自在。這些師父修到實相觀的,他們就像一面鏡子,隨緣在應眾,他對著你生氣,是你本身有嗔心,他照到你,現這個相,他現生氣狀,無非是要度你。

修得好不好,要境界來考,如果你身處逆境,被鞭打殺伐,你都沒有什麼瞋心,這差不多沒有四相了;能夠做到不如意時,不怨天尤人、不心生不平,你這四相,不是說沒有,但大概比較淡薄了。若能外忍一切境,內心不生波,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外塵境時,你內心不起一念相應,就是如如不動,這還不是最高的忍辱境界。真正的忍行,要如世尊做忍辱仙人時,被割截身體而沒有瞋恨心,又如世尊做提太子刮肉奉親、做忍辱太子剜目出髓為父治病時,將失身命而無悔念,這才是真正沒有四相,真正圓滿忍行了。

從這一段我們可以了解,四相是我們用功的目標,做得到、做不到、能做到多少,要境界來磨才知道。我們沒有修到釋迦牟尼佛那麼高的境界,磨練的都是不痛不癢的小考驗,頂多是冤親債主來搗亂,讓你心不寧、身體生病這些事境,小考驗小成就,大考驗大成就。我們等到哪個時候,才能有像耶穌被釘十字架、忍辱仙人割截身體這種大考驗?大考驗這種因果,也不是要有就有的,成佛有成佛的因。世尊累劫修行,發願要捨一千次身命布施,因為祂潛意識裡有這種願力,這是衪過去世所種的因,所以有成就忍行的大考驗。發願,你們如果想早一點成佛,求快一點成佛,你們就要發大願。

 

5.「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釋迦牟尼佛修五百世的忍辱仙人,從修行上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忍辱最後的目標。下面這一段,世尊又再提另外一個觀念,離四相以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該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講應生無所住心,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義一樣。

要修離四相,第一階段,還是要從五塵境做起,修這個心面塵不要動,不讓它起心動念,而離四相是最後的目標。這段講,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要求無上菩提,要先發菩提心,而菩提心以次第言有五種:發心菩提、明心菩提、伏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發心菩提,十信菩薩於無量劫生死,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二個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位階菩薩,於諸煩惱調伏其心,行諸波羅蜜多;明心菩提,登地菩薩觀察諸法,了悟諸法實相而行般若波羅蜜多;再來出到菩提,八地至十地法雲三位階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得無生法忍而出三界,直到一切智;最後無上菩提,菩薩於如來地中,斷微微細煩惱,得三身、四智、五眼、六神通,最後證得一切智、道相智和一切相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之覺智,是為第五無上菩提。

這裡世尊對須菩提尊者說,你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開始修第二階段的伏心菩提,調伏你的心。要怎麼調伏這個心?這裡告訴你,不應住色生心,光這句話,你做得到,伏心菩提就成就了,就入明心菩提。世尊說你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要離一切相,而離一切相,要先從外境開始。我們常講修行都要從外境開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的外塵境色聲香味觸,內心不起一切心相應,這個法也不住,那個法也不住,所以就六根清淨了,然而六根清淨還沒有完,還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未了,要再接著一個心、一個心修進去。

你初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要離一切相,不是先離內在的相,要先離外在的相。修行有次第,你心眼還沒有開,修不到內心去,都要從外境開始先修。眼睛看了,不要看進去,看進去就住色生心;耳朵聽了,不要聽進去,聽進去就是住聲生心;聞到香味、舌頭接觸到酸甜苦辣味、身體接觸到軟硬堅實,你都不能起心動念去相應,不生心就是不要動心,講起來不是很簡單嗎?為什麼大家修這麼久了,還是做不到?一個人的習氣毛病如果不去轉它,那這六塵境看起來是很困難,每個人都有主觀情見,都有善惡、對錯、好壞分別心,要儘量把這些念頭打死。跟你無關的事情當然不必強出頭,跟你有關的,要儘量看成沒有關係,不起心動念去相應,坦然承受就好。你愈不動心,它就愈沒有辦法黏上來,你愈罣礙、愈歡喜或是愈想逃避它,它就愈如影隨形,當然你的心就會亂。

《金剛經》裡的每一句、每一段你做到了,就代表你達到某個修行成果。當然法有先後次第,離六根入六塵的執著是發心後的第一階段。你要學習看到什麼都好、聽到什麼都無所謂,如果你不想被業力主導,你就要這麼做;如果你去執著六塵境,放任業力隨波逐流,這樣無所謂,那這樣跟不修行的人有什麼兩樣?所以修行次第懂了,聽歸聽,要去做!你對於這個五根,天天對著六塵境,不要太有分別。每天睡覺前,想想自己今天有沒有住境生心?有則警惕,天天稍微這麼盯一下自己,日久功深,總是會進步。為什麼古僧大德,他聽一句偈語就悟道了!我們講《金剛經》講了兩年多,進步卻有限?為什麼不能如阿羅漢顯現五神通、六神通?因為道理雖懂了,菩提心也發了,卻總是因循苟且,沒有痛切下手打掃。

雖說菩薩不能去成就阿羅漢道,成就阿羅漢就走到小乘去了,菩薩要帶一點微細毛病,但你這毛病也不能太大。菩薩帶一點毛病做什麼?再來受生,如果菩薩完全清淨了,就不來了,不能來了。菩薩不求盡淨,但大毛病不會有,菩薩就是這樣,累劫修智慧,一世又一世,無量阿僧祇劫都是這麼在行菩薩道。不管是菩薩也好、阿羅漢也好,發了菩提心,目標訂了,你這個五塵境要先斷,不能執著生心。不該自己管的事情別多事,什麼都無所謂,這是去掉你的分別心;該自己負責的事,就以世間法的道理去做,做對了是應該,別人稱讚你不須要喜形於色,這是住榮寵境生歡喜心;做不對了,遭人責罵更要自在,因為人家罵的有道理,做得到這樣,就是不住色生心、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都是同樣的意思。道理懂了,希望趕快去做,讓心一天比一天平、一年比一年長進。菩薩應離一切相,不要住在任何一個相上,沒有一個相可得。一發現自己在意生心了,功夫好些時,一觀即離,初基初修的,趕緊大聲呸它一聲,把念頭踩死。菩薩要離一切相,這樣發的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待續)

 (2006.10.29.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