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23)
--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五)如何依經文來修行
1.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 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須菩提尊者,過去學空觀是第一的,現在進一步學中道、實相觀。先修空,再修無相觀,這是修行層次。無相觀就是實相觀、就是中道觀。無相觀,不是沒有一個相,而是有一個相,但我不去加以思考分別,只是安一個假名在那裡,我不去煩惱、執著,這是實相觀。須菩提現在已經走入大聲聞、菩薩的境界,他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修到阿羅漢境界,怎麼還會哭?釋迦牟尼佛,即使已成佛也還是會傷感而哭,是隨緣發作,過了以後,祂就沒有可悲哀、傷心的,當下有這個緣,我對這個緣,起了反應,就是聖人也要這樣,不然肚子餓了,不要吃飯嗎?身體冷了不要穿衣嗎?要啊!要相應!你證到阿羅漢,人家問候你,你還是要答應一下,只是答完後就忘記了,這樣子不是很自在嗎?
這裡的佛,先強調不是指如來佛,這裡的佛只是一個覺悟的有情菩薩,因為佛有十號,如來名不算以外,有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大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號能夠完全具足,才叫如來佛,每一個名號都是衪的一個功德相,如來有十八功德相,有廿二總別得相。修到哪一個功德圓滿,就會產生那個名相,十號具足如來是真正成佛了,這裡能夠看我相、人相、眾生相都是非相,非相就是空、沒有相,那麼你平時就能夠離一切相,那就是諸佛、覺者。
我們在修離四相中,先破我相,破我相之十相義後,即能觀五塵非相、生老死非相,做得到時就是無我相,已離五根時,對於六塵無妄執,不入塵流,得六根清淨,是為證得無我相;看破生老死為非相,是證得無壽者相。進而能看破男女情關、淫欲之念,能看男女成非相,是為破人相。然後進入心靈的感召,能斷十方眾生因緣,不隨所覺而以妄想相隨,做到感召懸絕,即是證得無眾生相。一個人能夠被動、消極地證得離四相,進而於動靜中能離一切相,那就是所謂的覺者─佛。
我們在修離四相中,要先破我相,《金剛經》剛開始的第三品,世尊就提出菩薩摩訶薩要修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個相要怎麼破?你不會想從後面修過來,是從前面修過去,就像五陰,色受想行識魔相一樣,你從色陰開始修,有的人說色身沒有破,我是不是先從識陰修過來?沒有這回事!修行都有次第,你破了色身,過了色陰魔相,進去就是心的問題,心從感情作用開始修,突破受陰魔相、想陰魔相、行陰魔相、識陰魔相,要破這四相也是一樣,先從破我相開始,我相不破就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相關聯的。
人相、眾生相是對於眾生來講,壽者相則是對自己壽命的長短、執著,如果執著天壽久遠或阿羅漢無生,就不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不畏生死、也不愛涅槃,能修證到這樣就沒有壽者相。這四相,是成佛最基本的,要離一切相,就要先離我相,我相離了,才能離人相、眾生相,待人相、眾生相不再跟你產生糾葛,你就不會有壽者相。壽者相包括天壽最高五百三十七兆多年,那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天境界,若是色界天起碼也都是三大劫,這壽命也是蠻長的,如果你沒有辦法空掉一切相,這壽者相就沒有辦法擺脫。先空掉我相,做到了,就能夠空掉人相、眾生相,空掉人、我、眾生相,你就沒有壽者相了,這是修行的次第。
我們說破我相,要有實相的內涵,實相義,色聲香味觸,再加男女、生老死共十相,色聲香味觸這是對五塵境,你六根清淨沒有?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接觸外境,有沒有空掉?把它們看成非相,不受其左右?不入流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見他人過」就很不容易,看到這個人做了錯事、不該做的事,你就看不過去,你的心常常要出頭,這就是沒有空掉我相,如果我相空了,你對外在的五塵境,不管是非、好壞,對你來講都無有罣礙。
再來要斷男女之間的關係,就是斷淫欲心、斷男女相,看到男人不把他看成男的、看到女人也不把她看成是女的,沒有異性的觀念。有很多真正修心的人,修到最後男相當然是男相、女相變成是男相,這個臉看起來很中性,分不出來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這是她已轉相,修到心地清淨,女性習氣沒有了,就現男相。修行,依你修行的程度,人的身體就會轉變,如果你改變了整個思想模式,賀爾蒙也隨之調節增減,結果女的就變成男相,有聽說修得好的,連女根也不見了,這是真正修行的境界,當生成就的現象。
我們要破我相,男女相,你心中要儘量排除男女之間的分別相,這樣你就不會陷入男女之間的情見,這是輪迴的根本。破四相的次第是你先斷五根對外境的這些煩惱相,不去執著,沒有對錯、好壞,再下來是兩性之間輪迴的根本,能夠斷了,繼之便是生老死,生老死看破了,這壽者相你當生就可以斷去。雖然講實相,其實是講你跟人相、眾生相之間因緣果報的纏縛,如果還有那個牽扯心,你就沒有破掉男女相、沒有斷淫欲心,當然還有輪迴,如果這些都做到了,最後壽者相,也就是生老死,生老死你能夠看開,不畏生死,那你為什麼要入滅?再來受生又有何妨?再來受生,不畏生死、不愛涅槃,這不是嘴巴講講,要實際去做。
有的人有那個心,修到一定境界,我下一世哪裡都不去,要再來人間。當然願意來人間也未見得就來人間,有時投生到畜牲道去,就像祖師大德說的,驢胎來、馬胎去,怎樣都能自在。菩薩本應如此,誰能保證每一世都做人?不一定!像釋迦牟尼佛,也曾經出生做大象、兔子,祂有一世出生做兔子,會為祂的兔同伴開釋,還會講人話向外道開示,菩薩化身在哪一類,不是真的墮落,是因為祂要度此類眾生,是以示現在彼類,這是大菩薩千變萬化身。
你了解上面的如來十相義,做到以後,才是破我相,即能觀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非相,五根互通,無論好壞善惡,你都不執著,看成非相,五塵境能觀空以後,如果能夠進一步的看生老死無所謂,那就破掉我相,就是真無我相。你能夠做到無我相,才能夠滅絕人相、眾生相,如果你自己本身都沒有空掉,還很執著諸我相,那怎麼去空掉外面的人相、眾生相?你自己的我相算做一個銅板,人相跟眾生相是另一個銅板,兩個銅板碰在一起叮噹作響;如果你的我相空掉了、沒有了,這人相、眾生相雖有因緣投向你,你不接收它,感召懸絕,這時只剩下一個銅板,還怎麼作響?此時這個人相、眾生相就跟你沒關係了,雖然以前無數劫來都有因緣、互相牽扯,到這個時候感應不起來,你才有辦法解脫,所以你自己要先解脫了,才能跟外面這些有因緣的眾生斷絕關係。不要老抱怨被外界眾生干擾,是你自己不行,有時候還是你反過來去干擾別人、去跟人家牽扯這些因緣,那當然解脫不了!
已離五根時,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沒有相著的話,你就破我相,這是第一階段,對於六塵無妄執,如果你離五根了,對於眼耳鼻舌身,或者意根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不起分別想,這六塵就包括心裡面,我眼睛看到一個人,內心裡起了一個念,我知道這是個人,僅此而已,沒有再去分別這個人如何如何,那就是第六個意根也清淨了。你斷五根時,是第六根也清淨,那六塵境沒有妄想念執著它,這樣你不入塵流,得六根清淨,是為證得真無我相。
證得無我相,只是初步證得須陀洹的一個境界而已,四果的初果,進而要看破生老死為非相,看生老死空,現在我們有這個肉體,你利用它來行菩薩道,如果有一天這個肉體不管用了,你說捨報就捨報、入滅就入滅,要自在。我常常告訴你們,這個肉體,你要用它就要照顧它,不要說營養也不注意,吃的又不健康,先天氣沒有,後天的營衛氣也不夠,你還沒有老死,五臟六腑都發生病變了,要行菩薩道也不行,你光煩惱這個肉體的病,天天跑醫院,怎麼行菩薩道?你要先把身體最基本的營養照顧好,再來行菩薩道,接著再看破生老死,該走時,你就走,不要捨不得、怕死,還沒有看破生老死這一關的話,你還有壽者相,如果看破了,看生老死是非相、空相,無所謂,不愛久活,這樣就證到無壽者相。
證到無壽者相後,進而能看破男女情關、淫欲之念,能看男女相非相,這樣就可以破了人相。這離四相的次第,首先要先空掉你五根對外塵境的執著,你空掉自己、滅了我相以後,當然對於活多久也就無所謂了,活著就是要度眾生,如果度眾生的因緣盡了,沒有人可度了,那你在人間還有什麼好待的?該捨報就捨報,死了就再到別地方或別的國度出生,再學法,又證悟,每一世菩薩道都能增長你的智慧,這是證得無壽者相。
人相、眾生相的根本就是男女相,你能看破男女的情關就差不多了。情關比淫欲念還難對付,你不要以為淫欲念好像很可怕,淫欲是營養太好,一時淫欲念起來,那還可以調伏。譬如你打坐,淫欲念起,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氣動時走肝經,一定會走到生殖器這條脈、這個部位,你訓練自己從這欲念中抽離出來,自在的觀著它,觀這局部的反應、這身體的變化,只是一種能量的激發碰撞而已,其實你一旦能觀,就已經遠離了淫欲念;又或者你把這淫欲念變成你的動能來修火大,這淫欲心起時,觀身體的熱能通四肢百骸,化火光烈焰由心間涌出,偏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楞嚴經》裡由火性而得圓通的烏芻瑟摩ucchu=ma,祂未證道前性多貪欲,空王如來示現時,就教他修火光三昧。另烏芻瑟摩ucchu=ma是金剛明王,是以火性悟道,ucchu=ma是ut-chid-u=ma三字合成,u=ma是火性,ut是在於,chid是去除,連結後成ucchu=ma。但此金剛菩薩非大權力士神王佛,此化佛是世尊臨入大般涅槃所化的不壞金剛,雖也是稱穢跡金剛,但非為烏芻瑟摩金剛明王,其所說咒名為「圓滿陀羅尼神呪穢跡真言」,其本尊是嗚瑟暮啒u=amanguru(嗚瑟暮師尊),此是與烏芻瑟摩金剛明王ucchu=ama不同,其所持咒語亦是不同,現有很多將此兩尊混為一談,有機緣再詳述。
總之,男女之間生生世世因緣的纏縛,比你一時的熱惱、淫欲還要可怕,因為熱惱、淫欲有氣動、有熱能,是有相的、是一時的,有相容易對治;而男女情關是兩人雙方精神、心意識的召喚糾纏,是無形的、揮之不去的,你要看破,但另一方不看破,怎麼辦?男女情關最困難就在一方要罷休,另一方不願罷休,就像《楞嚴經》的主角阿難尊者跟摩登伽女兩人五百世的因緣,本來阿難這一世出家修行,是他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但摩登伽女見了他後意亂情迷,不肯罷休,就成了兩個人的事情。這情關很難斷,你要看破男女的情關比斷掉自身的淫欲念還要困難,因為另一半在那裡一直放電,你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能破掉對愛的執著想望,看破男女成空,為非相,你的我相沒有了,人相沒有了,破掉一個五百世的男女情關的話,那其它二百世、一百世、幾世的因緣就更容易了。
破了人相,進入心靈感召的境界,這是打破黑漆桶、心眼開了以後的境界。剛剛講眾生相,兩個人還不能成眾生,三個人以上才是眾。這無量無邊的十方眾生都與你有因緣,有在天上的、有在地獄道、畜牲道的、也有在地球彼端的,今生跟你有因緣能碰面的究竟不多,如今你心眼開了,心靈能夠感召這些因緣,如果你感召了以後,能夠斷十方眾生因緣,不隨所覺而以妄想相隨,無論所感召的是順緣、逆緣,你都能夠把握住自己,覺而不住,無有第二念、第三念妄想相隨,那就證得無眾生相。
這說是容易,但做起來可不那麼簡單。很多人心眼開了,都可以感覺到似有眾生因緣在牽扯,如果定力夠,當下第一念起就有感覺,第二念分別、了知,第三念不再起,就此打住,這是定力夠;定力不夠的,失於察覺,第三念、第四念、一路幾千念下去,剎車剎不住,沒有做到不與妄想念相隨,這是心不清淨、心沒有空,空心做不到。心,最勝最靈,感召十方因緣,如果你沒有辦法斷掉,沒有辦法做到感召懸絕,那就照舊去輪迴,若是能夠不隨所覺而以妄想相隨,那就做到感召懸絕,即是證得無眾生相。
這些十方因緣其實隨時隨地都在現,不管哪個眾生跟你時空因緣交會,你都要能夠不受他的影響,眾生他們傳遞心意念過來給你,你心感召了,這時你是被動受到感召。一般修行人不會那麼無聊,主動生心去干擾別人,有的話就是無知的外道。他們心眼開了,有這個能力,有意生身,想到哪裡他的意生身就過去了,他們若是無聊,隨便想想自己所認識的人,這就干擾到別人,這樣怎麼能解脫?這是主動去攀緣。修佛法不能這樣!修佛法還沒成就以前不動心,成就以後還是不動心。為什麼?你成就以後,住於空,感召眾生因緣,你不必去起心動念,你是被動、消極的感召眾生因緣,然後你心空法了,有一個化身出去幫助對方。我們凡夫在拜佛、求菩薩時,我們起心動念,憶想佛、菩薩,衪就有一個應化身過來幫助你解決困難,這是你去求衪,衪才化的應化身,不是衪主動來干擾你。
另外當然也有主動的情形,諸佛菩薩衪有宿命通,衪可以觀照到跟他有緣的眾生,何人應度?雖然因緣不成熟,衪也可以化現一個化身去度他,這是主動的出度;另外如來也有增上緣,這個眾生雖跟我無緣,但是,他已經修到即將開悟的階段,這可以給一個增上緣讓他今生能夠成就,這時如來就化現一個化身去幫他,這也是主動的出度。諸佛、菩薩摩訶薩,衪可以被動應化身出去,也可以觀察因緣,審時度勢,是否要主動化身出去。我們一個還不清淨的人,修自己尚不可得,怎麼能夠主動生心去干擾別人?不能行此等事,只能被動、消極的去觀眾生因緣,被動、消極的證得離四相。
進而於動靜中能離一切相,這是指動靜一如。小隱於野,大隱於朝,不要逃離到深山裡去打坐修行,而要進入最熱鬧的人群中去修你的心,去適應大眾。他們有的人心亂、有的人體恙、有的人冤親債主群跟著,你要跟他們攪和在一起還能夠自在,這才是真正於動靜中能離一切相。你不要跑到山裡去,寂然絕世事,自己一個人躲起來打坐,說是離一切相,那沒有用,不是真的離一切相,你要往台北市最熱鬧的地方,如入無人之境,不管有情、無情眾生,不管有干攪、沒干擾,不管有因緣、沒因緣,怎樣都黏你不住,你心空如洗,你能夠離一切相,那就是經典所講的所謂的覺者─佛。佛就是覺者,覺者就是佛,這是第一步的修證。
此覺者當能虛懷若谷,心中能含融一切人事物,知一切法,不為一切法所黏外,還可以大做佛事利益群生,而無有煩惱障礙。雖有一切境界現前,而無有所知障能障其智慧,使其黏著而迷失。
一個人能被動、消極地證得離四相,虛懷若谷,照單全收,不排斥任何外在的環境或眾生,心中能含融一切人事物,因為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諸根都清淨了,看到什麼都順眼,聽到什麼也不會逆耳,怎麼都能夠自在。一切境,照單全收,保持一個平常心,心無高低起伏,修行人就是這個樣子。對一切的人事物、所發生的事情,有時候知一切法,不為一切法所黏外,還要能不為一切境所轉。修到這個境界的菩薩,還可以大做佛事利益群生,有所起心動念、有所作辦,一定是為眾生而做,不會為一己之利。如果你為了自己有所求而做,那是你還有貪欲心,如果你是逆境中求所作辦,好擺脫那個逆境,那也是心不淨,也是不能得真解脫!
《阿含經》裡講到,一個要往內求解脫的修行者,不能往外去求,往外求最簡單是唸咒、唸佛,當你有唸咒、咒佛的心,要來解除目前的困境,你就是沒有真解脫,才要求諸佛菩薩幫你。一個真正要求自我解脫的人,不能唸咒、唸佛,要坦蕩蕩的面對那個逆境去克服,如果修到一個程度了,空、無相、無願證得了,你要利益一切群生,這個時候,你可以唸咒,求諸佛菩薩的手印,透過衪的法身,你用印與咒,藉衪這個清淨法身來起心動念,成就一些助益眾生的事情。
所以修小乘解脫的人,都不去學咒語,也不能唸佛,阿含道的這些修行人,他們甚至於不怎麼承認大乘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講,只有《阿含經》為主,這是他要求自我解脫的。你雖然知道一切法,但不為一切法所黏,還可以隨緣大做佛事,利益一切群生,在作辦之間,當然是無住相布施,你沒有煩惱障礙,你做法利益一切眾生,做完了就完了,忘了,這樣你根本沒有煩惱障礙,更徹底去知一切法、捨一切法,不為法黏。
雖有一切境界現前,而無有所知障能障其智慧,所知障,就是善境界所感應、所現起的現象,不會障礙你的智慧。我們一般人有能力、有這個心可以走到某個境界,對於所現起的現象,你會很執著、珍惜這個神通心用,世間禪定最糟就糟在這裡。你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甚至於到五陰魔相裡面的色受想行識,到識陰魔相神變的功夫,沒有佛法的熏習,誰願意捨棄這功夫?你把這功夫視若珍寶,常常去練它,愈練愈銳利,到最後你到他化自在天去了,你沒有走上佛法的路,你走到欲界最高天去了。佛法,在還沒有成就心清淨以前,所有的一切超能力都要捨掉,那是你真如自性的功用,學佛不求這個,學佛是在求一切種智、智慧,用智慧來化解一切境界、一切因緣果報的牽扯。如果你走錯路,進入世間禪定,一定可以避開當時的感召,但是過了幾千萬億年甚至幾百兆年後,你所修的世間禪定定力退失,你照樣還是會受感召,照樣去輪迴。
佛法的高明,就在用智慧來破解一切境,而不用世間的氣來得定。你要學這個智慧,就要在過程中,當種種禪定、種種的真如起一切的性用時,不要去執著它,可以體會,但不能執著,住一法捨一法,這樣你才能懂得更多,才會一直進步,累積無量無邊的智慧,如果你定在一法上,發現這樣就可以產生某種性用,你天天用這一招去蠱惑別人,甚至於去求名聞利養,這樣你就卡在那裡,其它無量無邊的法門,你就學不到了,也不免淪為外道,甚至於還不小心走入邪魔歪道,那就更糟糕了。修行人不應為所現的一切境界所迷惑,要有能力不讓所知的一切成為障礙。你能夠觀一切法都是不真實的,它黏不到你,你也就不會迷失掉。這一段是講觀一切相非相,也就是講空,能夠做到觀一切相非相,就是佛,也就是初步的如來樣子。
2.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因為須菩提尊者所言,是他對世尊所講的一個體會,因此世尊贊同祂,你講的很對。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這部經,前面很大一部分在講空,要離人相、我相、眾生相,要無住相布施,要離色布施、離聲香味觸法布施,離一切相來布施,行無量無邊的功德而不執著功德相,這是讓你解脫,從心裡的解脫,到眾生之間因緣的解脫,這些都在講空;然而,你修證到空以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不要有斷滅相,這是你一路上山,已經站到山頭頂上了,要開始下坡走下山路時。
懂得佛法的空悟得以後,然後開始回凡,學有,現在很多人修行的次第本末倒置,先修有,不修究竟的空離,這依《唯識》來講都是本末倒置、不能當真。有的人不懂,你要有絕對的究竟空的修證,才可以回來玩這個心,學有的境界,就像玩爆破,這爆破的特性你已經瞭如指掌,可以掌控它,那是爆破專家了,你才去玩爆破的特效,如果你什麼都不懂就去玩它,最後可能賠上一條命。
經典告訴我們一個人修行,一定要修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證得,解脫智慧具足,這時候才可以回過來學有,發無上菩提心,不斷一切法的法相。這裡世尊同意須菩提尊者所言,如果有一個人聽到這部經,不驚恐、不怖畏的話,此人甚為希有。甚為希有,何以故?為什麼這種人很稀罕少見?是他願意希有就可以希有嗎?不是。是累劫他已經遇見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甚至於以前都供養過千萬億諸佛,是以他今天能誦此《金剛經》;更有甚者,體悟《金剛經》的道理而不驚、不怖、不畏。有的人別說沒看過這部經,連《金剛經》的名字也沒有聽過,更不用提有沒有驚恐、怖畏的機會了。你今天能夠得聞是經,而且沒有排斥心、恐怖心,這是你過去就已經熏習了《金剛經》的義理,你過去世已經供養過千萬億的佛,種諸善根,薰習過空、無相、無為法、無生法忍的概念,所以你現在聽起來順理成章,很自然能夠接受,沒有懷疑,更沒有驚恐怖畏。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波羅蜜在這裡有兩個意義,一個是智慧第一,當作人天眼目的修行法間,度到彼岸的法門,那是般若波羅蜜;如果是以修行的次第來排列,你該修什麼?那布施波羅蜜就是第一波羅蜜。不管這裡講的第一波羅蜜,意指無上的智慧波羅蜜,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還是指修菩薩道第一、最淺機的布施波羅蜜,你在修這第一波羅蜜法時,你在用這個法來成就你的心清淨時,你不要有用法的觀念想,也就是你在行布施,不要有布施想,如果你很自在的沒有這些觀念,做就做,做完了就忘記,無住相布施,這樣的功德無量無邊;同樣的,當你用般若波羅蜜在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時,如果你還需要想到無所有不可得這句話來提醒自己,那你還沒有做到真正的無所有不可得,這還不是真正的第一波羅蜜。
就像我常舉的例子,一個佛像從空中現起,你這樣看著它,沒有起心動念,它自然就滅了,這就真正做到般若波羅蜜所說的離一切相,不即不離一切相,就是般若波羅蜜智慧。還不究竟的人,看到佛像起,感激涕零,這就著相了。你這一念起,就是沒有做到般若波羅蜜。你要了解這第一波羅蜜的境界,我在做什麼、我在用什麼法,正做它時,可以去意會,但不起心動念加以分別,做完了、待它滅了,船過水無痕,好似沒發生過,事後也不再回頭執取,這就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如果還需要提醒自己,諸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那太慢了,智慧差一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一時做不到也不必灰心,慢慢去學習,不隨一切緣起心動念,一警覺隨即打住,這麼慢慢練,有一天當你可以很自在的讓一切法自起自滅,沒有自己的妄想相隨時,那這無上的般若波羅蜜就證得了。
修有為法,欲入仙道、天道、聲聞乘(阿羅漢、辟支佛)者,勢必不能立即接受無相觀、中道觀、實相觀,是以聽到大乘法會驚慌、怖畏;若是一開始即修持《金剛經》而義理無礙,乃順緣者,更要積極去奉持經中之深妙義理。從有為法入門者,現得聞《金剛經》,就不要驚恐、慌亂,放下有為諸法,改修持《金剛經》微妙義理,轉修持實相觀,不再執取有為諸法。
這一段要怎麼來修?一個修有為法,欲入仙道、天道、聲聞乘(阿羅漢、辟支佛)者,一定不能一下子就接受無相觀、中道觀、實相觀,因為這些人都是修有為法慣的,有為法,就是自性本能以真如去應一切境的功夫,玩自性真如的性用,愈玩愈真、愈玩愈有本事,甚至可以伸手去把太陽抓下來,多有本領啊!哪裡捨得棄之不用?這是修有為最令人心動之處,要成就什麼都可以做到;修無為法剛好相反,根本不去碰這些,先求內心要得清淨、無黏。
你第一個無相觀做不到的話,那中道觀更不用講,中道、實相觀是一樣的,先做到無相觀,根塵相對,沒有起心動念攙入我的情見去瞎攪和,這樣就是中道,這樣就是實相,實相者即是非相,非相就是觀空,不是沒有那個相,是我觀它空相,如果真的做到,也就沒有什麼觀不觀的問題,任它自起又自滅,自然成就中道、實相觀。要做到中道、實相觀,要先做到無相觀,無相觀就是非相,小乘的行者,他們都是體認這種自性真如的功用,他沒有這種無相觀、中道觀、實相觀的理念。《金剛經》則剛好在教導你捨一切法、一切境的牽扯,所以如果你是小乘種姓,自認聽到大乘法會驚慌、怖畏。
若是一開始修持《金剛經》即義理無礙,那是順緣者,大部份的人如果碰到魔障,你叫他回去好好的誦《金剛經》,《金剛經》是斷業礙、修空觀,早晚一部,這麼一直唸,唸了一、兩年後,最後障礙沒有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這障礙什麼時候沒有了,因為他一直在心裡面建設這空無的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眼前不能解決,就想「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忍耐一下,這個境界就過去了。《金剛經》就在教你這些能力,你天天這麼唸,久了自然會用,這就是順緣者。
你修持《金剛經》如果是順緣的話,更要積極去奉持經中之深妙義理。每一句話,都有它的不可思議的功能。你要破一切障礙,奉持「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離四相,從離我相開始,要離我相,就要修忍,「無我,得成於忍」。這個忍從外來的忍、眾生的忍,修到境界的忍,修到你對一切善境界不去執著它所起的能力,再到最後什麼都沒有的無生法忍;忍眾生的無理、逆境當然是必然的,對善境界,神通變化,更要忍,你有幸順緣能夠讀《金剛經》,就要更深一層去思考它的義理。
如果你是從修有為法入門,有能力玩一些神通、心通,有為法感知很多現象,你起心動念就可以成就,如今你看到《金剛經》,叫你要捨掉一切,叫你要放下有為諸法,修《金剛經》的空無,這種殊勝微妙的道理,轉成修實相觀,境是境、法是法,我是我,兩不相干,這樣和平共存一個時空裡,這沒有很大的修證,做不到這樣,如果你能夠順緣捨掉,那自然很好;如果你不情願、不捨得,心慌意亂,怕捨了這個能力,從此無所憑恃,那你可要想清楚:你要成就更高的菩薩道,就不能執著這些有為法。有為之法,可以體會,但不能執著。心眼開的人心通虛空,什麼事情都可以感知,但不能浪費時間去玩那些心用,要趕快把心裡面不清淨的微細習氣毛病斷盡。斷盡了,心空法了,自然神通現起,那可是比你這有為法的能力要高多了,所以不必在過程中執著那些半吊子的超能力、心法。有捨才有得,你現在執著有為法,不願捨,別說最後那個佛、菩薩的境界得不到,你還會墮入外道、天道,甚落入邪道中。(待續)
(2006.09.24.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