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22)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四)經文大意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須菩提悟到世尊所講的這些道理後,深深了解世尊所講的義理,他便流淚悲泣。這悲泣有兩個意義,一方面是,為什麼無始劫來我修了那麼久,到這一世才聽到這麼深的道理?如果早幾千劫前聽到,我不是早悟道了嗎?二方面是,我自己現在是聽到了,還有很多眾生還沒有聽到,為他們而感到悲哀,百感交集,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在三界裡至高無上的、沒有比世尊更有智慧,才稱為希有。希有之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您講這個《金剛經》、《般若經》,義理非常深遠,我過去修一切法所得到的慧眼,慧眼,法眼,就是證空觀,有空的修證就有智慧,這種智慧是可以自在地不為一切境所黏,也就是般若的智慧、空有不二的智慧、中道的智慧。須菩提這種空的智慧比較多,祂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這是頭一回聽到。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如果以後有人再聽到這部經的話,能夠生起信心,而且內心清淨的去受持,一定可以產生實相觀。實相者,你可以看一切相,為非相,這就是實相,有個相在那裡,你不被這個境所牽引,而產生妄想相隨,那就是實相觀;有實相觀,就可以客觀的觀這個相,而不會進入煩惱境界,那也就是中道觀。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產生實相時,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功德有很多,能夠自我解脫,是最大功德,再進一步利益眾生,這功德更希有,你光解脫自己,沒有煩惱,當然是功德第一,但這大家都可以做;如果你以你的修證去發菩提心,自利利他做度眾生的工作,那這個功德更希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什麼叫做實相?你要有能力觀一切法,人事時地物、任何狀態、任何情境、任何境界,無實無虛。知道了就好了,如如不動,不起分別、不執取,不排斥、不共鳴,排斥是否定,共鳴是感同身受,修行上來講都是不正常的心態。這種實相觀,就這麼去培養,觀一切相,為非相,這樣就是實相。這一品出現的實相觀的理念,就是把我們前面學到的絕對的空,導入空有不二的境界,是為相對的空,無相觀等同。我可以了解這個法,但了解了就放下,我不去加以評論這個法,我的心不住在這個法上,這就是實相,我觀它非相,這就是實相。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現在是佛在,我現在聽世尊您講這部經典,我當然能夠產生信心,徹底的了解,而且我也會依此義理去行、去受持,信解受持,不足為難,不是很困難,因為我也修證到一定的水準,徹底了解了實相觀的道理,再加上有佛的加持,是以並不困難。擔心的是,若當來世後五百歲,世尊講這個法時,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修證到這個境界的人還很多,只要有一些人修證到了,他們就可以徹底演示佛法的原貌,把自己所證到的境界教給別人,讓別人也懂,這不足為難。問題是在末法時期的話,真正有修有證的人愈來愈少,大家對這個義理不能夠完全了解,似懂非懂、似是而非,不像釋迦牟尼佛,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者,因為衪知道所有的事情,是以凡有言說,皆不離善法。 

正法時期真正悟道的人,他永遠都沒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怎麼講都不會偏離事實。像法時期的行者,雖然有些修證,但未臻究竟,不究竟,人家請教於你,你講的不夠圓滿,師父不究竟,徒弟就更不究竟了,如此代代七折八扣下來,還能得見精髓嗎?後五百歲,就在講像法時期,接著下來,再過五百歲,一千五百歲,末法時期,那更沒譜了,捕風捉影、怪力亂神者眾,真正實際修行、有成就的不多,怎麼去教人?沒有辦法的。 

這裡講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這個人真的是第一希有。我須菩提現在能夠聽到並且受持《金剛經》的義理,沒有什麼困難,這不稀奇;稀奇的是,末法時期這些人,若聽到《金剛經》產生信解,而且確實去斷四相、去修六波羅蜜,去無住相行各種波羅蜜的話,這種人是甚為希有。就像我們在娑婆(sahā)世界,做好事是甚為希有,在西方極樂世界,做好事就不是什麼希有,那邊的人都是聖人,做好事是必然的,沒有什麼奇怪。同樣道理,在末法時期,要修證不簡單,你現在聽到《金剛經》能夠去受持《金剛經》義理,也真的是稍有佛法底子,這是甚為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在兩千多年的末法時期,你要去學離四相、無住相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觀一切相都是無相,建立實相法印。何以故?此人能夠受持《金剛經》成就的話,那他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曾經有一位同學問道,如果我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不是犯了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嗎?對啊!因為你還執著有一個我,可以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想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要得到長壽、解脫,求壽命久遠,這不也是壽者相?那到底要不要去?也不能不去,如果你沒有大成就,那當然要去;如果你今生成就了菩薩道,那你該去哪裡?哪裡不能去呢?大成就的菩薩就是無我,無我,當然觀一切眾生也沒有,無我、無眾生,不一定要活得很長,壽命盡了,再來生,生了再死,不怕生死,也不愛涅槃,也不像小乘的阿羅漢入涅槃,這才是究竟的菩薩。 

像忍辱仙人被人割截身體或另一身捨身餵虎,衪把這個肉體,當做沒有我了,死了,我再來出生,不是很簡單嗎?我們有沒有看破死亡?真看破死亡是不害怕的,如果面對死亡你會害怕,那你沒有看破。不怕生,也不怕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這是菩薩的修證,要有這種知見;然而,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這種知見,這到底跟過去你所接觸的佛法,跟你累劫修上來的福德、智慧有關。你現在聽了《金剛經》,能夠這麼去做,是第一希有。為什麼呢?破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後,還怕什麼?沒有什麼可怕了。 

所以者何?怎麼解釋呢?因為你已經把我相客觀的看成非相,不再執者這個肉體,這才是實相,才是如實的看到我相;眼前一個人,心念不動的看著他,沒有生好壞分別想,那就是所謂的人相;人相再擴而大之,三個以上就是眾生相,我不跟第二者、第三者這些眾生計較什麼,不跟他們有瓜葛,那眾生就是眾生,我把他們看成非相,這就是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壽者相,不會去求天上長壽,也不怕死,那就是非壽者相,不求長壽,你就自在,入滅就入滅,入滅以後再出生,這個肉體是依我們的業力,都有階段性的敗壞,現在平均能夠活七十五歲,因為我們現在在滅劫,沒有戰爭時,平均壽命七十五歲,給你多十年、二十年好了,也不過百歲,總是要入滅。昨天,有同學問:「老師要活多少歲?」我怎麼知道要活幾歲?也許明天爬不起來,就走了也不一定,怎麼有壽者相呢?如果世尊活著千萬歲不是很好嗎!活著千萬歲,對你沒有用,你不用功,就是不用功,世尊活再久也沒有用。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要破解當學《金剛經》,這就是要破這四相好方法,能夠破掉四相了,你就是第一希有,因為你現在是在末法時期呢!不像須菩提尊者,在世尊住世時,要悟一個離四相法是很簡單的。很多古人動不動聽完經,就證得無生法忍。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為什麼他可以離四相呢?因為他是佛、覺者。這個佛,我們常常會搞混了,此佛非彼佛!一想到真佛即是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想到釋迦牟尼佛,就想到衪的神通、衪的能力、智慧。這裡的這個佛只是一個覺悟者而已,不是離了四相就成佛了,不是那種果地佛那一般佛!修行能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離一切相,就已經覺悟了,佛,就是覺者,覺悟了,就沒有煩惱了。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這是須菩提自己講的,因為他徹底懂了,所以他替釋迦牟尼佛解釋一下。世尊說:對!對!你講的很對,就是這樣子,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如果,修有為法的、修靈通的,你要他們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們離不了,覺得沒有起心動念時,不知道我在哪裡?如果我不執著我,如果不去追求想要的東西,那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如果,沒有眾生相,那我人際關係豈不是不好嗎?不然。第一個最難的我相你能夠去掉的話,那這個人相、眾生相就自然迎刃而解,最根本「我」這個執著放開了,人相、眾生相的因緣就比較容易斷,反正我無所謂,不理他、不跟他有瓜葛,就斷掉了。比方說如果你不愛面子的話,你管別人說你什麼呢?就算聽到什麼話也要覺得不痛不癢,自然別人就跟你沒瓜葛,更遑論起紛爭了;你如果太愛面子,別人講一句話,你心裡就很在意,有疙瘩,那你怎麼跟人相、眾生相脫離?我相能空掉,你還會去追逐壽者相嗎?不會去追求長壽、天壽了。 

昨天我聽廣播,有兩個女孩子在對話,一位女生說她沒結婚前,怕爸爸不要她,她結婚以後很怕先生不要她。因為她小時候長得很可愛,只要有人到家裡來,說她長得可愛、漂亮,送給我們好了,她爸爸總是說好,給你給你!小時候就擔心爸爸不要她,這心態一直存在。長大嫁人,又怕先生不要她。恐怕老了以後,又怕兒子不要她。這樣一直在意自己總是要有人愛、要有人要,不是很煩惱!後來有一天她悟了,我為什麼老是要這樣擔驚受怕呢?她轉念想,與其要擔心別人不愛我、不要我,不如我去愛別人、關心別人、服務別人,這不是比關心我自己要好得多?其實這就是菩薩精神。 

怕沒有人愛、沒有人要,這就是凡夫的煩惱。你自己很執著愛這個肉體,那沒有辦法解脫,這個肉體不是說不該照顧它,基本要用它就要照顧它,但不要太執著它,該死就死、該捨報就捨報,如果沒有人可以度了,或是五臟已經壞掉該入滅了,那你還賴在那裡做啥?沒必要!瀟灑的走。如果現在已經悟道了,那多活五年、十年,早死、晚死不是一樣?朝證道,夕死可矣。如果你要度眾生,好,多留幾年度眾生,如果已經沒有眾生可度了,那你留下來幹什麼?緣盡了,就入滅,不是很自在?菩薩不是為自己活,菩薩是為別人活的,菩薩就是這樣,如果為我自己,活了有什麼意義?早死、早入滅算了!但不行,你要去利益眾生,你要把你所聽到、學到的《金剛經》義理說給人聽,讓他們也能夠懂這樣的道理,所以行菩薩道的人都是為眾生而活。 

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金剛經》從否定一切相開始,然後再進入中道實相觀,這種切入的角度對修有為法的人來說,可能第一次聽到會害怕。你說不執著我,那我在哪裡?誰在產生神通變化?一股腦兒的懷疑都生出來了。末法時期修有為法者眾,因此世尊告訴我們,如果聽到這部經能夠不驚恐、不害怕、不怖畏的話,應該知道這樣的人是很少、很少。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裡再重複講一次,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有兩個意思,如果以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的順序來講的話,那布施排在第一,叫第一波羅蜜;如果以一切法的眼目來講的話,是以般若波羅蜜為眼目,眼目就是眼睛,可以引導你走入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道路,這是般若波羅蜜,不是布施可以讓你做得到的境界。而此處的第一波羅蜜指的是什麼,經文沒有特別講出來。世尊在講完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為第一波羅蜜後,接著說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但就此打住了,並沒有再講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因此你說第一波羅蜜代表什麼?都可以,依你所解而定。 

何以故?這道理怎麼講呢?如果我在行布施時,我沒有想我在行布施,我沒有一個可布施的人,也沒有一個受布施的對象,更沒有一個布施出去的東西,如此三輪體空的話,那就是第一波羅蜜的真正意義;反過來講,我在修忍辱波羅蜜,忍一切法、忍一切眾生、忍一切逆境、忍一切善境界,你要說我有一個心在忍,那還是很初級的忍行,要很自然的忍,不忍而忍,沒有我在修忍辱波羅蜜的念頭。你去體會一下,如果一個人罵你,你正要生氣,忽想起﹕不行,我要忍,你想到忍辱波羅蜜,這還有忍心;另一種情境是,有人罵你,你的心根本如如不動,並沒有想到要用忍辱波羅蜜來忍,就很自然的不起心動念,這就是你沒有住在那個忍辱波羅蜜的境上,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忍辱波羅蜜。 

修行有次第,剛開始你難免還是有反應,得抓住一個東西,說我在學忍辱,不能發脾氣,要忍,嚴格講來,這樣其實不叫忍辱波羅蜜。你要像《金剛經》所講的境界,逆境來了,你的心如如不動,一個念頭都沒有,連要忍辱的念頭也沒有,就是逆來順受,不在意,更不會生氣,也沒有想到什麼佛法,總之什麼都沒有,就是心放空掉了,這就是真忍辱波羅蜜;再衍生到高一點的層次,即使修到什麼善境界,你也不執取那個境界,這就是真忍辱波羅蜜,如此,忍,無生法忍就證得了,就有這個境界了。 

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為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為忍辱波羅蜜。在做這第一波羅蜜跟忍辱波羅蜜時,都沒有起心動念去罣礙的話,這就是真正的第一波羅蜜或忍辱波羅蜜。這三段論,就是建立實相觀的法則,要記住!我剛剛講的修證要自己去體會!你有沒有究竟?人家罵你,你想著要忍,這還沒有進入波羅蜜的境界,還沒有究竟;這麼修下去,過了十年、二十年,同樣的境界,罵你、污辱你或你受到不合理的對待,你都很自在,沒有忍的念頭,那就已經做到真正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菩提!舉個例子給你聽。在我過去世的某個時空背景,有一個惡王叫歌利王(Kali{ga-r2jaKali{ga是殘酷、血腥的,r2ja是為王,合稱為惡王),他割截我的身體,我在被肢解的當下,沒有一個我相,沒有一個被割的我,或人家在割什麼,好似與我不相干,也沒有人相,沒有誰在割的想法,沒有一個下令割截我身的歌利王,更沒有想到,除此二人以外的其它眾生。假設我不是修行人,我一定會想到,如今我為人肢解,必死無疑,我死了,家中老小該如何?但我當時跟歌利王發生因緣的業力糾纏時,不但沒有人我相,也沒有想到其他相關的人,更不擔心害怕自己壽不久矣,這四相都離了。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一定會生嗔恨心,怨恨歌利王毀我色身、奪我性命、加諸在我身上的痛楚,然而如果我有一丁點的嗔恨心,我就不是在修忍辱波羅蜜,也沒有做到「即非忍辱波羅蜜,是為忍辱波羅蜜」。在身處逆境的當下,我沒有寬慰我自己,我在修忍法,我要忍,我只是很自在的隨順境緣,由於我的心如如不動,是以沒有任何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念頭想法起,由於遠離了這四相,所以我沒有生氣,絕不起嗔心。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須菩提!你要曉得,我過去不是只有這一世修忍辱,我以宿命明回顧過去,我有五百世作忍辱仙人,都是修忍辱法,名為仙人,雖有神通,但我在被加害的當下,從不發起神通來逃避,總是逆來順受隨機修忍辱。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沒有碰到惡人、壞人,那你這個忍辱法怎麼修得起來?每個人都對你很好,沒有造就你生氣的因緣,你怎麼會知道你還有沒有瞋心呢?修行一定要通過逆增上緣的考驗,腳下才站得穩。我修了五百世的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過去五百世仙人修行間,我就是這麼修離四相,是以早就沒有這四相了。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要修菩提道,成就菩提道的話,一定要離一切相,離了一切相,也就離四相。有一切相就是有我相,如果沒有了一切相,我相沒有了,相對的人相、眾生相也沒有了,那壽者相自然也沒有了,不怕死,也不必求長壽、天壽。你要離一切相來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執著於一切生滅流轉的世間相上。我們要離一切相,要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話,就要先學習不住色相上去生心,也就是僅止於覺知,但沒有妄想。覺知跟妄想是兩個心,如果我對著一個色相,僅止於了知這個色相為何,但沒有續生第二念、第三念的分別心、妄執心,那就是住色相覺知,知道了,但不再生起妄想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同時也不應該執著於一切聲、香、味、觸、法上而生起分別心、妄執心,應該生起無所住一切相的覺知心,對於一切相僅有覺而不應起分別、妄想,這樣就是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若妄心有住於一切相,即要學習不住一切相,所以佛說學習菩提道的菩薩,要能布施一切,但心不應該住於色相上作布施想。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須菩提!菩薩要成就菩提道,自利建立於他利上,所以要先利益一切眾生,如此就應以財施、法施、無畏施來利益一切眾生。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總結來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因要成就實相法印、中道觀,即要觀其一切相是為非有其相;引用此道理,菩薩雖說要利益一切眾生,但利益眾生中,亦不觀有眾生想,以三輪體空行利益眾生事,如此,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為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說經句、言語,都是真實不假,不會講虛假話,不會講莫須有的事情;是如實的話,沒有半點誇大其詞、添油加醋的話;是如諸相、諸法本來義的,是什麼就說什麼,不會對眾生講誑話,讓他們心起煩惱、恐懼;講過的話不會再變異反覆,就算不同的時空,再講多少次,內容也還是一致。出口的話,就是定局,就像衪對魔言道三個月後入滅,即使阿難事後懇求世尊收回成命,世尊卻只說﹕「如來從無二語者」,我說了要入滅,就是這樣了,不因為你再請求而改變主意,講出去是什麼話,就是什麼話。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如來所得無上正等正覺法,此法不能說它實有、但也不能看它是虛妄的。什麼時候觀無實?就是你能力、定力還不夠時,觀它空、觀它沒有;待你已經有定力了,知道佛法、知道因緣法就是這樣子,也認知你的自性、覺知,這時你怎麼去面對這個法?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觀它無虛,不是虛妄的、不是假的,因為你有能力了,你不會煩惱,不怕它真還是假。講無實無虛不過境界的不同認知罷了,看你程度到哪裡?你能夠兩邊都做到的話,你就是佛、是覺者。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須菩提!要知道學習菩提道,不應住於一切法而行布施,如住法行布施,就像一個人進入沒有燈光的暗室般,伸手不見五指,意喻住法行布施,就不能見到真正的佛法。當你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菩薩法時,如果你每修一法、每住一境界就執著上它,那你沒有辦法看到最後真正的佛法。不住於所行的菩薩法,你才能夠自在無礙,才可以繼續往後看。如果你執著一個境界不放,就不能再有其它的境界,因此住於所行,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你執著在第一步所得到的東西,前路即暗,就再也見不到第二步、第三步以後的光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就是高超、微妙在這裡。叫你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捨後在後面才能體會更好的境界。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若學習菩提時此心不住於一切法而行布施,這樣就有如一個人有眼睛,在日光明照下,洞見種種色相無礙。唯有如此無執一切法時,對於一切法才能了然、洞悉。你在修行過程中,不管哪一個階段都不要去執著,你才有動力,自然的往前走。這在《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也是這麼解釋,你修到初禪有覺有觀,你不要執著那個有覺有觀,要捨棄它,你就能進入二禪;二禪是喜俱禪,你不要去產生這內心歡喜、法喜,你要捨棄它,你才能進入三禪;三禪身體充滿了氣,這種身體有氣的快樂是無量的,你如果執著,天天去練這個氣功,使氣更旺,那你就會陷在那裡,你要捨棄這氣機盈滿的快樂,有氣、沒氣都沒有關係,那就進入四禪這種對一切境住一境性中,不會起心動念去煩惱那個境,這就是實相觀;四禪天的天神,雖然還沒有斷掉內心的微習,這個一境性跟實相觀也是一樣的道理,對著這個境,就看著它,也沒有起心動念,在四禪境界,這樣認為已經究竟了,如果你不繼續空掉這個肉體、空掉這個肉體對裡面那個我束縛的話,你就沒辦法進入無色界的境界。每一關卡,你只要一執著它,你就註定卡在那裡、死在那裡。 

這和你修《金剛經》裡面的離四相、一切菩薩法都一樣,可以體會,但不能執著。不管你有什麼能力都要捨,像五根六塵,眼睛能夠看到鬼神、耳朵聽到異類眾生講話等等,你不去打坐突破色身的話,你沒有辦法進入實修心的境界,就永遠卡在這些色陰魔相上,沒有辦法突破。此等人,如果沒有善因緣接觸到真佛法,沒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他走錯路了,他今生就卡在那裡,說不定死後還要跟鬼神成眷屬,因為他可以看到鬼神,死了以後,自然他們來迎接他,大家就變成眷屬了。佛法,講起來就是一個道理,不要執著!這不是很簡單?禪宗講「不即不離」,其實跟《金剛經》的道理是一樣的,離四相,離四相,一切法能夠離的話,那你就是諸佛,因為你可以繼續地地高升的覺悟許多東西。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在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此經,讀誦此經。受持,就是身體力行去實踐《金剛經》裡的道理,確實依經義去做,如此,其人其心一定能夠無執一切法。四相都破了,還有什麼法可以執著?破除一切法,就可以住在實相觀中,也就是有中道觀,這樣就有一點點如來智慧了,雖然還不是全部。以佛的一切智慧,佛的智慧無量無邊,衪能夠全然無礙地知道、看到未來世的這個人,一定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人已經離四相,讓他繼續修下去的話,必然能夠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如來,往後繼續再修,無量功德一直累積下去,未來哪一個時候,一定會成如來佛的。

 (2006.09.2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