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16)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忍辱波羅蜜()

十忍(續)

2.  另依《寶雲經》所載,十忍指菩薩之十種忍受行,分別為:

(1)內忍、(2)外忍、(3)法忍、(4)隨佛教忍、(5)無方所忍、(6)修處處忍、(7)非所為忍、(8)不逼惱忍、(9)悲心忍、(10)誓願忍。

另外菩薩十種忍受行,依《寶雲經》裡的記載則是﹕

(1)  內忍:內心對所起的一切心念都要能忍。我們修得如何,隨時都在受考驗,尤其是當諸佛菩薩給你一個念頭時,你要能夠保握得住,這就是內忍,要能在起了妄念時,不去當真。通常正受考時,狀況都很多,層出不窮,讓人顧此失彼,疲于奔命,如果定力不夠的話,趕快打電話向人求救,這是內沒有忍的功夫。當然這個內,不是你自己起的,也許是來自諸佛菩薩或是冤親債主、過去世這些有因緣的眾生,考驗你對內心所起的念,有沒有忍辱?忍法,除了忍辱,更包括不起心動念相應,這就是內忍。起第一個妄念了,你不要跟著起第二念、第三念相隨,你可以看著它,不要有第二念、第三念去相應,這就是菩薩第一個要學的內忍功夫,實修的境界就是這麼去忍,這樣忍功就能與自性相應,證得理地平等法。

(2)  外忍: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觸到外境,這些人事物你能不能夠忍得住?如果忍不住,你就會有所作為、會製造事端,所以要學習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五根面對外境不起心動念,好壞都接受,不要有所執著,這是外忍,這跟證空一樣的,先內空、再外空修證,意思是差不多。

(3)  法忍:一切法都能夠不相應,才有解脫的知見,如果你對一切法,不能夠以空相應的話,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念頭,這就曝露了你自己的個性、習氣,所以法忍學不到。若是地上菩薩在這裡很容易就能做到,而地前菩薩隔了一個黑漆桶在修,是比較困難。如果你心眼稍微開了,有一點心的感應,能夠這樣去忍內外境、一切法的話,一方面可以安住自己,二方面遇到因緣可以轉因緣,不會隨因緣去受報。我們要修的就是法忍、無生法忍;無生,不是說不會感知,心有感知,但是不生起你一切的妄想習氣跟它相應。

(4)  隨佛教忍:一切的法,大概都是釋迦牟尼佛或者過去的佛所教導的法在修,雖然我們不能夠在世尊在時,跟著衪學習,但是,現在我們還有佛經,可以看佛經,所以要追隨著佛所教導的,去學習這個忍法,因為世尊所教導我們的都是解脫道的法,不是世間禪定或世間福報,都是學解脫的,甚至於學空有不二菩薩道的法。

(5)  無方所忍:方,就是十方;所,就是各個地方,我們沒有辦法做到菩薩的無方所忍。菩薩十方國土隨衪來去,衪在各個地方,無論是淨土或是穢土,都能夠自在,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如果以娑婆世界來說,我們要修到,到了不好的環境也能夠適應接受。台灣的環境目前來講應該還不錯,如果到了第三世界這些未開發國家,是不是能夠儘量的隨緣?很多人到了衛生差一些的餐館就渾身不自在,這就是沒有忍;菩薩衪是十方來十方去,衪有這種忍功,十方國土衪都可以去,衪化污穢為淨土,沒有什麼乾淨、不乾淨想,這是要去學習。

(6)  修處處忍:五根對六塵、六識所起的、或真如性所現起的特殊功用,會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的境界。這裡處處不是指地方,是指境界層次,你都要能夠忍,不要去執著那個善境界。比方說你的五根現起異能,你去執著那種異能,你就沒有辦法超越,進入解脫境界。佛法,要懂得是要學什麼,如果執著修行所現境界,你就會擱淺在那裡。你要突破,要修你內心的種種執著,如果你能夠隔見遙聞,那麼,此見此聞也要突破,你要繼續認真打坐,突破了五根對六塵境的執著以後,你就看不到、聽不見了;如果你一直還是可以看到聽到,這表示你沒有進步,因為你還在用根的真如性功用,沒有進到心的狀態。處處,代表八背捨、九次第地定、十遍一切處,十遍一切處見一切光,各種光都可以見,這在修菩薩道、修禪定時,就是這樣子。《大般若經》裡也講,十遍一切處,遍一切處所有的光明你都可以入,那種境界你要捨掉它,不要去執著它,用忍功夫去捨掉它。

(7)  非所為忍:有為法,儘量要去掉,你要內忍、外忍、法忍,修一切忍,不能用有為法,只能去轉你的執著心,不要用有為去相應,一路走來,佛經都在告訴你要以無為法為目標。根基不夠的人,從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盡無為,修證到真如無為;如果你是大根基、智慧高的,直接不用一切法,就進入真如無為的境界,當然這是已經快成佛的境界,一般人不太可能,像迦葉尊者,他修證到想受滅盡的定,沒有感情、不起心動念,這種定,一入定,可出來、可不出來,永遠不入滅、就這麼定住的話,他可以定五億多年等待彌勒菩薩下生;我們雖然做不到,但還是要朝無為法這個方向去做。

另外如果菩薩為了眾生,該用有為法就用,用了也不要執著,這也是一種忍的功夫,無為法是目標。菩薩為了利益眾生,產生有為之用,但不要去執著它為有為,用完即忘,如此亦是無為,並非修無為法,就不能用有為。就如密教所講的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這些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既然虛幻不實在,你偶而用它也沒什麼不行,用,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利益眾生,用完即捨,如此用了等於沒有用,這樣也能自在。

這非所為忍,最好修無為法,實在需要時偶而用一下,你才懂得法是可以幻化、可以成就一切利益眾生之事的微妙之處;法身緣起,無論是被動產生化身,或是主動生起意生身或應化身來利益眾生,都是出於有為。要解脫一定要用無為,但並非修無為法就一定不能用有為,要利益眾生,有為法可用可不用,視情況而定。比如這個眾生主動跟你攀緣、憶想你,你才有機緣讓法身緣起一切相去利益他,你不用有為法利益不到他。非所為忍,無為法是一個目標,但菩薩不是永遠住在無為上,該有為時就有為,重點是不要掛罣。用了有為法,沒有什麼安或不安,反正你不是為自己,都是為了眾生,用了以後也能夠自在,不需要不自在甚至後悔。

(8)  不逼惱忍:就是不逼迫眾生,不讓眾生起煩惱。我們要學習的很多,有時候不經心一句話,你會讓這個眾生起煩惱,這是無心之過,如果你是故意講話去刺激他,那更不應該。菩薩不能讓眾生起煩惱,寧可眾生來辱我、罵我,你都能自在,這是修內忍、外忍,菩薩是不去惱怒任何一個眾生,不管對方有修行與否,都不去得罪他們。不逼惱忍,你有沒有這種心?如果修到心空法了的人,不會動心,就較容易做到。菩薩要學習這種不逼迫別人、不惱怒別人的忍功。

(9)  悲心忍:他愚癡、沒有智慧、他是凡夫,他這麼做是當然的,你用慈悲心來觀對方的這些行為,就能夠同情、接受,不會怪他。用同體大悲的悲心來觀,他有這個毛病等於我有這個毛病,他有這種個性等於我有這種個性,他做這件不好的事等於我沒有智慧跟他一樣,以同等心這麼悲憫的去看他。眾生的毛病說穿了就是這些,我們學菩薩道的,看在眼裡知道眾生的心態,如果他們能改那是最好,不能改的,我們儘量去滿足他,皆大歡喜,這是悲心、同體大悲。

(10)  誓願忍:在《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發誓願忍,一般來講菩薩到八地以上才能夠發誓願,前面這些我誓願要斷習氣、要度眾生、要怎麼樣、跟怎麼樣,這些都是小的誓願;菩薩到八地願波羅蜜,那是發大誓願,比方說未來成佛時,你的國土要怎麼樣?或是你未來成佛後,只要參加你的一場法會,就能夠證到無生法忍或是成佛等等。你可以像阿彌陀佛般,從初禪、二、三、四禪一直發願利益眾生,共發了四十八大願。菩薩,到一個境界時,該發願你就要發願,還不到那個境界時,雖然立意是好,但輕率發願,有時候障礙就會來。

發願要量力而為,不要超出你自己的能力範圍,你的煩惱沒有斷,解脫也沒有得到,就亂發誓願。菩薩!菩薩!為什麼誓願忍排在最後面?誓願不是那麼容易發的,擺在最後自然有它的道理。你發了願以後,你要忍,碰到障礙你要忍,這些功夫都是成就你的心地,不可輕率發了願後,面對障礙你後悔、不甘願了,想逃避,既然發了願,就要有硬著頭皮也要做到的決心,這是忍。

菩薩發願,要度眾生或幫助眾生,如果你沒有這種抵抗逆境的意志與能力,你怎麼忍?學不到忍功夫。你能夠忍因為幫助眾生而遭逢的障礙,這個忍功,才是你的,否則口頭講忍有什麼用?忍、忍、忍,十個忍,後面最多還有三十二忍,都是從內心到外境、由自己到別人,你能夠這麼去幫助眾生,忍下途中所碰到的障礙,才能成就堅忍不拔的意志力與身心自在的能力,大家都是這麼學來的。不要怕!不管親友或周遭的同事有障礙,你接收了障礙,很苦,每個人都知道很苦,但你不去磨練,怎麼能成長?你其實應該高興,我有能力去接收別人的障礙,沒有障礙,怎麼修到這個忍?磨練這個忍功夫,才是真正在修行。

 

十四忍: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依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後一忍分為上、下,合為十四忍。此指伏、信、順、無生、寂滅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後一忍分上、下二品,總稱為十四忍。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這一部經是保護國家,不著魔亂,國泰民安,所要誦的一部經,每到七月份,齋僧大會一定要誦這一部。這部經裡面也提到忍功,總共有十四種忍法,因為它分三個層次,依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後一忍分為上、下,合為十四忍,這是在《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裡面所談到的十四個忍法。此指伏、信、順、無生、寂滅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各三品,後一忍分上、下二品,總稱為十四忍。

 

(1)伏忍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煩惱未斷,但能伏住煩惱令之不起。其中十住為下品,十行為中品,十回向為上品。

伏忍:調伏你內心不清淨的煩惱。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十信不算菩薩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是地前菩薩,他還沒有得到真正的無漏智慧,煩惱未斷,但能伏住煩惱令之不起,用石頭來壓住你的煩惱草,不讓它立起,例如你打坐氣旺壓到腦細胞,你覺得起心動念不靈光,這就是以石壓草,不究竟。大乘菩薩一定要把煩惱挖出來,連根拔掉,慢慢讓自性恢復清淨;一般的地前菩薩或小乘行者,都是拿石頭壓煩惱,根未除,春風吹又生,這不究竟,事關每個人的根基不同。其中十住為下品,十行為中品,十回向為上品,這樣就有三個伏忍。

 

(2)信忍地上菩薩得無漏信,隨順不疑。其中初地為下品,二地為中品,三地為上品。

信忍:地上菩薩得無漏智信仰力,對佛法開始產生信心,初面對自心修忍法是在二地以後的地上菩薩。初地菩薩還不見得能產生信心忍,因為剛開悟的人,他對法身清淨還不是很認識,加上心又有一些超能力不能適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分辨不清,說是真的業,你不動心的面對它,又變成沒有;說是假的業,你心不清淨,胡思亂想,又好似有個影兒,這個時候容易發生信心危機。

很多人說信、解、行、證,這個信,不是無始劫來所熏習的對佛的信嗎?等到你心開發出一種靈通力時,反而疑神疑鬼,不信了;因為你說真,到最後卻是假的,你說假,又止不住心慌意亂、胡思亂想,到底佛菩薩有沒有在保佑?《金剛經》最後的讚偈語:「斷疑生信,絕相超宗」,為什麼要這麼講?信佛不是剛開始就要信的嗎?不是應該一直相信下去嗎?若走到此,不一定了!你很理智時、還沒有神通力、沒有心通力時,一切法真真假假。為什麼假?因為你有定力,不隨因緣起舞,因為你解脫了,它就成不了真,而這個不真,不是不真,是因為諸佛菩薩讓你稍有定力,你能夠不執著了,到最後它變成假的;同樣,假,亦未非假,既是假,為什麼會存在你腦筋裡呢?因為過去的種子在裡面,過去的種子在裡面起現行,抓了一個影子就在那裡胡思亂想,到最後有時候會成真。

信心,要在二地心稍微清淨時,心神稍為安定時,你才能夠相信佛永遠沒有捨棄你,永遠都沒有遺棄、永遠都在你身邊,只是你心慌意亂時感應不出,祂隨時都在保佑你,除非你著魔了、犯戒了,不認真改進你內在的習氣毛病,魔侵佔你,那佛也沒有辦法。二地菩薩是離垢地,粗的污垢慢慢斷掉,但細的污垢還在,這個時候生起了一些沒有煩惱的這種信心,這叫做位不退轉;再下來行不退轉,位不退轉是在十住位時,到了登地菩薩時,就是行不退轉。一進入菩薩道,他的菩薩行之行為永遠不退轉,不會碰到障礙了,就說我不幹了、不再修佛法,很多人沒有到這個境界,所以他們碰到障礙,就轉信基督教、天主教,這就是沒有證到菩薩的境界,常常會退轉。退轉了以後,不定很久才能再來學佛法,像你到六欲高天天主那邊去的話,九十三億年的壽命,再下生下來,能夠碰到佛法嗎?不一定!要看自己的因緣。

地上菩薩他證得無漏信,這不是初地,要二、三地以後、能夠行不退轉時,才會隨順不疑。無漏信,不管看到了、聽到了、發生了什麼,對佛法的信心完全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加上這時候心也通了,隨時隨地都有菩薩、護法神在護持。其實只要你信佛,你就容易得到十方護法的護持,但是,你要人家護持,你也要展示你的忍功,你的忍修到哪一個階段?慈悲忍,這個最重要。抱著一個慈悲心對眾生的話,就感動十方虛空一切護法神都願意來護持你。我們要隨順一切佛法、隨順一切諸佛菩薩,不要懷疑,這是在信忍時。

其中初地為下品,二地為中品,三地為上品。這是在講開悟的初地,初地是偏地風光,最熱鬧,但卻搞不清楚狀況時,有法身又不認識它,素法身,有神通又不會用,業力又在那裡攙和,那時候沒有絕對的信心。慢慢心清淨下來以後、慢慢學習原來法身是這樣、慢慢看經典懂得許多了,就進入二地中品的信忍;歡喜地、離垢地,然後三地發光地(明地),心明就發光,發光一切的煩惱就左右不了你,到四地智慧照破一切的煩惱。所以信忍,到三地時,對佛法產生絕對的信心,從此再不疑。

 

(3)順忍菩薩順菩提道,趣向無生之果。其中四地為下品,五地為中品,六地為上品。

順忍:菩薩順著菩提道走。菩提道,就是過程之間,所用的方法、所證的境界、所遭遇的大小事,你都有菩提的智慧來對治它。什麼叫菩提智慧?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你要順著這種不黏一切法的功夫,一直走下去,趣向無生之果,無論是善境界的天境,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甚至於小乘的四果,你都以無生法忍,以這種菩提智慧來面對它,你就可以證得順忍。不必用一切法,沒有叫你修一法,《金剛經》裡講的很清楚,沒有一法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用一法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你依次隨順,就會趣向無生之果,悟初步無生。

這裡亦有三品,其中四地為下品,四地就是燄慧地,五地為中品,五地是難勝地,六地現前地為上品。這三地就是用順忍在捨內心的煩惱習氣。順忍,也可以講方便忍,我隨順境緣,沒有我自己主觀的意念,我隨各種因緣、隨境去轉,就不會受傷、就不會起煩惱,如果你一定要跟境緣逆勢操作的話,你就會有煩惱生起。唯有順著它,起心動念順著這個緣去走,才能輕易的走過去,這是順忍。

 

(4)無生忍菩薩妄惑已盡,了知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為下品,八地為中品,九地為上品。

無生忍:七地菩薩,無生忍是在修空、無相、無願等三昧,菩薩妄惑已盡,虛幻不實的種種疑惑,已逐漸淡薄,甚至沒有了,到七地菩薩修空觀、無相觀、無願觀,了知諸法悉皆本不生。一切法本來無生,生了又無常,可以觀它無生,沒有一切虛幻的法可以迷惑你,妄惑要把它斷盡,讓它沒有根,還沒斷,它要起滅隨它,你自了知諸法皆悉不生。修行,就是在觀這個心地,不要把心地法當真,不要認為你有什麼神通,這些都沒有用,要能夠斷盡一切惑、框住一切的妄想,那才是解脫,這已經到七地。七地為下品,七地遠行地,遠行地就是證到三三昧,這空、無相、無願三昧,於菩薩言是一個關卡,它並非如小乘的十八空初步都是思考的意解而已,對於法執性菩薩在這裡是實證的功夫,再過去就到八地菩薩的不動地。

八地為中品,八地菩薩就是無生法忍,證到中品無生法忍,何謂不動?就是一切煩惱動不了你的根本業緣,起念都不會受它的影響。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一聽到大悲咒,衪馬上從初地直趨到八地,證得了無生法忍中品,一般的這種煩惱動不了衪。為什麼我們現在唸了幾十年了、幾千、上萬遍了,這個心性還是沒有辦法斷?因為大悲咒唸得不用心或者用了心也沒有那種威力,關鍵在於你的心眼有沒有打開了?如果心眼開了,自然也可以慢慢證得無生法忍,雖然不完美,也可以做到;如果沒有,你用你那個習氣毛病去唸,當然成效不彰。你沒有那個如如不動的心,你沒有那種菩提智慧去捨一切法,修起來就比較累。能夠修到妄惑斷盡,了知諸法皆不生或者生了無所生,有這種認知與修證的話,起碼是七地、八地的菩薩。九地為上品,十地是法雲地;九地是善慧地,智慧無量可以破一切煩惱,九地菩薩才能真正的證得上品無生法忍。

 

(5)寂滅忍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其中十地為下品,佛為上品。

寂滅忍: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其中十地為下品,佛為上品。十地是法雲地,再上去是如來地,這裡只是講佛,其實佛還有十個位階,十個位階大部份在學斷去微細的習氣,然後學神通變化無量。寂滅忍,就是寂寂然的體,面對一切境,能夠不受一切法的影響,這種忍功夫有兩個,一個是法雲地的菩薩十地、一個是佛地,這是上品。

諸惑斷盡,見惑、思惑都斷了,九十九種的煩惱都滅了,或者唯識裡面講的六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都滅了,你這時候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湛然,是我們自性清淨的本來樣子,寂寂然的體,面對一切境,你自然不受它的影響,叫做滅,不是打壓它、把它滅掉,而是可以客觀的面對這個境,不受它的干擾,是為湛然寂滅,這已經快要成為十地菩薩或佛地了。然而,這跟釋迦牟尼佛還是有別,這只是寂滅忍而已,還沒有修到神通變化無量、智慧無量、三明六通、四無所畏、四無礙辯才或十八不共法,這些都是如來佛的境界,雖然說佛是上品,但是,這個佛的境界,不等於是釋迦牟尼佛這種果地佛,這個差別要了解一下。

 

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忍,加寂滅忍上下二品,合共十四品忍法。乃指三賢十聖之十三忍,另加正覺忍,則為十四忍。即:住、行、迴向、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正覺忍。

從《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裡面所講這五忍。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忍,加上寂滅忍上下二品,合共十四品忍法。這部經裡面闡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地上菩薩到佛地十四種忍法,你要自己去建立整個忍法的概念,比如伏忍,如果你還做不到或不知道怎麼去調伏你內在的不清淨心,那還在伏忍之前、十信位阿羅漢以前的境界,還不是菩薩。華嚴宗或唯識宗這些大乘菩薩,一定要從十住才承認他是菩薩,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才是,十信位之前都還不算是菩薩。今天講課的內容,主要是要讓你們知道無生法忍是怎麼修?跟果位之間又是何等關係?歸根結底,法忍都是在處理心地,你要拿掉一切執著,才能證到這些法忍。這十四品的忍法,乃指三賢十聖之十三忍,另加正覺忍,則為十四忍。佛就是正等正覺的忍,即:住、行、迴向、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不動、善慧、法雲、正覺忍。這十四位無生法忍,層次各不同,你要確實認知,不是只有忍世間的一切不如意,還要忍你內心對一切善惡境界的執著,這麼一直修上來,就是這十四忍。

(2006.09.03.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