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11)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法忍─法執去除

法忍做得到就是無生,也就是法執的去除。我執不去除,法執就難去除,我執是面對外境色聲香味觸,你眼耳鼻舌身空不掉,證不到我空,眼睛看東西看進心裡去,心動就要採取行動,這樣永遠修不好。要先空外境,五根面對五境,不管怎麼樣心都不動,這樣不入流,《金剛經》裡講是得預流果,如果連預流果都得不到,後面的斯陀含、阿那含也更沒希望了,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要先斷外境。

法忍,每部經提到不同的忍功,我們這裡儘可能都介紹一下。

(1)  三法忍tisra` k=2ntaya`:證悟法理而安心稱為法忍,分為三種。

三法忍,證悟法理而安心稱為法忍,分為三種。第一步先證得對外境不執著,如此你能夠五根斷六塵,然後依空性,法理就是空,安住一切內心的境界,甚至於聖人的境界,第八識靜態的神通,鑑照一切眾生相、一切世界相而能夠安住,安住就是不起心動念、不執著,見怪不怪,不想起心去相應、更不會想開口言說,這樣的功夫就是法忍。從一個人的習性,可以看他基本忍功做得好不好?一般比較雞婆(管事多)的人是一點忍功都沒有,五根對六塵境,自己煩惱自己,我執不斷,沒有法忍的功夫。法忍是修一切法最後要得到的目的,這裡有三法忍。

 

(a)音響忍:又作隨順音響忍(gho=2nugama-dharma-k=2nti),指聽聞佛說法之音聲,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係在十信位者,尋聲而悟解,故稱音響忍,配合聞慧。

音響忍:又作隨順音響忍(gho=2nugama-dharma-k=2nti),以梵文來說,gho=a是回響聲,anug是否定,gama是有超越之意,超越一切聲響不回應,就有法忍,dharma-k=2nti是法忍。忍放最後,法在中間,隨順音響在前面,隨順音響的這個法、這種忍功。這裡只講到佛所說法的聲音,佛說法的聲音是非常柔順的,佛陀住世時,衪所說的法音,千萬人聽,千萬人悟道、從音響得到法忍的功夫。現在的說法者,有天人、人、化佛、聲聞、緣覺等等說法,他們雖是透過佛的神通力加持在說法,但說出來的法,已經沒有世尊在世時,那種音響忍的忍功。

法理有高低之別,每個人聽到是不是能夠隨順?隨順,不是聽完了事,聽了以後要去做,如果我們聽了某人說法,第一個反應是不以為然,那就是有障礙、智慧不夠,不能柔順;再者,聽是聽進去了,但不想去做,這也沒有得到忍法,最好是聽了以後,能針對自己的毛病好好去改正,如果自己已經做到了,也不必動心,自在如意的接受這個聲音,這就是忍功,也不去批判說的好或不好。如果聽了心裡就不痛快、不以為然,這就是法不相契,表示內心還有很重的我執,我相沒有破,你就沒有辦法破法執。

無生忍,在這裡有兩個意義,一個是聲音,一個是法理。一般人、初學的人,對聲音的大小很在意,對嘈雜聲特別敏感的人,就是心不空,心空了,哪有什麼聲音的大小?這是連第一階段音聲的大小,都不能隨順去接受。不管外境的音聲大小與否、悅耳與否,都要能隨順接受。你對聲音敏感,就要去轉我的執著,我相能先去除,你就能接受。我們修行人在靜中能夠柔順去接受大小聲,就算置身舞廳,什麼瘋狂的音樂都能夠接受。當然這只是打個比方,修行人是不會想去這些娛樂場所的。這裡講到的音聲忍、音響忍,是初機的,真正的音響法忍不僅僅是講這個,要提醒有些對聲音很在意的人,要訓練自己去忍,你順了以後,大小聲都無所謂。

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就是法忍。聲音裡面的法理是比較重要,聲音只是傳達意念的工具,就像文字一樣,你要注意的是文字裡面的深層意義,不要去鑽研文字的表相,就像祖師大德用手指頭去指月亮,月亮代表我們的自性、空性,因緣有法起自性這個過程,你的目光順著手指頭看過去,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頭。文字相是這樣,聽聞說法的音聲也是一樣,要注重的是背後的義理。

這裡講的音響忍,係在十信位者,尋聲而悟解,十信位最後一位大概有辟支佛的境界,第九位就有阿羅漢的境界,他們在聽經聞法時,就能夠心開意解,不假思索就能夠了解。一般初學者的毛病,就在於智慧不夠,不能從心地上的空去契入,所以從枝微末節上下手,就沒有辦法了解到佛法要怎麼修,天天做一些很枝枝節節的功課,而沒有從心地上去斬斷一切的心病。禪宗行者智慧最銳利,從腦筋裡面去揪住你有些什麼妄想習氣、執著,殺它個片甲不留,赤裸裸的現出空相,這是上上根基的;若做不到這樣,就要從你對於佛法的了解下手,尤其學大乘佛法的人,自己的我相、人相沒有滅,把枝節當做證理在用功,永遠沒有辦法出脫,也就是不知道怎麼修心。

簡單講,小乘的法,反而可以指出你要怎麼做,四句偈裡面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境界,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如何依序做到?要做到,由須陀洹開始就要做斷三結,身見、禁戒取,還有疑心病。目標這麼明確,這不是很好修嗎?你身體的執著能不能去掉?打坐能不能進入二禪境界,把身空掉、住空,如果你能夠不再為這個色身煩惱時,自然就覺得這個肉體不是我,若不是要利用它來工作的話,這個肉體可以不吃、不必滋養它。

身見去除了,接著不去守不正當的戒律,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戒律。這一般是比較不會去犯,除非你跟錯師父,他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創造一些不當的戒律讓你去守;第三個疑心病,初機的疑心旁人,老參疑佛法的對錯。很多無知的人,小乘毀謗大乘,大乘毀謗小乘,這就是偏愛一邊,甚至於小乘說大乘佛經不是佛說的,懷疑心;大乘行者毀謗小乘的法,說小乘只管修自己成就,不管眾生死活。其實小乘的行者,他自己成就以後,他未來一萬劫、兩萬劫,也會行菩薩道,這是時機的問題、智慧的問題,你懂了這些就不會疑慮。

有些人犯了疑心病,質疑修行人的境界,甚至疑心大乘法,自己沒有智慧去判斷對錯,還寫文章妄語惑人,說些似是而非的理論,諸如修行不必修,自己本就自性清淨,修什麼?拼湊引用佛經裡的道理,斷章取意。自性雖不以修而得,但以修而顯,彰顯了以後,你才恍然大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你才有資格行不修而修之事。在還沒到這個層次以前,說什麼不必修?這都是你心不空,所以喜歡亂寫文章,不懂卻還好發議論,標準的沒有法忍。

心不空想要有法忍,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是悟到道理又沒有話講,那才是真法忍。《涅槃經》裡講的六種不可說,不可說就是法忍!不生、生這兩個組合起來的六種不可說,哪有什麼可說?這就是法忍,你做不到,就沒有法忍的功夫,學半天就是在學這個忍。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意義,天天在那裡打坐、練氣,不知道要求什麼?其實就是求一個無所求,求你的心沒有一個執著,歸回原位,有因緣來,你自性應緣,應緣而又沒有執著,緣滅了,法也滅了,又回到空無,過程之間懂也好、不懂也好,都是這麼自在。

 法忍,第一個音響忍,末法時期,只能聽聽這些佛的代言人所講。佛嘗言:說法者有五,現在佛不在,化佛或者是天神、有修證的菩薩、聲聞、緣覺、人都可以說法,這些都是透過佛的加持力而說,問題是聽法的你有沒有得到音響忍?不是叫你去忍說法者的聲音好聽與否、音量的大小,是要你去懂得所說法的義理,得到音響忍。如果你聽了半天,似懂非懂或者懂了但做不到,那你沒有得到音響忍。《金剛經》所說般若,雖然還不完全究竟,但已經走入空有不二的境界,你的心眼還沒有打開,這時該怎麼做?要從內心的清淨開始!先去清這些比較粗大的垃圾,讓心安住。聽了、懂了就要去做,有些人境界一來,習氣就犯了,這樣要怎麼得音響忍?末法時期沒有辦法,不像世尊在時,加持力太強,每個聽法者都可以悟得無生法忍,只能各自聽隨意解,解多少是你的功夫、你的福德。

得到音響忍以後,要配合聞慧。聞思修是針對根基比較差的人,小乘的根基比較差,不能直接從心地上下手,他要聞思修入三摩地,從戒得定,再產生慧,要經歷這個過程;這跟禪宗行者不一樣,禪宗是悟了以後起修,未悟以前都不去看經典,因為他怕你執著文字相,以指標月,結果你望指不望月,那不如不看!禪宗就是這樣,怕你有所知障,障礙修行;開悟以後,心開了,你才真正知道這個心的樣狀,有些什麼垃圾在你的腦筋裡,才好去拿掉。這時候的世界是遍十方虛空,眾生合一體的世界,不是你自己的心忍了就好,一定要接受外在眾生的心病,甚至於身體的疾病,你都能夠照單全收,這才是真正的做到安忍。有的人在這一塊稍有接觸就覺得很難,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時間會解決一切,不必太急,十年、二十年這麼磨練,就能進入忍,進入柔順忍,接著再入無生法忍。

 

 (b)柔順忍:又作思惟隨順忍(anulomik1-dharma-k=2nti),指藉自己思惟,而隨順諸法之真理,安住於法。係三賢位者,伏其業惑,令六塵無性不生,故稱柔順忍,配合思慧。

anulomik1是指柔順,dharma-k=2nti是法忍,你聽經聞法以後,在心地上用功夫,這就是柔順忍的訓練。你不要有主觀意念,認為自己的想法、作法最好,也不要有我的執著,空掉一切來觀、來聽外境的一切相,把你的心放柔軟,柔軟才能夠順外境,但不能以柔軟的心來順你自己的習氣發展。有智慧的人,是以違逆的心去對抗自己的習氣毛病,這個心想這樣,我就偏不順它,偏要那樣,逆向操作,好破解自己的習氣執著。

修行對外境要心柔和,才能順別人,對自己則要強硬,才能夠轉你自己的習氣,有時候這就是在考試。譬如你坐長途的旅遊大巴士,你的座位剛好在最後面的廁所旁邊,前面有人下車了,空出位子來,如果你很照顧你的肉體,順你習氣的話,第一個反應就是想換位子,誰要坐在廁所旁啊?就算沒臭味,心理也不舒服!你如果往前移,就是凡夫!每個凡夫都是如此!要修忍法,就要跟它對抗。第一次按捺下來,過了五分鐘心裡又嘀咕起來了,還是換一下吧?這裡多不方便啊!第二次的挑戰又來,兩次不換,第三次換不換?自己去決定!修法忍,不是那麼簡單,對抗自己的習氣,難!你壓不住它,隨順它,就永遠做不到法忍。

又比如你可以通鬼神,鬼神要控制你,你要不要依它?你不聽它就要生病、就不如意,做什麼事都不順,但是你聽它、歸順它,你就是魔子、魔孫,跟它一樣,就做不到內心的柔順忍,這時你的心能夠超越眾生對你的障礙、不隨之起舞嗎?在修解脫的過程之間,你要有能力強過這些眾生,不受他們影響。修行其實沒有什麼順利的,好在是無求、無願,你要對我怎麼樣,隨便你。

修行為什麼要無願?有所求,但有小小的祈望,你就沒有辦法解脫,就會被魑魅魍魎、鬼神等利用、滲透,這樣你還想修什麼法?沒辦法,投降。你要耐著身體的病痛,去求得心裡的安祥,這就是柔順忍。面對自身、外境的障礙,你要強化自己的空性,否定一切相,訓練這種逆向操作的柔順忍,這樣才能證到法忍,而對外境的人事,則是以柔軟心,隨順外境,不要執著自己的情見,這麼去修。

柔順忍,又作思惟隨順忍,還需要思惟,那是退而求其次了,最好是能坦蕩蕩自然做到,這是上上根基者;不行,就要像修音響忍那般,由聞思修入忍,聽聞佛法,然後去思考,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儒家講的「吾日三省吾身」,也很有道理,這是對智慧比較差些的人而言,犯了錯後,再來思考、反省,為什麼我跟某人會發生這些恩恩怨怨?能夠把錯歸在自己,修柔順忍才有希望;做不到的話,就把對方當菩薩,菩薩就是來考你的。如果你能夠一念轉,好吧!我投降了,不同你爭了,隨便你了,以後慢慢就沒事了。我們這一個心意念一直要強出頭,才會跟周圍的人搞得不痛快,你要去思惟,怎麼做到隨順忍?

修法忍,是這樣去忍自己,即使明知道不合理,也要順、柔順你的心,柔軟它,別人要這樣你就順他。你說老師啊!這樣的話豈不是沒有公理?修佛法,沒有什麼公理不公理,真是心空法了,還有什麼理不理的?就是要痛下針砭,把你不平的心壓平,這就是修法忍的功夫。

這裡思惟隨順忍,指藉某件事來思考如何去修法忍。不要光想佛理、名言,你要用生活中的例子,逆增上緣的關係最好,來思維我和這個人之間,怎麼會惡劣到這步田地?如果我把我的心放柔軟了,同情他、憐憫他、包容他、順著他,這樣不就成就我自己了嗎?聽起來是有點鄉愿,但修行還真就是這樣子。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裡講得很清楚,你要修忍辱,別人作賤你,你還不能生氣,因為你要修忍辱,他得罪你了,若你修得有一點境界,他得罪你,會遭惡報的。你為了成就你的道業,忍受他對你的侮辱,還讓他遭報,你要懺悔。《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的忍辱,是更深一層的安忍波羅蜜,不是說你忍了就好,你忍了以後,還要同情對方,他作賤我、造了這樣的惡業,可能要下地獄的,我要趕快把我修忍辱的功德迴向給他,真正安忍是這樣修的。

先思考自己身邊最煩惱的是什麼事?把它拿出來想一下,柔順你那個不甘願的心,去接受它,要這麼練的。夫妻之間也是磨練的好題材,不要認為對方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他的習氣毛病,是因為他不修行,所以什麼都好,忍你自己來接受他、順從他;跟鄰居有噪音、車位這些摩擦,有時候生氣起來,恨不得把他的輪胎戳破、洩洩氣,這種就是無形的瞋心,沒有柔順忍。好好思惟人際關係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婆媳之間、兒女之間的複雜關係,不要去堅持誰有理、誰沒理,都要柔順忍,這麼去忍,把你的心調伏到平,這就是在修行。

能夠思惟之後,而隨順諸法之真理。諸法的真理是什麼?就是空、無。如果有因緣來,直接發生一件事情,當下直接來忍最好,如果過了,就不要再去思考這些了,因為你再思考就變成妄想,事情過了,好也罷、不好也罷,過去了就過去了!如果你再去想,又不能柔順忍,那個瞋心熏一次重一次,到最後變成一個種子,那就糟糕了。愈修愈糟糕!所以發生種種如意、不如意大小事,過了就過了,不要再去想,起碼,當下能否柔順忍去對那個境?做得到,當然很好,做不到,要思惟,下一次再來時,要用空性對治它。

諸法的真理,就是用空性對一切法,然後安住在空上面,就安住在這個法,這個法等於沒有法,你柔順忍,外在的聲音、噪音或者是所發生的不平之事,對你來講都是空無的,它不能撼動你的心、不能減損你的空性,這是柔順忍。

從聞思前面的音響忍,到現在的柔順忍,修到了,最後就得無生法忍。這個柔順忍誰在修的呢?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賢位的人,伏其業惑,見惑,看了後、聽了後、五根對六塵後,起了執著,就是見惑,因為根塵相對以後產生相,你對那個相又不能柔順忍,所以產生迷惑。你如果在這個位階,知道要修柔順忍,如果連要修這個都不知道,那還在三賢位的前面,可能是十信位的初位、二位。

剛發菩提心的人、剛開始打坐、修行的人,要修柔順忍又勉強些了,因為你要能做到令六塵無性不生。六塵,你如果五根對它不產生自性相應的話,可以說自性無性,六塵也是無性,一個人杵在那裡,我看了等於沒有看進去,這樣我是無自性,我的見性不見了,它存在那裡的這個實相,也等於無自性,這就是三無性。

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三無性(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就是你還有一個自性,還有一個依他起性,執著眼前看到的這個人,再加上你的心不清淨,分別心、好壞心、愛憎心,六塵就有自性反應,這自性也就有性。為什麼有六塵,因為有性才產生六塵,所以我們解脫的方法要觀它無性,這要能夠先做到,你才能夠產生無生法忍。六塵無性是對外境,如果你的心不能柔忍去接受外境的話,你就沒有柔順忍。看這個不順眼,你就要批評;聽這句話不痛快,你也要反駁,這樣你沒有柔順忍。

你們要面對實境去修,而不是天天誦經、禮佛,誦經、禮佛心很愉快,置身在佛菩薩的羽翼下,這樣要怎麼修法忍?要人家來欺辱你、甚至揍你,你都能夠看六塵無性,自性也不相應,這樣才有一點柔順忍的功夫。基本上就是寒山問拾得文的精神:「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同學,常有意無意提到誰修得好,我開玩笑,你要無事生非、冤枉他一下,甚至揍他一頓,如果他都沒有反應、沒有瞋心,那才是修得好,否則講一些怪力亂神的言論,不是不懂佛法,就是自己錯認境界,怎麼會是修得好?柔順忍都沒有做到,無生法忍都沒有做到,說修得好?空、無才是成就一切道業的基石,沒有一個人可以玩弄心用、神通來得到果位,怪力亂神的人永遠都不懂佛法在修什麼,因為他沒有看到《阿含經》裡的須陀洹要怎麼修、斯陀含要怎麼修、阿那含要怎麼修、阿羅漢要修到什麼境界才是阿羅漢?

這裡講六塵無性,還在講初學的、有點了解佛法,進入十回向的三賢位,你們直接修菩薩道,是不經過阿羅漢跟辟支佛果位的路徑。你們沒有神通,但是你可以直接去斷這些習氣,先練六塵無性、不生,故稱柔順忍,做不到,要配合思慧。聞慧,聽了以後再去思維,當然,如果佛菩薩要加持你,你自然會有智慧,會豁然開朗,一下子就悟得了,而且可以證得柔順忍;如果你的行為太離譜、差的太遠了,別說佛菩薩不來照顧你了,就連一般的護法神也都不護持你。

上等智慧的,不必想、不必聽,就從心裡去管住自己,自然就有柔順忍。深入經藏就是音響忍,佛不在了,只有深入經藏,經藏是過去的聲音轉成了文字。上根基的人,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改進無數劫的習氣;次根基的人,背也背了,就是不想去做,像你背咒語,背了半天裡面出現好幾個0uddha0uddha就是清淨,為什麼你還是沒有清淨?你光背不知道背的是什麼意思,也不去做,你的行為都不對,這跟你依經典唸咒的意向背道而馳。

通過了柔順忍以後,你就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一切順逆、善惡境界在你心地裡,都不起一個法相應,這根本就是去掉我相,去掉我相,你才有無生法忍,你沒有一個我,還有什麼眾生或對象?上次講到諸法夢幻、解脫,夢中、定中所悟得的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五重罪,過去世我們哪一個不犯?都犯。你從內心裡面感知這些事情時,你有沒有罪惡感?有,就是沒有無生法忍,有,就是還有我相,既然有一個我相,就有人相,有過去發生事情的父母、阿羅漢,甚至於佛,就執著傷害過一個人、一個對象,如果你本身沒有我相了,那個過去的受害對象也沒有了,終歸到底,所有的法忍在你自己個人,你不要說你要證到什麼,你把個人的我相拿掉,你才能夠去得到什麼柔順忍、無生法忍。如果你把我相擺第一,你說你在修行,那不是開玩笑嗎?

《金剛經》叫你要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為什麼要先斷我相?因為尋根朔源,我相是徵結所在。過去所造的業,要等到果報來時才現,為什麼聖人不受報?因為他沒有我相。佛法,那麼難嗎?不難。你有沒有去做,拿掉你自己,我相抽離,叫你六塵無性不生,你卻眼睛看到這個就動心,耳朵聽到那個又介意,這樣怎麼修?修不下去。唸再多《金剛經》也一樣,永遠沒辦法開竅,因為你離不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c)無生法忍:又作修習無生忍(anutpattika-dharma-k=2nti),即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即七地以上者,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謂觀證無生之理而有無生忍,配合修慧。

Anutpattika無生之意,an是無,utpad是生修習無生法忍,就是要離相,先離我相,我相離了,人相就離了,人相離,眾生相也就離了,接著,不去執著你所修到的善境界,離壽者相,不去感召天壽無量,這樣不就全部都擺下了?能夠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不能離相,根塵一相對就起心動念,如何安住?你要安住在哪裡?安住真理!真理就是空、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生法忍,是七地以前的菩薩在學的,八地以後就得到無生法忍。開悟的行者,先證一分法身,再慢慢證得五分法身滿。

剛開悟的人素法身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變不出什麼名堂來,因為要斷內心的毛病都來不及了。這時的當務之急是要離垢,離一切污垢。其實這時的修行是比較真切的,怎麼真切法?因為你的心打開了,不是只有修你主觀的情見而已,是要修你的心跟眾生的心合一,修你的肉體跟眾生的肉體業緣合一,眾生有病你也有病,你要怎麼去對待這個病?眾生心不清淨,你的心也被影響了,你要怎麼對待這個不清淨的心?要怎麼恢復安祥?地上菩薩不是只修自己,要修周圍之間的眾生能夠跟你一樣的心,這種無生法忍,是超越一般人所理解的層次。有的行者有能力去觀照大家的共業、地區的共業、國家的共業之餘,還能夠感召共業之間無生法忍。無我,能忍得住不去淌這混水,他有清淨心,預知跟不預知一樣,如果你心不淨,感召眾生事又放不開,那只有徒增煩惱。

無生法忍,好幾個層次的修行,三賢位是在修柔順忍,因為心還未開,有點開又沒有完全開;進入地上菩薩的話,心通虛空,遍一切眾生,當然你感召諸佛菩薩的心就很安祥、空無,但大部分時,你感召的是眾生的煩惱心,你要怎麼去得無生法忍?要遠離一切相!煩惱也好、疾病也好,要遠離。怎麼遠離?用一個空無的心去對境,不必用一個境來化解它,當然做得到如此已經是八地菩薩了。我們不行,沒有大菩薩的定力,如果沒有事做的話,每天躺在那裡生點病倒也無所謂,沒有那個命的話,只好權宜用用方便法。

 聽到這裡,應該已清楚要怎麼修。要學到無生法忍,要離相;要學到柔順忍,要離六塵,觀它無性,自己自性不去相應,講來講去,不是一直在重覆嗎?雖然名字、法相換了一點,七地以前就是這麼修!七地已經在修空、無相、無願觀,這是最大的分水嶺,如果證得了,就進入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就開始學陀羅尼門,八地以前你學陀羅門其實沒有大用,倒不如老實唸唸阿彌陀佛還有定力。

 阿彌陀佛,你知道衪是什麼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智慧,因為阿彌陀佛衪的願也代表所有修禪定的境界,你看衪的四十八願裡面發些什麼願?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境界,四空處定的境界,所有九處地定,這四禪八定、十遍一切處、八背捨等,這些禪修的所有過程、境界,衪都能夠利益他們,阿彌陀佛就是以安定眾生的散亂心為主。

我們在打坐初級班教的,你如果數息數不來,數息法是世尊教的,安那般那沙地法門,有的人業障重做不來,做不來,就教他萬法歸一,唸阿彌陀佛,呼吸之間一口氣吸滿唸阿彌陀佛,或者吸一口氣唸十聲阿彌陀佛後再換氣,再吸一口氣滿了,再唸十聲阿彌陀佛,這叫十號唸佛。為什麼?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讓你的散亂心,能夠安住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處定、九處地定,你去仔細看看衪的四十八願,是不是有這些?唸一句佛號就好了,如果你真的不行,智慧不好的、事情看不開的多唸唸阿彌陀佛。

八地菩薩以後學陀羅尼門,是為了方便利益眾生,例如眾生淫欲心重,斷不了,就教他「離淫欲咒」,「離淫欲咒」跟「除我慢咒」一樣的,去除我慢。欲心重的,我慢心就強,你欲心淡薄了,那種我執的心沒有了,你就會比較謙卑。七地、八地是一個分水嶺,八地是不動地,不動地就是大菩薩,我們常常唸到的菩薩摩訶薩,就是在講八地以後的境界。

 即七地以上者,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實相是有實際一個相在那裡,你看成非相;這個實相如果你看進去了,它就不是實相。一個女模特兒在這裡,你不看進去,她就是一個人,你看進去了,她是一個美女,姣好的體態、名牌的衣服、特殊的氣質、什麼都開始衍生出來了,因為加進了你自己的習氣,這樣就不是實相。不要看進去,離一切相都不看進去。

實相觀,是大乘的法印,要學實相觀,先封住嘴巴,第二個封住你的心不動,你好議論,做不到實相,如果你話不講了,但內心裡還有反應,照樣不能夠看到實相,要做到看到這個相,心水不波,不置可否,這才是實相。你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往這方面在做?得實相,就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得到,就有實相法印。這一分很重要,為什麼忍辱波羅蜜在這裡才出現?跟實相同時出現?因為一切忍法,是成就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根本,也是離一切相,你能夠觀成實相觀的一個重要法門,忍辱波羅蜜!

謂觀證無生之理而有無生忍,你已經證到你的心不起自性相應,那所看到的、聽到的法相,你就已經有了無生忍;無生忍怎麼做到?是用你的智慧去做到的!每個人都有見性,同樣看到一個人、一件事,有的人不起心動念,有的人立發言說,前者是他有般若智慧,這裡的慧是般若智慧,也就是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或禪宗講的觀一切法不即不離的智慧,這已經不是要不要修的問題,你具足這種智慧時,自然可以對境不置可否;而後者做不到,起心動念、還有執著,只要有所言說,就不是真佛法,佛法不在言說。要先證到無生法忍,得自我解脫,是不必說的,六種不可說已涵蓋一切,還有什麼可說的?這是法忍的三個修行過程。

(2006.07.16.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