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10)
--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7.忍辱波羅蜜(續)
又依《唯識論》,三忍亦有如下之說:(1)耐怨害忍,即忍他人之怨憎惱害。即受他人之怨憎惱害亦加以忍耐 (2) 安受苦忍,即為疾病、天災所逼亦加以忍受。(3) 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諦察諸法不生不滅之真理,心無妄動。三者中,諦察法忍為前二者之所據,此三忍各以無瞋、精進、審慧為體。
另外《唯識論》裡也提到了三忍,都是可以度到彼岸去的忍辱法:
(1)耐怨害忍:心眼有點開的人比較好忍,因為覺知心強,佛性、空性有點現出來,雖然能夠感受到對方的瞋心、邪心,但他可以坦然面對這個境,如如不動。心眼還沒有開的人,就要用一個忍辱的心,有耐心的去忍受他人的怨憎、惱害,我要忍、要忍,即使為人所加害也可以把不平壓下來,希望能夠慢慢進步入安忍。
(2)安受苦忍:即使為饑、渴、寒、熱、疾病、天災人禍所迫,亦能忍受。用一種很安然、平靜的心,去接受來自自身和外境種種不如意的境界。疾病,小病當然無所謂,大病就要忍,譬如癌症這種大病,身體上接受專業治療的同時,心理上要儘量擺脫病魔的纏縛,你越不在意這個疾病,它就越有可能不去如實的進展。當然這對於心眼還沒開、定力不夠的人來說是很難的,但是如果你能夠觀這個疾病沒有,慢慢的讓你的阿賴耶識不去執著這個病症的話,它就能夠自己去轉境,這個過程之間要忍受,不要心慌意亂,豁達一點,做最壞的打算,如果真的要捨報,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就來了,如果真的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少活幾年,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也很好啊!換個角度想,你就比較能夠安忍。
天災人禍
的迫害,像九二一大地震,台中、南投地區很多人受到驚嚇,不知是掉了魂魄還是怎麼地,有些人到現在還沒有恢復正常,變成能夠通鬼神,招惹一些麻煩。像這種天災人禍,發生總在一瞬間,多半沒有太多時間讓你去思維要怎麼去反應?因此未雨時節便要綢繆,平日裡就要建立一個觀念,哪一天真讓自己碰上了什麼天災人禍,這也是大家的共業,既然轉不動、逃不開,也只有坦然受之,就算捨報了,也是勾銷一條大筆的,平日裡這麼把最壞的狀況都打算過,真的事到臨頭時,就不會驚慌異常,才有可能安受苦忍。
(3)諦察法忍:諦,就是見、用你的心去看、去體會、去察覺,開悟的人,可以用直心道場去應對一切因緣,他不學忍就自然可以水到渠成有忍功,當你心眼還沒有開時,這個法忍要怎麼做到?之前講的身口意忍也好,天災人禍之忍也好,是誰要忍?如果沒有我,還有加諸於我的這些不平、不安之事境嗎?有不把它看成有,你自然法忍就做到。從理地上去觀、去思考,又作觀察法忍,是怎麼一回事,即諦察諸法不生不滅之真理,你說法是有生有滅,那是因緣,你從理地這一邊來觀它,沒有一個我,哪裡有一個生滅?你要超越現實的苦痛試練,從空性、真理這一頭觀一切的因緣,法都不生滅,如此心無妄動,心不妄動,就自然能忍。
此三者中,諦察法忍為前二者之所據,懂得這些道理,無論是事前的心理建設或事發當下,把這個外境所發生的因緣,不看成是一個生滅法,這都是諦察法忍。去仔細觀察法忍的意義以後,再來面對怨害、饑、渴、寒、熱、疾病、天災人禍的
迫害,就自然能夠做到安忍。
此三忍各以無瞋、精進、
審慧為體。要做到這三忍,先要無瞋,如果你不能伏瞋,猶有怨怒,安能行忍?你懂了義理後,什麼義理?解脫的義理,就是要做到法忍、做到空無,才能解脫。這解脫的道理懂了,也知道這條路要怎麼走,你就要精進的開步前行,如果光懂得道理,對境時不精進的去付諸行動,那也是枉然。剛開始叫你不要生氣,不要不平,你還有一個種子在,不生氣難,這時就要用智慧去轉它,你用智慧去思考審度,法忍要怎麼做?三輪體空,沒有一個我相、沒有一個人相,當然就沒有人我之間那個生滅法,你用智慧這麼去思考,就能夠安忍,因此無瞋、精進、審慧是三忍的根本。
五忍:
依《仁王般若波羅蜜經》指出,菩薩證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階位有五忍,五忍為:
(1)伏忍 (2)信忍 (3)順忍 (4)無生忍 (5)寂滅忍
五忍的範圍更大,好壞都要忍,在《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裡講到十四忍。《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主要在講忍法成就波羅蜜,誦這部經可以得到很多菩薩、天神的守護,國家就會化解災厄。國有國的共業,如果有些事情註定要發生,我們做法會誦這部經,自然就有諸佛菩薩去轉這些大人物的想法,不會心起散亂、挑起戰亂,或是發生天災人禍。這部經裡面提到十四種忍,大略分為五個層次,菩薩證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階位有五忍,同樣是忍功,層次不同,五忍分別為:
(1)伏忍,(2)信忍,(3)順忍,(4)無生忍,(5)寂滅忍。
(1)伏忍: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伏,隱伏之義;忍,安忍、忍可之義。即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智,不能證果,但修習觀解,以有漏之勝智制伏煩惱,稱為伏忍。可分為上、中、下三品: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超過二乘地,而起少分化地之事;中品,十行位;上品,十回向位,近菩薩位。
伏忍:伏,你可以從字意上去了解,調伏、制伏你的煩惱,這表示還有煩惱,要用智慧來調伏它,讓它不起煩惱。第一階段的修行都要用伏忍,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就像你拿石頭去壓草一樣,並沒有將之連根拔除,春風吹又生,是不究竟的;但是沒有開悟的人,叫他直接把這個煩惱雜草拿掉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常告訴有心要修行的人,不管怎麼樣,先要把身體打通,身體不通的話,再怎麼修行,頂多是制伏、壓伏這個煩惱而已,沒有辦法自在的面對加諸在你身上的順逆境,是用一個有為心在控制、忍耐,這樣要成就比較難,也不能究竟。
哪個層次需要用伏忍?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地前三賢位的人都要用到它,因為他們沒開悟,真正開悟的地上菩薩,祂自然可以用如如自性去面對內心不清淨的那一部份,若再有外緣搭進來,污辱、呵責、打罵他,他都能夠坦蕩蕩去面對那個境,有種子,但不是很重,可以很自在的不動而調伏它。現在伏忍位的行者,要用很大的智慧力量去轉,告訴自己不要在意、不理它、隨它去,種種方便法,隨時都在用,為什麼?因不究竟,沒辦法,每個人的因緣是如此,勉強不得。
伏,隱伏之義;忍,安忍、忍可之義,忍可的意思是,我可以自在的認可加諸在我身上的種種不痛快。認可,表示自己沒有瞋心,這種叫做伏忍。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智,沒有證果。修菩薩道三賢位,沒有果位,如果修阿羅漢、聲聞乘的話,反而可以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菩薩道不是果位,修菩薩道是要求如來果位的,在還沒有證到無漏智以前沒有果位,但修習觀解,以有漏之勝智制伏煩惱,這有漏的勝智是從禪修之間慢慢培養,色界禪跟無色界禪,都是從有漏智修無漏智,他不用世間的那種智慧來制伏煩惱,也不是用大乘各種般若智慧,即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他心眼沒有開,沒有這種智慧。要有般若智,心眼要開,才能夠自在的觀一切法的生滅,自在的去調伏它。地前三賢之人是以有漏之勝智,殊勝的智慧來制伏所面對的煩惱,稱為伏忍。
這伏忍之間,又分為上、中、下三品,此三品中又各分為十位,因為十住裡面有十位、十行裡面有十位、十迴向有十位,是有卅位:
(a)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十信處在三賢之前,《楞嚴經》五陰魔相裡面講的,你證到阿羅漢就是十信位滿位,十位,還沒有跨入菩薩境界,從十信起信,爾後超過二乘地,第九位是阿羅漢,第十位是辟支佛,超過這聲聞二乘,然後起少分化地之事,有一點能夠化解你的煩惱,這是下品,雖然他有一點菩提智慧,但不強。
(b)中品:十行位。行十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十種波羅蜜,輪流修證,在這十個方法之間觀身、受、心、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要這麼去對治這四種不淨。諸法離不開四諦,苦、空、無常、無我,你要觀一切不淨法裡面,都是痛苦的,然而,痛苦也好、愉快也好,都是無常。能夠觀到無常,你就已經去掉我相,我相去不了的話,什麼苦空無常,都做不到。為什麼一切法都要拿掉我相?因為有我,才有這一切法,如果無我,就沒有一切法。
靈山會上五百比丘,依世尊教導,證四禪境界,生五神通,然而得通未得忍,他們以宿命智,各自見到自己過去殺父害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諸逆罪,心內惶恐不已,遂於甚深法不能得入,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和世尊聯手演了一場好戲給五百比丘看。文殊菩薩仗劍逼佛,文殊師利菩薩為什麼要在五百比丘面前假裝弒佛?因為弒佛之罪,雖未出佛身血,庶幾可與殺父害母等重罪相提並論。文殊師利菩薩非常入戲,世尊看演得差不多了,趕緊叫祂停手。文殊師利菩薩本來修證到無人相、無我相,心清淨,為了要演這齣戲給五百比丘看,祂就進入我相,有我相才可以起瞋心,而人相則是釋迦牟尼佛,進入人我分別心,起瞋恨心欲殺之。佛曰:「文殊住住!吾必被殺。我被害矣!誰害吾子?」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夢,皆得法忍。
世尊便向五百比丘開示,你們為什麼證到宿命通,猶不能圓通自在?就是因為有我相、有人相,如果你們空掉我相,就不會執著見到那個被殺的人是你們過去世的父母,沒有這種觀念,那你殺了人是人相嗎?沒有。一切輪迴的根本,就在於我們根深蒂固有一個我的觀念,我之外還有一個相對的對象。你們的宿命通為什麼讓你們有罪惡感?因為你們沒有超越我相,還有這個我,還要這些以前我所做的壞事、所殺的人;聖人為什麼有法忍?祂已經去除我相,沒有我相,就沒有人相,更沒有什麼眾生相,既然沒有一個我,哪裡還有什麼父母可被殺?也沒有一個去殺父母的人,這都是身處人我相的情境中錯誤的認知,就像文殊師利菩薩進入人我相要殺我,看起來這麼真實,但現在這件事情還在不在?不在,過去了,一旦沒有我相、人相的觀念,面對所有過去你們所做的好事、壞事現在眼前,這和看一場文殊仗劍逼佛的戲碼有何不同?能夠這麼如如不動的看著,好像不是自己做的,能這樣你們就解脫了,這道理不是很簡單嗎?五百比丘聽了世尊的開示,當下證到無生法忍,得到法忍智。
伏,無常、無我,以對治貪、瞋、癡三不善根而生起施、慈、慧三善根。貪、瞋、癡是三毒,一切罪惡的根本、一切我執著的根本、我相的根本。你要破解三毒,用布施心破解貪;用慈愛心去破解愛發脾氣的瞋心,我們一般人的講法是,雖然他無明,設身處地想一想,你就不會怪他了,用慈悲心來看待;不懂因果是愚癡,沒有智慧,善觀因果,一般人都是種這個因,所以得到那個果,而聖人是這個因雖已種了,我不要等未來的果發生,我現在怎麼破解它?剛剛講的五百比丘的公案,去掉了我相,就沒有人相,沒有人我相,以前所造的這些業都┘看成不存在、不真實,不存在、不真實就不會發生果報,阿羅漢是這麼證解脫的,祂並不是該還的都還完了才能解脫,祂不用還就能解脫,祂的人、我都空了,還有什麼果報?永遠沒有發生的一天。
證解脫,就是這麼證的,這就是智慧,你學佛法要懂得因果就是要有智慧,要破解因果也要有智慧。《金剛經》開始就講離四相,就是在闡述這個智慧。另觀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世,得過去因忍,過去我種的無明、不好的因已經種下去了,你要有忍功,面對它不起罪惡感,如果像五百比丘那樣害怕,就證不了無生法忍。
最近社會上常看到兒子弒父、弒母的新聞,在《無量壽經》裡也有位太子要弒父王,弒父是他願意殺的嗎?也不是,這牽涉到過去的因果,他弒父,不只是一個果,這以前還有一個因,導致他今生要弒父,這是過去世的關係,因就是果,果又變為因,你如果不懂這些道理,要修行、要解脫,有一天宿命通也好、禪定也好,知道了過去種的種種不善因時,你要忍!忍什麼?忍這些過去因果,都觀它們無所有、不可得,無我就能夠做到,沒有一個去殺人的我,也沒有一個被殺的父母,這個忍功就成立了。
初學的人要多懺悔,懺悔是很好,但學到現在,面對你內心的景象也好、念頭也好,今生感知了過去世所造的業,要有過去因果忍,不要看到過去因就害怕,果都還沒來,你害怕什麼?這是得過去因果忍。
得現在因果忍,現在有冤親債主來捉弄你、來讓你生病、來破壞你的家庭、破壞夫妻感情,這個時候你要忍,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果報在發展,你要忍,調整心態就像前面講的,忍天災、人禍、疾病,忍人家呵斥、打罵。非人修理你,你只有挨打的份,因為它有神通,它讓你夫妻吵架、讓你生病、讓你心煩、睡不覺睡、亢奮、神經衰弱,你要怎麼去面對?要忍,要得到忍功,就是要以施、慈、慧這些善根,去得到現在的因果忍。
未來因果忍,未來因果比較好忍,順應一般人的鴕鳥心態,反正還沒有來,怕什麼?但重點是,今生不要再犯,過去,你已經造了,但是未來的果,不要去種那個未來的因,這就要靠守戒,要認真的去守戒,不要造這個惡因。未來因果忍,我不要再去種這個因,這是今生要做的未來果忍;不是去忍未來的果,是今生要忍,今生不要去造那個未來的因,不要去種那個因,你能夠這樣觀三世因果的話,得到這個三世的法忍,你就能夠廣利眾生,這是中品。
(c)上品:十回向位,快靠近菩薩位的地前菩薩。此位得十忍,即: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你從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來修忍法,色是色身五根,受、想、行、識是心,色法跟心法這兩個部份,用戒來得到忍功。初學佛的人,用行為來規範自己,得戒忍;守戒,不要去犯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這種忍功,你要去做,守戒守得好,忍功做得好,你就有定功,這就是定忍,用定來忍一切法。這是世間禪定裡的法,修世間禪,他是有氣、有定,也可以忍一部份的境,但還不是究竟;佛法,是要用慧忍,用智慧把道理都融通了,然後輕易的去化解不好的逆境,這種忍功要去做到;戒定慧三學得到了以後,你就有解脫的忍功;解脫的忍功證到了,有了解脫的知見,你又要把它破掉,不要執著這種解脫知見,那就是解脫知見忍。佛法,是得到什麼,就破解什麼,如果你執著解脫很好,牢牢的抓住解脫,那你的知見,反而變成一種障礙,那不是學佛法的根本。解脫知見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忍?為什麼要把它空掉呢?因為一執著它,你就不能得到後面的菩薩境界,是以修行之間的種種善境界,你都不能將之據為己有,都要用忍功把它忍掉,而佛法的殊勝之處就在這裡。
觀三界因果,得空忍、無相忍、無願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惡果暫且不提,就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種世間禪定的善果報,學佛法者不該去得。為什麼不該得?因為升天會迷失掉,況且天壽雖久遠,仍有盡時,天壽盡了,你還是要輪迴。所以真正學佛法,尤其學大乘菩薩法的,不能去走入天道。當然修小乘的或是一些菩薩方便法,要念戒、念定、念慧、念天,念天不是很好,天之德是不錯,但是如果他沒有修證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的果位,去做了許多善事、幫助別人,有善根就升天,幾千萬億年以後,天壽盡了,他還要去輪迴。
你們要修正一些正確的概念,與其要升天,我寧願勸人家去彌勒淨土,不如把他送到彌勒淨土,跟彌勒菩薩在一起,衪下生,你還有希望一同下到人間來,龍華三會,證得無生法忍。我希望我們真正學佛法的人,要觀三世因果,不要去三界,欲界當然不能去,色界禪天也不要去,無色界的壽命可以到八萬大劫,五百三十七兆多年,不得了的壽命,但是定力退失後,照樣輪迴,卻與彌勒菩薩失之交臂,那還不如往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聽經聞法,以後一起下生人間,證無生法忍。觀三界因果,要用空忍、無相忍、無願忍,這是菩薩修的三三昧,切莫落於天界的果報。
觀二諦之諸法無常,得無常忍。觀一切法無常,有障礙來時,你忍一下就過去了;病痛來也是一樣,幾天、幾個禮拜就好了;逆境來了,當下難受,卻也不是永遠,總有事過境遷時;夫妻之間吵鬧、同儕間衝突、父母之間口角,忍一口氣就過了,你不肯忍當然愈吵愈烈,事態嚴重;你要觀一切法,無常忍,提醒自己:我忍一下子,幾天就過去了;我現在忍住少罵一句,馬上就沒事了。忍身、忍心、忍口、忍意,不要去講,愈講口舌是非愈多,忍一時氣,風平浪靜,一切法無常。今天不痛快,不會今年都不痛快,今年不痛快,不會今生都不痛快,這麼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好事,也不用太高興,一切法無常,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當你得意到了頭,隨時有可能不好的事就來了,要用無常觀看待二諦,無常忍,順逆都要忍。
觀一切法空,得無生忍。從理地上去觀一切法好壞,都沒有關係,就像沒有發生一樣。無生忍,雖有生滅法,但我觀空,等於是沒有生滅法,這叫無生忍、無生法忍。這樣十信以外,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個忍,合稱卅忍,這是在伏忍裡面。伏忍,你這麼忍忍忍,為的什麼?伏忍養聖胎,我們常聽人講,長養聖胎,什麼聖胎?就是長養你這個空無的心、清淨自性,這才是聖胎。聖,就是無生法忍,你要培養無生法忍的胎兒,不要執著一切法,就是所謂長養聖胎。身體不要去犯身業、嘴巴不要去造口業、不起惡意歹念造意業,控制這三業清淨的話,就是長養聖胎,聖人的胚胎開始發育,因為再來就是菩薩的境界,用此清淨自性
(聖胎),依如來之陀羅尼門,進入不可思議境界。
(2)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
即已得無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薩,這個時候無漏已得到了,產生信心。開悟的人他有能力,很輕易的把一切有為之法、重大的打擊、不如意,看成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種無漏的智慧開始發起,你初嘗這種甜果,就會產生信心。之前都是用忍功在忍,等到你長養聖胎,有一天真悟自性以後,進入初地菩薩,那種覺知心起來,面對著種種不如意的外境,你很容易就能夠掌控,四兩撥千斤,不用一切有為法就可以把它化解掉,一回生、二回熟,這無漏的信心就益發堅強。
為什麼初地菩薩有這種能力?因為他的體性現起來、空性現起來,面對一切逆境時,心很自然的能夠脫黏,所以能夠輕鬆化解。這樣慢慢進入二地、三地菩薩,都是得到這種無漏信的境界。二地菩薩是離諸垢,毛病慢慢的離掉,離諸垢初得無漏信忍。開悟的菩薩還有微細的習氣要斷,等到這種空無的心、自在無礙的空性更具足了,面對逆境,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很容易把那些微習去掉,得到無漏信忍。二地菩薩離諸垢,已經沒有這些污垢,微習還是有,但不是大毛病,不稱為污垢,只是微習。
(3)
順忍:於四、五、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順一切法無逆,得順忍一切法。
順忍:已然沒有污垢了,這個心沒有壞心眼,但仍有一些無關痛癢的微習,譬如愛吃甜食,這就是習氣,是比較微細的毛病,但還是要斷。你心要徹底清淨,什麼東西都要斷,並不是這個習氣沒有危害到別人,與人不相干,只是我個人的一個習慣,就無傷大雅可以留著。微細的習氣還是要拿掉,四、五、六地菩薩就是在修這些不是毛病的毛病。有的阿羅漢,他已經證到解脫,一聽到音樂聲,他的腳還是忍不住要打起拍子來,雖說打拍子也沒有傷害到別人,這種習氣也是要斷。
你要進入順忍的話,順理而趣向無生果之四、五、六地。你已經修證到無漏信忍,順理走,順著這菩提道走下去,就能進一步的趨向無生法忍這種境界,往四、五、六地去修證。在這個階段,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你都會隨順一切法,順境無喜,逆境不惱,該這樣就這樣吧!不會迷失自己,順一切法無逆,得順忍一切法。這時候,有沒有一個我在?根本沒有一個我相,事情這麼做也好、那麼辦也行,只要不影響全局的大方向,什麼都好,別人要怎麼做皆無不可,反正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如此不同結局而已。四、五、六地菩薩沒有執著我相,可以順一切法而不逆,趨向無生法忍的境界。
(4)無生忍:即悟入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七、八、九地,證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得無生法忍。
到七、八、九地菩薩,得無生法忍,不是只有順而已,即悟入諸法不生之理而安住於七、八、九地。很多開悟的人,一定都能感知別人的事情、未來的事情,若修好久還能感知未來事,這些都還未入七、八、九地之位階,因為他還有一個感知的心。佛法這一點要分辨清楚,不要看到、聽到某某人能夠預知未來,就覺得他境界很高。剛開悟的菩薩,這個心靈知靈覺,可以知過去、知未來,這時你如果不把它空掉,那與外道有何不同?外道就是在練這個功夫,愈強愈好,知了以後,就要到處去宣揚,如果你不能空掉這個懂太多、知太多的毛病,就沒有辦法繼續進步,走到信忍、順忍、無生法忍。
試問,諸佛菩薩為什麼可以住虛空之間,不受一切眾生的影響、也不受天災人禍的影響?為什麼衪都能夠不去感召?因為衪有無生法忍!佛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深入經藏,不要得少為足。你理念懂了以後,知道這是過程,知道神通無量也是過程,你懂太多、體會太多也是過程,皆非究竟,你要練到悟入諸法不生滅,都沒有動到你的體性,讓你產生一個法相應,這無生法忍始證得。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的行者就是如此,第一個空,是根本都不去知道;第二個無相,是我知道了,我不住在這相上;第三個無願,我根本不起心動念去相應,是為無作,這三三昧是佛法菩薩道很重要的一個分水嶺,這證得以後,就可以去學陀羅尼門,用陀羅尼去利益眾生,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不必用你的心法,土法煉鋼那麼辛苦的去利益眾生了。當然此諸地菩薩,心淨後、聖胎一得,即能現起神變,但還是要依如來垂跡加持身加持,變化無量,唯只因要利益眾生而已。
(5)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即心安住於其理而不動搖,得如如不動心,得寂滅忍。
寂滅忍其實跟無相忍有點相似,即斷諸惑,斷不好的這些見思二惑,而寂靜安住之第十地法雲地菩薩,或者如來地及佛果十地如來,得如如不動心,得寂滅忍。如果沒有因緣的話,佛不會想去利益眾生、解救眾生,否則芸芸眾生,無量無邊,這個世界度完了,還有其它世界,無量微塵數的世界,怎麼去度?到這個寂滅忍的境界,你就能夠如如不動,依因緣去度化眾生,所謂不動,是指在度化眾生之間心不動,沒有因緣衪也不動,有因緣才用法去度之,過程之間有所作為也是不動,只有如來.才有這種能力,這也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裡面講的五忍。
此處講用忍辱波羅蜜來度到彼岸,這是一切法的根本,因為修行要去掉我執,我相不去除,修行不會有進境,我相要去除,就要以忍法來成就。《金剛經》裡面講無我得成於忍,你能夠證到無我相,你就沒有人相、眾生相,然而如果你沒有忍功夫,也許你會得到壽者相,壽者相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種境界;更糟糕的是,沒有忍的功夫,也許會執著偏空,墮入小乘修為,猶是有漏。這些忍法都是屬於眾生忍和外境忍,我們也把三賢,三十種忍位,大略說明了一下。從初發心到十回向,總共有四十位階,你要能夠地地往上走,就要用忍來修一切法,我們下一次講法忍,去掉法執的忍。
(2006.07.09.講於法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