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17-7)
               --
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四、金剛經經文解釋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三)、名詞解釋(續)

6.第一波羅蜜()

法相宗以此十波羅蜜配合菩薩十地,說明修行之次第,故有第一地檀波羅蜜菩薩、第二地戒波羅蜜菩薩、第三地忍辱波羅蜜菩薩、第四地精進波羅蜜菩薩、第五地禪那波羅蜜菩薩、第六地般若波羅蜜菩薩、第七地方便波羅蜜菩薩、第八地願波羅蜜菩薩、第九地力波羅蜜菩薩、第十地智波羅蜜菩薩等十位菩薩。《觀自在最勝心明王經》則云,除去般若、方便、願、力,加上慈、悲、喜、捨,而為十波羅蜜。

法相宗則以此十波羅蜜搭配菩薩十地來說明修行的次第。法相宗類似唯識,比較偏向大乘佛法,地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中間又有很多的六波羅蜜要修,開悟以後配合十波羅蜜來修是很恰當的,除了繼續修六波羅蜜外,再加修後面的方便、願、力、智四個波羅蜜,初地菩薩從布施波羅蜜開始,捨一切的慳貪,但凡所有儘量布施,跟眾生結善緣,供養諸佛菩薩、供養十方三世諸佛,建立道業的基礎。

另外初地菩薩又可以開始講經說法,要發菩提心都在這個時候,因為你開悟時整個色身通了,心或者心眼開了,不管是全開、還是半開,反正你有心通外界的能力,你能心觀眾生的心,這時候,一方面發菩提心,二方面行菩薩道,開始講經說法,自己不但可以更了解佛經的義理,還能夠從內心去體驗;三方面以前還沒有清淨的心,藉這個機會清淨,因為修行都是一層再一層地深入進去。還未開悟的人,黑漆桶沒有打破,修的是比較粗的習氣,有的人修到翻種子,翻種子是翻出你過去埋在八識的種子,過去所熏習的微細習氣,那種根深蒂固我的執著、法的執著還在,這個時候還是要繼續修心養性。

第四個層次,菩薩已經可以心感虛空眾生的因緣,隨其念、隨其業,你都可以感知與你之間的關係,這時就要學習感召懸絕,你要怎麼不受它的影響,能夠以如如不動的心來面對一切眾生的心,甚至於你學到了空,用空來轉之;第五個層次,你怎麼利益眾生?你如何以心跟眾生的心交流互動?這牽涉到心法的運用,初地菩薩開悟後起修有很多要學習的,所謂起修就是真的下手斷內在的微細習氣,也是真正修行的一個境界,以禪宗的境界來講,悟後起修為第一地檀波羅蜜菩薩。

二地菩薩以持戒波羅蜜為主,因為二地菩薩心垢還沒有完全去除得清淨,二地叫離垢地,你藉這個機會執杖牧牛,管住你的心、去掉你的我執、法執,持戒修內心不淨,這是第二地戒波羅蜜菩薩。

三地是明地,修心後,就用忍辱波羅蜜忍一切法,忍辱有對自己的忍、對外眾生的忍、對逆境的忍、對因緣果報牽扯的忍,還有對修證過程之間所得到善境界的忍。我們修忍辱,忍身體的病痛,碰到邪魔外道、作法的人也要忍,忍一般的逆境,忍外境的不如意,可以去掉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更要忍自己修證的種種境界,你如果無法忍善境界,你會執著每一個善境界的功夫,一執著就卡在那裡不再進步了。你忍修行的種種善境界,就是般若波羅蜜精神,不要執著一切法,你要學無為法,要學忍辱到彼岸,從最小的忍辱開始,進步到安忍,安詳自在的忍一切法不去執取,這種忍是不忍而忍,被人欺辱、被逆境來要債,你都不以一個忍的心在忍,坦然自處,這是安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裡將忍辱翻作安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已經是菩薩道,菩薩摩訶薩在修的忍,這是三地忍辱波羅蜜菩薩。

第四地精進波羅蜜菩薩,精進上回已經講過了,精進不是天天誦幾部經,上午一部、下午一部叫精進,或者打禪七,打時很用功,腳不痛了、心也較清淨了,打完回來後又故態復萌,習氣毛病照樣一堆又起來,甚至禪七中有一點體驗,又多添了一點貢高我慢的毛病,這樣都不是精進。正精進先要有正知正見,把修行的境界,一層一層的認知了,《金剛經》都在講這些道理,四句偈、波羅蜜,怎麼修心?哪一個果位要修哪些內在的習氣?這些都懂了,這樣你才可以精進。如果沒有導入解脫道、沒有導入菩薩道、如來道,這種修法都不夠精進。

佛理認知了以後,手段、方法要正確,重點是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什麼習氣?就由那個習氣去下手用功,擒賊擒王,你最嚴重的習氣解決了,其它的都是小問題了。每一個人都要有智慧去觀,自己的毛病到底在哪裡,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裡,別人跟你提醒,你要虛心接受。脾氣壞的,自己要知道自己脾氣壞,要轉脾氣;貪欲心強的,不管哪方面,色身或是金錢或者是睡覺方面總總都是毛病,自己去想辦法轉你的貪欲心;我執重的,那是最根本的,我執重,你就沒有辦法學忍辱法,你根本沒有辦法修得好,第三關就沒有辦法通過,三地菩薩,目標、方向對了,手段方法正確,細節要留意,找出重點,精進的去用功,度到彼岸,如此才是第四地精進波羅蜜菩薩。

五地菩薩,當然他從禪修上去度到彼岸,這裡的禪修不是世間禪定,不是在那裡打坐可以坐上幾小時,而是練般若智慧,觀一切禪的境界,要在平時之間就能入禪定。五地菩薩,心可通虛空、通眾生心,禪本來初地菩薩就有,禪就是心的動相,你的心可以感應眾生心、可以感知虛空外在的因緣,然後你有沒有定?若沒有定,這個時候就要練,你日常之間怎麼去對待人事物?尤其是年紀比較大的,血氣慢慢衰退,還是要回過來練這個身體。

你們有的體力比較衰退或者根本先天不足的,在這裡順便給你們一些建議,先天不足的要多練寶瓶氣,如果寶瓶氣也練不大起來,就利用吃過飯的營養、後天營衛之氣,就有一點血氣會發動。一個開悟的人,經絡通了,他吃過飯後,正襟危坐、身體挺直,馬上就可以轉河車,督脈轉到任脈這麼轉,血流帶動流轉的氣,這個後天的營衛,要善加利用。如果到現在氣也起不來的,表示衰敗了、沒有辦法進入狀況的人,試行以下的功法。

你吃過飯,平躺床上,舌頭抵住上顎,呼吸自然的觀想小腹,分幾個階段觀想,第一個階段,男生像我們在經行一樣,左手壓在下、右手在上,放在小腹丹田的部位,觀想你小腹裡面好像有氣流、水流,渦旋狀滾動,就算你沒有氣、沒有水,你也要觀想它有氣、有水,在那裡滾動。觀想多久?每個人的境界不一樣,有的人先天不足,尤其手術過的人體力比較衰敗的,要觀久一點,氣機比較好的人,你覺得丹田氣動了,就可以開始做第二步。

第二步側臥床上,身體側臥左邊差不多三十到三十五度,側臥的上半身有點靠上你的左手邊,這樣做後還是觀想你的小腹,用右手,因為左邊側臥,右手空出來在上,離你小腹一公分左右,手稍帶點力,轉,慢慢的順時針方向轉一百八十下,你要觀想手這麼移動時,小腹的氣流、水流也跟著你的手帶動,以意馭氣,做一百八十轉,接著換邊,側臥右邊,右邊是正統的吉祥臥,心臟在上,用左手,還是一樣離小腹、丹田一公分左右,逆時針方向轉一百八十下,轉的過程中還是一樣要觀想丹田的氣流,隨著手的帶動逆時針流轉。如果你有點底子的話,利用吃過飯的能量,來培養你的丹田,先天不足就用後天的營衛,身體沒有成就,想修心是修不來的。

大陸有位某大德,自己在家裡打心中心法禪七,他前六天是一天十二小時上坐,最後一天坐十八小時,他從第三天起就開始一直翻種子,雖然心眼沒有全開,但也有點境界。修行一定要這樣修嗎?這跟每個人的願力跟精進心有關係,大部分人的精力花費在一般家裡的大小瑣事上,沒有辦法專心的打坐用功,這位大德利用七天的休假,打個禪七,他本身年輕、氣機旺,這是很好的背景,起碼自修來講。這裡講忍辱波羅蜜的功夫,是五地菩薩,五地菩薩起碼有三個化身,三地菩薩大概有一個化身,你修忍辱法修到最後,已經沒有什麼個性、脾氣,大部分都沒有我的執著了,無我得成於忍,這樣就有一個化身。五地菩薩祂有三個化身,大菩薩有千萬億化身,相差了無量微塵的距離。

所以禪那波羅蜜這個階段,不管你有沒有初地菩薩的境界,地前菩薩也是一樣,要把這個身體建立起來,剛剛講的這個法門稍微用一下,吃過早餐、午餐、晚餐,你在中午吃過飯,就去臥著用功幾十分鐘,在家裡吃過飯後就去做,意念守在下盤。女生如果是更年期過了,可以跟男生一樣這麼做,無所謂;如果是還年輕,沒到更年期,一直守下盤,也許有的會發生問題。我的想法是改變方式,女生的氣源在膻中,平躺時還是一樣觀小腹,待氣機有些反應,改為左邊側臥,右手置于壇中穴上,慢慢的順時針方向轉一百八十下,把氣源帶動起來,接著再換吉祥臥,一樣以左手逆時針方向轉膻中穴。

氣機比較弱的人分兩階段這麼做,第一階段你做了,覺得沒有什麼不好的反應,那就做第二部份,這麼做久了,一個月以後,你應該有反應,所謂的反應,就是氣會通過會陰,會通過生殖器,通過會陰會轉到督脈去,這個時候可能生殖器會有反應,要定得住,不要胡思亂想,不要起淫欲心,讓它去發動,導到背後去,讓它自己去轉,這麼走上一趟,你的基礎就有了,才有禪那的境界、基礎,不然講了半天,沒有氣,法聽了也修不進去,只是意解,修心修不來,沒有辦法實際去轉你心裡面的執著,這是第五地菩薩要做的,禪那,第五地禪那(dhyana)波羅蜜菩薩。

六地菩薩就是要用智慧,觀一切內在習氣無所有、不可得,觀外境人事物無所有、不可得,觀一切修證的境界無所有、不可得,這是用般若智慧去觀,在這個時候般若智慧應該是很銳利的。在禪宗來講初地菩薩其實就在做這個工作,不是說在六地菩薩才開始用這個般若波羅蜜智慧,初地時已經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要用般若波羅蜜去觀,你所做的每一個行為,不管好、壞、對、錯都要放下,對外境人事物的處理,正、逆都能自在,修菩薩道就是這樣。

修菩薩道不似小乘的修行,規規矩矩不能犯戒,菩薩道你要順著因緣,有時候該發脾氣就發脾氣,當然這是外表在發,內心裡面沒有發,自性如如不動,就算有時候會犯戒,也是為利益眾生,犯戒就犯戒,若是介意就懺悔,能放下更好,連懺悔的心都沒有,這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久又具足。《大般若經》所講的戒、非戒的這些概念,就在第六地般若波羅蜜菩薩慢慢的圓滿了。

上面講的這些,你要度到彼岸,不是要忍辱就絕對可以百分百做到忍辱,持戒就百分百持戒,布施、精進、禪定就百分百能做到布施、精進、…,禪定的境界,不見得能圓滿,所以要學習方便,第七地菩薩是方便地,方便度到彼岸。方便對自己來講,不會造成自己的壓力,你做不到勉強一直要拿高標準去做,這樣會造成自己神經緊張;同樣的,度眾生,他智慧不夠、能力不夠,你要用超過他根器的法門教他,他一時做不來怎麼辦?要善導善誘,從基礎慢慢教他,小乘導入大乘,從內心的修行,導到能夠自利利他;方便,原則不變,但是方法可以方便、過程可以方便、路徑可以方便。學生那麼多,你要因材施教,利根的人能舉一反三,智慧比較少一些的,講了半天也還未必聽得懂,有時候還誤會你的意思,這樣你就要多繞一個圈子,讓他多修一點,多懺悔一點,多培養一點福德資糧,這是方便法,對自修、對度眾都很重要。一個菩薩要懂得方便,對眾生要多給方便,不捨棄一切眾生,不要造成眾生的壓力,要善導善誘,善巧方便讓眾生能夠上路,這是第七地方便波羅蜜菩薩。

第八地願波羅蜜菩薩,一般來講八地菩薩的願,不像我們一般人小小的願,祂們發的都是大願,像是要利益眾生、要成就什麼道業等等,但是為什麼在七地以前不發願?要待到八地才來發願?因為八地以前你內心還沒有完全清淨,八地菩薩,叫不動地,這顆心才堅實、堅定不移,這個時候,你發願就不會出問題,你在前幾地時,有願力心就有動,有動就容易被外在諸魔、魑魅、魍魎滲透進來,譬如你大悲心很重,說我希望建很多道場、度很多眾生,你在二、三地時,就有這些願力,魔、魑魅、魍魎剛好化成佛菩薩來滿足你的願,你還以為自己發願都很準,有求必應,那就糟了,道緣不真,你也不知道是誰來幫你。

你看《佛心經》裡面,六種毘那夜迦,給你順逆境界來毀掉你。在大乘菩薩來講,九處地定證得了,進入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證這三三昧得解脫。什麼叫無願?這個「願」也可以翻作「作」,心裡不起心作意,沒事不要常發大小願,要張家身體健康、李家道業增進,亂動心念,很容易讓魑魅、魍魎有機可乘,過去的、未來的都不要隨便去起心動念,這叫「無作」,無作就是要讓自己的心有如銅牆鐵壁般,滴水不漏,不讓這些邪魔外道、魑魅魍魎,有一丁點的縫隙可以滲透進來,這在地上菩薩的修行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到八地菩薩已經差不多,已經是解脫了,這個時候你可以發願,你有這個正知見,可以分辨,也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但就是發了願也不要執著,怎麼還沒實現?怎麼還不來?也許在下一世才會實現,不是在今生,也許在哪個時候?當然這個時候的菩薩發的大多是大願,什麼叫大願?比方未來成佛時,你的佛世界是什麼樣?你在成佛時,你利益眾生的願力是什麼?是這種內心裡面的大願。譬如寶髻如來,衪的願力就是只要你唸衪的佛號、唸衪的咒回向給這些畜牲道,這些畜牲道捨報以後都生忉利天。每一個佛衪心裡面的願,都是衪的因緣福德所造成那個境界。

你如果不喜三惡道,未來的佛世界裡沒有三惡道,沒有女人,像西方世界沒有女人身,都是蓮花化身,那是你自己的願力;有的願是捨去這些比較果報不好的,那是衪的願力,希望能化住在一個善人群居的世界。像釋迦牟尼佛衪為什麼住在娑婆世界,在這個堪忍的世界成佛?衪就是慈心要度這些頑劣、難度的人,衪的發願就是要讓每個都入無餘依涅槃,這是衪的願力。到八地菩薩,你經文看多了、也都懂了,然後你的心量到底有多大?是偏向於定,還是定慧相等?你那時候再去發願。每個佛都有自己的願,不管多少、大小,其實都離不開衪的修證體會與所要利益的對象,這是第八地願波羅蜜菩薩。

第九地力波羅蜜菩薩有十種力量,在《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中提到,菩薩若修以下十種法,即得諸力具足:

一者,無能勝力。即一切外道二乘,無與菩薩力齊等者,是為菩薩無能勝力。

二者,無屈伏力。若菩薩具勝力故,於有情聚中無能屈伏菩薩力者,是為菩薩無屈伏力。

三者,福力。若菩薩世、出世間諸有福行,無不積集,是為菩薩福力。

四者,慧力。若菩薩於佛法中正慧悉知,無有少法不見、不證、不覺了者,是為菩薩慧力。

五者,徒眾力。若菩薩,所有徒眾,不缺戒行,不壞正見,不越法式,不染淨命,何以故?菩薩徒眾,同其菩薩正直行故,是為菩薩徒眾力。

六者,神通力。若菩薩所有世間神通之力,尚能超勝一切聲聞緣覺神通境界,而此菩薩勝上神力,於一微塵中,而能容受閻浮提世界,及四大洲,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或一殑伽(恆河)沙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殑伽沙數世界,是等世界,於一微塵中悉容受已,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有情不相觸礙,是為菩薩神通力。

七者,自在力。若菩薩力自在故,欲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充滿隨其所欲,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能充滿種種珍寶,是為菩薩自在力。

八者,陀羅尼力。若菩薩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中,諸佛世尊所說之法,諸名句文種種義理,於剎那間悉能受持解了修習,是為菩薩陀羅尼力。

九者,不動加持力。若菩薩勝加持力所加持故,於諸有情中無能虧動菩薩力者,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是為菩薩加持力。

十者,不越教敕力。若菩薩於諸有情中,而不見有敢違菩薩教敕之者,唯除善巧方便利益等事,是為菩薩不越教敕力。

菩薩若能修上述十種法,即具足力波羅蜜,這是第九地力波羅蜜菩薩所修持的。

第十地菩薩得到一切智、一切相智、波羅蜜智,以智慧為主,解脫靠智慧,要成就眾生的根基、讓他們成佛也是要靠智慧,這個智慧來自於動、靜二相,動相是神通變化這一部份,靜相是你心靜,可以含容十方一切眾生。十地菩薩可以觀有情、無情眾生因緣果報,雖然十地菩薩的智慧沒有佛那麼大,但是要成就一切解脫道跟利益眾生,都離不開這個智慧,善觀一切眾生因緣,讓他們成就佛道,善體會自己修證功夫愈來愈強,神通變化也都要有,這是十地菩薩。這是法相宗依這十波羅蜜來跟十地菩薩的境界相互對照,並不是說九地菩薩只修九地的十法、十地菩薩就只修十地的智波羅蜜,前面幾地諸法也還是持續在修,六地菩薩以前也修六波羅蜜,也是不斷地持續共修,並不是哪一地就只修哪一地的波羅蜜法門,這個觀念大家要了解。

初地菩薩,根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講的,相當於欲界第一天的天主,一個開悟的人是登地菩薩,祂可以到四天王天當天主。另外在《華嚴經合論纂要》中也提到相同的概念:釋迦因陀羅(即帝釋,亦名釋提桓因)等十忉利天王,表初歡喜地;善時分等十須夜摩天王,表第二離垢地;知足等十兜率陀天王,表第三發光地;善變化等十化樂天王,表第四燄慧地;得自在等十他化天王,表第五難勝地;尸棄等十大梵天王,表第六現前地;可愛樂光明等十光音天王,表第七遠行地;清淨名稱等十遍淨天王,表第八不動地,此三禪天,禪悅喜動,風災猶至;愛樂法光明幢等十廣果天王,表第九善慧地力波羅蜜中十波羅蜜,此四禪天,無出入息,三災不及;妙燄海等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雲地。

如此一微塵內諸佛國土人天同處,十地菩薩分住欲界、色界、無色界各天的境界,這是願意去當天主的菩薩,有的境界比較高一點,去教化那些初、二、三、四禪天的天神,像色界天以上都是七、八、九、十地菩薩。另外有些菩薩則是十方國土來去,不一定要在哪裡當天主,他來去十方微塵數佛剎土利益眾生,很多大菩薩都是這個樣子,不去接引天界眾生,而來接引人間的你,這是我們對十波羅蜜配合十地菩薩修行的次第所做的說明,其實經典看多了,各部經典間能夠融會貫通,就一定能夠導正知見並建立起自己的修行次第。

《觀自在最勝心明王經》則云,除去般若、方便、願、力,加上慈、悲、喜、捨,而為十波羅蜜,這是以慈、悲、喜、捨取代般若、方便、願、力。這部經在闡述六地菩薩發起大慈悲心,無緣大慈,有緣、無緣都要度,跟你以前有緣的,當然要度。你看釋迦牟尼佛衪剛開始所度的主要都是這些有緣的,沒有緣的像那些鬼神道、天道等眾生,衪在講經說法,他們只要來聽法,也能夠受益也能夠得度。慈、悲、喜、捨發四無量心,我們小菩薩有時候自身還在修,功夫不夠,要量力而為,有些重病的、業障大的,你沒有加持的能力、沒有神通變化,要度也度不來,超過能力範圍把身體搞垮了還是其次,若是把心也搞得不清淨就比較麻煩了,這是不同經典的十波羅蜜的說法。

 

《解深密經》卷四記載,十波羅蜜皆以菩提心為因,六波羅蜜之外另施設四波羅蜜之原因,謂方便波羅蜜為施、戒、忍三波羅蜜之助伴;願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之助伴;力波羅蜜為禪波羅蜜之助伴;智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之助伴。

《解深密經》卷四,就在講一切法相品,心意識產生一切法相,十波羅蜜皆以菩提心為因,六波羅蜜之外另施設四波羅蜜。為什麼後來加這四個波羅蜜?謂方便波羅蜜為施、戒、忍三波羅蜜之助伴。我們從前講過眷屬波羅蜜,這麼共二修、共三修、共四修這樣搭配著修,六波羅蜜另外再加四波羅蜜的原因,第七方便波羅蜜要跟施、戒、忍這三波羅蜜一起修,布施,你說你要布施,沒有錢要怎麼布施?借來布施也不宜,所以要方便;看到甲布施了,但看到乙卻沒給,突然不知為什麼不想給,那沒有布施也就算了,不要回去後又起煩惱,怎麼我有分別心?第一個給了,第二個怎麼沒有給?過去就過去了,要用方便離煩惱。戒也是一樣,平時守戒,有時候為了眾生犯了戒,犯了戒,你既然是修菩薩道,也不必去想我要下地獄了,這都不必。

《圓覺經》裡講:「守戒亦不愛、毀戒亦不憎,…,一切覺故。」犯了戒就很在意,天天要懺悔,在你還沒有般若波羅蜜那麼圓滿之前,你要給自己方便,因為菩薩持戒是不簡單的。修小乘的解脫很簡單,為什麼?他戒律守得嚴格,二百五十戒守好了、比丘尼戒的三百四十八戒守好了,與眾生遠離,都不去犯,我一個人守戒,一人吃飽全家飽。菩薩不是這樣,菩薩接觸的人何其多?這幾百個、幾千個、甚至幾萬個人的業力,有好一點的、有差強人意的、有很重的業力,重的你要去分攤,分攤它會把你拉下去,拉下去就拉下去,你要能方便,不要有某些罪惡感,這只有菩薩才有這種智慧種性。如果你反過來想,沒關係,為了度這個人,我犯了戒,如果我真的定力不夠、智慧不夠,那我下地獄就下地獄去了,為了這個人下地獄有何不可?菩薩要能這麼想,你就能自在,不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你如果用方便波羅蜜去思維,你就能夠很自在的超越,也就能夠坦蕩蕩的面對這個戒律。

忍也是一樣,眾生忍,你和這麼多眾生攪和在一起,有時候總會有磨擦,有時候時機成熟要度他,要發脾氣,如果你介意發脾氣,發脾氣不行,我眾生忍都沒有做到,那怎麼度這個人?如果你自己修,你怎麼會去生氣?你自己修,一人不生氣,此千萬人與你何干?但菩薩不是這個樣子,千萬人都跟你有關,你不點化他,他就沒有成就,你要理會他,就要生氣,否則你就利益不到他,但生氣又犯了忍波羅蜜,如何取捨?眾生的根機、業力都不一樣,我們在度眾生時,要以利益他們為優先,成就自己的道業為次要,所以為什麼我們可以在一些公案裡看到,禪宗祖師跟徒弟拌嘴打架的都有,事過境遷了,大家還是很自在,所以行菩薩道要善用方便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是施、戒、忍三波羅蜜的助伴。

願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之助伴,如果你要發願,你沒有那個精進心,你的目標和方向就好像不夠明確,這個願力好像達不到;你要成就一個願,你也需要持續不斷的精進,次第向前,邁向你的目標,所以願波羅蜜與精進波羅蜜互為助伴。

力波羅蜜為禪波羅蜜之助伴,有禪定力,就有力量,這用在度眾生,也用在跟邪魔外道戰鬥時,這力波羅蜜不是要使勁道,用很大的力,不要誤會了,力波羅蜜是愈不動、愈無為,力量才愈大,當你修證到這種很高的禪定時,就進入到無為的狀態,無為的狀態,一切法都破不了你。為什麼力是禪波羅蜜的助伴呢?度眾生是這個心,要跟邪魔外道戰鬥也是這個無為的心。你不要主動去挑釁,但是有時候他看你不順眼,會來招惹你,有些是過去世的恩怨,有些是他看你辦道場度眾,想你是有什麼境界,他不甘寂寞,要來鬥鬥你。老上師曾經說過無聊人士很多,人家修得好不好,與你何干?這其實就代表他修得不夠好,瞋心、好勝心、妒心、鬥心、諍心、不平心、…,這些個心都還很重。佛法根本是在修無為法,這個力波羅蜜,就是跟你用心來感知十方虛空一切因緣時,你有這個力量,這種空、無為的力量,在有心用、無心用之間才能夠自在,這是說明力波羅蜜是禪波羅蜜的助伴。

智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之助伴。智,就是智慧;般若波羅蜜也是智慧,這兩個智慧是不一樣的,前面這個智慧是無所不知的智慧,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眾生因緣果報等你都要懂,十方虛空的宇宙世界你也要懂,哪一個佛世界有些什麼都要懂,但是,這要跟般若波羅蜜共同修,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就是你雖然有很多的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然而要用般若波羅蜜智,這種不即不離,觀它無所有、不可得的智慧去破解、超越它,否則你有諸種智慧,懂太多卻又放不下,那要怎麼辦?這種無上的智慧,就是你知了,就要放下,不知,當然可以不去管它,但懂了什麼就要放下,學了什麼就要放下,般若波羅蜜智就是這樣,觀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住於空、不住於有,這也是《大般若經》一直在講中道觀的道理。

 
   密教亦以十波羅蜜配當十菩薩,而置於胎藏界曼荼羅之虛空藏院,以表示虛空藏菩薩之福智二德,即右方置施、戒、忍、精進、禪等五菩薩,屬於蓮華部,表示福門;左方置般若、方便、願、力、智等五菩薩,屬於金剛部,表示智門。又以十指配當十波羅蜜,即施為右小指,戒為右無名指,忍為右中指,精進為右食指,禪為右拇指,般若為左小指,方便為左無名指,願為左中指,力為左食指,智為左拇指,記憶十指與十波羅蜜的配當,對於密教手印的闡述有善能理解的好處。

密教亦以十波羅蜜配當十菩薩,它也是跟法相宗一樣,而置於胎藏界曼荼羅。我們前面提到過金剛乘分兩個界,一是胎藏界,胎藏界具有因、本覺、化他等諸義,所謂胎藏界,就是它可以產生孕育一切法,從體性空中才能得一切定、生一切法,也就是理地、理平等的的修證;二是金剛界,金剛界具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金剛是無所不摧,什麼東西有這種力量?就是空、就是無,就是在定力方面具空無的修證,奠定金剛界事差別的修證基礎。空、無是你最先要去體會、學習到的智慧,然後你就要去利益眾生,你或是要用有為法,或是藉諸佛菩薩的真如法身,建立壇城,曼荼羅就是壇城,依儀軌作法來利益眾生。

修到自我解脫後,進入金剛密乘,等於是在修如來地,十地菩薩是菩薩地,再上去就是金剛如來地,金剛如來也有十地,最後才成佛,才是果地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在如來地這個境界都離不開真言、手印、壇城,較高段的壇城是心裡面的無相壇城,那是如來的咒語、如來手印;而比較低層次的菩薩、天神或者其他天龍八部,他們也都有這種法,那就真的要建壇城,若被邪魔外道攻進來,你要利益一切眾生的法就不靈光,你所做的就不如法。

胎藏界曼荼羅之虛空藏院,表示虛空藏菩薩之福智二德,虛空藏菩薩衪是遍虛空的菩薩,衪的福德跟智慧,這二德是以胎藏界曼荼羅來表示,大概是設置在我們面對佛像的右方,施、戒、忍、精進、禪等五菩薩,這五菩薩屬於蓮華部,蓮花部就是胎藏界,可以孕育一切法的,表示福門;佛像的左方則置般若、方便、願、力、智等五菩薩,屬於金剛部,表示智門。

又以十指配當十波羅蜜,施、戒、忍、精進、禪等五菩薩在右方,所以對應的手掌就是右手,左方的般若、方便、願、力、智等五菩薩,則對應左手,依序則是施為右小指,戒為右無名指,忍為右中指,精進為右食指,禪為右拇指,般若為左小指,方便為左無名指,願為左中指,力為左食指,智為左拇指。你有興趣進入金剛乘的話,不妨把它記起來,以後再看密教這些手印的結法,就可以了解手印所表徵的意涵。

比方說一些我們學過的手印,兩手食指這麼互壓,你就知道這是精進與力;反之講到禪與智,你就知道是左大姆指與右大姆指相抵。書上不會詳細寫這些手指的結法,只是跟你講這些名詞,所以記憶十指與十波羅蜜的配當,對於密教手印的闡述有善能理解的好處。另外以前我們也講過,地、水、火、風、空,右手是代表佛菩薩的手,左手代表眾生的手,兩手都有所表。大菩薩進入此境界,祂以十指來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這是有關第一波羅蜜的部分,也說明了第一的意義跟波羅蜜的意思。

(2006.06.24.講於法爾)

 


[ 《金剛經》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